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

 

林美容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祖運輝

 

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


 

大綱

    一、引言

    二、朝天堂龍華派之法脈源流

    三、彰化朝天堂的簡史

    四、今日的朝天堂

    五、朝天堂的龍華派儀式

      1.龍華法會

      2.午供科儀

      3.功德儀式:「香花科儀」與「蒙山施食科儀」

    六、朝天堂龍華派的自我認同

    七、結語

    八、附錄

      1.南投縣草屯鎮三個齋堂的興衰

      2.中部地區齋堂一覽表

 

一、引言

 

有關台灣宗教的文獻資料中經常出現「齋教」一詞,一般是指龍華、先天和金幢三派。在日本統治時期,齋教的廟堂是與佛教、道教的寺廟分別在政府的統計中出現,顯然被承認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實體。不過,在教理上或歷史的源流來看當時的日文文獻還是承認齋教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號稱為禪宗臨濟派的一個分枝。齋教因為強調在家修行,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營生,所以又被稱為在家佛教。二次大戰以後,關於齋教的報導減少,而內容又輾轉抄襲,缺乏新的資料。同時,有些作者甚至提出齋教衰落的意見,認為齋教寺廟經過日治期間的「寺廟整理」,已經勢力大減,到了當今的台灣社會,似乎齋教在台灣已經消聲匿跡。一九九○年到九一年間筆者三訪彰化市郊的龍華派朝天堂,採訪其主持人以及信眾,觀察他們的崇拜儀式,並且收集到一批有關的歷史材料和儀式中所用的經典科儀本。齋教在現代台灣是否式微,比較日治時期又相差多少,這一類的問題都因為缺少可靠的數字和全島性的調查,至少暫時是無法解答的。可是,至少我們所接觸到的朝天堂是一個堅持早晚課,擁有固定信徒,為鄰近社區的個人與團體提供儀式服務,又與其他齋教堂、佛寺、以至私人廟壇保持一定關係的宗教團體。

    以下本文將介紹彰化朝天堂的歷史和宗教活動,並藉此實例來說明齋教在台灣歷史中的延續性和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的角色。

 

二、朝天堂龍華派之法脈源流

 

    據位於彰化市外緣的朝天堂主持林普心解釋,佛教在中國有南北二大派之分。北方屬於神秀一派,南方屬慧能一派。慧能派下又有臨濟一支,其中又分出家與在家兩種。到了羅祖的師父那一代,佛教中的密法,即是最精要的秘密教義,沒有傳給出家之人,卻傳給沒有剃度出家的羅祖。於是臨濟有出家與在家之分,而只有在家的傳統才保持有釋家所傳之密法。林普心編纂有「佛教祖脈源流」一書,敘述自派的法脈流傳,自遠古至今天。按編者本人自稱,此書主要依據乃父林普多於本世紀初前往朝天堂位於福州之祖堂「復信堂」領傳燈時抄回的資料。故此本書的內容可以視作龍華派內復信堂一支派的歷史;更嚴格的說,它代表這教團的歷史意識和自我認同。書中雖然難免包涵不少無可考證的部份,但是作為教徒對於本派的源流和教義的主張來看,卻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原始資料集成。

 

    朝天堂然自稱為佛教中之齋門,奉釋迦牟尼佛和觀音,它所主張的法脈源流卻不止追溯至佛祖釋迦牟尼,而是起源於更早時期的人物,稱為「先天初祖」。由這位始創人物起,龍華派的「法」經由伏羲、龍吉、神農、廣成子、黃帝、許由、唐堯、巢父、虞舜而至於燃燈佛。從燃燈佛再傳經六代,此法便傳到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據說此時正值周朝,乃有儒、釋、道三教的並起,但龍華派稱之為三教「重興」,意即三教所傳的法在此之前早已存在。釋迦將法傳給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第一祖。由第一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都是在印度。二十八祖是為達摩尊者,隨著他的東來,法再轉入中國,而達摩也就成為中國第一祖。達摩的法傳至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再經由七祖南岳懷讓,一直傳至二十五祖李頭陀。此時,法統經李頭陀傳到龍華初祖普仁祖師,也就是羅祖,再經二祖普能祖師傳至三祖普善師傅。普善之後是四祖普霄公,其後一直傳到十七祖普洲公。普洲公那一代時便有福州復信堂的建立,此堂的第一代總★為普捷公。彰化朝天堂的前身便是由復信堂的成員渡台所創立的。

 

    以上的傳法系譜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特徵。第一、龍華雖然自稱佛教,它所主張的法卻是遠遠超過於釋迦牟尼的時代,起源於中國的太古,經由上古的聖人輾轉傳授,最後才暫時傳到中國以外的地方。經過釋迦「重興」的法,後來便經由達摩再次回歸中國。因此,佛教雖然往往為排佛者斥為胡教,在龍華派的觀點看來,所謂佛法其實追本求源,還是中國的法,也是堯舜等先王所奉行的大道。因此,龍華派的意識型態是,它所傳的乃是道道地地的中國的宗教,而且它們的教不但是先於儒道二教之創始,更加是它們的根源。

 

    第二點是,龍華派的法脈流傳中雖然難以考證的環節甚多,從它的內部證據,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建構過程的痕跡。首先,由先天初祖至燃燈佛是一個單元,其中的人物主要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的英雄和聖王。由燃燈佛至釋迦牟尼佛之七代,每一代均冠以「佛」的名號,有別於法脈傳流系譜上的其他人物。第三單元當是從釋迦弟子迦葉尊者至達摩尊者。這一系列的二十八位均稱作「尊者」,是代表禪法在印度的教外別傳的系統。至於由達摩至慧能的中國六祖,各人均稱「大師」,代表禪宗傳入(或「回到」)中國後最初的發展。由七祖南岳懷讓起至二十五祖李頭陀,雖然都是傳授慧能的心法,卻一律沒有大師的稱號,所以構成法脈系統上的另一單元。李頭陀之後各代人物的稱呼又有變化。先是普仁祖師,稱為龍華初祖。龍華二祖稱普能祖師,但三祖普善卻稱為「師傅」,而自四祖以下又一律稱「公」。自龍華初祖至四祖短短四代之間,稱呼凡三變,實有其背後的歷史因素影響。根據戴玄之考證,龍華三祖姚文宇其實為老官齋教的始創人。他所傳的老官齋教在教義上雖然受到羅教的影響,卻並非直接源於羅教的嫡系。因此,姚文宇只是借用羅教的始祖羅因作為初祖,並為之冠以普仁的法號,因為姚氏所創之老官齋教中的人均以普字為法號。至於二祖普能和初祖之間,時間上亦有數十年之差,故此二祖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羅祖傳授法統。甚至二祖與三祖之間也不大可能有直接的師承關係。朝天堂所宗之龍華派既為姚文宇所創,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三祖之前的一、二祖均稱為祖師,三祖卻稱師傅,而秉承三祖遺教的四祖以下各祖則又稱為公。最後,復信堂所傳的龍華派傳入台灣創建朝天堂前身後,則歷代主持又不稱公,只稱法號「普某」而已。由此可見,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的直接根源在姚文宇始創的老官齋教,而在教義上亦承受了羅教的傳統,尊奉羅祖所著的五部六冊。至於它是否應該歸類到佛教之下,還是另立名目較為妥當,則取決於分類的目的,也是研究者見仁見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今天我們所觀察到的彰化朝天堂所傳承的「齋教」龍華派,無論是在崇拜對象、教義、經典和儀式上都有著明顯又深遠的佛教影響。加以信徒本身又毫不含糊的自認為佛教的一個支派,我們就更不能不注意它與佛教的關係。龍華派(以至於一般齋教)對於宗教研究者的吸引力也正在於此;它明顯的與正統出家佛教有差異,卻又處處流露著佛教的色彩,實是研究宗教理想如何因應世俗社會的各種情形而以不同形態出現的大好材料。

 

三、彰化朝天堂的歷史

 

    彰化牛稠仔朝天堂是屬於龍華右枝普柏公派下,按龍華法門分為左枝、右枝、長枝、二枝、三枝、四枝、五枝、六枝、七枝,每枝都有祖師,右枝祖師為普柏公。朝天堂之祖堂叫復信堂,在福州八甲亭邁街。朝天堂是乾隆十四年(1779)間由福建來台的蔡普水建立,初號太極山。經第二代林普希,第三代朱普意,因佛堂狹小,於道光十年(1830)重建,改名朝天堂,當時信眾推選嚴陞為管理人及主持,法名普高。嚴普高曾於同治八年(1869)到福州祖堂,有一光緒丙戌年(1886)之復信堂印證。朝天堂第二代主持蔡林普卷,第三代李普固,第四代林普多,即現任主持林普心之父。林普多管理朝天堂的時候,朝天堂有二筆土地,林普多亦曾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往福州祖堂承受傳燈★,他逝於昭和七年(1932),住持朝天堂共二十三年五個月,他開發了很多新的齋堂,他派下所屬的齋堂共有廿七個,即和美七張犛慈天堂、白沙坑覺化堂、永靖元天堂、永靖北門外德恩堂、烏日五張犛福源堂、豐原慈信堂、豐原頂南坑慈天堂、后里屯仔腳金山堂、新社土城善意堂、台中梅枝町慈齋堂、集集柴橋頭忠天堂、集集鹿寮坑義天堂、水裡坑社子開天堂、南投茄苳腳滿天堂、草屯下庄奉天堂、草屯山腳祝天堂、草屯林仔頭安天堂、草屯中庄(應為頭前厝)崇善堂、埔里水尾庄久靈堂、埔里牛眠庄性天堂、埔里珠仔山善天堂、埔里番仔田金天堂、埔里北山坑協天堂、埔里湖水坑福天堂、埔里史港坑水蛙堀紹德堂、埔里枇杷城天德堂、西螺慶天堂。估計約佔當時中部四縣市齋堂(參見附錄2)總數的一半左右,影響力頗大。

