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間佛教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
The
Tradition of Folk Buddhism in Taiwan as Revealed in the Kuan-yin Belief in Giam-a
(Mountain Temples) and its Social Practice
林美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蘇全正,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Lin, Mei Rong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Su, Chuan Cheng (Ph. 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摘要
台灣「巖仔」信仰的起源與發展,不僅異於閩、粵原鄉「巖仔」信仰型態,也異於正信佛教不祀世間神明的信仰內涵,形成具有地域化、社區化、世俗化特徵的民間佛教「巖仔」信仰的傳統與活動。尤其台灣的「巖仔」信仰不一定位於山間或洞窟,也有位於平地者,此外也出現隸屬於齋教或一貫道等情況。
台灣「巖仔」信仰為介於佛寺與宮廟之間的寺廟信仰,它與出家人為主體的叢林佛教寺院部份制度一樣但又大異其趣,部份「巖仔」的型態雖然與地方宮廟趨近,卻又有所不同。
台灣「巖仔」信仰傳統中以觀音信仰為主體,藉由觀音佛祖普渡眾生的精神,與地方公廟或其他宮廟構成護生濟亡的信仰體系,將佛教信仰納入民間地域性群體祭祀範圍之中,揭示著傳統佛教的民間化與俗信化發展,並以其民間化的內涵表現在和村廟或與社區信仰構成「陰陽共濟」的信仰防護網,其中「巖仔」信仰所特有的迎觀音佛祖遶境的民俗慶典化活動最具特色,亦為「巖仔」信仰被納入民間信仰體系,所展現之「民間佛教」特質與社會實踐之具體內涵。
關鍵字:巖仔、民間佛教、觀音信仰、台灣
The Tradition of Folk Buddhism in Taiwan as Revealed in the Kuan-yin Belief in Giam-a (Mountain Temples) and its Social Practice
Lin, Mei Rong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Su, Chuan Cheng
Ph. 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
Giam-a (巖仔) is a type of traditional temples in Taiwan, usually located at the foot, on the hill, or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Many of Giam-a temples have long history and enjoy reputation of prosperous incense offerings. Pilgrims usually visit Giam-a temp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ogether with their sightseeing tours or weekend activities. This special type of temples is popular yet it does not attract scholarly attention as it deserves. It is attempted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of Giam-a temples in its social arena, especially in concern with the Kuan-yin belief which is the major deity in Giam-a.
Giam-a templ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Buddhist Ssu (寺) and Miao (廟) in folk religion, yet it largely inclined to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ao, in the way that Kuan-yin is worshipped as a female deity instead of a bodhisattva , that it endures the concept of Hsiang-huo (香火), and that it’s artitecture with sticking roof resembles any local temple. The more important indication of merging with folk religion is the local cults and the regional cults developed from the Giam-a. Local deities may be worshipped together with Kuan-yin so that the burning of paper money one can observe in some Giam-a temples. For some Giam-a temples which are currently managed by Buddhist monks or nun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aymen believers and these monks and nuns. The quarrels over the use of paper money and animal sacrifice, the competition on the right of temple property and management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The fundamental conflict mainly lies on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 history of Giam-a and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Ssu and Miao concerning that how a Giam-a should be run. There is also great gap between laymen practices and the teaching of Buddhist orthodox.
Keywords:Giam-a, Folk Buddhism, Kuan-yin, Taiwan.
前言
1992年7月下旬第一作者訪問廈門大學,順道訪問草屯林姓和簡姓的南靖祖籍地,自和溪經縣城回到廈門之前,經過山城,途中參訪了紫荊山登雲巖。[1]那時第一作者尚未認識到台灣「巖仔」的獨特性,也還沒有開始展開「巖仔」的調查研究工作,到登雲巖純粹只是一個偶然的訪問。第一作者對「巖仔」研究之問題意識的形成,是從高雄縣三大巖[2]的了解而開始的,與登雲巖毫不相干。不過,如今想起來,閩南原鄉有很多的「巖仔」,從福建的「巖仔」,[3]或可讓我們了解台灣「巖仔」的原始形態和閩南佛教民間化的背景樣貌。總之,1994年1月起,第一作者開始致力於「巖仔」的調查研究工作。迄今為止,已經發表了兩篇關於「巖仔」的文章[4]。連同自1991年開始的有關齋堂的研究所發表的三篇文章[5],已明顯地呈現出第一作者對台灣民間佛教探索的意圖。第二作者承續民間佛教的概念,在1997年8月起接續台灣「巖仔」的調查研究,並完成其碩士論文[6]。本文所根據的田野資料即是第一作者於1994年1月起至1995年2月之間所調查的,以及第二作者於1997年8月至2001年6月之間所調查的。
無論是「巖仔」或齋堂,觀音都是被崇奉的主要對象,不過,本文僅就「巖仔」裡頭的觀音信仰的實況加以闡述,我們如果了解觀音如何被當作觀音媽或觀音佛祖,在台灣各地山頭嶺尾的「巖仔」裡被崇奉,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民間佛教,以及台灣民間佛教的傳統是什麼。這是本文將要論述的重點。
除了兩位作者,國內有關「巖仔」的研究之文獻不多,顏尚文(2001)有關赤山龍湖岩的研究是一篇相當傑出的論述觀音信仰在台灣地方化、區域化的例證。基於作者對嘉義地區佛寺的普遍調查,以及對佛經、佛教史的廣泛理解,編織了一幅以赤山龍湖岩為論述主體的台灣觀音信仰史形貌及其與赤山堡地區的菁英、庶民、大姓在地方開發史上的關係。其史料應用旁徵博引,甚為精彩,惟對赤山岩現況著墨較少,稍感遺憾。
壹、什麼是巖仔?
