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釋慈惠
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1998年出版
149-159頁
.
149頁
摘 要
佛教寺院的建築,在使用規劃及設備上有其基本規則。它
的依据在彰顯信仰精神及寺務行政的需要。寺院內部在傳統上
就有明確的行政體系,例如禪宗道場的使用規劃,是依据四十
八單職事,也就是四十八個行政單位規劃。即使宗派傳承不同
,寺務職掌規劃有異,但基本需求是相通的。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重組更新,佛教為住世
化眾,也在隨著自我調整,關閉的山門打開,僧眾專屬的寺院
也開放給信眾或社會大眾,這一切都迫使建築物的使用及管理
面臨調整或重新規劃。
事實上台灣佛教生態不同往昔的現象已經很明顯,諸如道
場設立的所在地,建築物的規劃使用方法,都由於信徒的需求
,社會對佛教角色的界定等所導致。這是很當然的。所以本文
擬提出下列三個問題做探討報告,殷切寄望教內外人士對當前
佛教面貌形象予以肯定、期許。
一、佛教建築物的使用現況及檢討
二、現代寺院道場使用的藍圖
三、佛光山海內外道場的管理及使用方式
關鍵詞:佛教建築(Buddhist architecture),佛光山,現代佛
寺使用(usage of modern Buddhist temple)
150頁
一、緒言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
、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
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
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開啟了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
、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
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
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
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
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
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AD516)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
浮所無」。
又隨著佛寺的位置,有的在山間,有的在水際,有的在城
市,有的在鄉野,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為中國人的城
鄉社區勾畫出特殊的建築風格,及人們心靈休憩的重要場所。
寺院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是佛法弘傳
的所在。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的寄
託。佛寺建築的應用功能,也隨之擴大而增設。本文擬目前佛
教建築的使用現況作一檢討,也試著構想現代寺院道場使用的
建築藍圖,進而以佛光山海內外道場的管理與使用為例,提供
教界人士,作為參考。
二、佛教建築物的使用現況與檢討
我國佛寺之建築,除石窟寺外,全屬木材建築。隋唐以前
,以佛塔為主體;至隋唐以後則以佛殿為中心。台灣佛寺受中
國傳統建築之影響,也可從佛寺的殿堂配置、設計、裝飾上,
窺出一二。例如:「四合院」式之配置,自漢代至今日仍為建
築家所樂用。鐘樓置於正殿前方之右側,鼓樓置於左側之配置