 

    林普多逝後,由信徒代表推舉其長子林普龍繼任管理人,迄他別世,共住持十七年。之後普多之三男林普煇繼任為管理人,他接任之前,曾往日本京都右京區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本山所設立中央佛教學院進修,三年後畢業,得度為日本真宗僧侶,並由日本西本願寺派為彰化朝天堂布教所布教師,為本堂所屬各齋堂宣揚佛法,迄他逝世為止,共住持十四年。由於他曾在日本受訓,又擁有日本政府所承認的僧侶資格,所以成為日治時代彰化地區佛教界的領導人之一。與西本願寺派下西門口龍鳳寺住持伊東了映及曹洞宗派下之三浦(孔子廟住持)並為三大佈教師,他什麼都會:打鐘、打鼓、唸經等。他並且重新設計朝天堂的服飾,在傳統的黑色長袍上加上一條紅黑相間的布帶,這也是受到日本僧侶服裝的影響。民國五十三年林普多之五男林普心被選為第七代管理人,但他因服務軍職,自他受任起至民國六十四年,朝天堂事務由其姐普早代管。之後,即由林普心主持。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十九日楊希颱風侵襲,朝天堂泥土牆壁嚴重損壞,民國八十年八月第一次往訪時,舊堂仍在,但已成危屋,神像等皆已移往設在對面的臨時佛堂,第二次往訪時,該百年齋堂已拆除不見。

    林普多一家數代吃齋,二代共四任主持朝天堂堂務,貢獻厥偉,茲將其家簡明譜系記錄如下:

                                林家譜系:

    十

    四                        林      陳

    世                         膽△=○敬

                                    │

                                  ┌┴──────┬───┐

    十                       ︵   │      ︵      │      │

    五                       普 林△=○呂普      △      △

    世                       良 民  │  招進

                             ︶     │    ︶

              ┌──────────┴─┬─────┬─────┐

    十  ︵   │      ︵              吃○=△吃    ○=△      △被收

    六   普 林△=○劉普              長  │  齋    吃            員養

    世   多 石  │  草甘              齋  │        長            林

        ︶     │    ︶                ┌┴┐      齋            人

          │               ○  ○

      ┌───┼──┬─┬──┬───┬───┬────┐

    十 △    △=○  ○  △    ○=△  △=○  △=○    △=○

    七  林    林│郭  林  林    林      林  白  林  王    林│吳

    世  清    青│坤  春  錦            樹  水  再        天│

        樹    松│鶯  ︵  澤    銀      煌  錦  傅  秀    長│氏

        ︵    ︵│︵  普  ︵    ︵  ︵  ︵  ︵  ︵  ︵    ︵│︵

        普    普│普  早  普    普  普  普  普  普  普    普│普

        梅    心│鶴  ︶  添    鏡  村  煇  流  逢  麗    龍│迴

        ︶    ︶│︶      ︶    ︶  ︶  ︶  ︶  ︶  ︶    ︶│︶

        ┌─┬─┼─┬─┐                              ┌─┴─┐

    十  ○  ○ ○ ○ ○                              ○      ○

    八                                                          修 ︵

    世                                                          明 普

                                                                尼 容

                                                                師 ︶

 

    幾次訪問朝天堂,看到林家的家人,包括林普心及其妻普甘,其姐普早,其姪女普容,他們的簡歷如下:

    林普多:現年七十四歲,受日本教育唸到高等科。

    林普早:一歲即吃齋,八十四歲逝,曾讀日本書二、三年,有女徒拜她為師。

    修明尼師:為前朝天堂住持林普龍之女,本名林鶯嬌,原法號普容,現在霧峰靈山寺出家,法號修明。她幼時躲空襲,沒唸書,但現在會唸經,她說是佛祖開智慧,其姑普早之告別式有來參加。

 

四、今日的朝天堂

   

     據林普心的報導,若要正式加入龍華派作信徒,必需經過「過公場」的儀式,在引進師的主持下,皈依三寶,受五戒,從此謹守長齋。儀式期間通常為七日,又稱為龍華法場。新進者必需身穿白衣,拜祭祖宗,並請祖宗的靈魂來臨聆聽誦經。所以,即使是一人皈依,他的「九玄七祖」都會因著聽經而得福。皈依長齋因為是正式入教,所以必需誓願秘守密法,然後才會得到傳授密偈。每位新進者同時獲得一個宗教上的名字,男女均以普字起頭,另加一字,成「普某」的名字。

   

     在正式皈依長齋之前,對於龍華教義有興趣,願意學習者,則有皈依「花齋」的初步階段。皈依花齋因為不代表成為正式的教徒,所以形式上較為簡單。既不用誓願保守教內相傳的秘密,平日也不用完全素食。所謂花齋,即是只有特定的日子,或是每日中特定的一餐是食素,例如每天早飯食素;或是每月中特定的日子全天食素,例如每月初一與十五食素。隨個人的心願,吃素的日數可以增加,每天素食的餐數也可以增加。目標當然就是完全素食,長年如此。另一方面,皈依花齋的人不能得到傳授密語,也就是得不到龍華派教義的精髓。而且,他們得到的宗教名稱也並非普字的排行,而是採用「妙」字,以「妙某」為名,男女均用此字。因此,從名字上判斷,馬上可以知道某人是否已經皈依長齋,還是在花齋的階段。

   

      皈依長齋後的信徒根據自己領受的深淺可以「進階」,由淺至深共有九個階段。最高的階段為「空空」,據說在台灣早已沒有這一級的人物存在,因此最高的是「太空」。至於大陸有沒有「空空」,報導人也認為沒有。理論上要進一階必需經過三年的時間,而且每一次要過公場,學習更深一層的密語,並且接受考試。在進階之前,信徒通常會先向師傅印證自己的宗教心得,或討論一些他所感受到的靈驗,或曾經做過的夢。經師傅驗證後,二人便要拜佛,卜杯以求神明的指示。倘若經過這些步驟,被認定為是有真實的宗教體驗,便可以進階。可是一般來講信徒的進階很慢。根據幾位報導人的說法是,領受更高一階表示要負更大的責任,要是個人能力不逮,反而不好。因此,不少信徒寧願停留在較低的階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進階並不代表任何實質上的利益,誦經的資格並不依賴階位高低,反而是年資要緊,而且教內沒有一個中央集權式的權力架構,各堂均互不統屬,即使在某堂有高深的階位,也不一定為其他寺堂承認或尊敬。因此,進階即使是在本派內的實質意義也不大。

   

     朝天堂在我們第二次訪問的時候原有的廟宇已經拆除去,準備重建。當時只有臨時的廟宇一所,建在舊廟對面的空地上,另外還有主持人辦公和居住的房屋一間(見圖1)。首先介紹主持人的地方。這間平房基本上是一分為二的。一邊主要是廚房和起居處,廚房是主持一家平日做飯之所,遇有重大儀式時,信徒的膳食亦在這裡烹調。比方說,在做功德儀式的那一天(見下文),就有六、七位婦女在那裡忙著做中飯,然後做晚飯,供應差不多四十人食用。另外一邊的前半是辦公室,經典、信徒的資料、紀念品、和其他日常事務的紀錄都存放於此。主持人亦在這裡接見客人,房子的一端另有一室,既存放物件,有時亦作會客之用。從辦公室更往內進,經過一處與廚房相通,擺置雜物的地方,便到達家壇所在的房間。

   

      住在朝天堂範圍內的有林普心和他的妻子,另外還有兩位老年婦女。他們的起居飲食都在平房內進行。我們訪問的一天晚上應邀留下食用晚飯。晚餐十分簡單,用前也沒有任何宗教儀式。當晚除了白飯以外,還有蕃薯粥,青菜則為炒蕃薯葉,還有細麵線和一種當地特產的蔬菜一起煮的湯麵,一種鹽漬的竹筍,豆腐乾,和麵筋。在齋菜之外,還有一碗花生油拌醬油,乃是用少量澆於飯上,增加香味。由於我們事先並無安排留下用飯,當晚我們享用的應當是他們日常食用的素菜。

     

      我們參觀的當天正值主持人之姊姊去世不久,遺體雖然已經火化,骨灰還未送到靈場,因此家壇所在的室中除了神壇之外,旁邊還有靈壇和祭品。靈壇呈階梯狀,共有三級,骨灰甕放在第二級上。靈壇前有桌子兩張,靠近靈壇的一張上有紙製的臨時靈位,上面寫著:「故優婆夷普早林春一位覺靈」。使用優婆夷的稱謂則是表明齋教奉行在家佛教理想的教義。紙靈牌之側另有木質靈牌一方,上面並未記名寫字,並且是以紅布覆蓋,待將來紙靈位被焚化後,取而代之,作為永久之靈位。在桌子上另外還有紙人形一雙,一男一女,當是所謂的金童玉女。離靈壇較遠的一張桌子上則放有少量水果作為供奉的祭品。靈壇旁邊有靈幡一面,由一條細長的白布綁在一條竹枝的梢頭而成。布上有符和字一行:「佛幡一首攝召亡者優婆夷普早關名林春一位覺靈啞吽」。其中關名當指死者的實名,亦即功德儀式中主禮師所宣讀的發關文中所用的名字。一直到死者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塔內為止,魂幡都有召請亡魂,指引亡魂的重要功能。到死者的靈安頓下來後,魂幡便失去功能,可以燒毀。

     

    在房間另一角的神壇陳設非常簡單。在靠牆的一張高高窄窄的桌子上一邊供奉有觀音像,另一邊則為祖先牌位。前面一點,也矮一點的四方形桌上則有經書一疊,水果三盤,木魚和鈴。不過,我們觀察到的晚課卻不是在這裡進行,而是在臨時建成的廟內。

