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句解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卷中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

   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

   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

   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

   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

   千天人皆欲隨從。】

  文殊師利係龍種上尊王佛再來,助釋迦牟尼佛度化者。

  彼上人者難為詶對,尊維摩詰也。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

  實相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極,此上人已能深達。法要者言簡義賅,此上人所

說言簡義賅也。

  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以深達實相善說法要故,所以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

  一切菩薩法式者,三昧神通,陀羅尼等法式也。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近則菩薩法式悉知,遠則諸佛秘藏得入。諸佛秘藏者,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也。

  降伏眾魔,遊戲神通。

  眾魔者,四魔也。遊戲有無礙義,神通無礙也。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慧者實智,方便者權智,權實二智皆具也。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雖然如此,當承佛旨意問疾也。

  於是法會大眾,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菴羅樹園在城外,維摩詰室居城內,故問疾須入城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

   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

   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

   見。】

  爾時維摩詰以神力空其室內……

  實相無相,為示法性,故空其室內,除去侍者。

  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示疾臥床者,借為交談話題也。

  維摩詰見文殊師利前來問疾,便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實相無相,無來無去;無相隨緣現來相現去相。故實相者,不來不去,不來而來,

不去而去,來而不來,去而不去。

  實相無相不可見,以無自相故,能隨緣現一切相,故曰不見相而見。此為維摩

詰以實相為話題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

   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實相無相,故無來無去。然實相無相非是斷滅,而是橫遍豎窮;橫遍豎窮則遍

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時則是來已去已。故無來即是來已,無去即是去已。所

以文殊菩薩答言,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明實相不動也。以不動故,所以

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是諸法相,諸法緣生,其相幻現故可見。然

幻現無性,無性則其相本空,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

   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不以理礙事,故爾問疾。是疾寧可忍不?係問苦也。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係

問道也。是疾何所因起?係問集也。其生久如,當云何滅?係問滅也。世尊致問無

量,宣達佛意也。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

   滅則我病滅。】

  非是菩薩病從癡愛生,而是一切眾生之生死大病從癡愛生。癡愛者,無明也。

一切眾生病故,所以菩薩病。因為菩薩已離生死,起大悲心度眾生故,乃入生死。

若眾生病滅,則菩薩病亦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

   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了脫生死,菩薩則無

病。譬如長者下,舉譬喻言。

  菩薩病非從癡愛生,而從大悲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

   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

  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畢,復問此室為何空無侍者?以下便導出一連串問答。維摩

詰回答,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諸佛國土者,乃諸法實相,常寂光是,所以諸佛國土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

  一般以為空其有為空。其不知空有而存空者,此空還是有也。故空者在乎空空

。諸法實相,有即是空,實相諸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則有不可得。空即是有

,則空不可得。一切不可得,方是真空義。

  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無分別空者,非滅有故空,亦非有外是空。如果滅有求空,則是斷滅空。以無

分別,一切法皆空,方是畢竟空也。

  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

  一切法以緣起而有分別,然緣起如幻,性本皆空。猶如一水而起千層浪,是其

緣起分別相。然浪全是水,一水而無分別,故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

   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

   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以上依理而問,今理事雙融而問。一切法無性能隨緣,理不礙事也。隨緣不失

性,事不礙理也。

  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六十二見者,邪見也虛妄見也。見既虛妄,虛妄則非實有,非實有自是無性,

無性則空。故空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諸佛解脫,便是諸法如義。諸法如義,便是無礙義。無礙義便是畢竟空義。空

性隨乎染緣,乃有六十二見。故六十二見,應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心行中求。

  一切眾生心行,體即虛妄,虛妄則空,空即諸佛解脫,故曰諸佛解脫,當於一

切眾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

   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又問何故無侍者?答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我侍者。因為魔樂生死,而菩

薩入生死度眾生,故與魔為侶。外道樂諸邪見,菩薩入邪見而施化導,卻不為邪見

所動,故與外道為侶。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

   。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

   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

   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雖云有疾,卻無病相,故問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答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我本實相,實相無相故我病無形不可見。眾生於實相中,妄執身心等相,是故

有病。以眾生病故,於是我病,所以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身心相者,五陰相也。然五陰皆空,身相空故身相離,心相空則心相如幻。五

陰皆空即是實相,實相無形無相故不見亦無和合,只為眾生虛妄有病,我亦示現有

病耳。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

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四大皆空,故此病非從四大起。眾生不如實知四大皆空,妄執四大為自身相,

以致於四大生四百四病。以眾生病故,於是我病,是故此病雖非四大,然亦不離四

大。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

   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

   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

   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

  文殊師利問言,菩薩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

  本來此問應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然以實相無相菩薩本無病故,所以文殊師利

問維摩詰,菩薩已證實相,實無有疾而示現有疾,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無常法體即虛妄,而非實有。應說身虛妄而非實有也。不說厭離於身,若厭離

