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受持品第五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此眾有人今在我前。親聞我說如是三
昧。於我滅後其所生處。還復得聞是三昧寶。雖聞不信誹謗毀呰。遠離
善友隨逐惡人。賢護。復有一人。於善人所聞是三昧深妙經典。尚不生
信不以為實不能開解。況惡人處聞是經典。寧能生信而復開解。】
賢護!今在此會之眾,雖親聞我說如是三昧,於我滅後,彼所生處,縱然還復
得聞此三昧寶,猶自不信,而生誹謗毀呰,遠離善友,隨逐惡人,何況彼愚癡迷惑
邪惡人呢?
賢護!復有一種人,於善人所,得聞如是經典,尚且不信不解,何況邪曲愚惑
惡人,聞此經典,能生信解嗎?
【何以故。賢護。諸佛如來所言難信。諸佛世尊智慧難知故。賢護。若當
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復次賢護有諸
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此三昧不怖不驚。不悔不退不謗不毀。
聞已隨喜生信敬心。決定真實無復疑網。讀誦受持思惟義趣。賢護。如
是等人。世尊悉見悉知悉識也。】
何以故?賢護!諸佛如來所言難信。諸佛世尊,智慧難知故。
諸佛所言,是不思議法,不可以凡情測度,諸佛智慧亦不可以凡情測度。故曰
難信難知。
賢護!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
佛告賢護,若有人成就此諸佛現前三昧者,乃能於未來世,與一切眾生宣說增
長佛法也。
復次賢護!若有菩薩摩訶薩,無論在家或出家。聞此諸佛現前三昧,不怖不驚
,深信不疑也。不悔不退,既信以後,不悔不退。不謗不毀,不興毀謗也。聽聞以
後,能起隨順歡喜信敬之心。決定相信此經真實為佛所說,無復疑網。
并且能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理旨趣。賢護!如是等人,如來悉見悉知悉識也
。
【賢護。諸佛世尊。云何見斯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復云何知。又云何識。
賢護。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不壞
正信不入邪聚。】
賢護!諸佛世尊,怎樣見,怎樣知,怎樣識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呢?賢護!此諸
善男子善女人,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諸佛現前三昧門。我見此人,我知此人,我識
此人,終不作惡,終不破戒,終不壞正信,終不入邪聚之類。
【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別成就思惟。於
是法中具足信心。常能讀誦攝持是法。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
亦不種少善根。】
賢護!是諸「於此三昧深信不疑,能讀誦受持思惟此三昧」之善男子善女人。
必定能深信成就此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必定能分別信解成就此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於此現前三昧法中,能具足信心,常能讀誦受持此三昧法。
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亦不種少善根。
如是之人,決不以小乘心,決不求少分功德。而是發大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亦不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成就此念佛三昧。
【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處或乏資須。然諸善根廣大不少。】
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所生之處,或者缺乏資財所需。但其所種之善根,
卻是廣大不少的。
【賢護。是故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已於過去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
。賢護當知。此輩非於一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也。亦非於二三四五
乃至十如來所種諸善根也。亦非於百千億數諸如來所種諸善根也。賢護
當知。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於過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供養
種諸善根。方得聞此念佛現前三昧。】
是故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已於過去諸佛所,種諸善根也。
賢護當知,此輩善男子善女人,非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百千億佛所,
修行供養種諸善根。而是已於超過百千數無量無邊諸佛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方
得聞此,念佛現前三昧也。
【聞已生信心開意解。即以為實無復疑網。既獲聞已樂欲書寫讀誦受持。
乃至為他廣宣是義。何以故。賢護。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往昔已於諸如
來前。聞是三昧讀誦受持。】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聞已生信,心開意解。以此三昧為實,無復疑網。
既獲聞已,便樂欲書寫讀誦受持。且能為他宣說,此現前三昧之義。易言之,
即能自利利他共利也。
何以故?此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已於過去諸佛前,聞此三昧,曾經讀誦受持也
。
【以是義故如來滅後。於最末世五百年終。法欲滅時。法將壞時。還當得
聞如是三昧。聞即生信無有驚疑。不退不沒生大歡喜遍滿身心。讀誦受
持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乃至一日一夜行是三昧。】
以是義故。以善男子善女人,往昔於諸佛前種諸善根故。
於最末世,五百年終。法欲滅時,法將壞時。還當得聞如是三昧。