    在新的廟宇建成以前,臨時安置神像和祭壇的建築物是用鐵柱和鐵皮蓋成。內部間隔則是利用三夾板,一切因便就簡。舊的廟門被移到臨時建築物的入口處,因為這處亦需要門神把守。廟內一切陳設,從扁額、神帳到神桌和燈燭等物品均是自舊廟移過來的。廟內北壁(指儀式上的北方)大致分成三等分。中間的神壇正中供奉觀音像一座,像的右方有小型觀音像數個,左方則是佛祖的像。觀音像前有小型神像三尊並排,乃是龍華派自羅祖以下的三位祖師的像。護衛這個中央神龕的則是韋馱和關公。韋馱像前有小型斗母星君的神主,關公前面則為太歲的神位,神位前豎滿了沖犯太歲的信徒的姓名的牌子。

   

     在這個正中的神壇的左方是一個刻有「功德林」三字的神龕。龕內有數組大大小小的神主,從上到下密密麻麻的寫滿人名。這些木牌的前方有地藏菩薩像一尊。這裡供奉的是本支派所尊崇的祖先,由空空嚴普高起,包括繼承他的多位太空。另外還有對教派發展有功的齋主和施主。此一集體的神主是朝天堂信徒紀念他們的支派的先人的具體象徵,又被稱為這些人物的長生祿位。

   

      中央神壇右方的神龕有「登覺岸」三字,正面有目蓮像一尊。龕內也是排滿神主,從高至低,一排一排。這裡所供奉的是一般信徒的先人,部份是獨身、長年吃素的女人,死後沒有子孫供養,故此拿到廟中奉祀。據廟中幫忙的婦女說,上一任的主持積極接納人們把神主寄放廟中,現任的主持卻是原則上不肯接受,尤其是教派以外的人士。要不然,報導人說,神龕就是再大也裝不下一直增加的神主。

    

     廟的中央,面對每一神壇之處,均有陳列祭品和祭壇裝飾的桌子,其上有水果、花、燭、燈、茶、香等等。廟的兩旁又有城隍的神龕在左,土地公的神龕在右。在左邊,城隍神位的後方,更有一狹長的房間,用來貯放雜物和煮茶之用。

   

      在功德林的後面有一房間,門楣上寫著太空房,乃是供儀式主持人更衣和休息的地方。太空乃是龍華派中排行第二的頭銜,至於排行第一的空空,報導人均稱在台灣已不能找到這樣的人物。太空房由於必需保持聖潔,在儀式期間不准女性進入,即使是平時,男女性也不許在房內喧嘩。房中有護法神像一小尊和香爐。

     

      太空房之上的閣樓是男眾房。每當廟內舉行過公場的儀式,又叫龍華法場,正式接納信徒皈依長齋時,或已皈依長齋者要進階,男性的新進信徒便需集中於此房過夜,一連七日。期間當然禁止女性進入。

   

      廟的另一端,登覺岸的上層則為女眾房。其目的與男眾房相似,即於過公場期間讓女性新進信徒睡覺的地方,此房間則是男性的禁地。

     

      廟宇的場地內除了主持人的起居處和臨時廟宇本身,還有焚燒紙錢的金爐和洗手間一座。

   

     每天在廟裡必定舉行的儀式是早晚課。朝天堂所用的林普心自編的「龍華科課誦本」。早課一般在清晨四時半開始,一小時以內結束。晚課大概從下午四時開始,也是需時一小時左右。我們觀察到的晚課過程如下,三位五、六十歲的婦女,其中一位是主持人的妻子,穿著黑色長袍,站於中央神壇的觀音像前,每人前面的桌上有兩本經書,一本是「阿彌陀經」,另一本是龍華科課誦本。三人中一人敲木魚和鐘,另外一人持鈴,誦經的聲音時快時慢,也有抑揚,都是有木魚聲、鐘聲、和鈴聲相伴。誦讀完畢時,三人互相鞠躬,拍掌一次,然後到壇前頂禮。其中一人收拾祭壇上的茶杯,端著盤子,回到壇前高舉齊眉,恭敬的倒退三步之後才離開。除了早晚課,每逢初一、十五祈安消災,必須要讀疏、拜燈、唸經及隨拜。

 

五、朝天堂的龍華派儀式

 

1.龍華法會

    一九九一年農曆十月期間朝天堂舉行一連七天的龍華法會,其主要目的是為新加入的信徒,無論是皈依花齋或長齋的,舉行入信的儀式,也就是所謂的過公場。這是一項大型的宗教儀式,除了供養佛、菩薩和其他神明外,還包括供養和超度信徒的九玄七祖(歷代祖先)的功德,和救濟孤魂野鬼的普施法事。參加的人數亦非常之多,除了新進的信徒十數人外,還有專責誦經的,在廚房幫忙的,和附近來拜祭的善信、尤其是普渡的那天晚上,據說光是祭品就堆滿近一百桌,其中不少是當地居民準備的,證明這次法會並不局限於朝天堂的龍華派信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整個地方社區的宗教活動。以下是七天法事逐日的程序表。在此表以外,還有誦經人員名單,因為篇幅較長,所以另行張貼在廟內,本文亦因篇幅關係,不全文紀錄。

 

 

        第一功

    送空 掌教普慧 護教普邑

    納經 普煌 普悟

    四眾 普對 普花 普滿 普煇

    送香位 普邑 普花 普對

    午供 另定

    引魂 普慧 普花 普煌 普揚 普對

    經懺 另定

    晚課 本堂女眾

    法船 陳太空 普修 普滿

    準備 普花 普對

    補誦梁皇 普悟 普真

 

    第二功

    早茶 本堂女眾

    五部 陳太空 劉太空

    三昧 普欄 普悟 普真

    法華消災 第一面 普和 普對 普花

         第二面 蔡太空 普煇

     陳太空 劉太空 普欄 普揚 普煌 普悟 普真

    引魂 普邑 普揚 普煌

    經懺 另定

    晚茶 本堂女眾

 

    第三功

    早茶 本堂女眾

    五部 普邑 普欄 普悟 普真

    法華消災 第一面 蔡太空 普煇 普修

         第二面 普教 普觀 普瑟

     劉太空 普欄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邑 普帥

    引魂 另定

    經懺 另定

    晚茶 本堂女眾

    第三功夜懺

     補誦梁皇 劉太空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欄 普邑 普修

 

    第四功

    早茶 本堂女眾

    五部 普欄 普煌 普悟 普真

    法華消災 第一面 普和 普煇 普修

         第二面 蔡太空 普滿 普對

     劉太空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欄 普邑 普滿 普景

    經懺 另定

    晚茶 本堂女眾

 

    第五功

    早茶 本堂女眾

    五部 普欄 普景 普煌 普真

    法華消災 第一面 普和 普花 普煇

         第二面 蔡太空 普滿 普修

     普邑 普欄 普景 普煌 普真 普對 普帥 普揚 

    經懺 另定

    荐祖 普和 普滿 普修

    夜懺 補誦 另定

 

    第六功

    早茶 本堂女眾

    上倉(卯時) 陳太空 普花 普邑 普煌 普滿

    金剛科儀 上卷 東:普修 普觀

            西:普滿 普花

    午供 普和 普煌 普欄 普景 普揚

    金剛科儀 下卷 東:蔡太空 普景

            西:普欄 普煌

    晚茶 本堂女眾

    普施 普觀 普修

    金剛 普旺 普煇 普滿

 

    第七功

    早茶 女眾

    孝義 普煌 普真

    送空 陳太空 普邑 

    經納 普煌 普揚

    四眾 普煇 普花 普滿 普修

    送香位 普邑 普花 普滿

    法船 陳太空 普修 普滿

    準備 普花 普對

    功場圓滿 功德無量

           普邑 

           合十

 

 

    首先必需指出的是在以上的程序表以外,另有一表列有每日誦經的成員。從這份資料顯示,每天的法會裡都必定誦三部經,即梁皇懺、三昧懺和阿彌陀經。後兩部因為長度有限,所以均是一人負責,梁皇懺則因為有十冊之多,所以每天均由十多人輪流唸誦。其實,根據兩表所載人名,參加誦經的人數共有24名,其中三人是領有太空之位,即是台灣龍華派中目前最高的等級,而所誦的經書除了在上面提到的三種以外,還有「五部」,即羅祖的所謂五部六冊,金剛科儀和「孝義」,即明宗孝義寶卷。其他的儀式如午供、引魂、法船、普施,都有固定的經書適用,不過程序表中既無說明,我們也難以一一猜度。比較明顯的是午供有「午供科儀」一本,引魂則在「香花科儀」內有相應的引魂科,而普施自然是要利用「蒙山施食科儀」,至於法船則尚未見到有關的科儀經書。至於每天的日程則大同小異,其中又以第一天和第七天較為相似,第二天到第五天的每天程序又有它的統一性,而第六天則似乎在結構上自成一個單元。總而言之,儀式的最重要一環是誦經,無論是供養神明或祖先,還是消災延福,其主要的手段還是有賴誦經的力量。所以,幾乎每天的程序都是從早到晚,全是誦經的活動。

 

2.午供

 

    十月二十二日,彰化市郊一處私壇為慶祝主神「九天九聖帝」聖誕而舉辦祝壽典禮,邀請朝天堂唸經,舉行午供的儀式,這私壇位於彰化市近郊的住宅區內,乃是將一個住宅單位內部改建而成(見圖2)。在狹窄的院子裡建有焚化紙錢等物的金爐一座。正廳內是神壇,壇上供奉著眾多的神像,有大有小,各式各樣。典禮當天壇前堆滿各種祭品,除大量的水果、糕餅外,還有香煙和檳榔。房子前面的道路則被佔用,搭起帳篷,以作午供之場地。房子,也就是神壇,的正前方另有一張放滿祭品的桌子,有花、果和三牲。道路的對面有辦公桌子,用於書寫典禮用的疏文和紀錄信徒捐款等事務。

   

