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第五集
七十八年第三期
第一天 出聲念佛心境調順如如而修……………………………………………… 63
第二天 一心不亂願見彌陀願生極樂……………………………………………… 67
第三天 六法虛妄染污清淨心……………………………………………………… 71
第四天 心住一緣除滅三障持戒念佛莫求神通…………………………………… 75
第五天 上品上生和下品下生……………………………………………………… 79
第六天 精勤念佛隨緣盡分親見彌陀往生極樂…………………………………… 84
第七天 處堪忍世界要修生忍法忍………………………………………………… 88
今天第一天,和大家講幾項念佛的要領,以便七天你好使用。
念佛要出聲音,不出聲音難得受用。因為不出聲音的話,僅僅在意根,這意根
最難攝。出聲音在舌根、耳根、意根三根之中,尤其是耳根一攝,六根都攝。
出聲音也有方便,你把身子要坐直或是站直,脖子輕輕碰到你的海青領子上邊
,這樣你的脖子就正了,胸部也正了。把嘴巴要張開,千萬不要閉著嘴巴。聲音教
它自然而然地發出來,不鬆懈、不過分用力。過分用力,不久嗓子就啞掉了,同時
不能持久。這樣,就可攝你耳根,耳根一攝,六根都攝。
打坐不習慣,腿疼的,你可以輕輕放下來,不要驚動別人。總而言之,要求你
一心不動。
念佛心好比止水一樣。一支香、一支香就這麼用功。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聽得
清楚。句句如此用功,支支香如此用功。妄想可以不起,心情就輕鬆了。
一支香下來休息時間,拜佛、靜坐各隨所安。不管你靜坐或是拜佛,總要求念
佛心湛然不動。眼睛不可亂看,耳朵不可亂聽,只在念佛堂當中靜坐、拜佛。有事
情的可以出去辦事,沒有事情不可以出去閒看光景。這樣,你的心慢慢就調順了。
講到調順,和大家講幾項。不管念佛號是快或者慢,不管唱讚佛偈,或者是用
齋的時間,或者回寢室的時間,或者是監香糾正你,一切隨順。如此隨順,你的念
佛心就不動。如果心發生抵觸,心就動了。打佛七就是打你的我慢,所以一切境要
調順。
你能做到這一點,心就平安了。要不然心生煩惱、不耐煩。記住,千萬不要做
個剛強難調的眾生。佛說道人心,好比調柔金。七天當中,一切隨緣皆好,總教念
佛心不動。
再一點,要知道互為功德。你的聲音要和大家融為一體,聽大家的念佛聲,就
是聽你自己的念佛聲,這樣可以互為功德。不可以說,我修我自己的方法。固然是
你自己的念佛方法,有時候也可得到效果,但是總不如互為功德的效果大。念佛堂
互為功德就是隨順,大家的念佛聲合為一體。
舉個例子說,一支蠟燭當然也可以發光,好比說,你一個人修行也可以得到效
果,可是總不如一百支蠟燭的光融為一體來得大。所以大家要知道互為功德的作用
。
行策大師他的佛七,把人分為三班。一班念佛,兩班聽。這就是互為功德的方
法。
再有一項,大家念佛,心境要如如。雖然心能了別於境,但是不起我見。心了
於境,不起我見,就是心和境不發生阻礙了。這樣,心和境沒有分別。無分別稱為
如如。這個法門很好,如如就是叫真如。真如又稱為法性,又稱為佛性。你如果能
心境如如,就顯出你自己的佛性來了。
所以心了於境,不生我見。這個法還有一個名字,般若經中說,知法不住法。
雖然了知一切法,不住著於法。怎麼能不住著呢?雖然知道一切法是善是惡,是是
是非,但是不生貪瞋癡煩惱。
這個法又有一個名字,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心了於境
;不作分別想,就是不生我見。這樣,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心境如如。本此如如
而修,不久漸漸可以入如來大誓海中。
方法雖然和大家講,精進還要靠你自己。一支香、一支香你不妨用用功看看,
不要使它空白過去。這一句佛號我沒用上這功夫,再跟著下一句用功;這一支香我
沒用上功,下一支香我再用功。每一支香開始的時候,要把全身力量,振奮起來。
這是幾個要領,希望大家記住。
第一個簡單說,就是以你聲音攝你耳根,以耳根攝心。這個就能得受用了。
第二個心境要調順。不要監香的一糾正你,起我慢、我見。聲音快了你嫌快,
聲音慢了你嫌慢。把剛強難調的我慢放下,一切隨緣好。回寮房的時候不可亂講話
,一講話,散亂心把你佛七的功德,喪失盡了。不要認為我講幾句話心情暢快,可
是你心情暢快的時候,火燒功德林。
再一項就是注意到心境如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知法而不住法。心了
於境,可是不生我見。本此如如而修,不久入如來大誓海中。
希望大家七天,以這個原則用功。
