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
【於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眾生。若後非時。應如說法
時說利。不但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
海。無令可眾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
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何以故。諸法空相。性非有無。非無不無。不無不
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諸菩薩等
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實際者,亦名真際,本際,真如,實相,本覺性地等,一義而多名也。
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既已深入實際,獲得本利。則可度一切眾生矣。
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
正法時期曰時,末法時期曰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應為「應如說法時利」。
令聞法者,皆獲本利也。
不但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
無論順善性易調眾生而說,或逆惡性難調眾生而說。不順說,即是逆說。應不
住於同而為說法,亦不住於異而為說法,應心無所住,不以我見而為說法。如果住
於同則礙異,如果住於異則礙同,說法有礙,則不能如也。云何無住說法?云何無
我見說法?云何無礙說法?若了達一切法性空,則可如如說法了。故曰相應如如而
說。金剛經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應如說者,即此意也。
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勿令可眾,挹彼虛風。
如此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說法。能導眾生情智,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譯曰一
切種智,即佛智也。
勿令可眾,「可」為虛字,勿令眾生也。虛風者,虛妄無明之風。虛妄無明風
,能令眾生起惑造業。以惑業因緣,致於受報。勿令眾生挹彼虛風者,勿令眾生妄
起無明也。
悉令彼庶,一味神乳。
皆令彼群庶眾生,入於實際。得佛法一味,無上之法乳。
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捨。
世間與出世間,曰世非世間。住處及非住處,住處者善道也,非住處者惡道也
。這一切皆是虛妄於五空出入。(五空者,下文自有解釋。)無有取捨,以一切世
出世間,善道惡道,其性皆空,故無有取捨。
何以故?因為諸法空相,悉無自性,故性非有非無。諸法空相者,即諸法實相
。
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
非無,非不無,曰非無、不無。諸法空相,不是無,亦不是有,故曰不無不有
。既然如此,故無決定性,不可住也。故曰不住有無。
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
如此一覺智地,不可住著。非彼執有執無凡聖之智,所能測度。測「隱」,應
為測度之誤。
凡夫執有,落入分段生死。小聖執無,落入變易生死。故曰非彼有無凡聖之智
,而能測度。
諸菩薩等,若知如是本利,即得無上菩提。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佛所說
。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五空而不取捨。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
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
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空。】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具儀請法言,佛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
五空而不取捨?
佛先答何為五空,次明五空無取捨之所以。菩薩五空者,一、三有空,二、六
道影空,三、法相空,四、名相空,五、心識義空。
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即三界受生也。三界如空華,故曰三有
空。
六道影空,眾生以惑業因緣,而現六道之相。故知六道如影,無有實體。如果
六道實有,便不須待惑業因緣而現了。例如家庭以夫婦子女等因緣而有,則知家庭
性空無有實體。若有實體者,應離夫婦子女等成員,仍有家庭存在。今離夫婦子女
等因緣,不見家庭實體,故知家庭性空。所以六道之現,猶如影現,曰六道影空。
法相空,因為一切法相,因緣所現。相屬因緣,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知相
空。猶如叢林之相,由樹成故,是知叢林相空。
名相空,因相而立名,相空自然名空。例如人之名,非人。山之名,非山。河
之名,非河。苦之名,非苦。樂之名,非樂。……故名相空。
心識義空,心若不空,不能造萬法。心隨緣而造萬法,故知心無定性。是知心
空,即此空性,名之曰心。故知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與萬法唯心造,同義異說
而已,唯識宗所謂,唯識無境,即此義也。
識者了別義。了別必借緣,既以境緣而有了別識,故知心識義空。
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
菩薩證如是空性,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一相無相,故曰等空。
以平等無二,一相無相故,所以空不住空。空不住空者,無所住著也。因為空
即無分別,以無分別,故空無空相。既無有相,云何可住。無取之法,有何取捨?
