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聞散記第二集
目錄
參、佛七釋疑
八十三年度佛七檢討會(一)……………………………………………………… 227
八十三年度佛七檢討會(二)……………………………………………………… 232
八十三年度佛七檢討會(三)……………………………………………………… 242
八十三年度佛七檢討會(四)……………………………………………………… 250
參、佛七釋疑
問:以前打佛七時,很容易發起菩提心,最近修行不得力,這次打七,覺得這種殊
勝的菩提心很難發起來,如何使這種心力再恢復?
答:你心不專,三心二意。菩提心在一心不亂中發,你可能接觸太亂,自己檢討。
問:何謂無相念佛?
答:無相念佛又叫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怎麼念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拜佛念
佛,心中不取於相。不取什麼相呢?不取我人眾壽相。一心不亂叫如如不動,
這種方法叫實相念佛,又叫無相念佛。
問:我受過戒,在家裏,依照風俗要拜土地公、好兄弟,面對這個問題,應如何處
理?
答:佛教徒應拜佛,拜土地公不算佛教徒。受戒時講:不拜天地鬼神。
要拜,也有辦法──不翻掌。
拿香拜,可以。
問:前六天念佛雜念多,第七天比較進入情況,可是耳朵聽到好像有田野小蟲的叫
聲,這是不是有問題?
答:不可聽,只管念佛拜佛。那是魔!
要不取於相,相有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你這種是屬於聲相
。
問:畫佛像時是一邊念佛,還是聽佛號的聲音來畫?
答:心中最好默念佛!
你畫佛像嗎?我問你,佛沒有相,你怎麼畫?你只管恭敬地畫,畫出來的還是
沒有相。
問:念佛要不要計數?
答:計數好。
問:念佛三昧與般若三昧有什麼不一樣?
答:般若三昧,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是一心;無性隨緣,是不亂。
還是念佛三昧!般若和念佛是通的。
問:走在法雨軒女眾寮時,看到一條路,覺得很亮很平……
答:看到光線,不取於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見光,一下
子它又沒有了。看見光的時候,光生了;光沒有的時候,光滅了。你隨著生滅
走,隨生滅走是六道。
問:我兒子想生男孩,問相命先生,相命先生說:要拜公媽……
答:這個我不能講,因為你是五邪命。你根本沒想到自己。大家注意到:現在死神
正一步一步向你接近,你怎麼死,不知道。凡是怎麼死,都沒好過的。趕緊念
佛懺悔,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準備老病死。老病死可怕得很,最可怕的是生
,老病死一次,再死一次,再死一次,生死無盡,學佛叫了生死嘛!
你們大家想到自己了嗎?死的時候,譬如說,被刀殺死,不好過;被火燒死,
不好過;被水淹死,不好過;就算病死,也沒有好過的。你想到了沒有?唉!
可憐的眾生,誰都免不了,終有一天到來,現在正向你接近呢!
所以,多拜佛,多念佛,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你學佛不是為了了
生死嗎?那一天正和你接近呢!死神的怪手正向你慢慢地伸過來,誰都免不了
,貴為天子也免不了。
問:這次打七,覺得阿彌陀佛念得清楚,可是好像不能和阿彌陀佛結合在一起,這
是不是一個障礙?
答:你不誠心!你小時候想過媽媽了吧?想媽媽時,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怎麼會
忘掉呢?年齡大了想鈔票,也是吃不下,睡不著。你為什麼對阿彌陀佛不起那
個心呢?怪你不誠,生死心不切!
問:念佛時,有幾支香會覺得心酸想哭,這應如何解釋?
答:有三種情形:第一種,道心;第二種,情念;第三種,等分。等分就是情念有
,道念也有。我推想你可能是等分。
問:念佛時,怎麼樣知道是真實地在念,還是只是念一個假名的阿彌陀佛?
答:你小時候叫過媽媽吧?叫媽媽時就想見媽媽。用這個心念佛!不怪佛不接引你
,怪你不誠啊!
問:對小孩,過分管教,變成掛礙;不管教,又好像沒盡到責任……
答:你教小孩,要他變成怎樣的人呢?你是不是希望他善呢?什麼最善?菩提最善
。什麼是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智,下化眾生是悲,你
悲智雙運教導小孩就對了。
問:家人吃葷的,如果不恒順,會讓眾生起煩惱。是不是應該要恒順?