現在開始念佛。
念佛要求一心不亂。佛說持念佛名,一心不亂,即得往生。
一心不亂,非常究竟圓滿。可是念佛法門有大方便,是佛大慈悲心所出。
持念佛名,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念阿彌陀佛名號之時,一心願見阿彌陀
佛,一心願生西方極樂。不受其他的餘雜念所干擾。這便是一心不亂入手的功夫。
平時忙中閒中皆一心不亂。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願見阿彌陀佛,一心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對娑婆的一切要認識無常,莫生貪戀心。無論別人稱讚也好,
毀謗也好,我還是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願見阿彌陀佛,一心願生西方極樂
。
在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這樣。所謂念茲在茲。病痛的時候,不要光哭喊
叫,也不要把一切希望寄託在醫師身上。總要不忘持念佛名,求願往生,願見彌陀
。
別人說其他的佛,縱然好,我還是念阿彌陀佛;別人說其他的法門好,我還是
求願往生西方。以此決定心,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信心不堅,願力不強,
不得往生。
這是一心不亂入手處,最方便,大家要記住。如果你三心二意,不得往生。不
是阿彌陀佛不慈悲,不接引。願力、信心不堅。
所以一心不亂,下手很容易。可是究竟處,非常究竟圓滿。所以古德說,念佛
法門行易而證深。
我們現在試著說一說,一心不亂究竟處。念佛名號的時候,心中無有雜染,稱
之為無念。以沒有雜染心念佛號,至誠懇切。至誠懇切求見彌陀,至誠懇切願求往
生。念佛號稱為念。如此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會歸一心。
所以古德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沒有雜染心,是自心之體;一心起佛號,是自心之用。這樣,由體起用,用全
歸體。由體起用,那個用就是智德;用全歸體,那個體就是斷德。自心清淨為體;
佛號充滿為用。由體起用稱為全性起修;用全歸體稱為全修在性。我們就知道,性
修不二,就是一心不亂。
心中沒有雜染念,稱為不善法不生;心中佛號充滿,稱為善法不滅。不善法不
生,可以證斷德,斷德圓滿成就,就斷六道輪迴;善法不滅,究竟處就是無上佛道
,就是佛的智慧。
所以一心不亂,是究竟圓滿。可是念佛門中,下手處非常簡便。佛以大慈悲心
,以大方便流出。阿彌陀經說,善男子、善女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若二
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前來迎接。此人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念佛法門,行易而證深。一心不亂,雖然是非常地深,所謂甚深微妙法,
可是從一聲阿彌陀佛名號當中,就可得到。
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要單提一聲佛號。一心求見阿彌陀佛,一心願往生西方
極樂。
佛七期間如此用功,回家後也如此用功。不管你讀書、教書、作生意,只要工
作一有空閒,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願見彌陀,一心求生極樂。莫讓世間法
亂了你的心。知道一切世間法皆是無常的。
念佛人處於世間要隨緣而過。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念茲在茲,不忘彌陀。
念佛法門,雖然經上說,臨命終時十稱佛號,即得往生。那是佛慈悲願力,大
方便。十稱佛號往生者,蒙佛接引,也要有善根因緣。如果沒有善根因緣,臨命終
時,不遇善知識,無人助念,就忘記念佛了。所以臨命終這十念,固然可以往生,
像這種好的因緣,千不得一。
所以要靠大家平時用功,總教他一心不亂,不染世間法。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
號,一心願見彌陀,一心求生西方。如此決定心,必現決定境。
所以大家記住,一心不亂,功德無量。究竟處就是佛果位。所以行易證深。
如此法門,是方便中之大方便,是約其入手容易而說;是圓頓中之最圓頓,是
約其證果極深而說。
希望大家珍重!珍重!
