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真性空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三戒無儀。云何攝
受為眾生說。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為汝宣說
。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心一處。眾
緣斷滅。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
。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尊者!既然修菩薩道,不取著於名相。那麼三戒無儀,因
為三戒有儀,便是名相。三戒者,攝律儀戒,即誓斷諸惡。攝善法戒,即是修諸善
。攝眾生戒,即誓度一切眾生。
若三戒無儀,云何攝受三戒,為眾生說呢?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攝律儀戒,是斷一切不善法。攝善法戒,是修一
切善法。然而善法與不善法,都是唯心所造。所以一切善不善境界,及一切身語意
業。意言分別者,是身語意三業略說也。一切境界,及身語意三業分別。只要制心
一處,令不虛妄起心動念,便可眾緣斷滅了。而制心一處,便是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也。
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
一本不起者,制心一處,不妄動亂也。三用無施者,則身口意三業不妄造作。
於是如理而住,不妄施為,則六道之門杜絕,四緣如順,而三戒具足。三戒自然具
足,便勿須取三戒之儀式也。
四緣如順者,四緣如如無違也。下文自有解釋。
【舍利弗言。云何四緣如順三戒具足。佛言。四緣者。一謂作擇滅力取緣
攝律儀戒。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
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
。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則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攝
六行。是佛菩提薩婆若海。】
舍利弗請問何為四緣如順,三戒具足?四緣者,一、作擇滅力取緣,二、本利
淨根力所集起緣,三、本慧大悲力緣,四、一覺通智力緣。
擇滅即涅槃也。以揀擇力之選取緣,得滅諸煩惱,是攝律儀戒。以本利清淨之
五根五力所集起緣,成攝諸善法戒。因為清淨根、力所集起之緣,成就一切功德故
。五根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十法,
能成就一切諸善法。
本慧大悲力緣者,具智慧方能起大悲度眾生。故能成攝眾生戒。
一覺道智力緣,得無上一覺地,則具神通智慧力緣。故能如如不動而住。如住
者,妙湛總持不動尊也。
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則不可求。
如是四大緣力,不取分別事相,如如不動。雖然如如不動,卻不無度眾生之功
用。如是四大緣力,從制心一處中求。若離於制心一處,則不可求矣。云何制心一
處?六根不貪著六塵,便可制心一處。
善男子!如是一覺地事,便通攝信住行向地等覺六行。是佛無上菩提,是佛薩
婆若海。薩婆若者,譯為一切種智,佛智也。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於二我。大般涅
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
。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覺分。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
不可得。不得之法一義無文。無文相義。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舍利弗言,不住於事相,卻又不無度生之功用。是法真空不住於相。不住有相
,則不住於事相。亦復不住空相,故不無度生之功用。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如是
四德,超於人我法我,大般涅槃。「般」者入也,大般涅槃,即入大涅槃也。
其心不繫,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
其心無繫者,心無所住也。是大力觀者,是直觀心性也。於此觀覺悟之中,應
具足三十七道品法。三十七助道品法,修之可至無上道。是無上佛道,因地法行也
。
佛言如是!是觀覺中,當具足三十七道品法。因為三十七道品法,雖有多名,
而實一義。一義者,唯一佛乘也。
何以故?三十七道品雖有多名,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覺分、八正道等。雖有多名,而實一義。三十七法,與一實義,不一不異。不一
者,一義而有多名也。不異者,多名皆歸一義也。不一者,但有名字分別耳。不異
者,名字無性,無性則不可分別,故法不可得。
不可得法,一義所謂空義。諸法空義,無文無字。無名字文相義者,乃真實空
性也。
空性之義,如實如如。
如如者,不二不異,空寂無礙,理無分別。空如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故曰空性之義,如實如如。諸法名字,雖有差別。然名字性空,空原無礙。故曰如
實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此一實義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一切法性空無礙。一性空則不礙多,多
性空則不礙一。如是一不礙一,一不礙多,多不礙一,多不礙多。於是法界緣起,
圓融無礙。故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理如如無礙,故過三苦海。三苦者,
苦苦,壞苦,行苦也。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
可言議。今者如來云何說法。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
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
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
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
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如
有無不在。說不在說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是言語文字相。如佛所說,言語文字相皆非實義。如
實的道理,是離言語文字相的,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佛現今,為何以言語文字相說
法?難道佛所說者,亦無實義嗎?
