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
建立法品第十六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當請如來護念斯經。於後末世五百歲
時令廣流布。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佛於是經有法有說有示可護念不
。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當知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
滅不可護念。若欲護此法者。為欲護念虛空。梵天。菩薩若言欲有所受
法者。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過一切言論。是名菩薩樂無諍訟。梵天
。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
。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文殊師利言
。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聽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內六入不漏色聲香味
觸法中。乃為聽法。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
八百優婆塞。八百優婆夷。聞文殊師利所說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作
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者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所謂建立法品者,示於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也。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言,今此經如此殊勝,當請如來護念。俾末法時期,能廣
流布。
然而是法不可得,是法虛空相,云何可護念呢?若有人起護念之心,便是落於
有見也。所以文殊師利問梵天言,佛於是經,有法有說有示,可護念不?思益梵天
言,不也。因為法離諸相,不可得,等虛空故。
文殊師利言,梵天!所以當知,一切法無說無示,無可護念。同時此法無生無
滅,所以不可護念。如果有欲護念此法者,等於欲護念虛空一般。
梵天!當知法等虛空,如果菩薩言,欲有所受法者,即非法言。即非法言者,
即不如法說也。所以者何?因為菩薩如實說法,超過一切言論相。所以菩薩說法,
是名樂無諍訟者。
梵天!今此法會之中,若有菩薩作是念,今說是法,我聽是法。當知是人即非
聽法,即非聽法者,即未得是法如實義也。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也。所
謂不聽法者,乃於法無所得也。於法無所得者,乃為聽法也。
思益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呢?文殊師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
於六塵者,是聽法也。六根對六塵,於六識生貪著,於法生有所得心,於是隨情見
而轉,隨識轉者落入生死,故不名聽法。若聽法而無有所得心,則六根雖對六塵於
六識中卻不生貪著,故不漏於六塵。不漏於六塵,則六識於六塵便得自在無貪著,
無罣礙,是名為智。以如是故,所以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故文殊師利言,若於內
六入(六根),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中,乃為聽法也。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八
百優婆夷,皆得無生法忍。得是無生法忍已,作如是言,是的,文殊師利,不聽法
者,乃為聽法。何故得是忍已,方作是言呢?因為文殊師利所說,即無生法也。得
是忍者,即已證入無生法也,故能作如是言也。
【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經耶。諸菩薩言。如我
等聽。以不聽為聽。又問。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為知。又
問。汝等得何等故名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為得忍
。思益言。云何隨是法行。答言。以不隨行故隨行。又問。汝等於此法
中明了通達耶。答言。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無彼我故。】
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的諸菩薩言,你們難道不聽是經嗎?諸菩薩言,我等以不
聽為聽。以不聽為聽者,以無所得為聽也。
梵天又問,那麼你們怎樣了知是法呢?諸菩薩答言,以不知為知。以不知為知
者,以無分別想為知也。
梵天又問,既然以不知為知,那麼你們得到何法名為得忍呢?諸菩薩答言,以
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為得忍。以無所得為得,是名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問言,怎樣隨順如是法行呢?諸菩薩答言,不隨行故隨行。
因為若有隨行,必有能隨所隨。若有能所,即非無生法忍也。故無隨行者,是
無分別心也。無分別心,即隨無生法忍行也。
思益梵天又問,你們於此法中,明了通達了嗎?若了達空相,可謂通達,因為
諸法性相悉空故。正因為諸法性相悉空,所以諸菩薩言,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以
畢竟空中無彼我故。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淨相。謂思益梵天。若有但聞此經佛不與受記者。我
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
法。能壞魔怨離諸憎愛。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除諸瞋
恨。斯經一切善人之所修行。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斯經一切世間天
人阿修羅所共守護。斯經決定至不退轉故。斯經不誑至道場故。斯經真
實能令眾生得諸佛法。斯經能轉法輪。斯經能除疑悔。斯經能開聖道。
斯經求解脫者所應善聽。斯經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斯經求福之人所
應善說。斯經樂法之人所應善念。斯經能與快樂至於涅槃。斯經若魔外
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斯經應受供養人能隨其義。斯經能令利根者欣悅
。斯經能令智慧者歡喜。斯經能與人慧。離諸見故。斯經能與人智。破
愚癡故。斯經文辭次第善說。斯經究竟善隨義說。斯經多所利益說第一
義。斯經愛樂法人之所貪惜。斯經有智之人所不能離。斯經施者之大藏
。斯經熱惱者之清涼池。斯經能令慈者心等。斯經能令懈怠者精進。斯
經能令妄念者得定。斯經能與愚者慧明。梵天。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貴重
。淨相天子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振動。佛即讚言。善哉善哉。
天子。如汝所說。】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淨相,向思益梵天說,若有人聞是經,佛不與受記者,我當
授其無上菩提記。為甚麼呢?因為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此經旨在明第一
義空,既云空,焉有因有果呢?
