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仁賢菩薩
這部仁賢經,全文不太長。同時事理并陳,令讀者誦來,無艱深之感。這亦是
我選講這部經的主要原因。
華語仁賢,或譯作賢護。梵文作跋陀婆羅,跋陀,跋陀和,或跋陂等。這部仁
賢經,是記載跋陀婆羅菩薩,初歸佛陀的故事。
楞嚴經稱跋陀婆羅。二十五圓通中說:「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
。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
所證,觸因為上。」
思益經稱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并出十六賢士名。十六賢士者,為跋陀婆羅菩
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
薩,增益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
日藏菩薩,持地菩薩等。此即楞嚴經所說十六開士名也。
般舟三昧經中,稱跋陀和菩薩。即跋陀婆羅之異譯。
大集經賢護分,譯為賢護菩薩。其實賢護分,或賢護經,係般舟三昧經的後譯
本。
由此可知,佛說這部幻士仁賢經,是在楞嚴經,思益經,般舟三昧經之先。佛
說仁賢經時,跋陀婆羅尚未皈依佛陀。其餘諸經,則是在跋陀婆羅出家以後所說。
據楞嚴經,跋陀婆羅菩薩,自言於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今生遇釋迦牟尼
佛,能有不平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