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家庭情愛教育的倡導談起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教授  高淑貴

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 
1999.12 
頁181-188


 

 

摘要

 

  人有「相屬相愛」的基本需求,對於如何與人相屬相愛的學習有待努力者甚多,而家庭是人格的養成所和親情的提供處,在家庭裡人獲得了愛與被愛的經驗,學習了如何愛與被愛,相屬相愛的需求亦獲得滿足。一個家庭若能善盡其情愛功能且讓家中每一份子均在耳濡目染中習得情愛的本質,從而實踐於日常生活裡,則人的暴戾之氣將減少,溫柔之心可增加,人與人相處應能較為和諧融洽且溫暖適意。

 

  由於家庭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團體的特質,使它在人們心中一直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有它存在,有它充分發揮功能,人們即能保有身心安適的基本條件,容或偶受病痛折磨、遭逢挫折失意,亦大多能在家人的撫慰和幫助下渡過難關。可惜的是,家庭的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日漸式微的趨勢。

 

  家庭功能的強化非一朝一夕所能竟功,有待一點一滴的努力。從「強化家庭功能」著手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透過家庭功能的強化,家人增加互助互愛的動力,從而得到身心的滿足與寄託,家庭得以重現生機,像活泉般供應源源不絕的活水。

 

  傳統社會重視的家庭的穩固與團結及相伴而生之家庭主義對現代人已不再具有太強的約束力,家庭由制度家庭逐漸走向友愛家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家庭要強調的重點是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並以情愛功能作為家庭的主要功能。友愛家庭是現代社會新興的一種家庭組織,它的特質包括:1.親密關係,2.情愛授受,3.家政民主,4.發展自我,5.快快樂樂。這些特質很明顯的有別於傳統制度家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

 

  比起制度家庭,友愛家庭所呈現的特質應較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較能被現代人所接受。身為父母、親長者要負起主導之責,將之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裡,以身教、言教、境教來教導子女晚輩,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學到與人相處之道,且能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

 

  身為父母、親長者不妨常常想一想,「我要留給孩子甚麼?是一棟房子,還是在他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應不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愛與被愛。透過與家人保持密切的互動,家人得以共享生活經驗,家庭成為家人喜歡留守的快樂天堂。

 

 

 

一、前言

 

  有一份雜誌,它的名字叫做「活水」,我很欣賞這個名字,也很喜歡閱讀它。它總共有八個版面,是兩週出版一次的雙周報,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所發行。在我思考要如何撰寫這篇文章時,這份雜誌的名字及內容引發我的靈感,我決定以「活水」兩字為題,並以「情愛教育」為家庭的活水源頭。我認為要提升人的素質,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而其中情愛教育應是重點所在。

  人有「相屬相愛」的基本需求,對於如何與人相屬相愛的學習有待努力者甚多,而家庭是人格的養成所和親情的提供處,在家庭裡從與家人的互動中,人獲得了愛與被愛的經驗,學習了如何愛與被愛,相屬相愛的需求亦獲得滿足。一個家庭若能善盡其情愛功能,且讓家中每一份子均在耳濡目染中習得情愛的本質,從而實踐於日常生活裡,則人的暴戾之氣將減少,溫柔之心可增加。人與人相處應能較為和諧融洽且溫暖適意。

 

  大家都知道,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東西。人類對於水的依賴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而有日勝一日的趨勢。只是,由於人類的大量使用水,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大幅開發,往往使得水的供應發生短缺的現象。甚至有些時候因旱象嚴重,而使動植物無法存活;影響所及,不僅糧食生產出現危機,而且造成生活上極大的困擾與不便。更甚者是,沙漠化現象逐漸明顯,人類若不有所覺悟,及早節制,有朝一日恐怕會面臨萬劫不復的境地,到時可就後悔莫及。有鑑於此,有識之士為喚起人們的注意,投注了相當多的努力,他們呼籲地球人要珍惜水資源,一起保護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提醒人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生存、生活、以及拯救地球環境危機等理由,我們有責任善加維護地球的生態之平衡,水資源的保護尤其不容忽視。誠然,透過努力,人類應可讓水資源成為有源頭的活水,而得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類以其智慧,創造發明各種器物文明、典章制度,使能滿足其在生存及生活上的需求且無虞匱乏。「家庭」為人類發明的社會制度,可以說是「生命共同體」的典型代表。在理想的狀況下,若家人各有所司、各盡其能,家人互助互愛,互以對方為主要情愛對象,家庭得以充分發揮功能,則人即能相當適意的過日子。善盡功能的家庭猶如有源頭的活水,人在其中得以養生送死而無憾,一代傳一代而生生不息。人在家庭這樣的團體裡,與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家人相隨相伴,不會孤單也不會寂寞。在家人的關懷和照顧下,人得以成長、茁壯,獲得奮鬥的原動力。倘若不然,家庭可能像是個失去生態平衡的地球,使人面臨無以維生的危機。換言之,家庭之所以「有用」乃在於其是否善盡功能,而家庭是否能善盡功能則有賴家人是否在能力許可下,願意各有所司、各盡其能、互助互愛。

