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鄉集

    攝心起用

     一

  有人問:  

  「念佛法門,須要觀想不?」

 「念佛即是大觀想,何須另起觀想?」我答。

  多數只知自心取相,稱為觀想,而不知念佛為大觀想的道理。然則何為念佛觀

想?當知甚麼都不觀想,即大觀想。何以故?六祖說本來無一物,當觀想甚麼?金

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知凡取相觀想,皆虛妄也。金剛經又云,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當知取相觀想,即不見法性。故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真為人說

法。

  然所謂離相,非是於相外求無相,而是於相離相,既不取相,亦不取無相,方

為離相。故離相者,即如實知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如實知相即無相,則離於相;

如實知無相即相,則離無相。如果離相而取無相,仍是著於無相相。

  實相無相,故著相則非實相;實相無不相,故著於無相亦非實相。不著相不著

無相,離一切相,方見諸法實相,故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總之,取相取非相,

皆歸六塵緣影。經云畢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空焉有相?相且無有

,焉有無相?故不取於相,便入畢竟空,入畢竟空便見一切法性。一切法性者,本

來無一物也。

  相隨緣現,畢竟無性,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隨緣,現諸法相。相隨緣現,

如幻如化。性能現相,雖空而不虛,故曰真空。諸相幻有,方成真空。法性真空,

方成諸相幻有。所以不取於相,不取無相,方為大觀想。

  何以念佛即大觀想?良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則佛號歷歷明明,無絲毫起心動

念處。當無起心動念處,而佛號歷歷明明。無起心動念處,則不取於相;佛號歷歷

明明,則不取無相,如是攝心起用,起用攝心,全體起用,全用歸體,方是大觀想

。若人念到如此地步,稱之為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二

  有二種觀,即一者因緣觀,二者觀於心性。因緣觀者,如十六觀經所說;觀於

心性者,即實相觀。欲修因緣觀者,不可胡觀亂觀,當詳審觀無量壽佛經,依法修

行。佛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念佛人切須注意,若

不依法修行,易墮妄想。                         

  當知因緣觀與心性觀,非是二法。因緣觀體即心性,心性觀用成因緣。因緣觀

者,旨在令念佛人離於無相;心性觀者,旨在令念佛人不取於相。所以兩種觀,皆

是旨在攝心,不得取相。因緣觀隨緣無性,便是心性;心性無性隨緣,便成因緣。

  若人執著定有因緣,便是迷幻有為實有。迷幻有為實有,則失佛法身。若失法

身佛,當無報佛化佛,因為以法生報,以報起化故。若失三身,則失觀經之旨。以

佛三身不虛,故念佛即蒙佛接引,二力相應即得往生。

  若人執著決定無性,便是迷真空為斷滅空。迷真空為斷滅空,則失佛報化二身

。若失報身化身,亦失法身。當知諸佛三身,原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遍十方

而非有,等虛空而不無。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方是二諦融通。

  觀想、觀像、持名、實相,四種念佛中,唯持名一種,始自因緣,終歸一心。

所以持名一門,二力成就,佛以大願垂手接引,眾生至誠懇切一心不亂,求願往生

。唯此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至誠念佛名號,絕對功不唐捐。我等應深感

佛恩,傳此殊勝法門。萬勿以牛羊眼看無上佛法,以持名易行而輕忽之!

  佛具權實二智,實智出權智,權智顯實智,權實二智原是一心。起信論云,一

心分二門,曰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者實也,心生滅者權也。經云諸佛權智

不思議,即以權即實也。佛以權智說淨土念佛法門,乃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誑語

,豈虛妄說?眾生若恃世間見而不信,便自失大利。

     三

  阿彌陀經云一心不亂,即蒙佛接引。一心不亂者,一心清淨也。一心清淨,自

然不被妄想所亂,心淨則佛土淨,故得往生淨土。

  心清淨則無起心動念處,故不取有想;清淨心則歷歷明明,故不取無想。若落

有想,必是散亂;若落無想,便成無記。散亂則障涅槃,無記則障菩提,不得往生

。故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是一心清淨,此清淨心者,寂然不動而歷歷明明,歷歷

明明而寂然不動。此即所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

  非有觀想者,念而無念也。非無觀想者,無念而念也。如是則於清淨心中,攝

心起用兩不妨礙。攝心起用兩不妨礙,便無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煩惱。惑既不生,

便不造諸惡業。無惡業因緣,自然不落苦道。這便是念佛法門的大觀想。

  所以觀想者,是觀照自心,有無我人眾壽四相,有無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煩惱

。若不取相不生煩惱,方是一心不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名觀想。絕非起心

取相妄想,謂為觀想也。

  進一步言,若觀照自心,是否取相是否生煩惱,仍是微細的起心動念,仍非究

竟。若欲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地步,只須單提一句佛號,勿須起心觀照。只

要佛號字字入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自然一心清淨,六根不馳。如是便得寂而

常照,照而常寂。當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方為大觀想也。

  末法時期眾生,我見堅固,信心不具,多是痴子逃父之人。彌陀雖欲接引,奈

眾生不信何?故念佛人必須念念求見彌陀,念念求生淨土,必令此心堅若金剛,始

終不渝,方得成就。

  我們必須堅信,釋迦無妄言,彌陀無虛願,天中之天,聖中之聖,豈有誑我之

理?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度眾生,若不修淨土念佛,而修其他法門,皆無有

過。人各有志,豈可厚非?千萬莫謗念佛法門,當知此念佛法門,乃釋迦金口所說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