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學考

蒙文通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4 冊
(原刊《內學年刊》第一輯,1924)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95∼114


95頁 (一)禪學傳承考 我國禪宗祖於達磨。說者謂是教外別傳,自迦葉以來代 有授受,至達磨得二十八世,所謂二十八祖也。然此說殊不 足信。禪門師資承襲圖云,唐貞元十二年,始敕皇太子集諸 禪師楷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傍正。下逮宋仁宗時,又特頒 祖師傳法授衣之圖,以正其宗祖。契嵩正宗定祖圖曰﹕「年 世積遠,譜牒差謬,而學者寡識,不能推詳其本,真遂不諒 ,紛然異論,古今頗爾。」王侍讀劄子亦稱禪門傳法祖宗未 甚分明,教門淺學各執傳記,古今多有諍競。又天寶中李常 云﹕「會中耆德嘗見祖圖,或引五十餘祖。」此與二十八祖 之說已殊。正宗記五,契嵩少聞耆宿云,嘗見古祖圖引達磨 至梁當普通元年﹔亦與普通八年之說有異。是知禪宗祖圖非 一,而二十八祖之說亦已久有諍論也。 96頁 詳宗門史錄於今為最古者,莫如傳燈。厥後有廣燈,有 續燈、聯燈、普燈。至大川萃為一書成五燈會元,而燈史以 定,言禪德者據焉。然傳燈之作,去達磨將五百載,其記錄 往事,何所依據﹖故書零落,今無可考。釋門正統四云﹕「 自慧炬撰寶林傳,稱有二十八祖及此土六祖,厥後傳燈錄復 踵其訛。」是二十八祖肇自寶林傳而傳燈踵之也。佛祖歷代 通載十云﹕「禹門太守楊衒之名(本作銘•今依正宗記改•) 系記 ( 正宗記云名系記集•) 云﹕梁武大同六年,高僧曇 (舊作雲•今依正宗記改) 啟,往西域求法,至龜茲國,遇 天竺三藏那連耶舍。曇啟曰,佛法未興,且同止此。遂將梵 本譯為華言。那連親將至西魏,入高齊。以齊方受禪,未暇 翻譯別經,乃將龜茲與曇啟所譯祖偈因緣傳居士萬天懿。梁 簡文帝聞魏有本,遣使劉玄運往彼傳寫,歸建安,流布江表 。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惠炬 (寶林傳作者•或稱慧炬•通志 云智炬•人天眼目云法炬•)。 將此祖偈往曹溪,同西天勝 持三藏重共參校, 并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集成寶林傳 (通志云十卷•)。 光化中,華嶽玄偉禪師集貞元以來出世 宗師機緣,將此祖偈作其基緒,編為聖胄集。開平中,南嶽 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錄光化以來出世宗師機緣,亦以祖偈為由 ,集成續寶林傳。 (依通載二十五校改•)。 宋景德間,東 吳僧道源集傳燈錄」云云。則傳燈以前有寶林傳,有聖胄集 ,有續寶林傳,皆言二十八祖事,而惠炬之作寶林傳則依於 那連耶舍法偈也。然徵之載籍,其說仍有難置信者。侯景以 太清三年 (己巳) 破臺城而立簡文, (庚午) 改大寶元年。 五月,高齊始受禪。大寶二年(辛未),景又弒 97頁 簡文自立,稱漢。自齊禪代至景之弒立才數月耳,丁此喪亂 方亟,而暇求法北地耶﹖(嵩明教亦疑之)更考之續高僧傳, 那連耶舍以天保七年屆於鄴京,簡文之弒當天保二年,時那 連耶舍尚未東來,劉玄運安所求之耶﹖則所謂楊衒之名系記 中云云,乃妄說也,況論其他﹖正宗記謂萬天懿即從耶舍譯 其讖語,其後梁簡文帝遣劉玄運取其書歸國,詔沙門寶唱編 入續法記,自七佛至乎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蓋此那連耶舍之 所譯也。廣燈亦記耶舍所演讖文,簡文編於續法傳。然簡文 來那連耶舍書明為妄說,況寶唱所著者乃續法輪論而又奉敕 成於梁武時乎﹖續僧傳云﹕「又敕唱,自教東流,道門俗士 ,有敘佛理著作,弘義并通,鳩聚曰續法輪論。」則唱之為 書,專蒐東土佛理弘義,體制既殊,何取乎西天傳付之事﹖ 其為苟且牽合,顯然無疑。正宗記又云﹕「說者曰,支疆梁 樓先作續法傳,元有二十五祖。又吉弗煙與曇曜同時,別修 為五明集,謂有二十七世。」此所謂說者,蓋即指靈徹法炬 也。人天眼目五記穎和尚之言曰,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度婆舍 斯多兼出達磨達,其緣具在唐會稽沙門靈徹序金陵沙門法炬 所編寶林傳,并據前魏天竺三藏支疆梁樓續法記,具明師子 尊者遇難以前傳衣付法之事,云云。