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清涼 第三集
目錄
眾生忍法忍………………………………………………………………………………76
慈悲喜捨…………………………………………………………………………………77
慈悲喜捨…………………………………………………………………………………77
真如法界眾生不增不減…………………………………………………………………78
防心離過三業清淨………………………………………………………………………80
忠厚與聰明………………………………………………………………………………81
單提一聲佛號三心斷四相離……………………………………………………………82
止惡修善…………………………………………………………………………………84
和合………………………………………………………………………………………85
智慧………………………………………………………………………………………86
發悲愍心三業清淨超度亡靈……………………………………………………………88
精進佛道上報親恩………………………………………………………………………90
慎言………………………………………………………………………………………91
持戒念佛作人福田消受供養……………………………………………………………92
一切法不可得……………………………………………………………………………94
不要名利只為建設道場…………………………………………………………………96
心地光明不虧暗室………………………………………………………………………98
前人所行後人看樣………………………………………………………………………99
眾生忍法忍 民78.7.31. 農6.29.
佛說修道人的性,如調柔金。忍的功德最大,初修是忍,久修成定。
忍有兩種,眾生忍、法忍。對眾生要忍讓柔和;對一切法要忍,不為其所動。
眾生忍可以結善人緣;法忍可以結善法緣。善的人緣,可得無量福;善的法緣,可
得無量慧。久久修習,福慧漸增,有一天福慧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大家千萬不要起我慢心,我慢心就把福慧功德破壞了。我慢心一起,不能柔和
忍辱,生忍、法忍皆沒有,福慧不得成就,佛道不得完成。
過去所造的惡業,要至誠懺悔,對佛菩薩至誠懺悔。你們都知道,懺悔,要對
僧眾懺悔,現在我們辦不到,唯有對佛菩薩至誠懺悔。懺悔過以後再不犯。如果懺
悔以後再犯,惡性不改,要知道,縱經百千劫,業果報不失。大家要起戒懼心。
慈悲喜捨 民78.8.1. 農6.30.
謙受益,滿招損,修道人應該謙恭和藹。
別人有長處和功德,應該起隨喜心,讚歎助成。助成別人的功德,就是無量功
德。千萬不可對別人的功德起觀望心,觀望其成敗。尤其不可起嫉妒心。
菩薩有慈悲喜捨,大家要知道。
如果一念嫉妒別人的功德,嫉妒別人的成就,惡報要你自己受。
希望大家檢討自己,磨鍊自己。
真如法界眾生不增不減 民78.8.2. 農7.1.
今天和你們講一點費思惟的事情,你們腦筋要活起來。
文殊師利菩薩說,真如不增不減,法界不增不減,眾生不增不減。因為,真如
法界眾生皆是假名。真如法界眾生,無所依,無依處,非依非不依。你們思惟思惟
什麼道理?
因為真如法界眾生,皆因緣所生法,其性等同虛空,虛空不增不減,虛空無形
無相,離一切法,所以不增不減。雖說有東方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皆是
假名。
虛空無所依,無依處,人人都知道。萬法依於虛空,請問虛空依於何處?
你們要動腦筋啊﹗善思惟。這究竟什麼法?虛空非依,沒有依處,非不依。什
麼原因?
因為虛空非有非無,不能說有依,不能說無依。如果說虛空是有法,不對!因
為虛空無形無相,離一切法。如果說虛空是無法,也不對!因為虛空橫遍豎窮,即
一切法。離一切法,所以非依;即一切法,所以非不依。
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如此說,你們修學佛法很久了,各自善思惟什麼道理?我
想有人一定應該會知道的。
這是甚深微妙法,願大家能解如來真實義。你不想一想嗎?何止真如法界眾生
呢?譬如法身,不也是一樣嗎?你說它有,無所在;你說它無,無所不在。
這個法你如何去體會啊?以無住心體無相法。
防心離過三業清淨 民78.8.3. 農7.2.