必是有身可離,若實有身,則乖法性,故不說厭離於身。

  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

  無常故苦,既然無常虛妄,所以苦亦是緣生無性,而非實有。不說樂於涅槃,

此是責聲聞乘也,聲聞乘樂著涅槃。彼不知於實相中,無生死無涅槃。無生死者,

以生死虛妄也。無涅槃者,法本無生,不須更有涅槃也。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

  於實相中一切法以無性為性,法無自性故無我。雖然說身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

者,然菩薩以大悲心,建水月道場,行如幻佛事,度如化眾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此仍是說不墮聲聞乘,以聲聞乘急於取滅也。於實相中,無相即是相,相即是

無相。故空寂隨緣即萬法,萬法無性即空寂,故非畢竟寂滅。以故菩薩行空不證,

還度眾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先罪虛妄而造,虛妄而有,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即亡,故先罪應悔。

然罪性本空不可得,過去心亦不可得,故不說入於過去。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

  己身小疾,猶不堪忍,眾生落入三塗之疾,何堪忍受?故應愍而起大悲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菩薩既登彼岸,當念宿世無數劫受苦,推而及於眾生,當饒益一切有情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

  當慰喻有疾菩薩,一生所修福德,一生行於正命無諸邪命,命終必生善處,莫

生恐怖也。

  以此可知,修淨業者,臨終當念一生念佛,必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莫

生恐怖之心。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勿因病痛而生憂惱,當精進提起正念。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菩薩當以法藥作大醫王,療眾生病也。

  菩薩當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

   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

   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

   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

   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

   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此是指新學菩薩言。新學菩薩有疾,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

  諸法實相,故一切法無相。然眾生迷惑,誤執幻相為實有,成遍計所執。取虛

妄相生想,故名妄想。執幻相為實有,故稱顛倒。眾生以妄想顛倒,於五陰空中,

橫執為身心,以致生諸煩惱。不知身心皆是妄想顛倒,本來五陰皆空,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和合,方假名為身。然則未和合時,當無有身。故知地大無身,水火風大

亦復無身。既然四大各各無身,無身和合而成有身,無有是處。故四大和合,假名

為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四大皆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即空,四大皆空故無主。身是四大假合,故亦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於實相中,無諸分別,所謂我法,皆假名也。由著我而生諸分別,以分別故,

乃有病生,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

  所謂眾生者,因緣和合所生法名眾生也。除虛妄我想,及四大假合有身之想也

  當起法想。

  法者緣起,緣起無性,假現生老病死。故起法想者,即除老病死。

  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法者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故起唯法起,滅唯法滅者,即是起唯緣起,滅

唯緣滅,與生唯空生,滅唯空滅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何故法者各不相知?以法者緣起性空,以性空故,所以各不相知。以性空故,

所以起非我起,滅非我滅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

離之。

  因為法者緣起性空,唯是假名,若執實有,便成顛倒。若成顛倒,即落生死,

是為大患,故應離之。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

   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

   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

   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

   不滅受而取證也。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

  內執為我,外執法為我所。如實知我法皆是假名,故應離之。

  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

  二法者,分別心也。內分別於我,外分別於法。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離二法者,內不執我,外不執法。行於平等者,知一切法空。

  云何平等?為(應作謂字)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所謂平等者,性空也。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平等。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

  一切法緣起性空,唯是假名也。所以金剛經云,說某法,即非某法,是名某法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

  諸法因緣幻有,非為實有,故無決定性。法本性空,故非法有分別,眾生見有

分別也。若能除見,法有何病?

  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上來先遣我,次遣法,最後遣空。何故遣空?以空若有定性,便成斷滅。性空

即緣起,故空非斷滅,若執於空,此亦成病,故應遣除。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諸受者,苦受樂受捨受也。菩薩已證諸法平等,故無所受。然為度眾生,入於

生死而受諸受。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佛法旨在救度眾生,未具佛法者,眾生未度也。眾生未度,菩薩示入生死,不

捨諸受而取證涅槃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

  設自身有小小病苦,應念惡趣眾生受苦無量,應起大悲心救度之。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

   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

   。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

   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

  調伏一切眾生者,欲一切眾生皆離病苦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妄想為病,但應除其妄想,而不除法。因為法者性空,不可除也。性空緣起,

則性空不可得。緣起性空,則緣起不可得。法不可得,云何可除?