佛言,我之所以說法者,是因為汝等眾生,迷於有「生」故說。本來一切法無
生,一切法本來涅槃。而汝等眾生迷惑,於無生中執著有生死。為令汝等覺悟一切
法本無生故,所以我為汝等說法。無生法本是不可說的,我以言語文字相之方便,
說不可說法,是故說之。
其實我所說者,是義語非文。汝等眾生所說者,是文語非義。是義語非文者,
是有言有實,而非假名相也。是文語非義者,謂僅是偽名相,而無實義也。
眾生所說有言無實語者,皆悉空無。無有實義,徒託空言也。這種空無之言,
是言不及義的。言不及義者,皆是虛妄之語。
佛所說則不同,佛所說有言有實,是如義之語。如義語者,言不異義,言即是
義也。
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
不異於義語者,能實其空與不空。換句話說,如義之語,說空亦是實義,說不
空亦是實義,故曰實空不空。空實不實者,凡夫執一切法實與不實,皆無實義。所
以如義語者,空凡情所執實與不實。如義語者,離實不實二邊相,復不住於中。中
間不中者,不住於中也。此明如義語者,心無所住也,無遍計執也,不取著名相也
。
不中之法,離於三相。
不中之法者,無住之法也。無住之法,離於生住滅三相。離三相者,離於有為
也。既然無住,故不見有處所。不見處所者,不見心外有法,不見有所依,於是不
異於「如如」而說法。如「如如」說者,謂如義語者,不異「如如」法而說也。
如無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
如如之法,一切不住。不住於無,亦不住於有。如無無有者,謂如如之法,不
住「無有」也。因為「無有」者,還同於無。
如無有無者,謂如如之法,亦不住「有無」。因為「有無」者,還同於有。
如有無不在者,謂如如之法,有與無皆不在(住)也。我今說法,如「如如」
而說,故雖有言說,而不在(住)於言說。以不在(住)言說故,所以亦不在(住
)於如。
如不有如者,如不是有也。如不是有,亦不是無。以不是無故,所以如如而說
。
如如之法,不住有亦不住無。不住有故,說而無說。不住無故,無說而說。說
而無說者,言以顯實也。無說而說者,實借言顯也。如是說法,是為義語非文。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如來
實相。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
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捨離妄心。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
。二者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
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
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
離諸行地。心無取捨。極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
性空大。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
。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善男子。
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斷信斷善根之一闡提。以其斷信斷善根之闡提心,住
何等位,得至如來果位,乃至如來實相法?如來實相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佛言從闡提心,至如來果,乃至如來實相法,應住五等位。以下便別解說。
一者信位。信為道元功德母,故第一即是起信。闡提者即是斷信,今令起信,
是翻闡提向佛道也。
信真如種子者,乃起大乘信。真如種子者,菩提空性也。即此空性,以熏習故
,方能增長成一切種。
此真如種子,被妄想煩惱所翳蔽,是為在纏如來藏。如果能棄捨妄心斷諸煩惱
,便令如來藏智圓顯,於是心淨清白。以智藏顯現故,便能知諸境界,一切意言分
別,皆唯識所現,而無實體了。
二者思位。思者知心外無諸境界,諸意識境界,只是言語文字假相,而無實體
。隨意言之分別,如幻顯現。所見之境界,皆是妄見,皆是假相,故曰非我本識。
應知本識,性本空寂,無有可得。所以非法非義,非有所取,非有能取。皆是妄心
取幻境,妄見有境界及言語文字相。般若經云,世人分別諸法,唯是分別言語文字
相。因為法性空寂,不可分別故。
三者修位。修者起修也。發起無上菩提心,修菩提道。發無上菩提心者,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提道者,修六度萬行也。如是常起能起無上菩提之心,
發心與修行同時。先以正智慧為前導,排除諸障難。所謂慧解立行,慧啟於始,行
滿其終。故曰慧為前導。障難有二,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出離蓋纏,蓋纏總
說皆是煩惱,分別說為五蓋十纏。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
蓋。十纏者,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瞋忿,覆。
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捨。謂心無住著,以無住心,契無相法,
是謂行位。故曰離諸行地,心無取捨。如是行位,是無功用道。如是而行,則極淨
根利,其心如如不動。以如實空心,契如實空法,決定於真實性。這便是大般涅槃
的境界,大般涅槃的境界,便是唯性空大。大者橫遍豎窮,唯性空大者,唯畢竟空
性也。於六大中──地水火風空識,唯是性空大也。
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以正智流出變易功用,而成就諸功德。以平等心,