此靈徹法炬謂據支疆梁 樓續法記之說也。然考歷代三寶記、大唐內典錄,前魏唯有 支疆梁接,別無支疆梁樓者,支疆梁接所譯唯法華三昧經一 部六卷,無續法記其書者。是靈徹法炬之說本無所據也。然 正宗記又云﹕「夫自七佛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支疆梁 樓之所譯也。」又言支疆梁樓,曹煥之世至洛,館於白馬寺 云。此與三 98頁 寶記內典錄言於交州譯經者又異,則亦不稽之說也。又考傳 燈三,記智本禪師之言曰,魏文成帝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 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重敘梵文,甄別宗旨,次第師承 ,得無紕繆云云。此吉佛煙為五明集謂有二十七世之說也。 正宗記謂吉弗煙即吉迦夜。吉迦夜者即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 傳者。付法藏傳於師子比丘之死,言相付法人於是便絕。乃 其為五明集又著二十七世之說,不亦自為矛盾乎﹖況五明集 與吉弗煙云者,並眾家目錄記傳所不載,則亦作家之臆說也 。以是,寶林之傳二十八祖,荒誕難信,即正宗記所云亦無 足徵,在昔子昉已辨之審矣。 寶林傳,至元總錄云九卷,唐書藝文志云十卷,與通 志同。聖胄集,唐書藝文志稱真門聖胄集五卷。續寶 林傳、傳燈十九、宋高僧傳十七并云錄貞元已後禪門 相繼源流,而通載云錄光化以來出世宗師機緣,似謂 成書順續聖胄集,恐非,當以傳燈、僧傳為可信。傳 燈、五燈并云續寶林傳四卷。 寶林傳記載不實,自昔有人辨之。子昉辨祖書云﹕「宣 律師績高僧傳載達磨理行二種,固其真法,其後智矩於曹溪 門下撰出寶林傳,詭說百端,以惑無識。謂隻履西歸,立雪 斷臂,傳法讖候語,至於達磨等事跡,皆與僧傳不同。由是 誇衒寶林之憑虛,滅沒僧傳之紀實,巴人一唱,而和者滔滔 皆是,如何通會未詳省也。」 (文取釋門正統八、佛祖統記 十四及二十九,三處參校,以文要故全錄•) 是寶林為後附 託之辭,昉師辨之詳矣。道宣二祖傳云﹕「可遇賊斫臂,以 法御心初無痛 99頁 苦。」蜀僧神清亦引其說。則與立雪斷臂之說不同。至諸祖 傳法偈以及讖候語,胥不具於付法傳。僧自聰復嘗以為疑, 則更足抵寶林之隙。其說達磨四十年不受國位以待般若多羅 而出家,則合之在西隨師四十餘年,住南天竺行化六十七年 ,東來在途二年,在魏九年,殆百六十餘歲,又與續僧傳紀 達磨之年壽不符。其以達磨至梁在普通八年丁未,傳燈注云 普通八年三月已改天通元年,則達磨九月至,不應尚稱普通 八年。又謂即其年過魏,當明帝太和十四年。又達磨滅度亦 在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正宗記云﹕「太和非明帝年號, 明帝在位祇十二歲,無十九年。」又以丁未推之,即是明帝 末年神獸之歲。其歲明帝已崩。興隆編年通論七云﹕「普通 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以是歲四月癸丑殂,師以十月至梁。 蓋師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矣。」傳燈注云﹕「太和十年乃後 魏文帝時。是年即南齊武帝永明四年丙寅歲也。太和十九年 即南齊明帝建武二帝乙亥歲也。」又曰﹕「凡此年代之差皆 由寶林錯誤。」普燈錄云﹕「集傳燈時以寶林為據,故差之 特甚。」則寶林誠妄謬之書也。傳燈言﹕「師以九月二十一 日至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聞武帝,帝遣使迎請,十月一日 至金陵。」注云﹕「南史蕭昂本傳不言昂為廣州刺史,但王 茂傳有廣州長史蕭昂。」正宗記云﹕「昂傳不為廣州刺史, 唯昂侄蕭勵當時嘗刺此州。」是昂表聞武帝之說為可疑也。 興隆編年通論七云﹕「師以九月二十一至廣州,十月一日至 金陵。然自廣州至金陵亡慮三千餘里,將命者往而復,師方 啟行,豈以十日之間能歷三千里乎﹖」聯燈會要乃改為七月 二十一至廣州,五燈 100頁 會元乃改為普通七年至廣州,皆欲彌補其失,亦可笑也﹗至 謂達磨六度被毒乃菩提流支之所致,正宗記云,此蓋為寶林 傳者未之思也。編年通論亦曰﹕「光統律師法門龍象,詎能 爾乎﹖是皆立言者誤也。」傳燈又謂師寂於太和十九年丙辰 ,後三歲宋雲使西域,回遇師於蔥嶺,手攜隻履翩翩獨逝。 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暨復命,明帝已登遐也 ,而孝莊即位。