(一)巖即山寺:清代《彰化縣志》記載:「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是閩南人流布區特殊的用詞,用來指稱寺。但是仍有許多寺不稱為巖,閩南地區如此,台灣也是如此。到底巖與寺的差別在哪裡呢?同志〈祀典志〉云:「閩人呼山寺曰巖」,顯然巖是指靠山的佛寺或寺院而言。
「巖」漳州音為 giam,泉州音為 gum,原意為山壁內凹而形成的天然蔽蔭之處。嘉義縣竹崎鄉香光寺悟因法師稱:「巖是山頭之意,巖仔即是山寺。」現今很多稱為巖的寺廟,多數靠山,或在山腳下、山腰和山頂。例如八卦山脈有「三巖二寺」,民間傳聞清朝嘉慶君曾經前往遊歷,雖然巖與寺並提,巖卻又不同於寺。「三巖」是指彰化縣社頭清水巖、花壇鄉白沙坑虎山巖,及南投市溪頭碧山巖。中部地區又有「五巖」的說法,即上述的三巖,加上南投縣竹山鎮德山巖及雲林縣斗六市湖山巖。五座巖寺均倚山,除湖山巖之外,其餘四巖皆位於八卦山脈。中央山脈(當地人稱台灣山脈)亦有三巖,即半天巖(嘉義縣番路鄉)、火山巖(台南縣白河鎮關仔嶺大仙寺)、赤山巖(屏東縣新園鄉)。此外,台灣南部有所謂的「埔頭巖」,即指出巖與山埔的特殊關係。
巖既與山有關,巖寺之名常含括山之名,雖然那不一定是山的真正名稱,但號稱某山,則已顯示巖與山相互依倚的關係。[7]例如基隆市泰山巖、景山巖,台北縣福山巖(三峽與汐止各一)、龍山巖、鶯山巖、岐山巖、青山巖、湖山巖、頂泰山巖、下泰山巖、金山巖、南山巖,台北市碧山巖、芝山巖、猴山巖,桃園縣福山巖、壽山巖、泰山巖、鳳山巖,台中縣鼎山巖,台中市楞山巖,彰化縣茗山巖、虎山巖,南投縣碧山巖、明山巖、德山巖、福山巖,雲林縣湖山巖,嘉義縣龍山巖(大林、竹崎各一)、碧山巖、玉山巖、金山巖、慧山巖,台南縣火山巖、金山巖,高雄縣崗山巖,屏東縣高山巖、赤山巖,宜蘭縣南山巖、龍山巖等,金門有英武山巖、鏡山巖,以上共有42座名為「巖」的寺廟,名稱中含有「山」之名。有時則是巖名冠以山名,有時衍成俗稱某山巖,原來之巖名逐漸不傳,其例如下: 普化山廣承巖、文山清水巖、大香山慈音巖、新直山西雲巖(龜山巖)、秋山清泉巖、大慈山翠壁巖、菇蓮山蘆文巖、赤山龍湖巖(赤山巖)、火山大仙巖(火山巖)、觀音山翠屏巖(觀音山巖)等。以上種種,俱顯示巖與山的密切關係。
巖近山,有山之處必有水,有山有水必然風景秀麗,因此「巖仔」所在,名山勝水環繞,常常成為香客進香、遊客觀光的據點。台灣很多「巖仔」自古就是名勝古蹟所在,風景幽美,名聞遐邇。其前後左右,或亭或閣,山岩水洞,修竹密林,詩人墨客、士紳官民常往遊歷,興則題詩為文,留下筆墨文章。像白沙坑虎山巖「虎巖聽竹」、社頭清水巖「清水春光」、溪頭碧山巖「碧山曙色」,是清代彰化縣八景之一;大崗山巖「崗山樹色」、翠屏巖「翠屏夕照」則是清代鳳山縣八景之一。此外,新竹靈隱巖位於青草湖風景區,台南縣關仔嶺風景區有火山巖,含新巖碧雲寺和舊巖大仙寺(大仙巖)。如此風光秀色是吸引作者研究「巖仔」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巖仔」的觀光人類學研究應該也是大有可為。
最初或專稱山寺為巖,然而相沿成習,不在山者,亦稱為巖。有些則是因襲祖廟之名而稱為巖。特別是拜觀音或清水祖師之寺廟,常稱為巖,例如台北市萬華清水巖、寶藏巖,嘉義縣梅山鄉金山巖,台南縣麻豆鎮龍泉巖、金山巖、清水巖,台南市清水巖、南巖超峰寺等,並不靠山,亦稱為巖。然而,台灣多山,綜觀諸巖,不在山者畢竟是少數。
(二)巖與寺通而不同:巖既與寺有關,其巖名有時附以寺名,而連稱之,如壽山巖觀音寺、半天巖紫雲寺、打鼓巖元亨寺等。而很多巖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後,巖名往往被改為寺名,例如中和慈雲巖改為慈雲禪寺,艋舺慈雲巖改為慈雲寺,寶藏巖改為寶藏寺,五股西雲巖改為西雲禪寺,龜山壽山巖改為觀音寺、桃園市鴻福巖改為鴻福寺,大甲鼎山巖改為金華寺,霧峰青桐巖改為靈山寺,竹山德山巖改為德山寺,名間明山巖改為靈山寺,斗六湖山巖改為湖山寺,大林龍山巖改為普陀寺,竹崎玉山巖改為香光寺,關仔嶺大仙巖又名為大仙寺,關仔嶺新巖則名為碧雲寺,阿蓮大崗山巖改為超峰寺,大社翠屏巖改為大覺寺,鼓山打鼓巖改為元亨寺,屏東赤山巖改為天福寺;也有將原來的巖名附以「寺」字的情形,例如五股西雲巖寺、清水清雲巖寺、南投碧山巖寺、社頭清水巖寺。
劉枝萬謂,台灣佛寺規模不及大陸叢林,少有山門、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禪堂、齋堂、方丈、客殿、庫堂、鐘樓、鼓樓等結構具備齊全者,其號稱「某巖」[8]。此雖為三十年前之舊語,觀諸今日台灣如大陸叢林之規模的佛寺,已經不可勝數。不過,巖較寺規模小,田野調查時常聽聞此說。
巖多翹脊,寺則不同。這是訪問竹崎鄉玉山巖香光寺時,住寺的尼師指出的說法,她們說原有的玉山巖像神廟一樣有翹脊,實不合佛制。這反映出佛教的出家人心目中的寺,是不能有翹脊的。現在台灣一般的寺院大多是北方式宮殿建築。
巖不可有納骨塔,寺則無妨。這是訪問番路鄉半天巖時,管理的在家人指出的說法,他們說前任住持的尼師,在巖前建納骨塔,污染了神聖居住之地,因為沒有人會在神廟所在建納骨塔。這反映出來一般人心目中的神廟不能有納骨塔,當然這是指正神的廟而言,陰廟除外。
在竹山鎮瑞德巖訪問時,聽到寺比巖大,巖又大於宮的說法。不過,這是指規模大小,還是指神格高低,則難以定說。況且寺有大寺小寺,巖有大巖小巖,廟有大廟小廟,難以評定。客觀而言,巖據山而建,空間較寬闊,較不為附近民宅所限囿,建築規模比較大,而神廟多在庄社之中,發展空間有限,故而規模較小。
(三)巖介乎寺與廟之間,而偏向廟:由上述可知,巖實為介於佛寺與神廟之間的寺廟,它與以出家人為主體的叢林佛教之寺院大異其趣,但與護佑地方庄眾的神廟又有所不同,它藉著普度有情的觀音信仰,來護佑更廣大的眾生,它揭示了佛教的民間化,使佛教的觀音信仰被納入民間信仰地域群體祭祀的範疇。它並不是介於寺與廟之間的中間點,而是大幅的偏向廟這邊的性質,前面所言翹脊、無納骨塔,說穿了並不僅是巖與寺的差別,而是神廟與佛寺的對照差別。現在將寺、廟與巖的參考對照關係列表於下:
表一 佛 寺、巖 、宮廟內容特質之比較表