(如龍山寺及台北臨濟寺),在清代甚為流行。正殿前向外伸出
高臺,此種設計自唐代一直流行至廿世紀前半期(如泉州開元寺
及台北圓通寺),(《台灣的佛教與佛寺》157頁)。
本節擬就台灣四十年前後之寺院,作粗淺之現況說明及檢討。
(一)、台灣四十年前後之寺廟現況
目前台灣寺廟的設立位置,有座落於郊區,有設於公寓內
一個單位的精舍,有設於都市高樓中某一樓層的寺廟道場,有
獨寺獨棟式的座落於市區(如善導寺)或山林間。而縱覽台灣
四十年以上歷史的寺廟建築,常因年久時代變遷,當時空
151頁
間的規劃,已不符合目前現代社會傳教使用,故無法發揮其寺
廟功能。如:苗栗獅頭山上的寺院、台北臨濟寺、松山寺、圓
通寺,觀音山凌雲寺,宜蘭的九股山吉祥寺、新竹靈隱寺、台
南大仙寺、關仔嶺碧雲寺,就教化、遊憩、假日、訪道等功能
上,過去都頗負盛名。有些經增建、調整規劃、轉型而繼續發
揮其使用者,如台北善導寺、台中慈明寺、高雄元亨寺、宏法
寺等。
有些是四十年以下之寺廟,如宜蘭的宜蘭念佛會,台中的
台中佛教蓮社,鳳山的鳳山佛教蓮社。這些都是當年在弘法工
作上,非常興盛的道場,然因目前有些建設已不敷使用,故有
待調整從新規劃。
其他,如高雄義永寺、興隆淨寺,及台北松山寺幾座寺院
,原本的空間規劃都是蠻適合寺廟弘法使用的,後來因為都市
用地重劃,道路變更拓寬,寺院被大樓包圍,信徒的出入,使
用上很不方便,譬如:車輛的進出、寺廟的腹地無法拓展,故
致使寺院使用功能逐漸受到限制。
(二)、台灣目前寺廟現況之檢討
台灣目前寺廟的狀況,大概如上所說。而形成這些情況的
主要原因,歸納起來有下列幾點:
1.原有的建築物在使用規劃上,已不符合時代使用了。
2.建築物的所在地,目前已不適用了。如前所述,寺廟由於被
高樓所包圍,及都市計劃開發、土地重劃,使得當時很好的
地點,現在在使用上,極不方便。這都受到整個社會結構改
變的影響。
3.信徒對信仰的需求,已經跟著時代進步而多元化了,因此,
寺廟的建築物,如果不隨著各種弘法的需求而作調整,就會
發生使用上的困難。
4.主事者認為保持現況就好,因此沒有作進一步的發展計劃。
5.繼承人的問題。寺院即使擁有龐大的寺產,如果沒有前膽性
、拓展性、有魄力的繼承者、優秀的下一代,也依然發揮不
了使用功能。
6.建築年代、寺廟用地,或產權歸屬名義等問題,與政府法規
上互有出入矛盾。如寺院本身是在訂立法規之前就開始建造
,而政府的寺廟建築法規製訂在後。以當前的狀況為標準所
訂的規章,來要求不同時況的過去問題,等於以瘦身材量製
的衣服要豐滿肥胖的人穿著,使許多寺廟被冠以「違章建物
」不譽之名。以佛光山為例,佛光山是開創於民國五十六年
,當時的土地,為「非都市計劃區」,不用申請建築執照。
即不必申請就可以建房子(台灣目前這種寺廟很多)。數年
前土地法修改,佛光山的土地,必須符合使用地目,好在佛
光山的地目屬「遊憩地」符合寺廟用途。但數年前高屏溪被
劃歸為水資源保護區,佛光山擁有的土地建築工程進行到一
半的建物被列入禁建,甚至判定為違章建築。類似
152頁
建寺在前或建寺一半(有的建寺工程一拖數十年)立法在後的
現況,使寺廟權益及道譽嚴重受損,尤其被糾纏不得安寧。
7.佛教內部乃至社會人士,不重視寺院行政人才的培養,專門
念佛參禪辦道,深入經藏,能講能寫,是僧徒楷模,凡涉及
寺院行政的寺務僧,被貶為「世俗」、「不務正業」,尤其
學術界,更不時予以筆筏口誅,而僧徒個人,就以佛學院的
學僧而言,也以成為「法師」,研究「佛學」成為「學問僧
」,為最高尚的前途。
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數十年來把寺產管理全權交給信徒,
把建築工程,悉委在家人掌理,而出家人對這些事務不必學習
,所以延生僧信之間之財務產權糾紛不斷。
事實上在原始佛教、佛陀時代,僧團的物產,有所謂「四
方僧物」與「現前僧物」等財物制度與專管人員。在中國禪宗
叢林道場內也有明確的管理制度,只是台灣佛教受老舊不會理
的寺廟管理制度所箝制,又受日本統制時期寺廟制度的影響,
形成寺廟管理上的許多疏漏及盲點。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導至昔有寺廟,在現今時代轉型中,