帝令啟壙,惟空棺,一隻革履存焉。編年通 論曰﹕「蓋師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立孝莊帝,越三年而孝 莊殂。宋雲之還,孝莊去世已五六年,烏有令啟壙之說乎﹖ 」傳燈注云﹕「宋雲使西域回時已在魏明帝正光中,宋雲已 回而達磨尚未至耳。」寶林隻履西歸之說,可以為信耶﹖至 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合以華夏周秦之歲甲而謬誤益繁,具 在傳燈注間。而說者託之曇摩迦羅黃初間以告光璨者,又記 象白山僊人說師子比丘死之因果。達磨既寂,梁武為之誄文 。高僧傳云﹕「佛馱跋陀羅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寶林乃 曰佛大先乃跋陀之弟子,其言莫非憑虛妄說,所以輒與故書 雅記相迕觸。契嵩謂﹕「若寶林傳者,雖其文字鄙俗,序致 煩亂,不類學者著書,然其事有本末,世數名氏亦有所以, 雖欲竊取之,及原其所由,或指世書則所無有,或指釋部又 非藏經目錄所存,余嘗疑其無證不敢輒論。」又曰﹕「若寶 林傳,其所載諸祖之傳授相承名氏異同與其所出之國土者, 大體與他書同,但其枝細他緣張皇過當,或煩重事理相反, 或錯誤差舛殆不可按,亦禪者樸略,學識不臻,乃輒文之迕 疏倒錯,略乎先聖真跡,不盡信於世,其雖欲張之,而反更 弛之。」則寶 101頁 林為穢妄之書,顯然可知也。傳燈統集寶林、聖胄為書,景 德中詔楊億等同加刊削。億序之曰﹕「其有標錄事緣縷詳軌 跡,或辭條之紛糾,或言筌之猥俗,并從刊削﹔至有儒臣居 士之問答,爵位姓氏之著明,校歲歷以愆殊,約史籍而差謬 ,咸用刪去,以資傳信。」又云﹕「逮於序論之作,實非古 德之文,亦用簡別。」傳燈之舊稿如是,則寶林之蕪穢又可 知矣。 釋門正統七子昉傳云﹕「嵩明教作定祖圖正宗記,以付 法藏傳,熒惑天下為可焚,專據達摩多羅禪經,黨附智炬寶 林傳。師援經質論,作祖說以救付法藏。又三年,嵩度禪經 有窒礙,輒云傳寫有誤,改削遷就,影帶私說,依傍僧祐出 三藏記律宗名字而作解誣。師亦出止訛以折之。以圖會禪經 出三藏記文示之,則嵩窮矣。」蓋定祖圖序曰﹕「其始亂吾 宗祖,熒惑天下學者,莫若乎付法藏傳。」正宗記一云﹕「 隋唐來達磨之宗大盛,而義學者疑之,頗執付法藏傳以相發 難,謂傳所列但二十四世,至師子祖而已矣﹔以達磨所承者 非正出於師子尊者,其所謂二十八祖者蓋後人之曲說云云。 」嵩所指義學者,蓋即神清。 (下文嵩破神清云•而必執付 法藏傳以辨二十八祖者謂後世之曲說•與此云義學者言同• 故知即神清。) 寶林取付法藏為禪宗祖師。而神清即據付法 藏傳,記師子比丘之死云,相付法人於此便絕之文以起難, 此禪者最難自剖之點,勢必謂付法傳為謬書,可焚也。於是 有達磨達告支疆梁樓云,師子存時預以法付我同學婆舍斯多 者之說,有摩迦陀告婆羅芬多云,婆舍斯多先難得其付法授 衣之說,有智本後魏毀法,曇曜單錄諸祖名目,不遑全寫, 故致錯佚之說 102頁 ﹔皆事無徵於故書,文不見諸雅記,其詭為辭說,欲證師子 之有傳以擊法藏之差互,則皆同也。 (今以意不在救付法傳 •故於達摩達摩迦陀智本三說之依託文略而不舉•) 至嵩謂 正其宗祖斷萬世之諍者,莫若乎禪經,禪經始終備二十八祖 ,已見於晉之世﹔矯誣殊甚。佛馱跋陀譯禪經在晉安帝義熙 七八年之間,而菩提達磨以梁武帝普通八年來,時之相後百 餘年,謂禪經已備列二十八祖可乎﹖此志磐所謂妄引禪經之 證,適足以自取其不實也。嵩依傳燈之說,以達摩多羅與菩 提達磨法俗合名同,禪經者蓋出於菩提達磨。然禪經固云尊 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羅諸持法者,是達摩多羅先而 不若密多羅後,嵩既謂不若密多羅此吾宗之二十七祖,則弟 子說法而其師於後傳持之可乎﹖嵩又云,寫為達摩多羅者亦 字與婆羅多羅相近故也。此當是二十五祖,蓋後世傳寫之誤 。則亦自疑弟子而先於其師稱尊者耳,乃反譏神清不能曉達 摩多羅是法俗合,以謂非今菩提達磨,此正以不狂為狂者也 。又謂慧觀修行地不淨觀經序所稱之曇摩多羅菩薩即二十八 祖,所稱佛陀斯那即佛大先。然在僧祐錄曇摩多羅乃薩婆多 部之五十世,而佛大先其四十九世也。況在慧觀序已言曇摩 多羅傳與婆陀羅,婆陀羅傳與佛陀斯那,佛陀斯那傳此法流 至東州,蓋即沮渠安陽侯所從稟受,禪要祕密治病經說號為 人中師子者也。而嵩謂即二十八祖與佛大先,又謂婆陀羅即 佛馱跋陀羅,並其序後文而不顧,可哉﹖慧觀序稱富若密羅 及弟子富若羅二人於罽賓中為第一教首。