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真子章第十四
如來真子者,其他經稱為佛子。但是這兒的真子,不是泛指而言,經意似乎指
能行一乘道者,是謂真子。
吉藏大師引用攝論解釋真子。攝論謂如來真子,須具備五個條件。一、信為種
子,二、般若為其母,三、三昧為胞胎,四、以忍為乳,五、以佛為父。
信者可以說從佛口生。般若為母者,是從正法生。大悲心,亦可配從法化生。
但是我們亦可不必勉強引用攝論。因攝論總是後世菩薩造的。不如就經論經,
比較直捷。此經所說是一乘法,所以信受奉行一乘法,直至究竟佛道者,即是如來
真子也。經云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故唯有奉行一佛乘者,是佛真子也。
【若我弟子隨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
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禪樂。觀察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於我滅後未來世
中。我弟子隨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心。彼為煩惱染汙而
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若我弟子,隨信(經文中漏印),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治,而得究竟
。
有人說隨信是十信位,信增上者,十解位。依明信已隨順法智,是初地以上。
有人根據仁王經,謂此是說信忍順忍二位。仁王經說五忍,五忍者,住行向位
為伏忍,初二三地為信忍,四五六地為順忍,七八九地為無生忍,十地至妙覺為寂
滅忍。
總而言之,勝鬘一經,在演一乘教法。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只要初業不愚一乘
教法,便是隨信。繼續精進,可使信增上。依一乘之明信前進,即可隨順法智。隨
順法智者,隨順無生法忍。終至而得究竟無上菩提。
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
此下分述五種巧便觀。五種巧便觀,自淺至深。第一觀先觀根塵識。所謂施設
者,是假施設。因為根塵識三者,皆係因緣生法,假現無實,故曰假施設。
根是眼等六根。意解是眼識等六識。境界是色等六塵。於根塵識應如實觀察其
假施設,本性空寂。
觀察業報。
觀察業報,即觀察因果。因是因緣起,果是因緣有,應如實而觀察,唯因果無
人。
觀察阿羅漢眼(眠)。
經文為阿羅漢眼,有經本為阿羅漢眠,有外國僧人名法智者,謂依梵本應為阿
羅漢明。我們且以阿羅漢眠作解。
阿羅漢取有餘涅槃,然無明未破,而阿羅漢自以為得究竟涅槃。而無明煩惱未
斷,眠伏識內,故名阿羅漢眠。應如實觀二乘涅槃,猶是幻化,非為一乘真實之道
。
觀察心自在樂禪樂。
心自在樂者,即心解脫之淨果。斷盡見思,心得解脫,出煩惱障,得自在樂。
禪樂者,得禪定之樂,不被煩惱所侵。應如實觀察,心自在樂禪樂,皆因緣生法,
非究竟也。
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聖自在通者,言慧也。修行人若能斷煩惱者為聖,如果不能斷煩惱,僅斷心心
所法者,為凡。斷煩惱換句話說,即斷見思惑也。聖者既斷見思惑,於是其智慧能
通解諸法。是三乘聖者所得,故曰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又可解釋三乘人所得神通,為聖自在通。無論三乘智慧,三乘神通,應如實觀
察,皆非究竟也。
如是五種巧便觀,次第完成,可謂我之真子了。
最後佛明如來真子功德利益。於我滅後未來世中。未來世者不簡像法末法,只
要我之弟子,隨信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於自性清淨心被煩惱所染而得究竟
。若得究竟,即是入大乘道之因。
是故信如來者。信如來者,即如來真子也。有如是大利益。有何等大利益?即
不謗深義也。
不謗深義,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大利益,已如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