佛 寺
巖
宮 廟
修身、修行、打坐
修行廟/香火廟
香火廟
無主神觀念
通常有主祀神
有主祀神
無祭祀範圍
大多有祭祀範圍
祭祀範圍清楚
納骨塔
有/無
不可有納骨塔
寺大於巖
巖大於宮
建築無翹脊
建築多翹脊
建築為翹脊
僧侶住持
有/無
有/無
無乩童或靈媒
有/無
有/無
無焚燒金紙
有/無
有
無遶境進香
有/無
有
無祀世間神祇
有/無
有
無遶境出巡活動
有/無
有
素食供品
有/無
有/無(會用葷牲禮)
吃素
有/無
有/無(以吃葷居多)
儀式主要求個人之救贖
個人救贖/集體福祉
儀式多為公眾祭祀,求集體福祉
備註:「有/無」,表示該現象有或無,兩種情形同時存在。
美國人類學家Steven Sangren也曾經提到寺裡面的觀音和廟裡面的觀音有所不同,
他說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前者沒有範圍清楚的轄區,任何有興趣於修行打坐與佛學研究的人都可以到佛寺裡去,佛寺的信眾雖然很多是住在鄰近的地區,但不像地域性的民間廟宇,會成為某一社區的象徵,佛寺所祀的信仰對象也不是超自然的保護者;此外,他還提到佛寺裡基本上不拜葷的牲禮,會唱誦大乘佛教的經典,出家的僧尼常住於佛寺,而地域性廟宇通常有公眾的祭祀活動,目的是在祈求地方社區的集體福祉,不像佛寺的儀式通常是為了個人的救贖[9]。
(四)巖仔與巖的差別:有一天第一作者到嘉義縣梅山鄉的金山巖訪問的時候,曾問受訪者為什麼這間廟取名為巖,居民是否稱此廟為巖仔?他說命名的由來是因為金山巖從鄰近半天巖分香,故亦取名為巖,但金山巖不是「巖仔」,居民稱的「巖仔」是指有名的半天巖而言。自此方才明白,「巖仔」並不是指所有名為巖的寺廟,而是其中較大較有名者,才被呼為「巖仔」。但筆者到台南縣六甲鄉調查赤山龍湖岩時,發現六甲鄉民並不以「巖仔」稱呼之,而是稱為「巖」(giam)。台語詞彙的尾音加「仔」,一般而言,指涉的意義範圍較小,意義較低微,例如「阿姑」變成「小姑仔」。「巖仔」比「巖」大,顯然是一個反例,但絕不是孤例,由於兩者的差別,第一作者才注意到原來「街仔」比「街」要大,想起家鄉草屯鎮自古至今稱為街者,有北投街、新庄街、草屯街、南埔街、土城街、雙冬街,但現在全鎮居民呼為「街仔」者,僅指其中最大的草屯街而言。
依此而言,台灣各地被當地居民呼為「巖仔」的寺廟,比較確定的有台北縣三峽長福巖、泰山頂巖仔與下巖仔,彰化縣社頭清水巖,南投縣溪頭碧山巖、竹山德山巖,嘉義縣番路半天巖,台南縣關仔嶺大仙巖,高雄縣林園清水巖,高雄市鼓山打鼓巖,屏東縣新園赤山巖等,此外高雄縣鳳山市百蓮寺和林園鄉的文昌宮,當地居民亦以「巖仔」稱呼之。這些「巖仔」歷史悠久,而且遠近馳名。但是本文所論並不僅限於這個狹義的、規模較大的「巖仔」,因為「巖」與「巖仔」兩者之間,有不少相同之處,特別是本文所要針對的觀音信仰這點。
貳、「巖仔」所祀的觀音
有謂,拜觀音佛祖之寺稱為「巖」。這種說法的產生乃是基於民眾所熟知的「巖」,大都是以觀音為主神,這是一種受囿於民眾經驗的說詞。稱為「巖」的,雖然大多數是以觀音為主祀對象,[10]也有些主祀清水祖師、釋迦牟尼佛,少數奉祀孚佑帝君、顯應祖師,更有非常少數的「巖」奉祀地藏王菩薩、福德正神、神農大帝、開漳聖王、法主公、媽祖、文昌帝君等。往昔「巖仔」最常主祀觀音,但是受正統佛教影響,也有不少後來改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尊。[11]也因為「巖仔」中主祀觀音者居多,因此有些人會以為巖仔就是拜觀音佛祖之寺廟[12]。
台灣主祀觀音之寺宇,稱為寺、廟、[13]宮、亭、閣、堂、壇、庵、院、巖者,皆有之。凡一地主要的觀音廟常被稱為「亭」,如台中縣清水鎮紫雲巖當地人稱為觀音亭,又如彰化市觀音亭、內門鄉觀音亭、南投縣觀音亭、潭子鄉潭水亭等,則直接以亭為名。似乎名為「亭」之觀音廟多在街市之中,此與偏向靠山的「巖」,有所對照。
根據民國70年底向政府登記有案的寺廟統計資料,觀音廟有572座,[14]比媽祖廟514座還要多[15]。可見觀音信仰在台灣民間頗受崇祀,但相關的研究卻比不過媽祖研究,其原因恐怕與一般人甚至學界人士,均將觀音歸屬於佛教;而台灣的佛教研究大部份偏向佛教義理方面的研究,對信仰的實踐探究較少。研究民間信仰的學者亦被這不十分恰當的佛教歸屬所影響,不太注意觀音信仰的研究。
如果不是因為「巖仔」的研究,第一作者亦無從開始對台灣觀音信仰的注意。為了討論方便,先將整理文獻與調查所得,確定主祀觀音的「巖仔」共73座,列表如下:
表二 台灣主祀觀音的巖仔
名稱 性 質 所 在 主 神 創 建 修 建 別 名 山 名
─────────────────────────────────────────────────
慈雲巖 基隆市中山區 觀音佛祖
紫竹巖 基隆市正船里 釋迦觀音 民國43年
佛心觀音巖 基隆市南榮路 觀音佛祖
慈雲巖 13庄 板橋市西門街 觀音佛祖 咸豐年間 接雲寺
青山巖 新店市柴埕里 觀音佛祖
慈雲巖 中和市錦和村 觀音佛祖 乾隆年間 咸豐6年
湖山巖 中和市內南里 觀音佛祖
清水巖 土城市清化村 觀音佛祖
金山巖 瑞芳鎮福庄里 觀音佛祖
西龍巖 八里鄉大崁村 觀音佛祖 嘉慶10年
龍山巖 三峽鎮五寮里 觀音佛祖 不詳
西雲巖(龜山巖)村廟-佛寺 五股鄉成州村 觀音佛祖 乾隆17年 嘉慶16年 西雲禪寺 觀音山
內巖 村廟 五股鄉觀音村 觀音佛祖 乾隆4年 明治42年 凌雲寺 觀音山
西靈巖 村廟/齋堂 貢寮鄉和美村 觀音佛祖 嘉慶15年 同治1年
觀音巖 平溪鄉平溪村 觀音佛祖
大悲巖 平溪鄉十分街 觀音佛祖
圓通巖 中山北路四段 觀音佛祖 民國48年
慈雲巖 城中區 艋舺街竹巷尾 觀音佛祖 同治4年 慈雲寺
寶藏巖 文山區 羅斯福路四段 觀音佛祖 乾隆56年 道光23年 寶藏寺
鳳山巖 桃園市汴洲里 觀音佛祖 觀音寺
清泉巖 復興鄉三民村 觀音佛祖
鴻福巖 桃園市民生路 觀音佛祖 乾隆52年 道光3年 鴻福寺
壽山巖 聯庄 龜山鄉嶺頂村 觀音佛祖 乾隆28年 乾隆60年 觀音寺(巖)
紫雲巖 53庄 清水鎮鰲峰里 觀音佛祖 乾隆15年 大正6年 觀音亭 鰲峰山
南海巖 角頭廟 清水鎮中興里 觀音佛祖 光緒19年 民國35年 觀音媽壇
