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句解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
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
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
。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
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
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
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
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
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
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
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佛命彌勒菩薩問疾,菩薩亦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彌勒亦大菩薩,何故亦受屈於維摩詰?原來菩薩皆有謙德,屈己崇人。所謂一
佛出世,千佛護持。今經獨讚維摩詰,為示推崇,故彌勒謙居其后。
說不退轉地之行。
不退轉之行者,即無生法忍。七八九地得無生法忍,而第八不動地行無功用道
,名不退轉地之行。彌勒係補處菩薩,故能說之。
世尊授仁者記。
維摩詰以授記事詰難。無有定法,是名無上菩提,今言授記,豈非定法?與佛
語相違,故有人謂不應言授記。其實不然,授記即無決定法,與佛語無違也。若無
授記,即壞因果法也。
佛以世諦說授記,不以第一義諦。所謂無有定法,是言諸法無性,無有決定也
。無性方能隨緣,隨緣則不失因果。因果隨緣無性,故無決定。所以菩薩修因致果
,當與授記,若不與授記,則壞因果。果以因生,故果無決定,有因則有果,因無
則果無,故授記即無有定法。此是約世諦言,非約第一義諦言。
如約第一義諦言,則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對因方稱果,無因則無果。對果方
稱因,無果則無因。因果相緣而起,以相緣而起故,各無自性。以各無自性故,方
能相緣而起。是故說因一切因,說果一切果,一切亦因亦果,一切非因非果。法本
圓融無礙,不可有住生心。心不住記,記即無記。心不住無記,無記即記。所以心
若無住,記亦得無記亦得。心若有住,記亦失無記亦失。
非是彌勒菩薩不知,為推維摩詰,故示不知耳。
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
佛言仁者一生當得無上菩提,然一切法不生,證無生忍者方蒙授記。既然一切
法不生,仁者以何生受記?是以過去生得受記嗎?抑係以未來生?或現在生得受記
呢?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過去生已滅者,謂生法不可得也。非謂有過去。於第一義中,過去不可得。因
為過去是依現在未來因緣而有,若無現在未來,則無過去。假設先有過去,然則有
過去時則無現在未來,既無現在未來,云何成為過去?所以過去是因緣生法無有自
性,只是假名而無實義。若人執有過去,便成戲論。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同理可知,未來生未至者,謂生法不可得,非謂有未來。於第一義中,未來不
可得。因為未來依過去現在因緣而有,若無過去現在,則無未來。假設已有未來,
然則有未來時,當無過去現在,既無過去現在,云何成為未來?是知未來亦是因緣
生法無有自性,只是假名而無實義。若人執有未來,便成戲論。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此亦是說生法不可得,法及現在皆因緣有,而非自性有。若執自性有,便成戲
論。
生住滅是有為法,受記非有為非無為,證無上菩提非有為非無為。不得一切法
,即得無上菩提。故不應以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得受記也。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以諸法緣生則無性,無性則無礙。生無性則不礙老滅,老無性則不礙生滅,滅
無性則不礙生老。空無性則不礙諸法,諸法無性則不礙空。如人對鏡現影,無先後
次第。故生老滅一時,何以故?以生老滅無性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正位者,實相也,畢竟空也,無上菩提也。無生即是實相,實相無相,於實相
中,無智亦無得。故於實相中,無受記,亦無得無上菩提。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如者不二不異,諸法無性故不二不異,不二不異謂之如。
彌勒仁者一生補佛位,為從如生得受記嗎?生無性則無生。既然如生即是無生
,焉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嗎?滅無性則無滅,既然如滅即是無滅,焉得受記?