佛說世間有二健兒,一者持戒不犯,二者犯戒能悔。此二健兒,皆可出生死。
持戒,要知道它的根本精神,並不是作一點小小的規矩、形式,就算持戒;持
戒的根本精神——防心離過。
防心,不生貪瞋痴;離過,離身三口四七支惡業。總而言之,十業清淨,才是
持戒。
十種善業,稱為清淨戒。這十種清淨戒,是一切戒法的根本。無論什麼戒,都
是根據這十種善業來的。希望大家發揮持戒的精神——三業清淨。
至於其他的規矩、形式,那是佛在當時因事制宜而定,大眾僧可以方便行持。
忠厚與聰明 民78.8.4. 農7.3.
今天和大家講——忠厚與聰明。
忠厚為體,聰明為用。如果一個人專用聰明,很危險。專用聰明,好比一把利
劍沒有劍柄,很危險。
一切事業成功,成功在忠厚,不成功在聰明。
什麼原因呢?一切事業的成功,要靠苦幹、實幹,才得成功。忠厚的人,可以
苦幹、實幹;聰明的人,不會苦幹、實幹。遇到事情,觀望、取巧,是聰明的人;
避重就輕,是聰明的人。所以事業的成功,在於忠厚,不在聰明。
同時聰明的人,多是不重道德。因為沒有道德的緣故,凡聰明的人,差不多前
途多乖。只知道用聰明,不能利益眾生;忠厚可以護持常住,說法、利生。聰明的
人,因為他取巧的緣故,沒有真誠心,所以不能護持常住,也不能說法,不能利生
。縱然說法利生,皆是假的。所以只知用聰明的人,不吉祥。世間法也說過,十分
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所以大家要忠厚。如果是忠厚又聰明,聰明而忠厚,可以算是一位僧才。這是
為人處世的道理,希望大家切實檢點,使自己的修養一天一天進步。
單提一聲佛號三心斷四相離 民78.8.5. 農7.4.
今天和你們講一點念佛的要領。
我曾和你們講過,妄想是煩惱因,這是出於淨業障經。要知道,妄想是煩惱因
,煩惱是業因,業是苦因。如果要想離苦消業,就要斷煩惱。要想斷煩惱,就要除
妄想。所以妄想是根,害人最甚了。
妄想取三世相,取過去相、未來相、現在相。所以經上說,修道人不憶念過去
,不設想將來,不住著現在。不憶念過去,過去心斷;不設想將來,未來心斷;不
住著現在,現在心斷。三心斷,一定四相離。四相者,就是我人眾壽相。三心斷、
四相離,成就佛道。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領在單提一聲佛號。如果你全心是佛,自然不憶念過去
,不設想將來,不住著現在。大家不妨念念佛修修,試一試。
心中只有一聲佛號,沒有過去想,沒有未來想,沒有現在想。單提一聲佛號,
不取著我相,不取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你能念到三心斷四相離,念佛即得成
就,稱之為一心不亂。其要領就在單提一聲佛號。大家不妨修一修,看一看。
如果你心中只有一聲佛號,一定三心斷四相離,這樣可以斷妄想,斷煩惱,消
業障,了生死。
今天和大家講的,論修不論解,你光懂得道理,沒有用,確實修修看看。
止惡修善 民78.8.6. 農7.5.
大智度論云,惡止不更作。息身口惡,是為戒相。
大家要知道,持戒在於止惡,身口七支不犯,不過這是說聲聞戒。聲聞戒,七
支惡業不犯。菩薩戒,身口意三業皆不犯。同時菩薩戒,不單是止惡,還要修善。
如果起貪瞋痴,或者不修善,皆叫犯戒。
你們都受過菩薩戒,稱為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任何人都應該止惡修善。
結夏一開始,我告訴你們——日除一惡,日行一善。確實檢討,你作了沒有?
那是菩薩行。不愧你稱為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如果茫茫然,惡業沒止,善業沒
修,應該起慚愧心。
今年結夏還有十幾天就圓滿,希望你們下決心,止惡修善,不可再懈怠。
止惡修善,稱為持戒。聲聞戒息身口七支惡,稱為戒相。菩薩戒,息身口意十
惡業皆不犯,稱為戒相。
希望大家確實檢討!
和合 民78.8.7. 農7.6.
