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清涼 第三集

目錄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26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27

忍讓和合護持常住………………………………………………………………………28

生在世間不染世間………………………………………………………………………29

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30

心愈下道愈高……………………………………………………………………………31

承先啟後…………………………………………………………………………………32

有為與無為………………………………………………………………………………33

常懷慚愧心不放逸不失初心……………………………………………………………35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37

護持常住…………………………………………………………………………………39

如法如律如佛所教………………………………………………………………………40

三業清淨光明照物………………………………………………………………………41

十二因緣…………………………………………………………………………………42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44

至誠懇切懺悔業障………………………………………………………………………47

聞過則喜知過必改………………………………………………………………………48

道德………………………………………………………………………………………50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民78.6.17. 農5.14.

  世間一切皆是有為法 ,有為法如幻如化,大家不要起貪著心。

  我以前曾和大家講過,對於一切法有幾分不足,正是有餘 ,不可要求事事滿

意 。

  世間人在有為法,不知道無常,希圖成功,希圖滿意,他不知道成功和滿意,

都是暫時的,結果終歸磨滅。自古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皆難免這定律。

  大家不相信看一看,無論是人、是事,成功皆是暫時的。因為這個定律有一個

原則,一切人難免老病死。

  世間有為法如幻如化,不可一味貪著。不要說世間法,佛法落入有為,還要經

過興衰之運,何況世間法?

  但是佛法的本質——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大家修學佛法很久了,以理推尋,可能知道,有為即無為,無為即有為,也有

為也無為,非有為非無為,說有為一切有為,說無為一切無為。

  大家修學十玄門,不難了解這個道理的。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民78.6.18. 農5.15.

  我們雖是凡夫比丘比丘尼,也應該發菩提心。云何發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

自利利他。

  凡夫在因地,要想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可以自己持戒念佛,是自度自利;勸

別人持戒念佛,是利他利人。可以自己不犯十惡業;也勸別人不犯十惡業。自己諸

惡不作,眾善奉行;勸別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可以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修行的時候,在菩薩位,稱之為莊嚴佛淨土。究竟果位,自己和眾生得無上大

利。

  諸惡不作,是諸佛的斷德;眾善奉行,是諸佛的智德。斷德滿、智德圓,稱為

世尊。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如果出家一場,不能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很慚愧的。   

       

 

 

    忍讓和合護持常住              民78.6.19. 農5.16.

  大眾僧要忍讓和合,護持常住。大家互相忍讓和合,常住才能興隆。

  常住興隆,三寶才能住持。三寶住持,佛教不亡。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佛寶,令一切眾生,體解無上大道,發無上菩提心。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法寶,令眾生聞法,得無生忍。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僧寶,令一切眾生,皆能統理大眾。統理大眾者,統理大

眾僧,一切無礙。

  各位天天歸依三寶 ,不要忘記,歸依三寶就應該護持常住。護持常住,就必

須忍讓和合。                              

 

 

    生在世間不染世間             民78.6.20. 農5.17.

  我們大家很不幸,因為業報關係,生到世間來。雖生在世間,要不染世間。

  染世間有三種法,五欲、五蓋、十不善。記住,五欲五蓋十不善,不可犯。

  五欲,是五根貪著五塵,眼耳鼻舌身貪著色聲香味觸。因為有根塵的關係,所

以有人說,五欲是眼耳鼻舌身,那是約能邊講的。又有人說,五欲是色聲香味觸,

這五種法引起眾生的欲念,那是從所邊說的。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又立財色名食睡

為五欲,財色名食睡也是從所緣邊而說。要想脫離五欲,重點在五根不貪著五塵。

  五蓋,大家都知道,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

  十不善,是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痴。

  如果這三種法皆不染著,雖處世間,已經是極樂世界的眾生了。

  所以大家雖然因業報關係,生到世間來,要不染世間,各自提醒自己。

  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脫離這個苦海。世間之苦,皆有因緣。大家如果受

苦,就想到還債,歡喜忍受。                       

 

 

    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           民78.6.21. 農5.18.