以有取有捨者,住著於相也。如是入無取之地,則入三空。
【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
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空者非是有其空,而是不可得曰空。所以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
所空亦空。其實此三種空相,皆是有法,不得謂空。
若謂空相,此空相是有。若謂空空,此空空是有。若謂所空,此所空仍是有。
當知一切法悉畢竟空,畢竟空中,無空相可得,無空空可得,亦無所空可得。
若人著於空,便是著於空相。當知空即不可得,故空相亦空。
空其「有」曰空,空其「空」曰空空。然若有空空可得,此「空空」便是有。
故曰空空亦空。
以空相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總而言之,凡有所空皆不可得。因為畢竟空中
,更無可空故。所以說所空亦空。
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空相不可得,空空不可得,所空不可得。即是不可得空,無所有空,畢竟空,
第一義空,平等空。如是平等空,不住空相、空空、所空三相也。
雖然如此,又非斷滅空。所謂有佛無佛,諸法性相常住,故不無真實。雖真實
常住,卻是離文字言語相,離心思口議相,文言道斷,不可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佛言。無不住無。有不住有。不無
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無而詮得理
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無於名。無義之義
。不無於義。】
大力菩薩言,佛言不無真實,則此真實相應該是有。
佛言,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無不住無相,於有不住有相。這樣便是不無
,亦是不有,有與無皆不可得,即畢竟空。
所謂不有之法,即是無住,故不即住於無。不無之相,即是無住,故並非住於
有。旨在明乎無住,並非以有無而詮解有所得的道理。並非詮解有時,「有」即有
所得。詮解無時,「無」即有所得也。
當知菩薩不住於無名義相,言語道斷,不可思議。何以故?因為第一義中無名
無義。然第一義空則無礙,故不礙世諦以名義流布世間。一切法以世諦流布世間,
皆悉緣起無性。即此無性,便是第一義也。故菩薩於無名義相法,以名義相宣說。
雖以名義相宣說,而體即緣起無性。故曰無名(第一義諦)之名(世諦),不無於
名。言第一義諦不礙世諦也。無義(第一義諦)之義(世諦)不無於義。
菩薩無住,不住第一義諦,於是不礙世流布。不住世諦,故世流布當體即畢竟
空。雖曰畢竟空,卻是十法界宛然。十法界宛然,卻是畢竟空湛然。
【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如。如無如相。
相無如故。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佛
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
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
妄。即無別境。】
大力菩薩深領佛旨,於是說己心得。
「如」者,不異也,平等也,無礙也。由於如此無名義不礙名義,名義不礙無
名義。則知一切法皆不異、平等、無礙。
真實如相。真實者,法性也。謂法性與相,是不異的,平等的,無礙的。
如來如相。如來者,佛之法身。謂法身與相,是不異的,平等的,無礙的。
如不住如。不異、平等、無礙,便是無住。如果住於不異,則非不異。如果住
於平等,則非平等。如果住於無礙,則便是礙。
如無如相,相無如故。
所謂不異、平等、無礙,是無相的。如果有相,便是差異,便不平等,便是有
礙。所以說如沒有如相,因為有相,便非如故。
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
雖然有相便是不如,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如來。而是眾生心相,即如來故。
一切相非是真實,而是唯心所現,故曰眾生心相。然眾生心相,皆以緣現,無
實自性。眾生心相無性,即是諸佛法身。故曰眾生心相,相亦如來。
慢說眾生心所現諸相不異如來,縱眾生之心,亦無別境。因為眾生之心,本來
空寂,本來無定性,本來隨緣而有,本來無有自性,故眾生之心,無有別境。
如果眾生心有別境,必然有自性。若有自性,必不能具造萬法。故知眾生之心
,無有別境。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首先允可大力菩薩的說法,接著解釋心無別
境的道理。
因為心本淨故,心本淨者,心本空也。理無穢故。理即心也,理無穢雜,以心
本淨故。
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
以染於塵故,方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分別。如果不染於塵,三界便轉名法界。
以心有染著,方有三界。以有三界染著之心,方現三界分別之境。
如是分別境,皆是虛妄。以有分別,便無自性。如家有父母子女等之分別,故
家非實有體性。故曰是境虛妄,從心變化而生。如果心無虛妄,即不現別境了。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三界。佛言。如是
。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
無所見。菩薩內無眾生。三性空寂。則無己眾。亦無他眾。乃至二入。
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三界。】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三界。
心生則法生,心若在淨,便無起心動念,於是諸境不生。所以此心淨時,三界
之境自然不生,故曰應無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菩薩心不生境,不虛妄起心造作也。境不生心,對境不
起心也。如是心境如如,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平等不動,是為大覺。
何以故下,說明一切法唯自心現。自心現境,還以自心虛妄取之。如果知道萬
法唯心,自心不起幻化,萬法本來清淨。所見一切法,唯是自見心,以萬法唯心現
故。若心不幻化,則無所見。
本來一切法,唯因緣假現,無人無法。而自心現有相分,相分者因緣假施設也
。凡夫不知,以自心之見分,取著假施設之相分為實有,於是便成遍計執。
若知諸境,唯心所現,見境即是見心。則心無幻化,便無所見了。
菩薩內無眾生,三性空寂,則無己眾,亦無他眾。
眾生有二種解釋,一種是所謂六道眾生,此是狹義的解釋。一種是廣義的解釋
,眾因緣所生法,皆名眾生。
菩薩內無眾生者,是菩薩不執著因緣所生法也。因為因緣所生法,皆是假現,
皆是無性,皆是有體施設假法。菩薩已離遍計執,故內無眾生想著。
三性者,善性,惡性,無記性。菩薩既知眾因緣生法是假施設,於是心無計著
。以無計著故,所以不住善,不住惡,不住無記。於是三性空寂。甚至無己眾,無
他眾。鳩摩羅什大師譯五陰為五眾。故己眾者,己之五陰也。他眾者,他之五陰也
。色受想行識即身心二法,故無己眾,即不執著己之身心。無他眾,即不分別他之
身心。
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三界。
何為二入?下文自有解釋。
【大力菩薩言。云何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
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大力菩薩請問於佛,何為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因為心本空寂
,無生無滅,云何有入呢?