所面臨的問題。於未來建設現代佛教建築使用規劃時,不容忽
視的。
三、現代寺院道場使用的藍圖
近年來各地寺院道場,不斷翻新、擴建、增建,實在是一
個非常好的現象,為了使寺院建設,能擔當現代化的弘法任務
,提供一些建議,以作寺院建築使用規劃之參考。
(一)、以人的因素為考量的使用規劃
1.出家與在家的問題
佛教僧團含僧俗四眾弟子,修學佛法的層次與遵守之戒法,
畢竟有別,寺院空間的使用,也應劃分清楚。出家人居住的
區域,有信徒出入,總會受到干擾;故也應規劃專屬僧眾及
信徒活動的區域;僧眾區域應設用如寮房、淨房、浴室、大
寮、齋堂、講堂、圖書室、討論室、如意寮…等等。
2.出家男眾與出家女眾的問題
佛制比丘、比丘尼之戒法中,對於男女眾的接觸、行儀,有
明確之規定。依過
153頁
去的傳統而言,男眾有男眾的道場,女眾有女眾的道場。現
在寺院的規模逐漸擴大,在同一道場內,有男女僧眾更須結
界分明。
(二)、以寺院道風、特色為依據的使用規劃
由中國史籍來看,多數佛寺曾經為教育、文化、慈善救濟
、排難解紛、心理輔導的活動中心。中國佛寺不僅傳揚與研討
佛法,而且亦從事翻譯、著作出版、坐禪教育與文化活動,故
中國佛寺之活動範圍,並非僅限於傳教及宗教活動,亦包括一
般之文化活動。如:唐朝的慈恩寺,為當時著名文人及高級官
吏之聚會所。清代台灣的竹溪寺、開元寺,法華寺,也是佳節
時文人、詩人聚會、吟詩之所。
今依寺廟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的使用方式,略述如下:
1.以教化為主的規劃
有的寺院著重在信徒的教化工作上,如此,寺院本身的建築
,就可以規劃講堂、教室、圖書館、活動室等多種教育功能
的設備,以老、中、青、幼兒、男、女,不同層面的人的需
要為標準。有時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使用時,不一定要自設
,也可以藉助社會現有的資源如各種文化中心、社教館或政
府所屬的各種活動場所。亦可多多利用大眾的活動區域,如
公園、郊外的廣場,也是很好作為教化使用之場地。
2.以育才為主的規劃
佛法流傳,需要人來弘揚;寺廟住持正法的法脈延續,需要
人才。專門以培養人才為主的寺院,即設立佛學院,就必須
注意相關的硬體設施,如:教室、圖書室、講堂、會議室、
辦公室、寮房等。這些的設施,都必須考量容納的人數及使
用之方式。
3.以自修為主的規劃
佛法的修持實踐,依不同根機、法門,有多種不同的傾向;
有以偏重自修自度的聲聞實踐,有以偏重利他為主的菩薩道
行持;故於使用的空間規劃上,也因此大有區別。如以自修
為主的使用規劃,必須注意性質之差異,專門閉關禪修的,
須有關房、禪堂、法堂等設施;專門閱藏自修的,必須有圖
書館或藏經樓、書房等;專門念佛共修的,要有佛堂、禮懺
堂等。空間的大小,也依容納人數的多寡而定。
當然,有些寺廟是雙重或多重的綜合弘化性質,皆需依使
用的內容,作適當的規劃。
(三)、不同道風但共同需求之規劃
154頁
佛教建築的選址,通常按兩個目的進行:一是都會道場,
這些地方人口眾多,人文薈萃,影響層面大,易於傳教,但都
市建地不易取得,且價格昂貴,力所不及,所以只有選高樓中
之部份樓層。二是郊外園林道場,這些地方往往山明水秀,景
色幽雅,是人們藉以遠離塵囂,滌塵靜慮,享受山居之樂,又
可參禪論道與僧為友。不管是設於熱鬧繁華的佛寺,便於信徒
就近禮佛修道、傳教佈道,或是設在清靜的山林的名剎;在建
築時,都須有基本的組群布局,如佛堂、誦經禮懺堂、功德堂
(塔)祖堂、大寮(廚房)、齋堂、寮房、會議室、辦公室(資
料室、電腦)、信眾活動中心、會客室、教室、停車場等,這
些都是現代道場的基本需求。能有庭園景觀的規劃,更能增添
道場的寧靜莊嚴。
(四)寺廟使用的特殊需求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不管是在家、出家的行儀、戒法,
乃至舉辦法會的儀式、傳教的方式等等,皆有所不同。一有法
會、活動時,一定會連帶有食、宿的供應問題,所以容納多數
人的齋堂、住宿之規劃,是其一。舉行法會、聚眾時,對於市
區街道傳來的吵雜,或唱誦法器等音聲,要特別考慮,以不侵