富若密羅去世已來 五十餘年,弟子去世二十餘年云云。嵩乃謂富若密羅即二十 六祖不如密多,富若羅即 103頁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然寶林謂此二祖師盛化東天竺、南天竺 ,與此云為罽賓教首者不同,此記富若密羅、富若羅二尊者 入滅之年又與寶林前後相差也。故子昉作止訛以折之。其略 謂﹕「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惑天下,斥付法藏傳 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第八名達摩 多羅,第九名般若多羅,故智炬見達摩兩字語音相近,遂改 為達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於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 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四人,總之為二十八。炬妄 陳於前,嵩謬附於後,瀆亂正教,瑕玷禪宗,余嘗面折之, 而嵩不知愧。又據僧祐三藏記傳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後名達磨 多羅,而智炬取為梁朝達磨。殊不知僧祐所記乃載小乘弘律 之人,炬、嵩既尊禪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為之祖耶﹖ 況禪經且無二十八祖之名,與三藏記并明聲聞小乘禪耳,炬 、嵩既無教眼,纔見禪字,認為已宗﹔是則反貶梁朝達磨但 傳小乘禪法,厚誣先聖,其過非小。」夫智、炬譾陋,採錄 多非雅馴,嵩師必曲為之護證,子昉非之宜也。今之治禪史 者,以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羅為契嵩偽造,傳燈乃 依說追改﹔則並不知惠炬其人,寶林傳之書,子昉有辨祖止 訛之事也。寶林傳已有不如密多、般若多羅,何俟契嵩之偽 造。孰先孰後之跡,於此足辨之也。壇經第十稱,眾問未知 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 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遂歷稱西土東州傳法諸祖 ,始釋迦文佛,云惠能是為三十三祖。二十八祖既大鑒嘗自 言之,而謂為無據,可乎﹖稽之傳燈錄二十八卷,慧忠國師 論南方知識曰, 104頁 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 添糅鄙譚,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慧忠乃大鑒之 子,目見壇經,已復如是,其書殆不足信也。鐔津文集十一 附郎侍郎六祖法寶記敘云﹕「六祖之說余素敬之,患其為俗 所增損,而文字鄙俚繁雜,殆不可考。會沙門契嵩作壇經贊 ,因謂嵩師曰,若能正之,吾為出財模印以廣其傳。更二載 ,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粲然皆六祖之言,不復 謬妄。」知壇經在宋時,俗間流行之本非一,有不勝其鄙雜 謬妄者,其與寶林傳之不足據殆相同。今本有德異敘云﹕「 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近得尋到全文。 」宗寶之跋復云﹕「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因取校讎,訛 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雲棲竹窗三筆 云﹕「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憨山刻法寶壇經序云 ﹕「經本數刻,多有改竄不一,蓋後世君子妄易之耳。予偶 得古本,乃為勘訂,以所記參差者復為整齊,分為十品。」 是壇經訛誤,諸知識皆知,自元迄明尚復訛本錯出。宗寶、 德清皆嘗增訂而品次之,即在今日流布者尚復各本不同,孰 可信孰不可信﹖果大鑒而自說二十八祖事,則論者必明以為 據,難者亦無所致疑,尚何假支疆梁樓、那連耶舍為也﹖寶 林傳不列七佛,今壇經附入七佛二十八祖於壇記,則更寶林 傳以後事也。林間錄言﹕「吳中講師多譏諸祖法偈無譯人, 禪者與之辨,失其真,適足以重其謗。