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
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
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入。】
佛於二入中,先釋理入。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深信即安住不動,得法
忍也。眾生係因緣生,深信因緣生法,不異真性。真性者法性也。眾因緣生法假有
,而法性真空。眾生法緣成無性,無性不異真空。真空不歸斷滅,故真性不異眾生
。如此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成一真法界。故眾生真性不一不共,不一不共者,不
一不二也。眾生之法不礙真性,真性不礙眾生之法。二者互不礙則互存,是曰不一
。眾生之法不礙真性,是眾生全是真性,於是真性奪眾生。真性不礙眾生,是真性
全是眾生,於是眾生奪真性。以互奪故,所以說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凡夫見
有差異而已。妄見差異,便成遍計執。若明互成互奪義,便知諸法依他起。知依他
起性者,終歸圓成實。
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如是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住心契無相法,假名入也。
於心粗思名覺,於心細思名觀。故覺觀者,分別心也。凝住覺觀者,心不生分
別也。心不生分別,則不來不去。
觀有二種,一者緣觀,二者直觀心性。緣觀者借緣止想,即修住心一緣。直觀
心性者,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冥然一真法界也。
諦觀佛性者,即直觀心性也。能觀者不生不滅,所觀者非有非無。心境一如,
廓然大淨,名諦觀佛性。故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金剛心地,堅住不移。
畢竟空中,寂靜無為,寂靜無為者,不生不滅也。無有分別,此是金剛心地堅
住不移。是名理入也。
【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
地。捐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相。不取不捨。菩薩心無出入。無出
入心。入不入故。故名為入。】
總而言之,行入者心無所住,不取不捨也。心不偏倚,影無流易。淨心無住,
等同虛空。不偏不著,無所依倚。心不偏倚者,不生我見,無所住著也。猶如月印
清池,池月分明,卻是水中無月。雖然水中無月,卻是池月分明。故曰心不傾倚。
影無流易。影者六塵緣影也。眾生心本清淨,但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後,
心中留下六塵的印象,稱為六塵緣影。六塵緣影,亦稱為妄識。心中若留下六塵的
印象,於是妄識便擾亂清淨心。六塵緣影便流動變易不停,令眾生心不得靜止。如
果心不傾倚,六塵緣影便無流易了。
於所有處,靜念無求。於色聲香味觸法諸所有處,知是因緣假現,無有實體。
知六塵無有實體,皆是自心所現。既知一切法唯是心現,如幻如化,自然便能靜止
妄念,而不起願求了。
風鼓不動,猶如大地。猶如大地安住不動,不被風所鼓動。風者,用喻無明風
也。
捐離心我,救度眾生。捐棄遠離住著心,及與我執見。只為救度一切眾生。此
是菩薩行無緣大悲也。
無生無相,不取不捨。菩薩行無緣大悲,於內不生心動念,心無所住故。於境
無取無捨,無有分別,平等而行,知諸法無相故。
菩薩行無緣大悲,以心無所住,心不傾倚。所以心無出入,無有生滅,無有增
減,無有愛憎。
菩薩如此行道,心無傾倚,不取不捨,無出入心。證入此不出不入故,假名為
行入也。
換句話說,入於無入,假名為入。住於無住,假名為住。金剛經云,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即是說菩薩但應安住於無住也。意
思與「入不入故,故名為入。」相同。
以上分別說明何為理入,何為行入。
【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何以故。不無之法。
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菩薩如是入於法性,法相不空。菩薩如是無所住入於法性,則一切法無礙。雖
入有而不住有,不住於有,則有不礙空。雖入空而不住空,不住於空,則空不礙有
。如是方入實相,方入第一義。如果入礙空之有,此有即是定性有,定性有則落常
邊。如果入礙有之空,此空即是斷滅空,斷滅空則落斷邊。常斷二邊,不入中道。
入中道者,不落斷常二邊,不住空有。菩薩不住於空,於是以悲導智,法身不動而
普度十方。菩薩不住於有,於是以智導悲,雖入生死而法身不動。所謂一月印千江
,千江只一月也。
菩薩以悲導智,行乎於俗諦,成諸功德,故法相不空。菩薩以智導悲,證乎於
真諦,成就法身,故法性不失。如果行於俗諦而無真諦,便是凡夫。如果行於真諦
而無俗諦,便是二乘。菩薩行乎中道,故雖入法性,而法相不空。
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佛法所謂空者,即橫遍豎窮也。以橫遍豎窮,不可分別
,無有能所,無有能得所得。不得謂有,故名曰空。然橫遍豎窮,亦不得謂空。以
橫遍豎窮者,無法不賅,無法不是。故曰不空之法,法不虛棄。
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不無之法,即不空之法。不空之法橫遍豎窮,能成就一切法,故曰具足無量功
德。
是知空者法性也,不空者緣起也。緣起性空則泯一切,性空緣成,則成就一切
。故曰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此是中道義。
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下文自有解釋。
【大力菩薩言。云何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
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
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
以故。義無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
。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淨法。非生之
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大力菩薩問言,云何是非心非影,法爾清淨呢?
