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鄉集

    放下功德殊勝行

  佛教講放下,放下有無量功德。是修行的開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一切賢聖

,乃至三世諸佛,無不從放下開始,而得證聖果。

  世人不知,竟謂放下是消極的行為。實際上恰恰相反,放下的行為,是最積極

的。世人終日以有所得心,追求一切。卻不知世出世間,無一法可得。而放下,卻

正是我們所要追求最理想的境界。

  譬如世間實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可得,而放下不忠就是忠。如果不肯放下不忠

另外覓忠,便如覓龜毛兔角了。所以放下不忠,即是忠,此外更無忠可得。

  同理可知,放下不孝即是孝,此外別無孝可得。放下不仁愛即是仁愛,此外別

無仁愛可得。放下不信義即是信義,此外別無信義可得。乃至放下不積極即是積極

,此外何嘗更有積極可得?

  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亦復如是。大家都存心欲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卻不知實無六度可得。正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當知放下慳貪,即是布施,不肯放下慳貪,則無布施。所以布施,即是放下慳

貪。放下毀犯,即是持戒,不肯放下毀犯,則無持戒。所以持戒即是放下毀犯。放

下瞋恚,即是忍辱,不肯放下瞋恚,則無忍辱。所以忍辱即是放下瞋恚。放下懈怠

,即是精進,不肯放下懈怠,則無精進。所以精進即是放下懈怠。放下散亂,即是

禪定,不肯放下散亂,則無禪定。所以襌定即是放下散亂。放下愚痴,即是智慧,

不肯放下愚痴,則無智慧。所以智慧即是不愚痴。

  六度如此,一切佛法無不如此。若能放下煩惱,便不造惡業。若能不造惡業,

便不受諸苦報。何為煩惱?無明愛取是也。何為業?妄起造作行,能與後世有作因

緣者是也。何為苦報?業識入胎,起於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者是也。

  所以放下便無生死流轉。若能放下,便不起無明不生煩惱。如是則無明滅,無

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

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

是則一切生死憂悲惱苦皆滅。原來十二因緣還滅,不過放下而已。

  尊者迦葉問阿難曰,云何增一阿含,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便說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可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是何等地重要。它能出

生三十七道品,及一切佛法。而此一偈之要旨,不過放下而已。

  因為諸惡莫作,其意義便是放下。放下者,放下一切邪惡過非也。而放下一切

邪惡過非,便是奉行諸善。如果不肯放下邪惡過非,便無善可言。以如是故,三世

諸佛過無不盡,便是德無不圓。如秤之兩端,低昂一體,並不相外。至於自淨其意

,卻正是放下的精義。

  所以能放下的人,必是意業清淨。意業清淨,自然身口業清淨。若得三業清淨

,便是究竟佛道。故曰「放下功德殊勝行」……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