答:恒順不是那麼講!善,順眾生;惡,不順。
問:有個朋友,平時不念佛,要斷氣前幾天,突然一直念佛,不曉得可否往生?
答:佛在經上講:欲生我國,持念我名。他念佛,可得往生。
八十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問:如何隨緣不染緣?
答:諸緣都是依他起,沒有自性,就是隨緣。於緣生遍計執就是染緣。
問:佛七感覺自己呼吸逐漸微細,感覺很寧靜,自己並儘量調慢呼吸,使自己更靜
,請問對不對?
答:不對。打七要知道要點,先對治六根、六識。六識裏有分別:眼耳鼻舌身五識
,淺顯。打佛七,眼不准亂看,耳不准亂聽,五識都給你約束了。可是有一點
,第六意識大家看不見,你自己亂想不亂想,誰都不知道,你自己用功,對治
獨頭意識。再進一步對治隨眠煩惱,什麼叫隨眠?「隨」是隨逐行人,就好比
警察跟著罪人,他跑不掉;「眠」是眠伏在第八識。你不知道它不斷不滅,所
以叫隨眠煩惱。
隨眠煩惱起,比方作夢,那是隨眠煩惱。你打佛七還沒有破壞他,如果開始破
壞隨眠煩惱,作夢就少了。你們還作夢,作惡夢,是隨眠煩惱。不過這個可帶
業往生,淨土法門說帶業往生就是帶它,不帶現行。一起現行煩惱的時候,不
能往生。再進一步就深深修,就是修習位,最後是究竟位。
不過,隨眠煩惱在加行位,淨土法門沒有,他可以帶著往生。往生到西方就通
達位──初果、初地。
問:以前在山下不作夢,在佛七反而作夢,夢一些很奇怪的事?
答:因為他眠伏在你第八識,一清淨他就夢見了。這個可帶業往生。你夢,你現在
是不是作夢?你想想,你過去那段時間是不是好比一場大夢?你現在正在作夢
,生死就是夢。你再作夢,那叫夢中夢。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不相信回頭想一
想,昨天就好比作了一場夢。
問:如果夢到未來,而且後來實現,這是什麼夢?
答:夢有幾種:第一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第二種虛妄夢;第三種真實夢──天人
托夢給你。
你作什麼夢?(夢見帶父母去皈依,隔天完全一樣)那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你第八識裏有。比如大家都說火星有人,你夢見過了沒有?你第八識裏沒有
。你作的夢,還是你六識的影像。
問:請問師父,對出家弟子及在家弟子各有什麼期盼?
答:我看你們出家、在家都如幻化。
問:我以前造罪很多,現在修還來得及嗎?不知能不能往生西方?
答:佛在大般涅槃經講:業障沒有定業,是因緣果報,有其因就有其報。報隨緣生
,過去造惡業,你不會現在再造善業嗎?將功贖罪嘛!如果決定有法,不是佛
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虔誠心悔改,廣行眾善。要不然
的話,沒有修行,沒有淨行,沒有苦集滅道,沒有十二因緣,沒有六度。有這
些法都是不決定。大家都知道,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如果法決定,行善
不得善報,行惡不得惡報。從今以後至心悔改,重新做人。
問:如何對治意念?
答:這個講起來就深了。意念是你的心,對治叫世俗諦,不約第一義諦講。對治意
念有很多法:戒對治意念,定對治意念,慧對治意念,四諦對治意念,十二因
緣對治意念,六度對治意念。可是按第一義諦講,沒有意念,佛是無心道人嘛
!既然無心,有意沒有?意念不過是心的影像,心都空,那有意念?這是按第
一義諦講。按照世俗諦,有對治意念,你問對治意念,那方法多了。戒定慧對
治意念,苦集滅道對治意念,十二因緣對治意念,六度對治意念,佛法都是對
治意念。這是約世俗諦講。
問:是不是說在觀這些念的時候,像師父剛才說的,心是空的?如果心是空的,往
生西方是一個念,念怎麼來?