朝天堂的誦經團一行包括五名誦經的中年婦女,主持人林普心則負責打鼓,另外一名中年男性是電子琴琴手。四名婦女均吃長齋,為首的一位甚至有十年的誦經經驗。眾人之中只有琴師不守任何齋戒,似乎只是因為職業需要而與朝天堂有來往。林普心稱他們這次誦經並不收費,但他補充說根據一般行情,誦經團員每人每日可得酬勞二千元。宗教儀式專家提供服務時往往不喜談收費問題(筆者遇到的僧尼如是,法師和乩童亦如是),但主人家一般都會按照市價贈送紅包,表示心意。如此一來,宗教儀式服務和金錢的授受便不是直接劃上等號,有如一般的交易,而是相對於義務性的服務,信徒回報以捐獻,象徵他們的感謝。誦經團成員在儀式開始之前都會換過黑色的長袍,為首的一人則穿著黃色長袍,掌鼓的和司琴的都只穿便服。

   

午供的儀式並不在九天九聖帝壇的正前方舉行,而是另設場地,午供的帳蓬遮蓋了房子前面的一段道路,當搭起祭壇後,車子便不能進出,必需等到整個典禮完結後才能通過,壇場的陳設由朝天堂主持林普心指揮,由琴師和其他人先把佛像和神像的畫掛起。在場地的一面,中央掛著佛祖的畫像,兩旁分別是彌勒佛和阿彌陀佛,再往外是文殊和普賢,這五幅畫像都是並列的,在這列的左右兩邊則是佛法的守護神關公和韋馱。場地的中央是祭壇。最高的一張桌子上,也是最接近畫像的,有香爐、花、燭、和糖果等供品。稍低一點的一張桌子上陳列著相似的物品,再過來便是一張再低一點的長桌,上有香爐、糖果等祭品,還有午供用的十種物品的象徵,各乘以小碟,共有十碟。此外還有經書、手爐、木魚、鈴、和鐘等。桌前並有蓋以軟墊的小凳,方便主禮者跪拜之用。

   

 午供的儀式和私壇內信徒的敬拜是同時進行的,但卻互不相干,鄰近的信徒自早上九時左右兩兩三三的來到,自行點香,擺設祭物,向九天九聖帝禮拜,焚燒紙錢,再捐點香油錢,這一切都可以與在帳蓬內誦經的人沒有關係。另一方面,林普心則按照自己的做法,在九點三十分左右打鼓催促誦經團員準備開始。據他解釋,稱為「起鼓」的一連串有韻律的鼓聲其實是傳達這樣的語句:「請大眾,大眾請,私事辦了辦公事。」私事是指團員個人的梳洗更衣的準備工夫,而所謂公事則是指誦經、辦佛事。

   

 電子琴聲響起,誦經團員從旁邊的房子魚貫而出。四人分站神壇前的桌子兩邊,為首穿黃衣的把一塊黃色的布舖在小凳上,跟著便頂禮佛祖,四人經過繞壇而走數圈之後,便分站桌子兩旁,一邊二人,開始朗誦齋門科課誦本中部份段落,唸完之後便上表,表文寫在一大張黃色的紙上,內容是頌壽和祈福消災,裝表文用的信封上寫者:「秉釋迦如來遺教加持主行法事齋門謹封」。可見龍華派人士清楚的自我認同於佛教,卻同時主張自己是齋門,有別於出家佛教的僧尼。上表的時候,私壇的主人夫婦均在祭壇前持香肅立。其他時間,有時候是女主人在而男主人不在,有時候男的在女的卻不在,一般信徒也有參加一段時間以後又忙著做其他事情。總之,私壇主人必需參與午供的時間似乎只是上表的十分鐘左右,至於其他部份則主人和信徒都可以自由參加,時間長短不拘。上表後誦經團繼續誦經至十時三十分左右便告一段落,休息十五分鐘。

   

將近十一點的時候,鼓聲又起,誦經團再度就位,開始朗誦午供科儀。作為供品之一的是一碗白飯,供奉在主禮者的經書前面,唸誦的中途亦有上疏一    次。當整本午供科儀唸完之後,午供儀式也就結束,下午另有誦讀「金剛經」、「北斗經」和「普門品」的時間。

    午供完畢之後,正好是中午十二時左右,主人家準備了素菜,主要是一大鍋的湯,內有各種蔬菜,眾人以湯泡白飯,用過一頓簡單的午餐。私壇信徒們的大聚餐則在晚上舉行,準備飯菜的工人一清早便在巷子的入口處展開工作,清理雞鴨、切菜、炒菜。很明顯的,晚上的宴會不可能是素的。

 

3.功德儀式:「香花科儀」與「蒙山施食科儀」

   

龍華派儀式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乃是以救濟亡魂為目的的拔度超生儀式。而香花科儀則是這類儀式所根據的主要手冊。人死之後有所謂「做七」的儀式,即是每隔七日做法事一次,一直到第四十九天為止,不過做七一般只做單數,即是頭七、三七、五七、和滿七(即是七七)。而且據說有兒子出錢做頭七,女兒出錢做三七,孫兒出錢做五七,孫女出錢做滿七的說法。做七的意義在於把死者的靈魂從地府召喚出來,讓它能夠聆聽法事時所誦的經典,藉著其功德,平安通過冥府十王之殿,最後超昇西天佛國。因此香花科儀代表龍華派功德儀式的基本架構。

   

本文所參考的香花科儀的提供者賴先生在龍華派內的九品等級中領有「大引」的階位。他是我們在朝天堂所觀察的功德儀式的主行法師(死者是九月廿二日去世,十月廿三日舉行告別式)。他本人並不屬於朝天堂,也不擁有或管理任何寺廟,而是往來台北與台中兩地經商。他自稱生長於一個基督教長老會的家庭,三十歲時有一次突然昏迷七天不醒,其間他的靈魂週遊天地之間,遇見玉皇大帝和其他各種神明。此後他開始學佛,最後皈依龍華派。他自稱平時很少主持儀式,只是偶而應朋友之請而做而已。這一次的功德儀式除賴先生外還有一個由四位婦女組成的誦經團,和另外兩位男性,他們替代賴先生主持部份儀式,讓他有休息的機會。但在演出上最為複雜的施食部份和早上的大部份儀式均為賴先生獨力主持。

   

功德儀式通常連續一整天,從早上九時起直至晚上十時,除了午餐和晚餐的時間和短暫的休息外,其他時候幾乎完全是不斷的演出。這一連串的儀式在性質上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針對特定死者的靈魂的救度儀式,也可以說是功德儀式的核心部份。第二種為施食的儀式,它的對象乃是一般的餓鬼亡魂,而非某一特定的亡魂。功德儀式中加插施食儀式是體現了佛教的慈悲普及眾生的精神,表示佛法的救濟力量不只是局限於個別的靈魂,乃是具有普遍性的。由於兩種儀式的對象不同,它們乃是各自根據不同的儀式用經書。針對特定死者的各種儀式收錄於香花科儀內,而普施餓鬼的各個程序則是按蒙山施食科儀而進行。雖然如此,兩者的目的相似,都是為了超度亡靈,讓它們能夠轉生西天。由於兩者相輔相成,它們往往被結合而構成一個複雜的功德儀式,在朝天堂舉行的功德儀式便是兩者並用的。

   

香花科儀的內容如下。發關科:宣告將亡靈召來道場;啟請科:請佛祖和菩薩到道場;引魂科:引導亡魂進入道場;沐浴科:為亡魂洗去在地府所沾染的不淨;頂禮科:亡靈向佛和菩薩頂禮;造靈科:把亡靈安置於法場中;完懺科:表示儀式完結;還庫科:將庫錢送往地府;謝佛科:將神佛送回;過王科:做滿七時用,將亡靈平安帶過地府十王之殿;靈前七奉獻:滿七之時向亡靈奉獻祭品;除靈除服科:除靈指在滿七時除去臨時之靈位,除服則是三年喪服期滿時將亡者之靈從個人的靈位轉移至歷代祖宗共同的靈位。

    以上是依據香花科儀整理出來的功德儀式的架構。但是在實地演出之際是有變化的,最重要的便是施食儀式的加插。我們在朝天堂所觀察到的功德儀式的實際程序是這樣的:從發關科至造靈科的順序與香花科儀吻合,但在造靈科之後有供養三寶,即是午供。午餐之後是誦經,連續整個下午,但其間又加插有入厝儀式,就是將死者的靈請入紙紮的冥宅內。誦經完畢後又有薦祖的儀式。晚飯後有施食的儀式,直到九點半鐘,此後才是完懺科、還庫科和謝佛科,一如香花科儀的順序。至於科儀中的過王科、靈前七奉獻,和除靈除服科,則因這一次尚未滿七七的關係而沒有舉行。

   

在朝天堂前演出的功德儀式的場地佈置(見圖3)主要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帳篷。篷內一端有一座七級的靈堂,中央放著死者的照片,而每一級上擺設著祭壇裝飾如燈、燭、花和香爐。靈堂前有一個半公尺高的平台,台上有桌子三張,座椅五張,施食的儀式將在這裡舉行。台下有幾張桌子排成一弧形,弧的兩端附近有電子琴、管樂器和敲打樂器(鑼鼓)。離開平台再遠一點的地方有長方形桌子,再往前是一張方桌,都是做法事時擺放祭品和法器用的,施食以外的儀式,即是針對死者個人的法事,都在台下進行。靠近帳篷出口處堆放了供死者用的財物,有紙紮的房屋、汽車、金銀山、佣人、視聽器材等等。至於帳篷的兩邊則掛滿了神佛的畫像,有佛祖、文殊、普賢、天神、達摩、羅漢、七仙、二十四孝子、關公、和韋馱。以上各種道具都在帳篷內。

   

