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
九、論九品生
依觀經所說,往生西方有九品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當時諸師,多依往生人資格,判定九品生之位次。一般多判上品上生人,必須
是順忍位菩薩。換句話說,即四五六地菩薩。故觀經疏云,諸師解者,言上上者是
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七地已來,即指六地言。諸師何故作如是判?以經云到彼即
得無生忍故,所以作如是判。因為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
諸師判上品中生人,為信忍位菩薩,亦即初二三地菩薩。故觀經疏云,諸師解
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諸師判上品下生人,是伏忍位菩薩。伏忍者,即地前三賢位人。故觀經疏云,
諸師解者,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
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若依諸師所判,三賢位以上之大乘聖人,
方得上品三生。
何為種性以上?有五種性,一、習種性。是住位菩薩。二、性種性。是行位菩
薩。三、道種性。是迴向位菩薩。四、聖種性。是地位菩薩。五、等覺性。等覺位
菩薩。此五種性皆屬因位,第六妙覺佛,則是究竟果位。所謂種性以上,初住已來
,即住、行、向,三賢位菩薩也。
依諸師解,中品上生者,是三果小聖。何以知之?因為經云,到彼即得阿羅漢
故。
依諸師解,中品中生者,須是內凡。因為經云,到彼即得初果須陀洹故。
小乘法中,以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三賢位為外凡。煖位,頂位,
忍位,世第一位等四加行,為內凡。到彼得初果須陀洹,故知是內凡位人。
依諸師解,中品下生者,是世善凡夫,由厭苦求生,而得往生。何以知之?以
經云到彼經一小劫,得阿羅漢故。若依諸師解,中品生人,須是小乘聖人。
依諸師解,下品三生者,須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生。如此說來
,我輩罪障凡夫,直無往生之分也。
例如當時淨影寺慧遠大師即作此說。淨影慧遠,依往生人之根機,判九品往生
。
淨影慧遠認為,上品三生者,必須是大乘根機之人。中品三生,為小乘根機之
人。下品三生,係大乘始學根機之人。
上品上生者,須是四五六地順忍位菩薩。上品中生者,須是初二三地信忍位菩
薩。上品下生者,須是地前三賢伏忍位菩薩。其理由便如前文所說。若如此說來,
我輩罪障凡夫,便無往生之資格了。
淨影判中品三生,皆係小乘聖者資格。中品上生,須是聲聞乘三果聖人。中品
中生,須是加行位之內凡。或是小乘三賢人。中品下生,雖為世俗凡夫,但須修世
善。何以知之?因為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故知須修世
善,始得往生。其餘理由,如前所述,如此說來,罪障凡夫,當亦無資格往生。
淨影判下品三生,須於過去世,曾修大乘。否則亦無資格往生。若如此判,資
格太高,我輩罪障凡夫,亦難望往生。
若如此說,觀經佛言為未來世,被煩惱賊所害之眾生,設此淨土法門。又當作
何解釋呢?
然而淨影曾判分淨土為,一、事淨土。為凡夫所居。二、相淨土。為二乘及菩
薩所居。三、真淨土。為初地以上乃至諸佛所居之土。
淨影復判觀經所說之淨土,屬事淨土。若屬事淨土,當唯凡夫所生。云何伏忍
、信忍、順忍、小聖,亦得往生呢?
所以善導大師,對於淨影慧遠之說,竭力反對。善導大師說,往生西方,非靠
自力,所以不論往生者之資格。全仗阿彌陀佛強大願力為助緣,而得往生。凡夫既
生彼國,仗佛力故,即可位登不退,乃至與無生忍位菩薩等。不但與無生忍位菩薩
等,甚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人者等覺菩薩也。
是知釋迦世尊,秉大悲心,為末法時期罪障深重眾生,說此淨土法門。為度沉
溺一切眾生,非為已得度之菩薩所設。所以淨土法門,係佛為末法眾生所說,應機
之妙教,對症之良藥也。眾生若捨而不由,何緣得度?