你們在外邊遇到出家人,不要談論是非,那個道場好,那個道場壞。更不要談
論人的是非。總要使他們和合,各自護持自己的道場,孝敬自己的師父,和大眾僧
和合,千萬不要破壞人家的和合。
出家人應該和常住和合,和師父和合,和大眾僧和合。
如果你們妄談是非,破了人家的和合,罪很重。萬一構成僧眾數,別眾羯磨,
那你就犯五逆罪,千萬注意到。
總教他們和常住和合,和師父和合,和大眾僧和合,如果所有出家人都能作到
,道場自然興隆。各個道場都興隆起來,就是佛教的興盛。
現在末法時期,各個道場不興隆,毛病出在不和合,個人主義太深。不能和常
住和合,總喜歡個人主義;不能與師父和合,希望個人主義;不能與大眾僧和合,
希望個人主義。造成末法時期各個道場的衰替景象。你們大家要注意到。
智慧 民78.8.8. 農7.7.
今天和你們講「智慧」。這個問題比較深,希望你們隨緣隨力隨分聽取。
佛道的智慧,和世間智慧不同。世間所謂智慧,是世智辯聰。這是我見,不究
竟。同時,往往是非量。佛道的智慧,所謂智,是分別法相;所謂慧,是洞達法性
。
法相有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智;法性無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慧。這就
是古德所說的:「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是智,不作分別想是慧
。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法,稱為智;一切
法緣生無性,無性則空,稱為慧。
智者——燭有;慧者——鏡空。智,如實知一切有法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
無自性即空,所以智者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慧,鏡空,如實知空是無性,無
性能隨緣,隨緣現諸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
空,不空而空,稱為妙智慧。就是金剛經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菩薩智慧,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者,燭有也;不變者,鏡空也。菩薩
隨緣入生死而不住生死,所以稱為隨緣不變。不變者,涅槃也。菩薩證涅槃不取涅
槃,所以稱為不變隨緣。
佛智究竟,稱「照而寂、寂而照」。照者,普度十方,分別一切法,稱為遍知
。寂者,不動法身,不生不滅,稱為正。佛的智慧是正遍知。
照而寂,雖然常化六道,常是法身。所謂「常六道常法身」。寂而照,雖然常
法身,常度化六道。佛如實知如實證,究竟證到,所以常六道常法身;眾生不如實
知,遍計執,識心計度,雖然是常法身,可是常輪轉六道。
此法說起來,如果廣說無量,略說稱為智慧。智慧不遠,在各人的性中。
世間智慧,皆是識心計度,不究竟,總歸生死。佛道智慧,不生不滅,不常不
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為什麼呢?有即空,則有不可得;空即有,則空不可
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所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
不異、不來不去。
希望大家精進上求。這是出家人的上求佛道。如果你一時聽不懂,下去以後,
善思惟。
發悲愍心三業清淨超度亡靈 民78.8.9. 農7.8.
和你們講過,七月度一切生靈,各人要注意三業清淨。
娑婆世界的眾生實在苦。既然出家了,要想「利濟眾生」。譬如說,每天,當
我們睡得正安寧的時候,各地的屠宰場,不曉得殺多少眾生。出家人要起悲愍之心
。
如果讓屠宰場不殺,辦不到。因為他們的殺業,是由貪瞋痴造成的。如果每個
人都沒有貪瞋痴,殺業自然不會造成。勸大家吃素很難。如果任何人沒有貪瞋痴,
自然而然地就吃素了。
所以,不要犯貪瞋痴。三業清淨,根本在意業,意業清淨,身口二業就清淨。
所以大家七月間發心,發悲愍心,超度亡靈,就要不生貪瞋痴。
如果不生貪瞋痴,有無量功德。讓任何人沒有貪瞋痴,娑婆世界就沒有罪惡,
此地就是淨土。
如果你動貪瞋痴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至誠心念阿彌陀佛,不會有貪瞋痴
。
你自己沒有貪瞋痴,也勸其餘的眾生不生貪瞋痴。
自己無貪瞋痴,勸別人也不生貪瞋痴,稱為「莊嚴佛淨土」。因為這樣自然沒
有殺盜婬、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此地就是淨土,所以稱為莊嚴佛淨土。
諸佛沒有貪瞋痴,你要是沒有貪瞋痴,功德和佛齊等。
希望大家發心,三業清淨,超度亡靈。
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民78.8.10. 農7.8.
