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第六集

七十九年第三期

第一天 單提一聲佛號不生貪瞋癡………………………………………………… 53

第二天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55

第三天 孝親有道持戒念佛………………………………………………………… 58

第四天 三障皆滅佛道圓成………………………………………………………… 61

第五天 念佛人貴在老實…………………………………………………………… 64

第六天 隨緣與染緣………………………………………………………………… 67

第七天 好處修厭離娑婆欣往西方………………………………………………… 70

 

    第一天  單提一聲佛號不生貪瞋癡

  佛以四種因緣、四種方便度眾生。第一種,相好光明度眾生;第二種,說法度

眾生;第三種,以神通度眾生;第四種,以名號度眾生。以相好光明度眾生,是以

身業度眾生;說法度眾生,是以語業度眾生;以神通度眾生,是以意業度眾生;以

名號度眾生,是以功德願力度眾生。

  四種方便之中,以名號最方便。因為名號發之於心,還之於心。我們念佛聖號

,一念就是一心。經上說,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這就是稱佛名號的大方便。

其餘三種方便,相好光明、說法和神通,都是外在因緣;唯有稱佛名號是一心。

  七天要求大家一心念佛,如果念到一心不亂處,方知佛心是我心。

  一心約法界講,稱為一真法界;約法性講,就是佛性。佛與眾生相去不遠,佛

心、眾生心繫於一念,一念繫於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這是我們稱念佛名的原因。一

心即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所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聲聲皆聞,因為念者、聞者不出一心。大家知

道這個道理,應該本此努力。你怎麼能念到佛心是我心呢?要「誠」。一句佛號要

念到至誠懇切;不可飄飄浮浮、悠悠蕩蕩,那樣,是自己誤自己。怎麼能夠誠呢?

心中不可亂打妄想,不可生煩惱,不可隨著外面境界轉。

  七天之中要求你如聾如瞎,只有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

三昧。大家知道要點,重點是在單提一聲佛號,心中不可生貪瞋癡。如果單提一聲

佛號,不生貪瞋癡,稱為老實念佛。如果你打妄想、生煩惱、隨境轉,就是不老實

  今天佛七開始,提醒大家老實念佛。

  現在我們開始老實念佛。

 

    第二天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昨天講持名念佛,是靠佛的功德願力。有人不知道,他說:「持佛名有什麼用

?」不知道那是佛的功德和願力。諸佛當中,阿彌陀佛願力最大,號稱大願王。所

以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處處多讚阿彌陀佛。

  淨土經都說到持念佛名。譬如阿彌陀經,持念佛名,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亂,

即得往生。我們打佛七就是根據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也說,下品眾生者,地獄相現,