觀經疏有破諸師之文曰: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
此是先破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說。諸師謂上品中生,係初二三地菩薩。上品
上生,係四五六地菩薩。善導大師今破之。
「如華嚴經說,初地以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
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
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
請佛求生安樂國也?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
初信至十信,經一萬大劫。初住至十迴向,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經
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經第三大阿僧祇劫。故曰已經二大阿僧祇劫。
菩薩登初地,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身。故曰即是法性生身。此時菩薩受
變易生,已離分段生死。破無明證法性,即分得實報,分證成佛。斯等菩薩既證實
報,自在見佛聞法,甚至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何須借韋提希,請問於佛求生西方呢
?
證以經文,則知諸師所說錯誤。
以下破諸師上品下生說。諸師謂上品下生者,須是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菩薩。亦
即住、行、向,三賢位之菩薩。觀經疏作如下破斥。
「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者,未必然也。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
,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
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
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
。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
也。」
初住位菩薩,即發無上菩提心,入正定聚。故曰此等菩薩名為不退。以下破諸
師對中品三生之判。
「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絕,四趣不生
,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既有斯
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
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以斯文證,故知諸
師所判,義同前錯也。以下可知。」
文中僅破中品上生,以例其餘。三果聖者,生四禪五不還天,更不生於欲界。
上二界七十二品無明斷盡,便出三界,成阿羅漢。故曰三塗永絕,人鬼畜獄四趣不
生。現在雖在三界內,但當來必出三界,不招來報。
初果即入正定聚,七番生死即得解脫。故文中引佛語言,我與初二三四果人,
同坐解脫床。
以下引經文,再度破斥。
「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
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
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
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
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
為上聖也?然四地七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
授手,迎接往生也?」
依觀經經文,上品上生者,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
行。故觀經疏云,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觀經復云,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故觀經
疏云,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觀經云,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
國。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故觀經疏云,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
念佛念法念僧等。觀經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觀經疏云,一
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迴向願生,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接引往生。
若是四五六地菩薩,何須一日七日之善?又何須阿彌陀佛垂手接引?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中生說:「次對上中者,諸師云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何
故觀經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
薩大眾,一時授手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
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
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
觀經上品中生文曰,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觀經疏解釋謂,不
必讀誦者,是或讀或不讀之謂也。
觀經云,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
求生。故觀經疏云,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然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已分破無明,分證法性身。何待韋提希致請,方得往
生呢?
觀經疏破諸師上品下生說云:「次對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
薩者。何故觀經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乘,但
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迴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
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淨土隨
意往生。豈藉韋提為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國也。」
諸師多判上品下生人,是大乘三賢位菩薩。但觀經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
,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命欲終時,阿彌陀佛,
及觀世音及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觀經疏謂亦信因果者,是或信或不信之謂也。由此可知是凡夫人,豈是入正定
聚的三賢菩薩?
同時觀經云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顯然亦是指發大乘心的凡夫言。觀經疏
云,此三賢位中菩薩之勢力,十方淨土,隨意往生。何須藉韋提希,代為請佛,勸
請往生西方呢?