現在開始念佛。
經云,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求生淨土,必須先淨其心。
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只是被虛妄妄想所染就是了。
有六種法擾亂其心。這六種法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妄想。就是見(看見)、聽
、嗅、嚐、覺觸和想。眾生就在這六種法當中,天天紛紛擾亂。其實這六種法都沒
有。
第一個我們先談見。緣眼、色生眼識,於是有見。就是眼根和色塵互相因緣,
生眼識,乃有見。可是這個見沒有的,虛妄起的。
既然是緣眼根和色塵和眼識,三事和合乃有見。這個見是不是在眼根呢?如果
見在眼根,不緣色塵也可見。我們就知道見不在眼根。見是不是在色塵呢?如果見
在色塵,應該色塵見我的眼根,不能說我眼根見色塵啊!所以見也不在色塵。見是
不是在眼識呢?如果沒有眼根,沒有色塵,眼識怎麼產生呢?所以眼根、色塵、眼
識皆沒有見。
再講聽。緣耳、聲生耳識,乃有聽。既然耳根、聲塵、耳識,三事和合有聽,
我們看它在什麼地方。
如果這個聽在耳根。譬如打鼓,我們聽到鼓聲,如果聽就在耳根的話,不打鼓
也能聽見啊!所以不在耳根。如果這個聽在聲塵,在鼓,應該鼓聽啊!怎麼是我聽
呢?如果是不在耳根,也不在聲塵,在耳識,沒有根、塵相緣,怎麼會有耳識呢?
所以聽不在根、塵、識。
再講嗅。緣鼻、香生鼻識,而有嗅。這個嗅不在鼻,如果嗅就在鼻的話,沒有
菜端上來,我也嗅到菜香啊!也不在香塵,如果這個嗅在香塵,應該菜自己嗅到香
啊!怎麼說我嗅到香呢?也不在鼻識,如果在鼻識,沒有鼻根,沒有菜,怎麼會產
生嗅呢?
再講嚐。緣舌、味生舌識,乃有嚐。這個嚐不在舌根,如果在舌根的話,我不
吃飯,是不是也可嚐啊?也不在味塵,如果在味塵,應該那個飯嚐啊!不是我嚐啊
!也不在舌識,沒有舌根,沒有飯,識怎麼生呢?
再講身的覺觸。緣身、觸生身識,乃有觸。譬如說我和你接觸,這個觸,不在
我,也不在你,也不在身識。如果在我,不和你接觸,怎麼會有觸呢?也不在你,
如果在你,你不和我接觸,怎麼會有觸呢?也不在身識,如果在身識,沒有你,沒
有我,怎麼會有身識呢?明明說的是,緣身、觸生身識嘛!
再講意識的想。緣意、法生意識,乃有想。這個想不在意,也不在法,也不在
識。如果是在意的話(第六意識),沒有法我也可以想啊!那我想什麼東西?也不
在法,如果在法,應該法想,不是我想。離開意,離開法,意識不產生,當然也不
在識。
推算來,推算去,都是妄想,沒有的東西!
或者有人說:「這個事情啊,三事和合它就有了。譬如說見,眼、色、識三事
和合就見了。」這個不合道理啊!我們已經知道,眼沒有見,色塵沒有見,識也沒
有見。三個都沒有見,和合起來變成有見,不成道理。
譬如說,你沒有錢,我也沒有錢,他也沒有錢,三個人和合起來變成有錢,不
成道理。
所以和合變成有,沒這番道理。都是妄想所生。由於妄想,才染我們清淨心。
清淨心本來清淨,被這些妄想所染了。
或者有人就問了,說:「心本來清淨,什麼時候起的染呢?如果起染,怎麼稱
為本來清淨呢?」你是糊塗啊!
