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第七集
目錄
八十年第二期
第一天 持名念佛觀想念佛………………………………………………………… 29
第二天 念佛心中不生我慢………………………………………………………… 33
第三天 忍受痛苦莫失正念………………………………………………………… 36
第四天 精進念佛修心修行………………………………………………………… 40
第五天 功德願力名號度生………………………………………………………… 45
第六天 念佛法門圓頓止觀………………………………………………………… 49
第七天 心地光明於心無愧………………………………………………………… 52
念佛,佛說兩種法門,一個是持名念佛,一個是觀想念佛,同出於十六觀經。
宗密大師又別立兩種,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其實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都歸入這兩
種念佛裡面去,就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
所謂觀想,不可胡觀亂觀,十六觀經講,如十六觀者,是為正觀。不如十六觀
者,是為邪觀。
持名念佛就是大觀想。我今天把這個道理講給大家聽,如果觀想取相,就錯了
。大觀想,是清淨心。不生妄想,才叫觀想。取相觀,皆是妄想。怎麼知道呢?經
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古德也講過,持名念佛不勞觀想。
其實觀想法門,金剛經有兩句話,說得最清楚了。第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這就是觀想。六祖根據這句話,發揮出來,說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虛妄取相
觀,那不成有一物嗎?金剛經又有一句話,也說明觀想,「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兩句話皆不出於一句佛號。
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住一緣,就是心住阿彌陀佛。經上講過,菩薩參禪,唯
念一佛。住於佛號,就不住餘法,就是無所住;可是念佛號,心裡邊清楚明白,所
以說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出於一句阿彌陀佛。誠心念佛的時候,不取於
相,心住一處,湛然不動,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怎麼叫如如不動呢?心不隨境轉,叫如如不動。平常人說好聽的,我們歡喜;
說不好聽的,我們生氣。心隨境轉。念佛人好聽壞聽,皆觀它如化,所以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也不出一句阿彌陀佛。要實在說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法不在裡
邊。
或者有人說,法師!你講錯了,一開始你說觀想念佛,十六觀,觀十六個景象
,又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是矛盾嗎?
大家要知道,觀想有兩種。第一個是因緣觀。像十六觀經就是因緣觀,觀它如
化。菩薩修如幻三昧,就從這裡修。第二種觀,直觀心性。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皆是直觀心性。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緣觀、直觀心性,都包括了
。
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單單講不取相,它是不取有相,不取無相,才稱
為不取於相。如果你不取於相,可是你取著無相,那還是取著了無相相。怎麼能夠
不取有相,也不取無相呢?就是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因為心取無相,就是無相相
,如果心無所住就是契合,就沒有病了。
今天不應該講這麼深,主要要大家了解,一句阿彌陀佛功德無量。
菩薩觀一切相,雖然非真,但並不是沒有,它是如幻如化而現,所以菩薩為度
眾生,深入如幻三昧。
直觀心性就不同了,譬如說,楞伽經上說,無佛無眾生。那菩薩為什麼度一切
眾生成佛呢?這就是菩薩的如幻三昧。所謂建立水月道場,度化如幻眾生。如果沒
有菩薩的如幻三昧,眾生怎麼能夠度化呢?如果沒有眾生度,那怎麼有功德呢?所
以雖然度如幻眾生,可是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至於方便的法門,不必講那麼深,