  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無明妄想,有所得心,是為病本。應教導之令除斷之。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攀緣即是心有所住,取著於相,以有所得心,住著於無明妄想,是為病本也。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愚者不知三界如空花,虛妄執為實有,而妄起攀緣之心。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若知一切法無所得,則心無所住,不取於相,是以心離攀緣。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

  離二見者,離分別見也。離分別人法,離分別我我所諸見。

  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內者執我,外者執法,眾生不知於實相中,我法均不可得,虛妄執著便成二見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若如是調伏其心便斷老病死苦,是為菩薩

菩提。菩提譯為覺、道。若不如是調伏其心,則其所修治,內無智慧,外於眾生無

有利益。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復作

   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

   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

   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

   也。】

  若勝怨敵,方為大勇也。怨敵者何?五陰四大,皆如怨敵。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兼除老病死,係己除復能兼除眾生之老病死,是謂菩薩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病者緣生幻有,非為真實,病若真實,云何能除?以病性本空因緣而有,故以

因緣能除滅也。我病如此,眾生之病亦復如此。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以愛著心而生大悲,名愛見大悲;以住著心起於大悲,名愛見大悲;以取相心

起於大悲,名愛見大悲;以不平等心起於大悲,名愛見大悲;以分別心起於大悲,

名愛見大悲;愛者思煩惱,見者見煩惱,於見思煩惱起於大悲,名愛見大悲。若於

眾生起於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客塵煩惱者,緣生無性,虛妄幻有,故菩薩斷除之而起大悲。若能心無所住,

不取於相、淨心平等、不生分別、不起見思煩惱,則除客塵煩惱矣。

  若起愛見悲者,便執諸法實有,落入煩惱,故入生死度眾生,便有疲厭之心。

若能離愛見,度眾生則無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所覆。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

   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大悲既不被愛見覆蔽,則慧命自在,故所生無縛。於自所生無縛,於彼當能為

之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不能為人說法解縛。自己無縛,方能為人說法

解縛。所以菩薩不應起縛,如是方能度眾生也。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以下解釋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貪著禪味者,如凡夫外道貪著界內禪定,小乘人取證滅盡定,皆是貪著禪味。

若以下句觀之,則知維摩詰旨在呵小乘取證涅槃也。故接著說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菩薩本證無生,然以起大悲度眾生之方便,再入三界受生,此為方便生也。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

  方便者,起化道度眾生也。慧者證無生慧也。若證入無生慧,急取涅槃,如聲

聞乘人,不起化道度眾生,無慈悲心,此是無方便慧,是謂之縛。若自證無生,以

大悲方便,還生三界度眾生,是謂之解也。

  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自未證無生慧,自未斷煩惱,妄欲留三界度眾生,此即愛見大悲,是為縛也。

每聞人言:「我不求生淨土,欲留娑婆度眾生。」似此輩人,即是無慧方便也。彼

不知汝無無生慧未斷煩惱,眾生亦無無生慧未斷煩惱,若汝能度眾生,眾生當亦能

度汝。若具縛眾生皆能自度,何須佛度眾生?故無慧方便謂之縛也。

  有無生慧已斷煩惱,此時起大悲度眾生,即非愛見大悲,是謂之解也。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

   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

   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

   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

   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

   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諸法實相,隨緣而無性,有即是空。實相諸法,無性而隨緣,空即是有。菩薩

如實知之,行空不證,入有不著,是為大方便。若無此方便,行空即證是為二乘,

入有即著是為凡夫,皆是無方便也。二乘人遇空急證,不敢入有度眾生,既取涅槃

空,復著生死有,雖證無漏慧,但無勝方便,故稱無方便慧。

  若菩薩以愛見心取空著有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修於佛道也。乃至以此愛見

心成就眾生。這種人以愛見心於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中而自調伏,便生執著,故名無

方便慧縛。聲聞人亦證三三昧,但於中取著。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

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若菩薩不以愛見心分別執著,修於佛道度化眾生,於三三昧中,以平等心而解

脫,度化眾生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

便縛。

  此是言新學菩薩,未證無生慧,猶具貪瞋癡等諸煩惱,以此愛見心,修於佛道

度化眾生欲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名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菩薩已具無生慧,已斷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求無上菩提,度一切眾生,是名

有慧方便解也。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

   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

   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

   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

   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觀諸法,無性能任緣,隨緣現諸法。法既隨緣現,便無

有自性。

  又復觀身是因緣假現,所現無常苦空非我,同於幻化,是名為慧。慧者知身如

幻性空也。雖身有疾,常在生死救度眾生,饒益一切眾生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因緣幻現,假而不實,故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即是病。所

以身不離病,病不離身。然而此病此身,皆緣起幻現,無有實體。既無實體,故無

始無生,無終無滅。無生則非新,無滅則非故,是名為慧也。

  設身有疾,而不捨度眾生,不取涅槃永滅,是名方便也。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於調伏之中,若住調伏之中,便是