  出家人要以慈悲為本,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要以利益眾生為懷。

  世間人總喜歡賺便宜,不吃虧。他不知道,賺便宜,正是吃大虧。吃點小虧,

正是賺大便宜。什麼原因呢?吃點虧用不著還債,如果賺了便宜,一定還債。

  世間人處處喜歡賺便宜,結果討債的人跟在後邊,大債小債,都要還。肯吃虧

的人,不需要還債,所以說,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如果處處賺大便宜,正是

吃大虧。

  所以大眾僧要以慈悲為懷,總以利益眾生為懷,不可賺眾生的便宜。貢獻自己

,利益眾生,這是出家人的本務。

  不相信,大家想一想。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賺眾生的便宜。煩惱無盡誓願斷

,沒有賺便宜的想法。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賺便宜的想法。佛道無上誓願成,佛

是大慈大悲,沒有一點賺便宜的想法。

  希望大家以四弘誓願為自己的標的,提醒自己。             

 

 

    心愈下道愈高               民78.6.22 農5.19.

  出家人心愈高,道愈下。心愈下,道愈高。

  大家記住,心必須要下,道才能增高。如果心高的話,道低落了。印光大師說

,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唯我印光實是凡夫。所以,修道人心不可高,心要下,道

才能增高。

  所謂心高,是我慢。心下,是沒有我慢。你們有很多人,我慢心重,不知道這

障道之法。

  我慢有兩種,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生煩惱障,障涅槃。法我執,生所知

障,障菩提。

  如果根據八個識,分別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現量,是第八識、前五識

,都是現量界﹔比量,是第六意識;非量,是第七末那識。所以,非量無一是處,

皆是邪慢。如果落入非量,就造惡業了。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我所,執著我、我所,皆是非量。三塗之眾生,皆是非量

界的眾生。

  所以大家如果產生我慢,在佛道就沒有成就了。從今以後記住,心愈下,道愈

高;道愈高,心愈下。如果心高生我慢的話,是惡道眾生。          

 

 

    承先啟後                  民78.6.23. 農5.20.

  你們年輕人,要知道,有承先啟後的任務。要繼承佛的無上佛法,傳留後世,

那是年輕人真正的作為。

  平時不要好名好利。名利兩途,最壞道人心。年輕人要是走上名利兩途,就難

得有所成就了。

  要看破名利,好比是過眼的浮雲,剎那間就褪色。所以年輕人承先啟後,要務

實不務名。

  名者實之賓,沒有實在德行,僅僅有個虛名,是恥辱的。希望大家不要僅求名

利,要有實在的貢獻,為佛陀貢獻,為眾生貢獻,名利兩途遠離。

  要記住,年輕一代有一項大任務——承先啟後。             

 

 

    有為與無為                 民78.6.24. 農5.21.

  今天和大家講,有為與無為。此法甚深,恐怕我講不好,不知道大家能聽明白

聽不明白。

  大法鼓經,佛說,法唯有兩種,有為與無為。其實有為無為,唯一實相。

  如果方便說,無為是體,有為是用。全體起用,無為就是有為;全用歸體,有

為就是無為。並非在有為以外另有無為,無為以外另有有為。無為隨緣就是有為,

有為無性就是無為。大家熏習佛法很久了,我想應該知道。

  如果有為無為分開,就不成立了。有為不能單獨成立,靠無為才成立。無為不

能表現,靠有為才表現出來。

  有為,譬如說,有生滅相;無為,是不生不滅。生滅相隨緣,不生不滅是無性

。如果離開無為,生滅不存在。譬如說,生滅要是存在,此存在就不生不滅。所以

,有不生不滅,才有生滅。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稱之有為。但是前念滅了,不

能後念生,因為滅法不生故。後念若生,一定前念不滅。但是,如果前念不滅,還

是前念,沒有後念生。                          

  再舉個例子說,眼睛先見東方,然後又見西方,見東方的見性滅了以後,才能

見西方。要不然,不能見西方。如果見東方的見性不滅,當你見西方的時候,應該

東方西方同時見。不過,如果見東方的見性滅了,就不能再見西方,見性已滅故,

滅法怎能再見?

  所以有為就是無為的隨緣,無為就是有為的無性。此法甚深,大家慢慢體會。

這都是在教理方面談。

  修行法門可以實際去會。譬如說,念佛,念佛就是有為。念而無念,無念就是

無為。念而無念,有為就是無為;無念而念,無為就是有為。此法橫說豎說——無

生,佛稱之為無生法。所以上品上生,華開見佛,聞法即得無生忍,聞法以後就得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我們大家不夠那個資格,唯有求哀懺悔,求阿彌陀佛加被,求觀音菩薩加被,

不可有絲毫的我慢心,因為我們愚痴眾生根機太差。

  我雖然講過了,恐怕講得不好,不知道大家聽懂不懂?如果聽懂了,慢慢思惟

  佛說有為無為是根據一個道理講的,大家不妨猜一猜,根據什麼道理?   

