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聞散記第一集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住眾請法
師:今天有人問我說:「唯識五心,介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如果不尋求
的話,那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要作了嗎?」
如果我不和大家講,障你們的功德門。佛法有兩門:智慧門、功德門。你能知
道不尋求,開你的智慧門;要是不洞達,障你的功德門。
不妨礙你思想事情,也不妨礙你說事情,也不妨礙你作事情,都可以清淨。清
淨叫功德門。
你想事情,沒有妨礙。不過不要生貪、瞋、癡三法。你說事情,也沒有妨礙,
不要生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你作任何事情,沒有妨礙,不要犯殺、盜、
婬。
心要是不起貪、瞋、癡,你所思想的,皆是清淨功德,稱為意業清淨。你說話
,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所說的都是法語、功德語,稱為口業清淨。
你作任何事情,不犯殺、盜、婬,那都是功德稱為身業清淨。
以清淨身業、口業、意業去完成十大願王,什麼事情不能作?十大願王總說起
來,就是功德門。
不過要知道,三業不清淨,有它的根。它的根是什麼呢?我執。人我執、法我
執,就使身口意三業不清淨了。再還有,煩惱障,所知障,一起煩惱障所知障
,三業不清淨。
如果沒有人我執、法我執,沒有煩惱障、所知障,三業清淨。
大家記住,三業清淨才有功德。三業清淨以後,你想一想就知道,他所尋求的
、決定的,沒有染污法,都是清淨法,這是功德。不尋求染污法,不決定染污
法,不落入染法,那就是智慧。
問:怎樣叫介爾心?
師:你手往熱水一放急縮出來了,沒有分別、沒有決定就是介爾心。決定心後生染
淨。
問:我們就是要以這種心念佛?
師:譬如差點出車禍,出口念句阿彌陀佛,錯過去了,率爾心。念的時候就沒決定
,沒染心,出於第一念──率爾心。你們登壇受戒,那個時候第一念率爾心。
一下壇,就是尋求,變染淨,破戒了。
初一念,率爾心。「我想想這個道理」,就是尋求心,所以說,你一想就不是
。
比方有人問問題,一問即答,不動別的意識,是真的。因為它是現量界嘛!說
「我想想再答」──假的,那是比量界。
問:率爾心和介爾心有沒有差別?
師:就是一個。你們叫介爾心,介爾心就是率爾心。
率爾心有業障沒有?不可能有業障。他沒尋求、沒決定、沒染淨,怎麼有業障
?
有煩惱沒有?他一定沒有煩惱。煩惱從那兒來的?唯識五心,它第一個從尋求
、決定,接著染淨就來了。
沒妄想,率爾心沒妄想,不可能有。手燙趕緊收回來,我知道疼,可是沒有妄
想,沒有無明,它現量界。
眾生壞就壞在用尋求心,尋求以後就決定,決定以後就染淨。
問:起正思惟,不算染心吧!以理思惟。
師:以理思惟,現量界同於率爾心,六祖說「五識同圓鏡」。你正思惟──率爾心
,相續就等流心。
問:我們說話要是想想再講呢?
師:那比量界。你沒見性,不可能直接講,見性以後一問即答。初初沒業障,進一
步沒煩惱;再進一步,沒妄想;根本,沒有無明。
問:念佛一句句的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不亂,就是沒有妄想?
師:一字連一字,一句連一句,就是叫做連續不斷。就是不斷相續,相續不斷,還
是二諦。念久了就種第八識。眾生念佛辦不到,你們念佛打妄想,念一念成了
觀世音菩薩了!
問:我們念佛時,會思惟阿彌陀佛因地法行,很歡喜、很感動,是不是有亂?
師:所以古德告訴你,行起解絕。
問:可是不想,它自然現的呢?
師:那是你的妄想。
問:要是起思惟的念就不對了,佛號就不能打成一片了,是不是?
師:打成一片,就是一字連一字,一句連一句。
問:再思惟義理,就不對了?
師:那叫打閒岔。實在講起來,佛七只重念佛,不必多講話,為什麼講佛七開示?
恐怕大家不懂,胡念亂念,盲修瞎練。
問:賢護分講修般舟三昧,有四法:第一點就是一剎那都無眾生想。第二點就是三
個月當中都經行不睡,第三點就是三個月除諸大小便外都不坐臥,第四點就是
行布施。
它的重點是不是在無眾生想,無色受想行識無色身,念佛不住著色身方面而念
佛?
師:它講的率爾心,你講的是尋求心。
介爾心不假思惟,現量界;尋求心,從思惟第六意識來。你講的是不是從第六
意識出?所以古德告訴你,用根不用識。
你用識是不是尋求?因為第六意識,它只想過去未來的謝落影像,是比量界。
八識裏面,阿賴耶識──現量界,阿賴耶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聖人才辦
到。前五識也是現量界,它沒比量。手燙趕快起來,沒有比量,第六識──比
量,第七識──非量,完全錯!第七識是我執。
我執有二種:人我執、法我執;生二種障:煩惱障、所知障;生二種死:分段
死、變易死,所以它是非量。
問:釋迦牟尼佛,就是打坐成佛的?