沈空滯寂取證涅槃。亦不住不調伏心,若住不調伏心,便是生死凡夫。落生死凡夫

便是愚人,如果沈空滯寂,便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

   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

   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

   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

   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

   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

   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

   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

   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

   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

   生。是菩薩行。】

  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不住凡夫法,不住聲聞法,是菩薩行也。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入生死而不為生死所染,證涅槃而不住於空寂,是菩薩行也。

  非凡夫行,非聖人行,是菩薩行。

  凡夫行則住生死,聖人行則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菩薩行也。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菩薩已證實相,於實相中一切法無分別,無垢無淨,是菩薩行也。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

  菩薩已過魔境,其行不感魔擾。為度眾生故,示現有魔而降伏之。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一切智者佛智也,二乘人求佛智,於中途取證,是非時求,菩薩行志求無上菩

提,無中途非時之求。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不入正位者,為度眾生不永取滅度也。雖入無生法忍,而不永取滅度,是菩薩

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觀十二緣起,破除一切邪見。菩薩雖觀十二緣起破除一切邪見,然起大悲心,

入諸邪見度眾生也。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雖以四攝法攝一切眾生向道,然於諸眾生無愛著心,是菩薩行也。

  雖樂遠離,而不以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生死,然不如聲聞乘人灰身滅智,永入無為也。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示現生於三界度眾生,但不失無生法性,是菩薩行也。此所謂隨緣不失性也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已證入空三昧,而植眾德本度眾生也。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已證入無相三昧,而度眾生。換句話說,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無眾生

相也。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已證無作三昧,而現受三界身,是菩薩行。以上是言菩薩雖證三三昧,但仍

不捨眾生而廣行化度。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起一切善行者,起菩提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行六波羅蜜者,三輪體空也。雖行三輪體空,而以權智知一切眾生心心所法。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六通中有漏盡通,漏盡通不生三界,取滅盡定。行菩薩行者,不盡於漏,不取

滅盡,還生三界也。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梵世者,色界天與無色界天也。經云,修慈

極遠生遍淨(遍淨天係四禪)修悲極遠生空處,修喜極遠生識處,修捨極遠生無所

有。若依毘曇則謂,喜無量心在初二禪,餘三無量心,均在四禪。菩薩雖行四無量

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羅什大師云,禪者四禪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脫者八解脫也,三昧者空無相無

作也。菩薩雖行禪定,而不生於上二界。雖行八解脫,而不生於三界外。雖行空無

相無作,而不捨度眾生。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

   。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

   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

   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

   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聲聞人於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於是求離三界

。菩薩不爾,雖觀四念處,然為度眾生故,不永離身受心法。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聲聞乘為取涅槃,而行四正勤,一旦成就,便捨四正勤入於無為。菩薩不爾,

為度眾生故,不捨身心精進。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菩薩已得自在神通,為示修三十七道品,仍修行四如意足。此言菩薩雖已證深

,為度眾生故,仍示現行淺也。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菩薩雖已具五根,然不捨度眾生,而分別眾生諸根利

鈍。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菩薩雖示現行聲聞乘法,而實在志求無上佛乘。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示同聲聞,修於七覺分,而實不同聲聞,其志在於無上佛慧。

  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示同聲聞,修八聖道,然與聲聞不同。聲聞人修八聖道,證有餘涅槃,而菩

薩修八聖道,則證無上菩提。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

   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

   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

   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

   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止者止於寂,觀者觀諸法如幻。若觀諸法如幻,乃能止於寂也。止是其體,觀

是其用,由體方能起用,故止於寂方能觀法如幻也。菩薩雖證法性寂滅,雖觀眾生

如幻,然興大悲心度如幻眾生,而不畢竟墮於寂滅也。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菩薩雖以證入無生法忍,然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修因致果,而以相好莊嚴其

身。此言菩薩雖證無上佛道,然猶往來生死普度群迷,無量劫來無有休息也。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菩薩為度眾生,雖權現小乘身,而實不捨佛法,趣於無上菩提。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諸法究竟淨相者,法身也。隨所應現身者,化身也。菩薩雖證法身,然以大悲

為懷,化現世間。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已入常寂光土,而猶現清淨報土度化有緣,是菩薩行也。

  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得佛道者,菩提樹下成正覺也。轉法輪者,說法度眾生也。入涅槃者,化緣既

畢取滅也。不捨菩薩道者,不捨度眾生也。例如世尊,菩提樹下成道,鹿野苑轉法

輪,雙樹間取滅。雖然示現滅度,其化度十方無有休息。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中,八千天子皆發無上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