 

 

    常懷慚愧心不放逸不失初心        民78.6.25. 農5.22.

  出家修道,要有慚愧心,不可放逸,這樣可以減少過錯。

  什麼是慚愧心呢?自己犯了過錯,感覺羞恥,謂之慚;犯了過錯以後,羞於見

人,謂之愧。

  什麼是放逸呢?放逸就是放縱六根,逸於六塵。簡單說,眼根染於色塵;耳根

染於聲塵;鼻根染於香塵;舌根染於味塵,或者多說話;身根染於觸塵;意根染於

法塵。謂之放逸。

  無慚無愧和放逸,是一切惡法的根本。佛在三法經說得很清楚,一切惡法皆從

無慚無愧、放逸而來。

  無慚無愧和放逸,互為表裡。如果你無慚無愧,一定放逸。如果你放逸,一定

無慚無愧。所以要常懷慚愧心,不可放逸,一切善法就生了。希望大家注意到——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告訴你們一個方便,有慚愧心、不放逸,怎麼能作到呢?你們要常懷一種心

,好比到人家裡作客,謹謹慎慎,就不敢放逸了。              

  你們都怎麼樣?初來時,沒受戒以前,都很謹慎,不敢作錯一點事情,那是偽

裝啊!時間久了以後,原形畢露。放逸、無慚無愧都來了。

  所以希望大家,既然懷好心出家,要不失初心。當初怎麼發心,不教他改變。

佛門中有句話——不失初心,成佛有餘。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            民78.6.26. 農5.23.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什麼是解脫味呢?沒有煩惱,是解脫味。沒有業障,

是解脫味。所以大家不要妄起煩惱、妄造業障,不得解脫味。

  如果廣說,凡是繫縛眾生的,不得出離,不得解脫味;沒有繫縛,出離生死,

皆是解脫味。

  貪瞋痴,不得解脫味,所以大家要斷貪瞋痴﹔殺盜婬,不得解脫味,大家要斷

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不得解脫味,大家要斷口四過。

  再說起來,得解脫味者,沒有疾病。再說深一點,得解脫味者,不老、不死。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解脫味。無生法忍,是解脫味。大家念阿彌陀佛,因地解脫

,命終以後往生西方,果地解脫,都是解脫味。

  出家學道,在家學佛,應該追求解脫味。這個解脫味,介紹大家一本經,上面

講很多——大般涅槃經。

  或者有人說:「古德講無縛無解,你怎麼總講得解脫味呢?不是說,沒有縛沒

有解嗎?」不錯,大家要分清楚,那是在淨法邊說。有縛有解,在染法邊說。  

  如果在清淨法邊,說有縛有解,壞法性;如果在染法邊,說無縛無解,壞功德

。壞法性,不得智慧;壞功德,沒有福報。福慧兩足,不可偏執。佛有無量功德,

度無量眾生,如果沒有解脫,怎麼會獲得?佛法身常住,如果說有縛有解,怎麼能

會法性?

  大家記住,禪宗說無縛無解,從淨法邊說,法性上說;有縛有解,從眾生邊說

,度眾生自然有縛有解。

  譬如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願一切眾生皆

成佛。如果沒有解脫功德,怎麼能使眾生成佛?大家要深入佛法,不可偏執。  

 

 

    護持常住                  民78.6.27. 農5.24.

  大家要護持常住。常住存在,常住興隆,大家才能夠存在。

  有一句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皮膚不存在,毛髮生長在那兒呢?

大眾僧依止於常住,常住不存在,沒有依止處。一棵樹枝葉雖然茂盛,可是都依止

於樹身,如果樹身乾枯了,枝葉自然凋零,大家確實了解這個道理。

  你們出去講經,如果遇到任何出家人,不要和他們說,那個道場好,那個道場

壞,那不是出家人應該說的。勸他們護持自己的常住,孝敬自己師父,與大眾僧和

合一味,這樣三寶自然住持於世。

  所以大家要護持常住。護持常住,一定要和合,大眾僧和合一味,甘苦與共,

疾病相扶持,這樣常住自然存在了。

  現在末法時期,各個道場不興隆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不護持常住,病根在此

地,大家應該知道。                           

 

 

    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民78.6.28. 農5.25.