犯社區生活,也不受干擾為要則,是其二。寺院對外的通路,
即一般所言的「連外道路」以及大樓中使用之電梯,建築時也
應列入考量,是其三。
目前台灣的建築法規,對於商業、住宅、遊樂、宗教等各
類使用區域之限制等,未有明顯之規劃管制,因此,寺院設立
其中,法會、活動時,如何不干擾別人,又經常有聚眾,搬運
進出頻繁,寺廟本身使用通道上之方便等等,皆需特別留意設
計。
(五)建築物的管理
立足於宗教團體負有弘法利生的任務使命,如何對寺廟的
事及建築物,作有效的處理,其方法與技術應該注重組織、計
劃、領導、維護等多方面運用。
1.要有組織章程:章程中,條列分明,物產屬權用途,及移轉
變更之限制。
2.建物土地之權益:建築物與土地所有權人,資格之規定?尤
其涉及在家的管理人時,便須明確。物產繼承人如何產生?
也會影響寺廟本身之延續與發展。
3.宗教法規之研習:往昔常有出家僧眾不解寺廟的相關法規,
如:寺廟登記、寺廟財產處分、稅法等相關法律常識,而遭
驅逐或官司糾紛不停。政府相關法令,經常變動之下,法規
之研習或聘請法律顧問是必要的。
4.凡屬權益之文件必須記載清楚,分開保管,並經法院公証。
5.凡屬寺產物皆能以「寺名」登記所有權人,即使有個人名義
,也僅止代表性質。
155頁
6.建築物之維護:對於建築的外形與內部的設備,要經常維護
,讓它保持應用有之莊嚴。台灣的寺院,對於寺廟本身的維
護,似乎比較不重視,日本則不然。為了維護佛寺之莊嚴及
歷史長存,維護、修葺是重要的。
如何以現代化的寺院建築,承擔現代化的弘化工作,寺廟
本身的建築規劃,不得不依寺廟的道風、性質、類別、人數多
寡、寺廟應有的管理常識,作充分的理解與規劃,才能使現代
寺院道場,在傳教、使用上,更能事半功倍,以上所述各項,
皆為現代寺廟建築時,所應思考的問題。
四、佛光山海內外道埸的管理及使用方式
佛光山在開創三十年間,於世界各地設有百餘所別分院。
其中,總本山被譽為佛光山叢林式建築,洛杉磯西來寺、澳洲
南天寺為中國寺院形的建築,但使用規劃及管理是採用全方位
多元性為標準。
(一)、從僧眾到信眾
佛光山建築使用規劃原則,是希望整個道場的發展,從僧
眾至信眾的。過去道場的規劃,皆以僧眾為主,而現在的寺院
,慢慢地也能讓信眾使用,他們不只是來參加佛教的活動,而
且還住下來修持、休息。所以,佛光山的建築群,除了有僧眾
的使用區域外,還規劃出信徒能活動、住宿、修持之場所。
(二)、從寺院到社會
過去的寺院,是單純的從事宗教活動,但現在一些社會的
活動或社區文教活動,也會借用寺廟場地來舉行。佛光山就是
依此理念而建立的寺院。佛光山的道場,不只是續佛慧命、弘
傳佛法而已,佛光山還讓出場地,讓社會團體來山開會、辦活
動。
(三)、僧信共同的寺院
佛光山是七眾的道場,寺廟中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
彌、沙彌尼,在家的有式叉摩那(學法女)、優婆塞(在家男眾)
、優婆夷(在家女眾),共同來維護寺院的法務。所以,對外的
公關、佛化事業皆是在家信眾所主持的。
(四)、傳教與社會淨化
寺廟是傳播教義,住持正法所在;相關的法會、佛學講座
、各種的修持活動,皆為度世化生所作。且莊嚴的殿宇,寧靜
的氣氛,祥和的梵唱,都是社會大眾忙碌之餘,養身修性之勝
境。且多處的集會場所、會議廳,同時可以舉辦不同性質、類
別的社會淨化活動,此乃佛光山建築具傳教與社會淨化的基本
特色。
156頁
基於以上這些理念,佛光山的設備有:
(一)、本山部份:
過去佛寺建築大略可分為兩大部份,一為修道區,一為生
活區。修道區又分為:供奉佛、菩薩、祖師像的大雄寶殿、彌
勒殿、藥師殿、觀音殿、祖師堂等;供講經集會及修道用的法
堂、宗史館、禪堂、念佛堂等。生活區的建築有齋堂、香積廚
(廚房)、寢堂、客堂(接待室)、如意寮(含醫療服務)、延壽
堂(養老堂)以及庫房、浴室等。
佛光山是一個集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聖為一體的
七眾道場,硬體建築是依開山四大宗旨規劃;在朝聖方面,仿
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除供奉三寶佛的大雄寶殿外,另有供
