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鄉集

    智者大師與淨土法門

  人所週知,智者大師係天台宗祖師,卻不知智者大師臨命終時,口稱彌陀,石

城西歸。我們可以說,智者大師教演天台,行歸淨土。

  佛法中有教門行門。教門如天台、華嚴、三論、唯識等是。行門略說有四,例

如禪、律、密、淨等是。並非是說,教門無行,行門無教。分教門行門者,不過就

其偏重而言也。

  尤其淨土法門,西方指歸,佛力加被,易修易證,方便而復殊勝。十方如來,

共所讚歎。行者求願,必定功不唐捐。故智者大師,雖然畢生演天台之教,臨命終

時,至心求生淨土。

  智者大師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隋穎川人,穎川即「潁」川也,地在今

河南。後遷荊州華容縣,地在今湖南華容縣。

  年十八歲,從湘州(湖南長沙)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後詣光州大蘇山(在今

河南省)謁慧思大師。                          

  思大師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法華係一乘教,聲聞人聞法華,始知作佛,蒙佛授記。大師昔於靈山即聞法華

,足見善根深厚。大師曾作「法華文句」,見解精闢,獨步群賢。

  大師誦法華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時身心豁然,寂而

入定,悟法華三昧。

  後講法華,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等,大弘法化。於當陽玉泉寺講法華玄義,

有九旬談妙之美談。

  王召智者,大師行至石城,示現有疾。謂弟子智越言:「大王欲使我來,吾不

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於此,故不須進也。」

  語已右脅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既不進藥,復不進齋。命弟子誦法華

竟,復令多然香火,唱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何況戒慧熏習,聖行道

力,決定功不唐捐矣。

  繼云,吾諸師友,今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言訖端坐,如入三昧。

  寂年六十七,時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至於子時

,頂上猶煖。                              

  智者大師滅時,自言「吾諸師友,今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定知大師,往

生西方極樂國土。

  大師著書,多係口宣,為門人章安大師筆錄。章安大師名灌頂,字法雲。智者

大師之玄義、文句、止觀等三大部,皆出於章安之手錄。

  有人問曰,佛法謂無取無捨,汝厭離娑婆求生西方,豈非捨此取彼?

  大師答曰,若謂求生西方,是捨此求彼。汝不求生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

成病。

  當知無取無捨者,是不顛倒執著也,一心清淨也,放下身心也,非謂厭離娑婆

,求生西方便是取捨也。如果那樣說,厭離娑婆求生西方是取捨,不厭離娑婆不求

生西方,還是取捨。申而言之,念佛者是捨此取彼,不念佛者捨彼取此;信佛者是

捨此取彼,不信佛者是捨彼取此;忠於人者是捨此取彼,不忠於人者是捨彼取此;

孝於人者是捨此取彼,不孝於人者是捨彼取此;除惡行善者是捨此取彼,不除惡不

行善者是捨彼取此;轉凡成聖是捨此取彼,不轉凡成聖是捨彼取此;乃至吃飯是捨

此取彼,不吃飯是捨彼取此……。如是戲論,無有是處。           

  須知無取無捨,非是如此之謂也。無取無捨者,是以智慧體一切法空也,是不

顛倒執著也,是一心清淨也,是離我人眾壽相也,是無貪瞋痴也,是無上佛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