妄想不是實在的,你認為它染就是了。清淨心本無染,你妄想無明認為它是染
啊!如果以佛來說,他知道一切法本來清淨。眾生隨其染心,而見不同之法。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這個法不容易懂。譬如,夕陽觀雲。我們看那個雲彩紅的
,其實雲彩沒有紅,你見紅就是了。地球的人,在這個角度見紅;在那個角度見紫
;在另外一個角度又見是烏雲。其實雲沒有這麼些顏色,你虛妄見。如果你問我:
「這個雲什麼時候變成紅?」這不是虛妄說嗎?它根本沒有變,你虛妄見嘛!所以
你問:「清淨心何時起染?」非為正問。
或者有人說:「眾生是染,佛是淨。眾生成佛,不是離染得淨嗎?你怎麼可以
說,無染無淨呢?」
大家要知道,一真法界之中,無佛無眾生,這是楞伽經所說。佛為度愚癡眾生
、迷惑眾生,才假說眾生成佛。其實眾生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好比
說,夕陽照時雲本白,夕陽未照雲還白。只怪大家迷惑。
所以念佛不生貪瞋癡,心自得清淨。你心清淨則佛土淨。不要認為你是眾生,
你所謂稱為眾生者,是你迷惑。如果你覺悟的話,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
佛。清淨法界那有變?清淨法身佛那有變呢?所以說清淨法身佛,無處不在,無時
不在。
大家如果會到這個道理,認真地念阿彌陀佛,智慧自開。
今天廢話講得太多了。
現在大家開始念佛。
大家慎防自己的心。你如果觀察你的心,就知道你的心和猿猴一樣,沒有一秒
鐘停止。
每天早晨起床以後,環境清淨,起作意觀察,就觀察出你的心如流水一般。不
過這個話,不能和都市裡的人說,因為都市裡邊的人,差不多把上午十點鐘當早晨
。所以,十點鐘已經很混亂了。
為什麼早晨觀察,不下午觀察呢?因為下午忙亂一天,心神疲倦,觀察不出來
。
如果你的心和猿猴一樣不停,有三種障。第一種是煩惱障;第二種是業障;第
三種是報障。
所謂煩惱障,就是貪瞋癡;所謂業障,就是五逆十惡;報障就墮落三塗。
這三種障又有個名字,稱為惑業苦。因為煩惱、業、報都障住你聖道成就,所
以稱為三障。
那怎麼對治除滅這三障呢?除滅的辦法──心住一緣。心住一緣,一心稱念阿
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不為餘雜想所擾亂。佛又稱為制心一處。所謂制心一
處,無事不辦。
或者有人就疑問了:「金剛經不是說嗎?應無所住啊!你怎麼教心住一緣呢?
那不是有所住嗎?」此人不善誦經。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
是心住一緣,不可斷章取義。
煩惱、業、報三障除滅,就得成就了。可以往生極樂,可以上成佛道。
各位千萬注意到,一切法凡是不能除滅三障的,對你沒有利益,不須要學它。
什麼法不能除滅三障呢?我們現在舉個例子來說。有人學佛,他不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也不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只求神通。
他不知道,有人得神通,是從修行而來的。若不經修行,不得神通。要得神通
,應該精進佛道,認真修行。有神通的人,我們應該恭敬、讚歎。因為他有修行的
功德。
可是講起來,神通沒有用啊!他具神通,能令你父慈子孝嗎?辦不到;他具神
通,能令你兄友弟恭嗎?這個也辦不到;他具神通,能令你夫婦和順嗎?也辦不到
;他具神通,能令你慈悲一切嗎?辦不到;他具神通,能令你往生西方嗎?辦不到
;他具神通,能令你上成佛道嗎?也辦不到。所以我們說,神通沒有用。
大家應該學的佛法,是能令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朋友信義、慈
悲一切、上成佛道。如果辦不到的,學它幹什麼用呢?對你毫無利益嘛!
他人具有神通,是經過修學這些法了,才發的通。你只求神通,不重修行,捨
本逐末。
神通不能令人除滅三障。我們舉一個人作例子來說。提婆達多具有神通,起大
煩惱,要想害佛,出佛身血,打死華色尼,造下五逆罪。結果墮入地獄,受大苦。
他的神通又作何用呢?