帳篷之外,與平台成一直線的是一個用來焚化紙錢和疏文的火爐。離開帳篷更遠之處有三十多張餐桌,桌上全是信徒「贊普」(贊助普度之意)的祭品,是用來祭祀孤魂野鬼的。祭品有一千元一桌,由信徒認捐,廟方代為準備的,也有信徒個人隨意拿來的。祭品一概是素食,主要有飲料、食用油、餅干、糖果、水果等。距離帳篷最遠,但還是與靈堂和平台在同一直線上的是焦面大士和孤魂的靈位。進行施食之前,主行法師會帶領誦經團和信徒到這裡上香,並在它前面通過三次。

   

功德儀式從早上九點開始。因為死者是朝天堂主持的姐姐,所以規模頗為盛大。主行法師和誦經團成員四人站在平台前的長方形桌子和方形桌子之間舉行儀式。第一步的發關科是要將亡魂從地府的官僚系統的控制下釋放出來,帶領到道場來聽經。主行法師先行焚香,然後振鈴和唸咒,促使負責召魂的冥通使者把亡魂引進來。他又要求「土地里域正神」沿途協助。最後,他朗讀關文一道,要地府的官吏將亡魂交出,關文隨即在帳蓬外火化。

   

啟請科的目的是將佛、菩薩、和天神地祇請到道場。主行法師先禮讚三寶、觀音、地藏、梁武帝、迦諾迦悟達師、帝釋和護法龍天。以咒語潔淨壇場後,便宣讀文疏,請地藏菩薩引領亡魂離開地府。跟著又奉請十方三世佛、文殊、普賢、觀音和大勢至四大菩薩,以至地府十王、城隍土地、甚至門神戶尉等來臨道場。經過主行法師再一次召喚亡魂來到道場,啟請科便告結束。

   

 引魂科的內容是三次催促亡魂到來,「歸靈就位聽經文」。主行法師一方面勸告亡魂跟隨神幡而來,另一方面要求九泉使者迅速地把死者的靈魂引導來道場。這時主行法師本人亦手執魂幡,左右搖動。

   

沐浴科顧名思意是要讓亡魂清潔自己,以便參加以下的儀式。亡魂經神幡帶到浴堂後,主行法師便以咒語將亡魂在地府所沾染的污穢用香湯洗去。又藉咒語將新衣送到亡魂處好讓它更換。這時亡魂便可以「重整衣冠嚴服飾」,以便在道場內頂禮三寶。

   

頂禮科的意思是讓亡靈被帶到道場內向佛法僧三寶行禮,祈求憑藉三寶的力量得以將過去所作之惡業完全消除。亡魂因此先行懺悔,祈求「有罪悉消除」,再則求發願,願得智慧,罪障全消,力行菩薩道。

   

 造靈科的目的是要召喚亡魂到靈位,以便聆聽誦經。主行法師先唸破開地獄真言,再請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將亡魂引導至道場。在此之後他向亡靈獻茶三次,又誦「佛說破開地獄經」,使亡魂不致墮落地獄,亦不用見閻羅王。另一方面,死者的親屬把靈位從房子內的靈堂拿到道場內,放在方桌上。另一位親人則持魂幡引導,第三位手持黑傘,遮擋陽光,以免靈位遭到陽光的直接照射。本節儀式結束之前,還需要親屬卜杯來決定亡魂是否已經依附在靈位上。

   

亡魂經過上述重重步驟,終於從地府被帶引至道場內的靈位,準備聽經,「領受功德」。可是在誦經之前,主行法師必需先行供養三寶,其作法即是前節所敘述的午供之儀式。午供完畢已經是中午時分,這時有老年婦女六、七人供應眾人齋菜,共有菜和湯十道左右,簡直像個宴會,飯後休息至一點半,儀式再告開始。

   

下午的儀式幾乎完全屬於誦經,並且和上午一樣,一直都有樂器的伴奏,亡魂在聽經之後,便可以得到超生西方淨土的機會,誦經是功德儀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佛法的救濟和超度的力量是有賴經典的朗讀而得到發揮的。首先讀的是「梁王懺」,此懺共有十卷,讀來頗為費時。讀完之後,主行法師宣讀文疏,其中明載所誦經典的名稱和卷數,受益人的名字,並且由主行法師簽名押印,表示真實無誤,這樣誦經所產生的功德才會被正確的計算在死者名下。不然,亡魂無法領受功德,誦經的氣力就變成白費。

   

「梁王懺」讀完之後誦經稍為中斷,其間舉行入厝的儀式。所謂入厝就是將死者的靈位移到道場一旁的紙紮的房子裡,周圍還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財寶和生活用品。這些東西在一天的儀式完結之前會被焚化,好供死者享用。

   

入厝儀式之後繼續誦經,一共讀三部之多:「三昧水懺」、「阿彌陀經」,和「金剛科儀寶卷」。每唸完一部都必需宣讀文疏,並將之焚化。在誦經團唸經的同時,也有些婦女穿上黑色長衫,坐在另一張桌子旁默默的讀經。人數既無固定,時間長短亦不拘,她們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或是一般虔誠的信徒,她們參加讀經是為了與死者「結緣」,當然也為自己累積功德。此外,她們所唸的經不一定與誦經團所唸的一樣,彼此之間也沒有統一,只是各人唸各人的。

   

下午誦經結束之前有薦祖的儀式。在主行法師和誦經團的帶引下,親屬們將寫有死者姓名的紅紙條逐一貼在一個一個裝有紙錢和其他財富的紙箱上,然後拿到道場外的空地火化。這些金銀財寶是為資助死者在陰間生活之用。

   

 薦祖之後是晚飯時間,大家又享用豐富的齋菜。稍作休息之後,晚間的施食儀食式在七點鐘開始。前面曾經提到,上午的儀式基本上是按照香花科儀進行,而下午則主要是誦經。至於晚上的施食儀式,則是依據蒙山施食科儀。施食的法事屬於密法,使用大量咒語和手印,加上演出時肢體動作非常眩目,而且由電子琴為首的各種樂器又以最大音量伴奏,所以整個兩個半小時的儀式幾乎是絕無冷場。

   

施食大部份時間在帳蓬內的平台上進行。與較早時的佈置不同的是鼓手和管樂手都坐到台上來,只剩電子琴依舊在台下一側。平台的前方有較高之方桌一張,桌後之高腳椅子乃是主行法師的座位。此桌兩旁各有稍低之桌子一張,每桌坐二人,一人面對台下,另一人面對中央,這三張桌子都放滿了一盤又一盤的食品,主要有水果、糕點、糖果,還有一些硬幣。

   

台下緊靠著平台有一張長方形桌子,上面放有祭壇裝飾如香、花、燭、燈等。桌子之前有草蓆一舖,讓主行法師在法事之前在此頂禮三寶。草蓆之後是親屬站立的地方,至於死者的靈位則在帳篷邊,靠出口的位置,大士和孤魂的靈位在帳蓬之外,正對著內壇。

   

儀式開始以前,主行法師和誦經團的女成員先在平台上上香,又用紙錢的火焰潔淨台下的祭壇。然後,主行法師換過黃色長衫,外披一方紅色袈裟。四名婦女助手則只穿黃色長衫,一行人在法師帶領之下先到死者靈前行禮,這時有人將一飯一湯供奉到靈位之前,各人隨即轉向大士和孤魂的靈壇,由法師上香並撒淨水。其後,死者的親屬和信徒跟在法師和誦經團之後,在帳蓬外放滿祭品的幾十張桌子之間繞行,並且三次經過大士和孤魂的壇前。

   

回到帳篷之內,信徒散開,留下親屬在台前肅立,而法師則脫去雙鞋,俯伏在草蓆上,向三寶行五體投地之禮。這時誦經團的女性已經登上台上,法師隨後亦踏上平台,站在中央的桌子前,先用雙手舉起一頂五佛冠,再舉起一本蒙山施食科儀。台下的親屬則向這兩件高舉的物件三次下跪叩頭。

   

這時法師在空中描畫,並開始唸科儀中的咒語。他在上香之後,在兩名誦經團成員用衣袖遮掩之下,登上座位,盤膝而坐。從這一刻起,儀式便依照科儀內的步驟進行。

   

法師從助手處接過五佛冠,但並不立即戴上,反而向台下撒出米粒和花瓣(這米是經過精選的,儀式之前有兩名婦女將米撒在盤上,然後把不完全或有變色的一一挑出。擔任這工作的並且必需是食長齋的人。)他一邊撒,一邊做出各種手勢,根據科儀,這些動作象徵供養三寶的種種物品,經過一輪演出之後,法師才把五佛冠繫在頭上,如此,他就變成目蓮的化身,因為這冠是目蓮要下地獄救母時得到觀音贈送以護身的。

   

隨著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手印、密咒、搖鈴、撒米和花,而這時所唸的經文則反覆申述佛法降魔的威力和救濟眾生的效驗。

   

下一步的奉請三寶、諸佛世尊、菩薩、羅漢、天地神祗等來臨道場,來證明功德,來加護法會。法師又表示懺悔,並願得到無上智。

   

在神佛之後受到邀請的是各種亡魂野鬼,法師又結各種手印(運心供養印、變空印、奉食印和破地獄印),準備供養它們。

   

跟著是請地藏菩薩、焦面大士、土地神、和地府十王,並再一次召請六道中之亡魂和死者的靈魂(即這次做功德的對象)。法師表示這次法會是依仗三寶的法力而舉行,並願鬼魂從此懺悔,精進佛道。

   

這時,法師把硬幣和香枝插在三個紅色的饅頭上,再由助手拿到大士的靈位前。在朗讀完一份贊助人的名單後,他便開始把桌上的食物向台下的信徒和喪家拋去。台下聚集的二、三十人興緻勃勃的接取這些受過祝福的食物。不但是誦經的聲音,就連伴奏的樂器,都達到最高的音量和最快的節拍,最後法師更將淨水分給信徒,這水被相信有治療眼疾的效用。

   