達觀穎諭之曰,此達 磨為二祖言者也,何須譯人耶﹖」人天眼目五﹕「僧自聰問 達觀穎和尚曰,傳法偈無翻譯,暨付法藏傳中無此偈,以至 諸家多說無據,願 105頁 垂至誨。答曰,達磨告二祖云,自釋迦聖師至般若多羅以及 於吾皆傳衣表法,傳法留偈,吾今付汝,因引從上諸祖偈一 一授之,以此則知達磨付二祖決矣,此乃單傳口授,何假翻 譯哉﹖」達觀之言不明所據,皆非燈史之所紀也。使嵩明教 輩智如達觀,則後人雖疑而無由得間。壇記云大鑒自言傳法 諸祖,與達觀言達磨為二祖言其意等也。又今之永嘉證道歌 云﹕「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永嘉果已聞二 十八祖說乎﹖因草菴曰﹕「魏清收遺文總十篇為一集,答友 人書尚附其中,而不收證道歌者何耶﹖」此歌神智有議,草 菴有疑。釋門正統、佛祖統紀并著其說。志磐曰﹕「證道歌 辭旨乖戾,昔人謂非真作,是誠不足據也。」今人謂證道歌 向來無人懷疑,非無人疑也,今人自不知耳。神會顯宗記說 二十八祖,近時敦煌發見古寫本獨無此文,是亦後人附益, 不足為證。至裴休撰圭峰傳法碑云﹕「自迦葉至達磨,達磨 東來至曹溪,凡三十三世。」然寶林傳出於貞元,休撰碑在 會昌,寶林傳先出,得據以為說耳。 二十八祖之說既辨其非,然則禪宗傳承將何所據耶﹖曰 ﹕宜據祖圖。考天寶乙酉,河南尹李常嘗見祖圖,或引五十 餘祖云云。以是為斷,達磨應與寶林傳二十四祖以後旁出二 十二祖同屬於薩婆多部。又據僧傳,佛陀跋陀羅受業於大禪 師佛大先,佛大先薩婆多之五十二世也,則佛陀跋陀羅實薩 婆多部之五十三世。依慧觀序,曇摩多羅傳婆陀羅,婆陀羅 傳佛陀斯羅。曇摩多羅者,佛大先之弟子,當薩婆多部之五 十三世,而婆陀羅當薩婆多部之五十四世,佛陀斯那當薩婆 多部 106頁 之五十五世。僧傳弗若多羅於長安中寺誦出十誦梵本,羅什 譯為晉文。十誦者即薩婆多部之律,可明弗若多羅為薩婆多 部之師,殆即五十一世之弗若多羅是也。薩婆多部五十一世 之弗若多羅,以秦弘始六年在關中,五十三世之佛陀跋陀羅 ,以晉義熙十四年在道場寺,安陽侯從五十五世之佛陀斯那 於于闐,以宋孝建二年在定林寺。可明晉宋之間自迦葉、阿 難以來已傳五十餘世,而達磨以梁普通中至,才二十八世, 可乎﹖故天寶祖圖為可信也。達摩多羅禪經自佛陀跋陀羅譯 之。禪要祕密治病經自安陽侯譯之。佛大先稱大禪師,佛陀 斯羅號明了禪法,是皆薩婆多部之禪師也。達摩多羅禪經云 ﹕「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 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密,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 摩多羅,乃至尊者不如密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 授。」僧叡關中出禪經序,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 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 云云。凡此傳禪法諸師又無一而不在薩婆多部,則薩婆多部 與禪在在相關,可以概見。菩提達摩者固所謂禪宗,其出於 薩婆多略可推想。況寶林所錄二十二祖者皆為薩婆多,則達 磨之同出薩婆多,必然無疑。寶林傳亦云菩提達磨始學小乘 禪觀於跋陀,又云達磨先在南天竺以小乘法化導若干人。則 達磨固學小乘禪觀以教化,是為實錄。跋陀當薩婆多部五十 三,則達磨當薩多部第五十四。正宗記云﹕「以譯禪經之年 算達磨此時正年二十七歲。」是其學小乘禪觀於佛陀跋陀羅 殆二十七歲以前。三藏記并錄先傳異同,其一家以佛大先當 四十九世,則達磨當 107頁 五十一世。要之皆與天寶祖圖五十餘世者妙合無間。貞元後 天寶且六十年, (李常說祖圖事在天寶乙酉,貞元末改元永 貞元年乙酉。) 獨謂達摩乃二十八祖,可以為信乎﹖寶林、 傳燈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以合華夏周秦之歲甲。又為說 云﹕「黃初三年光璨問西國歲歷頗與此同乎,迦羅曰,號謂 雖多而氣候不別,遂說五天竺之歷數云云。」光璨即傳其事 ,後之為僧傳者得以書之,蓋欲依託光璨以自固。然所云甲 歷,率皆謬誤。天台宗亦取付法藏傳二十四祖,如釋門正統 之釋迦世尊本紀,龍樹菩薩本紀。佛祖統記之西土二十四祖 紀亦與傳燈同。法運通塞志亦以付法之年系華夏之歲甲,亦 與傳燈同。