最末世是末法時期。五百年終,佛滅後分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
法時期一千年。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弟子們尚能得解脫出三界。第二個五百
年,禪定堅固。弟子們雖不能得解脫出三界,猶能得禪定,獲五神通。禪定者,四
禪八定,在三界內也。像法時期一千年,第三個五百年,論議堅固。少有實修,多
作論議。第四個五百年,塔像堅固。論議已是不能,弟子們只知建塔塑像。以後便
進入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最末世五百年終者,末法時期也。
末法時期,法欲滅時,法將壞時,此等善男子善女人,還能得聞如是三昧。
聞已生信,無有驚疑。不退不沒,生大歡喜,遍滿身心。能夠讀誦受持思惟其
義,為他解說。不但如此,且能實際修行,乃至一日一夜。
【賢護。若復有人。聞此三昧無有驚怖。亦不退沒不生謗毀。聞已隨喜即
以為實。思惟分別心開意解。但能為他暫時稱善。所獲福聚尚不可量。
況能讀誦受持勤思而行。為他廣說至一日夜。】
賢護!若復有人,聞此諸佛現前三昧,深信而無有驚怖。既已生信,亦無退轉
,不生毀謗。聞此三昧,起隨喜心,以為真實。并且思惟分別其義,心開意解。只
要能夠為他人暫時稱歎為善,示非常時稱善也。其所獲福聚,即不可思量。何況能
讀誦受持,勤思而行。且為他廣說,乃至一日一夜,其福德更不可限量矣。
【賢護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獲得過於無量阿僧祇大功
德聚。遂得住於不退轉地。隨所願欲如意即成。賢護。其事雖爾。我今
為汝更宣譬喻明顯此義。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取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
地盡末為塵。復取一切草木枝葉。不問大小皆為微塵。彼人爾時於彼塵
聚。取一微塵破壞分怴C還令得作爾許微塵。然後復取彼一切塵。次第
分怓狴O等彼初微塵數。賢護。於意云何。是微塵數可謂多不。賢護答
曰。甚多世尊。佛言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前爾許微塵數佛剎。
盛滿眾寶持用布施。賢護。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復為
多不。賢護報曰。甚多世尊。然彼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獲得過彼無
量無邊阿僧祇福聚。佛復告言。賢護。吾更語汝。如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爾許塵數佛剎盛滿七寶。持用布施獲如斯福復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
念佛現前三昧。暫生隨喜。信心分別以為真實。心開意解讀誦受持。乃
至暫時為他解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勝前施福無量無邊。非可
稱算。非可校計。非可思量。】
賢護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獲得過於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
因是事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現前三昧,讀誦受持思惟修行,為他廣說乃
至一日一夜,因為此事故,便得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
遂得住於不退轉地,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不退轉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菩薩,入無功用道
,永無三種退,名不退轉地。隨願所成,皆能滿願也。
賢護!其事雖爾以下,舉譬喻說明其功德。
譬如取此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末(磨)為微塵。微塵極為微小。三千大千世界
大地碎為微塵,其數不可思議矣。
復取大地所生一切草木枝葉,皆碎為微塵。
於是等微塵中,取一微塵,破壞分怴]與析同)。還令得爾許微塵。
於諸微塵中取一微塵,分析之,令與碎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及一切草木枝葉所
得微塵數相等。次第每一微塵皆如此分析之。
賢護!若善男子善女人,取爾許微塵數佛剎(佛國土地),盛滿眾寶,持用布
施。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賢護言,彼善男子善女人,因如是布施事,獲得超過無量無邊阿僧祇福聚。
最後佛校量功德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滿爾許微塵數佛剎七寶布施,雖然獲
得如斯過無量無邊阿僧祇福聚,但與有人「聞此念佛現前三昧,暫生隨喜,信心分
別以為真實,心開意解,讀誦受持,暫時為他人解說。」所得福聚相較,後福德勝
前福德,無量無邊,不可稱算,不可校計,不可思量。
【賢護。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三昧生隨喜心。乃至暫時為他解說。尚
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三昧修多羅中。如聞而信
。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
賢護!聞此三昧生隨喜心,乃至暫時為他解說,尚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於此
三昧經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斯義。以偈頌曰。
若以三千大千界 盛滿七寶用行檀 我說彼福雖為多 不如聞經少功德
菩薩為求多福聚 信解讀誦復思惟 解說修行念三昧 斯所獲福過於彼
末三千界盡為塵 復分一塵等前數 盡取如是諸塵剎 盛滿珍寶以行檀
諸佛所讚三昧經 單以一偈為他說 我言斯人獲功德 超彼檀福不可量
若復為他具足說 下至一搆牛乳間 思惟增廣諸善根 何況長遠無量福
一切眾生盡作佛 淨慧終竟證彼如 假於億數多劫中 說斯偈福不可盡
其間彼佛皆滅已 多億數劫常廣宣 終亦不盡彼福邊 緣此深經四句偈
一切所有諸世界 四方上下及四維 滿中眾寶持與他 為求勝福奉諸佛