起大悲行,平等如如之相,廣興教化,普度一切。即此如如相亦復不住。
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覺也。何為菩提?所謂了達於空性,是名為菩提。所以三
藐三菩提者,空性也。既是空性,故不可證,唯有以空心契合。故曰虛心不證。
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
心空無跡,故莫得其邊際。一切外境,皆悉空無,無所依處,故不見處所。度
盡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諸佛如來不思議,普化世間無所依。此是至如來位。
於此五位中,信位乃是十信位菩薩,信中道也。思位乃是住、行、向,三賢位
菩薩,思惟中道也。修位乃初地以至七地菩薩,少分行中道,故名修位。行位乃八
地以上菩薩,於無相海任運而轉。捨位乃究竟至如來位。
十地論說,初地至六地,名為少行。以其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所行不廣,故
謂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因為第七地雖然亦如前六地,但能以即空方便智,發起三
有中之殊勝行,故立大行名。若對八地以上,均名修位。八地以上,名為廣行,於
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以空心游無相海,任運而轉,故立行位。
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如是五位,皆歸一覺地。皆歸實相也,中道也。從自覺本利而入。故如是五位
,皆須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入。發無上菩提心,遠離二乘見,即菩薩本利
處也。所以菩薩若欲度化一切眾生,應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本處作起。心
無所住,不取於相。
【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空際入實。發
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問言,云何從其本處呢?何為本處呢?
佛言,所謂本者,無本也。處者,即無處也。如是者,畢竟空也。這樣畢竟空
,橫遍豎窮,無邊無際無量,便入實際。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因而發菩提心。發
菩提心者,發空心也。發空心者,發無所住心,不取相心,平等心,清淨心,無量
廣大心也。於是便可普度眾生,終成佛道了。
何以故?善男子!好像以手執捉虛空,非是得,亦非是不得。非是得者,諸法
性空也。非不得者,性空隨緣成諸法也。
所以本處者,畢竟空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
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
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佛言。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
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舍利弗言,如佛所說,五位一覺,從本利入。故知在入五位事之先,須先取以
本利。而本利是念寂滅。念寂滅者,一念不生也。
念既寂滅,寂滅則無分別。無分別則不二不異,故寂滅是如。寂滅如如,便無
虛妄,故能持真不失,持妄不生,而總持諸德。於是該羅萬法,該羅萬法者,法界
緣起也。畢竟空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皆畢竟空。是以空與緣起圓融不二,不可思
議。空與緣起,皆離四句,故不可思議。因為性空方能隨緣而成諸法,諸法隨緣而
成,故是性空。所以法離四句。離空,以空即緣故。離緣,以緣即空故。離亦空亦
緣,以空即緣,故離亦空;以緣即空,故離亦緣。離非空非緣,以緣即空,故離非
空;以空即緣,故離非緣。如是之法,不可思議。
舍利弗讚歎說,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即離
四句不可思議也。若能一念不生,則般若生。
此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可測,故曰大神咒。無暗不破,無惑不除,故曰大明咒。
豎窮三際而無高蓋,故曰無上咒。橫遍十方而無儔似,故曰無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此法在因地,便名摩訶般若波羅蜜。若在果位,便名薩婆若。
此法是真如法性,而真如即是性空。如此性空,方是智慧火,如是智火,能燒
滅一切結使煩惱,知一切法平等平等。平等平等者,一切法無性也。
等覺三地,妙覺三身。
大乘階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稱曰等覺。是菩薩因地之極位,又名一生補
處菩薩。別教菩薩斷十一品無明,圓教菩薩斷四十一品無明,稱等覺菩薩。如是菩
薩入金剛喻定,一念打破無始無明,即成妙覺。
「等覺三地」,元曉引經云,一者百劫位,二者千劫位,三者萬劫位。如本業
經云:「佛子!摩尼瓔珞字者,等覺性中一人,其名金剛慧菩薩。住頂寂定,以大
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諦一諦一合相。復住
壽千劫,覺佛威儀,乃至入佛行處,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