師:我們不敢講,我們凡夫怎麼測度佛呢?小學生跟著老師學。
問:佛就是修無量劫,身口意三業清淨,不是打坐就可成佛的吧?
師:不出十個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問:我們念佛有沒有率爾心?
師:有。
問:那要相當清淨才有?
師:率爾心,是現量界,清淨一念就是。眾生迷惑,總想用尋求心。
問:講金剛經要如何稱性而發?從心性流露?
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請師父開示空、無相、無願。
師:一切法是不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是不是無自性?無自性是不是空?空法有相
沒有相?無相。於無相空法有願求心嗎?就是無願嘛!
率爾心空不空?空。率爾心有相嗎?無相。率爾心有願求嗎?無願。
問:那無願可不可以說無所得心?
師:無所得不能偏,無所得也無所得。你說無所得,你得了無所得。
龍樹講:你住了空相,有所得;住於無相,有所得;住於無願,有所得。所以
告訴你心無所住。
問:佛本是無,清淨則有,念清楚,聽清楚就是?
師:是。清淨心空不空?清淨心有相沒有?清淨心有尋求沒有?清淨心有決定沒有
?清淨心就是佛。法不迷人,人自迷。
問:心清淨是假名見佛,還是什麼?
師:佛本是無,清淨則有,清淨是不是無?無就是清淨。好比虛空是無,遍滿則有
,遍滿虛空,是不是清淨?
問:般若心經是不是告訴我們清淨心的相貌?
師:清淨心沒有相貌,般若心沒有相貌。
問:可不可說,介爾心是剎那;清淨等流是不生不滅、永恒,就差在這個地方。因
為師父說:「念佛三昧是清淨等流,相續不斷。」
師:一心不亂,介爾心就是一心,沒有不亂。清淨心有不亂。
不過介爾心很短暫,一剎那,沒有相續。
問:為什麼介爾心是最劣?
師:和佛性不同,佛性是清淨心。清淨心有持續,介爾心無相續,沒有說「介爾心
即成等正覺」。
問:介爾心,可不可以講是第六意識?
師:是第六意識出。但沒有分別,沒有染心。
問:有云「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有否通染淨?
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介爾有心,便具一切法。與介爾心不同
,介爾心,一剎那,所以近似清淨心。不過介爾心無相續,第二念一生尋求心
,就沒有介爾心了,尋求是取著於幻。尋求、決定、染淨都是取相。
問:四分中,自證分是無性隨緣,證自證分是隨緣無性?
師:是的。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是現量界。
問:經上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能執捉,在腳能運奔」,是否五根、五識
的功能?
師:那是佛性,就是一心。什麼是佛性?一切法無性為佛性,因為無性能隨緣。所
以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問:一念清淨一念佛,如能持續,可不可說發菩提心?
師:念念清淨,念念佛。那是清淨心,清淨心即菩提心。
問:念佛法門是判在圓教跟頓教,是不是?
師:念佛法門圓頓大乘。
問:普賢行是約他的因是不是?
師:清淨三業,他是具體講的,我以清淨身語意禮佛、念佛。十大願王都是清淨身
語意,自然在因地。
問:清淨身語意,是不是就是發菩提心?
師:清淨身語意,就是發菩提心。
問:那就是因賅果海?
師:清淨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問:有一次師父佛七開示,說知道妄想就不是妄想,那樣子還要不要再念佛?
師:你怎麼知道妄想?心若不念佛,不得清淨,怎麼知道?知道妄想就是佛,就是
覺,你一念知道妄想,一念清淨;念念知道妄想,念念清淨。
問:清淨等流不就是願力?
師:介爾心,一剎那,它沒有願力。願力是要期未得,雖然起修行,沒得到,所以
要有願力。
問:明和暗怎麼分別?
師:有明沒有暗,有暗沒有明。明和暗沒有界限,不可能明暗同時存在。
問:是不是遍計執就叫做虛妄?
師:虛妄!
問:前五識和八識都是現量?
師:是。
問:前五識於第六意識起的染淨,我們也可以說這第六意識都是比量?
師:前五識一起,都有一分意識,意識是比量。
問:師父不是有提到,前五識也有生滅,但也有一分不生滅;七識也有生滅,也有
一分不生滅;八識也有生滅,也有不生滅,那就是有一個不生滅的啊?
師:前五識不生滅是第六識。第六意識不生滅是第七識。第七識不生滅是第八識。
第八識無性隨緣有生滅,隨緣無性無生滅,所以第八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合。
問:佛要念入第八識,那就是要入清淨等流的意思?
師:是清淨等流。
問:是不是因此假立為七、八、五、六識?
師:無性隨緣是假立,隨緣無性是空。
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住眾請法
師:以經印心,以經印證你的心,你想的對不對?古德以善知識印心,請問善知識
。善知識印可,就對了。
末法時期善知識難得,只可以經文印證。
二諦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舉手我看看?無性是真諦,具體講隨緣無性是真
諦。隨緣是俗諦,具體講無性隨緣是俗諦,大家都懂吧!