持念佛名,十稱聖號,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菩薩生到西方,請問阿彌陀佛,欲

生此國,應修何法?阿彌陀佛金口所說,欲生我國,持念我名。所以持念佛名,功

德無量。

  阿彌陀佛大願迎接,眾生求願往生,佛願我願相應,即得往生西方,所以古德

講,念佛是為正業,其餘的都是助緣。

  或者有人問:「經上不是說無念嗎?你怎麼提倡念佛呢?你提倡念佛不是著於

念嗎?」當知如果離開念而求無念,是斷滅法;離開無念求念,是定性有。斷滅法

著於斷邊;定性有著於常邊。所以著於念,是一邊,著於無念也是一邊,不契合中

道。

  我們要知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為什麼念而無念呢?念佛是因緣所念,所

謂願以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念佛之念皆是因緣,自己沒有性質。自己既然

沒有性質,所以念當下即是無念,無念當下就是念。如果念而無念,雖然無念,不

落於斷邊,因為無念由念全體而成;無念而念,雖然是念,不落於常邊,因為念是

由於無念而成。念由無念而成,念即無念;無念由念而成,無念即念,這樣念佛,

深契中道,所以說念佛法門是圓頓大乘。

  大家知道這個道理,應該真信切願念彌陀,因為人生無常,轉眼就成過世,趁

現在趕緊念阿彌陀佛,修積往生資糧。

  我看到很多居士時常來,可是一番相見一番老,可見無常迅速。大家提高警覺

念佛,不要認為現在年輕健康,靠不住的。所謂看看雞皮鶴髮,眼看雞皮面皺,頭

髮白了。行行老步龍鍾,有很多人到這兒來的時候,走不動了,老態畢現,這是值

得我們提高警覺的。

  任何人免不了老病死,生下那一天,註定要受老病死。你現在想想過去,好比

昨天一樣;如果老了再回頭看現在,就像昨天一樣。所以古德說,生死事大,無常

迅速。大家既然有機會來念佛,應該放下一切,以至誠懇切心念阿彌陀佛,念佛求

往生,我願如斯佛自知,希望各自努力。

  不要小瞧一聲佛號,我聽有很多人說,持佛名號有什麼用?他不知道甚深道理

,他不知道佛心我心繫於一聲佛號,這是最懇切最切要的了!大家念佛的時候,不

雜餘想,使你的心清清淨淨,只有一聲佛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七天當中,人我是非放下,苦樂皆放下,憂喜皆放下,要想到生死大事就在當

下。不要計較一切,什麼人我是非啦、成功失敗啦、榮辱啦,你要知道,當你兩眼

一閉的時候,一筆勾消。眾生可憐愍,可憐在這個地方。命終後,過去的人我是非

一筆勾消了,來生他又計較新的人我是非。你何不當下覺悟呢?

  所以佛傳十念法門,第一個就是念佛,最後一念就是念死。

  希望大家想到,最後一天身死命終時,一切就不計較了,這樣才能單提一聲佛

號,真心懇切地念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就念阿彌陀佛。

 

   

    第三天  孝親有道持戒念佛

  無論出家在家,念佛求往生,必須孝養其父母。尤其出家眾,是為大孝。孝養

父母,有其道理,應該勸父母持戒念佛;如果僅僅供養父母衣食,不能算孝。

  因為孝有四種,總說起來,於父母有利益,稱為孝。利益就分四種了。第一種

,現前得益,後世不得益。第二種,現前得益,後世也得益。第三種,現前不得益

,後世得益。第四種,現前不得益,後世也不得益。

  四種當中,兩種為孝,兩種不孝。如果現前得益,後世得益,是孝;現前不得

益,後世得益,也是孝;如果現前得益,後世不得益,不孝;現前不得益,後世也

不得益,不孝。總說起來,後世得益,是為孝。無論現前得益不得益,皆稱為孝。

什麼原因呢?後世得益,終成無上佛道,所以是大孝。如果現前得益不得益,後世

皆不得益,墮落三塗,所以不孝。

  在家眾如果僅僅供養衣食,是養其色身;如果勸父母持戒念佛,養其慧命。養

其色身,容易造業,使父母後來落於苦道;如果養其慧命,成就其佛道,成其法身

  所以出家重在養父母之慧命。經上說,如果修禪定人,人家布施你衣服,你穿

這件衣服得初禪,對方供養你衣服的人,他的福報天天增長,直到你衣服穿破不穿

,才停止。更何況二禪三禪四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無上佛道呢?出家眾有這個

機會,在家眾這個機會很少。如果是你得一點點法的利益,譬如小乘的五停心觀,

你何止衣服呢?你的身體受之於父母,得福報的第一個是父母。所以出家眾知道盡

孝的,可盡大孝。

  在家眾不知道盡孝的,容易給父母造惡業。在家眾總認為給父母吃點好的,殺

隻雞、殺隻鴨供養他,其實給父母造惡業。要知道人死為畜,畜死為人。六道輪迴

隨業而轉,你只知道孝養你的父母,殺隻雞給他吃,說不定這隻雞是你前生的父母

,隨業而轉,投生到畜生道。你殺你前生的父母給今生的父母吃,怎麼能算孝呢?

要知道鬼神受血腥之供都墮落,何況人呢?所以在家眾孝養父母,多是供養色身,

止於一個「情念」;出家眾供養父母,供養其慧命,止於一個「道念」。

  父母後世不得利益,有兩種近因,就是起惑造業。你起惑造業,怎麼能稱為供

養父母呢?起惑造業必然受苦報。惑業苦流轉不停,造成六道輪迴。持戒就可消滅

惑業,念佛往生西方就可不受六道苦報,所以孝親有道,持戒念佛。

  你如果自己能夠持戒念佛,你父母也得利益。根據經上說,七分當中,他得一

分。如果你勸父母持戒念佛,七分全得。所以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應該孝養父母

。在家的以善心孝養,出家的以道心孝養。如果出家眾不修佛道,在家眾不修善行

,於父母毫無利益,不能為孝。

  或者有人說,我父母沒受戒,也不知道持戒,因為戒條太繁太多,怎麼辦呢?

