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
現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三昧者。先
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賢護。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眾
相。爾時即應為他宣說如是三昧。不應起諍。是中云何名為諍也。所謂
妄想誹毀即謗於空名為諍也。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諍故。當能修學為
他宣說此三昧也。】
佛告賢護言,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現前三昧者,先當思惟一切法無相想。因
為諸法性空故,所以一切法無相。
諸法無相者,以其相因緣現無自性故,其相幻有,假而非實故。此是智者所見
,非凡情所能見也。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起我慢者,必是執著我相,分別人相。執著我相則貢高,分別人相則凌物,乃
生我慢。若知相假如幻,體虛無實,則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則不執著我相,不分
別人相,於是我慢不生。不生我慢,自然不會輕慢別人,貢高自己。乃得心意泰然
,遠離諸相。以不取於相故,乃可為他人宣說此現前三昧。以無我慢故,自然不起
於諍也。
以下解說云何名諍。是中云何名為諍也?所謂妄想誹謗,即謗於空,名為諍也
。
妄想起有二因,所謂取相與名。想者不外取著相,因相復立乎名。取相及名,
乃有想生。然一切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知法定空。空法無體,云何
有相?相既然無,云何因相而立名?故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相名所生之想,亦
復虛妄非實,故名妄想。
若執假相假名而生妄想,誹謗於空理,即名諍也。故知世人所諍,唯是諍於假
相假名耳。
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諍故,當能修學,為他宣說此三昧也。
洞達空性而無諍者,乃能開示悟入實相法也。是故能自己修學,復能為人宣說
此三昧也。此三昧者,因時名念佛三昧,果時名諸佛現前三昧。
【賢護。有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學為他解釋此三昧者。應當具足成就
十法然後為他解斯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
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三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四者
除斷疑惑及諸障礙。五者深信不壞繫念思惟。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
忍。十者常念誰所有是三昧。即於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三昧。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種法已。應當修習如是三昧。亦
令他人受持讀誦。】
賢護!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學此三昧,及為他解說此三昧者,應當具足成就十
法。
一者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恭敬心即菩提心,以有恭敬心,方能普度一切。有
恭敬心,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世間法亦復如是,對父母恭敬則孝,對國家民族恭敬
則忠,對朋友恭敬則信義,對一切人一切物恭敬,則仁愛和平。四諦、十二因緣、
六度,乃至一切佛法,無一不是於恭敬中求。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恩有四種,復有二說,一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謂
,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二者有謂,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
恩。如是四恩,皆應不忘,心常念報。
三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心無倚著者,心無所住也。若心無住,便不生煩惱
,亦無嫉妒。猶如虛空無有住著,火不能燒,水不能濕,風不能動。道人心無倚著
,猶如虛空,不為一切煩惱所染。
四者除斷疑惑,及諸障礙。除斷疑惑者,敬信正法也。障有三種,一、煩惱障
,二、業障,三、報障。此三障者,障乎聖道。又有二種,一、煩惱障,障究竟涅
槃。二、所知障,障無上菩提。
五者深信不壞,繫念思惟。有四種不壞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繫念諸佛,
思惟諸佛,即修念佛三昧也。
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精進修行,勤求諸佛現前三昧。經行無倦者,般舟
行道也。修般舟三昧者,起大勇猛精進,經行無倦,不坐不眠。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此讚頭陀行也。頭陀行者,常乞食不受別請。若受
別請,即失頭陀行。
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此言八大人覺也。三乘聖人,修八項覺悟,曰八大
人覺。八大人覺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靜,四、正念,五、正定,六、
精進,七、正慧,八、無戲論。
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諸法性空,故無生。諸法相假猶如幻化,故無生。諸
法本來清淨,故無生。諸法本來寂滅,故無生。諸法空無所有,故無生。眾生以無
明故,妄見諸法有。妄執如幻假相,以為真實。乃至妄見諸法有生有滅。凡愚之人
,起如是邪見,智者不爾。智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
十者常念誰所有是三昧,即於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三昧。
常念誰所,有是三昧者,常念誰人處,知是三昧,得是三昧也。即師事彼人,
於彼人處起諸佛想。然後從彼人,學習修行如是三昧。
最後佛總結說,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法已,應當修習此現前三昧。並且
宣說,令他人受持讀誦。由此可知,非但凡夫應修習如此三昧。即三乘聖者,諸大
菩薩,亦應修此三昧也。非但自己修習,乃至為人宣說,令他受持修習。
【如是行者當得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畢竟清淨。於諸禁戒無毀犯故。二
者知見清淨。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故。三者智慧清淨。更不復受諸後有
故。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
竟不忘故。六者精進清淨。於一切時求佛菩提故。七者遠離清淨。於一
切名利不染著故。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動搖故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如是修行者,當得八法。八法者,即八種清淨。
一者畢竟清淨。謂持諸禁戒,無有毀犯。戒是無上菩提本,故欲得不退轉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以堅持禁戒為基礎。
二者知見清淨。在心曰知,在眼曰見。通達法性曰知,明了法相曰見。達於理
曰知,達於事曰見。事不礙理,全事即是全理曰知。理不礙事,全理即是全事曰見
,如是則為知見清淨。此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何以故?知全理即事名智
,知全事即理名慧。故菩薩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
三者智慧清淨,更不復受諸後有故。受諸後有者,即不得解脫,不出三界,生
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何故受後有?以愛取故受於後有。如果智慧清淨,則知諸法
相假性空,性空相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於是於法不生
執著,無有愛取,更不復受諸後有也。
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如果施而望報,或者為求人天果報而行
施,便非淨施。
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竟不忘故。云何多聞清淨?既經聞法,永不忘失
也。再者多聞取相,則多聞不淨。多聞不取相,則多聞清淨。聞法不取於相,則銷
歸自性,乃能永不忘失。
六者精進清淨。於一切時求菩提故。真精進者,無精進無不精進,以絕諸解怠
故。有精進則有不精進,非真精進,以其懈怠未絕故。故精進清淨者,則於一切時
求佛菩提,無有懈怠。
七者遠離清淨。於一切名利不染著故。菩薩知一切名利皆空,故不染著。
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動搖故。不退清淨者,不退轉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故曰畢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初不動搖者,無
有退轉也。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說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當除慢及我心 於深忍中無取著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來滅諍根 涅槃無相大寂定 於佛無嫌不謗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興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無遷移 如是寂靜持三昧
無有嫉妒亦無疑 思惟深法真實信 精進不懈離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捨諸別請況求財 斷除垢染證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誰能有此三摩提 我應聽受廣流布 於教師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當具功德超世間 彼應速受八種法 稱諸佛心淨無垢
持戒清淨無有邊 三昧菩提及勝見 彼能清淨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淨不受有 布施離垢入無為 得彼多聞未曾忘 其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進得菩提 於世名利不貪染 若諸智者善行此 彼入無上深妙禪】
爾時世尊,以偈重明此義。偈中意義與長行相同,不須另作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