佛以二種語言說法──世間語言,俗諦;真實語言,真諦。我們找一部經看看
,找個短經,長的我講不完。以心經印證,看我們想的二諦對不對?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以上皆俗諦,都是無性隨緣
所說。「皆空」,真諦。
「舍利子,色不異空」,色是俗諦,空是真諦。「空不異色」,空是真諦,色
是俗諦。這是二諦融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說畢竟空。色是隨緣有,隨緣有是空的,幻有
嘛!空是隨緣空,所以空也空,無自性故。色空、空空叫畢竟空。心經講畢竟
空,大般若經講畢竟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個空相是畢竟空。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都是俗諦。沒有幻有,畢竟空中幻有
也空。
「是故空中」,這畢竟空中,畢竟空是「有」空,「空」也空。
「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上所說的皆是俗諦。畢竟空中沒有這些。所以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
羅蜜嘛!
「以無所得故」,畢竟空。無所得,不得有也不得空。
「菩提薩埵」,是俗諦說。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心要是有罣礙,就有業、煩惱、妄想、無
明。心無罣礙是因。
「遠離顛倒」,什麼是顛倒?不知二諦。執空為顛倒,執有為顛倒。執有,凡
夫;執空,二乘。
「夢想」,要說起來,夢想就是妄想。按因果說起來就是生死,「究竟涅槃」
,也沒究竟涅槃,畢竟空中沒有。三世諸佛,究竟覺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假名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不是說過了嗎?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嘛!
「故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這不需要
解釋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
薩婆訶。」一部心經演完了。
我們想的二諦,好像沒有錯吧!任何一部經都一樣,我今天舉心經為例就是了
。大家都聽懂沒有?這是佛法。佛以二諦演說法,一以世俗諦,一以第一義諦
,就是真諦、俗諦。有誰聽不懂的可以發問。
印心就這麼印,你找任何一部經都可印心。佛以二種語言說法,一種世間語言
──阿彌陀經,大部分世間語言,俗諦說。一種真實語言,真諦說。談二諦要
到融通的階段,談到畢竟空。
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就是真諦?
師:不垢不淨,淨也是俗諦。淨,隨緣起無性,所以說不淨。心經講畢竟空不是偏
空。說空,容易墮入偏空。可是有一法說空不落偏空,隨緣無性就是空,二諦
融通了。說有不偏有,無性隨緣就是有,畢竟空就是圓融二諦。如果說有執著
有,說空執著空,那叫遍計執。
所以古德說聞「有」,將「空」來會;聞「空」,將「有」來會,這是依他起
。
還有一部經,印證二諦──金剛經。至於十玄門,就很深了!你們看不出來。
不以經文印證二諦,都是妄下功夫。
你們閱般若藏,正好印證。經文得二諦是敲門磚,不得二諦,禪宗有句話──
用敲門瓦子打親生爹娘。
我問你們一句,畢竟空中有佛沒有?有眾生沒有?所以無佛無眾生嘛!畢竟空
中有沒有無佛?有沒有無眾生?所以佛度眾生。二諦圓通到達這地步。
如果你根據二諦講心經,和佛說的一樣,是不是?不懂二諦,說色即空,矛盾
了;空即色,矛盾了!
念佛就是二諦融通,念久了沒有雜念,慢慢進入念而無念。沒有雜念,正好念
佛,慢慢進入無念而念。無念,是真諦;念,俗諦。無念,如虛空無形無相;
念,橫遍豎窮。
問:念佛念到業障消了、見佛,這樣就真的可三藏十二部經典都通達嗎?
師:當然!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呢?見佛叫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一心不
亂。一心就是真諦,不亂就是俗諦,一切法不離二諦。你們學禪?不夠資格。
最起碼斷婬欲,斷了婬欲,學禪才得凡夫禪。
念佛下品下生,都可出六道三界,念佛是仗佛力,好比老年人走路拄著拐。
問:生活中要柔和,和大家和合才可以證到念佛三昧?
師:對的!沒有憎愛心。你不能柔和,是起憎愛心。
問:阿彌陀佛淨土是報土,誰可以去?
師:阿彌陀佛慈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佛報土,誰可以去呢?地上菩薩。凡夫怎
麼可以去的呢?仗佛力,垂手接引。
不要把真珠當石塊,瞧不起念佛法門。文殊師利求往生西方。文殊師利是菩薩
,他本來是龍種上尊王佛,現菩薩身。菩薩求成佛,成佛報土,所以他求生西
方。
華嚴十玄門,杜順和尚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天台智者
大師,命終右脅而臥,持念阿彌陀佛。比起我們?我們算什麼東西嘛!
問:在我們這個道場,有戒律有阿彌陀佛加被、般若法的薰習,如果我們不造業,
這樣能不成佛嗎?
師:必定成佛!可惜你辦不到。
問:那要怎樣才辦得到?
師:求阿彌陀佛加被,你起心動念都犯戒。阿彌陀佛怎麼加被呢?他只說持念佛名
,即得往生,沒談你犯戒不犯戒。
問:怎麼知道合乎諦理?
師:世俗諦所說皆是事相,如果你們以二諦會通,就是事事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