佛回答說,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
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能隨緣幻現諸法。法隨緣現,故其性空寂。既然其性空
寂,故無法不空。猶如水隨緣現波,而波全是水。雖然波有差別,水原不二。以水
望波,則波波不同。以波望水,則波波無礙。法亦如是,緣起諸法,無性空寂。諸
法性空,則法法無礙。無礙之法,謂之如如。故曰空如之法。
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是其理性。諸法差別,法法不同,是其事相。無相之理,
借事而現。以理收事,則無法不空。既然理借事現,所以事全是理,見事即是見理
。事以理融,則相無不盡。相盡理融,故法法皆如。所以說空如之法也。
空如之法,無有實體,皆因緣所現。既是因緣所現,故其性皆空其相皆如。性
空相如,故非實有,只是心識變現之幻相。非是心識所生實有之法也,故曰非心識
法,非心使其為實有也。
然心識亦非實有,心識者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緣起。若心識不空,便不能變現
諸法了。既能變現一切法,故知心識無有定性。無定性故法空,由空變現之相,皆
空華相,故法法皆如。如是空如之法,非心識所生,非心識使之實有也。
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是相應法。
空如之法,無所有不可得。性空不可得,以性空即緣起故。緣起不可得,以緣
起即性空故。所以法非空相,以空相不可得故。法非色相,以色相不可得故。法非
心有,以心不可得故。以一切不可得,一切法性空,所以不是相應法。若法相應,
必是不空法,必是有所得法。
然性空不可得,則不礙緣起。性空之法,故能隨緣和合,依他相應而起。所以
由於性空,非心無為故,方成因緣相應而起。故經云法非和合不和合,即是法非相
應,非不相應也。因為相應不可得,則不礙不相應。不相應不可得,則不礙相應。
不相應則一性清淨。相應則萬法繁興。萬法繁興,不礙一性清淨。一性清淨,不礙
萬法繁興。故前言為不相應法,後言非心無為,是相應法。
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
以法性空不可得故,所以非所現影。因為影以形現,法性無形,故一切法非性
所現之影。以法性空不可得,故亦非法性所顯示。所以一切法無有自性。以無自性
故,所以一切法無有差別。終至非名非相非義。
何以故?義無如故。
空如之法,如幻如化,無所有不可得,無有差別。義者,諸法各各差別之謂。
一切法各各具有差別之義德義用,故曰義無如故。如者,實相也,平等性也,無分
別相也,不二不異也。
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
「無」如之法者,即空如之法也。前云「義無如故」,但空如之法,亦沒有「
無如」。換句話說,「無如」只是假名,而非實有,故曰非「無如」有。以空如之
法,無所得故,離四句絕百非故。
所以空如之法,沒有「無如」。非是「無如」為有也。
何以故?因為根本理性之法,無所有不可得,無有決定。所以非是決定性的理
,亦非有決定性的根本。如果是決定性的理,便不能隨緣而起萬法。如果有根本,
根本是「生」義,於是便成生滅法,生滅之法,非為真實。同時如果根本生出萬法
來,試問何法生根本?若有法生根本,則根本即非根本了。若無法生根本,根本自
己便有,那麼萬法亦可自有,不必待根本。所以說空如之法,非理非根。此說明空
如之法,自性清淨,自性無性,自性平等,自性無礙。吾人所知所見一切法,皆空
華相也。
以空如之法,清淨、無性、平等、無礙故。所以離諸諍論,亦無相可取。
菩薩如是清淨諸法,空如諸法。則親證一切法,非能生者所生之生法,亦非能
滅者所滅之滅法。於是一切法離能離所,不生不滅,空如無礙了。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羇不絆。不聚不
散。不生不滅。亦無來相及以去住。不可思議。佛言。如是。不可思議
。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眾生佛性。不
一不異。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
動故。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本空
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
。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
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
。自體不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之法
。虛曠無相。非二乘所及。虛空境界。內外不測。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
大力菩薩言,佛說之法誠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是合成,不是獨成。如果合
成,便是共生。如果獨成,便是自生。共生自生皆是生法,有生之法便是無常。無
常之法,非為真實。此不思議法相,是無生法,故不合成亦不獨成。
以法相無生故,所以空無所有。以空無所有故,自然解脫,所以不羈不絆。以
空無所有故,所以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生住滅相。來相者,生相也。去相者
,滅相也。無來相及去相住相者,無生住滅三相也。
最後大力菩薩讚歎曰,如是法相,誠不可思議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法相不可思議。
不但是不思議法相,亦是不思議心。因為心亦如是,不合成,不獨成,不羈不
絆,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生住滅三相。