佛說過,有婆羅門具大神通,可以飛天入地。結果,飛到空中,不免一死;入
山石之中,不免一死;藏到大海之中,業報臨頭,還是不免一死。
所以具有大神通,不能除滅三障,還要受煩惱、業、報的拘束。
這些不是根本的,根本在修行。如果修行有了功德,自然發通。縱然發通,不
可以沾沾自喜,總要知道,這都是無常的、如幻的。
佛教眾生,不教眾生求神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大家確實要認清啊!不要學一些和你毫無干涉的事情。
還有的人,不求精進佛道,持戒念佛,聽說有人具有一點神通了,哎呀!歡喜
若狂啊!他沒有想到,他有神通,和你沒有關係。不能使你除滅煩惱障、業障、報
障;也不能使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有的人,唉!聰明人作糊塗事,找人看前生。他不知道,佛說過,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皆在當下。所以佛說一切唯
心造。
有人看前世,看出來說你前世是真龍天子,作過皇帝。他歡喜得不得了啦!可
是回來以後,該賣什麼,還要賣什麼;該不能往生,還不能往生。
舉一個例子,好像窮光蛋逛百貨店。百貨琳瑯滿目,看得心裡癢癢地、饞饞地
,可是出了百貨店以後,還是今仍故我,色不異空啊!倒不如回家去,起火煮飯,
把肚子填飽是實在的。
所以大家不要迷惑。有用的去學。什麼是有用的?持戒念佛,令心住一緣,全
心是佛,全佛是心。現前就得善報了,命終以後,可以往生西方。
或者有人說:「心住一緣是有住啊!我們應該不住才對啊!經上不是說過嗎?
不住一切法,則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那個說法是歸入斷滅!是無記法。佛說因果法,不說無記法。佛說的一切法,
修因證果。因地要是有惡業,就墮三塗;因地行一切善,就成佛道。所以五十一位
菩薩因地,修善圓滿,就成妙覺。如果你執著一切不住,那你不得成佛了。
此人也是不善誦經。他僅僅知道不住一切法,就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忘
記了,不住一切法是因,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果,豈是無記呢?
所以大家七天念佛,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
極樂。
希望大家皆得成就。
不多耽誤大家時間。
現在開始念佛。
今天晚上開始加香。不過大家心不要動,不管它加香也好,不加香也好,一心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
如果你能作到的話,有病痛的時候,也能作到,雖有病痛,還是一心念佛,一
心求生西方;如果病痛之中能作到,臨命終時也能作到,臨命終時,還是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此之謂不失正念。不失正念,即得往生。
談到往生,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所得的果位也有差別。往生西方要發三種心,
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至誠心就是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至誠求見阿彌陀佛;深心就是此心不變,
直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直至成佛;迴向發願心就是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
佛說具此三心者,必定往生。
還有三種法要實行。
第一個就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大家回去以後,不要殺生。甚而言之,連蒼
蠅、蚊子都不忍心殺死牠,這是你往生的因緣。
具諸戒行。簡單說,譬如說大家受的八關齋戒,七天當中,讓他不犯,堅持淨
戒。如果不犯八關齋戒,是往生的增上緣。這是第一條,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第二條,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等就是大乘。據理來說,方是方正,等是平等
,等有廣大的意思;方是正,等是無量。佛證究竟果位,稱之為正遍知,那就是方
等大乘的極果報。
所以第二條,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如果你不懂大乘方等經典,沒有關係,千
萬不要謗大乘,毀謗大乘,惡報很苦。
第三條,修行六念,發願往生。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
天。所以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都說,極樂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皆
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聲,和我們娑婆國土,大不相同。
娑婆國土所出的是殺、盜、婬音聲,妄語、惡口、綺語、兩舌的音聲,貪、瞋
、癡的音聲。娑婆國土,壽命短促。佛說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所以大家要發三種心,行三種法,求願往生。如果你真能發這三種心──至誠
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修行三種法──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修行六念,至誠發願迴向往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前來迎接,乘
坐金剛台,一剎那中,往生西方蓮華池中。到西方以後,就見阿彌陀佛,聞法即得
無生法忍。如此往生者,稱為「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到西方即得無生法忍。如果按照仁王經說,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
、十迴向,得信忍;初、二、三地得音聲忍;四、五、六地得柔順忍;七、八、九
地得無生法忍。
既然經上說,到那裡以後,即得無生忍,這是證明,去的時候還沒得無生忍。
到那裡即得無生忍,是四、五、六地菩薩。所以上品上生,是四、五、六地的菩薩
。
或者有人說,這麼高的品位,我辦不到。我這一生自己檢討起來,曾經造過惡
業,曾經犯過殺、犯過盜、犯過邪婬,這麼說的話,我是否能夠往生呢?
