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

    論寂品第八

  【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為行。答言。我以隨

   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答言。

   諸佛所行。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也。又問。諸佛以何為行。答言。諸

   佛以第一義空為行。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等行言

   。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答言不也。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答

   言然。是故梵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

   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寂者,真空義也,所以等行菩薩首即提出空義立論。畢竟空中起一切法,一切

法悉歸畢竟空,即是寂義。

  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你既名曰等行,那麼你今以何行為行呢?等行答言,

我以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平等行者一行也,一行者一切行皆歸一行也,此即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義。有為法眾生行者,行於生死輪迴行也。生死輪迴,相皆虛妄

而空寂。故菩薩於空寂中,行平等行也。

  梵天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其行虛妄,那麼你以何行為行?難道你隨虛妄

行嗎?等行答曰,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者,是諸佛所行也。因為佛知一切有為法悉

皆虛妄,而眾生顛倒以為真實,以顛倒故,落入生死。佛愍眾生,故隨一切有為法

眾生行,慈悲攝受,欲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也。

  梵天又問,諸佛以何為行?等行答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佛知一切有為法

眾生行,皆是虛妄。法既虛空,故體性皆空,故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何謂第一義空?第一義空者,不可得也。不得於空,不得於有,不得於亦空亦

有,不得於非空非有,乃至即此不得亦不得,如是則名第一義空。故知第一義空者

,無分別也,平等也,法界一界也。如此第一義空,是諸佛行處。

  梵天又問,既然凡夫所行的有為法,諸佛亦以是行,那麼凡夫行,諸佛行,有

何差別呢?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嗎?梵天答言不也。

  因為凡夫所行皆是虛妄,雖然凡夫不自知,而法性畢竟空寂。諸佛如實知諸法

皆空,故凡夫行,諸佛行入於第一義空,無二無別。所以等行菩薩問曰,你欲令第

一義空,有差別嗎?

  等行問梵天言,難道你沒聽佛說一切法皆空嗎?梵天言,是的,我聽說過。

  於是等行說,所以梵天呀!一切法無有差別。凡夫行,諸佛行,亦是無有差別

的。因為諸佛不說諸法有差別,如果佛說諸法有差別,便違背第一義空義了。所以

佛說諸法時,乃圓音一演也。是知佛不說二法,二法者非佛說。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行為何謂耶。答言。於諸行中有四

   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

   行。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閑曠野中行。是名行處行。若不成就

   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

   不能善知行處相。】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行,為甚麼意義呢?文殊師利菩薩答言,

於諸行中,有四種梵行。若人於四梵行中行,是名行處行也。

  菩薩護生心切,行四種梵行。四梵行者,慈行、悲行、喜行、捨行也。修此四

行,可生色無色界天,故曰梵行。菩薩度生心切,行空不證,涉有不著。雖得梵天

淨樂,為眾生故,捨己樂而入生死利益眾生。盡未來際,為眾生廣行慈悲喜捨,故

言菩薩於梵行處行。

  文殊師利向梵天言,若人成就慈悲喜捨四梵行,雖於空閑曠野中行,是名行處

行。若不能成就四種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中行,或者於城邑聚落

中行,不名行處行也。同時彼人若不修四梵行,便不能救度一切眾生,則此人不為

善知行處相者。

  【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又問。若得我

   實性。即得實知見耶。答言然。若見我實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

   金藏人因已出用知餘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又問。云何

   得我實性。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

   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性。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

   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

  思益梵天復問文殊師利言,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

一切諸見,皆由我見生,以有我見故,則生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以有我人眾壽見故

,故有貪瞋癡。既生三毒,則知見即不清淨矣。若淨我見,則無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於是無三毒而知見清淨矣。

