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依章第十一

  一依章,是繼續講一滅諦。一滅諦是究竟依處,故說此一依章。

  一滅諦者,是畢竟空義,所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

畢竟空為一切法作所依。故說此一依章。

  【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

   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

  世尊!淨智者。是言二乘的偏空智,對凡夫而言,二乘的偏空智稱為淨智。一

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阿羅漢辟支佛以偏空智,度分段死,出三界,故權稱為

波羅蜜。

  但是二乘淨智,雖曰淨智,於彼一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

  二乘人得滅盡定,雖曰淨智,但於一滅諦尚非境界。換句話說,二乘淨智偏空

,於畢竟空尚非境界。何況四依智,更非境界了。

  對於四依智,註疏家說法不同。有人說,在因行中依苦集滅道所生之智,名四

依智。

  有人言四依智者,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

義。

  這兩種說法當中,我們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恰當。因為此經自始至終均是說四

諦智。至於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既不見於前文,復不見於後文,所以不應是依法不

依人等四依。

  阿羅漢辟支佛得滅盡定,謂淨智。無學位以前,尚在世間修學階段,謂之四種

依智。此四依智,漸至漸得,故於一滅諦非是境界。

  如無邊聖諦章中說,「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出世間上上智,即彼滅諦智,謂阿羅漢辟支佛不具。四智漸至,四緣漸至,依

四緣生四智,即四依智。依苦生知苦智,依集生斷集智,依滅生證滅智,依道生修

道智,故曰四依智。

  【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

   義依。所謂滅諦。】

  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

  三乘初業者,說法不一。有人說三乘初業,即是乾慧地。此是根據三乘十地說

,三乘十地者,通乎三乘人。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

、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支地,九、菩薩地,十、佛地。

  三乘初業時,即於一滅諦,知當覺當得。易言之,於乾慧地時,便自知作佛。

以厭若情深故,且取羅漢果。

  其餘有謂四念處以上,即三乘初業。亦有人謂戒定慧之戒,即三乘初業。因為

三乘皆以戒為本故。

  至於不愚於法,謂聲聞有二種,一種是愚法聲聞,一種是不愚法聲聞。愚法是

定性聲聞,不愚法是退大聲聞。退大乘心之聲聞,於初業時,不愚於法,便自知將

來當得作佛。

  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舍利弗是退大聲聞,按說應是不愚於法。

為何法華經云,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皆自保究竟,聞說法華方知作佛呢?

  大家解釋這句經文,都是把它作肯定語氣解。謂三乘人於初業時,即不愚於法

,於一滅諦義當覺當得,自知將來作佛。於是將這句含義,弄得隱晦不明。

  今詳審經文,這句話似是假設語氣,假設三乘人於初業時不愚於法,則於彼滅

諦義當覺當得。我覺得作這樣解釋,則免去了多少瓜葛。拙見如此,謹供大家參考

  為彼故,世尊說四依。

  為彼等愚於法故,世尊依苦說知苦智,依集說斷集智,依滅說證滅智,依道說

修道智,說如是等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

  依苦知苦,依集斷集,依滅證滅,依道修道。皆是佛在三界內,為修道人所說

。行人若依此而修,便可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之淨智,便可得阿羅漢辟支佛波羅蜜。

是知修此四依者,尚未出三界,故曰是世間法。

  最後獨讚一滅諦之一依。讚一依是一切依上,是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