答:你還是意念,心和意念不同。你講觀,「心觀」和「五根觀」不同,眼根見色
不見理,耳根聽聲不聽理,鼻根聞香不聞理,舌根嚐味不嚐理,身根觸法不觸
理。
心,它觀的時候觀理不觀色聲香味觸。如果心觀理同時也觀色,它一定和眼根
同時俱,他如果觀理也聽聲,與耳根俱,如果觀理也聞香,與鼻根俱,如果觀
理也嚐味,與舌根俱,如果觀理也觸,與身根俱。眼見色如果見理,一定有意
根。耳鼻舌身都一樣。這些都是境,叫帶質境。唯有你作夢的時候,意根動,
不俱,那叫獨影境。
問:若是看清事實,是什麼?
答:那是意的分別,沒有「意」他不知道!
問:以前夢見助念一些沒看見過的人,我想可能是過去生的親緣眷屬,現在念佛如
果散亂,就想起正在受苦的眾生,這樣我就會又提起大悲心念佛,這是不是妄
想?
答:這是世俗諦,如果你知道他們如幻如化,入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叫見性。
你夢見很多,是不是如幻如化?知道它如幻如化,就通達理了。
問:六祖壇經講:「開悟之人不昧因果」,請問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的差別?
答:不落因果,斷滅;不昧因果,知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是依他起,是世
俗諦。不落因果是遍計執、斷滅空,受惡報。
問:在念佛堂中念佛的時候,曾經感覺有檀香味道,雖然是不著相,但是這是好還
是不好?
答:不管他,六根所起的都不管他。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執著就
對了。你聞有檀香是不是幻想?他不是真實的。
問:可是感覺得到!
答:那是你迷,生死根,不執著就對了。楞伽經講:「無佛無眾生」,連佛和眾生
都沒有,那有香?這一切,魔也可以示現給你,示現給你香,示現給你味,示
現給你觸。
問:至誠求見阿彌陀佛,念念想往生西方,如果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再起一個至誠
心求見彌陀,不是與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一樣?
答:至誠心求見阿彌陀佛,是於相離相,不是在相外另有無相。相外另有無相,那
是斷滅,是惡見。誠心是不是清淨心?他是一個。
問:把心觀照住,意念是不是就能隨心觀照見到理?
答:觀照見到理,那不是理。能觀照的是誰?你想到了沒?(答:心)心沒有,沒
有就是理。誰觀照?沒有能觀照,那有所觀照?能觀的是誰?(答:心)。那
拿心給我看。
問:能不能請師父再說清楚一點?
答:觀照的是不是我?(答:沒有我)。沒有我,誰觀照?你知道沒有我就是大觀
照。
問:那不是心在觀照嗎?
答:你還是執著有法,透不過沒辦法。舉個例子,一般人說破我執,那是隨世俗諦
講,不對第一義諦。於第一義諦中,一切法無我。有我,可以破我執,既然一
切法無我,你破什麼?你懂這道理就通達了。
問:十二因緣說無明為生?無明可說嗎?
答:什麼叫無明?東方誤認為西方,叫無明。無明沒有啊!無明沒有,什麼叫行?
無明生行。行不生有沒有識?沒有識,有沒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
叫還滅十二因緣,叫見性。聲聞人不見性,緣覺人不見性,菩薩見性不了了,
唯有佛徹底見性,得無上菩提。你問無明,那有無明?你知道沒有無明,叫破
無明。
問:悲心是佛性嗎?
答:世俗諦講,是佛性。悲心是不是因緣生?因緣生是不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佛
性。你不這麼會,就叫遍計執。法不迷人,人自迷。你問法,我知道你心裏有
東西,你自己見到心裏總有東西,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了。
問:阿彌陀佛成佛時發四十八大願,而釋迦牟尼佛成佛時沒發這個願?佛性不是一
樣嗎?
答:一樣。他不同啊!左眼是你的身體吧!右眼也是你的身體吧!你把左眼摀起來
,右眼還看得見,這是一個身體無差別,無差別而差別,差別而無差別。比方
說虛空是一個吧!你往東走也是這個虛空,你往西走也是這個虛空,無分別。
可是你往西、往東,他不同,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這個要從理上會
。唯有心性可知道,眼耳鼻舌身不知道。
問:既然知道我們是活在夢中,什麼時候才算醒?如何才會醒過來?