婉水巖 清水鎮西勢寮 觀音佛祖 光緒19年
蘆文巖 私廟 沙鹿鎮六路里 觀音佛祖 民國55年 大肚山
中原青雲巖 大甲鎮太白里 南海觀音
普陀巖 私廟 后里鄉 觀音佛祖
紫蓮巖 齋堂 大里市福大路 觀音佛祖
楞山巖 庄廟 北屯區 仔里 觀音佛祖 民國42年
修水巖 村廟 彰化市南興里 觀音佛祖 光緒10年 八卦山
湧泉巖 村廟 員林鎮湖水里 觀音佛祖 嘉慶17年 頂庵 八卦山
德安巖 村廟 田中鎮東源里 觀音佛祖 八卦山
虎山巖 村廟 花壇鄉岩竹村 觀音佛祖 乾隆12年 八卦山
敬竹巖 字姓廟 花壇鄉三春村 觀音佛祖 民國67年 八卦山
清水巖 72庄 社頭鄉清水村 觀音佛祖 乾隆10年 嘉慶24年 清水巖寺 八卦山
泰安巖 村廟 社頭鄉廣興村 觀音佛祖 道光14年 道光21年 八卦山
碧山巖 佛寺 南投市 觀音佛祖 乾隆17年 北投山
瑞德巖 村廟 竹山鎮瑞竹里 觀音佛祖 民國70年 青龍山
重興巖 聯庄廟 竹山鎮鯉魚里 觀音佛祖 道光15年 民國39年 鯉魚尾巖 松柏崙
德山巖 聯庄廟 竹山鎮德興里 觀音佛祖 道光13年 光緒19年 德山巖寺
福山巖 竹山鎮秀林里 觀音 民國42年
湖山巖 佛寺 斗六市湖山里 觀音佛祖 雍正3年 大正7年 湖山巖寺
碧水巖 村廟 北港鎮新衙里 觀音佛祖 嘉慶15年 大正7年 北壇/碧水寺
奉天巖 村廟 竹崎鄉緞襦村 觀音佛祖 光緒20年 昭和6年 紅南坑廟 中央山脈
碧山巖 村廟 竹崎鄉紫雲村 觀音佛祖 同治15年 新興巖 中央山脈
鎮安巖 字姓廟 竹崎鄉和平村 觀音佛祖 昭和15年 民國39年 佛祖廟 中央山脈
龍山巖 竹崎鄉龍山村 觀音神農 嘉慶22年 明治41年 五穀王廟 中央山脈
玉山巖 13庄-佛寺 竹崎鄉內埔村 觀音 光緒1年 大正6年 香光寺 中央山脈
凌雲巖 竹崎鄉文峰村 觀音
金山巖 村廟 梅山鄉大南村 觀音佛祖 道光7年 大正3年 觀音媽廟
慧山巖 村廟 梅山鄉碧湖村 觀音佛祖 民國52年 民國82年
泰興巖 村廟 梅山鄉太興村 觀音佛祖 乾隆32年 明治38年 太興巖
半天巖 大廟 番路鄉民和村 觀音佛祖 康熙21年 乾隆29年 紫雲寺 中央山脈
火山巖舊巖 白河鎮公廟 白河鎮仙草里 觀音 康熙40年 乾隆12年 大仙寺 枕頭山
火山巖新巖 東山鄉公廟 白河鎮仙草里 觀音佛祖 嘉慶11年 昭和6年 碧雲寺 關仔嶺
赤山龍湖巖 區域廟 六甲鄉龍湖村 觀音佛祖 永曆19年 乾隆3年 赤山巖
善德巖 仁德鄉仁德村 觀音佛祖 民國53年
南巖 台南市興南街 觀音佛祖 超峰寺
龍船巖 龍崎鄉龍船村 觀音佛祖 清代 民國43年 龍船窩巖
崗山巖(新巖)36庄 阿蓮鄉崗山村 觀音佛祖 乾隆28年 光緒6年 超峰寺 大崗山
舊巖仔 田寮鄉南安村 觀音佛祖 乾隆元年 民國38年 朝元寺
翠屏巖 13庄 大社鄉神農村 觀音佛祖 康熙30年 光緒2年 大覺寺 觀音山
清水巖 林園鄉溪州村 觀音佛祖 康熙末年 清水寺
巖仔 鳳山市東林村 觀音佛祖 咸豐年間 百蓮寺
慈善巖 杉林鄉上平村 觀音佛祖
龍泉巖 恆春鎮懲西里 觀音佛祖 大正10年
翠屏巖 高樹鄉泰山村 觀音佛祖
赤山巖 新園鄉、萬丹鄉 新園鄉田漳村 觀音佛祖 永曆年間 同治3年 兩魚山
普陀巖 宜蘭縣龜山島 觀音菩薩 民國66年
龍山巖 頭城鎮大里里 觀音佛祖 光緒15年
靈巖洞 長濱鄉 觀音 昭和2年 靈巖寺 八仙洞
資料來源:創建年代以方志所載為主。不過亦參考相關典籍文獻。
台灣的觀音常被稱為觀音佛祖、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觀世音等,亦有所謂的千手千眼觀音(簡稱千手觀音)或南海觀音。因為被稱為觀音佛祖,有時便簡稱為佛祖,如果不察,還以為是釋迦牟尼佛;因為被稱為觀音媽,形象女性化,變成和媽祖一樣,也有分身,其分身也常被稱為大媽、二媽、三媽等。
最有意思的一則關於分身的說法,是在嘉義縣竹崎鄉碧山巖採訪到的。碧山巖以前叫新興巖,其主神觀音是由番路鄉半天巖分香而來,相傳最早由三兄弟共祀三尊觀音,之後大哥分得大媽(即普賢真人),二哥分得二媽,三弟分得三媽(即九蓮菩薩)。大媽即半天巖觀音,屬道身;二媽即玉山巖觀音,屬佛身;三媽即新興巖觀音,屬道體佛身。這一句「道體佛身」,恐怕是「巖仔」的觀音之性質最貼切的形容。而有關「半天巖觀音屬道身,玉山巖觀音屬佛身」的說詞,也貼切的詮釋了原來同為地方公廟的半天巖與玉山巖(詳見下節),後者目前由出家尼師成功地繼續接管,而前者卻在出家尼師住持管理三、四十年之後,由地方人士收回管理權。而只是村廟性質的新興巖將自己與十三庄共有的玉山巖及番路鄉共有的半天巖相提並論,也不無抬高身價、錦上添花的作用。
然而,同樣是三尊觀音媽的說法,在半天巖所聽到的卻有所差異。半天巖自稱其觀音為三媽,是「正佛骨」,而大媽在屏東赤山巖,二媽在關仔嶺火山巖(即大仙寺),三者為中央山脈的三大巖。另外,筆者在赤山龍湖巖調查研究時,曾訪問一進香團,據其執事表示,該廟並非分自龍湖巖而係半天巖,今至半天巖刈香之後,觀音佛祖特別指示必須往龍湖巖進香。用「正佛骨」的說詞,以己為尊,其實也顯示民間信仰體系,對於聖(儒教)、神(民間信仰)、仙(道教)、佛(佛教)之位階關係的看待。
嘉義縣梅山鄉慧山巖也有三尊觀音媽,分別稱為大媽、二媽、三媽,村裡如果有特別的事情才請大媽處理,平常是由二媽及三媽出去辦事(讓信徒請觀音到家裡去的意思),對醫病很有靈驗。而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的祭祀圈中亦有「二媽愛看戲、三媽善醫治」的俗諺。
台灣的觀音基本上有兩個形象,一是佛教化的形象,一是民間化的形象。[16]簡單的說,前一種是佛教系統裡的觀音,被當作佛菩薩,後一種是民間信仰系統裡的觀音,被當作神明。一般正信的佛教寺院,根本沒有主神的觀念,但是大部份的「巖仔」和神廟沒有什麼差別,均有主神,而觀音便是大多數「巖仔」的主祀對象。這種像神廟一樣的「巖仔」,其主神觀音當然是民間化的形象。但是因為有些「巖仔」逐漸佛教化,其觀音形象也就跟著佛教化。因此,目前在「巖仔」所看到的觀音,佛教化的形象與民間化的形象,兩者均有,但以民間化的形象居多。