你們捨棄父母親緣,割愛捨親,前來出家修道,就應該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如何精進佛道呢?所謂精進佛道,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此法祇在一
聲阿彌陀佛佛號。持念阿彌陀佛佛號,戒定慧自然具足;持念阿彌陀佛佛號,自然
沒有貪瞋痴諸煩惱。
大智度論說,其餘諸三昧,有的能對治貪,不能對治瞋;有的能對治瞋,不能
對治貪;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貪瞋痴一切煩惱。所以,持念佛名,就能息滅貪瞋
痴。
戒定慧如果在菩薩行說起來,就是六度萬行,稱為修學佛道。布施、持戒、忍
辱,戒所攝;禪定,定所攝;般若,慧所攝。精進一度,通攝六度。這一切法,雖
然廣說無量,祇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毀犯,就是
戒具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散亂,就是定具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
時候,沒有愚癡,就是慧具足。
希望大家,既然出家了,要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慎言 民78.8.11. 農7.10.
今天再和大家講——慎言。
講話不可隨便亂講,最損功德。得意時莫太快口,失意時莫太快口。因為得意
失意的時候,知不正、見不明,如果快口多話,容易發生過失。所以大家記住,得
意時莫太快口,失意時莫太快口。
話少說為妙。所謂多說不如多聽,多聽有益,多說有失。佛教比丘不多說話,
道心自然增長。
佛在羅摩經說,比丘聚在一起坐的時候,當行二事,有兩種法可行,一者說法
,二者默然。在中阿含羅摩經,大家可去看。
說法可利己利人,不但現前令人得利,後世令人得利。默然,可離過絕非。利
人利己、離過絕非,道業自然增進。
所以大家記住,如果是你得意時快口,衝口而出,失意時快口,衝口而出,在
你所得到的是一個「悔」字。如果是依照佛的話去作,一者說法,二者默然,心地
會清淨,希望大家各自修行。
持戒念佛作人福田消受供養 民78.8.12. 農7.11.
大眾僧注意持戒念佛。持戒念佛可為眾生作福田,能消受供養。
有一部經,名「分別布施功德經」,上面說,持戒可作人福田。說,如果布施
病苦之人,得兩倍福。如果布施破戒之人,得百倍福。
為什麼布施破戒之人得百倍福呢?因為我們受的是別解脫戒,破一戒,其餘諸
戒還有功德。所以雖然破戒,可令眾生種福田,得百倍福。
布施持戒之人,得千倍福。大家持戒,最低限度可令眾生種福田,得千倍福。
布施離染之人,染者,欲染,大家知道,欲染是什麼呢?就是你們大家所存的
婬欲心。如果布施離染之人,得百千倍福。
如果布施須陀洹向,就是初果向,還沒證初果,得無量福。何況布施二果、三
果、四果、辟支佛、菩薩、諸佛?得福更多。
所以,持戒可以為人作福田。
念佛也可為人作福田。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縱是下品下生,最低限度也得
位不退。位不退是初果須陀洹。所以,在娑婆世界修念佛法門,就是初果向。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確實地持戒念佛,為眾生作福田,也能消受供養。
當然我們——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破戒的。戒經上說,毀破一戒,其餘諸
戒,還是鮮潔,應該持戒更謹。
念佛認真,句句佛號入心,使心不散亂,一心住於阿彌陀佛,六根不散亂,最
低限度你是須陀洹向。如果再高的話,你要是念到上品中生,初二三地,上品上生
,四五六地,那功德不可思議了。
千萬不要把自己開玩笑。業報不饒人啊!確實知道,業報臨頭,苦不可言。…
…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不要計較其他的,你在老病死之中啊!想到死,還有什麼可
計較的?
一切法不可得 民78.8.13. 農7.12.
今天和你們講,一切法不可得,你們不可生有所得心。
世間人認為,名利可得,妻財子祿可得,天天爭名奪利,以至於沉醉在煩惱之
中。
若人起有所得心,一定有貪;貪就生出瞋;一切法本不可得,他起心要想得,
就是痴。貪瞋痴生一切煩惱,造一切惡業。
你們要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有漏法無漏法不可得,世
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得,聲聞法菩薩法不可得,佛法外道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你們為什麼還起有所得心,起煩惱呢?