答:學佛。你有一天掙扎掙扎醒過來,就覺悟了。好比你作夢,夢見你醒過來,那
還在夢裏啊!你用力掙扎,睜開眼睛,就醒過來了。學佛就學他,各自用功吧
!別人幫不上忙,往生西方就解決問題了──仗二力嘛!
問:大概是厭離娑婆心太強,踫到事情常發願要趕快往生,我想這也是一種執著,
可是還是沒有辦法突破,又怕對這個世界太貪戀,請師父慈悲開示。
答:往生西方要修啊!不是你「想」的問題。好比你想發財,要去賺錢啊!在家裏
空想辦不到──好好修!
問:不管做事、念佛,都迴向趕快往生,這樣的心理是不是逃避現實?
答:迴向往生,沒有錯,逃避就有錯。你逃不出去啊!好比虛空,你逃到那裏都還
是虛空。好好修!
問:如何修?
答:持戒念佛。持戒是諸惡不作,念佛就是眾善奉行,就這麼修。
問:佛七期間清淨心容易提起,回去以後如何保持?
答: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眼不亂看,耳不亂聽,鼻不亂聞,舌不亂說,身不亂覺
,意不亂想,自然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不可求,一念不動
的時候正是他,要是求清淨心那是分別心,這很微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問:請教師父對念佛研所的看法?
答:我的看法,好。你要在佛研所學佛法,不可在佛研所學世間法。你學到佛法,
我說好。你學到世間法,我歎口氣。你讀佛研所是不是為了學佛法?當然好。
問: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佛法?
答:世間法是染,染污;佛法,清淨。這是它的分別。清淨就是你的心,清淨可不
可得?有可得,不清淨。
問:是不是對修行有幫助的才是佛法,沒有幫助的就是世間法?
答:可以這麼說。對修行有幫助是世俗諦,還沒到見性的時候。清淨是見性,所以
說見性成佛。你讀佛研所的目的是學佛,佛法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
問:縱使根機再怎麼鈍,發心修學「念佛三昧」都可成就嗎?
答:對!佛是清淨,念佛三昧就是心清淨。心要是清淨,一切法清淨。
你心一轉,任何人都可修。你現在是眾生未成佛,可是你本來是佛,已成佛後
還是佛。清淨,他本不動,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這就是不動。
佛是什麼?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總持不動尊,世俗諦;無佛無眾生,第一義
諦。
八十三年二月五日
問:念佛三昧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有何關係?
答:念佛三昧又稱為念佛定,三昧是定。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比
一心不亂要淺一點。
問:一心不亂,臨終時就不顛倒嗎?
答:一心不亂就得往生──這個全憑一聲佛號。其他的法門,有次第、有方便;念
佛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始終在一句佛號上面。
一開始,緊提一聲佛號,先統攝五根,眼不亂看,耳不亂聽,鼻不亂聞,舌不
亂嚐,身不亂觸。再進一步緊提一聲佛號,叫意不亂想。作到這個地步,就是
一般法門的資糧位。這個時候,叫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可以獲得一心
不亂。
這個時候,第六識裏邊還有細的──還是緊提一聲佛號,不換題目。要念到識
心無一動念處,這就對治意根隨眠煩惱了──這個時候還是緊提一聲佛號念到
底。以上,一般法門叫修習位,就是識心無一動念處。
再進一步緊提一句佛號,念到善心一處住不動,這個時候可以達到究竟位了。
問:為還沒有皈依的人助念,是不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答:六字、四字都可以,重點在你識心無一動念處。
問:念佛的人始從緣修,終至性修。什麼程度叫緣修?什麼程度叫直觀心性?
答: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緣修;一心不亂,就是直觀心性。從伏隨眠煩惱以
後,漸漸就直觀心性了!
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句句有間斷吧?第一句念完,再念第二句,第一句就
滅了,這叫緣修。你的念性不斷──念性斷的話,念第一句,就不能再念第二
句了。念性不斷,不生不滅,就是直觀心性。
問: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是不是從始至終都用這個方法?