佛教化的觀音沒有性別的顯示,和一般的佛像一樣,常是雙眼半閉,兩耳垂肩,袒胸,著寬衣,趺坐,手持淨瓶或柳枝,或打手印,以大尊金色雕刻的形象呈現。至於民間化的觀音,[17]則有明顯的女性化形象。[18]通常是粉紅面或金面,不過第一作者也見過黑面的觀音,如嘉義縣竹崎鄉碧山岩的觀音,因以前的神像只能用黑漆,故黑面,祂頭戴五佛彌陀冠,左手持甘露水,右手持楊柳枝。民間化的觀音常梳髻如夫人頭,有些仍然著佛式寬衣,有些則已鳳冠霞帔,有些仍然盤足趺坐蓮座,有些則蓮座已不明顯,如一般神像坐像。手中所持仍然或淨瓶或柳枝或經書或手印,不過大體眼目已開稍大。
「巖仔」所祀的觀音一般有三個慶典日,即農曆2月19日誕辰,6月19日得道(一說是披剃日),9月19日出家(一說是正位日),有些甚且增加11月19日為慶典日。
「巖仔」所祀的觀音常配祀善才、良女,壁上也常雕刻十八羅漢奉祀。傾向佛教式的觀音則祀韋馱、伽藍於其左右,除觀音之外,也常發現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地藏菩薩、彌勒佛之塑像供奉於殿中。但是大部份的「巖仔」和一般神廟一樣,常副祀各種神明,如註生娘娘、土地公,這也是任何其他神廟在主祀神之外常副祀的神明。而媽祖、玄天上帝、開漳聖王、王爺、五谷王、三界公、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清水祖師、太子爺等,也常副祀於觀音之巖廟。
因為在大部份的「巖仔」當中,觀音被當作神明來祭祀,所以祭品葷素皆有,有些以前甚至全用葷的。近年來佛教徒日多,學佛的風氣日盛,加上現在的人營養過剩,不喜歡吃太多魚魚肉肉,改用素的祭品的情況也就日益普遍。
台灣很多有名的「巖仔」常常前殿奉觀音,後殿為大雄寶殿。平常的時候,信徒或卜杯或求籤,或燒金紙,或安太歲、安光明燈,或添油香,一如神廟。例行祭典,如千秋祭典、中元普渡、巡境、進香,與其他神廟亦少有差別。每逢週末假日或觀音誕辰,前殿常鑼鼓喧天,陣頭來來去去,後殿卻仍然一派肅穆,信徒著海青,參加法會,誦經念佛,與前殿景像大異其趣。前殿中的觀音,大抵顯現祂民間化的本色,對於一般俗眾,觀音之大慈大悲與救苦救難的形象,若沒如前述這樣加以民間化,反而不夠貼切。
大陸學者把中國境內的觀音信仰分為三大體系,即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漢族地區民間的觀音信仰[19],台灣雖然不在中國境內,但是台灣一樣有這三大系統的觀音信仰,而台灣的「巖仔」大抵屬於漢族地區民間的觀音信仰。
參、觀音信仰的地域化
表二所列主祀觀音的「巖仔」,其實性質各異,大部份是地方公廟,有些是佛寺,有些則是兩者兼而有之,有些是家庭佛堂,有些是字姓廟,有些則是私廟。以下僅述資料較詳盡者。
(一)村廟:主祀觀音而又屬於村廟性質的「巖仔」計有35座:台北縣五股鄉西雲巖,俗稱龜山巖,原為洲仔之村廟,現已與村庄無關,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五股鄉凌雲寺,一稱內巖,內巖亦為地名,屬觀音村的一部份;瑞芳鎮金山巖、三峽鎮龍山巖;中和市湖山巖;土城市的清水巖;八里鄉的西龍巖;平溪鄉的觀音巖、大悲巖;貢寮鄉西靈巖,轄和美村蚊仔坑;台北市城中區慈雲巖、士林區圓通巖;桃園縣復興鄉秋山清泉巖;台中縣大甲鎮中原青雲巖;台中市北屯區楞山巖,轄二部仔;彰化市湳尾的修水巖,轄南興里與南美里;彰化縣員林鎮湧泉巖,為湖水坑公廟,地位僅次於當地同屬村廟的開林寺,開林寺居民稱為下庵,湧泉巖則稱為頂庵;田中鎮內灣德安巖,轄東源里、碧峰里與香山里的一部分;花壇鄉白沙坑虎山巖,以前為花壇鄉公有,現僅轄岩竹村;社頭鄉泰安巖,轄廣興村的芋寮與張厝庄;南投縣竹山鎮瑞德巖,轄瑞竹里;竹山鎮福山巖;嘉義縣竹崎鄉奉天巖,為緞襦村紅南坑的公廟,俗稱紅南坑廟;竹崎鄉田洋碧山巖,轄田洋(紫雲村全部)與鹿滿產(鹿滿村第八、九鄰);及竹崎鄉龍山巖、凌雲巖;梅山鄉金山巖,轄大南村南勢坑;梅山鄉泰興巖,轄太興村犁園寮;梅山鄉慧山巖,轄碧湖村屈尺嶺。高雄縣田寮舊仔朝元寺,林園鄉溪州村清水巖、巖仔百蓮寺;杉林鄉慈善巖;屏東縣高樹鄉翠屏巖慈音寺;宜蘭縣頭城鎮龍山巖、龜山島普陀巖;台東縣長濱鄉靈巖洞。
(二)聯庄廟:主祀觀音而屬於聯庄廟性質的「巖仔」計有6座: 台北縣板橋市慈雲巖,轄板橋漳州籍13庄[20];桃園縣龜山鄉壽山巖,轄五大庄,即塔寮坑、舊路坑、楓樹坑、兔仔坑(含社後坑)、新路坑[21]; 南投縣竹山鎮德山巖,轄車店仔、柯仔坑、中崎、和溪厝、枋寮仔、冷水坑及桃仔園;竹山鎮鯉魚尾重興巖,轄鯉魚尾、勞水坑、桶頭、田子、山坪頂、福興[22];嘉義縣竹崎鄉玉山巖,轄13庄,包含白杞寮、山仔頂、黃心寮、舊豬灶、頂埔、菜公坑、舊社、內埔、溪州、圳頭王厝、雙連井仔、軟歐、崁腳、新寮坑、竹頭尾、桃仔斜、泉州厝、樹林、學仔、芋仔嶺、井仔頭、忠心崙、後山籠仔、田仔坑、土豆寮、頂坪、無底潭、下坪、番仔路科、賴厝、塘下寮,大抵在竹崎鄉內[23];高雄縣大社鄉翠屏巖,轄13庄,包含大社鄉神農村、翠屏村、三奶村、觀音村、中里村及仁武、後庄、楠梓、大社等。
(三)大廟:主祀觀音而屬於鄉鎮性大廟的「巖仔」計有4座:台北市福和橋下寶藏巖,舊為文山地區之公廟;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巖,轄番路鄉全部;台南縣白河鎮關仔嶺火山新巖碧雲寺轄東山鄉全部及白河鎮一部份共19村里[24];高雄市鼓山區打鼓巖轄鼓山區全部。
(四)區域廟:主祀觀音而屬於超鄉鎮性的區域廟的「巖仔」計有3座:台中縣清水鎮紫雲巖轄53庄;台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巖轄官田鄉、六甲鄉23堡頭[25];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巖轄36庄,範圍含蓋阿蓮鄉與岡山鎮的一部分。
(五)佛寺:主祀觀音而屬於佛教寺院的「巖仔」計有13座:台北縣新店市青山巖;五股鄉西雲巖,今名西雲禪寺;五股鄉內巖凌雲寺;中和市慈雲巖,又名慈雲禪寺;桃園縣鴻福巖,今名鴻福寺;而鳳山巖,又名觀音寺;彰化縣花壇鄉虎山巖;雲林縣斗六鎮湖山巖,今名湖山寺;[26]嘉義縣竹崎鄉玉山巖,今名香光寺;台南縣白河鎮關仔嶺新巖碧雲寺;高雄縣阿蓮鄉崗山巖,今名超峰寺;大社鄉翠屏巖,今名大覺寺;高雄市打鼓巖,今名元亨寺。可以說今天台灣的佛教寺院,有不少原來都是「巖仔」。