  梵天又問,如果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嗎?我實性即無性也,以無性故,於是

以因緣幻現假我。若知我假,則知我空,若知我空,則見我實性。如是知見,是真

實知見。故文殊回答說,是的,若見我實性,即是實見。文殊師利并舉譬喻說,譬

如國王掌管金銀的人,因已支出的數字,便知餘存的數字。正如我們若知我的實性

是無性,便可例知實見也。

  梵天又問,怎樣能得我實性呢?文殊答言,若得無我法,即得我實性。因為我

實性者,無性也。接著文殊師利自己解釋說,所以者何?因為「我」者,因緣而有

,既是因緣有,所以無有根本。有既隨因緣,所以無有決定。若能如是知者,是名

得我實性。

  梵天又問,如我所了解文殊師利你所說的道理,如果能見我實性的,便是見佛

了。因我實性,與佛性,同是無性,所以見我實性,即是見佛。是不是呢?

  其實非但眾生與佛如此,甚至一切法實性,悉是無性。因為諸法實性無性,始

能隨緣成就實性諸法也。

  【文殊師利。誰能見佛。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見。

   以法見能見佛。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

   為法。是名正行。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

   斷。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又問。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

   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虛

   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

   眼亦不見無為法。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耶。答言有。正行

   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梵天。無所得故乃名為得。若有

   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誰能見佛?答曰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

見,以法見能見佛。

  這是甚麼道理呢?上文既說淨我見者,能知見清淨。今文何以又言不壞我見者

能見佛呢?因為我見即是虛妄,虛妄無實當體即空,以空故不可壞。若人起意欲壞

於空,此人正是虛妄之見也。虛妄之見,故不能見佛。

  我見即是法見,一切法緣起性空,故法見者,即是真空見也,以真空見始能見

佛。

  梵天又問,可能有無所行名為正行的嗎?文殊師利答言有,如果不行一切有為

法,是名正行。

  有為法有生住滅相,若行無生,行無住,行無滅,是不行有為法。有為法者取

相行也,若行不取於相,是不行有為法。如是不行有為法,是名正行。

  梵天又問,怎樣行名為正行呢?文殊師利答曰,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不為證

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易言之,若行無我見,我見清淨。若能如此,自然不見生不見住不見滅,不見

相不見非相,乃至不見道亦不見道果,如是一切無所見無所得而行,是名正行。

  何以不為斷?斷者斷惑也,然而諸惑本空,故不可斷。何以不為證呢?證者證

真也。然而真本具,故不可證。何以不為修呢?因為惑不可得,故無斷,真本具,

故不可更得更證。既無斷無證,於其間云何有修?故曰其行不為見,不為斷,不為

證,不為修,是名正行。總而言之,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而行,是名正行也。

  梵天又問,慧眼為見何法?文殊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者非眼目也,

以真空慧能觀照一切,故名慧眼。故文殊言,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謂

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者,即不見一切法也。因為一切法不出有為無為之外也。

  所以者何?因為有為法皆是如幻的是空的,眾生不如實知,乃虛妄分別執為實

有。慧眼者照真空理,無有虛妄,故不見有為法。

  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真空名曰無為,如如不二

名曰無為,不可得名曰無為。故無為即是空,即是無所有。無為若有,即是有為,

不得名無為矣。既然空無所有,是無法用眼看見的,所以過諸眼道。畢竟空熾然建

立一切法,真空慧眼洞照一切法,則一切法皆空。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梵天又問,可能有因緣,正行的比丘不得道果嗎?修正行的比丘,有沒有不得

道不證果的呢?文殊師利回答說有,其實正行者,無所得心也。於一切法無行無得

,是名正行。是以正行之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

  無行無得者,聲聞乘人,有所謂四行四得。四行者,行須陀洹,行斯陀含,行

阿那含,行阿羅漢。四得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行須陀洹者,有三種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隨無相行。行斯陀含者,亦

名家家。此人或二或三往來,或於現身得入涅槃。行阿那含者,若斷欲界思惑第七

第八品。行阿羅漢者,若阿那含具八解脫,是名身證,是名行阿羅漢。

  四行四得是聲聞人見,若於大乘正行中,一切法不可得,故無行無得。

  文殊師利告訴思益梵天說,梵天!無所得故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人為增

上慢人。增上慢人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者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畢竟空中無