故曰如無有生,如無有滅。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聖賢,乃至彌勒,皆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眾生、法
、聖賢、彌勒,當體皆如不二不異。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
既然一切法皆如,皆不二不異,彌勒得受記得無上菩提,一切眾生亦應受記得
無上菩提。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畢竟空是菩提相,故曰了達於空義,是名曰菩提。而此空相,即是實相。故菩
提相者,實相也。
眾生是因緣生法,其性本空,故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實相無相,即是涅槃即是
滅度。故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
,不復更取寂滅故。
所以仁者勿以此法誘諸天子,於畢竟空中,實無發菩提心,亦無退轉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
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
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
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
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
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云何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因為菩提即空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
提;菩提無相,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即平等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
提;菩提即不可得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橫遍豎窮,故無分別,無分
別即菩提;菩提無性無生,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妙湛總持不動,故無分
別,無分別即菩提。故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即證菩提也。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凡有所得,即分別見,是故不證菩提。同時身心如幻皆空,所謂五陰皆空,云
何得菩提?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焉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有觀即是有分別心,以分別心分別於外緣名觀。所以不觀是菩提。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憶念即分別心,由分別憶念乃有行。故不行是菩提。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
斷者斷諸分別見也,斷分別見即菩提。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分別名相為妄想,妄想違菩提性。故離妄想是菩提。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者遮止義,願者願求也。願求即分別心,故遮止之即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入者,六根六塵十二入也,六根貪著六塵成十二入。若六根清淨不貪六塵,即
是菩提,故六根清淨方為道也。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一切法性空無礙,不二不異,此即菩提。故諸法如如,即菩提也。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住者不違也,不違法性空即是菩提。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實際即是真如,即是實相。至實際者,即到彼岸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六根分別六塵,無非意分別於法。若離意法之分別,即菩提性也。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即無分別義,如虛空般無分別,即菩提義也。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不生不滅謂之無為,不於三世現生住滅,即菩提也。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菩提雖空,不歸斷滅,而是橫遍豎窮,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得菩提智者,於
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故能了知一切眾生之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會者,和合也。一切法空,故無和合。十二入皆空,故無和合也。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根塵識和合,方生煩惱。煩惱有種子與習氣之別,此皆由分別心生。無分別心
則無合,無合則離煩惱習。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處者塵也。一切法空,無有形色,故無處是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一切法性空,名一切法者唯是假名。若執假名為實有者,便成戲論。故金剛經
云,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知諸法如空花,幻有非實,不可取不可捨,即是菩提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菩提性空寂,故無亂也。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性清淨者,諸惡不生也。故善寂者,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一切法唯是一心,無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故無取離攀即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諸法無分別,故無異也。諸法無異故平等。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比者比喻,菩提性空,非比喻所能及。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者,菩提性無性隨緣,無而不無,不無而無。隨緣無性,有而非有,非有
而有。故以有無諸法難知也。
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彌勒說不退轉法即無生法也,彌勒據因,維摩詰成果,故知二菩薩說法,始終
無異也。為示謙德,彌勒菩薩自屈也。最後彌勒自稱,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
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
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佛命光嚴童子問疾,光嚴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光嚴憶昔出毘耶離大城時,遇
維摩詰,問言居士從何所來?以光嚴童子慕道場故,維摩詰欲開導之,故言我從道
場來。
諸佛成道之處,皆曰道場。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之
道場。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直心者,誠直心也。無上佛道,莫不由誠心始。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誠心既始,便應發行,方能成就事功至道場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深心者無有退轉,直至究竟佛果,所以能增益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也。以佛道度眾生,故無錯謬。此四者為總說
菩薩行因,以下分別說菩薩行。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
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
法故。】
先講六波羅蜜,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者,至道場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如果布施望報,只是人天福報,不名波羅蜜,不名至道場。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持戒生好處,報在人天,此不名具足大願,不名至道場。願在究竟佛道,方名
具足大願,方名至道場。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菩薩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畢竟無生,無能忍之我,無惱我之眾生,亦無所忍
之法,此時心無罣礙,方名至道場。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精進者,深心不退也。對懈退方言精進,既無懈退,何言精進?無懈退無精進