  大家天天要檢討自己,有過錯,趕緊改,趕緊懺悔。檢討自己,今天修什麼功

德沒有?如果沒有,趕緊修功德。

  每天儘量檢討,我今天犯殺了沒有?犯盜了沒有?犯婬了沒有?妄語惡口綺語

兩舌、貪瞋痴都犯了沒有?如果有犯,趕緊檢討,不要教它成為種子,成為種子要

受報的。所以說,懺悔則清淨。

  每件事所作所為,要檢討:是否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是為修道;如果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不是修道。

  如果在世間不如法,不如律,僅僅在生死受報。佛門當中另有罪報要受。佛很

懇切地說過,比丘如果在道場中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不如墮地獄中被燒

煮。因為墮落地獄被燒被煮,只燒一身;如果在道場中,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

所教,不修道,生生世世被燒煮。

  大家千萬檢討自己。因果可怕啊!不要不知道。我作師父的,不和你們講,我

有罪過。和你們講,希望你們確實注意。                  

 

 

    三業清淨光明照物             民78.6.29. 農5.26.

  大家持戒要記住,我們是嚴持重戒善識開遮,但務實質不重形式。

  持戒不可流於形式。什麼是實質呢?持戒須要三業清淨。身清淨,沒有殺盜婬

;口清淨,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清淨,沒有貪瞋痴。三業清淨,光明照物,

這是持戒的功德。至於其它的形式,了不起是助緣。

  大家千萬不可僅重形式,小小規矩注意到了,三業不淨,不能廣度眾生,那是

本末倒置。

  你們有很多人把戒法實質放棄,徒有形式,學戒學得做做作作,扭扭捏捏,非

道人之心。

  經上又說,菩薩為憐愍利益一切有情,修習淨戒波羅蜜。我們要護持眾生的法

身慧命,持戒才有實質功德。僅僅注重形式,沒有功德。

  以後記住,要三業清淨,光明照物,這是持戒的功德、實質。千萬不可僅重形

式,本末倒置,學得做做作作,扭扭捏捏的,不好的,大家注意到。      

 

 

    十二因緣                  民78.7.11. 農6.9.

  今天和大家講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有的說五因七果——五因,就是無明、行、愛、取、有。我們認為

這個說法比較圓滿。也有人說,一因十一果——無明為因,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為果。

  這裡面有一點點分別,無明、行,續現在的生死。所以識、名色、六入、觸,

受,皆是現在所攝;愛、取、有,續未來的生死。如果按照三世講起來,五因七果

比較圓滿。

  因為什麼原因呢?愛可以轉變,根據圓覺經說,菩薩以大慈悲心,入世間令眾

生捨愛,所以愛可以轉為慈悲。菩薩破無明,就把愛轉為慈悲了。菩薩不叫愛,稱

之為慈悲。

  凡夫之愛,有四法,愛、著、染、婬。破無明菩薩,轉愛為慈悲,其愛沒有著

染婬,所以不續分段生死。無明可以續變易和分段生死,愛僅僅續分段。如果愛微

細的話,和無明的作用就一樣了。

  十二因緣,佛在大般涅槃經說,就是佛性。十二因緣,因為智慧不同,得的受

用也不同。聲聞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因為智慧羸劣;緣覺乘人,觀十二因緣,

也不見佛性;菩薩,見佛性不了了;唯有佛,觀十二因緣,徹見佛性,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今天和大家講的,比較拉雜一點,希望大家繼續進修。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民78.7.12. 農6.10.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你們都是割愛捨親,拋棄一切世間的愛好,來出家修道

,不可以有情染之心。否則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出家人如果在道場發生情感,等

於是於佛法中破佛法,很不吉祥。

  佛說出家人是大丈夫,大丈夫不分男女,有四種人稱為大丈夫。那四種人呢?