一法可得可證。若人見有得有證,即是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故無

行無得。

  【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

   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

   。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

   正位。又問。何等名為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

   行平等故。名為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為正位。入了義中故。名

   為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為正位。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

   。快說此言。誠如所說。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定。二百人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梵天又問,得何法名為得道?法者即道也,故曰得何法名為得道。文殊師利答

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生,得是法故名得道。若法有

生,應從三種情形生。一者自生,二者他生,三者自他因緣和合生。中論復說無因

生,共為四種情形生。然生者是差異相,自生不生自,而生非自,故知法不自生。

同時諸法因緣生,法由因緣生即無自性。法無自性,豈有自生的道理?法亦不由他

生,因為因緣生法無自性,「他」亦無自性。他既無自性,焉有他生?何以不從眾

緣生呢?一切諸法,悉皆因緣生。法由因緣生,其性實是空,若法性不空,不從因

緣有。既然諸法皆空,則眾緣亦無自性,法無自性,當下即空。眾緣既空,故無和

合,亦無有生。所以中論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一切法不生。

若人得此無生法者,是名得道。

  何以無生名道?無生者中道也,法性也。一切生滅,悉是無明也。菩薩破無明

證法性者,即是證入無生法也。

  梵天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文殊師利答言,若知一切法不生即名曰得也

。是言不得一切法即名曰得也,法不生者,是法不可得也。若見有為法不生,是知

有為法不可得也,如是可得無生也。

  有為法具三相,曰生、住、滅。有生故有住及滅,若法不可得則無生,無生則

無住滅。既無三相,是無有為法也。如是即入正位,名得道也。

  梵天又問,何等名為正位?文殊答言,我及涅槃平等不二,是名正位。我者,

生死也。生死涅槃平等不二,是生死涅槃不可得也。無所得是無分別,無分別故平

等。有所得是分別,分別心者,是於畢竟空中妄起二念也。

  所以文殊師利接著說,行平等故,名為正位。為甚麼呢?因為平等可脫出諸苦

惱故。苦惱由分別我人所生。平等則無分別,無分別可出苦惱矣。入了義中故,了

義者,第一義也。第一義無有分別,故即平等義也。除一切憶念故,憶念者分別心

也。除一切憶念分別,即是平等也。若如是者,即名正位。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你能說如是法,實堪稱許。誠如汝所說,

的確如是。最後佛予印可,證明所說無誤。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心得解脫是盡除煩惱障

也。得法眼淨者,是得初果也,初果見道,故曰法眼淨。離欲得定,是離欲界至色

界,色界眾生,始得禪定也。四根本禪,悉在色界也。二百人發無上菩提心。得無

生法忍者,有說初地即得,有說七地以上得。若通論之,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性,

即得一分無生法忍也。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

   。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梵天言。佛

   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眾生耶。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

   眾生中得眾生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答言不也。梵天。何等是眾生為

   佛所滅度者。梵天言。如仁所說義。無生死無涅槃。文殊師利言。如是

   。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

   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實無生死往來滅

   盡得涅槃。】

  思益梵天白佛言,文殊師利法王子,能續佛慧命,大作佛事,度諸有情,大饒

益一切眾生,令人讚歎。於是文殊師利言,佛出現於世,不為增益諸法故出,亦不

為損減諸法故出。因為一切法平等,於平等中,無有增益損減故。所以我文殊師利

,於平等法中,亦無增益與損減。怎能說我「作」佛事,「饒益」眾生呢?意思即

是說,菩薩度盡一切眾生而不著眾生相也。

  梵天問言,難道佛不滅度無量眾生嗎?仁者不利益無量眾生嗎?文殊師利反問

說,莫非你要於無眾生中,得眾生嗎?

