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人文精神 提高人的素質

──兼評黃光國〈論「人的素質」〉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德宏

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 
1999.12 
頁41-45


 

 

關鍵字:人的素質 物質經濟 科學技術 人文精神

 

 

 

  黃光國教授在〈論人的素質〉一文中,比較全面、合理地提出了人的素質的概念。

 

  黃教授首先把我們所討論的「人的素質」理解為「個人人格結構」,並限定在「可以經由後天教育或自我鍛煉而改進的幾個重要層面」,這種界定是很合理的。我們之所以要討論人的素質的提升,就是要使人們通過接受教育和自我鍛煉使自己的人格日趨完美。而先天的、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因為同教育和鍛煉無關,所以我們可以不予討論。

 

  黃教授認為人的素質包括六個方面:「自律的道德情操」、「適應性的認知及行為能力」、「追求卓越的動機」、「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和「豁達的人生觀」。他的論述涉及人生觀、價值觀念、工作動機、道德觀念、行為規範、認知及行為能力諸方面,比較完整和合理。由此可見,黃教授主張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全面完善。

 

  在黃教授的論文中,我認為以下幾個觀點應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

 

  其一,黃教授指出,他的關於人們素質的論述不是「價值中立」的態度,相反,「它帶有相當鮮明的價值色彩」。他從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金融危機的嚴重情況出發,關注著整個人類的命運。黃教授的博愛之心,令人敬佩。

 

  其二,黃教授強調「均衡」,即人的素質的各個層面、各個要素的均衡發展。他強調我們要建立「均衡的價值體系」,既要追求「短程目標」,又要追求「長程目標」;既要追求「高峰成就」,又要追求「高峰經驗」;既要有「外在動機」,又要有「內在動機」。這是他提出的人的素質構想的基礎。黃先生所說的「均衡」,就是各方面的協調。

 

  其三,黃教授在人的素質的構想中,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的地位。他把「自律的道德情操」列為人的素質六項指標中的首項。他為現代社會的種種不道德的現象而憂心忡忡。黃教授說,我們華人社會是「禮義之邦」、「道德之邦」。他認為儒家所強調的有關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關係的五倫在今天已經不夠了,現在應提倡「第六倫」,即「對社會上任何其他人都應當嚴格遵循道德準則」。他說,如果有人行事作風處處違背道德,「其素質自然最為低下」。他所論述的關於人的素質的其他幾個方面,也大都同道德有密切關係。例如,人的工作動機不應限於獲取金錢或地位的外在動機,他不應只是「為自己而活」的人,而應樂於承擔他作為國家公民或世界公民所應負起的責任和義務,並接受國獪法令的規約。由此可見黃教授把道德看作是人的素質的首要方面,或者說,把道德看作是人的素質的核心。這種看法是很有見地的。

 

  在黃教授論文的基礎上,我想就下列問題發表一些個人的不成熟的意見。

 

  其一,消極義務與積極義務。人的道德規範是有層次的。如何做人?有起碼的要求,即不可害人,這就是黃教授所說的「不作為的義務」,即「消極義務」。還有更進一步的要求,即要關心和幫助別人,這就是黃教授所說的「作為的義務」,即「積極義務」。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遵守消極義務,但我們不應因此為滿足。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履行積極義偽,這才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本義。

 

  其二,適應性能力與創造性能力。黃教授在談到人的認知與行為能力時,強調對社會與環境的適應。現代人毫無疑問應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但我認為人們僅具有適應的能力是不夠的,更高的境界是人們應具有創造的能力。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我創造故我在」。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不在於適應世界,而在於創造世界。時代前進的潮流,也包括每個人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應當努力使自己的適應性的工作逐步提高為創造性的工作,關鍵是使自己的適應性的能力提高為創造性的能力。

 

  其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黃教授指出,為獲取個人的金錢和地位而工作,是外在動機,即「獲利動機」;從卓越工作本身中獲得滿足,屬內在動機,即「成就動機」。黃教授還說:「對於個人的生命而言,最有意義之事,不僅只是在工作上追求高峰成就,更重要的事要能夠在生活中的各個不同的層面領受高峰經驗」。我認為,黃教授所說的外在動機、獲利動機、高峰成就,主要是指人的物質利益:他所說的內在動機、成就動機、高峰經驗,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只要不違背消極義務,有些人看重外在動機、獲利動機、高峰成就,應為社會所允許;但我們應當提倡內在動機、成就動機、高峰經驗,因為後者是人的素質的更高層面。