,清淨心不動,方名大精進,方名至道場也。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心如調柔金,無一動念處,方名至道場也。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現前見諸法無性隨緣,緣成無性,方名至道場。非有智有得名智慧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
憎愛斷故。】
眾生是佛法身,四無量心在度眾生,故四無量心可至道場。慈者令眾生得究竟
大樂,悲者令眾生究竟離苦,喜者緣究竟得樂眾生。捨者以平等心度一切眾生。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
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
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
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
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菩薩度剛強難調眾生,以神通折伏之。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八背捨亦名八解脫,修八背捨,發無漏慧,斷三界見思盡,即轉名八解脫。八
解脫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
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
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身作證。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無方便不成功德,菩薩以方便慧,乃度眾生。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四攝法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以布施、愛
語、利行、同事攝眾生心向道故名四攝法。若不能攝心向道,則僅名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不名四攝法。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多聞不取相,而能如聞修行,則為智母。如果多聞取相,便成智障。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正觀諸法緣起性空,則能伏貪著心。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三十七道品,可至無為,了生死也。
諦是道場(有本為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四諦法斷集則離苦,修道則證滅,不欺誑世間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緣起者,十二緣起也。一切法空,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若如實知煩惱無性,即是菩提,故煩惱是道場。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眾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無有我。
一切法是道場,諸法空故。
一切法緣生無性故空。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覺性不動,諸魔自伏。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三界如空花,故無所趣。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師子震吼,百獸皆伏。佛說法亦復如是,法音一演,外道咸伏。佛具十力,是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說法無畏。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佛過盡德圓,具如是功德。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宿命明知過去無礙,天眼明知未來無礙,漏盡明知現在無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一切諸法皆緣生無性,無性則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礙,則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佛具無礙智,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是名一切智。
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佛法矣
。
波羅蜜究竟法性淵底,故曰到彼岸。云何究竟法性淵底?法性淵底者,實相也
。諸法實相,無量即空。無量即空者,緣起宛然當體即空性湛然。實相諸法,空即
無量。空即無量者,空性湛然當體即緣起宛然。故一水不動,波濤沸騰。波濤沸騰
,一水不動。菩薩若應波羅蜜教化眾生,猶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也。若能如是
,則舉足下足,無非道場矣。
維摩詰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無上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
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
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
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
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佛命持世菩薩問疾,持世菩薩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
……
欲界第六天天魔名波旬,殺人慧命,故譯為殺者。波旬極惡,惡有三種,一惡
,二大惡,三惡中惡。若人犯我則害之,是名為惡。若人不犯我而害之,是名大惡
。若人欲度化我,利益我,有恩於我,不思報恩,反興害意,是名惡中惡。佛生生
世世欲度波旬,波旬反興害意,故波旬者惡中惡也。
持世菩薩未作意觀察,未察波旬之詭計,以致深信不疑。
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憍尸迦是天帝釋姓。雖福應有,謂由宿世所修,而得天福也。不應自恣,不應
縱恣幻軀也。當觀色聲香味觸五欲無常,以求善本。善本者清淨心也,如經云清淨
心植眾德本。
於身命財,而修堅固法。
身堅固者,法身也。命堅固者,慧命也。財堅固者,法財也。七法財者,一、
信,二、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捨,七、定慧。
波旬欲以魔女強迫持世菩薩接受,持世菩薩言,勿以此非法之物,強迫我沙門
釋子,此非我所宜。勿論佛道外道,凡出家者,皆稱沙門。於佛道出家者,復稱釋
子。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
。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
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
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時維摩詰來言,此是魔非帝釋也。維摩詰謂波旬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我
是白衣,可受之也。
菩薩有三種,一出家菩薩,如持世菩薩是。二在家菩薩,三他方所來菩薩。維
摩詰係他方來,示現在家,故言可受女樂。
魔懼欲隱去,盡其神力不能得去,為維摩詰所制故。空中有聲言,波旬!以女
與之,乃可得去。魔不得已,以女與維摩詰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
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女依男為主,魔既以女與維摩詰,維摩詰即令女等發菩提心。謂發菩提心有法
樂,不應復樂五欲樂。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
欲。】
天女問何謂法樂?維摩詰答言,樂信佛聞法供養僧眾,樂離五欲。離五欲者,
樂持戒也。此是總說樂四淨信,四淨信者,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
饒益眾生。樂敬養師。】
眾生樂著五陰四大,終必受其大害,故以怨賊毒蛇喻之。內入者,內六根諸入
也。隨護道意,護其道心也。樂饒益眾生者,度眾生也。敬養師者,師即三寶也。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
明慧。】
施戒忍進定慧者,六度也。
【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
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
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
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樂廣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度度人,廣菩提心者,普度一切也。
樂降伏眾魔。
眾魔者,四魔也。
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
自不造惡業,亦令眾生不造惡業,為淨佛國土。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相好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