 

  絕大多數人生於家庭、長於家庭、老死於家庭,除非有例外,否則終其一生離不開家庭。不論在父母所組成的生長家庭(family of orientation)或在自己與配偶所組成的生殖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個人一直在家庭中扮演家庭角色並從家庭中得到精神與物質的滿足。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基本需求的滿足中,人學習愛和被愛、學習接受與付出、學習教導與被教導、學習種種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由於家庭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團體的特質,使它在人們心中一直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說它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也不為過。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社會都有它的存在即為明證。有它存在,有它充分發揮功能,人們即能保有身心安適的基本條件,容或偶受病痛折磨、遭逢挫折失意,亦大多能在家人的撫慰和幫助下渡過難關。可惜的是,家庭的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日漸式微的趨勢。

 

二、家庭的危機

 

  家庭的功能何以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日漸式微的趨勢?其主要理由是:隨著分工專業化的趨勢,社會出現了甚多各類組織,有部分組織甚至取家庭的功能而代之。家庭功能既有一部分已被其他機構所取代,其對個人的重要性即相對減弱。而家庭結構有者不復原來面貌亦是理由之一。家庭的家人關係組成較之往昔單純,男女婚後偏向另組家庭,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漸增,本幹家庭(stem family)及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漸減;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數也越來越少。又加上雙工作或雙生涯家庭(double income or dual career family)的增加,使傳統原有的性別角色分工形態有所改變,理家、育幼、照顧老弱無專人負責,因此而減弱了家庭的功能。(楊懋春,1995)當然,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興起與家庭主義(familism)的沒落,相對地助長了個人肯定自由、自主、以及自我實現的價值觀也是理由之一;個人的行事與作為不再以家庭或家族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對於所謂的家庭責任也不再視為當然,其對家庭的付出相對較為有限。(蔡文輝,1987;高淑貴,1996)

 

  以個人主義而言,其較嚴重者往往不僅不願受家庭束縛、也不再認為去扶助陷於危困的家人是義不容辭的事。更有甚者,如果人人各懷私心,「拔一毛利家庭而不為」,為追求己身利益而置家庭於不顧,甚至為一己之私欲而損及家人之權益也在所不惜時,則家庭勢將面臨解組之危機,不復存在之價值。既然連存在的價值都受質疑,家庭功能的不彰將可預期,而連帶引發的個人的、家庭的、以及社會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怎麼可能還會是個有源源不絕維生之水的活泉?

 

三、家庭的轉機

 

  家庭功能的強化非一朝一夕所能竟功,有待一點一滴的努力。眼見家庭功能不彰,家庭問題層出不窮,且有日漸惡化的趨勢,社會各界(包括政府機構、民間團體、及個人等)已然有某種程度之共識,幾乎均認為從「強化家庭功能」著手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透過家庭功能的強化,家人增加互助互愛的動力,從而得到身心的滿足與寄託,家庭得以重現生機,像活泉般供應源源不絕的活水。那麼,要如何強化家庭功能呢?筆者認為應從瞭解時代潮流著手,藉由仔細省察人心之所向,以便順應時代趨勢,迎合現代人的家庭理想,使其願意為家庭功能的強化盡點心力。

 

  顯然傳統社會重視的家庭的穩固與團結及相伴而生之家庭主義對現代人已不再具有太強的約束力,家庭由制度家庭(institutional family)逐漸走向友愛家庭(companionship family)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家庭教育要強調的重點是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並以情愛功能作為家庭的主要功能。朱岑樓(1969)指出:友愛家庭是現代社會新興的一種家庭組織,它的特質包括:1.親密關係,2.情愛授受,3.家政民主,4.發展自我,5.快快樂樂。這些特質很明顯的有別於傳統制度家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換言之,家人之所以互助、扮演其家庭角色,主要不是因為社會壓力或規範而有的勉強行為,而是因為對方是自己所愛的家人,所以願意心甘情願的付出。

 