有十種法,你勸父母修,一切戒具足。意不生貪瞋癡,身不犯殺盜邪婬,口不犯妄

語惡口綺語兩舌,一切戒具足了。你不相信打開戒本看,無論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

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是闡述這十種道理。這是十業清淨,可以成佛。

  十業不犯,就是持戒。意不生貪瞋癡,惑就滅了;身不犯殺盜邪婬,口不犯妄

語惡口綺語兩舌,業就滅了。惑業一滅,自然沒有苦。

  如果根據十二因緣說起來,惑滅就破無明了,貪瞋癡就是無明;業滅了就破行

;其餘皆是苦。惑業苦三一滅,到那兒去了呢?雖然不落六道輪迴,還沒有去處啊

!念佛求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法性身。怎麼知道呢?無量壽經說過嘛!

無量壽經說,彼國眾生皆是無極之體。無極之體就是法身啊!

  大家修念佛,應該起孝養父母之行,如果你得到利益,你的身體受於父母,父

母自然受大福報,知道這番道理,怎麼能不至誠懇切念佛呢?

  現在就至誠懇切念佛!

 

    第四天  三障皆滅佛道圓成

  眾生被惑業苦所縛,不得解脫。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惑業苦。

  為了使大家知道什麼是惑業苦,不得不分析給大家聽。

  所謂惑,也稱為煩惱。佛在經上所說,有兩種惑,也就是兩種煩惱。佛在勝鬘

經上說,有五住煩惱。五住煩惱,就是兩種惑。什麼是五住煩惱呢?第一個是無明

住地煩惱。第二個,四住地煩惱。無明住地煩惱,又稱為無明惑。四住地就是見一

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我們知道見一處住地就是見惑,欲愛色

愛有愛都是思惑。我們就知道,四住地煩惱就是見思惑,所以說,無明惑、見思惑

,就是五住地煩惱。

  天台宗又立塵沙惑,當然也是根據經上立的。惑有粗,有細,有根本,有枝末

。無明惑細,可是它是根本。就是見思惑,也是無明惑所生。見思惑比較粗,它由

無明所生,稱為枝末之惑。

  今天講的名相多,希望大家靜靜地聽。見思惑有一百六十九品無明,這是枝末

無明。

  我們講明白一點,使大家了解,什麼東西是惑呢?貪瞋癡就是惑,貪瞋癡又稱

為煩惱。由於貪瞋癡,由於見思惑,就造諸惡業。惡業如果廣說無量無邊,略說有

七種,都是由身口所生。身就是殺盜婬,口就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這七種稱為業

。因為貪瞋癡還沒起現行,是種子。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起現行,造業了,

墮落三塗六道。所以出家先斷七支惡,就是教他不造業;菩薩戒三業清淨,也兼除

貪瞋癡,所以到微細處,可以破根本無明。由於起惑造業,所以受苦報,受苦報被

業所繫,不得出離。

  佛說一切法,皆為滅惑業苦,我們認為和我們最有機緣最方便的是念佛法門。

所以今天講惑業苦,是約凡夫位分段生死講。惑和業,是世間之因;苦,是世間之

果。由此世間因果,眾生不得出離,所以惑業苦,稱為三障,障我們的菩提道。惑

既然是煩惱,就稱為煩惱障;業,就是業障;苦,就是報障。我們所謂三障的,就

是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就是貪瞋癡;業障,就是十惡業;報障,就是三

塗苦報。

  我們既然曉得它的來龍去脈,要想辦法出離。當然是一切法門皆是出離三障的

,其中最方便、最有效果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有阿彌陀佛佛力加被,可以往生西方

,到西方以後,就沒有三障了。經上說得明白,彼國眾生沒有貪瞋癡,甚而言之,

有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貪瞋癡,枝末無明就破;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根本

無明就破。根本破、枝末破,都破。

  再談到業,極樂世界眾生,沒有不善的,所以沒有業障。極樂世界眾生,但受

諸樂,無有眾苦,所以沒有報障。三障皆滅,佛道圓成。怎麼有這麼方便的事呢?