彼諸功德難可量 稱計與諸世界等 其有聞受是三昧 善能宣說福過前
若人於此無遲疑 其於諸法亦明了 彼則永絕諸惡趣 能入勝寂三昧禪
彼若常能供養我 必受多福不思議 增長多聞證菩提 由思諸佛所讚定
今我語汝誠實言 當念精進莫放逸 一心歡欣發勇猛 自然速證彼菩提
彼為供養百數佛 乃能受是三摩提 假於後世恐怖時 自當速證微妙定
若有見我與比丘 及汝大士賢護等 如是菩薩樂多聞 決定當得此三昧
若得聞此聖三昧 為他解釋或書寫 是陀羅尼世尊歎 能證一切佛菩提
若人善思此三昧 一切諸佛咸共稱 當得種姓及多聞 諸佛次第而演說】
爾時世尊,重頌斯義,略解如下。
盡取如是諸塵剎,盛滿珍寶以行檀。
檀者梵語,譯為布施。
若復為他具足說,下至一搆牛乳間。
一搆牛乳間,為時極短也。猶牽牛取乳之時間。
一切眾生盡作佛,淨慧終竟證彼如,假於億數多劫中,說斯偈福不可盡。
假使一切眾生皆成佛,淨慧終竟證彼如者,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妙慧,皆證諸法
如如。假令如是諸佛,於億劫中,宣說受持此現前三昧四句偈之福聚,猶不能盡也
。
其間彼佛皆滅已,多億數劫常廣宣,終亦不盡彼福邊,緣此深經四句偈。
於其間諸佛,廣宣持此三昧四句偈之功德。縱經多億數劫,直至滅度,終不能
盡彼福聚之邊際。
若人於此無遲疑,其於諸法亦明了,彼則永絕諸惡趣,能入勝寂三昧禪。
遲疑者,延遲猶豫也。若人於此三昧無有猶豫,堅決相信。於諸法亦能明了,
便永絕惡趣之報。初果須陀洹,方能永絕三途惡趣也。勝寂三昧禪者,得無漏入滅
盡定也。
彼若常能供養我,必受多福不思議,增長多聞證菩提,由思諸佛所讚定。
當知書寫讀誦受持宣說此現前三昧,即為供養於佛也。增長福報,增長菩提,
皆由此念佛三昧所致也。思諸佛定,即念佛三昧。
彼為供養百數佛,乃能受是三摩提,假於後世恐怖時,自當速證微妙定。
三摩提者,定也。乃能受是三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此念佛三昧者,非
以少善根也。假使於後世劫末恐怖之時,即能速證微妙定也。
若有見我與比丘,及汝大士賢護等,如是菩薩樂多聞,決定當得此三昧。
此略說見佛法僧三寶也。若人信敬三寶,多聞智慧,決定能得此現前三昧也。
多聞有二種,多聞不取相,即為智母。如果多聞取相,反成智障。
是陀羅尼世尊歎,能證一切佛菩提。
陀羅尼者,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即歎此諸佛現前三昧也。
若能善思此三昧,一切諸佛咸共稱,當得種姓(性)及多聞,諸佛次第而演說
。
種性者,能生曰種,不改曰性。四教儀依修習之性,立五種性。一、習種性,
十住位菩薩。修習空觀,破見思惑。二、性種性,十行位菩薩。出空入假,教化眾
生。三、道種性,十迴向位菩薩。修中道觀,通達一切佛法。四、聖種性,十地位
菩薩,修中道破無明,證入聖位。五、等覺性,望菩薩名佛,望佛名菩薩。以勝前
諸菩薩故,得稱為「覺」。
多聞用以表智慧。諸佛次第,為其演說法也。
觀察品第六之一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即欲思惟此三昧者。
當云何思。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如我世尊今
者現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
座宣說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如是觀
察諸大人相。於一一相應當至心。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
當先諮問不見頂相。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如是觀已
更復思惟。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
妙相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
三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
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眾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
法。】
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欲思惟此三昧者,當云何思?以下示思惟方便。
賢護!菩‘‘薩當如是一心思惟……
如釋迦牟尼佛一般,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應觀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
正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應當至心觀察諸佛相好,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
十六觀經演說觀佛,更為詳盡。先說日觀水觀等前方便,次第觀佛。復於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中,先觀白毫相。由一相好入,漸觀佛全身。
既得見已,當先諮問不見頂相。
不見頂相者,佛也。意即見佛已,當先問佛也。
無見頂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頂肉髻,肉髻相中,生萬億光。光光相次
,至上方無量世界。一切人天,乃至十地菩薩所不能見,唯佛獨具。觀經謂觀世音
菩薩「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
云何次第觀佛,請參閱觀無量壽佛經。
如是觀已,更復思惟,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
以下發願,即發菩提心也。
願我得如諸佛,成就妙相身。此係總說,以下分別解說。願我未來得清淨禁戒
具足威儀,願我具足三昧,願我具足智慧,願我具足解脫,願我具足解脫知見。此
係言願我具足五分法身也。願我得清淨戒,具足威儀,即戒法身。願我具足三昧,
即定法身。願我具足智慧,即慧法身。願我具足解脫,即解脫法身。願我具足解脫
知見,即解脫知見法身。
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無上菩提。既成佛已,亦當於人天眾中
,宣說如是諸佛現前三昧。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復應更作如是思惟。