就是念佛。
你罵我,我聽到了,可是我還是一心念佛,湛然不動。因為觀一切法如幻如化
。絕對並不是知道無佛無眾生,我不作工、不吃飯;雖然工作,我心不離佛,觀一
切法如幻。雖然知道三界如空花,可是以念佛法門度眾生出三界。
大家想一想,這不是菩薩的如幻三昧嗎?你如果偏一點的話,就沒有功德二字
了。
不住有相,是智慧;不住無相,是功德。皆不出念佛法門。念佛法門還有一點
好處,我力、佛力二力成就。
希望大家七天之中,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大觀想,用不著再另
起觀想。另起觀想,皆是取相。
好,不多講了。現在開始念佛。
念佛心中不生我慢,不可以起我慢心。別人有言差語錯,不可以馬上冒火。我
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所謂有八慢,皆以我慢為根本。我慢又叫我慢貢高。修道人
看別人都是菩薩,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我慢就是恃我凌人,仗恃自己的我慢,叫
恃我。欺凌別人,就叫凌人。菩提根斷就從這邊斷。
因為我慢,生兩種心,兩種心就是生死。是那兩種心呢?就是憎愛二心。憎是
憎恨,愛是貪著。平常說,憎心就是瞋恨心,愛心就是貪心。貪瞋皆出於愚癡,就
是貪瞋癡的根本。由貪瞋癡造十惡業,因為惡業因緣,墮惡道,過都在我慢。
我慢心又分兩種,一種是對境就起,一種不對境也起。對境起,就是五根對五
塵,現前;不對境起的,就是第六識。譬如夜晚作夢,心生歡喜心、憎恨心,就是
不對境起的。不對境起的,就是取過去的五塵影像。
避免兩種心起,有一個辦法就是,根沒有分別心。譬如說你看到他是男的或者
女的,這個時候沒有憎愛心,就沒有過了。所以對境起並不完全有過錯,譬如說你
走路分辨方向,那時候你的心對境數數起,可是沒有過錯,它僅僅止於分別方向,
沒有憎愛二心。沒有憎愛二心,分別一切法的時候,是成所作智。如果你能每天這
樣去鍛鍊自己,慢慢地就可轉識成智。
如果你對境起,有憎愛心,就有過了。我們說過,你起我慢,不外乎憎愛二字
。起貪瞋癡,不外憎愛二字。造十項惡業,也不外憎愛二字。你墮落三塗,皆因憎
愛。
如果對境,心雖然起,不生憎愛,這個時候,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
就是雖然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覺觸,可是沒有過,第六意識心不
動。所以有的人講五根無罪,罪在六識,所以六識是禍首。
可是換過來講,你修佛道也仗六識,轉識成智,從第六識先轉。第六識沒有憎
愛,就轉為妙觀察智。第六識一轉妙觀察智,第七識就轉平等性智,第八識也就轉
大圓鏡智,前五識就轉成所作智。所以說起來,它又是功魁。所以第六識是功魁禍
首。是功魁?是禍首?原來都在你唯心所造。
你的心清淨,就沒有憎愛心。如果生憎愛心,就心不清淨。心清淨的辦法很多
,各種法門都談心清淨,修各種法門也都往心清淨這邊修,如參禪、持戒、念佛等
等,可是最方便的就是念佛。不相信我們看一看,參禪,怎麼樣心清淨呢?心中要
無想;如果心著於無想,還不清淨,所以又要沒有無想。換句話說,心要無想,還
要想;心要想,還要無想。這個法門,上根利智的可以修。
念佛就方便了。單提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想;沒有餘雜想,就是無想。正
因為想,才無想。怎麼說呢?正因為念佛,才沒有餘雜想。正因為沒有餘雜想,才
能念佛。所以持名念佛,功德無量。
四種念佛裡頭,三根普被,就是持名。下下根人可以修,上上根人也超不出它
的範圍。
所以大家念佛心中不可生我慢,你心愈下道愈高。你們看見大海有很多水,就
是因為大海最下,一切河川都入大海。如果大海也和人一樣貢高我慢,就不能容納
一切河川了。
平時各位檢點自己,怎麼知道自己我慢?一發現自己產生憎愛二心,就是我慢
。再觀察,起愛心的時候,心高,所以說貢高;起瞋恨心的時候,也是心高。這就
是貢高我慢。希望大家精進念佛。
現在開始念佛。
佛語比丘:「臨命終時身受病苦,切莫大哭嚎叫,要忍受痛苦,莫失正念。」
究竟什麼是正念呢?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聞是音者皆悉念佛
念法念僧。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簡單說,念佛是正念。
或者有人會疑問,佛法僧當中,法為佛母,應該第一個念法呀!怎麼第一個念
佛呢?要知道,雖然法為佛母能產生諸佛,可是法以佛弘,所以第一個念佛。法雖
妙,佛不說,無人能知。佛不出世,世界暗冥。法就不同了,有佛無佛,法性常住
。所以度化眾生,第一個是佛。所以三皈依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那麼說起來,念佛應該是念十方佛,我們怎麼單念西方阿彌陀佛呢?大家要知
