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鄉集
念佛定
一
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凡夫得定,須假方便,故佛又說戒。戒定慧為三無漏
學,次第增上。
在欲界須有戒善,戒善之功德,令眾生不墮三塗,不失人天之報。戒為三乘共
修,定慧之基礎。若人無戒,則定慧無望,甚而人身難保。教有明文,不可不信。
初果須陀洹具戒善,不墮三塗不失人身,在欲界只餘七番生死。二果斯陀含具
戒善,天上人間一往來。三果阿那含具足戒善,生於色界不來欲界,此時戒轉名定
共戒。定共戒凡夫亦得,凡夫禪亦可由戒生定,但不能由定生慧。
慧者無漏慧,唯四果阿羅漢具。阿羅漢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
不受後有。是時戒法轉名道共。道共戒者,出三界了分段生死,無凡夫無外道,唯
聖人乃具。所以佛道者,定道慧道也。是之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也。
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全體起用,全用歸體,所以貴在定慧等持。如果有
定無慧是外道,有慧無定是狂慧。故祖師禪不貴木然入定,須是定中能隨緣,隨緣
不失定,一水起千波,波起水不動。
二
既然定慧二道即是佛道,則一切法門皆不離定慧,當知念佛法門亦不例外。念
佛法門,在修念佛三昧,三昧者定也。念佛定須定慧等持,定則不變,慧則隨緣。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念佛定。
念佛定與其他禪定不同,其他禪定,必須盤起腿子木然入定、固然靜坐容易修
持,但真實定境卻非木然不動。故禪宗祖師,有磨磚成鏡之譏。念佛定則不同,念
佛定者,須是不起滅盡定,能普度一切眾生;雖普度一切眾生,而不起滅盡定。不
起滅盡定能普度一切眾生者,是覺心不動,能成就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功德不起滅
盡定者,是雖成就一切功德,而覺心不動。故知念佛定,豈是木然入定者可同日而
語哉?
念佛定須是入世間救世間,而不染世間。如果入世間染世間,是凡夫行。如果
畏染世間而不敢入世間,是小乘聖人行。菩薩行空不證不取寂滅,涉有不著不隨生
死,非凡夫行,非聖人行,是念佛定。
念佛定者,一日二六時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全佛是心,全心是佛。只要念佛
心清淨,何妨六塵常圍繞?於六塵擾攘中,不礙常在念佛定。念佛定無入定出定,
一日二六時,無時不在定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無論忙閑苦樂,有病無病,乃
至生時死時,無時不在定中。所謂二六時中,八風吹不動,安住念佛定。云何安住
念佛定?二六時中,一心不亂,求見彌陀求生淨土。一心不亂,即是三昧也。
念佛定以定為體,以慧為用,貴在定慧等持。由體發用,故能常寂而照;用全
歸體,故能常照而寂。正以其常寂,故能常照;正以其常照,故能常寂。是之謂寂
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常寂是自受用,常照是他受用,故寂而常照,名無
量光,照而常寂,名無量壽。照而寂是佛法身,寂而照是佛報化二身。是知念佛三
昧者,三昧王也。
三
如何修念佛定?修念佛定者,須是心中無事,事中無心。如意事中無心,不如
意事中亦無心,心中不留如意事,亦不留不如意事。萬般隨緣皆好,總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意者來,我一心念佛不為所動,唯求見彌陀,求生極樂
。不如意者來,我依然一心念佛不為所動,求見彌陀,求生極樂。二六時打成一片
,為人處事,只求盡分,萬般隨緣好,事過不留痕。
修念佛定者,須是不造十惡業。終日佛不離心,不造殺盜邪婬(出家人斷正婬
)。無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念佛心中無有貪瞋痴。每天晚上應自省察,今日是否
犯此十過?若有則至誠懺悔,誓不再犯。他人處世,求名求利求世榮。修念佛定者
,不求餘事,唯求不犯十惡業,隨分隨力修積功德。一心念佛不被名利所動,唯求
見彌陀,求生極樂。
以信願行,修念佛定,盡此一報身,求生極樂國。修此念佛法門,非一而足,
豈是寸楮所能盡於萬一?僅略述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