(六)齋堂:主祀觀音而屬於齋堂性質的「巖仔」只有一個,即台中縣大里市紫蓮巖,屬於齋教龍華派。
(七)字姓廟或角頭廟:主祀觀音而屬於字姓廟的「巖仔」有二座,即彰化縣花壇鄉三家春敬竹巖,是柯姓所建,柯姓祖籍安溪,所祀觀音係自原鄉正陽寺分香;嘉義縣竹崎鄉鎮安巖,所祀觀音係許姓祖先自大陸奉渡來台。主祀觀音而屬於角頭廟的「巖仔」有一座,即清水街上南海巖,為附近信眾祭祀管理。
(八)私廟:主祀觀音而屬於私廟的「巖仔」僅有二座,即台中縣沙鹿鎮的蘆文巖和后里鄉的普陀巖。
(九)混合型:有的「巖仔」兼具地方公廟與佛寺的特性,例如嘉義縣竹崎鄉玉山巖,既是十三庄的公廟,也是出家人住持管理的佛寺;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巖既是有名的超峰寺,也是三十六庄的公廟。
肆、觀音信仰與陰靈普渡
在調查「巖仔」時很鮮明的一個印象,就是很多「巖仔」設有納骨塔,沒有納骨塔的話,殿內也常設有過世信徒之位牌,或是開山有功者之長生祿位,一般佛寺化的巖,會在偏殿設置功德堂,內祀地藏王菩薩及安置信徒祖先進塔牌位,或是開山有功者之長生祿位。後者於一般神廟中也常見到,表示對廟宇有功績者的敬意,讓他們也得以享祀人間。不過「巖仔」裡的長生祿位,位置比較顯著,與觀音佛祖的距離比較近,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像彰化縣員林鎮湧泉巖,小小的堂宇之內除了觀音,就只有一位獻地者及兩位前任管理人的牌位。而屬於家庭佛堂性質的「巖仔」,奉祀家族的歷代公媽牌位,當然更不為過。
前面說過,受到佛教影響或比較佛教化的「巖仔」,常有納骨塔。雖然佛教化的「巖仔」數量比較少,但是因為它們大多為有名的「巖仔」,也是一般人常去朝拜進香觀光的地方,廟產豐富,其納骨塔也越建越高,越建越宏偉,成為寺宇收入的重要來源。
高雄縣有三大巖,即林園清水巖、大社翠屏巖、阿蓮大岡山巖。這三個「巖仔」除了林園清水巖較趨向一般神廟,翠屏巖與大岡山巖如今都是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也都有納骨塔;原本林園鄉清水巖也是奉祀觀音佛祖,戰後因佛寺化,而以釋迦佛為主尊。
在高雄縣聽到對這三個「巖仔」有「埔頭巖」的說法,前面已說過這是因為「巖仔」位在「山頭嶺尾」,而有的稱呼。「埔頭」一詞讓人聯想起「山埔」、「墓埔」,以及與其相關的陰靈信仰。恰巧這三個「巖仔」之聯庄組織又分別與其他三個神廟共有或重疊,例如大社三奶壇青雲宮(主祀神農大帝),亦轄十三庄,範圍與翠屏巖相同;阿蓮土庫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亦轄三十六庄,範圍與大崗山巖相同;林園王公廣應廟(主祀謝府王公)轄三甲內,範圍亦在林園鄉內,與清水巖重疊[27]。此外,台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巖的山門前之山坡,即為該鄉的「墓仔埔」,龍湖巖為六甲和官田兩鄉二十三庄的公廟,而最大庄的六甲街內係以主祀媽祖的恆安宮為信仰中心,與龍湖巖構成嚴密而完整的顧生看死之「陰陽共濟體系」。
高雄縣這三個「巖仔」以及赤山龍湖巖都奉祀觀音,觀音普度陰靈的信仰特性彷彿藉著站在「山頭嶺尾」的空間屬性,表達了她對有情眾生的看顧,與保護山下庄眾的神廟成對,構成陰陽具備的神靈保護網。此一發現正是催促我們展開台灣「巖仔」的全面性調查的原因,欲了解「巖仔」的空間性與信仰的象徵性,到底是普遍的還是只是高雄縣的特殊現象。
一般民間認為山間水際是邪靈「歹物仔」出沒的地方,特別在高雄縣,有在山邊水際「刈山香」、「刈水香」的習俗,即是神的輿轎下到水裡,將水中的孤魂野鬼收起來當神的兵馬[28]。
相對於神明對陰靈世界的「儀式性轉換」,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則具有超度陰靈的力量,不知道其靈力是來自大悲咒,或純然只是亡靈往生西方的渴求。不過,台灣民間所建構的死後世界,似乎兼具陰間地府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兩面性。在民間信仰的系統,既然連可能作祟危害人間的「歹物仔」,都可能經過轉換,成為協助神明鎮守地方,驅邪除煞的神兵神將,按理該在地獄受苦的陰魂,如何不能受佛感召,一念之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這大感召的力量將它賦給具慈悲母性的觀音,似乎也是人性之常。
而另一方面,觀音菩薩的慈航普渡,雖然是佛教「航向彼岸」之意,但對明清之際冒著生命危險移墾台灣,留下許多可歌可泣「渡台悲歌」之移民經驗的漢人先民而言,能化渡台凶險為慈航的觀音,無異象徵他們心中最大的渴求。而渡台之後,險惡的環境及開墾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族群衝突與分類械鬥所造成的死亡,使親人永隔,在慎終追遠與悼念亡者的心理需求下,如何幫助亡者的超拔與往生淨土,不啻重大之事。而佛教法華經普門品中的觀音具有三十二種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尋聲救苦的觀音形象,正符合移墾社會中,面對生存的威脅和對亡故親人的加倍祈求和思念。觀音信仰遂成為最深入人心的撫慰力量。
然而,「巖仔」在性質上與護佑地方庄眾的神廟又有所不同,由於觀音出自佛教,被鄉民呼為「佛祖」,實為觀音佛祖之簡稱,而佛教中國化的結果,使得這些佛菩薩具有超度死後亡靈超昇西方極樂世界的靈力,而觀音是民間崇奉最殷的佛菩薩,中國化得最徹底,甚且被賦予女性的形象,對於悠幽亡魂,具有母性、女性特質的觀音佛祖,其接引超度,對生者而言,無疑具有一股鉅大的慰撫力量。[29]在做為觀音廟的「巖仔」之前,普度好兄弟、舉行建醮,或在其轄境內「迎佛祖」,成為重要的祭典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本文略述了高雄縣三個「巖仔」及台南縣赤山龍湖巖之觀音信仰普度陰靈的信仰特性,與護衛庄眾的神廟,構成陰陽共濟的象徵世界,雖然具體的資料僅限於以上四例,但是未來若是時間許可,有更多詳細的田野資料,能夠調查清楚這些「巖仔」轄域內地方公廟的祭祀情形,也許更能印證此一「陰陽共濟說」。