答:六根裏頭有兩根最要緊:意根最要緊,意根一攝,六根都攝。還有一根,耳根
最重要,耳根一攝,六根都攝。譬如說:你聽戲聽得迷的時候,別人碰你,你
都不知道。所以說,念佛用這兩根。
意根雖然好,可是不容易攝;耳根容易攝。譬如你留心聽的時候,睜著眼睛看
不見,香臭也不分別,因為六根都攝起來了。這是前一個階段。攝六根,前一
個階段叫緣修。慢慢心不動、心不亂想,就直觀心性了!
打佛七,監香告訴你規矩:眼不可亂看、不可亂說話、不可亂遊蕩。這個時候
,前五根容易攝。意根動不動,別人看不見。淺顯的就是貪瞋癡──要你不起
貪瞋癡。
進一步對治隨眠。隨眠就是隨眠煩惱,什麼是隨眠煩惱呢?舉個例子,大家就
容易懂了。我沒提到酸的時候,你不知道什麼是酸;我拿個酸梅給你看,你流
口水了!因為以前這段時間,它隨逐行人,眠伏在第八識。你看到酸梅,第八
識生出來了,所以有句話說「望梅止渴」。
進一步再修,不但不打妄想,第六識一點不動,不生分別心、不生好壞心、不
生人我心。逐漸就識心不動了,這個時候就入直觀心性了!
再進一步,善心一處住不動,那是佛了!善心一處住不動,開始時叫菩提心。
因為有三性:善、惡、無記。菩提心不是惡、不是無記,菩提心唯善心攝。
問:何謂見分?何謂相分?
答:見分是我,相分是法,都是假的。唯識講,於假說我法嘛!
其實這個法,從世俗諦說,有我;從第一義諦說,沒有我。因為第一義諦說,
一切法無我,那要直觀心性的時候才知道。破我見,那還在緣觀呢!舉個例子
:說解脫,那是世俗諦說,不從第一義說,從第一義說,沒有解脫。因為有縛
才有解嘛!沒有縛那有解?再進一步,有我才有縛,沒有我怎麼有縛?佛說過
一切法無我,既然無我,就沒有縛;沒有縛,就沒有解。不過世俗諦邊說有我
,略說有六種:前三種有解脫,後三種沒有。這六種我從世俗諦說,第一義諦
說,無我。
第一種是執我。執我在凡夫位,不過深的、細的,也到究竟處。執我又分為兩
種: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在第七識,它以第八識見分為我。這個俱
生我執,是習氣等流。分別我執,就是第六識了。第六識執著第七識的四煩惱
為我──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就有分別了!到識心無一動念處的時候,
就對治它了!
第二種我,叫慢我。就是我慢心,這在有學位。
第三種我,叫習氣我。在阿羅漢位。
這三種都要斷,破我執就破這三種。
第四種隨世流布我。世間人說有我有你,佛也說有我有你,那是隨順世間而說
。是假說,所以不可破。
再一種,叫自在我。它沒有煩惱,得大自在了。這也不可破。
第六種叫真我。一切法空,無生無滅,叫真我。
前三種可以破,後三種不能破。
問:七天當中,專心一直念佛,可是妄想為什麼一直起來?
答:這是你無量劫來的隨眠煩惱,你將來命終隨它走,趕緊對治它!對治它,可以
不落入六道。不落六道,即可往生。
你們打妄想,不知它是生死根。打妄想,要知道它就是大魔鬼啊!妄想,是要
你命的!所以一進門,先叫你守規矩。監香講的一切規矩,就是對治它。
問:習氣種子無形無相,以什麼方式隱藏在第八識,遇緣會現出來?
答:以第一義諦的因緣,眠伏第八識;以世俗諦的因緣,現出來。
不相信我問你:你現在不知道,你心裏沒有。我講你就知道了──你媽媽什麼
模樣你知道吧!不問的時候你不知道,它在第八識藏著;它等流出來,那就是
你的習氣。
白天不作夢,夜晚作夢。白天時藏在第八識,叫隨眠。
問:睡夢中無法持戒,如何對治?