  比起制度家庭,友愛家庭所呈現的特質應較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較能被現代人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在此對友愛家庭的特質加以說明:

 

1. 親密關係

 

  家庭份子相互間的關係相當親密,相互之間可以有較深度的溝通。相互信任,講知心話或真心話,互相接納。偶爾容或有發生衝突或不快,但常可相互忍讓與包容。

 

2. 情愛授受

 

  家庭份子相互間在情愛上有所授受,其親密關係主要建立在情愛之給予與接受上,雙方有來有往,且其情愛互動的頻度相當的高,也相當的強,情感的表達也較直接(不含蓄)。

 

3. 家政民主

 

  家庭有關事務的決策大多由家人一起做決定,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少有威權現象,沒有人一定對,也沒有人一定錯。家人不分尊卑長幼,都能夠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對待,而且有發言權,即使幼小孩子都不例外。

 

4. 發展自我

 

  個人的人格特質和才能可以得到適度的發揮,比較不會受壓抑。個人較能適性發展且能自我表現,較無非遵守不可的家規或非要達成不可的家庭目標。只要不違反社會規範,不傷及家庭統一性(family unity),其它都好商量,個人的自由度很高。

 

5. 快快樂樂

 

  友愛家庭的最終目標是全家人快快樂樂。所謂全家人快快樂樂,其積極的意思是家人之間和樂相處,消極的意思是家人相互之間沒有迫害行為。不僅如此,也不會因某些家人的利益或其個人的好惡之故而犧牲了另些家人應有的權益。

 

  在互惠的原則下,家人都受到平等的對待,得到應有的照顧和尊重,權利與義務也相當。由於家人親密,家政民主,個人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於自己認為不合理、不喜歡、不願意的事情說「不!」如此,生活於其中的人其心情當較可以保持愉悅狀態。「快樂」固然是常用之辭,但要一直快樂談何容易,更何況要全家人都快快樂樂,所以這個特質應只能視之為「理想情境」。倘若能抱持這樣的心態,將有助於前面四項特質的實現。

 

四、以情愛教育建立友愛家庭

 

  雖然人們強調親情之自然流露而有「血濃於水」之說,但是不容諱言的是親情的維繫與促進實也有賴後天的培養。筆者認為,也許後天的培養更為重要。倘若家人(尤其是輩份高者、年齡長者、當家者)能多瞭解友愛家庭的特質,並以建立友愛家庭為職志,努力使家庭具有友愛家庭的特質,那麼親情的培養當是水到渠成的事。亦即家人仍雖不免有輩份、性別、年齡等之差異,但基本上家人之間相互尊重、允許個人有其獨立人格,只要不妨礙到其他家人,每個人均可自由的發展。

 

  友愛家庭的價值既已被肯定,那麼要如何建立友愛家庭呢?由誰來主導呢?雖說建立友愛家庭應是全家的事,照理說應全家參與,大家一起來才是,的確如此。大家一起來,全家共同參加才有可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友愛家庭。不過實際上在執行時還是會多少有主從之分的。在一個家庭裡,通常是身為父母、親長者(輩份高者、年齡長者、當家者)要負起主導之責,將之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裡,以身教、言教、境教來教導子女晚輩(尤其是當其年幼時),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學到與人相處之道,且能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換言之,由身為父母、親長者主導,透過社會化過程及家庭教育的實施,以身教、言教、境教等方式配合運用,著手建立友愛家庭應是最恰當的。

 

  何謂身教、言教、境教?所謂身教就是以身作則,所謂言教就是以言語教化,所謂境教就是以環境教化。謹在此稍加申述:

 

1. 身教

 

  所謂身教就是以身作則。如前所述,身為父母、親長者重要的是先把友愛家庭的特質充分瞭解,然後身體力行。對於「親密關係、情愛授受、家政民主、發展自我、快快樂樂」若有所領悟,且願意親身實踐,即為最好的身教。子女晚輩若有樣學樣,友愛家庭可自然形成。以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在身教之外另輔以言教及境教。

 

2. 言教

 

  所謂言教就是以言語教化。固然以身作則的身教可引導家人於無形,影響力很大,但有些時候仍要以言語說明、提醒、及勸導家人,好讓家人瞭解友愛家庭的特質、重要性及如何落實於家庭生活中。畢竟一個觀念的瞭解並付諸實施實非易事。要是經由說明、提醒、及勸導也未必有效時,則有賴反覆的討論與溝通,讓家人有表達意見及提建議的機會也是言教的一部分。

 

3. 境教

 