然先後則殊異無一合者。如傳燈謂迦羅提婆入滅 於漢文帝十九年,師子尊者被殺於魏齊王二十年﹔而通塞志 謂提婆於漢成帝元年以法付羅□喉羅多,又師子之死當魏高 貴鄉公之甘露四年﹔神清又以師子之死當此後之南齊。付法 藏不系甲歷,諸家取付法藏為書而系甲歷,各先後異,其可 以為實耶﹖禪者猶假託竺大力以漢獻帝二十年己丑在雒陽睹 白光知鶴勒之死,以明其二十三祖死時歲歷之可信,此徒自 取不實而已。況付法藏之師資授受,殊無本末。若曰僧伽難 提捨身已後有羅漢名僧伽耶舍,次受付囑,流布法眼,是僧 伽耶舍顯非僧伽難提之弟子﹔今以難提為十七祖,耶舍為十 八祖,可乎﹖又曰婆修盤陀所應作已便捨命行次付比丘摩奴 羅,摩奴羅所為既辦捨身命終,於是以後次有尊者名鶴勒那 夜奢出興於世,所作已訖,然後捨身,復有比丘名曰師子, 大作佛事。斯數人者不見師弟授受之義,或又時之相後益遠 。今以婆修槃陀為二 108頁 十一祖,摩奴羅當二十二祖,鶴勒那夜奢當二十三祖,師子 當二十四祖,則事之矯誣莫大乎是。台宗復踵襲其妄以述書 。所幸者,尚未以北齊慧文綴之師子之徒耳。是知二十八祖 之說終為誕辭,而五十餘祖可以決定。達磨之禪亦即此薩婆 多部所出,而與佛陀跋陀羅、佛陀斯那為同原也。 達磨之為薩婆多部五十四世,證之天寶祖圖既可信矣, 然禪家者流胡為而有二十八祖之說耶﹖此當并傳法偈以考究 之。傳燈稱弘忍五祖付法惠能曰,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 生。」 廣燈稱六祖謂懷讓曰,先師有言,從吾向後但以法傳, 即道化示,莫損於爾,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 成。」 此偈在壇經傳燈皆作告諸徒眾,惟廣燈屬之懷讓,意謂 能之法惟傳讓耳。各錄又載讓謂馬祖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花無相,何壞復何 成。」 又稱馬祖謂眾曰,汝等諸人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祇甯,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 生。」 燈史所紀法偈非止於慧能,下至懷讓、馬祖亦併有法偈,餘 諸禪德及馬祖以後均不復有傳法偈,則法偈之作必系之洪州 徒人。馬祖以貞元四年二月示寂,寶林傳亦以貞元十七年集 成,法炬即出 109頁 貞元中,或即馬祖之徒也。而義學猶紛紛爭傳法偈無翻譯, 殆未究南嶽、馬祖之各有偈耳。二十八祖之傳法偈既起,二 十八祖之謬說亦成,譜牒由是差謬,傳承不復分明,此實洪 州之徒為之也。馬祖門下大徹禪師,白樂天為作傳法堂碑云 ,「佛以一印付迦葉,至師五十九葉。」是五十餘祖之說尚 存於大寂門下,而二十八之說即作於大寂門下。菩提達磨學 小乘禪觀於佛陀跋陀之說尚存於寶林傳,二十七祖說渡江一 偈與達磨亦即見於寶林傳,則燈史舊說之廢,新說之立,固 在馬祖之時,此宗密所說「貞元十二年敕定禪門宗旨,搜求 傳法旁正」事也。然寶林傳雖別取付法藏傳以易古禪之世系 。尚未取七佛之說,至聖胄集始取七佛,則說又一異也。敦 煌寫本壇記首計七佛,以慧能為四十代,則又聖胄集以後之 說。又於師子比丘下據禪經取舍那婆斯、優波崛、僧伽羅、 須婆密四人,不取寶林之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羅三 人,圭峰圓覺大疏及歷代法寶記所記,亦與此同,蓋以寶林 之無據,而別據禪經以易之,是新說之再變也。若白居易傳 法堂碑云﹕「迦葉傳至馬鳴,又十二葉傳至師子比丘,及二 十四葉傳至佛馱先那,先那傳達磨。」與三藏記第一說全符 ,禪史信說,固瞭然可考也。然禪者胡為必以二十八祖之說 易五十四祖之舊耶﹖是亦有故。林間錄有言﹕「達磨非習禪 也,夫禪那諸行之一耳,何足以盡聖人,而當世之人以之為 史者又從而傳茲習禪之列,使與枯木死灰之徒為伍。」蓋宗 門執六祖之道以衡睿輩之禪,知道之不同則當別與為異以自 便其私,因棄薩婆多部別取付法傳,又自師子以下析之為旁 出以相亂耳。 110頁 (二)古今禪考 傳燈錄載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曇琳有序云﹕「如 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燈錄注引別記亦云﹕「 達磨教二祖曰,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而契嵩辯之曰﹕「壁觀婆羅門者,蓋出於流俗人之語, 四行之說豈達磨道之極耶﹖此以為獨曇琳序之耳。