 

  當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強調人的素質的全面、均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迄今為止,人類的經濟基本上是物質經濟,工業經濟是物質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物質經濟以物質資源為主要經濟資源,其基本任務是生產物質產品、滿足人的物質生活的需要,物質財富自然是財富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物質經濟中,追求物質財富、物質利益自然成為許多人注重黃光國教授所說的「外在動機」、「獲利動機」,這是可以理解的。市場經濟是以個人的物質利益(經濟利益)作為驅動力的,所以人們的強烈的獲利動機,常常是同經濟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化都商業化了,社會公民也都帶有強烈的商業氣息。

 

  於是,在社會上便流行一種思潮:推崇物質利益,貶低人的精神追求。這種思潮可稱為「物本主義」,它的實質是以物為本,人倒反而成了物的奴隸。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不少人只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不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素質的提高,可謂物欲橫流、精神失落。更有甚者,為蠅頭小利而違法犯罪,物欲嚴重摧殘了人性。

 

  宇宙萬物,芸芸眾生,唯有人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主體;既具有物質力量(自身的體力與所掌握的體外的物質力量),又具有精神力量(意志力、智力等);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既有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因此,一個高素質的人,不僅能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一定的物質力量,又應當有精神追求,具有很強的意志力和很高的智力。人不是物,既不是什麼「經濟動物」,也不是什麼機器或機器的產品。人類當然要不斷地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用不道德的手段來從事經濟活動,是人性的扭曲。

 

  在物質經濟條件下,科技文化必然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人類的精神文化可分為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兩部分。科技文化本質上是關於物的文化。自然科學是認識天然物的科學,工程技術是製造人造物的科學,二者的對象都是物。人文文化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本質上是關於人的文化。從近代工業以來,科學技術大規模地轉化為物質生產力,充分發揮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相比之下,人文文化則離經濟比較遠,許多人文文化還不能直接轉化為物質的生產力。所以在工業經濟中,科技文化日益受到人們重視,人文文化常被人看作是脫離經濟利益的清談。機器大工業生產就像一把利斧,把本應是完整的文化,劈成了兩個相互脫離甚至相對峙的部分。英國著名科學家和作家C.P.斯諾說:「我相信整個西方社會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為兩個極端的集團。」「一極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極是科學家,特別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學家。二者之間存在著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特別是在年青人中間)還互相憎恨和厭惡,當然大多數是由於缺乏了解。他們都荒謬地歪曲了對方的形象。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難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礎」。1在兩種文化對峙的情況下,遭到冷漠的常常是人文文化。

 

  忽視人文文化的作用,就是忽視人的價值和作用,忽視人的素質的提高。如果我們因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而忽視人的自身的作用,就是人類重大的失誤。

 

  科學技術是強大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但人是科學技術的創造者、應用者、管理者和控制者。沒有人,就不會有科學技術:沒有高素質的人,就不會有高技術。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和強調人的作用是一致的。在現代社會,我們強調人的作用,是強調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人的作用;我們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是強調由高素質的人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的作用。人世間的一切奇蹟都是人創造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的素質的高低對人的行為起決定性作用。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同該國家、民族、地區公民的素質高低有密切的關係。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作用,又有負面的作用;既給人類帶來福利,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如果科學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造成了破壞性後果,那責任也不在科學技術,而在於人。要使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盡量減少消極作用,關鍵還是在於人,在於人的素質。「科學技術越發展人類就越會依賴科學技術,它的負面效應也更加突出,因此需要更加重視人的作用。在人與物相互協調的發展過程中,現在是到了更需要強調人的作用的時候了。」2

 

  當前,我們要繼續發揮科學精神,也要弘揚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兩個系列的價值觀念。科學精神主要是尊重科學技術的價值,強調依靠科學技術來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文精神主要是尊重人的價值,強調依靠提高人的素質來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面對著物本主義思潮流行,人文文化被許多人忽視的嚴峻的現實,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人的素質的提升,這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我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包括人的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及其二者的均衡。每個人都應當受教育,而且應當終生接受教育,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的素質,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我們既要不斷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不斷用崇高的思想來鑄造和完善自己的靈魂。

 

 

 

參考文獻

1C.P.斯諾:《兩種文化》,三聯書店 1994年,3、4頁。

2林德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江海學刊》 1998年第4期,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