  所謂境教就是以環境來教育家人。環境可包括家庭內的環境和家庭外的環境。積極方面營造有益友愛家庭的環境,消極方面避開有害友愛家庭營造的環境。前者屬積極主動,後者屬消極被動。具體言之,思考一下那些是有利條件,那些是不利因素,然後儘量增加有利條件,減少不利因素。積極有利的條件如家人間的良好有效的溝通、融洽的家人關係、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自然流露的的親情等。雖然家庭物質環境,如安適的住宅,不愁吃穿、無虞匱乏的經濟條件亦極重要,但若不去除不利的家庭內在因素,包括家人的衝突、爭執、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則雖錦衣玉食亦枉然。靜謐平和美善安全的溫馨家園就是最佳的境教環境了。

 

  走筆至此,擬以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民生報第34版讀書周刊(第485期)的兩則報導為例供參考。其中之一是,作家劉墉回答親友的問題:「你會用當年教育兒子的方法教育女兒嗎?」每次劉墉的回答都一樣:「不會,因為時代、環境、以及我自己跟當年都不一樣。」劉墉不打不逼,還幫女兒向學校請假,帶她一起去玩。事實証明,女兒過得好、很快樂、很健康。另一則報導作家廖玉蕙以e-mail與兒子溝通,把不便直言,卻又想叮嚀兒子的話打在e-mail上,母子藉電腦傳遞訊息,這種互動模式使她與兒子更親近。

 

五、結語

 

  誠如杜榮華(1998)在「愛是唯一良方」一文中所言:「家可以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天地,兒女的樂園。在幸福美滿的家庭裡,我們可以得到瞭解與溫暖、接納與饒恕;也可以找到生命意義與價值、喜悅與滿足。但是家也可以變成是父親的枷鎖,母親的刑場,兒女的地獄。在紛亂破碎的家庭中只有冷戰與分裂、鬥爭與暴力、虐待與扭曲、怨言與咒語。一樣是家,為何二者之間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關鍵乃在於:家中的成員如何去經營它。」

 

  是的,經營的良窳實攸關家庭是否能夠幸福美滿。而在經營中固然要講理,更要講愛。當講理與講愛二者有衝突時,通常愛會被先考量。甚至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固然這樣的說詞或許略顯偏頗,但也正好提醒人們,這就是家之所以為家,且有別於其他團體的理由所在。

 

  在此要再一次強調的是:對友愛家庭而言,扶助陷於危困的家人,可說已wW乎傳統家人之間的義務或責任之範圍,而是基於對對方的感情,願意為對方做一些事。也就是說,在友愛家庭裡,家人之間已然培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感情。因此,在困頓時家人自然會陪伴在身邊共度難關、解決問題。當然也分享其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又,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準備為對方做些什麼之前,先「瞭解對方真正需要什麼」當更為重要;要是給予得不適當,有時反而會造成對方的困擾,甚至因對方的拒絕而心有不悅,或有「好心沒好報」的感嘆。至於身為接受者,在接受給予時,也要會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謝。

 

  林家興(1995)認為,親情好比銀行帳戶:親情是一種後天培養的感情,透過朝夕相處、日積月累的關懷與照顧而培養的。帳戶裡如果經常有存款進去,銀行戶頭的結餘就比較多;如果經常去提款,則存款將越來越少。如果只提不存,那麼這個戶頭便會破產。以親子感情為例,親子感情好的家庭,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只要稍微提醒,孩子就會接受並自我反省。對於父母偶爾的責備,並不會很在意,頂多難過一下,不會記恨;而親子關係不好的家長,孩子對父母已有成見,對父母的管教,通常會認為是故意找麻煩,因此桀驁不馴,自行其是,有意無意的做出親痛仇快之事。

 

  身為父母、親長者不妨常常想一想,「我要留給孩子甚麼?是一棟房子,還是在他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應不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愛與被愛。如果能在家庭中散播情愛的種子,則透過對「愛」的學習與教導,家人間保持密切的互動,家人得以共享生活經驗,家庭應可成為家人喜歡留守的快樂園地。不僅如此,家庭所教育出的這個人亦將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至少不會是個害群之馬。

 

 

 

參考資料

朱岑樓

 1969 家庭與婚姻名詞解釋,作者自印。

杜榮華

 1998 愛是唯一良方,中信440(37):14-16,財團法人基督教台灣中國信徒佈道會。

林家興

 1995 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貴

 1996 家庭社會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楊懋春

 1995 家庭學,高淑貴、王瑞禎編,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蔡文輝

 1987 家庭社會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