即此三品去時有異,云何異?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上中去時,
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
斯差別耳?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上生說云:「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
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證,亦是
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
觀經云,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以此善根,迴向求生,即得往生。
依經文看來,明明是指凡夫言。豈得謂為三果小乘聖人呢?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中生說云:「中中者,諸師云見道已前內凡者。何故觀經云
,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證,豈得言是內
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迴願往生。
以佛願力,即得生也。若論小聖,去亦無妨。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觀經云,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戒香熏修。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迎接往生。
善導大師說,若論小乘聖人往生,亦無妨礙。但此觀經,是佛為凡夫所說,非
為小乘聖人所說。如觀經云,為救末法時期被煩惱賊所害之眾生,即是證明也。
觀經疏破諸師中品下生說云:「中下者諸師云小乘內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
福求出離者。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但是不遇佛法之
人,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此人因勸迴心,即
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為出離故行孝道也。」
觀經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
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所以觀經疏云,此是不遇佛不聞法之人。雖行孝養,無求生之心。直至臨終遇
善知識,勸令往生。始迴心求往生也。非如諸師所云,唯修世福,求出離者。
觀經疏破諸師下品上生說云:「下輩三人者。諸師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
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將謂不然。何者?此三品
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
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
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
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觀經謂下品上生者言,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
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
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由是觀之,此人係仗佛力往生。若不遇善友
,復無佛力加被,如是惡人,定墮三塗。豈是大乘始學善根,而得往生者哉。
觀經疏云:「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
前僧物。不淨說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在
其前。當見火時,即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佛,
隨化往生。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
觀經云,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
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善友
為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命欲終時,華上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如此
看來,此人往生,亦係仗佛悲願成就。非是大乘始學善根,得以成就者。
觀經疏云:「下下者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
,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
教稱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由終遇善,七寶來迎。」
所以細看觀經經文,無論定散二善,或是三輩九品,皆是佛取滅後,五濁惡世
凡夫得生也。如是凡夫,仗佛悲願,即得往生。非是眾生自力,而得往生者。
諸師多以眾生自力往生,故有凡夫不能入報土論。同時將往生人之資格,判得
過高。致令淨土法門,功德隱沒。若依諸師所判,我輩罪障凡夫,皆無往生資格。
豈不哀哉!
善導大師於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中,一再強調說:
「上品上生凡夫等,持戒念佛誦經專,一切時中常勇猛,臨終聖眾自來迎。觀
音大勢擎華至,一時接手上金臺。無數化佛菩薩眾,摩頭讚歎隨佛去。一念之間到
佛國,即現真容菩薩眾。光明寶林皆說法,當時即悟無生忍。」
於上品中生者讚曰:
「上品中生凡夫等,讀誦念佛專持戒。一日七日俱迴向,臨終聖眾皆來現。觀
音大勢擎華立,行者即上紫金臺。與千化佛同時讚,從佛須臾入寶池。」
於上品下生者讚曰:
「上品下生凡夫等,深信因果莫生疑。三業起行多憍慢,單發無上菩提心。回
心念念生安樂,終時即見金華至。五百化佛觀音等,一時接手入華中。」
於中品上生者讚曰:
「中品上生凡夫等,偏學聲聞緣覺行,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迴願生安樂。終
時化佛聲聞到,七寶蓮華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身頂,行者自見上華臺。」
於中品中生者讚曰:
「中品中生凡夫等,一日一夜持眾戒,回此戒福善根力,直到彌陀安養國。臨
終化佛師僧現,七寶華來行者前,行者見華心踴躍,即上華臺隨佛去。」
於中品下生者讚曰:
「中品下生凡夫等,孝養父母行人(仁)信,臨終遇值善知識,為說極樂彌陀
願。聞說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寶池中,百寶蓮華台上座,七七日後寶華開。」
於下品上生者讚曰: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惡無餘善,增長無明但快意,見他修福生非毀。如
此愚人難覺悟,良由知識惡緣強,唯知目前貪酒皮(肉),不覺地獄盡抄名。」
於下品中生者讚曰:
「下品中生凡夫等,破戒偷僧起眾罪,邪命說法無慚愧,破戒因果打師僧。如
此愚人臨死日,節節酸(痠)疼錐刀刺。地獄猛火皆來逼,當時即值善知識,發大
慈悲教念佛,地獄猛火變風涼。天華旋轉隨風落,化佛菩薩乘華上。行者即坐天華
上,從佛須臾入寶池。」
於下品下生者讚曰:
「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惡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經歷地獄無窮劫。臨
終忽遇善知識,為說妙法令安隱。刀風解時令忍痛,教令念佛不能念。善友告言專
合掌,正念專稱無量壽。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謗法闡提行十惡,回
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覺醒悟,眼前即有金華現,金華光明照行者,身心歡喜上
華臺,乘華一念至佛國,直入大會佛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