這時所唸的經文內容值得分析一下,它首先是對鬼魂的一番說教,勸它們同賴施食的功德而成佛,再下來辭鋒一轉,改而述說孤魂野鬼的悲涼遭遇。然後逐一召喚各類鬼魂:包括王公貴人、忠孝之士、天文地理占卜之人、商賈軍人、遭刑之人、意外慘死之人、甚至奴婢或化外之民,還有謗佛和大逆不孝之人,最有趣的是經文明確的把儒士、佛、道之人通通計算在需要超度的孤魂之內。

 

    經過召集之後便是以手印和咒語把善信所布施的食物變化成無限之多,然後再將餓鬼不能飲食的障礙消除,法師還告戒鬼魂不得爭奪,並囑咐它們把衣食帶回去分給未能前來參加的親友鬼魂享用,最後並宣稱藉仗這次施食的功德,鬼魂可以永脫苦海,得成正覺。

   

將施食的功德回向三寶之後,法師便摘下五佛冠,並且在助手的遮掩之下從座上下來。跟著助手二人朗讀文疏,說本來受到各種業障纏身的鬼魂,如今已經完全得到解脫,更加皈依佛法。

 

    於是以主行法師為首,誦經團員各自用布將經書包好,一同回到平台下的長方形桌前。親屬這時亦站立在誦經團之後,一同向三寶行禮,施食的儀式便到此結束。

 

   施食雖然告一段落,但功德的儀式尚未完滿,剩下來的還有還庫和謝佛兩個步驟。

  

  主行法師和誦經團成員在平台之下依照香花科儀來進行。還庫科首先是請地府的庫官和有關人員來臨道場,並向祂們奠茶。跟著便宣讀庫牒,說明在三寶的見證之下已經將庫錢繳清,請庫官「註完納之字」,為亡魂「立判生方」。這時法師一邊唸咒,一邊將庫錢火化。亡魂的債務完全消除,便可以毫無障礙的往生西方。

 

    謝佛科顧名思義是在儀式結束之前,向早先請來的神佛表示謝意(也要焚化財帛答謝),再恭敬的送祂們回去。作為整個法事的結論,法師宣稱出資支持法事的人和他的眷屬,死者的親屬,都將會四季平安吉祥,至於死者的靈魂,則可以順利早日昇往天界。

 

六、朝天堂龍華派的自我認同

 

1.「齋門」與「沙門」的關係

    朝天堂的信徒和主持對於本派在台灣宗教脈絡中的看法如下。首先,他們強調龍華派雖然是佛教的一支,卻必須與出家佛教明顯的區分開來。這是因為佛教(又稱沙門),是必須出家的,而龍華派所屬的齋門則是不用出家也可以修行。

 

    另一個對比則是南、北宗之差別。齋門自稱屬於禪宗六祖慧能的系統,是謂南宗。相對來說,沙門則是屬於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當然,領悟到空的道理的只有慧能和他所授的弟子。齋門的直接創始人是明朝的羅祖,他本人沒有出家,但他的師父李頭陀是出家人。最後,由於齋教的成立源於密法的

「傳俗不傳僧」的做法,所以臨濟派的密法,以至於六祖的心傳,都是只有在齋門中傳授,出家的沙門已經失去這一個傳統。

 

    除了在佛法流傳的歷史上可以看出沙門和齋門的分別外,齋門較之佛門還有以下一些的優點。首先,沙門堅持出家,結果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這一地步,而且出家人沒有家庭,自己所得到的法門結果沒有子孫可傳。齋門則不一樣。社會上一般大眾都有家室之累,也有生計要維持,所以不可能剃度出家,齋門的好處就是讓信徒一方面在社會上活動,積極參與,另一方面維持修行,在救濟本人之外,還可以傳子孫,甚至傳予他人。在齋教中只要是吃

長齋的,都有資格向人「傳皈依」,但在沙門中則只有出家人有傳皈依,為人師的資格。

 

    至於沙門和齋門之間的競爭或排斥的關係,朝天堂的信徒有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佛教常常批評齋教為外道,屬於道教,是不對的。因為遠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以前,中國已經有佛,即是「太上無極聖祖」(先天初祖),意即位於天地之初的聖祖。釋迦所傳講的不外無極聖祖的法,而齋教所傳授的也是同樣的法,沙門和齋門既是同源,就不能說沙門才是佛教,而齋門是外道了。林普心又指出其實老一輩的和尚因為有看過易經,所以不會持這種態度,現今年青的和尚不懂易經,才會要排斥齋教。他舉例說,台中佛教會館的一位名叫林竹林的出家人所唸的經都與龍華派相同。此外,福建鼓山湧泉禪寺所唸的經都與龍華派的一樣,該寺印行的金剛科儀寶卷即是龍華派的科儀。

  

  對於沙門和齋門的異同,朝天堂的信徒還有以下一些的看法。他們認為在台灣的歷史裡,日治時代以前是沒有沙門,完全是齋門。這個意思很明顯的是說沙門一派的佛教是首先由日本人帶到台灣,戰後又有一波是由大陸來台的。在儀式作法上,雖然齋門所採用的梁皇寶懺、金剛科儀、和放燄口的作法,都與沙門的相同,在誦唱時所採用的腔調卻有差異:沙門用的是北腔,齋門用的是南腔。此外,齋門在演出蒙山施食時用「贊路」較多,韻要拖得長;沙門放燄口的時候用咒語較多。所以,從整體的氣氛來說,齋門的科儀比較熱鬧,沙門的則比較冷靜。

   

 朝天堂主持人林普心以及其他一些資深的信徒對於龍華派今後的發展都抱有憂慮。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對於出家佛教來說,龍華派今日非常缺乏人材,在教理上重新整理齋教的教義,並加以發揚、流傳,使廣大的社會大眾認識到此派的正確內容,不至於對齋教有誤解,或是誤入歧途。

 

2.齋教與其他教派的關係

   

 朝天堂的主持和其他參與誦經的龍華派齋友都認為齋門必須與他們所謂的「緇門」分別開來。緇門是指那些主要活躍在台灣北部和中部的喪禮儀式專家,他們為喪家唸經時常自稱唸的是佛經,也有自稱是龍華派。但是在龍華派信徒看來,這些人只是學到龍華派的某些儀式的作法,完全沒有教義的內容,更不用說什麼秘密的心法。他們的解釋是:緇門的「司公」最初的確是齋門中人,原來是在齋堂學法,後來被人家請去作功德。另外有一個故事:緇門與齋門,還有沙門,同屬於佛教。但是緇門的始祖是一位替齋教始祖挑行李的「齋工」。後來他跑出去「賺食」,即為人誦經謀生,從此就發展出緇門一派的儀式專家。可是,他們原來只是齋工,後來才衍稱為司公。他們所戴的帽子是黑色,像斧頭,所以是烏頭司公。相對來說,道士是紅頭司公,因為他們的頭飾像鶪腱。緇門所用的科儀都是屬於龍華派的,但他們的唱腔稍異。

 

   龍華派的看法是,緇門的人都不吃齋,而是「吃方便」,他們在台中、彰化一帶很活躍,結果龍華的傳統就給他們破壞。另一方面,龍華的信徒雖然也為非信徒作功德,但內容主要是拜懺,不像緇門那樣加插很多「外齣仔」(即噱頭)。

 

   對於在台灣有急速發展的一貫道,朝天堂的信徒們表示出一種戒心。比方說,主持人林普心就認為一貫道沒有祖脈,沒有歷史,所以會借用其他教派的歷史來建立自己的法脈系統。林本人就擔心他所著的佛教祖脈源流會被一貫道的信徒抄襲、利用。除了教義上的差異,兩者還有其他互異之處。例如,一貫道的信徒均稱「道親」,齋堂的成員則稱為「齋友」或「菜友」。更重要的是,一貫道的做法是「先得後修」,而齋教則是主張要先皈依,然後再行點光。

    至於鸞堂所用的經典儀軌,龍華派認為都是屬於他們的。鸞生本來是沒有經書的,他們的「贊路」有些是學自龍華,有些是沙門教的,但兩者之間的唱腔又有分別,所謂的「龍華韻」較曲折,較不好學。此外,鸞生雖然跟齋教中人一樣吃齋,他們卻不須受戒,實行起來比較容易,所以現在鸞堂十分興盛。

 

   龍華派對於民間宗教的神祇如媽祖和一般的祭祀活動都採取非常包容的態度。例如朝天堂右廂即有祭祀斗燈(七星燈),左廂祀太歲,又有消災解厄的作法。朝天堂的中央神壇上經常會放有幾盤白米,米上放著衣服,一疊紙錢;插著香枝,寫有姓名地址,都是鄰近信徒和居民為消災求平安而安放的。林普心本人並承認會收驚的儀式,只是收驚的手段主要是唸經和咒語而已。對於朝天堂內每月初一、十五的祭祀和消災改運的活動,林普心解釋:根據感應的原理,不但信徒求神拜佛有效驗,就連唸經、收驚等也因為同一道理而會有靈驗。同樣地,風水對於墓地、房屋、以至於寺廟都會產生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他聲稱就連佛教僧尼在建造寺庵之前都一定先看風水。至於消災改運或收驚的儀式是否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則必須看儀式有否對症下藥。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針對之而求化解之道,則光是儀式本身是沒有什麼效益的。

 

七、結語

   

 提起佛教,一般人大概馬上會想到和尚、尼姑的出家人與跟塵世保持一定距離、作為清修之地的佛寺。這個印象當然是與史實不盡相符,也並非今日佛教在中國人社會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貼切寫照。無論是在十九世紀或以前,還是在現代,嚴守戒律的清修寺院都不過是佛教的眾多形態的一端而已。在這些代表佛教出家理想的寺院以外,有更多的僧尼和寺院是專注於誦經、拜懺、做功德的儀式功能。另外,在正式剃度出家的僧尼外,還有不少的私度僧尼,以至於根本沒有受戒,只在師徒之間私相傳授誦經和修行法門的信徒和儀式專家。有關這些人物的紀載非常缺乏,對於他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台灣的齋教,在這裡我們主要指龍華派,就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現象。