奉觀音、文殊、地藏、普賢菩薩的大悲殿、大智殿、大願殿、
大行殿,以闡揚悲智願行四大菩薩之精神。
在培養弘法人才的教育方面,有佛學院、圖書館、電腦教
室;社會教育有:普門高級中學、普門幼稚園等。在文化方面
,有文物展覽館、文物陳列館、極樂洞窟、編藏處、電腦大藏
經、視聽中心等。在慈善方面,設有老人安居的佛光精舍,輔
育孤兒的大慈育幼院,生病醫療的佛光診所、雲水醫院,安奉
靈骨的萬壽堂等,全面照顧到人的一生,使生老病死皆有所安
。在佈教修持方面,有會議廳、講堂、抄經堂、禪堂、念佛堂
、戒壇、談話室。其他尚有:電腦資訊中心的設備,也已經擴
展到國際網路。透過電視弘法,設有攝影棚、錄音室。
(二)、海內外道場的建築與使用
佛光山海內外道場的風格,是在保持傳統內涵精神的同時
,也跟著當地的地域、文化、時代一起進步,積極走向現代化
。所以,佛光山在建築寺院道場時,採取傳統的格局藍圖,而
在度眾的設備上,則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文明的燈光、音響等媒
體助緣。在應用功能上,兼具寺廟淨化人心,培育人才、文化
弘法、福利社會的實效。
文化弘法方面:台北三重的文化大樓,內有佛光出版社、
佛光山文化事業公司、普門雜誌、覺世月刊、佛光山年鑑組。
各地皆有佛光書局、佛光緣美術館。教育弘法方面:十六所佛
學院(台灣、美國、香港、澳洲、南非、馬來西亞)、四所大學
(台灣、美國….)、二十六間圖書館(國內外),不斷為佛教注入
新血。別分院道場內的會議廳、教育廳、教室、常舉辦佛學夏
令營、佛學講習會、都市佛學院、星期兒童班,將菩提種子撒
滿世界各個角落。
慈善弘法方面:有雲水醫院(施診)、蘭陽仁愛之家(宜蘭)
、鳳山老人之家及功德堂之設立。
157頁
佈教修持方面:世界各地皆有定期的共修法會及數十所禪
堂、念佛堂、抄經堂、禮懺堂等。
另在寺院建築型式上,大略可為三種:
1.高樓寺院:座落在台北松隆路的台北道場,購買高樓中數層
,以作多功能之應用;內有大殿、會議廳、會客室、禪堂、
社教管、齋堂、教室、佛光緣美術館、辦公室、佛光衛視台
等以及高雄市普賢寺、台北普門寺,亦是高樓寺院。
2.獨棟寺院:如宜蘭電音寺的十八層樓,具現代設備綜合功能
,有多種用途。地下第二層為停車場;地下第一層為廚房、
餐廳、辦公室;地面第一層是圖書館、大廳、佛光書局;地
面第二∼六層,為推廣教育中心;第七層以上有大會堂、大
雄寶殿、禪堂、會議室、寮房,各佔地400有坪至650坪之間
。尚有新竹法寶寺、紐約講堂,也屬此種型式。
3.郊區寺院:大都建築在僻靜的山林,湖光山色,配上朱簷碧
瓦的莊嚴殿宇,景致怡人,環境清幽,寧靜祥和,往往吸引
一般社會大眾前往旅遊踏青,藉以遠離塵囂。美國西來寺、
澳洲南天寺、中天寺、法國巴黎古堡等,皆是此類建築。
除此之外,有六成寺院,是座居於市區中,配合都市人的
生活作息、假日休閑,舉辦各項的弘法活動。從以上可看出,
佛光山海內外道場建築的立足點,還是著重在現代社會人士對
佛教的需求。因為來到寺廟的人,有的是來禪坐的,有的要來
聽經的;所以,佛光山可以同時舉行六、七種活動。尤其,現
代的家庭父母親來參加共修孩子往往無人照顧,如果此時,道
場中能有兒童使用區之規劃,不但家長安心,兒童從小有信仰
教育,對於未來身心建全的成長,必然是有大獲益的,同時也
淨化、減少社會少年的問題產生。
佛光山建築使用的現代化腳步,發足於民國60年,但當時
招受部份人士的反感,殊不知現代化的佛教建築,乃是本著佛
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使佛教能夠順應每個時代的需
要,契合當代眾生的根基,而做種種的方便施設。佛教不管在
任何國土、任何朝代,都為因應當代而在努力現代化,這也是
觀機逗教應病與藥,這是《彌陀經》所宣說的依正二報的說法
渡眾。
佛光山在管理上就人事、財務方面,海內外皆統一支配,
而其支配權不是宗長或住持個人,是由委員會組成的合議制度
。
在物業產權上,都以常住、或財團法人名義登記,或有少
數特殊個案,必須以個人名義登錄時該個人必須立書言明,說
物業屬常住所有,俗親家眷不得繼承。佛光山有組織章程,對