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力,總說四十八願意思就是這樣。就是說如果往生我國

,三障不滅,不取正覺。當然四十八願的經文沒有,不過他的意思就是這樣。

  今天和大家講的名相很多,希望大家善思惟,要想滅惑業苦,求生西方。要想

滅三障,求生西方。怎麼能生到西方去呢?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自己說的

嘛!欲生我國,持念我名。我們的願心和阿彌陀佛的大願相符合,只要是至誠懇切

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

  現在就至誠懇切念佛。

 

    第五天  念佛人貴在老實

  念佛人貴在老實二字。念佛就老實念佛,辦公就老實辦公,作生意的就老實作

生意,甚而言之說,吃飯老實吃飯,睡覺老實睡覺,這樣念佛定得成就。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不老實。心清淨,是老實。如果心生貪瞋癡,不老實。如果

造十惡業,不老實。如果起五欲,不老實。五欲是什麼呢?眼貪色、耳貪聲、鼻貪

香、舌貪味、身貪觸,總說五根貪著五塵,不老實。起五蓋,不老實。五蓋就是貪

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五欲五蓋十不善,是不善法。佛在經上說

,欲惡不善法,欲就是五欲、惡就是五蓋、不善就是十不善,這都是不老實。  

  六祖說過,讓你的六識出於六根門頭,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那是老實。這我

們知道不老實與老實是什麼東西了。沒有貪瞋癡,老實。沒有十惡業,老實。沒有

五欲五蓋,老實。這些欲惡不善法當中,它有一個根源,其根源就是貪瞋癡。如果

沒有貪瞋癡,就沒有十惡業。沒有貪瞋癡,自然不生五欲。沒有貪瞋癡,自然不生

五蓋。它的根源在貪瞋癡,這我們就知道了,老實念佛是沒有貪瞋癡。   

  

  你辦公要老實辦公,沒有過錯。老實辦公,就是沒有貪瞋癡。作生意老實作生

意,沒有貪瞋癡。吃飯老實吃飯,不生貪瞋癡。睡覺老實睡覺,沒有貪瞋癡。念佛

的時候,老實念佛,沒有貪瞋癡。所以,老實二字為貴。

  我們害就害在有貪瞋癡。辦公它生貪瞋癡,作生意生貪瞋癡,甚而言之,吃飯

睡覺生貪瞋癡,造成五濁惡世。所以我們應該學老實,時時刻刻檢討,是不是起貪

瞋癡?

  地藏經說,娑婆世界的眾生,舉足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什麼原因呢?

不過由於貪瞋癡不斷。如果老實,不生貪瞋癡。娑婆就是淨土。往生極樂淨土,那

兒沒有貪瞋癡,成就一切功德。

  如果你一天二六時,不生貪瞋癡,你所作所為都是功德。如果所作所為不生貪

瞋癡,身業清淨;不生貪瞋癡,所說的話,語業清淨;不生貪瞋癡,自然意業清淨

。大家念佛要以清淨身語意,稱念阿彌陀佛。各人檢討,你是不是這樣念佛呢?

  如果你念阿彌陀佛,還有貪瞋癡,趕緊提高警覺,把貪瞋癡掃除,就是功德。

貪瞋癡掃除以後,心自然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就得往生了。

  清淨心有三種功德,所謂直心、深心、迴向心。直心,誠直之心,沒有委曲之

處。深心,不成佛道不止。迴向心,此心迴向無上佛道,迴向度一切眾生。如果不

幸你生貪瞋癡,直心深心迴向心皆被破壞。所以大家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老實念佛。

如果老實念佛,心念佛,心即是佛。

  如果你起貪瞋癡,就算念佛,是等於雜毒食,雜毒食,就是雖然吃飯,雜了毒

藥吃。道理說給大家明白,修行要你自己用功,我雖然可告訴你,老實念佛不生貪

瞋癡,可是我不能替你老實念佛、不生貪瞋癡。這個法知道以後,就是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所以念佛心,是平常心,希望大家老實念佛。

  現在開始念佛。

 