有人說因緣和合所生法,便是和合而成者,怎可說不合成呢?當知既是因緣和
合所生之法,便無自性,無自性法當體即空。空法云何有合成?所以龍樹菩薩說,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
如者不二不異,同一法性。既然一切法不二不異,自然心亦不二不異。故曰如
不異心。心性本空,空性無礙不二,故曰心本如故。因為心與諸法,一體皆如,所
以說萬法唯心。心不異法,法不異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若知是理,則知空如之法,圓融無礙。云何圓融無礙?一如一,一如一切,一
切如一,一切如一切。
眾生佛性,不一不異。謂眾生雖未成佛,然其佛性與諸佛本如也。所謂未成佛
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那麼何以眾生不是佛呢?只為眾生妄起無明,妄造諸
業,惑業為障,智慧功德未具,故不名佛。所以說不一不異,佛具智慧功德,眾生
未具,故曰不一。佛與眾生同一法性身,故曰不異。
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
眾因緣生法,其性本空。空無生滅,故曰本無生滅。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
,生滅只是因緣幻現,其中無法可得。如果其中有法可得,則此法既非生亦非滅。
故知生滅俱是因緣,既是因緣,當無自性。即此無性,便是涅槃。故曰生滅之性,
性本涅槃。
性相本如,如無動故。
性空即緣起法相,故經云空不異色,空即是色。緣起法相無有實體,當體即空
,故經云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本不動,而緣起法相當體即空,故亦不動。是知
性相本如,如無動也。
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
法相從緣而起,然而緣起則性空。約性空言,故曰從緣無起。因為相隨緣起,
而性本如如,如如則無所動。
因緣性相,相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
由因緣的關係,諸法各各現其個別性相。然而一切法相,本來是空無的。因緣
起諸法相,而「因緣」亦是因緣所起,故曰緣緣。法相由因緣而起,故其性空。而
「因緣」復以因緣而起,所以「因緣」亦空,故曰空空。當知緣起即空,空即緣起
,說緣起時,當會性空,說性空時,當會緣起。此是一法,不縱不橫,不二不別。
智慧者聞緣起即明是性空,聞性空時即知是緣起。愚癡人聞緣起,則執著緣起而分
別性空。聞說性空,便執著性空而分別緣起。此人縱經百千劫,不知真如法性也。
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
一切緣起之法,本來空無所有。然迷惑之心,虛妄見有。不知緣起之法,皆幻
現非實,所現之法,本來無生。因為因緣性空,本來無故。
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
心與如是空如法理,不二不異。心的自體,亦是空無的。如彼空王,王者自在
義,謂心本空如自在也。如此之心,無有所住,故曰本無住處。心無所住,得大自
在,故曰如彼空王也。
然凡夫虛妄之心,虛妄分別見實有諸法相也。
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
如如之相,一相無相,無相無不相。約性空言,一相無相。約緣起邊言,則是
無相無不相。約無相言,則不有。約無不相言,則不無。法則性空緣起,緣起性空
,非是有相,亦非是無相。至於見有見無者,皆眾生之見。若離乎見,則不見有亦
不見無。
法本無相,法相者唯識所現。自之心識現諸法相,還以自心起見取著。徹底來
說,實是自心還取自心。故曰見唯心識。何為心識?心識者即畢竟空性。以自性空
故,乃能隨緣現一切相。既現相已,還以自心起見取著之。依體起用,用不違體。
體者性空也,用者隨緣也。體用一如,一時俱起。既無體外用,亦無用外體,此乃
法爾如是也。
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自體不有,不有不無。
菩薩如是知,法者全以心現,心者全因法而能了別。故心識即是空,空故能現
相。相現實是心影猶如空華,故是假施設。而空即心體,故所現假相,名有體施設
假。所以說如是心法,不無自體。因為體即是空,故又曰自體不有。空即緣起,緣
起即空,故曰不有不無。
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
菩薩深證實相,故知法無相,亦非無相。如是無相無不相,言語道斷心行亦滅
,故非言說地。
何以故?因為真如之法,虛曠無相。虛曠者空也,空而無相也。因為真如即畢
竟空現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虛曠無相。如此境界,非二乘所及。
虛空境界,即真如法性。真如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其內,則內不可測。不可
得其外,則外不可測。內者心識也,外者境法也。如是之法,唯六行之士,乃能知
之。
【大力菩薩言。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
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覺行。如是行者。乃
能知之。】
大力菩薩請問何為六行?佛回答六行者,即菩薩六位。信、住、行、向、地、
等覺。此六行是大乘人所行,非聲聞緣覺境界。真如之法,是菩薩境界,非二乘所
及也。
【大力菩薩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際。佛言。實際之法
。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既然實際之覺利,無有出亦無有入,那麼何等法,何等心能入實
際呢?