伍、結論:台灣民間的觀音信仰
本文主要在以「巖仔」為例來論述台灣之「民間佛教」的傳統,以及這個宗教傳統的諸多面相,例如把觀音視為神明,而且是女性神,奉祀在翹脊的廟宇建築中,不少巖仔仍保有燒金紙的習慣,更顯著的是這些巖仔有些成為村廟、聯庄廟、大廟,或角頭廟、字姓廟,有些則成為跨鄉鎮的區域信仰中心,這種種都展現佛教民間化的型態。對於「巖仔」的信仰形態,除了「民間佛教」(Folk Buddhism)一詞,[30]我找不到更貼切的用詞。
民間佛教代表佛教的民間化,這一民間化的歷史過程,牽涉了從印度傳入中國之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也牽涉到閩南佛教傳入台灣之台灣化的過程。民間佛教之形成過程的探討,牽涉到很多中國佛教史與台灣佛教史的知識。我不願意簡化的說,觀音的女性化、佛教的超度思想是中國化的結果之一,而台灣化明顯的表現在「佛教」廟宇(如巖仔)之地緣組織的形成。然而民間佛教向為學者,特別是佛教學者所忽略,教界人士也不願意承認有「民間佛教」這樣的佛教,他們基於弘法利生的想法,心裡面認為只有正信的佛教,才是正統的佛教、真正的佛教。不過,從「巖仔」的研究看來,每當有廟產或管理權之爭的時候,出家人的這方常認為那是「佛教的」寺廟,是他們辛苦經營的結果,對於「巖仔」時期的歷史則予以抹殺。由於教界人士缺乏歷史意識,造成調查「巖仔」時採訪困難,這些因素多少影響我們對台灣佛教的真確認識。除了「巖仔」,台灣許許多多的傳統佛寺,其歷史的真貌與現代的實踐都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希望佛教界未來能更重視歷史,以減少學者研究時的困難。再者對歷史真誠,才能讓我們更清楚佛教在今日世界的定位。
台灣佛教源自閩南,閩南佛教的發展軌跡與特色,自然是台灣佛教出發的原點,而對閩南佛教之歷史傳承的認知,並不會影響我們對台灣自身佛教發展之特色的探索。
參考書目
仇德哉(1983),《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1983),《台南縣的寺廟與神明》,新營:台南縣政府。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95),《台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南投:編者。
池永歆,〈聚落存在空間的貞定與詮釋:以嘉義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巡境活動為例〉,《思與言》,34(2),1996年,頁199-234。
李利安,〈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哲學研究》,4,2000年,頁44-51。
林美容,(1995),〈台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巖仔的調查研究〉,《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文學院),頁701-722。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2),1995年,頁1-40。
林美容,〈台灣齋堂總表〉,《台灣史料研究》,6,1995年,頁26-41。
林美容,(1996),〈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楊惠南、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頁177-193。
林美容,(1996),《高雄縣民間信仰》,鳳山:高雄縣政府。
林美容,(1996),〈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台灣省文獻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編者),頁91-109。
林美容、祖運輝,(1992),〈在家佛教--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山西大學編,《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頁214-222(初稿);修訂稿刊於江燦騰、王見川編(1994)《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新文豐),頁191-249。
林美容、張崑振,〈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51(3),2000年,頁203-235。
林衡道、郭嘉雄,(1977),《台灣古蹟集第一輯》,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卓克華,〈三級古蹟壽山巖的史蹟研究〉,《台北文獻(直)》,100,1992年,頁29-43。
涂順從,(1994),《南瀛古廟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莊英章,(1977),《林圮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嘉義廳,(1915),《嘉義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取調書》。
劉枝萬,〈德山巖〉,《南投文獻叢輯》9,1961年,頁52-53,南投:南投文獻委員會。