    第六天  隨緣與染緣

 今天和大家講一講,隨緣與染緣。隨緣是菩薩,染緣是凡夫。大家千萬不要把

染緣認為是隨緣。

  什麼是隨緣?什麼是染緣?現在舉個例子說。譬如說你勸人家念佛,人家不高

興,發起牢騷,你聽了難過,生煩惱,那是染緣;你如果勸人家念佛,甚而言之,

對方罵你,你不生煩惱,隨其罵緣,這是隨緣。染緣,心隨境轉;隨緣,就是金剛

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知道一切法,無所住是不住著於法,也就是大般

若經所說,知法不住法。生其心就是知法,不住法就是無所住。

  禪宗講隨緣,他說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就是金剛經所說,

而生其心;不作分別想,就是金剛經所說,無所住。法是一種,佛說出種種名。眾

生多部份是染緣,不是隨緣。譬如說,聽人家讚歎,心生歡喜,是染緣;如果聽人

家讚歎,心無愛著之處,是隨緣。聽人家罵我們,我們生氣,是染緣;如果人家罵

我們,我們不生煩惱,不生氣,是隨緣。隨其打罵緣,我的心始終不動,是隨緣;

如果心生感情、欲念,是染緣。

  我想大家應該了解到一點點,如果你在世間處處隨緣,是菩薩;如果處處染緣

,是生死凡夫。隨緣就是外面的因緣怎麼來,我的心不動。念佛人不管什麼因緣來

,我的念佛心不動,稱為隨緣。外面的因緣,略說有八種,四種是好的,是順緣。

四種是壞的,稱為違緣,違背我們。這八種緣,聖人難免,可是聖人遇到八種緣他

不動,所以稱為聖人。凡夫隨它轉,所以稱為凡夫。那八種緣呢?這八種緣又稱為

八風,就是興衰毀譽稱譏苦樂。興衰毀譽稱譏苦樂,稱為八風,唯有佛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所以我們要知道,所謂的隨緣就是不變,好的因緣來也好,壞的因緣來也好,

我不變;如果變的話,稱為染緣。

  所以菩薩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凡夫不同,心隨境轉,好的因緣來了,高

興得很,壞的因緣來了,非常懊惱,這就是染緣,變了。菩薩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也有其道理。菩薩不變,是上求佛道不變;所謂隨緣,下化眾生隨緣。所以隨緣

的人,能夠上求佛道不變,下化眾生隨緣。上求佛道,是智慧;下化眾生,是慈悲

。如果菩薩以智導悲,就是隨緣而不變;以悲導智,就是不變而隨緣。所以觀音菩

薩救度十方眾生,好比一月印千江,雖然天上只有一個月,地下有水處處現月,所

以觀音菩薩,法身是一個,能夠尋聲救苦,度一切眾生,這是隨緣。

  今天,我再講一點點比較深的,大家去理會。阿彌陀佛就如此,阿彌陀佛翻譯

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就是無量壽。大家可曾想到,無量壽

是不變,無量光是隨緣。再說一句話,佛的法身不變,佛的報身、化身隨緣,所以

大家深深體會隨緣。我們講過了,隨緣是慈悲心,不變是智慧行。念佛人就是這樣

,你好的環境來,壞的環境來,我念佛心不變,我以不變的念佛心,可以應一切因

緣。

  講明白一點,我辦公,念佛心不變;我作生意,念佛心不變。怎麼能不變法呢

?不生貪瞋癡,不變。昨天講過,甚而言之,吃飯睡覺皆不變。這容易修吧!這叫

修學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三昧王。這個話,須要和大家解說解說。怎麼是三昧王呢?如果在

菩薩地位,念佛三昧,修的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甚而言之到佛,也是如此。到

了佛的地步,是照而寂,寂而照。照十方,隨緣;寂靜不動,是不變。「照而寂,

寂而照,太深了,我辦不到啊!」不是法深,是你迷惑。照而寂,它那個寂不就是

無量壽嗎?寂而照,這個照不是無量光嗎?無量光無量壽不是阿彌陀佛嗎?你只要

稱念一聲阿彌陀佛,一切法都在裡頭了。希望大家深深體會。

  現在開始念佛。

 

    第七天  好處修厭離娑婆欣往西方

修念佛法門,有所謂好處修。好處修,就是向西方修。坐向西方坐,站向西方

站。

  「我不一定啊!我站並不一定向西方,坐也不一定向西方。譬如說,辦公桌不

向西方,怎麼能向西方?」

  