然曇於禪 者數無稱。」今考禪源諸詮都敘云﹕「達磨善巧,揀文傳心 ,喻以壁觀,令絕諸緣。」續僧傳亦著壁觀四行,云磨以此 法開化魏土。二書皆論古者所據,其說宜可信﹕則壁觀固達 磨之道也。林間錄言﹕「達磨面壁,燕坐而已,非習禪人莫 測,故以達磨為習禪。夫禪那諸行之一耳,何足以盡聖人﹖ 」慧洪之意同乎契嵩,蓋執大鑒之禪為上,不得不疑達磨之 禪耳。圭峰言,曹溪見人結跏,曾自將杖打起。傳燈記馬祖 問磨磚豈得成鏡耶,讓答坐禪豈得作佛。蓋自大鑒而後其道 已與達磨異,禪家者流必以達磨之禪同乎大鑒,其疑壁觀宜 也。圭峰言「六代之後多述一真,達磨大師卻教四行」,其 道先後差辨,固自曉然。宋高僧傳八,言神秀後遇東山五祖 忍師以坐禪為務,乃歎曰,真吾師也。此自達磨以至五祖皆 以坐禪為道之證也。壇經稱薛簡曰,京師禪德皆云,欲得會 道必須坐禪習定。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薛簡所云京 師禪德,即謂安、秀二師,此見五祖之徒亦坐禪習定,而六 祖斥之。曹溪別傳言潭州惶禪師曾事忍師,常習坐禪,時時 入定 111頁 ,大榮禪師事六祖三十年,過惶處曰﹕「大師(六祖)教榮不 定不亂,不坐不禪,是如來禪。」惶於言下便悟。此五祖之 徒常習禪定而六祖斥之也。是知六祖下與達摩所傳固未可強 合。別傳心法議謂「大迦葉命阿難首集如來修陀羅,優婆離 等集毗尼藏,已而自集阿毗曇藏﹔三藏所集由迦葉始,故以 為初祖。迦葉次授阿難,阿難授之商那和修﹔所授者豈他耶 ,所謂三藏法而已。商那和修將般涅槃亦謂優婆□多曰﹕如 來本生諸經及毗尼等十七萬,汝其護之。十世馬鳴乃宗楞伽 方等之經以著諸論,龍樹所著倍之,宗般若。嗣而提婆焉, 羅喉羅焉,先後二十七世流化益敷。授受之際必曰,是三藏 法,如來授之大迦葉,迦葉付之於阿難,綿系展轉以至於我 ,我今復以是法用付於汝,汝其護之,夫所謂三藏者,經律 論也,其文浩博,印土具焉。」禪源諸詮謂「傳法諸祖初以 三藏教乘兼行,後之祖師觀機乃特顯宗破執,益更單傳其心 印。」則西土之所謂付授,其果與東州教外別傳異也。海東 義天跋別傳議曰﹕「甚矣,古禪之與今禪名實相遼也﹕古之 所謂禪者,藉教習禪者也。今之所謂禪者,離教說禪者也。 說禪者執其名而遺其實,習禪者因其詮而得其旨。近者遼國 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 傳等皆與焚葉。 (除其偽妄條例則重修,貞元續錄三卷中載 之。) 而比世中國所行禪宗章句多涉異端,此所以海東人師 疑華夏無人云云。」 (據佛祖統記) 其剖析古禪今禪,盡之 矣。而遼國又嘗燎其書,則先後之禪殊趣,宋時既已論定也 。 112頁 六祖禪得之金剛經,自昔無此也。續高僧傳言﹕「初達 磨禪師以四卷楞伽(當是宋譯,故是四卷。)授可曰,我觀漢 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 每說法竟曰,此經四世之後,便成名相,一何可悲!」法沖 傳可師後裔盛習此經。續僧傳云﹕「那 (僧那)滿 (慧滿)等 師常賚四卷楞伽以為心要」,是其驗也。張說書神秀碑云﹕ 「特奉楞伽遞身心要。」壇經亦云﹕「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 繪楞伽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是自惠可至神秀,遞奉楞伽, 五祖自是以此為教,烏有教人持金剛之說哉﹖禪宗者流,意 尊六祖,以六祖悟在金剛,遂為五祖說金剛「應無所住」句 而悟之說,又并市邸聞誦金剛事亦本其事於五祖,此正契嵩 所謂「禪者樸略,學識不臻」,累乎先聖真跡,欲張而反更 弛之,妄為之過也。宋張安道楞伽序乃云﹕「達磨西來既已 傳心印於二祖,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此亦佛與禪並傳 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讀金 剛經問所從來,曰蘄州黃梅五祖。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五祖 ,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是誤聽壇經之說 也,豈知五祖、神秀皆傳楞伽,并未廢棄哉。