答:那是你第八識有,那叫隨眠。
對治的辦法──打佛七。
第一步,五根不動。眼不貪、耳不貪、鼻不貪、舌不貪、身不貪。第二步,意
不動,意不貪。第三步,識心不動。第四步,善心一處住不動。就這樣用功。
問:念佛念六字的時候感覺舒服,佛號四字時,感覺太快。止靜時又不知道安住何
處?
答:你完全錯了!你隨著聲塵走。聲塵是生死流,有生有滅。
怎麼修呢?佛號快隨快,心不動;佛號慢隨慢,心不動。心不動,就是涅槃;
心剛一動,就是生死。原來你在生死當中修嘛!隨生死修,得生死,不得涅槃
。心如調柔金,怎麼來怎麼隨順。以後改過來,萬般隨緣好,叫它識心無一動
念處,就這樣修,這叫修佛道。修佛道,得佛道;修生死,得生死,不得佛道
。不相信你想一想,打快你嫌快,打慢你嫌慢,那是不是煩惱?你在煩惱中修
,得煩惱嘛!
問:覺性不生不滅,為什麼會突然睡著?
答:你完全錯了,那不是覺性,那是你的識心。你要察覺它,察覺識心煩動的時候
。煩動就是剛一動的時候,是開始。慢慢追究,就找到清淨心了!清淨心是你
的覺性。
睡覺是無明。無明從第一義諦邊說,沒有。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從世
俗諦邊說,略說有四種:第一種隨眠無明,第二種纏無明。睡覺就是隨眠無明
,起現行時叫纏無明。第三種是相應無明──和貪瞋癡相應。貪瞋癡也是纏,
不過貪瞋癡是根本煩惱,其餘的纏,從它生的。第四種叫不相應無明。三、四
兩種是講十二因緣。行以前是不相應無明。你想一想:無明不和煩惱相應,行
不和煩惱相應,識不和煩惱相應,名色不和煩惱相應,六入不和煩惱相應,觸
受不和煩惱相應。一旦到愛,相應了!不相應無明叫發業無明,相應無明叫潤
生無明。愛就是無明,它是潤生無明。以下都相應了──愛、取、有、生、老
死都相應了。
八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問:修行常常在最重要的地方落入二法……
答:修行最方便是念佛。大家不得念佛的方法,我大略和大家講一講。念佛法門單
提一聲佛號,自始至終不換題目;別的法門都是換題目。
舉例說:唯識宗有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每一
位,修行的法門、方便都不同。可是念佛法門就不一樣了──從開始到結果,
都是念佛。
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
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就是一般說的資糧位。念佛法門以什麼為資糧?信願行。
一直到成佛往生,還是念佛。一開始念佛,先對治五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
所以進念佛堂,叫你眼不亂看、耳不亂聽、鼻不亂聞、舌不亂說、身不亂觸。
再進一步,對治意,就是第六識──要求你不胡思亂想。五識叫身受,第六識
叫心受。所以佛在經上講,修行人應該要身受心不受。如果心一受、一動,身
一定動。首先,第六識先不動貪瞋癡。這個階段,先伏現行,就是身口現行。
再進一步,緊提一聲佛號,叫識心無一動念處──第六識完全不動。這要靠大
家的功夫了!在這一階段,大家注意到,有一點,覺察最要緊。有一句話說,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你覺,也是分別心,用什麼方便呢?用念佛。覺而
無分別,就是念佛。第六識對治什麼呢?分別心。分別心有三種:第一,尋求
心;第二,決定心;第三,染淨心。這樣,分別就成了。尋求假使不間斷,必
生決定心;決定心後,生染淨。這個階段,你所了解的,不要想它──所謂行
起解絕。因為,你解也是分別。念佛能念到識心無一動念處,就成功了。要是
講起來,這個境界很高了。最低限度,在修習位。修習位,可以到八地菩薩。
所以善導大師講過,上品上生可以到八地。再進一步修,也是叫識心不動。識
心不動,偏於第一義諦。
再修,是善心一處住不動。善心一處住不動,初修,叫菩提心;究竟果位,就
很高了!這不是我們凡夫可以講的。這個時候,可能就到十地、妙覺佛了!就
是這個樣子,才能往生。
從識心無一動念處開始,修習清淨心。心若清淨,佛土就清淨,所謂心淨則佛
土淨。因為心無量,佛土也無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念佛,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換題目。和其他法門不同。
問:識心無一動念處,在身力、心力比較強的時候,仗著佛號佛的加持力,可以做
到。臨終的時候,我沒有把握?我在想:只有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現給我看,
這心一起……?