道,如果你見法性,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佛。說西方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西方。
念東方也是一樣。如果你念東方,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東方。法性如此,只怪眾生不
見法性。
這樣說,大家或許不肯相信。我分析給大家聽,為什麼說,念阿彌陀佛,十方
三世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呢?譬如大海有萬重浪,你看著每重浪皆有差別,其實
萬重浪皆是一水所成。你如果知一水所成,千萬重浪皆是一樣。一重浪就是一切浪
。所以古德說,如果念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阿彌陀佛。如果念本師釋
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大家只看到經上說,佛是無所
不在,怎麼會有分別呢?只怪眾生不見法性。
再解釋,為什麼念西方,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西方呢?譬如外面的虛空沒有分別
,虛空是一個,可是隨眾生心分為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雖然分為十方,虛空
還是一個。所以你念東方虛空,還是一個虛空;念西方虛空,也是一個虛空。所以
說,念西方,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西方;念東方,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東方。四維上下
,無不如是。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是一真法界。離開一真法界那有佛呢?既然是一真法
界那有分別呢?我分析道理到這裡。
所以念佛是為正念,因為念一句佛號,可以盡虛空遍法界。
臨命終時,身受病苦,如果你不忘記念佛,就是不失正念。你還能念佛,就是
身受心不受。身受並不是沒有苦,要忍受。不離佛號,就不失正念。這一點希望大
家記住,很重要。因為你身為帝王將相皆免不掉要死,任何人逃不過這一關去。所
以要記住,不忘念阿彌陀佛,病痛時不喊不叫,喊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可以幫助你突破生死關。
怎麼突破生死關呢?念佛者就往生西方。般舟三昧經,菩薩問阿彌陀佛,十方
眾生云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就說,欲生我國,持念我名。不要小瞧一句佛號容易
持,你要念得純熟,到病痛時,還不失掉它,這個就要下功夫了。所以佛號雖易持
,可是要知道,事須修學,久習方成。要完成事功,要久久熏習,念到純熟處,就
得成功了。
或者有人說:「我不知道念成功不成功呀?成功是什麼樣子呢?」如果念佛有
成就,就可見西方境,或者見阿彌陀佛。見佛,見西方境,也有不同之處。有的人
在夢中見;再高一點,在定中見;最好的,現前就見。所以,要想見,要下苦功夫
。所以,事須用功,久久熏習,才可成就。
大家不要生一個心,說我念佛念幾年了,還沒見佛,後退了。這就可惜了。古
德講,如果不見佛,只怪自己心不誠,因為我們說過,佛無所不在嘛!如果心誠,
久久持名念佛,自然可見。
現在開始念佛。
一般念佛用不上力,都因為妄想。如果不打妄想,自然用上力。對治妄想,不
是簡單的,不是一天兩天、三月五月、一年兩年可對治的。多年修學,才能對治。
打妄想,不要怕。不過有一點,自己要觀察知道它是妄想,如果不知道,還隨它打
,就危險了。所以有一句話,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知道自己打妄想,用什麼法門呢?最方便的就是念佛法門,就是認真念佛、多
念佛。這個辦法是沙裡淘金的辦法。念的佛號多了,可能就有幾聲沒有妄想了,日
久天長下去,自然見功夫。所以念佛有一個法門,精進念佛。記起來就念,有時間
就念,不論時間長短,不忘念佛。招待生意,沒有生意的時候,客人沒上門的時候
,就趕緊念佛;客人來了,就招待生意,這叫精進念佛。
平時精進念佛,煩惱來時,自然能夠精進念佛;煩惱來時精進念佛,有病時,
自然能夠精進念佛。不要有煩惱來時,只顧起妄想,生煩惱,忘記念佛,就不好了
。有病的時候,只顧找醫生看病,忘記念佛,就不好了。找醫生看,歸找醫生看,
不忘記念佛。病痛的時候,知道念佛,命終時,就能夠念佛;命終如果能夠念佛,
就得往生。這種力量,從平時精勤修來。
如果情念生,妄想必起。六道有情,害在一個「情」字上。情重的人,就墮落