於重要問題,皆有明文條規可依据,而章程內容也定期檢
158頁
討修改,以因應教內外生態之變遷。
五.結語
一般學者對於佛寺的建築,都立足於寺廟中殿堂的格局、
結構或對於全寺各院之配置,或著重於佛寺建築式樣、傳承之
研究,乃至於寺廟建築對雕刻、繪畫、佛塔等藝術之影響,作
深入之探討。但對於寺廟建築使用上的規劃,少有著述,經典
雖有《清規》的禪宗四十八單職事之單位使用空間規劃,但於
時代潮流的演化中,已無法發揮傳教功能;故寺廟建築之使用
規劃,乃推動弘法工作之當務之急。
本文只是筆者經歷台灣佛教四十年來,寺廟使用之變遷,
作一簡單敘述;亦提出個人對現代寺廟建築使用之藍圖,並不
揣淺陋的以佛光山為例,故非學術研究性之文章,只是提出個
人一些感想心得,供教界大德參考,敬請不吝指正。
159頁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the
Buddhist Architecture
Ven. Tzu Hui
Director of Education Institute in Fo Kuang Shan
Executor of Cultural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n Fo Kuang Shan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temple is to bring light
to the religious spirit and fulfill the demands of its
execution as well. For example, the temple of the Zen
sect is scheduled with the need for forty-eight executive
units. Although the tasks of Buddhist temple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of Buddhist sect, their essential demands
are almost the same.
Buddhist temple, nowadays, is open for all the sentient
beings with the current of time. To reform persons with
Bodhisattva's mercy, the purpose is to help people
overcome boundless hardship. Thus, the usage and the
management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have to be adjusted
to the changes of development.
In f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uddhist templ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s before, for example, the
location of Buddhist temple, the usag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This writing, hereby, offers three topics
to discuss as the following:
1. The review of Buddhist building
2. the blueprint of modern Buddhist temple
3. the management and usage of Buddhist temple in Taiwan
and overs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