答:有生死沒有?生死是虛妄的。就是叫你在生死當中,會到無生無死。生死是分
別。無能無所,無生無死,你說你臨命終時,是那個時候?你要知道:往生是
無生,無生是往生。你還求方便漸次嗎?我告訴你究竟法門,你不聽;你走方
便漸次了!
生死是無常的,無常不存在啊!如果它存在,就叫做常。無常就是常,常就是
無常。無常無性就是常,常隨緣就是無常。這不過是一個無性,一個隨緣。你
還強作分別,識心動念了!所謂生死,是有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
求什麼呢?有一天,你知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往生了!所以說,往生是無
生,無生是往生。這個法,要以你的智慧會,不可用情見知道。
淨土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可以成佛,所以叫圓頓大乘。
問:請問師父:彌陀經中講廣長舌相,是什麼意思?
答:佛的三十二相。化身佛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報身佛可以覆三千大千
世界。這是佛的境界。
問:佛七期間,佛號念到相續的時候,感覺到身體會震動……
答:那是氣血衝動。震動如果不禁止,會成魔。教你不取於相,你還取相。那還是
你的識心動了,不是正修行路。正修行路,教你心淨則佛土淨。經上不是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問:無量壽經上講「易往而無人」,麻煩師父解說一下。
答:我和你講一句佛號念到底,可以往生。我沒講以前,你不相信,這就是易往而
無人!你總是識心動,起分別。你這是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
問:弟子曾經在佛寺盜僧祇物、盜經書……
答:真心懺悔!
罪由心起將心懺,心滅罪亡兩俱空。真心懺悔,不可再犯。
問:怎樣可以心滅?
答:識心無一動念處。再講深一點,那兒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經上說過,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
問:請師父指示我該看什麼經書,我一定依教奉行。
答:這個很簡單,你想看什麼經書,就看什麼經。
你可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看經,就是你的心。
心不見心,因經而見。
心本是空的,你往那兒找?這是分別心──第一是尋求,第二是決定,第三是
染淨。不尋求、不決定、不染淨,就無分別了。
問:有人跟我說,在家人求往生很難……
答:娑婆世界的虛空和極樂世界的虛空,是不是一個?你不往生,也是往生。往生
,還是一個虛空。怎麼不往生呢?心不淨。如果心淨,即是往生。所以說,心
淨則佛土淨。心怎麼不淨呢?尋求、決定、染淨。心怎麼清淨?不取於相,如
如不動。
問:唱讚佛偈,觀想裏面的內容,這樣是不是妄想?
答:觀想,叫你一心。取相,就糟糕了!
大觀想是什麼?一切想沒有。所以告訴你,行起解絕嘛!
問:夢中殺人,犯不犯戒?受不受報?
答:業有兩種:思業、思已業。思業,是意業;思已業,是身口業。殺人是身口業
;夢中殺人,還有意業。雖然沒有事實,可是不對。有那個心,就有那個行。
夢中殺人,不對。
夢中殺人 ,不受報。
剛才講識心無一動念處,就是連夢都沒有。人生就像一場大夢。你想你去年的
事情,和作夢一樣;現在老了,回想年輕,作了一場夢。夢中殺人,是夢中夢
。
問:在家靜坐,會不會著魔?
答:魔,是你的心。心取相,就著魔。
問:第七天第二支香,想「五蘊皆空」,結果到香圓滿,都不昏沈,有種死寂的感
覺,這是什麼心?
答:這叫人在妄中不知妄。
什麼是五蘊皆空?眼見色,不動心,叫空;耳聽聲,不動心,叫空;鼻聞香,
不動心,叫空;舌嚐味,不動心,叫空;身覺觸,不動心,叫空;意念法,不
動心,叫空。你完全動心,怎麼叫空呢?你這是口裏說空,行在有中。
八十三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