  

  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學者如Edkins和de Groot都曾對民間的佛教教派產生興,並且對於它們的信徒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情。Overmyer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教派信徒們都遵守戒律,於自身的信仰也有較多的理解,顯然跟一般民眾拜神只為求福消災的態度不同。很可惜,兩人對於這些教派的報告並不詳細。Overmyer的全面性歷史考察也遭到資料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對於儀式和信徒背景方面均缺少具體的材料。齋教在日治時代下的台灣雖然是受到較大的重視,但是那主要是出於政府企圖嚴密控制宗教,無論是官方或半官方的著作,對於齋教的教義、經典、組織、儀式等都鮮有深入的探討,主要的著眼點還是有關齋堂的數目、分佈、信徒人數、財產等統計數字。戰後關於台灣齋教的著作的內容大致不出「台灣省通志」中的資料範圍,在文獻研究上既沒有突破,更加缺乏實地調查得來的第一手資料。

 

    本文作者認為齋教代表著中國人的宗教社會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卻又長期沒有得到重視的課題,因為它是佛教理想--出家、離世、求道、開悟、戒律、清修等等--在現實社會中以不同形態出現的一個具體例子。這些教徒一方面極力實行佛教的某些理想,另一方面卻企圖把宗教的追求與一般日常生活更加密切的結合起來。結果他們發展出一套獨自的教義,不單把佛法變成在中國開始的道,更加把佛教的精髓歸納到自己本派之下,提高在家人的地位,甚至宣稱只有在家人才保存了佛教中的秘法,也就是它最重要的部份。在教義上齋教一方面吸收出家佛教的傳統,另一方面又堅持一個獨立的地位,在組織上齋教也是自成一體,不須依賴僧尼的領導。同時,這個教派的組織又與管理地方公廟的傳統地域性組織不一樣;所以也是研究中國人社會組織的時候所必須注意的一個現象。最後,在儀式方面,齋教也是既受到出家佛教深遠的影響,卻又能夠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儀式體系。由於它對民間宗教的包涵性大,所以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出家佛教的儀式是如何與中國人的宗教文化中的其他因素調合;也可以藉著齋教的科儀經書等線索,分析一般所謂民間宗教儀式中有那一部份是受到出家佛教的影響特別大。總而言之,齋教這一類的教派現象,有助研究者打破舊有的僵硬的分類,從而注意到各宗教傳統在地方社會中是如何以不同形態出現。這些教派所結合的信徒,服務的社區,召集的支持,又有助研究者對於中國人社會中基層的權力結構有更仔細、更切合地方特色的認識。

 

   本文以彰化朝天堂為例,提供了有關台灣齋教的歷史源流、寺堂組織、宗教儀式方面的具體資料,也敘述了齋教徒自我認同的問題。但是有關台灣齋教的研究,還有一些全面性及理論性的問題值得追究,例如作為台灣傳統佛教的齋教,歷經日人的統治,戰後的社會變遷,以及各種新興教派的興起,如何盛衰起伏;又如齋教徒中為數眾多的不婚齋姑,何以能夠存容於傳統社會,這可能是與齋教徒所述他們如何炯異於出家佛教,以在家修行的方式追求佛法,一個完全逆向的問題。根據漢人傳統,女子無法永久在家,齊教的信仰如何被用來解決此一文化的難題,使女子不嫁在家成為可能,而且被詮釋成不違反世俗價值,更進而具有超越的價值。本文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希望能引起有興趣者對台灣齋教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八、附錄

 

1.南投縣草屯鎮三個齋堂的興衰︰ 

    草屯鎮有四個龍華派的齋堂,皆與彰化朝天堂有密切關係,皆是朝天堂的派下堂,我們訪問了兩個齋堂,並找到另一個齋堂的資料,正巧這三個齋堂原各為李姓、簡姓與林姓的公廳,更能突顯齋教信仰與祖先崇拜的關係。以下敘述三個齋堂的資料:

 

    草屯下庄奉天堂

    奉天堂原是李姓公廳,後來成為齋堂,有前後兩殿,前殿(正殿,奉祀釋迦如來佛,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及李姓公媽。奉祀佛祖的原因是最初李裕春、李財、賴塗偷工在賴宅吃齋,奉祀佛祖,說是「偷吃菜」,乃因妻子不同意吃齋,如此煮食太麻煩。後來信徒日增,而賴塗家裡太狹窄,故遷移至李財之公廳奉天堂,

   

 曾參加奉天堂的菜友有:

    李裕春:他會誦經,作代筆,寫文疏,佛祖生日慶典都是他負責,曾過公場,李震貴(78歲)之父,肖豬,五十歲過世,若在已104歲,屬三房。

 

    李財:與李裕春同輩,不識字,但吃齋吃得很慈悲,家有田一、二十甲,曾有住在霧社的人擔菜來草屯賣,天黑不能回去,聽人言住到李財家裡來,後李財請他在李家住下,幫忙工作。到前一陣子,李家的戶藉中還發現仍有外人在此寄留。有時乞丐到家裡來分食,也請到桌上來一起吃飯。因為齋堂是在李財的公廳,故由他當堂主,李財是大房,李財曾過公場,過世時,穿禮衣,坐交椅,一手拿素珠,一手拿手巾扇,過世好幾天,臉還紅潤。

 

    李木益:李日興(現年73歲)的么叔,廿九歲開始在奉天堂吃齋。與李財、李裕春不同「公族」。

 

    有義:不知何姓,北投人,李裕春死後,其經書被有義取走。

 

    李永盛:約與李裕春約同年,亦同公族內。奉天堂最初請一埔里來的太空來擔任住持,但他沒有住在下庄,而是拜拜熱鬧時才來。李財死後,由其妻(姓黃)當堂主,其妻死後由其子李有忠當堂主。

 

    有忠長震貴兩歲,但很早就過世,死後由其妻當堂主。李有忠之妻並未過公場,丈夫死後,因田裡工作很忙,齋堂內本要早晚燒香,有時早上沒空燒香,到晚上才燒。因為李財夫婦及李財之母,生前皆吃齋,現在李家祭祀祖先時,祭品要準備雙份,一份葷的,一份素的,素的即給生前吃齋的公媽吃。

 

    奉天堂原為二進,左右各二排護寵的傳統三合院。奉天堂成為齋堂之後,設有禪房,稱太空房、清虛房,招待外地來的齋友。以前辦供時很熱鬧,作布袋戲,沒吃齋的人,也會拿祭品來拜,各地的齋友都會來參加,辦供都在六月十九日佛祖生,只有一天,供品皆用素。此外奉天堂每年四月初作「頭供」,十二月初七作「平安供」。李有忠的太太當堂主後,觀音佛祖生日辦供,都自己作,頭供及平安供才請外地的齋友來幫忙。

 

    李財當堂主時,與彰化牛稠仔朝天堂有往來,辦供時朝天堂的齋友也常來,此外頭前厝菜堂、山腳新厝祝天堂都是有來往的齋堂,新厝的簡凍溪(人稱凍阿)及頭前厝的林有在(已逝,與李震貴同輩,都唸草屯公學校,其父當過堂主)都是菜友,辦供時會來,以前頭前厝辦過很多公場,現在齋堂可能還在。

  

  奉天堂約於二十年前拆毀,因土地重劃,改建為樓房,毀堂後約十年,敦和路拓寬,現已見不到奉天堂的蹤跡,原有一木扁(上有創立年月)已不知在何處,原奉之釋迦佛像因李姓拆屋分家,由李有忠之子李德義分到,觀音之像由李時榮分到,李時榮之父、祖當時都沒有吃齋。

 

    草屯新厝祝天堂

  

  草屯山腳里新厝祝天堂,祭祖都是拜素的,其公廳內奉釋迦、觀音、韋馱、關公、媽祖、太陽公,每年三月十九日太陽公生日要祭祖辦供,都是用素的供品,公廳拜佛祖至少已七、八十年了。據簡金文說,他的祖父簡木樹三十幾歲就死了,祖母七十幾歲過世,她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吃齋了,簡金文的父親簡永田四十一歲才吃齋,是簡凍溪死後才吃齋成為菜友,簡凍溪也是菜友,簡永田與簡凍溪兩人都有過公場。以前有一菜堂在埔里,簡凍溪是三十歲左右才吃長齋,吃了三十幾年。那時很多人吃齋,後來大家開葷,只剩下凍溪一人仍吃齋。簡金文夫妻現皈依清涼山本覺師,屬禪宗。凍溪之子金龍夫妻現為一貫道信徒,常去草屯北勢湳靈隱寺,兩人均吃長齋。

  

  以前祝天堂拜拜熱鬧,都請菜友來誦經,凍溪會誦經,由他調集各處的菜友來誦經,後來誦經團由簡永田接手,現在又由簡金龍接手,金龍接手之後,誦經團成員都是一貫道道親,以前連初一十五都要在公廳誦經,但現在只有一年一次在三月十九日誦經而已。

   

 拜祖用素齋的原因是祖先死後由佛祖接引西方,西方當然要食素。而且用葷的話必殺生,畜類靈魂必會給亡者負擔,使之不能超生,所以祭祖用素品。現在林仔頭簡姓教山宗祠祭祖亦用素的,祠堂內祭祖用的麵龜、麵羊都是素的,祠堂外的供品則用葷的,是拜孤魂野鬼,普廟口用的。

 

    草屯頭前厝崇善堂

   

 林宅崇德堂,在中興新村西方頭前厝廣漠田園中,門牌住址是: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一六八號。此堂又稱崇善堂,是為中興新村附近唯一的古剎,殿宇建於日據時期,經數十年的星霜,頗具古色古香,令人百看不厭。據說:自從該林家祖父去世後,再也無人繼續修行,因而菜堂漸歸荒廢,終於淪為尋常的民房。但殿內神龕仍供奉佛像及神像,並有各種對聯,其主要者有如下列:崇尚佛心道德清修三寶佛,善全臣節勇忠義氣萬軍欽。崇尚尊嚴菩薩如來同說法,善端發見聖神文武共臨壇。(林衡道 1980:41)