不要怕!有方便,佛有大方便,也可以往生。我現在再和大家講「下品下生」
的情形。
觀無量壽佛經上邊說,或有眾生作諸不善,作一切不善的惡業,五逆十惡,犯
五逆罪,十惡皆犯。五逆是什麼呢?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十惡是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癡。
或者有眾生,這些罪都犯,具諸不善,同時具其他的一切不善法,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量。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這
個念佛,在經上意思是觀想佛,不要把這個念字,誤作口念。彼人為苦所逼,不遑
念佛,臨終時,大苦臨頭,被苦所逼,來不及觀想佛了。善知識於是告訴他說,你
如果不能念佛者,可稱無量壽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字是口念了,持名
念了。彼人以念佛名故,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自見金蓮華現前,自見坐金
蓮華中,往生西方。
這一輩的人是下品下生。雖然下品下生,也享無量樂。慢說是下品下生,就是
生在邊地,都享無量樂,也生在七寶殿堂之中,一切享受,和外邊的蓮華池眾生是
一樣,只是不能見佛聞法就是了。所以這些眾生,因為不能見佛聞法,自以為苦。
下品下生的眾生在蓮華中享福,經十二大劫,然後華開見觀音、勢至菩薩,為
他說甚深微妙法,他聽了以後,滿心歡喜,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各位請想,我們造惡業,任何人都有,但是,總不至於五逆十惡具足吧?試問
大家,誰殺過父親,誰殺過母親來?誰殺過阿羅漢,出佛身血來?誰破過和合僧來
?這是不容易犯的。
或者有人說,這個不保險啊!我今生沒犯五逆,前生說不定犯過五逆來。可是
你要知道,五逆罪是生報,不是後報。就是說你命終以後就下地獄,不能等到來生
再下地獄受報。如果按照這個道理講起來,如果我們前生犯過五逆,今生就在地獄
之中了,那還能再得人身呢?所以五逆罪,我們不容易犯。十惡,殺、盜、邪婬、
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癡,你總不會都犯盡了吧?
所以大家記住,臨命終時,不失正念,持念佛名,求願見佛,求願往生。
這是一種大方便,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悲心中流出,我們才得聽聞,才得
知道;也是從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中流出,大願王接引我們,我們才得往生。
今天把上品上生,和下品下生,特別和大家講。如果你條件具足,爭取上品上
生;如果你被惡業所繫,也要不失正念,持念佛名,求見彌陀,求生西方,即得往
生。
現在開始念佛。
念佛平時要精勤,臨命終時才有用。
所謂精勤,就是隨緣隨力,記起來就念。不可以高興了,念得很用功;不高興
,就放下了。一曝十寒,要不得。
臨命終時,我們業障深重,恐怕免不了有病苦,如果平時不用功,精勤念佛,
臨命終時,病苦臨頭,就念不起來了。
假使有病重的,不要起恐怖心,始終不斷佛號,阿彌陀佛在我身邊,我此時命
終,就得往生西方了,所以善導和尚說,不得怕死。
平時精勤念佛,還有一個好處,閒時修下急時用,免得臨終手腳忙。平時精勤
念佛,為命終時作準備。