當知法若不空,便無因果。以法空故,於是有因有果,能生一切法。譬如雞生
蛋,蛋生雞。換句話說,由雞之因,可生蛋之果。由蛋之因,可生雞之果。然而若
雞定有,則不必待蛋生,是以蛋不生雞。若蛋定有,亦不必待雞生,是以雞不生蛋
。蛋不生雞,雞不生蛋,是無因果也。
今雞本是無,待蛋生始有雞,故蛋的因緣生雞。蛋本是無,待雞生而後有蛋,
故由雞的因緣生蛋。於是蛋生雞,雞生蛋,因果宛然。故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於
是一切善法所由生也。所以說若法性不空,一切法不生也。
若知諸法因緣生,便知諸法性實空。所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悉歸畢
竟空。此諸因緣,悉依他有,自性實無。是故不縱不橫,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生
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
是故淨相天子言,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
能壞魔怨離諸憎愛,以此法湛寂不動不被一切煩惱所壞,能破一切煩惱故。
能令眾生心清淨,以法無染故。能令信者得歡喜除諸瞋恨,以信者能因之得道
,故生歡喜除瞋恨也。
斯經一切善人所修行,諸佛所護念,天人阿修羅共守護,決定至不退轉。不退
轉者,見法性證道果也。
斯經不欺誑眾生,因為可令眾生至道場,成就究竟佛道也。斯經真實,能令眾
生得諸佛法。得諸佛法者,不為外道邪法所誘也。
斯經能轉法輪,能度化眾生故。斯經能除疑悔,未信曰疑,既信生悔,此經能
令未信者生信,既信者增長。故曰能除疑悔。
斯經能開聖道,修行者所必由曰道。由之可達極果,謂之曰聖道。若有謂為八
種聖道者,亦無不可也。斯經求解脫者所應善聽。欲得陀羅尼者應善持。求福者應
善說,若能為人宣說,必得福報也。
斯經樂佛法之人,應善憶念。斯經能與人快樂,至於涅槃。若魔、外道。有所
得人,所不能斷。若於此經有所得的人,諸魔、外道,便不能破壞了。
斯經功德,人隨其義者,便應受供養。斯經能令利根者,聞之生歡悅。能令智
慧者生歡喜。斯經能與人慧,離諸見故。慧者見有知無也,故不生諸見。斯經能與
人智,破愚癡故。智者見無知有也。所謂慧者,知諸法同一實相。所謂智者,知實
相即是諸法,故能破愚癡。斯經文辭明了,次第善說。斯經能隨順正義而說。斯經
多所利益,以說第一義故。斯經為愛樂法之人,所愛惜不捨。斯經為有智慧之人,
所不能離。斯經為行法施者之大寶藏。斯經能破一切煩惱,故為熱惱者清涼池。斯
經能令慈者心等,等者平等也。慈心平等係略說,等心有四,即慈悲喜捨是。
斯經能令懈怠者精進。妄念者得定,妄念者散亂也。能令愚癡者智慧明達。
梵天!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貴重。淨相天子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
於是佛讚歎言,善哉善哉!淨相天子!如汝所說。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於過去諸佛所聞是經耶。佛言。
是天子已於六十四億諸佛所。得聞是經。過四萬二千劫。當得作佛號寶
莊嚴。國名多寶。於其中間有諸佛出。皆得供養亦聞是經。梵天。是諸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
多寶國土。爾時淨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
菩提。不樂菩提。不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見授記耶。佛告天
子。如以草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
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天子。菩薩亦如是。雖不喜樂貪著菩提。
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著不得
菩提。則於諸佛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白
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喜樂菩提。不貪著菩提。
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作是語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
佛。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思益梵天問佛言,此淨相天子,是不是於過去諸佛所曾聽聞是經?否則怎會這
般靈悟?佛言,此天子已於六十四億諸佛所聽聞是經矣。此天子再過四萬二千劫,
當得作佛,號寶莊嚴如來。從現在起至於成佛,此其間尚能供養諸佛,亦聞是經。
今此會中之四眾弟子,及天龍鬼神,凡得法忍者,皆得生多寶國土。
世尊授記作佛後,淨相天子依第一義空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
,不貪菩提,不樂菩提,不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見授記耶?
因為菩提即是空義,於空中不可求,不可願,不可貪,不可樂,不可念,不可
分別。世尊云何為我授記呢?以空中無有授記故。
菩提固為性空,固然不可得,然而淨相天子已證入不可得,已證入性空菩提,
若佛不與記,將非如實語者。若不與記,則壞因果法。若壞因果法,則壞眾生發菩
提心。若壞發菩提心,則壞無上菩提。若壞無上菩提,則三寶被壞盡矣。是故佛以
如實語,當與授記。
佛告天子言,譬如草木莖節枝葉,投入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
。如果因為如是語,草木便不然者,無有是處。你今已證入性空菩提,理應授記也
。所以菩薩雖然不喜樂貪著於菩提,以如實證入故,便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
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著,亦不得於菩提,則是已經證入。故於諸佛必
得受無上菩提記也。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聞佛所說,便自明心跡言,我等今不求菩提,不願菩提,
不喜樂菩提,不貪著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
此五百菩薩係自明所得也,非徒託空言也。故以佛神力故,見上方八萬四千諸
佛,授彼等無上菩提記。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所說甚善快哉。所謂菩
薩不求不願不貪不喜不得菩提。而諸佛授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
四千諸佛。諸佛皆與我等。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五百菩薩言,真是希有呀!如來所說實在太好了!如來所說,菩薩不求不
願不貪不喜不得菩提,便蒙諸佛授記,實是希有。世尊!我等現在見上方八萬四千
諸佛,皆與我等受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