 

2.中部地區齋堂一覽表:

 

齋堂名稱

所在

創立年代

齋教證據

曇花佛堂

彰化市大同路

嘉慶廿五年

李普算買屋,李普春獲扁,林普堅改築,林普聯再重修

南山寺

彰化市長興里

乾隆年間

普石住持,真心住持未剔髮

朝天堂

彰化市和調里

光緒十年

嚴普高創建,林普多購地,林普龍繼承,林普輝堂主(p.290照片)

彌陀岩

員林鎮出水里

昭和十一年

張普進創立、住持

雙林寺

員林鎮中平里

昭和十一年

第一任住持許林太空

 

普興寺

田中鎮復興里

昭和八年

創建時稱修善堂,乃龍華派齋堂,陳普雨住持

元天堂

永靖鄉永北村

道光十九年

陳普維興建,陳普光堂主

德意堂

田尾鄉打廉村

明治卅三年

本堂為龍華派齋堂,謝普留住持

華德堂

和美鎮和南里

大正三年

為龍華派齋堂

印心堂

秀水鄉安真村

明治廿八年

林普笑遷移堂址,林普住住持普德堂主

恩德堂

鹿港鎮菜園里

嘉慶年間

杜普安興建,林普和重修梁普聲太空修建,普聲皈依龍華派

莊德堂

鹿港鎮草仔市

乾隆年間

黃普長興建,林普積重修,杜普安、林普和繼之,林普星堂主

莊德堂

鹿港鎮興化里

昭和十六年

施普春創建,普紫住持

善德堂

溪洲鄉柑園村

昭和六年

鄭普雙興建,為龍華派齋堂,鄭普銅繼承

修信堂

二水鄉修仁村

大正十三年

為龍華派齋堂

元德堂

北斗鎮西安里

民國卅五年

林普葉堂主

八卦寺

彰化市桃源里

民國卅五年

本寺為先天派齋堂

德恩堂

永靖鄉永西村

同治五年

為金童派齋堂

增盛堂

員林鎮振興里

同治五年

為金童派齋堂

存德堂

社頭鄉社頭村

咸豐年間

為金童派齋堂

福吉堂

彰化市

大正四年

為先天派菜堂

龍泉寺

南投鎮龍泉里

大正八年

住持普禧姑

久靈寺

埔里鎮向善里

明治四十二年

莊普實住持

靈光寺

國姓鄉柑林村

大正十二年

李普芳創建

金天堂

魚池鄉大林村

光緒七年

為龍華派齋堂

明善堂

國姓鄉福龜村

昭和九年

林普恩創建,為龍華派齋堂

滿天堂

南投鎮嘉興里

大正元年

張普深堂主,係龍華派齋堂

清德堂

國姓鄉大石村

昭和十五年

江普淨遷移堂址

忠天堂

集集鎮永昌里

大正五年

林普分、林普飛等創建,為龍華派齋堂善法堂集集鎮林普助住持

開善堂

水裡鄉北埔村

明治卅三年

周普峰、遊普開等創建,張普章、蕭普鵬先後繼任堂主

善天堂

埔里鎮朱格里

光緒年間

龍華派齋堂,王普旺堂主

德華堂

埔里鎮清新里

明治四十年

龍華派齋堂,吳普堅堂主

覺靈堂

埔里鎮后湖里

大正十四年

龍華派齋堂,洪普信堂主

協天堂

國姓鄉北山村

大正五年

李普芳創建,龍華派佛堂

龍德堂

集集鎮集集里

大正九年

王普南太空創建,游普鳳重建

奉天堂

草屯鎮敦和里

大正八年

 

鳳山寺

中寮鄉義和村

民國卅八年

廖普德住持

龍意堂

豐原鎮豐西里

昭和十二年

王普真、陳普和、林普得創立龍華派寺堂,吳普絮、張蔡普水、張普書、游普理等管理

金山寺

豐原鎮南陽里

同治六年

張普聲移建,林普珠住持

明德堂

豐原鎮北陽里

民國卅九年

呂普壽住持,信眾李普絹等集資建築,普壽皈依龍華派

慈天堂

豐原鎮南嵩里

昭和二年

王普真創建,王為龍華派齋友

靈寶堂

豐原鎮東陽里

大正元年

張普發住持,皈依龍華派

龍善寺

大雅鄉三和村

大正十二年

龍華派寺堂,普酡尼師創建

明山寺

石岡鄉土牛村

大正十一年

係龍華派齋堂

慈信堂

豐原鎮中山里

約明治四十一年

龍華派寺堂

慈心堂

潭子鄉東寶村

昭和三年

林普圓三兄弟共建,本為龍華派寺堂

懷德堂

后里鄉墩東村

昭和十二年

龍華派寺堂,住持悟心曾任佛教龍華會幹事

覺元堂

清水鎮文山里

約嘉慶十七年

陳太空創建,住持王朝基皈依龍華派

玉聖寺

清水鎮上湳里

民國卅七年

住持黃普證創建,皈依龍華派

鳳山堂

霧峰鄉甲寅村

民國四十年

住持普壽,管理人林普明

善心堂

神岡鄉庄前村

昭和十一年

龍華派寺堂,普孝住持

慈意佛堂

外埔鄉水美村

約嘉慶十七年

蔡普錦、梁普淵等創建,黃普成太空住持,為龍華派佛堂

觀善堂

西區三民里

昭和七年

普書教課誦,鄧普福住持,普禮會計

慎齋堂

西區後龍里

乾隆十九年

蔡普榮創建,普泉公管堂務,第五代副住持普合

正覺堂

西屯區西安里

大正十一年

住持廖天堂皈依龍華派

正覺寺

北屯區大坑

民國四十四年

住持普蓮

慈善寺

北屯區平田里

昭和元年

創設當時為龍華堂

聖法堂

中區博松里

昭和十八年

住持吳普光創立,普光戴金剛帽照片(p.332),普光皈依龍華派

善德堂

南屯區鎮平里

大正四年

劉普齊創建,普齊皈依龍華派

壹善堂

南屯區文山里 

雍正四年

廖普長住持

善修堂

南屯區南屯里

大正四年

黃普修募建,林普煌住持,普煌皈依龍華派

保安堂

南區江川里

大正四年

江普展住持

    資料來源:張文進編《台灣佛教大觀》,頁二五二∼三三六,一九五七。

 

    上表中有一小部分齋堂的現況,我們在採訪朝天堂的時候,得到一些簡單的訊息,並錄如下:

    茄苳腳滿天堂:原住持張水河,吃長齋,其子鍚煙,後來才吃齋,其孫龍竹仔,吃葷,屬錙門,作司公。

    柑仔井善德堂:現為沙門明宗尼師當住持,她亦住錫新竹青草湖彰化曇花堂:在彰化天后宮(內媽祖)附近,現任住持不吃長齋,但其祖、其父均吃長齋,今天(11月25日)起有法會。

    台南德化堂:以前財產很多,近七十年來未過公場,很多信徒來此求師,過公場。

    台中慎齋堂:現為出家尼姑當住持,但無法改名為寺。

    南台中台中佛教會館:現由尼姑接收,有一出家人林竹林,所唸之經、贊路與龍華一樣。

    台中慈善寺:原為慈善堂,屬龍華。

    彰化福吉堂:在陸橋下,原屬先天派齋堂,現為沙門。

    烏日明德佛堂:在烏日國小後面,但已久未辦七天法會。

    烏日福源堂:堂主劉普明,四十一歲,每年十一月初一起七天法會,原祀佛祖有開基五姐妹,原有菜堂被大水沖壞,佛祖又自己找到地,重新建設。彰化牛稠仔蔡普枝(太空,62歲)即是在此拜師,其師公周普加(和美水尾人),若在已經一百多歲了。

    大甲慈意佛堂:賴普教在此過公場。

 

 

參考書目

 

丸井圭治郎  1919  台灣ソ宗教,台北。

午供科儀,手抄本影印。

台灣文獻委員會編  1972  “齋教”台灣省通志(卷2.人民志.宗教篇),頁73-84, 台北。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  1933  台灣ソ寺廟問題:舊慣信仰改善ズ關エペ文調查報告第四,油印本,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藏。

        西岡英夫  n.d.“台灣人ソ觀音信仰シ菜食人生活”,出版日期與出版地點不詳,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藏。

林普心  1990  佛教祖脈源流,手寫影印本。

林衡道  1980  頭前厝菜堂,台灣文獻,第31卷第4期,頁41。

香花科儀,手抄本影印。

張文進編  1957  台灣佛教大觀,台中豐原。

蒙山施食科儀,手抄本影印。

龍華科儀,台中。

鄭志明  1990 “台灣的秘密宗教”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頁70-125,台北。

戴玄之  1977 “老官齋教”大陸雜誌,第54卷第6期,頁257-262。

de Groot, J. J. M.  1903  Sectarianism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China, Reprint. Taipei.

Edkins, Joseph  1893  Chinese Buddhism, London.

Overmyer, Daniel  1976  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l China, Cambridge, Mass.

 

摘要

 

        本文以臺灣彰化一個龍華派齋堂朝天堂為例,提供有關台灣齋教的法脈源流、寺堂組織與宗教儀式方面的具體資料,說明齋教如何承繼佛教的理想,而不違背文化傳統的家庭理念,而塑造出在家佛教的特色︰例如對在家修行的肯定,強調祖先的超薦等。本文也探討了齋教徒之自我認同的問題,包括他們如何自別於沙門,他們如何強調其與錙門、鸞堂、一貫道等教派的差別,並顯示出其優越感,以及他們如何包容一般的民間信仰,提供對社區和一般民眾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