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

    行道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人發菩提願

   。是為邪願。所以者何。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計得菩提而發願者。是

   人諸所作行皆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

   界。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虛空。寧得虛空不

   。佛言。不也。世尊。菩薩亦復如是。發同虛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虛

   空願。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

   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

   也。】

  道者菩提也,行道一品,論菩提行也。法王子者,菩薩別稱也。菩薩秉大乘根

機,從佛法化生,續佛慧命,故曰法王子。

  如我解佛所說義,示己在弟子位,仰尊佛師也。若有人發菩提願,是為邪願。

願者行之樞也,若無願則其行不成。然則何以說,若人發菩提願是謂邪願呢?因為

諸法實相,無我人眾壽,無能無所,無起無滅無作無止,無有一法可得。故發菩提

之願,乃空無相無願也。若人作意發菩提願,是有所得心,是取著於相,故為邪願

  故文中自釋曰,所以者何?若有所得悉皆是邪,一切法畢竟空,於畢竟空中無

法可得,若人有得於畢竟空,即是邪願。

  如果計著有得於菩提而發願者,其所作所行皆為是邪。所以者何?因為菩提無

有在處無有住處,不應有所願求。略說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以

三界如空華,若了達如是空義,即名菩提也。

  菩提猶如虛空,無所有不可得,故以譬喻明之。譬如有人願得虛空,然虛空不

可得,欲得虛空,即是邪願。故文殊師利言,世尊!菩薩亦復如是,菩提等同虛空

相,如果發菩提願,即是發虛空願。發虛空願者,即發於一切法無所求願也。

  故菩薩發菩提願者,應於一切法無所求為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無所住

為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無所取著為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無分別為

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虛空相為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無二為方便,

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平等為方便,而發菩提願。於一切法不可得為方便,而發菩

提願。因為菩薩了達菩提者,虛空相故。

  因為菩提者,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求也。所謂過去世不可得,未來世不

可得,現在世不可得。三世不可得,名之為菩提。故曰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

不可願求。

  若菩薩以有所得心,分別諸法,心取二相。以分別心而作是念。生死與菩提不

同,邪見與菩提不同,涅槃與菩提不同,是即不行菩提道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薩行一切

   法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又問。云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

   是名出過一切所行。又問。出過有何義。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

   。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又問。云何是發菩提願。答言。當如菩提。又

   問。云何為菩提。答言。菩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應以三世

   清淨心發菩提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以來常不生。不生故

   不可說。如是發願無所發願。是發一切願。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薩

   婆若。】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怎樣行才名菩提行?文殊師利答曰,若行一切法,

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菩提行。是何謂也?意即雖行一切法成就一切功德,而於一切

法無有貪著願求,是名菩提行。所以者何?因為出過一切所行,是名菩提。有所行

即是造作,出過一切造作行,是行菩提。

  梵天又問,云何出過一切諸行,是行菩提?文殊答言,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

,是名出過一切所行。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者,是無分別無貪著也。眼不緣色塵

相而生貪著,耳不緣聲相而生貪著,乃至意不緣法相而生貪著,是名出過一切所行

也。

  梵天又問,出過有何義?文殊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

菩提。平等則無分別,離貪著,無高下,豎無高蓋橫無儔似,畢竟空寂畢竟清淨,

離相離願,於清淨心中無一法可得,雖名平等而無平等者,假名平等也。所謂不出

過平等,換句話說便是,所謂出過一切行者,出過分別,出過貪著,出過高下,出

過高蓋儔似,出過有,出過染,出過相,出過願,出過可得心,乃至出過平等心,

如是乃名出過一切所行也。

  梵天問言,云何是發菩提願?文殊師利答言,當如菩提。菩提者平等也,空無

所得也。以平等發願,以無所得發願,則為發菩提願。

  梵天又問,云何為菩提?文殊答言,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

一切無所得,精進於無所得,便是精進於菩提。所以菩薩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

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以來常不生。以一切法畢竟空故,所以從本以

來不生。如是不生,是無一切法,故不生則不可說。

  像這樣發願,則無所願求,正是發一切願也。所以者何?像這樣發心,則三世

清淨,一切法清淨。如是以清淨心行道,能得薩婆若。薩婆若者佛果也。 

  【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薩婆若。又問。何

   等是真智慧。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又問。云何是眾生相。答言。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相則無變異