  因為眾緣所生者,名為眾生。然而眾緣所生者,實無有生,以緣生如幻故。所

以眾生者,實無眾生,是假名眾生耳。是故思益梵天回答說,不也。

  文殊師利又問!梵天,你欲得眾生決定相嗎?因為眾生者緣生,緣生無性,故

無決定相。經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一切法悉無決定,故梵

天回答說不也。

  文殊師利又問,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嗎?一切法悉皆無生,無生

法者,不來不出。言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者,乃眾生心眾生見也,故梵天答不也。

  文殊師利又問,梵天!怎樣是眾生被佛滅度呢?一切法無生,無生故亦無滅度

。一切法不可得,是以不得生亦不得滅,假名生死涅槃。所以梵天說,如仁者所說

義,無生死亦無涅槃,是名滅度。

  文殊師利言,是的如汝所說,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亦不得涅槃。佛的弟子得解

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解脫即名涅槃也,佛弟子得解脫者,有人謂即是出生

死入涅槃,而實無生死涅槃可得。故文殊言,佛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

槃。

  所以者何?原來生死涅槃,但有假名但有言說而已。實在一切法不可得,無有

生死往來,亦無生死滅盡而得涅槃也。

  【又問。誰能信是法耶。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又問。若貪著者於何

   貪著。答言。貪著虛妄。梵天。若貪著是實者終無增上慢人。以貪著虛

   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貪著。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

   。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又問。何故說言滅度。答言。滅度者。名為

   眾緣不和合。若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則不起諸行。若不起諸行。是名

   為滅。不起相是畢竟滅。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梵天又問,誰能相信如此之法呢?文殊師利答言,若於諸法無貪著心者,則能

相信此法。諸法畢竟空,若於空生貪著者,即增上慢人。

  梵天又問,貪著者於何貪著?文殊師利答言,貪著虛妄。一切法但是名字,無

有實義,貪著者只是貪著於名相,而名相悉是虛妄,故曰貪著於虛妄。

  文殊師利告訴梵天說,如果貪著不是虛妄而有實者,便不會有未得言得,未證

言證的增上慢人了。因為貪著虛妄故,所以行者知是虛妄便不生貪著了。行者不貪

著,便無生死流。既無生死流,便無往來生死。既無往來生死,是故假名滅度。

  梵天又問,既然生死涅槃不可得,何故說言滅度呢?因為滅度者,即滅障度苦

,滅生死得度涅槃也。文殊師利答言,滅度生死苦惱者,名為眾緣不和合。何故眾

緣不和合?因為眾緣悉空,但有名字,以空故,所以不和合。有眾緣和合是生死,

無眾緣和合即滅度。

  無明者虛妄,無有實體。諸行因緣,亦復虛妄無有實體。所以無明不和合諸行

因緣。如果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便不起增上造作諸行。不起造作諸行,故名滅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起虛妄相,便是畢竟滅。得是畢竟滅者,便知無生之道

。得無生法者,則知苦無生,集無和合,滅本來清淨,道平等不二。聖弟子以不可

得為方便行此四者,是名四聖諦。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言。如汝所說皆為真實。答言。一切言說皆為

   真實。又問。虛妄言說亦真實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言說皆

   為虛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虛妄。無處無方。是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

   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

   來言說。不出如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

   故一切言說皆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等行言。如來不

   說凡夫語言賢聖語言耶。文殊師利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

   說賢聖語言。如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言說是賢聖言說耶。等

   行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

   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眾生相。不以法相

   。有所說也。譬如鍾鼓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鍾鼓亦無分別。如是諸

   賢聖善知眾因緣故。於諸言說無貪無礙。】

  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說,你所說的皆是真實嗎?文殊師利回答說,何止我所說

的是真實,乃至一切言說皆為真實。

  等行菩薩懷疑的問,難道虛妄言說亦是真實嗎?文殊師利回答說,是的,一切

言說皆為真實。所以者何?因為一切言說皆是虛妄,虛妄則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真

實。虛妄無處無方,即不可得也。因為這種原因,一切言說皆是真實。

  譬如提婆達多的言說,如來的言說,皆不二不別。以佛及提婆達多的言說均不

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無二無別。

  提婆達多是佛之堂弟阿難之兄。出家後以名利心重,嫉妒於佛,乃至害佛破僧

,終成逆罪墮地獄中。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如來言說故。佛以世間言說,說第一義。然第一義無有