了。楞嚴經講,純情無想,墮下風輪。如果你祇有情,沒有道念,就墮下風輪,就
下地獄。情念廣說無量,譬如說,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朋友親戚等等,皆是可發
生情。如果追究其根源,它生處只有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接觸
色聲香味觸法,就生情了。所以,經上說六情。
追究起來,六情所生,出於兩種念,就是憎愛。憎是憎恨討厭,愛是愛著。憎
愛一動心,就起念,稱為起心動念。再研究起來,憎愛二心,它的來處,雖然有眼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它生的來處,只在意。所謂意,就是第六識。眼耳鼻
舌身,沒有憎愛;意,意識,進來以後,才有憎愛。所以,如果不叫它動情念,嚴
格從第六識下手。
第六識怎麼動情呢?大家動動腦筋就知道了,第六識產生憎愛二心,是心有所
住,如果心無所住,就沒憎愛心了。沒憎愛心,就不動情;不動情,就沒妄想。
心無所住,開始修的時候,也有次第。有兩個次第,初初修的時候,是要忍,
久後,慢慢進入定。譬如說,人家說話不好聽,馬上生氣。發現自己有生氣的時候
,趕緊提醒,說我暫且不要生氣,先念一百聲佛號,一百聲佛號念下來,氣自然消
了。一百聲念不了,先念十聲。十聲佛號也可消氣。這就是忍的功夫。
仗佛號功德修忍,究竟處就得的地位很高了。忍到了究竟處,叫忍波羅蜜。忍
波羅蜜是幾地菩薩修呢?是三地菩薩。你雖然說不夠三地的資格,可是你一忍,和
三地菩薩的功德相同。慢慢地,忍到自然的時候,就成定,定就是這麼修來的。
譬如說,人講話不好聽,你先忍,久而久之,就感覺無所謂。你修忍修定的時
候,都是心不動。心不動,自然念不起。沒有起心動念,自然情念不生。它修學有
要領,剛才說過,忍的時候,先念佛號,定也是一樣,定於一句佛號。所以,佛號
的功德無量。它的功德,不但有你自己的力量,還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加被。所以念
佛法門,叫二力法門。
今天和大家講的,都很平實。你在世間作人,也很需要。如果你遇到事情,能
忍能定,人家說你學養高,這就是那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講
修養,佛法講修心或修行。
佛法講修心、修行,有原因的,一切唯心造。修心怎麼修法?就是不生憎愛心
。廣說起來,不生貪瞋癡。修行怎麼修法?不犯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這就是
修心修行。
修心怎麼修?修行怎麼修?檢點自己,發現自己有貪瞋癡的時候,趕緊念佛;
發現自己有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的時候,趕緊念佛。
最後再提醒大家注意到,如果你對一切法特別喜愛,趕緊提醒自己,那是情念
,會墮落。譬如說,特別愛看,對你有害;特別愛聽、特別愛聞、特別愛嚐、特別
愛觸、特別愛想,都是對你有害。那怎麼辦呢?發現自己有偏愛的時候,趕緊念佛
,這叫當機立斷。發現自己眼看的、耳聽的、鼻聞的、舌嚐的、身觸的、意念的,
有特別討厭的時候,提醒自己那是情念,趕緊念佛,當機立斷。
所以,佛說菩薩以平等心對眾生。這個你要用心檢討,都可檢討出來。遇到好
看的,遇到討厭看的,知道,可是心不生愛著。遇到不好看的,心也不生愛著。我
雖然不生愛著,我知道它不好看,知道它好看。這是般若經所說,知法不住法。
大家要想達到知法不住法的地步,趕緊念阿彌陀佛。如果你住著於法,那個時
候,就危險了。細的是妄想;較粗就生煩惱;再粗就是造業了;再粗就不得了,下
地獄了。
今天講到此地。現在開始念佛。
佛度眾生,隨機應緣,方便無量。略說不外四種。第一種,相好光明度眾生。
讚佛偈一開頭就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第二種,說法度眾生。釋
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第三種,神通度眾生。第四種,名號度眾生。相好光明度
眾生,是以身業度眾生;說法,是以口業度眾生。神通,是以意業度眾生。名號,
是以功德願力度眾生。
我們念佛七天,就是要願求往生。佛號不斷,就在求佛願我願化為一願,願以
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有人不知道,他說:「稱佛名號就能往生嗎?」他不知道,一稱名號,身口意
業三業清淨。經上說,十稱佛號即得往生。觀音菩薩也說,若有眾生身受病苦,三
稱我的名號,不離諸苦者,誓不成正覺。這是佛的功德願力。
比較起來,名號度眾生,最方便。相好光明度眾生、神通度眾生,都是佛化眾
生。說法度眾生,也是佛化眾生。唯有名號一項,眾生念佛,佛念眾生,如母憶子
,子也憶母,所以能夠母子相見。
大家可以去看看燄口本子,持阿彌陀佛名號,就得往生西方;持離怖畏如來名