此外,平時精勤念佛,還有一個好處,有平時念佛用功的緣故,西方蓮華池中
,蓮華就盛開了。縱然命終時,不現瑞相,經上說,命終之後生佛前。
所以大家不可一曝十寒,要平時精勤念佛。
還有,平時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不作諸惡,奉行諸善,我命終時,沒有臨
終障礙。大家天天念「願我臨終無障礙」,如果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有障礙
呢?再加上精勤念佛,自然「阿彌陀佛遠相迎」。
平時不要要求,一切現成,百般如意。這樣命終之時,會產生貪戀之念,貪戀
之念一起,就是大障礙。如果命終時,蒙佛接引,大家要知道,沒有絲毫貪戀,甩
手就走。
令眾生起貪戀的是,親緣眷屬。我們對一切親緣眷屬要盡分,莫生貪戀。所謂
盡分,對父母當孝,對子女當慈,夫婦應該和順,這樣稱為盡分。
孝是盡人子之分,慈是指盡父母之分。既然染上業報,生到娑婆來,就應該盡
分,但是不可起貪戀心。知道一切親緣眷屬,遲早要別離,不可能不別離。
我們眼前的親緣眷屬,好比一臺戲。不要看你扮演父母,我扮演子女,等兩眼
一閉,命終以後,如同路人。到那個時候,你又不知道,和誰去扮演父母兄弟去了
。
所以,我既然扮演父母,就要像父母,盡其慈愛;扮演子女就要像子女,盡其
孝順。不可生貪戀心,知道這都是一臺戲。
所以對好的環境,不要貪戀,不要要求一切現成,百般如意。
自古到現在,我沒看見過,那一對父母,和那一對子女,不相離散的。作人子
女自然應該報父母之恩。報父母之恩,要知道如何報。上求佛道,以報親恩!因為
有一句話:「一子得道,九族生天。」這是真正地報親恩的。
不要求身上沒有病苦。有幾分病苦,正好使你厭離娑婆。厭離娑婆,自然嚮往
西方。
可是眾生顛倒,正好相反。嚮往娑婆,厭離西方。我遇到很多人他說,我還年
輕啊!我不能求生西方啊!我還要作一番事業,我還要娶妻生子啊!
這一輩人是貪戀娑婆。他不知道,你想創造事業,娶妻生子,閻羅王是否准許
呢?
求生西方之心,不可懈怠;創造事業,娶妻生子,也當盡分,不可懈怠。如果
只想到一面,放棄往生,萬一閻羅王一朝令下,一切就完了。
所以,平時要精勤念佛,早作往生資糧。往生資糧就是,信阿彌陀佛,願生西
方,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至於你娶妻生子,維持家庭,那不過是扮演什麼像什麼就是了。你既然扮演人
家子女,就應該盡人家子女之分。不過要知道,那一切,世間一切,皆是不急之務
。
「萬般皆下品,唯有往生高。」如果今生不得往生西方,那就萬劫難復了。一
失足成千古恨。大家既然聽到佛法,也知道念佛法門,你千萬要爬上這隻船來。如
果一時大意,一撒手,苦海無邊。
不相信,大家仔細可以想一想。或者有人認為,說是師父啊!你講話太消極了
。人怎麼能不顧家庭呢?人怎麼能不顧事業?怎麼能不顧前途呢?
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古到現在,顧家庭的失掉家庭;顧事業的失掉事業;顧前
途的喪失前途。
出在什麼地方呢?他對一切生貪戀心了。他不知道,對家庭應該隨緣盡分;對
事業應該隨緣盡分;對前途也應該隨緣盡分。可是有一項最重要的,稱念阿彌陀佛
,求見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這才真正是急務呢!
釋迦牟尼佛說過,眾生皆為不急之務。這就是他顛倒之處。
今天佛七第六天,希望大家不要生心,盼望著早回去。要深深體認,一切無常
!
佛說本來常樂我淨。簡單一句話,什麼是常樂我淨呢?親見彌陀,往生極樂。
希望大家珍重!珍重!