實際即是真如,亦曰真際,亦曰無際,亦曰本際。實際覺利者,無上覺也。無
上覺既無出入,云何法心,可證無上覺?
佛先答法,次答心。實際之法,即是無際也。無際之心,即實際之心,亦即是
無住之心。若以無住心,契合無際法,心境一如,則入真如實際了。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崖。無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
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眾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
實際。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大風鼓
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
。以禪定故。心則無喘。】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心謂其體,智言其用。其智無崖(應為涯,邊涯也)
。心無際智亦無際,故曰無際心智。無際心智,是無量無邊的。
心既無量無邊,於是便無罣礙而得自在。心得自在,智亦必自在。此自在之智
,便得入真如實際了。
但是如彼凡夫,軟心眾生。眾生心志無堅,動亂無常,謂之軟心。其心多喘。
喘者其心粗重無常也。其心驚動不安,六識動亂不停,說名心喘。如是眾生,以何
法調御,令其心志堅定,無有退轉,入於真如實際呢?
佛言,彼等心粗重無常者,因為內根外塵之隨逐。末那識內緣第八為自我,起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煩惱,意識緣外境起諸煩惱,是為內外使。「使」者,譬如
世間公門之吏使,隨逐罪人不相捨離。根塵亦復如是,隨逐眾生,令眾生不得自在
,故曰內外使。
因為貪著根塵的原因,於是眾生妄識,隨根塵而攀緣流注。乃滴瀝而成識海,
再經無明大風的鼓動,因而波浪翻天,導致其心驚駭,不得安隱之樂。大龍驚駭者
,譬喻說也。住地無明,其力最大,住在本識隨眠海底,名為大龍。無明違反寂靜
,增長粗動之心,名驚駭。驚駭之心,失去安隱故,所以動亂無息。
菩薩對於這些眾生,須令彼等存三守一,使入如來禪定。以禪定力故,乃能令
心無喘矣。
【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
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淨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
大力菩薩問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
佛回答說,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淨如
。「如」者,不二不異,平等無礙也。若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三解脫
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
大力菩薩再問,何謂三解脫法?何謂理觀三昧?從何法得入是理觀三昧?
佛回答說,三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
虛空解脫者,如實知一切法性空,不為法縛,故曰解脫。金剛解脫者,如實知
一切法無相,不被法所動搖,故曰解脫。般若解脫者,如實知一切法空不可得,自
性清淨,故曰解脫。
理觀者,心無所住,心不礙境,謂之心如。性理本空,故曰理淨。以此無住心
,無礙心,契合空、無相、清淨之理。不生可與不可之分別心,這便名為理觀。
【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
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
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而不
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
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大力菩薩請問,云何存用,云何觀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
心事不二者,心境不二也。凡有所作,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心中無事,事中
無心。空空一如,是名存用。
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無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
之。
內行者內根也,外行者外塵也。根塵相接時,六識出於六根,於六塵中,來去
自如無罣礙無染著,是謂出入不二。
不住一相者,於一一相皆不住著。換句話說,不取於相也。心不住於相,便無
有得失了。
一者同也,不一者異也。一者合於己意也,不一者與己意相違也。對於同異之
地,對於和己意相合相違之處,皆以清淨心流入,不取相不染心也。如是而行,是
名觀之。
如果菩薩能如是存用觀之,便可不住於分別好惡的二相。如是之人,雖不出家
,但亦不住在家。因為雖處世間,不染世間故。
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
。
法服者袈裟也。波羅提木叉,譯別解脫戒。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皆
別解脫戒。謂戒功德別別解脫,持一戒有一戒之解脫功德。如果毀破一戒,餘戒功
德依然光潔,故名別解脫戒。與定共戒道共戒不同。定共戒道共戒名總解脫戒。如
果定退則戒失,道退則戒失,不待別別解脫也。
布薩譯淨住。佛制比丘比丘尼,半月半月說戒。各各檢討砥礪懺悔,名曰布薩
。入布薩者,須是受具戒的比丘比丘尼。簡別白衣,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前
言出家,此言受具。初為沙彌是出家,受具足戒名受具。受具以後,方為比丘比丘
尼。
能以自心無為自恣。佛制比丘結夏圓滿日,任人舉過,以便對眾懺悔,名為自
