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畔蓮鈔 第一集
九品蓮華法性身
一
法性具有二種功德,同是不可思議。一者空寂常住,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非
有非無,非一非異。二者德具無量,橫遍豎窮,應緣普現。約事相言,空寂常住者
,佛壽無量義。德具無量者,佛慈光普照義。前者用明佛自度究竟,後者用表佛化
他德圓。故我今稱一句阿彌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故讚曰「萬德洪
名」。
佛身如此,今我念佛心亦復如是。今我此心,非我相,非人相,非眾生相,非
壽命相。介爾有相,便成妄想。言其無,卻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論其有,縱然碎
塵不得其跡。故七處徵心,皆成戲論。是知我心亦復非有非無,橫遍十方,豎窮三
際。所以說佛心眾生心,原來無有二。是故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p-1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佛生心同,何以經中祇言壽同,不說光同?這是因為論本
覺,則佛生不二,故說壽同。若論始覺則迷悟有別,深淺有差,故不說光同。又,
法性原一,化德有殊。彼國人民,化德未具,故不說光同。我與諸佛,原是同一法
性身。只為我等無量劫來,結業所繫,故不得自在法身。我此罪業,無量劫來無量
無邊。佛說眾生罪業若有體者,盡虛空界不能容納。今我以念佛因緣,仰乞彌陀垂
慈,護念於我,接引於我。若得往生西方,便得離卻業報之身。七寶池中,蓮花化
生,便是分證法身也。
二
佛說學人觀一切法,若觀諸法苦、無常,此是局在五陰。若觀空、無我,此則
通於法性。然而凡夫生見,妄執大小有無。不知佛心無大小,眾生見高低。故鹿苑
初唱四聖諦,天人聞法,即發無上菩提之心。法本不二,眾生見生分別。法本無大
小有無,眾生起見,妄見大小有無耳。眾生若能放卻我見,則不見大小,不見有無
矣。
故世人聞空,不能仰體佛旨,觀空以遣除妄想煩惱而證解脫。卻妄起情見,執 p-2
空而廢善。聞有而不知仰體佛旨,達有以興慈普施濟度。卻妄起情見,著有而造罪
。於是業由自造,終歸自受。淨土行人,千萬莫起情見,妄執大小有無之見。淨土
圓宗,何法不包何法不賅?須知一色一香無非法性也。隨緣稱佛名號,以稱名因緣
,直入無為。千萬莫起情見,指斥有為,樂著無為。須知妄斥有為功德,樂著無為
功德,總是魔業,皆非正道。故法性空寂能隨緣,隨緣不失空寂性。
進趣大乘方便經云「佛言:一實境界者(亦名法界,亦名法性),謂眾生心體
,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一切眾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真如相故。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皆不可得
。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令生念著。」
故說有道無,皆是眾生之見。見其所見,便執為有,不見其所不見,便執為無
。不知法性妙湛不動,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乃至法性實在不是「淨」,而
凡夫妄見為淨。法性實非不淨,而二乘妄執不淨。法性實非是樂,而凡夫情見妄計
於樂,法性實非苦,而二乘妄計為苦。法性實非生死,而凡夫妄見生死。法性實非
涅槃,而二乘妄執涅槃。 p-3
故見有不見無時,只是有顯而無隱。見無不見有時,只是無顯而有隱。凡夫之
人,於顯即謂之生,見隱即謂之死,不知顯而非生,隱而非死。只為見其所見,不
見其所不見,故於無生死之中,妄見生死。若能開佛知見,則能無所不見。凡有見
者,必有所不見,若能無所不見,自然無見。故佛不見生死,亦不見「不生死」。
正以「無見」,始能無所不見。正以「無知」,始能無所不知。是名開佛知見,亦
名等正覺。
三
眾生迷於隱顯之理,執於生死之事。於是墮入六道,不得往生。若能覺悟六道
之中無有生死,一念放下五陰身心,迴向無上菩提,則當下正報即名法身,依報即
名淨土。如果不能放下五陰身心,則西方極樂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若能放下身心
專念彌陀,則西方依正,原在我一念之中。
何以謂六道中無生死?譬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果我「死」了,既已死,
焉能生為羊?若能生為羊,定知我未死。因為滅法不能復生,若生應是未滅。是知
羊死為人,必是尚未死,若死焉能再生為人。既然未死,定知無生。譬如車行於軌 p-4
,視其輪前之軌,寸寸前進便為生。視其輪後之軌,寸寸過去便為滅。如是生時正
是滅時,滅時正是生時,生之與滅,一時圓成,故曰無生即是無滅。而見生見死者
,眾生妄見也。若除妄見,則不見生亦不見死。故曰六道之中無生死。
譬如然火,此處然薪,此處火起。此處薪燼,則火亦隨滅。然而此處火滅,非
火性燼。何以知之?若火性燼時,別處然薪,不應有火更起。而今十方世界,處處
然薪,處處火起。處處薪燼,處處火滅。滅後復然,火則復起。是知火起者非「生
」也。乃火相顯也。火滅者非滅也,乃火相隱也。六道生死亦復如是,生死實無生
死,不過隱顯而已。
故法性空寂,即隨緣成事。隨緣成事,正是由於法性空寂。故經云性空真火,
性火真空。於相非一,於性不二。不二之法,焉有生滅?一切法無不如此,我們可
以說,性空真法,性法真空。正以性空,故能隨緣而成事。正以性法,故能事成而
不失其空性。
若人能如是信如是修如是證,可得理一心不亂。論正報即是法身,論依報即是
淨土。 p-5
四
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念佛法門
,即是圓教一乘,無上妙諦。願我以此念佛因緣,早證如來法性身。
非是在報身化身以外,另有法身。而報身化身即是法身。乃至眾生肉身,一如
法身。五陰身心,皆從緣起,而緣起即空,空即法身。所以「五陰皆空」,即是明
法身也。故報身名報法身,化身名化法身。約報化而言,則曰無分別而分別,約法
身而言,則曰分別而無分別。是以可知,念即無念,與夫生即無生者,是分別即無
分別也,緣起性空也。無念即念,無生即生者,是無分別即分別也,性空緣起也。
此法不可定執,若生定執,即違無上正等正覺。只宜真信切願力行。
法身猶如淨鏡清水一無所有,報化身猶如水月鏡花。雖然水中現月鏡中現花,
而仍不礙鏡淨而水清。雖然鏡淨水清,而不礙花月宛然。以是之故,空即無量,無
量即空。因為空即無量,故佛法身妙湛不動,而能化往十方現無量身。雖然現身無
量,而法身常住,本無來去。現身無量本無來去者,假名無量壽。本無來去,而能 p-6
以種種方便現身無量度眾生者,假名無量光。此所謂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也。
故法身者,非是肉身外另有法身,而是肉身無性即法身。此即非色滅空,色性
空故。如此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一體圓融,無欠無餘。愚癡人聞色執色,聞空執
空。智慧者聞色即知是空,聞空即知是色。睹五陰身心,當下即證法身。知法身即
不著於五陰。如此念佛者,即是見自性佛。自性佛即諸佛法身,不出眾生一念。眾
生若能至誠念佛,心念佛心即是佛。所謂一念遍十方,一念窮十世。一念遍十方,
即同佛光無量,一念窮十世,即同佛壽無量。願天下人同此一念念彌陀。 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