現在開始念佛。
娑婆世界稱為堪忍,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安忍於貪瞋癡煩惱、諸惡業當中。時
時起惑,時時造業。所以稱為堪忍世界。
我們念佛人,處在這堪忍世界當中,應該學忍耐。因為娑婆世界處處險惡;娑
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險惡。只令一切眾生不得安寧。所以念佛人要學忍耐。
忍有兩種。龍樹菩薩說有生忍、法忍。生忍就是眾生忍;法忍就是對一切法要
忍。如果修生忍,可以得無量福;修法忍,可以得無量慧。
娑婆世界的眾生,五濁惡世,人人險惡。憑空地造諸惡業,令人熱惱。毀謗、
傷害,甚而言之,有打罵之緣,殺害之緣。
念佛人對這些都應該忍耐,因為我們生在娑婆,也是惡業造成,所以應當忍耐
。
對於眾生恭敬、供養你,要忍耐,不可以受到恭敬、供養,得意忘形。要知道
那是染污;對於輕慢、破害,應該忍耐,甚至,對於打罵、殺害,都應該忍耐,這
樣可以得無量福。
佛成佛,就是忍,眾生忍、法忍求來的。所以佛是福慧兩足尊。慧是法忍求得
;福是眾生忍求得。
再談到法忍,可以得無量慧。娑婆世界,苦寒苦熱,應該忍;飢餓、貧窮,應
該忍;病苦,應該忍;一切不如意的事,應該忍。總要作到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如此。要不然就不稱為五濁惡世了。
如果大家能修到生忍、法忍,漸漸可以得到福慧兩足尊。
念佛人如何忍法呢?遇到這些情形,要堅持名號,遇到惡法、惡人,不動瞋恨
心。要想不動瞋恨心,就持阿彌陀佛名號,十數百聲阿彌陀佛名號持下來,怒火就
化為清涼池。
還有一點,男眾見女眾,女眾見男眾,莫生貪愛心,那也是眾生忍。總要知道
,無論男眾,無論女眾,皆是清淨妙法身,看對方如佛。
清淨妙法身是一真法界。一切眾生的清淨妙法身同體。要深生同體大悲,不可
以互相貪愛,毀彼此之慧命。
如果對方以婬欲法來引誘你,要提醒自己,慧命第一。不但佛法中如此矜持,
世間法也是一樣。不被婬欲法所動的人,是大善知識,是大英雄。
如果動婬欲法的人,失掉光明,失掉利益。
所以眾生忍當中,不對眾生起貪欲心;法忍當中,不對婬欲法投降。這樣,定
可往生,定可成佛,稱為大丈夫。
修學眾生忍,要學慈悲觀;修學法忍,要修因緣觀。對一切眾生要起慈悲心。
慈者愛念,愛念如母愛子一樣。怎麼還會有人害對方呢?如母親愛兒子,時時刻刻
不忘,不使他受到迫害;悲者愍念心,愍念一切眾生,不知惑業是苦之因。眾生不
知,只顧起惑造業,一旦落入惡道,大苦難免,所以對他應該起愍念心。起愛念心
,應該想辦法,隨緣度化他;起愍念心,應該處處時時要想救拔他。所以對於眾生
忍,應修慈悲觀。
我們仔細看一看,一般眾生,實可憐愍。他為了一時快意,造下惡業,果報成
熟,還須自受。我們看得見的一切畜生,就是這樣子。牠不以惡業因緣,不會落入
畜生道。仔細想一想,實可憐愍。
諸佛菩薩對這般眾生,起大悲心。我們念佛人,也應該對他們起大悲心。這樣
,你可以得無量福。
修學法忍,要修學因緣觀。知道一切法,皆是因緣生,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的
。什麼原因呢?法以因緣而生,並無自性。
好比說,布是經緯線因緣所生,既然是經緯線因緣所生,布是空的。如果布不
空,不必等經緯線織成。一切因緣所生法,皆是空的。
既然知道因緣生法是空,你就不會在這法起貪愛、起瞋恨了,這非大智慧者,
不能辦到。
我們雖不能和大智慧者相同,我們應該學。大智慧者是佛,我們是眾生,可是
眾生應該常隨佛學。
所以修學法忍,要修因緣觀。
佛說十二因緣,是法性。十二因緣皆是空。所以古德說:「勸君學佛莫生瞋,
法中無我亦無人。」
譬如說十二因緣,無明生行,沒有我沒有人啊!僅僅是無明生行啊!行生識,
也沒有人也沒有我啊!如此推演下去,生生老死,也沒有人也沒有我。
這個無明生行乃至生老死,僅僅是因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但沒有
我沒有人,也沒有法啊!不相信,我們看一看。
無明生行,沒說生法;行生識,也沒說生法;乃至生生老死,也沒有生法啊!
所以說十二因緣中,無我無法。
所以佛說,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法無所有。
念佛人遇到眾生,使你起熱惱,遇到法,令你起熱惱的,你應該忍耐。如何忍
耐法呢?不要受他左右,只管念阿彌陀佛。
七天來,和大家說了不少閒話,耽誤大家很多時間,希望我們結法緣,同生極
樂國,在西方蓮華池內,聚會一起。
現在開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