恣。此處自心無為自恣,有隨意無犯之意。以自心清淨,故隨意無犯。任運無為,
而獲聖果也。
不住二乘,入菩薩道。起化他行,度眾生也。後當滿地,成佛菩提。滿地者,
十地滿足也。十地滿足,即當成佛。
為何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度眾生,即能十地滿足,成就佛道呢?因為度眾生,
即是淨己法身。法身清淨,即證菩提。何以故?因為眾生者,緣生無性。即此無性
,便是法身。所以度眾生,即是清淨己之法身也。法身清淨不二,故佛與眾生,同
一法性身。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
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佛言。如是
。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
正覺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大力菩薩讚歎言,不可思議也,如是之人。如是之人,非是出家,非不出家。
何以故?如是之人,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
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見於法華經法師品。不過法華經所說,與本
經,略有小異。法華經法師品說:「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
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爾時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入如來室者,即入涅槃宅。坐如來座者,即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
宜應敬養。沙門者,出家修道人也。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因為入涅槃宅者,心越三界。心越三界者,其
心已解脫生死也。著如來衣者,入法空處,心無所礙也。坐菩提座者,登如來正覺
地。
法華經法師品則曰:「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
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
,廣說是法華經。」
於一乘佛法中,其文雖略有小異,而其義則一。於一切眾生中起大慈悲心,即
是入生死不住生死,度三界而不染三界。故與心越三界義同。柔和忍辱者,其心無
礙也。故與心入法空處義同。一切法空者,空二我也。即空人我法我,唯佛如來究
竟空二我,故與登如來正覺地義同。
如是之人心超二我,超二我者佛也。空二我──人我法我。除二障──煩惱障
所知障。了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如是之人,稱之曰佛。故心超二我者,
佛也,故與登正覺地義同。所以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也。佛言。如是。彼
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
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捨闡提。
即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淨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鞞跋致。度
脫眾生。慈悲無盡。】
如彼一地者,佛一覺地也。空海者,菩提海也。畢竟空性,謂之菩提,故空海
者菩提海也。如是一地空海,二乘人為不見嗎?
佛言如是,二乘人為不能見。因為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味著者,貪著
也。三昧者,定也。二乘人貪著於定,所以於彼空海一地,不能得見。
如得酒病,是譬喻說。如人醉酒,惛醉不醒。二乘人亦復如是,乃至數劫,猶
不能覺悟。酒消以後,始能覺悟。覺悟以後,方能修此菩薩六行,然後乃得佛身。
從捨闡提,即入六行。一闡提譯為斷善根,斷信。總之無成佛之性者,名一闡
提。見大般涅槃經,有多解釋。斷善根之惡人,不得成佛者,名一闡提。菩薩起大
悲心,普度一切眾生,眾生不盡誓不成佛者,亦名一闡提。定性二乘,唯重禪定不
起化道,不得成佛者,亦名一闡提。二乘人如能捨彼闡提,起化道,入菩薩六行,
度化眾生,方能成佛也。
於是於菩薩行地,一念淨心不味著禪定,其心決定,其心明白。金剛智力,佛
智也。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於佛金剛智力,便不退轉了。且能度脫一切眾生,慈
悲無盡。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仰。佛言。為說戒者
。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
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
三佛。而發菩提。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彼沙
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如是之人,應不持戒。因為持戒猶有修行,彼清淨心地,已過修行境界,無持
戒無不持戒,無功用道故。所以說如是之人,應不持戒。如是之人,行不踰矩,不
失威儀,故於彼沙門,應不作意敬仰也。於彼沙門,應不敬仰者,非謂輕蔑沙門也
。
佛言,因為說戒者,以有不善故說持戒。而持戒者,於犯戒者則生我慢。故曰
因為彼說戒者,不善慢故。所以如是之人,應不持戒。
海波浪故,猶如波浪雖有起伏,而水性湛然不動。持犯亦復如是,雖有持戒犯
戒,而清淨心地,卻無持犯之相。故曰海波浪故。
以下佛便合法而說。如彼清淨心地,亦如水性湛然不動一樣。八識海澄,九識
流淨。第八阿賴耶識,性本清淨,猶如水性澄靜不動。第九庵摩羅識,性本清淨,
故其流亦淨。僧肇大師云,江河競注而不流。謂江河之波相雖然競注,而水性則靜
止不流。此言諸法萬相紛陳,而法性空寂不動也。故曰八識性海澄靜,九識性空不