人天眼目五稱 ﹕「僧自聰問達觀穎和尚曰,達磨大師自西天帶楞伽經四卷 來,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為之耳。且達磨單傳心印,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有四卷經耶﹖聰曰,寶 林傳亦如是說。穎曰,編修者不暇詳討矣。」仰山寂禪師亦 嘗辨此,其事甚明。夫達磨以至神秀皆傳楞伽,非同虛構。 仰山、達觀執大鑒之道以擬達磨,遂併傳楞伽一事而亦疑之 。圭峰言諸祖初以教乘兼 113頁 行,後更單傳心印﹔古禪之與今禪誠不可以不辨。非然,則 牴忤兩傷而疑論叢生矣。 今禪自六祖創之,其實無所從受。續叢林公論云﹕「六 祖初於市邸聞客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 開悟,遂乃求謁黃梅。」此乃古本壇經所載,由緒宛然。蒙 於十七八歲時獲見之,今悉無有。且其自與黃梅相見至和秀 禪師偈等語,從是妙悟性元深達法本,非凡庸未悟所能道者 。今壇經謂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恰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蒙謂此乃六祖下鄙俚之徒 竄造,意謂從其師言下而悟,親得其法乃紹祖位也。祖秀書 曹溪大師別傳後亦云﹕「如言傳衣之宵聞經方悟,則初後不 應,文理倒置,大可疑矣。」是六祖感悟在聞客誦經之際, 豈待黃梅之傳哉﹖僧傳云﹕「黃梅謝緣去世,謂弟子玄賾曰 ,後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其一也。」禪門師資承襲 圖云﹕「時人云忍生十子,於中秀(神秀)及老安、智詵,道 德最著。」又云﹕「能和尚非此十數也。」是五祖之傳,十 人之中,原無惠能。大鑒非黃梅之傳,此為確證。釋門正統 八引鎧菴云﹕「永嘉初見六祖,振錫攜缾繞祖三匝曰,速道 ,速道。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 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 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 。於時大眾無不愕然。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 太速乎﹖師曰﹕本自不動,豈有速乎﹖祖曰,誰知非動。曰 ,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 114頁 非意。祖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此據此問答 乃是勘辨之辭,謂逃逝天台蛉螟達磨,夷考當時徵詰之語, 亦未嘗逃逝螟蛉也。傳燈云﹕「青原初參六祖,問曰﹕當何 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來﹖師曰,聖諦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師曰,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 器之。南嶽往參六祖。祖問﹕甚處來﹖師云,嵩山來。祖云 ﹖什麼物﹖恁麼來﹖師云,說似一物即不中。祖云,還假修 證否﹖師云,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云,即此不污染 是諸佛之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聯燈亦同。廣燈 、續燈則已云﹕「師無語,途經八載,忽然有省」) 茲三子 者,殆先已感悟,大鑒特印證之耳,豈六祖有以教之而後然 哉﹖三子皆不必得法於六祖,而曰六祖法得於東山,可乎﹖ 嶺南無六祖者,是數子且自以其道開化建宗。若夫豪傑之士 ,雖無文王猶興,大鑒、永嘉當之也。要已,南宗者誠東土 獨有之禪,自唐而始發,無待遠古。伊川猶謂明道接孟氏以 來千四百年不傳之道而不懾,南宗不肖之徒乃謂六祖之傳有 待於授衣,而多為假託之辭,亦陋矣。神清曰﹕「但祖師之 門天下歸仁焉,禪德自高,寧俟傳法然後始為宗教者歟﹖」 胡斯言之諒以壯哉﹗ ---民國十三年一月內院第四次研究會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