,乃至現同古昔諸佛,常行中道,大樂無為,而生滅為異故。」是謂等覺三地。
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第九庵摩羅識,即真如也,自性清淨心也。皎然明淨,
無有諸影者,自性清淨無有虛妄也。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義非有無。
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
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
一切法皆因緣生,何故謂是法非因非緣呢?因為因緣所生法,無性皆空。以性
空故,所以說非因非緣。由於此空智自體之用,而現諸法故。
非動非靜,用性空故。
因為緣起用性是空,如是空性,無動無靜。
義非有無,空相空故。
以「有」空,故非有。以「空」亦空,故非無。故曰義非有無。
善男子!若欲度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畢竟空義。入是義者,便是見佛法身
也。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佛言。如是。何以
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
。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
非復彼。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
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
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舍利弗讚歎言,如來所說義觀,已超出三界,不住諸流。有四流,一、見流,
三界之見惑。二、欲流,除去三界見惑及三界之無明惑,其餘欲界之惑。三、有流
,上二界一切惑,除去見流及無明流,其餘上二界一切惑。四、無明流,三界之無
明。此四法漂流眾生不出生死,故名曰流。如此諸流,不出三界,而如來義觀,超
出三界,故不住諸流。
應離四禪,而超有頂。
四禪與有頂,均為色界天。四禪有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而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五天
,乃三果聖人所居,又曰五不還天。
而超有頂,有頂者有頂之天,即色究竟天。因居有形世界之頂,故曰有頂。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
佛言一切法皆是名數,名數者,名相也。有二種數,一、數量數,如一多等數
。二、色心有為數,如陰界入等。四禪亦如是者,四禪亦有為法攝也。
若見如來者,如來者無來無去,是佛法身。法身無礙,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
盡處,滅一切相也,與滅受想定不同。以滅一切相,畢竟空故,所以不出不入,內
外平等。內外平等者,出定入定,皆一如也。
善男子下,反釋諸禪取相者,與是空如之法不同。譬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
。想空定者,取空相之定也。是如非復彼,此空如之法,與想空定不同也。
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
如者不二也,以不二觀不二,則無分能觀與所觀。實不見觀者,實無能見能觀
也。不二相之諸相,其相亦皆寂滅,是無所觀也。無能無所,一切相皆寂滅,而此
寂滅,便是如如義也。
往往聞參禪者曰,我已開悟。睹斯經文,方知凡所有悟,皆是出入也,內外也
,取相也,有為也。本來無一物,不知汝所悟何事?
如彼想禪定。訶斥想空禪定之非。想空禪定者,是動非是禪,直斥其非也。動
者,有生住滅相,是法不空也。
何以故?禪性離諸生住滅相,非是有為非是無為。云何非有為?不住生死故。
云何非無為?不住涅槃故。一切不住,便是大禪定。禪性離諸動,非能染,非所染
。非法非非法,亦非法影也。因為禪性離諸分別,乃本覺利故。若如是起觀修定,
方名為禪也。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
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佛
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舍
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舍利弗言,誠不可思議也!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實者,二諦也,如來常
以二諦說法度化眾生。真諦者,不生不滅,實也。俗諦者,不二不異,如也。
如是二諦實義,多文廣義,文繁而義理深廣也。利根的眾生,方可聞熏修習。
鈍根的眾生,難以留意修習。佛有何方便,令鈍根人,亦能入是諦理呢?
佛言今有一四句偈,少文而廣義。能令鈍根人不耐廣尋經義者,而入諦理。於
是佛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因緣所生法,其道理是空寂的。既是空寂,所以因緣所生義,即是無生義。故
曰是義滅非生,此言緣起即性空也。
如是因緣所生的道理,滅一切生滅相。滅生相則非有為,滅滅相則非無為。是
義生非滅,如是一切寂滅的道理,是一切法實性,非是斷滅也。亦可謂性空即緣起
也。
爾時大眾聞說此偈,皆大歡喜。皆滅生滅,滅生滅者,皆得無生法忍也。生於
般若性空智海。因為一念不生般若生,故生於般若性空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