流也。
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無明風不能動搖清淨心地,猶如水性不動,不被波浪所起。戒性亦復如是,戒
性等於虛空,不可持,亦無犯。若作意持戒者,便是自己迷倒也。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話是於得大成就之人而說的。我輩障重凡夫,不可執著。
凡夫修道,應以戒為師,戒為三乘初業。如果凡夫亦執著此說,便有訶戒之罪。故
法無高下,對機則妙。
如彼已得清淨心地之人,七六不生諸集。七者第七識,六者前六識。如是之人
,第七識及前六識,已不生惑業不造作諸集。
滅定不離三佛,而發菩提。
雖入寂滅定而不離三佛。三佛者,本為法佛報佛化佛。但此地亦可作正覺解。
三者正也,佛者覺也。雖入滅定,而不離正覺也。故能起大悲,發菩提心。
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彼沙門,不無恭敬。
三無相者,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無相」。如此離有離無,即無即有,合
於中道。於此三無相,順心玄入。順心者,心無違逆也。玄者幽遠也,深入之意。
於三無相,以無違心深入。如是則契乎中道,不違三寶,故曰深敬三寶。
不失威儀,具說應為律儀,戒律威儀也。以不失威儀故,所以於彼沙門不無恭
敬。
彼菩薩仁者,則不住世間動不動法。不住世間動不動法者,不住三界也。欲界
之法,無常迅速,故為動法。色界無色界之法,歷時長久,名不動法。
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三空者,三解脫門也。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有者,欲有色有無
色有。滅三有心者,滅三界心也。
【大力菩薩言。彼仁者。於果足滿德佛。如來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
發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滅三界心。不居寂地。不捨可眾。入不
調地。不可思議。】
大力菩薩言,彼菩薩仁者,於果足滿德佛,福慧兩足,因圓果滿之佛也。如來
藏佛,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佛性圓顯之法身佛也。形像佛,為度眾生,隨緣化現形
像之佛。又如木雕泥塑,彩畫形像之佛。於如是諸佛所,發無上菩提心,修六度萬
行也。六度者,即菩提行。
入三聚戒,不住其相。
三聚戒者,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行三聚戒,而不住戒相。
滅三界心,不居寂地。
不住寂地者,不住涅槃也。言如是菩薩,雖不染三界生死,復不住涅槃寂地。
不捨可眾,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如是菩薩,以不捨眾生故,入不調地。入不調地者,不取無上菩提,入生死也
。如是之人,誠不可思議。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
具足波若海 不住涅槃城 如彼妙蓮華 高原非所出
諸佛無量劫 不捨諸煩惱 度世然後得 如泥華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薩之所修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說 來所還復來 具足然後出
復令諸眾生 如我一無二 前來後來者 悉令登正覺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於後成菩提道。無量眾生超生死苦
海。爾時大眾皆悟菩提。諸小眾等入五空海。】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至佛前而說偈言。舍利弗為佛弟子,智慧第一。
具足波(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蓮華,高原非所出。
此一偈讚菩薩行。前半偈讚菩薩行空不證,後半偈以譬喻說,讚菩薩入生死不
染。
第二偈頌,讚佛無量劫修菩薩行,不捨煩惱,入世間而救度世間。化緣盡後,
方證菩提。猶如妙蓮華,從污泥中而出,不由高原所出。故諸佛菩提,從眾生煩惱
中得。
如彼六行地,菩薩之所修,如彼三空聚,菩提之真道。
信、住、行、向、地、等覺,此六行地,是菩薩所修。如彼空無相無願,是菩
提正真之道。
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說,來所還復來,具足然後出。
舍利弗是迴小向大聲聞,法華會上,佛曾授記作佛。故曰雖住聲聞涅槃,而實
不住。以發願度眾生故,如佛之所說也。來所還復來者,謂往來生死,度生之願不
息也。功德具足以後,然後出生死也。
復令諸眾生,如我一無二,前來後來者,悉令登正覺。
此偈言令一切眾生,皆如我一樣發無上菩提心。無論前來者或後來者,皆令證
無上正等正覺。
佛讚歎舍利弗,發大乘心不可思議。當來成佛時,無量眾生因之得超生死苦海
。
舍利弗當來成佛,佛於法華會上,曾予授記。法華經譬喻品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常
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
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行正
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
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
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
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此經僅是略說,謂汝當於後成菩提道。佛未予詳說,可知此經於法華以後所說
。
爾時大眾,皆悟菩提道。諸小乘眾等,入五空海。
五空海,未見解釋。不過參照龍樹菩薩所造十八空論中,有內空,外空,內外
空,大空,空空。不知契佛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