號,就可遠離怖畏。各種佛的名號,皆有其功德。唯有阿彌陀佛,願力最大。一持
名號,一切罪業就可消除。持佛名號,念念中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要認清,
佛說過,欲生我國持念我名。持名即得往生,不論你犯罪不犯罪,破戒不破戒。據
十六觀經講,五逆十惡皆得往生。唯除毀謗正法,因為毀謗正法就沒有信了,沒有
信就沒願,沒願就沒行,三資糧沒有,當然不得往生。講起來,這是最便宜的。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去所造的罪業,只要稱佛名號就可解決。什麼原因能
夠解決呢?仗佛的功德願力。
有人好世智辯聰。他說:「釋迦牟尼佛離我們近,阿彌陀佛離我們西方十萬億
佛土遠。念釋迦牟尼佛他可聽到,念阿彌陀佛他能否聽到呢?」這種人是以凡夫心
測度佛法。他不知道,佛的智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眾生本來也具有,就是因
為眾生有貪瞋癡心,障住了。所以佛說過,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被煩惱障住了。煩惱就是貪瞋癡。
現在我們大家都具有這種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怎麼不產生作用呢?因為貪瞋
癡障住。我解釋給大家聽,大家就知道了。西方雖然十萬億佛土,可是和我們這個
房間的虛空是一個。我們接觸到房間的虛空,實在就是接觸到西方虛空。譬如說,
基隆海邊的水,和太平洋最深地方的水是一個,你只要把腳踏到基隆海邊的水裡面
去,就接觸太平洋最深的水。佛是現量界,所以皆知道。西方十萬億佛土如對目前
,漫說西方十萬億佛土,就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虛空如對目前。眾生可憐得很,西
方十萬億佛土,和我們面前對的虛空是一樣啊!如果不被貪瞋癡障住,我們也可見
到西方啊!
怎麼說被貪瞋癡障住呢?這個智慧在佛叫大圓鏡智,眾生前五識用的時候,不
動第六意識起貪瞋癡,叫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大圓鏡智,可是我們成所作智不
發生作用,就是被貪瞋癡障住。如果這個貪瞋癡減輕,這個障礙就減輕了。
據法華文句上說,阿羅漢他的天眼可以見一個小千世界,大阿羅漢他的天眼可
以見一個大千世界,辟支佛可以見一百個大千世界,菩薩見無量大千世界,佛無所
不知無所不曉,所以我們在這裡念佛一聲,阿彌陀佛皆聞。就是因為虛空是一真法
界,我的一聲佛號也是一真法界,佛,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不可以凡夫心測度於佛
,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無量無邊。
現在開始念佛。
一般人修止觀,不知道念佛法門是圓頓止觀。不但念佛法門,一切佛法都不離
止觀。修止,可以得定;修觀,可以得慧。佛道有兩種,定道、慧道。所以一切法
門皆不離止觀。止是體,觀是用。由體起用,即止而觀;用全歸體,即觀而止。止
觀不是兩回事,是一回事。
拿金剛經講,比較方便一點。大家都知道,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止
;而生其心,就是觀。無所住而生其心,止而觀;生其心而無所住,觀而止。心經
上也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空是止,色受想行識是觀。空即是色,止而觀;色即
是空,觀而止。這才是圓頓止觀。
菩薩修止的時候,是不變。修觀的時候,是隨緣。不變隨緣,止而觀;隨緣不
變,觀而止。橫說豎說,止觀,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不可見,因用而見;用無
以立,因體而立。
怎麼說念佛法門是圓頓止觀呢?先從淺顯的講起。煩惱來的時候,就知道念佛
。念佛,煩惱就止。有煩惱,知道念佛,就是觀而止。念佛的時候,煩惱息,就是
止而觀。
佛道是定道、慧道二道。定道修到究竟處,是佛的究竟涅槃;慧道修到究竟處
,是佛的無上菩提。佛道不外乎菩提涅槃兩項,所以唯有定道慧道。圓頓止觀,定
慧等持,止觀雙運。
說止說觀,為因;菩薩得定得慧,是果。到佛的時候又有一個名詞,定叫寂,
寂就是寂滅那個寂;慧稱為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佛法身不動普度
十方;照而常寂,雖然普度十方法身不動。所以,寂就是照,照就是寂。寂為體,
照為用。所以又說,常寂而照,常照而寂。
今天不應該講得太深,其實,寂而常照,就是無量光;照而常寂,就是無量壽
。大家知道吧!無量壽無量光,梵文叫阿彌陀佛。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定慧等