  有一個方便,無論你面向何方,總想自己面向西方,這是深深合於佛理的。因

為虛空無量無邊,在虛空當中,沒有東西南北,依眾生心分開東西南北。你雖然說

東方,還是無量無邊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是一個;向西方,西方也是無量無邊

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還是一個。這麼說起來,面向東方,虛空是一個,面向西

方,虛空還是一個。

  既然是一個虛空,就出來道理了。說東方,一切十方皆是東方;說西方,十方

皆是西方。所以說,面向何方,總想它是西方。

  或者有人問:「既然十方皆是西方,究竟何方是西方?我不知道啊!譬如說,

我們在這個房間,就不知道那個是西方。」佛在觀經說方便,記住!落日之處,就

是西方。平時你不能修落日觀,因為落日觀不好修。你可想,我面前就是落日之處

。這有什麼好處呢?你想西方的時候,想西方有阿彌陀佛,天天如此修,到你命終

之時,你的神識自然趨向西方,所以古德稱之為「好處修」。

  古德修的時候,不敢向西方吐痰,不敢向西方大小便利。這是指以前;現在的

生活不同。譬如說,現在生活都有便所,進入便所不須要顧慮是不是西方。不敢面

向西方大小便利,是以前的人到田野去大小便利,以前的人在野外大小便利,不敢

面向西方,這是敬佛,心存恭敬,神識就深深種入第八識了。

  不過向西方好處修,有一個要點,厭離娑婆,欣往西方。如果你雖然是好處修

,想西方有佛,想落日之處,可是你不厭離娑婆,不欣往西方,也是沒有用啊!厭

離娑婆,欣往西方,是你的心發生作用,要求你一切唯心造,雖然在沒有十方的情

況之下,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的時候,就入一真法界。所以有一句話,如果有

人深知法界性,十方任遨遊。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要點在,厭離娑婆,欣

往西方。

  佛開始說法,就說這個法。娑婆是世間,世間因是集諦,世間果是苦諦,佛為

眾生離世間,所以教眾生修道諦證滅諦,道諦是出世間因,滅諦是出世間果。世間

是凡夫,出世間是聖人。知苦斷集,離世間,是轉凡夫,簡單說,就是轉凡;修道

證滅,是聖人之路,簡單說,就是成聖。佛說四諦法,知苦斷集修道證滅,不過是

教眾生轉凡成聖就是了。

  佛說四諦法,實在是說一乘佛法,不過聲聞乘聽到以後,把它聽成四諦,緣覺

乘把一乘佛法會成十二因緣,菩薩乘把一乘佛法會成六度。六度有一特點,就是自

度度人;四諦十二因緣,只管自度不管度人。所以分出大乘小乘,其實這都是佛說

的一佛乘。不相信,我們以理推尋,轉世間凡夫位要修福,成出世間聖人要修慧。

所以知苦斷集,不過是修福的方便,可惜小乘人把它會到自度,直到大乘才知道自

己知苦斷集,也勸眾生知苦斷集,所以是修福的方便。修道證滅是修慧的方便。大

家都知道,修道是求菩提,證滅是求涅槃。菩提涅槃,稱為無上慧。所以修道證滅

,按照一佛乘說起來,就是修慧的方便。這個在六度菩薩法中才有,不過菩薩在因

地還是因,沒證果,到佛的時候才證果,佛證到果位的時候,稱為福慧兩足尊。福

慧兩足尊,佛對五比丘說四諦法時就說了,不過五比丘沒會到,只會到苦集滅道。

  我們念佛求往生不出此法,知苦斷集就是厭離娑婆,修道證滅就是欣往西方。

所以理無高下,根機才有高低。我們念佛求往生,直求佛果。念阿彌陀佛,大家想

不想到十念法門有念佛念法念僧,第一個就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門是圓頓大乘。

今天佛七圓滿,希望大家理解以後,深深起真心修行,七天我講不少廢話,其

實你如果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一切都具足了。你對我所說的,了解也好,不了解

也好,至誠懇切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就都具足了。所以念佛法門是行門,不

貴理解,貴乎於認真修行。

  現在我們就開始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