四諦法苦集滅道不可得,十二因緣法不可得,六度萬行不可得,甚而言之,佛
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甚至無上菩提,不可得。
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就可以破無明了。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無十二因
緣,無智亦無得,那有法可得呢?
或者大家迷惑,認為:無上菩提怎麼不可得?不可得大家為什麼修佛道呢?
佛說的不可得嘛!佛在經上說,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
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不就是告訴大家無上菩提不可得嗎?
不可得正是無上菩提。不得一切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間人愚痴,總在無所得當中起有所得心,實可憐愍。
龍樹菩薩有一句偈,我時常和大家講:「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
若,是亦被法縛。」下面又說:「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
解脫。」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見般若、不見般若,都被法縛?又說見般若、不
見般若,都得解脫,什麼原因呢?
若以有所得心,見般若、不見般若,皆被法縛。若以無所得心,見般若、不見
般若,皆得解脫。
大般若經說,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一切法。簡單說,以無所得
為方便,知苦;以無所得為方便,斷集;以無所得為方便,修道;以無所得為方便
,證滅。
什麼原因都無所得呢?一切法緣起性空,故不可得;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故不
可得;一切法一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生,故不可得。
希望大家不要再迷惑。在名利當中生有所得心,是愚痴人的行為。
不要名利只為建設道場 民78.8.14. 農7.13.
現在結夏眼看就要圓滿了,希望你們大家解夏以後,要保養聖胎。這一夏辛辛
苦苦修積一點點功德,不要解夏以後,馬上變樣子,把功德損失一點兒沒有。
少講話,少遊蕩,多念佛,多拜佛。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自己有過錯,趕緊改
;如果反省沒有過錯,自己勉勵自己。要起一個心,別人可以有錯,我絕對不能有
錯。這樣才是出家人。
你們都受過戒,受戒的時候規定,早晨起來摸頭,要自己提醒自己:我已經出
家了,依佛出家,應該作人天師。作人天師,不是光嘴巴說的。以身作則。時時刻
刻檢討。
你們為了建設道場,都很辛苦,我知道。以後不可鬆懈,再接再厲。
我們不要名不要利,只為建設道場。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道場呢?要記住,要
建設成一個「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安,死有所歸。」建設這麼樣的道場。
我們不要名不要利,只要這四項作到。
要知道,老病死,任何人難免。既然出家了,就要為老病死作安排。
少有所學、壯有所用——修積功德;老有所安——使他們安心住在道場,各自
念佛,拜佛,求往生,消業障;我們往生以後,都歸向西方淨土,所以——死有所
歸。
你們記住老病死,不要計較人我是非。自古以來,任何人免不了老病死。在座
的各位,不論你出家在家,任何人免不了。早作安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
其意,持戒念佛,求往生。你們都感覺自己年輕是不是?不知老之將至!病之將至
!死之將至!
心地光明不虧暗室 民78.8.15. 農7.14.
大眾僧時時刻刻要檢點,身心所行,一定要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心地光明,不
虧暗室。就是自己獨自處在暗室之中,無人能見之時,也是心地光明,於心無虧。
這樣,自然保持你個人的道業。
如果你真能做到這一步,往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心地不光明,暗室虧心,此
人難得往生。世間有一句話:「偽君子不如真小人。」
希望大家記住,無論什麼時候,心地光明,不虧暗室。
前人所行後人看樣 民78.8.16. 農7.15.
今年這一夏,眼看就圓滿了,希望大眾僧,各自檢點。改惡修善,各自檢點。
要知道,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千萬不要等生死臨頭,後悔已遲。早
作修道打算。
休夏以後,各人檢點,不要太放逸。要知道,前人所行,後人看樣。能給後人
留個好樣,千萬不要給後人留個壞樣。如果留下壞樣,你們前邊走,後面人家就指
指點點。將來你們要是收徒弟,徒弟引以為恥。
這一夏,我在病中天天給你們開示,希望你們入於耳,記於心。對你們會有利
益的。可不要——言之鑿鑿,聽之渺渺,那就辜負我一番苦心了。
古人說,道場中,龍蛇混雜。希望你們大眾,都是龍象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