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

 

    三、善導大師的著作

  善導大師的著作,究竟有幾種,我們現在莫知其詳。我們只能就現在所能見到

的而言,當然這不見得正確。但我們現在,祇能作到這一點。易言之,我們所知道

的,僅僅是遺留到現在的一批,至於失傳的究有多少,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今僅就我們熟知而現存者,約有以下數種: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內分一玄義分。二序分義。三正宗分定善義。四正宗分

散善義。觀經疏一名四帖疏。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讚二卷。

  往生禮讚偈一卷。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

  其餘尚有「念佛鏡」二卷,署為唐道鏡、善道共集。則此善道,非彼善導也。

聊記於此,以卻或疑。

  從善導大師遺著中,我們可以看出,善導修行,主張至誠懇切,不尚虛理空談

。處處腳踏實地,力行不懈。這是善導大師的特色,不似其他的,談理雖妙,而行

之不切。

  我們似乎可以想見得到,善導大師沒有虛偽的排場,弊衣惡食,身體力行,念

佛度生。此亦大師感人至深,眾所欽敬之處。

  古德示現,乃為後人作楷模。我們末法愚癡凡夫,皆應以此為典範。庶幾道業

可期也!

  善導大師的著作,以觀無量壽佛經疏,內容最為豐富。觀經疏分玄義、序分、

定善、散善等四分,所以觀經疏又名四帖疏。

  提起觀經四帖疏,和我本人還有一段很深的淵源。我初學佛時,第一部經便是

看四帖疏。

  初學佛的人,毫無根基,看如此深的經,真是不著邊際。不過我知道這是一部

好經,於是耐著心性,終於一字一字地看完。雖然看完了,可是還是不懂。

  有一次法師問我:「最近看甚麼經?」

  我回答說:「看的觀經『四疏帖』。」

  法師馬上糾正說:「不,是觀經『四帖疏』。」

  可想而知,我對觀經四帖疏了解的程度,夠多可憐了。

  觀經疏玄義,在於解釋經題,及明全經教旨。如玄義釋名分說「言佛者。乃是

西國正音。此土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此由

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闕無利他大悲故。言覺他者。簡異二乘。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

。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雙行不著有無也。言覺行窮滿者。簡異菩薩。此由如來

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三位故名為佛。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又如來對機說

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或六根通說。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

也。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

。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

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

  觀經疏將所觀之境,分為正報依報。依報又分為地下莊嚴,地上莊嚴,與空中

莊嚴。

  地下莊嚴,如經云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等是。

  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樓閣宮殿等是。空中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

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

  正報有二,一者主莊嚴,二者聖眾莊嚴。主莊嚴者,即阿彌陀佛是。聖眾莊嚴

者,即現在彼土之諸聖眾,及十方法界往生彼土者是。

  觀經疏序分,是說明證信序及發起序。解釋經文自「如是我聞開始,下至五苦

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為序分。

  自日觀以下為正宗分,正宗分又分為二。前十三觀為正宗分定善,後十四十五

十六,三輩九品為正宗分散善。定善十三觀,係韋提希徵問,佛作解答。散善三觀

,係佛無問自說。

  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前十三觀,均以觀佛為主,故列為

定善。自第十四觀以下,借修餘善為助緣,迴向發願往生,故列為散善。第十六觀

,臨命終人為苦所逼,已不遑修觀,教令持念佛名,是為念佛三昧。

  依經文看來,末法眾生惡業深重,唯持名念佛一門,最為應機也。茲依觀經,

錄九品往生之生因,俾供參考而利修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

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

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行人若欲求上品上生,便應謹遵教旨,如是發心,如是修行,如是求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

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人如是修行,如是求生,便得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

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此是上品下生生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

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

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

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

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所說,上品生者是第十四觀,中品生者是第十五觀。以下第十六觀,係下

品生眾生。下品生者,皆作惡眾生。佛猶不捨,皆度往生。故淨土法門,何止五乘

普入,直是普度一切也。

  經文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

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

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

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

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

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

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

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

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

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

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經中初云「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者,言心念佛也。換句話說,

即觀想佛也。後言「應稱無量壽佛」者,是言汝若不能觀想彼佛,可稱名念佛也。

  由此可知,觀經處處指示了生死之法。吾人欲知云何了生死,云何往生極樂世

界,以及臨命終時云何修行,當讀觀無量壽佛經。欲明觀經深義,當讀善導觀經疏

  昔曇鸞大師求長生不死之法。遇菩提流支,授以觀經。曇鸞讚嘆頂受,自行化

他,廣為流布。可見觀經誠為出生死之聖典也。曇鸞以後,善導大師出,於觀經益

廣弘化。

  觀經疏除以觀佛及念佛三昧為宗外,并以一心迴向發願往生淨土為體。所謂稱

名念佛之行,必依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為體。依體而起行,借行而成願。行願相當,

即得往生。

  所以今日修淨土行者,必須以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為體。以此願心,導而起行至

心念佛。非懇切求生願心,無以導行。非至誠心念佛,無以成其願。如果只知隨口

念佛,無向無願,則悠悠蕩蕩,標心無的。如果徒有求生之願,而無念佛之行,其

願則虛。故善導大師言,今此觀經,以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至於觀經教相,玄義分判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所攝。

  總括來說,餘人所作之觀經疏,多是發理玄微。而善導大師之觀經疏,卻以誠

行為勝。並且餘諸大德,多判上品生是地上菩薩所得。獨善導大師,判三品生,皆

凡夫中人。彼即根據經中所言此經「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

淨業。」而作如是判。並且說末法時期,唯此念佛法門最為應機。因為如此法門,

係佛為救末法時期眾生所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