是中何者是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
。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然彼菩提無色無
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云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
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
證。誰復於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
得知。此心如是同於幻化。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
無漏無為亦同幻化。云何可證。云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
菩薩具足觀察諸佛法身已,乃至成就一切種。成就一切種者,成就無上菩提也
。
復應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
一切法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諸法皆空。以諸法空故,實無我與我所。須知即
此空性即是緣起事相,緣起事相即是性空。見緣起事相,即見其理。知性空之理,
即知緣起事相。如水之與波,波以水成,水以波見。全水是波,全波為水。水是其
性,波是其相。相由性現,虛而無實,總歸畢竟空也。故曰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
以法畢竟空故,所以無我亦無我所。若人了達畢竟空義,即名菩提。
故曰是中何者為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
為身得耶?為心得耶?
是身得菩提嗎?還是心得菩提嗎?如果謂身得菩提,但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
如草木石壁鏡像一般,無覺無知也。因為身是緣成,幻像假有,無有知覺。猶波相
幻有,無有濕性。
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云何更以頑騃無知無
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
菩提即真空義,故曰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彼身如幻無
知無覺,故無所分別,無作者無生無起也。
緣成假有曰相,對相生影曰像。云何能以如幻之身,得空無之菩提呢?菩提既
是空義,那麼誰能於中而行證呢?故不可以身得菩提。
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得知。
心是因緣集起,空無自性。故曰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心如幻性空,而菩
提即性空義,云何以空能得於空?故曰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
無為,亦同幻化。
漏者漏失義。約因名煩惱為漏,約果名生死為漏。菩提者空義,無有煩惱亦無
生死,故曰無漏。無為者,言菩提無生住滅也。
是故不可言,以身心得菩提也。
【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
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故。然彼於言說中知一切法。雖
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菬ㄤL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
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
漏。】
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身不得菩提,知心不得菩提。
是言一法界也。諸法空相,即是一相。一相不得一相,故諸法皆不可得。猶眼
不見眼,刀不割刀也。所以說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猶言以色得色,以心得心
。
然彼於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
證。
法本無分別不可知,眾生以言語相分別一切法。故般若經云,眾生分別一切法
者,唯是分別言語名字相也。一切法本不可得,眾生以相而見,以名而知。
諸法性空,無有證知。然性空故能隨緣,隨緣假現一切法,故亦非是無證。
色即是空,故色不可得。空即是色,故空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不可得,
方成一法界義。
一法界義者,謂其空,卻是橫遍豎窮。謂其有,卻是十虛空寂。空寂無性,故
能隨緣現有。有隨緣現,故無性空寂。故曰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
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窮,心亦無窮。心即法界,法界唯心。故經
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一切諸如來身無漏者,謂諸佛法身,無有生滅也。諸佛法身無有生滅,故心亦
無有生滅。以身相隨緣而有,心相亦隨緣而有,有隨緣現,故無自性。無性故空,
空故無漏。所以說身無漏故,心亦無漏。
心既無漏,而心造諸法,諸法唯心,故一切法皆悉無漏。一切法皆悉不生不滅
,無壞無雜。
由於一法界故,所以眾生念佛,是以自己之佛心,念自己心佛。以淨土心,生
心淨土。念佛心是因,生淨土是果。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全因是果,全果
是因,無欠無餘,無增無減。若有絲毫因不應果,果不應因,便是起心動念,餘雜
妄想。
故至誠心念佛,必是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故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
佛道。
所以吾人念佛,應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無餘雜妄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