言說,佛借言說者,旨在以言遣言而已。故佛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一切虛妄言說

,亦復如是。以虛妄故,亦復說而無說。既然都是說而無說,都是不可得,所以無

異無別,故曰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既然無異無別即是如如,所以一切言說,

雖有所說事,卻是無法可得。故皆是無說得有所說,雖得有言說,而實是無說也。

是故一切言說皆等,皆無異無別也。因為文字但是假名,故同、故無念、故空。

  等行問道,莫非如來不分別凡夫語言,聖賢語言嗎?文殊師利言,是的,如來

不分別說是凡夫語言,是聖賢語言。因為以文字說凡夫語言。文字者,假名也。換

句話說,如來以假名說凡夫語言,以假名說聖賢語言。既然所說皆是假名,故說而

無說也。

  如是善男子!既然都是假名,可能有分別是凡夫語言,是聖賢語言嗎?等行回

答說不也。

  文殊師利言,像諸文字不可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不可得無分別。若有分別,

即是取相,取相即是虛妄矣。既無分別,所以賢聖者無有言說。因為賢聖所說不取

於相,不取文字相,不取眾生相,不取法相而有言說也。故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

  譬如鐘鼓,因為眾緣和合而有大聲小聲之不同。但是鐘鼓的本身,卻是沒有分

別的。正如諸賢聖,由於眾生的因緣不同,而有不同的言說。但賢聖的本身,卻是

不取相無分別的。所以於諸言說無貪無礙,以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故。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

   何謂聖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

   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

   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說

   。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說

   。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

   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

   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

   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

   說法。若知說法相如I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善男子。於

   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

   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

   不見。名聖默然。】

  等行菩薩言,佛曾說過,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

,何謂聖默然呀?

  佛於羅摩經中曾說,「比丘集坐,當行二事,一曰說法,二曰默然。」今等行

菩薩提出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答言,如果說法不違背佛,不違背法,不違背僧,如是不違背三寶,

是名說法。佛者覺悟也,法者清淨也,僧者無諍無為也。如是三寶清淨無為,常住

真實,自他俱利普度一切,如是說法者,是名說法也。何為聖默然?文殊師利言,

若知法清淨即是覺悟的佛,因為清淨則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

異。所以清淨即是佛,佛本是無,清淨則有也。離一切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即是法

。無為即是僧,如是清淨無為,一體常真,便是聖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而有所言說,是名說法。四念處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作如是說者,是名說法。於法無憶念,名聖默然。無憶念

者,於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

  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四種正勤,四種精進也。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

之善令生,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作如是說者,名為說法。何為聖默然

?默然者,心平等攝持也。因為一切法悉皆平等,一心不動,不作平等想,亦不作

不平等想,如是則名聖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言說,名為說法。四如意足者,行人修四正勤以後所修的四種

定也。因希望樂欲增上力所得的定,曰欲如意足。因勤精進增上力所得的定,名勤

如意足。因心增上力所得的定,名心如意足。因觀慧增上力所得的定,名觀如意足

。何謂欲如意足?是時僅是生於樂欲,於諸不善法對治之,時時正審思察,起一境

念。於諸善法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如是多修習故,觸發一境性,名欲如意足。

  何謂勤如意足?行人能精進策勵,於諸惡境緣,能逆來順受,不動念造業。已

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如此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正審思察住一境念。由如