聽聞法,第一種;思惟義,第二種;如說行,第三種;善知識,第四種。

  聽聞法,聲聞弟子。我們可算是聲聞弟子;思惟義,是緣覺乘人;如說行,菩

薩乘人;善知識,佛。佛是九道眾生的善知識。

  聽聞法,在佛言教;思惟義,在佛義理,稱為教理;如說行,是行;善知識,

是果。說起來,就是教理行果。

  情染之心,障道。有四種法,從細到粗。那四種法呢?和你們講過——愛著染

婬。愛最微細,可通至無明。菩薩,還有一分法愛,不是情愛。二乘人,涅槃之愛

,也不是情愛。著,色界無色界天著於禪定。染以下是欲界五趣雜居。     

  所以染婬,犯不得。犯了婬戒,障禪定道、四禪八定;往深的說,障小乘滅盡

定;往大乘說,障菩薩六度萬行;障佛果位、無上佛道。

  你們出家一場,所為何事?要記住——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各人要切實提高警覺,否則對不起佛,對不起菩薩,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對

不起一切眾生。

  情染和婬,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克制住了,是涅槃流;一念氾濫,是生死流。

在凡夫位說,罪報福報,一念之間。凡聖說起來,生死涅槃一念就分了。

  你為什麼不走涅槃路,甘心墮落呢?人身一失,萬劫不復。

  大家記住,何幸我們得聞淨土法門?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尤其

得聞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佛金口所說的無上言教,對末法時期眾生最有利。

  淨土義理甚深,言一乘佛法。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念是言教,而無念就是義理

;無念是義理,念是言教。淨土法門,二諦融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往生是言

教,無生是義理。淨土法門,往生即無生,無生是往生。

  釋迦牟尼佛傳給我們,無上妙行,生到西方,證果即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四土圓融。我們何幸得遇這種法門?不一心辦道,難道想墮落嗎?      

  所以大家記住,無論道友之間,乃至對一切眾生,只有道義之交,不可動情念

。希望大家守身如玉,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至誠懇切懺悔業障             民78.7.13. 農6.11.

  大家要至誠懇切懺悔業障。

  我們業障無量無邊,絕對相信佛菩薩功德力不可思議。懺悔業障最好的辦法—

—念阿彌陀佛。經上說,念念中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懺悔過以後,不可再作。如

果懺悔以後,不再作,功德無量。

  同時,廣修功德,也是消業障的辦法。

  大家要知道,業障不懺悔,經上說,縱經百千劫,業果報不失。

  懺悔的功德,可以使行人清淨,也可使重報改輕報,遠報改近報,大家不可自

誤,要至誠懇切懺悔。                          

 

 

    聞過則喜知過必改             民78.7.14. 農6.12.

  中國聖人聞過則喜,知過必改,希望大家都要學習。

  不可以怙惡不悛,那樣會成種。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要受報的,不

可不相信。等時間到了,果報臨頭,你相信已經來不及了。

  種子,比種子還細的,是習氣。根據唯識宗說,習氣是種子別名,習氣就是種

子。如果按照事相來說,不錯的。譬如說,世間好賭的人,秉性難移,難以改過;

好嫖的人,秉性難移,難以改過;凡有所執著愛好的人,都是秉性難移。

  大家要時常觀照,如果自己有這種種子習氣,趕緊改過來。不要叫他成報,業

報臨頭,後悔已遲。

  如果依理推尋,種子和習氣,有一點點差別。什麼是習氣呢?風吹樹搖,風止

以後,樹還搖,那是習氣。種子,斷見思惑,就沒有了,不受分段了;習氣,深在

無明,所以佛說,有一個比丘,已經成阿羅漢,還有喜歡照鏡子的習慣,佛說,他

前生的習氣不斷。可見習氣和種子,有一點點差別,粗細不同就是了。     

  希望大家不要秉性難移,有情下種,因地果生的時候,後悔已遲。所以,菩薩

畏因,眾生畏果,千萬不要造因。                     

 

 

    道德                    民78.7.15. 農6.13.

  你們對人家說法,要顧慮到自己的心行。換句話說,道德無虧,務必要教它言

行一致,不可以光嘴巴說,不能作。

  道德是出家人的根本。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呢?淺顯地說,嚴以律己,謂之道

;厚以待人,謂之德。進一步說,自利謂之道;利人謂之德。所謂自利利人,並不

是世間法的利益。自己不造十種惡業,不受惡報,稱為自利;勸一切眾生不造十惡

業,可以利他。

  於佛法中,談到利益,現前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才稱為利益。如果現前得

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不稱為利益。自利,現前有利益,後世也有利益,就是十惡

業不犯。利人,也是令眾生現前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十惡業不犯。

  再進一步說,上求佛道,謂之道;下化有情,謂之德。上求下化,是菩薩行。

所以沒道德,不能成就菩薩行。道的原則,此心不變,亙古今,照日月。德的原則

,隨緣度化眾生,普度十方。

  今天和大家講,從淺顯的道德,一步一步地講深。希望大家,不愧對佛,不愧

對眾生,不愧對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