持,止觀雙運。可是很少人知道,因為大家不動腦筋,平常被貪瞋癡障住。有人不
求念佛求學止觀,大家想想是不是顛倒啊?他不知道一聲阿彌陀佛,就是圓頓止觀
。這就應了那句話,「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佛為什麼不直接說呢?恐怕眾生起我慢心。眾生的我慢心可怕啊!佛在世的時
候,具大神通,眾生就說了,瞿曇啊!他會大幻術。瞿曇就是釋迦牟尼佛,大幻術
就是魔術。這樣毀謗佛,所以佛說不重神通,重於教法。
教法是怎麼教呢?教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怎麼能作到呢?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身口不犯七支
惡,就諸惡不作。你念阿彌陀佛,不犯七支惡,所作所為皆是功德,就是眾善奉行
。你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沒有貪瞋癡,就是自淨其意。一句阿彌陀佛,無上妙法,
希望大家,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
現在開始念佛。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已經七天了。今天和大家講一點,作人作事的道理。
世間人貪圖的不外名利二字。其實名利害道人心最厲害。使道人裂皮至肉,裂
肉至骨,裂骨至髓。貪圖名利,這個人是短視,這種人只感覺到自己在空間裡生活
,不知道自己也在時間中生活。時間是無常的,你得到的時候,就是失去的開始;
你成功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所以有名有利,並不可樂。人生一大樂事,不在
名利。如果檢討起來,一生沒有虧心之事,是最大樂事。心地光明,於心無愧,是
最大樂事。
怎麼能作到心地光明於心無愧呢?不作十種事,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惡口
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可以對得起佛菩薩,也能對得起一切眾生,對得起
自己的良心,這是人生一大樂事。
念佛人要有這種心,常省己過,莫訟彼短。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古人今天知
道昨天的過錯,值得我們學習。子路聞過則喜。莫訟彼短,就是不說人家的壞處,
這樣免去多少人間是非,就是一大樂事。活的時候,對得起佛菩薩、眾生、自己的
良心,命終以後,有面目去見阿彌陀佛。這樣,生的時候,可免除痛苦;臨終的時
候,沒有障礙。
所以大家回去,時常檢討反省,有過錯沒有?過則勿憚改,有過錯馬上改過,
過去的要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
懺悔。這樣現前可保你平安,家庭和順,處世快樂。
出家人重在修道,在家人重在修福。障道業最厲害就是婬欲,障福報最厲害的
就是殺業。所以出家人受戒,第一條就戒婬。佛教比丘,婬欲是障道法,戒律那麼
多條,如果沒有婬欲的話,可以守住一大半。在家人五戒第一條是戒殺,罪業,殺
最重。往生西方,佛力加被,可以接引你到西方去,可是要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我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大家回去就過年了。貪圖口腹,吃點好的,殺無量眾
生。眾生實可憐愍,念佛人要發慈悲心,所以,觀經講,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
種人即得往生。
我知道和大家講恐怕沒有用,你們任何人都喜歡吃葷。可是我不能不講,眾生
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無量劫來有很多親人落
於畜生道。你今天吃這隻雞,說不定就是你過去世的父母,在畜生道受很大的苦。
你吃他的肉,反感覺很樂,你把你的樂寄託在前生父母的身上,你前生父母受盡無
量痛苦。聖人具天眼通,知道過去的因緣,所以,他說眾生互相吞食,實在愚癡。
今生我是人道,我吃你,來生我落畜生道,你吃我。其實都曾經作過父母親緣。唯
有佛知道,所以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奉勸大家莫貪口腹妄造殺業,你念佛七天求生西方極樂,難道你忍心把畜生打
入三塗嗎?
今天佛七圓滿,恭賀大家念佛成功,統通往生西方,也希望大家發心,令一切
畜生往生西方。
現在開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