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4、5、6,1963年,頁101-120、頁45-110、頁48-66。
賴淑美,(2001),《雲林縣寺廟觀音造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尚文,〈赤山龍湖岩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堡地區的發展(1661-1895)〉,《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9,2001年,頁95-132。
蘇全正,(2001),《台灣民間佛教「巖仔」信仰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Sangren, P. Steven(1983)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Eternal Mother”. Sign: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9,No.2,P4-25.
網路資源
中研院台灣方志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
[1] 登雲巖在紫荊山上,紫荊山俗稱水尖山,山下有荊溪,故此地舊名荊城,今名山城。登雲巖前有榕樹,正殿祀主神觀音及伽籃尊者與福德正神,右側祀乾隆時代的紫雲禪師、蘇府千歲、註生娘娘、婆姐及花公、花婆,後殿祀地藏王、大眾爺公及閻羅王(俗稱萬歲爺)。
[2] 即大社鄉翠屏巖、阿蓮鄉大崗山巖與林園鄉清水巖(林美容1995b:3)。
[3] 例如《廈門志》載有寶山巖、虎壁巖、醉仙巖、碧山巖(祀觀音)、碧泉巖、紫雲巖(祀梓橦帝君)、日光巖等(台灣方志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new/ftmsw3?tdb=臺灣方志)。
[4] 〈台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巖仔的調查研究〉一文是有關全台灣巖仔的調查研究之初步報告(林美容1995a),〈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一文是針對南部地區的11個巖仔之歷史、組織與現況作較詳細的分析(林美容1995b)。
[5] 林美容、祖運輝 1992,林美容1995c,林美容、張崑振2000。
[6] 蘇全正2001。
[7] 台灣佛寺稱為山者亦頗多,不獨「巖仔」為然,如法鼓山、佛光山、靈鷲山、小東山妙心寺、清涼山護國清涼寺等。
[8] 劉枝萬 1963:48。
[9] Sangran 1983:7-8。
[10] 根據林美容初步的研究,123個巖仔中有61座主祀觀音,大約佔一半左右(林美容1995a:708)。而根據蘇全正更進一步的調查,161座的巖仔中有69座主祀觀音(蘇全正2001:6)。
[11] 台灣傳統佛寺齋堂(不僅巖仔)改以釋迦佛為中尊的情形,係受在臺日本佛教宗派的影響,以及1915年西來庵事件之後寺廟整理運動所致,例如台中市保安佛堂(屬龍華齋教),原主祀觀音,後因加入日本曹洞宗,乃改以釋迦為中尊,民國七○年代,才改回以觀音佛祖為主尊。
[12] 林美容1995a:704。
[13] 如新竹東大路有一「法蓮廟」,主祀觀音。
[14] 根據《台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民政廳1995)。民國84年全台灣(不包括北高兩市)的觀音廟共有749座,已然又增加不少。
[15] 仇德哉 1983。
[16] 賴淑美(2000)的碩士論文則把觀音的形像區分為顯教觀音、密教觀音、民俗觀音三種。
[17] 賴淑美(2000)研究雲林縣的觀音造形,謂民俗化的觀音,有鶯鳥為伴的觀音,善才龍女為伴的觀音,文殊普賢為伴的觀音,樹身觀音,觀音媽聯五種造形。
[18] 根據大陸學者的說法,女性觀音形像的出現是起於宋代妙善公主的傳說,經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並迅速普及(李利安2000:46)。
[19]不過,李利安也標舉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李利安 2000:45)。
[20] 林衡道、郭嘉雄 1977:26。
[21] 卓克華 1992:33。
[22] 劉枝萬 1961:54,莊英章 1977:152。
[23] 池永歆1996。
[24]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 1987:153。
[25]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 1987:150-151,涂順從 1994:136。
[26] 斗六湖山巖往昔信徒包括斗六堡、溪洲堡、西螺堡、他里霧堡、打貓東頂堡、布嶼堡等五十三庄(嘉義廳 1915)。
[27] 林美容 1996a。
[28] 林美容 1996b。
[29] 相較於地藏菩薩的「陰神化」,兩者雖然同對陰靈有所作用,然而觀音菩薩藉著昇天、得道,而在民間的崇祀顯得「正神化」,而地藏菩薩卻隨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成為冥界陰靈的守護神。
[30]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通俗佛教(Popular Buddhism)一詞來指涉本文所指的巖仔之觀音信仰,但是因本文特別要指陳其所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產生之變化,還是以「民間佛教」一詞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