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三脫門者,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也。大小乘同修,然小乘人修三脫門,未至究
竟,非時取證。不樂非時者,不如小乘人,非時取證也。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大乘同道同行,故曰同學。於小乘不同道不同行,故曰非同學。亦可於新學菩
薩,為非同學。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者,不輕新學,不慢凡小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
有我執者為惡知識,無我執者為善知識,有三毒者為惡知識,心清淨無三毒者
為善知識。將護惡知識者,化其斷除我執,斷除三毒也。
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
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
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
具足。】
波旬欲令天女俱還天宮,諸女言我等今有法樂甚樂,不復樂五欲樂。
波旬以天女與維摩詰,非是本願。既已與人,若人未許,不應將去。故向維摩
詰,出言索還。維摩詰言,我同意捨還與汝,汝可將去。同時亦可令一切眾生,得
法滿願而得饒益。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
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
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
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
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
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諸女問言,我等云何住於魔宮?維摩詰便說無盡燈法門,令諸女於魔宮弘揚佛
法。
無盡燈者,如一燈然千燈,此一燈之明不減,而千燈之明增益。如此燈燈傳明
,明終不盡。用譬一菩薩勸百千眾生發菩提心,此菩薩道意終不滅盡。
最後持世菩薩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
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
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
。居士。何謂法施之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
。是名法施之會。】
佛告長者子善德問疾,善德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
善德承嗣父業,故言自於父舍設大施會。施諸沙門及孤獨乞人。善德所行,財
施會也。
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
婆羅門法,七日祀梵天,設大施會,以此功德可生梵天。維摩詰呵言,不應如
是,應設法施會。善德問言,何謂法施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
眾生,是名法施會。
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分際,法施無分際。故法施者,一時冥資一切,
一時平等施一切,無前無後一時等施。如天之所覆,日之所照,雨之所潤,無分彼
此先後,大公無私。
【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
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
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設法施會者,以四等六度為先。菩提者自度度他也。以自度度他之心,於眾生
起慈悲也。
持正法始能度眾生,見眾生行於正法則起喜心。智慧者,如實知緣生無性,無
性緣成,度盡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是為大乘捨心。
攝慳貪眾生,行布施波羅蜜。
檀者布施也。菩薩行布施,令眾生捨於慳貪。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
尸羅譯為戒。菩薩持戒,為化犯戒眾生。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羼提譯為忍辱。凡不能忍辱者,皆以執我故。所以修無我法,起忍辱度。
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
毘梨耶譯為精進。身相有疲,心相有懈,離身心相故無疲懈,是起精進度。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菩提譯為道,其有二種,即定道慧道。禪波羅蜜,定慧等持也。故以菩提相,
起於禪度。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一切智者,實智也,第一義智也,於第六地得,六地菩薩具足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
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
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
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
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
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
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以真空義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也。有為法有三相,生
相住相滅相,捨三相則歸無相矣。示現受生而起無作,無作則無生無起,非是於生
外另有無生,若於生外另有無生,其無生便是斷滅。當知無生不歸斷滅,無性隨緣
而起便是生。雖生不墮常邊,生法無性起而無起便是無生。故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
四攝法係以方便力,攝眾生向於正法也。
敬事一切,視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則除我慢。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已如上釋。
於六念起思念法者,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和敬者,事和合也。有理和合,與事和合。事和合中有六,即一身和敬,二
口和敬,三意和敬,四戒和敬,五見和敬,六利和敬。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者,比丘以法清淨自活,離於邪命也。邪命有四,一下口
食,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二仰口食,仰觀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
。四維口食,咒術卜算吉凶。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於惡人不憎恨,而欲度化調伏之。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深心向於無上菩提也。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閒處。
唯身心空閒,方能無諍也。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趣向佛慧者,向於無上菩提也。諸佛皆於菩提樹下宴坐,證得佛慧現前。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菩薩為度眾生,而起修行也。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具相好者自利也。淨佛國土者,自他共利也。自利,利他,共利,起福德業也
。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者,無性隨緣也。無性隨緣謂之智業。知一切法性空
,不取不捨入於實相一相,知隨緣無性,謂之慧業。
斷一切煩惱下,是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起一切助道法也。
如是方為法施。財施者僅名施主,不名福田。法施者名施主亦名一切世間福田
。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 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
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
。持一分施此 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
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
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
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
說是法時,婆羅門中二百人,皆發無上菩提心。
長者子善德,心得清淨,禮維摩詰足,解瓔珞供養之。維摩詰將瓔珞分作二分
,一分施於最下乞人,一分奉上難勝如來。以維摩詰神力故,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
土難勝如來,並見瓔珞在彼土化作四柱寶臺。
時維摩詰言,若施一最下乞人,與奉如來無上福田,平等一如無分別者,等于
大悲不求果報,是名具足法施也。最後善德表示,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