是多修習多安住,能令心生起一境性,名勤如意足。

  何謂心如意足?行人若能策發下劣心令之轉勝,制伏掉舉心令不散亂。隨順惡

法而不起惑造業,隨順善法而勤修功德,求出離煩惱生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由多修習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心如意足。

  何謂觀如意足?行人能起作意思惟,知惡法不如理,知善法如理。於是遠離諸

煩惱,對治諸煩惱,能令惡不善法不起現行。便自作意思惟,我今有現行惡不自覺

知否,為無現行惡不自覺知否?以如是作意觀察增上力故,正審思察住一境念。以

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名觀如意足。作如是說者,名為說法。何謂聖默然

?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身者含口也,故具說應為不起身口心名聖默然。怎樣是不

起身口心呀?身不起則無殺盜婬,口不起則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意不起則無貪瞋

癡,如是則為聖默然矣。

  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

根增上,能破煩惱,五根便轉名五力。作如是說者,是名說法。何謂聖默然?若不

隨他語,不隨他語者,不隨境轉也。增上信等根力,然以無所得心精進,不取亦不

捨。雖然分別一切法,卻是一心安住不動。一心安住不動即是無念,然於此無念之

中,卻能慧解一切法。如是常以定性智慧,斷一切虛假不實的戲論,這便名為聖默

然。

  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亦名七覺分。一擇法

覺分,二精進覺分,三喜覺分,四輕安覺分,五念覺分,六定覺分,七捨覺分。作

如是說者,名為說法。何謂聖默然?常行捨心,捨心者常淨諸念也。若淨諸念,便

不妄起分別,不妄生增減諸邪見,如是便名聖默然。

  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八聖道分者,亦名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

,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道雖無量,要唯八正,

故八正道者通攝諸行。有人謂八正道配於見道。然實在說起來,一切聖人均通修八

正道也。何謂聖默然?若知所說諸法相,如I喻一樣,猶標月之指。而一切諸法,

實不可得,亦無非法可得。故曰不依於法,亦不依於非法,這便是聖默然。

  以上分別說七科三十七道品,今後總說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道品之內容,要

唯為十,即信、進、念、定、慧、正思惟、戒、輕安、喜、捨。小乘修三十七道品

,唯斷四住煩惱。四住地煩惱者,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見一處住地,即所謂見惑,見由想生。欲愛色愛有愛,即三界之思惑。三界思

惑,通出於愛,而愛因受有。約此三界之愛,總名曰三界思惑。此四住者,復住持

諸煩惱,故名「住」。能生諸煩惱,故名地,地約其能生義也,通名曰見思惑。

  大乘修三十七道品,可通斷五住。五住者,於四住地外,更有微細的無明住地

。無明住地能生塵沙煩惱,復能生四住煩惱。大乘人破無明住地,即見法性矣。若

能開解演說三十七道品者,名為說法。何謂聖默然?若能身證此三十七道品法,證

者契合也,故曰不離身見法,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身法為二,亦不見身法

為不二。約真諦則二不二,約俗諦則不二二。終至如是現前知見亦復不見,是名聖

默然。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說。名為說法

   。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

   不散亂。名聖默然。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

   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

   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

   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

   根利鈍。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

   來有此二法。】

  上文說三十七道品,重在自利。今復說菩薩利益一切眾生行也。

  文殊師利菩薩言,又善男子!如果不妄想分別執著我、人,如此有所說,是名

說法。不妄想分別我人,不執著我人,是平等心也,不取相心也。若能如是說是名

說法。聖默然者,須通達一切法不可說相。法不可說,所說者即非是法,但是名言

相也,故曰不可說相。不可說相者,離言語相也。故繼而說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

不動處者,定也,入離相心者,心無所住也。如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根機之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

散亂,名聖默然。菩薩雖入生死隨順眾生之根機而度化之,卻不失於無上佛道,如

是名為聖默然也。

  文殊師利解釋云何說法,云何聖默然以後,於是等行菩薩提出自己的心得。等

行菩薩言,如我了解文殊師利說法的意義,一切聲聞緣覺,無有說法亦無有聖默然

。為甚麼呢?因為二乘人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所以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