   。名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菩提相眾生亦爾。是故無變異。菩提

   不可以餘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眾生性平等無我故。如是可

   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

   無變異相。】

  思益梵天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文殊師利言,悉知一切真智慧。薩婆若者,

譯為一切種智。梵天又問,何等是真智慧?文殊師利答言,無變異相是真智慧。如

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眾生者,眾因緣生也。一切法悉眾因緣生,法屬因緣,故其性實空。以空故所

以無有變異,故曰眾生無變異相。因緣所現者假相,以相假故實空。是知因緣假相

當下即空,非是壞相而後有空也。空者以假相故空,故空即是假,非是離空得假。

如是者曰如實空,如實不空。了達如實空如實不空,是為真智。

  梵天又問,云何是眾生相?文殊師利答曰,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因緣生

者,無有實法,故是假名。畢竟離,是離一切也。離一切者,究竟清淨,畢竟空也

。如是相則無變異。如果說眾生與菩提異,若二法異,必然是有。若法是有,必然

生滅變異,是故為變異也。畢竟離一切法,是無變異的。

  如菩提相,菩提相者,諸法空相也。眾生亦爾,眾生亦空也。所以均無變異相

也。如是菩提不以餘道而得,但我平等故得之。我平等者是無我也,以無我故,則

菩提平等無我,眾生平等無我。菩提者空性也,眾生者緣起也。性空緣起,緣起性

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如如,這樣便可得菩提了。

  是故菩提性空,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好像虛空無變異相,一切法悉同虛空,

故亦無變異相。如是知如是見者,是知見於無上菩提也。大智度論云,如虛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若能如是觀,是即為見佛。若如是觀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則一相

,其實無有異。一切法一相平等悉同虛空,故一切法無有變異。從另一角度觀,一

切法本來無生,無生則無滅,一切法無生無滅,故無變異。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是法。文殊師利言。

   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不得諸法。何況說法。思益言。如來

   豈不說諸法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耶。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

   何。是虛空可說可分別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今說虛空名字

   。以所說故有生有滅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來說法亦復如

   是。不以說故諸法有生有滅。如此說法是不可說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誨

   。是無所教誨。所以者何。如說法性不說法性亦如是。是故說一切法住

   於如中。是如亦無所住。】

  爾時思益梵天言,如來是實語者,雖然菩提等同虛空,佛能說如是之法。文殊

師利言,不是的,實際上如來於法無所說。為甚麼呢?因為如來尚不得法,何況於

法有所說呢。佛證菩提深達空義,於法尚無所得,何況說法呢?

  思益梵天言,如來不是曾說一切法麼?不是曾說此是世間,此是出世間,此是

有為,此是無為嗎?因為佛欲覺悟眾生,所以說法令諸眾生離世間修出世法,捨有

為證無為樂。然佛以世俗諦作如是說,非以勝義諦說。若依勝義諦,則言語道斷心

行處滅,焉有法可說?故文殊師利言,這虛空可說可分別嗎?所謂勝義諦者,即真

空義也。思益梵天以俗諦問,文殊師利卻以勝義諦反問,於是梵天言不也。

  文殊師利遂說,如來說法亦復如是,雖然方便宣說諸法,但是於勝義中,不因

方便宣說而諸法性相有生有滅也。當知於勝義中,有佛無佛,諸法性相常住也。

  方便演說世俗諦,是欲令眾生會入勝義諦。而勝義諦者,法不可說也。此所謂

以言遣言也。故曰如此說法是不可說相。以此法教誨,旨在示無所教誨義。所以者

何?因為「如」說法性,「如」者不異不別也,所說法性不異不別,不說法性亦是

如如不異不別也。因為說法性與不說法性悉空,故一切法性皆不出於如也。

  換句話說,說法不說法,世出世間法,為無為法,如是諸法悉住如中。故如實

說法者,言說旨在明無說,教誨旨在明無教。無說之理,假言說而明,無教之義,

借教誨以顯。最後文殊師利更遣此「如」,是「如」亦無所住。意謂即此「如」字

,亦是假名,亦不可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