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諦章第十
自一諦章以下,各章起止段落,頗有不同。為講解方便故,今依佛教文化服務
處流通本分章。
上來於八聖諦中,簡有邊四聖諦,揚無邊四聖諦。今復於無邊聖諦中,簡苦集
道三諦,獨揚一苦滅諦。
再者說一諦時,苦集道皆歸一諦。所以明一諦者,即是成一乘義。以一乘故,
所以三諦皆歸一諦。以一乘故,所以一滅諦稱第一義。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
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
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三是無常者,言苦集道三諦是無常。一是
常者,言一滅諦是常。
何以故下,自釋其理由。
三諦入有為相。有為有三相,為生、住、滅。簡單說,有為法是有生滅的。三
諦入有為相,說明三諦是有生滅的。既有生滅,故是無常。
無常者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
虛妄法是空的,空中非諦非常非依。諦是諦實,即第一義諦。空者一切法不可
得,不可得實,不可得虛。不可得常,亦不可得無常。
所謂非依者,謂非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依。易言之,一切染淨法,不得依之而
建立也。
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
總結三諦非諦非常非依。
【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
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有人將此一段文,判為一依章。此人是見文中有「是依」二字。其實細觀文意
,便知仍是說一滅諦的。所以應該仍屬一諦章。
前文說過三諦虛妄,今說明一滅諦非虛妄。文淺易明,不多費講解。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
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
有人判自此以下為顛倒真實章,此人是見文中有「凡夫識者,二見顛倒。」故
作如是判。彼不見文中亦有「苦滅諦者,亦復如是。」明明這還是說一滅諦。
同時於第十五章,佛自說經名。顛倒真實章,在一依章之後。我們既然知道一
依章尚未出現,是故定知此非顛倒真實章也。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
生盲不見眾色……苦滅諦者,亦復如是。
生盲者,簡非後天之盲,乃出生即盲也。後天目盲者,在目盲前尚曾見色。生
盲之人,根本未曾見色。生盲者,用譬凡夫,生盲不見眾色,是譬喻不思議滅諦過
一切眾生心識所緣。
七日嬰兒不見日輪。嬰兒方生七日,見未及遠,故不見日輪。此用譬非一切阿
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言二乘人智慧低劣,見未及遠。
最後以法合譬,苦滅諦者,亦復如是。言非一切凡小所及。
【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
凡夫情識,是二見顛倒。二見顛倒者,一真法界中,本無生死,而凡夫顛倒,
見有生死。本無斷常,凡夫顛倒,見有斷常。是為凡夫二見顛倒。
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偏空滯寂,故曰則是清淨。
【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
。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
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
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
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受陰。
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凡夫斷常二見違乎中道,故曰邊見。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
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
無漏五陰,直謂五陰。有漏五陰,曰五受陰,以其須受後有故。
凡夫顛倒,不知五陰皆空,妄計五陰。復於五陰中妄計有我,是之謂身見。不
知五陰尚空,何況於我?復於我妄計生死斷常。是以於此我見(身見)妄想計著,
乃生斷常二邊見。
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
諸行者,生滅法也。凡夫之人,現見生死無常,謂是斷見。不知一乘法中,無
生無死。故佛教眾生,求證無生法忍。凡夫之人,謂人死如燈滅,故生斷見。如是
之見,是邪見非正見。
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
凡夫不知畢竟空理,執涅槃即為常。如世人有求長生不死之術者,即為常見,
此常見為邪見,非是正見。皆以取相妄想見故,方作如是之見。
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
於眼耳鼻舌身諸根,不知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竟分別思惟,分別思惟即是
執著,因為執著諸根真實故,方生分別思惟。
眼見現法壞滅,於三界後有之相續果報不見,於是起於斷見。這都是因妄想,
所起之邪見。何為妄想?取相為想相,故想即取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由
虛妄相所生之想,稱為妄想。
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
凡夫執心為常,不知心相續剎那生滅。既是剎那生滅,當是虛妄無常。凡夫不
知,竟執著是實是常。於是妄生憎愛二心,起貪瞋癡念。
剎那間意識境界,即剎那間生滅境界。何以故?因為前一剎那滅,方有後一剎
那生,故名剎那境界,如是剎那境界,即是生滅境界。
何為意識境界?意識對過去未來境界,不對現在境界。現在境界,是眼耳鼻舌
身五根所對。例如眼見現在色,不見過去色及未來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
身對觸亦復如是。
但是意識只能對過去未來,卻不能對現在。如果意識能對現在境界,那麼瞎子
沒有了眼睛,但還有意識。如果意識能對現在境界,應該瞎子能見,聾子能聞……
。
如果瞎子能見,聾子能聞……為何名瞎子聾子呢?
所以意識境界,即是過去未來。而過去為滅,未來為生,所以意識境界即是生
滅境界。故曰剎那間,起於意識境界。
凡夫於心相續愚闇無知,於是起於常見,因為妄想見故。
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受陰,
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以凡夫有妄想見故,因而於彼義若過若不及。
彼義者,即第一義,一滅諦義。起斷見者,則於彼義太過。起常見者,則於彼
義不及。
何以故?因為第一義,一滅諦,即是畢竟空。此若過若不及者,皆以畢竟空為
標準而說。畢竟空是不可得義,不可得常,不可得斷,不可得有,不可得無。一切
不可得,謂之畢竟空。
凡夫無知,聞畢竟空則得於斷滅,認為第一義,一滅諦即是斷滅,如是之見,
於畢竟空是謂太過。
所謂不及者,認為畢竟空是常法。如是之人,即是有見。常見於畢竟空執有,
故曰不及。
由於過與不及,乃生異想分別,執著若斷若常。乃至於五受陰,生四顛倒。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眾
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
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佛法身。作
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
。得法餘財。】
上文講過顛倒凡夫,今講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淨智,即偏空智也。二
乘人偏空小智,於佛的一切智,及法身,本所不見。
佛的一切智,不同小乘一切智。佛於無量知空,是無分別智。於空知無量,是
差別智。佛的無分別智,即是一切智。二乘人於佛的一切智及法身,本所不見。此
是明二乘淨智偏狹。
或有眾生聞佛言教,信受佛語。於是於佛德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這種見非是
顛倒,是名正見。
佛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是橫遍豎窮義,是圓滿果報義,是真實常住自在義。
若人能如是信解,便自然不會落入偏空了。
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
波羅蜜是到彼岸,究竟圓滿的意思。如來法身,已究竟彼岸,已得圓滿報身。
故其極德,常樂我淨。故曰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
有如是正見者,不違佛教,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
有人說從佛口生,是聞慧,聞佛言教而生故。從正法生,是思慧,循正法思惟
而生故。從法化生,是修慧,行德先無今起故。
得法餘財。法化眾生,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是謂法財。佛滅後菩薩起大悲心,
代佛弘化,謂得法餘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