亦不能常在於定。

  聲聞緣覺二乘人入定,有入相住相出相。菩薩入定無是三相,二六時中行住坐

臥無不在定中。二乘人必須入定始能觀察眾生根機,菩薩則不然,隨時能知一切眾

生諸根利鈍。以菩薩無時不在定中故。

  等行復稱文殊師利說,如果有真實問者,如法正問者,非是戲論問者。問曰何

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就應當如是回答,世間說法及聖默然者,

諸佛是也。為甚麼呢?因為諸佛始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才能常在定也。

  於是世尊向文殊師利稱許等行菩薩說,如是如是,的確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

來有此二法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

   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騣悀韖C行此二事。佛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須菩提言

   。不也。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爾時

   文殊師利謂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汝於此

   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答言不也。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

   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

   答言不也。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

   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

   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須菩提。或有眾生多婬欲者。以觀淨得

   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

   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

   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

   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

   解脫。唯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

   一。】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我親從佛處聽聞,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

默然。世尊既然教授我等行此二法,云何現在又說聲聞人不行此二法呢?

  須知聲聞人亦行此二法,但那是依佛教而行,非是自心覺悟者。佛得自覺聖智

,故真能行此二法。因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聲聞緣覺依他言教,行心外之法,

故不能說真的說法,真的聖默然也。由於聲聞緣覺依他言教行心外之法,故其心不

廣其智不大,不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不能常在於定。

  所以佛告須菩提言,聲聞若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須菩提言不也。於

是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及聖默然。

  接著文殊師利指出,聲聞乘人心狹智小所證未圓,故無有說法及聖默然。

  文殊師利問須菩提言,如來能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隨順應乎眾生心行而為說

法。你能有這種智慧,能辦得到嗎?須菩提答言不也。八萬四千行者,非是定數,

乃言其多也。

  文殊師利又問,你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嗎?住此三昧者,能通達一切

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一如,無所妨礙,你能夠嗎?須菩提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又說,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能常住於定,

住於平等相中,心不動搖。隨應而與法藥是言佛照也,常住於定,平等相中,是寂

也。言佛功德照而常寂也。

  雖然常住於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卻能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此者寂而常

照也。佛之功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有說法,照而常寂故有聖默然。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是辦不到的。所以聲聞緣覺,無有說法,無有聖

默然。

  佛十八不共法,能知一切眾生根性欲,隨病與藥,應機逗教,於多婬欲眾生,

以觀淨而得解脫,不以不淨觀。因為佛知眾生根性欲故。聲聞人於多婬欲眾生,只

知教以起不淨觀,不知教以起淨觀。因為聲聞人不知眾生根性欲,不能因病與藥故

  或有多瞋眾生,佛教多瞋眾生知瞋恚過患而得解脫,不以慈心觀。以知眾生根

,隨應與藥故。聲聞人不能隨應與藥,只知教多瞋眾生起慈心觀。

  或有多愚癡眾生,佛以不與共語方便,令其解脫。卻不以說法令其解脫,此即

應其根機,唯佛所能也。而聲聞人,於多愚癡眾生,只知說法令彼開解也。

  等分行者,是婬怒癡均具之眾生也。有的眾生多婬,有的眾生多瞋,有的眾生

多愚癡,有的眾生婬怒癡俱盛,故曰等分行者。

  佛對如是等分眾生,知其根性,應機施教。對於不以觀淨,不以觀不淨。不以

觀過患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而得解脫者,均能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

而為說法令彼解脫之。

  如是方便善巧,唯佛具備,不是聲聞緣覺乘人所能辦得到的。佛有這等大方便

,普利十方一切有情,其功德誠不可思議也。所以於諸說法人中,佛為第一。於禪

定人中,佛為第一。

  禪定者,即是聖默然也。所以於禪定人中為最第一,即是於聖默然人中,為最

第一也。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

   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答言。唯佛當知。於

   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此三昧皆得

   是功德。】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言,既然聲聞辟支佛都不能如是說法,如是聖默然。不

知諸菩薩中,有人能成就這種功德的沒有?菩薩之中有能說法,能聖默然的嗎?

  文殊師利答言,唯佛當知,你去請問佛吧!於是佛告訴須菩提言,菩薩之中,

亦不一定都能成就如是功德。有一種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假使菩薩能成

就這種三昧,便能如是說法,如是聖默然了。三昧者定也,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三

昧,即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定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

   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

   劫。若減一劫。能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於是

   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

   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e見。彼國嚴淨。豐樂安隱天人熾盛。

   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軟細滑。生寶蓮花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

   。善男子。e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校飾。一一城者有一萬五千聚落村邑。

   而圍遶之。一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見色像。

   心皆喜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e見。若他方世

   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

   說。亦多樂說如是法音。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

   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

   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恭敬合掌。艀矰@面。時普光佛。為二菩

   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

   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又前際

   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

   。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

   。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

   捨。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

   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善男子。譬如虛

   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又如虛空。

   雖為煙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污虛空之性。設染污者不可復

   淨。以虛空實不染污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

   。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設垢污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

   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

   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聞

   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

   行。若說法。若聖默然。】

  說法聖默然二法,原係等行菩薩所問,所以文殊師利逕謂等行菩薩言,為對治

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是名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

。滅受想行定,又名滅盡定。

  文殊師利復向等行言,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演說此義,這是說法相

,這是聖默然相,猶然演說不盡也。

  於是佛說往昔因緣,用息文殊師利等行菩薩的難問。此段經文易解,故從略解

說。

  一座須彌山有一四天下,百億須彌山有四百億四天下。由旬數原不定,大約合

此四十里。

  念佛三昧者,三昧王也。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六念中以念佛為第一

。世尊言,念佛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也。

  彼普光佛,亦有三乘弟子,彼佛亦以說法,聖默然二法教彼弟子。

  爾時喜見佛國上方有佛名醫王,彼佛國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

彼二菩薩往詣普光佛所,從普光佛所得淨明三昧。菩薩入此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

相及一切煩惱著。

  所謂諸法性淨,即是一切法相空,一切法無所得,一切法無相,離憶想分別故

。因為憶想分別,乃取相也,法既無相,故離憶想分別。所謂諸法性淨即是無作相

,以離相故。即是不取不捨,無求無願,畢竟無自性,以不可得故。以無性故,生

死涅槃悉皆無性,無性故平等一如。

  以性淨故,心本清淨無有垢污。何以故?因為一切邪憶念,一切煩惱,一切垢

污悉如幻不實故。所以心本清淨,無有垢污。

  普光如來并告無盡意益意二菩薩言,欲入淨明三昧門者,當行二行,即說法及

聖默然也。

  【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遶三匝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

   作寶樓於中修行。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

   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

   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

   。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

   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薩

   。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力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

   而不窮盡。於是普光佛。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

   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

   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

   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

   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佛告等行。以

   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

   告等行。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無盡意者。今文殊

   師利是。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

  普光如來為息諍訟,現虛空中教授菩薩。佛現於虛空者,表住實際也,表住第

一義也,表法身也。因虛空性寂滅,常住無來去,非有亦非無,一切法依止。所以

普光如來現住虛空教授菩薩。

  佛法寂滅相第一義者,即諸法實際也。於實際中,無有文字,不可得不可說。

如果諍辯言說,皆無義利也。於是二菩薩,默然而止。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敘述往昔因緣,敘述既畢,乃告等行菩薩言,是故當知,菩

薩若以辯才說法,雖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也。

  最後告等行言,無盡意者文殊師利是,益意者,你等行是,妙光梵天者,今思

益梵天是。釋迦牟尼佛借往昔因緣,息止諸菩薩之諍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