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南北之佛教資料篇
李孝本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5 冊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229-244
.
229頁
陳朝是永定元年 (五五七) 至禎明二年 (五八八) ,共
五主三十二年。此間北朝有北齊與北周之對立,而北齊終於
被北周所滅 (五七七) ,而又有破佛與復教之變動。然而此
間研究佛教之學者輩出而見其昌隆,且其大部分是南方之陳
朝。今分述之如左:
一、涅槃經之講究者:通南北有十五人,而法上、靈裕
為北方學者之外,概盛於南方。
(一)慧勇:姓桓,其先譙國龍亢 (安徽滁州) 人,後住
吳郡東縣東鄉桓里。初出揚都 (江蘇江寧) ,依靈曜寺則法
師學禪誦。年登具戒,後靜眾寺眾峰律師學「十誦」,又從
龍光寺僧綽,建元寺法寵學「成實」,年三十轉法輪集學徒
。專講「成實」十遍時,梁朝傾覆,志向遁世而不得其所,
終於停留攝山止觀寺,從僧詮學。陳天嘉五年 (五六四) 世
祖文帝請於太極殿講學,七眾皆敬仰,自是聲名甚昌。住大
禪眾寺十八年,至德元年 (五八三、隋開皇三年) 五月二十
八日,以六十九歲入寂。自始至終,講「華嚴」「涅槃」「
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智論」「中
230頁
論」「百論」「十二門論」各三十五遍,其他講「法華」「
思益」等。
(二)警韶:姓顏,會稽上虞 (浙江紹興) 人,學年入道
,以僧廣為師範,後還鄉受戒。沙門道林請留鄉土,後又勸
出揚都,為莊嚴寺旻公之遺緒,次稟龍光寺僧綽。又探習三
藏,廣綜眾家。年二十三而講「大品」,聞法者磨肩溢道﹔
後還建元,晉陵寺敷演經論,解冠群宗。三十九為建元寺講
主,梁之簡文、邵陵、岳陽等諸大相,欽重而師承訓誨,值
梁末之亂,往豫章 (江西) ,為黃司空等所歸依。與真諦法
師談論,真諦曰:吾遊多國,罕值如斯人。梁岳陽王於荊州
(湖北) 即位,遠迎之而去。陳文皇敕招還都,優禮之。天
嘉四年 (五六三) 會稽之慧藻等二百餘人連署請之,講於白
馬寺十餘年。六十歲後,令慧藻續講,而往瓦官寺宴坐。時
沙門智顗等頻請之,而以疾辭。至德元年 (五八二) 十月十
一日,以七十六歲入寂於開善寺。所講「成實」五十餘遍,
「涅槃」三十遍。「大品」四十遍,「新金光明」三十餘遍
,「維摩」「天王」「仁王」等經。
(三)寶瓊:姓徐,本住東莞,後住曲河縣 (江蘇) 。身
長七尺五寸,背胛有龍文,口三十九齒。少而鄙錦裳欣毳服
,幼年而出俗,師事沙門法通。後稟教光宅寺雲法師而不滿
意,移南澗寺仙法師學數論。梁高祖迎入壽光殿。又輕雲閣
,辭還建安寺。後又被學侶請還都,講「成實」,僧正慧令
頻難詰,瓊徐拂之而從容。陳文帝命為京邑大僧正。至德二
年 (五八四) 三月二十日以八
231頁
十一入寂。凡講「成實」九十一遍﹔撰「玄義二十卷」﹔講
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講「涅槃」三十遍,著「疏七
十卷」﹔講「大品」五遍,製「疏十三卷」。又對「大乘義
」「法華」「維摩」等皆有「疏」。
(四)曇延:姓王,蒲州桑泉 (山西平陽) 人。年十六聽
妙法師講「涅槃」,深悟其旨,遂捨俗。受具後更學「華嚴
」「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後精思
出要,遂隱於太行山百梯寺,欲著「涅槃大疏」,恐滯於凡
情,每寤寐祈之,夢白服人乘白馬來談授經旨,「疏」成猶
恐不合正理,於仁壽寺舍利塔前祈明靈,塔中之舍利放光三
晝夜。表聞,帝大悅,敕講之。北周太祖親自為主,遠近集
者如市。太祖於中朝山西嶺建雲居寺,以國俸給之,延為國
統。周武帝廢二教時,延極諫而不容,乃隱跡太行山。天元
帝罹疾,追悔昔愆,開立尊像,度一百二十人為菩薩僧時,
預延為上班,延恨猶同俗相而藏於林藪。隋文帝創業而未視
度僧,延聞改政,乃剃落,著法服,執錫至王庭,共議開法
之案,奏請度千二百五十比丘,遂敕度千餘,是為皇隋釋化
之開業,於是其前後所度四千餘。又請復興北周所廢之伽藍
。帝敬重延之餘,於開皇四年 (五八四) 敕改延眾寺為延興
寺,京城東西二門為延興、延平。開皇八年 (五八八) 八月
十三日,以七十三入寂。著有「涅槃義疏十五卷」「寶性」
「勝鬘」「仁王」「起信」等疏。
(五)慧囗:姓周,其先汝南 (河南汝寧) ,梁末避於江
左,今為義興陽羡人。年十八,悟周孔
232頁
以仁為先,黃老貴虛無,均非出世之要道。於是欲遊京邑。
途遇竹林寺詡法師而出家,尋出都住於甘露鼓寺。受具戒後
,從眾峰師學「十誦律」,又聽龍光寺僧綽之「成實」,又
從龍光寺之學士大僧都舒法師精研「成實」。遇梁室版蕩京
寺荒殘,乃避之南徐。陳之司空侯公皈依之,而於永定三年
(五五九) 請出都,於白馬寺講「涅槃」及「成實」,學徒
不遠千里雲集。陳天嘉二年 (五六一) 學士寶持等二百七十
人,請於湘宮寺,陳太建四年 (五七二) 宣帝敕於東安講學
。陳後主深敬仰之,於至德元年 (五八三) 詔為京邑大僧都
,同四年進大僧正。隋開皇九年 (五八九) 七月十日,以七
十五歲於中寺入寂。
(六)慧隆:姓何,丹陽白容 (江蘇) 人。十一歲出家,
以宣武寺僧慧舒為師。聽法雲寺確法師之「成實」,一遍未
周,已究深隱。及受具更學「毘尼」。及梁運蕩覆,避於彭
城寺,教化如流。陳代於彭城寺聽僧正囗公之講學,獨冠群
英。囗公命敷述,遺命繼承法筵。隋代,高德皆受帝之延請
,隆以老疾辭之。仁壽元年 (六一○) 十一月二十日入寂。
二、大智度論之講究者:通南北有十三人,而以法朗、
慧勇、智顗三人為最,而且均是南地人。北地於數量雖多而
於質不及南地。
(一)法朗:姓周,徐州沛郡 (江蘇徐州) 沛縣人。少學
軍旅,悟兵是凶器,身是苦因,梁大通二年 (五二八) 二月
二日,二十一歲於青州入道。遊學揚都,就大明寺寶誌禪師
學諸禪法,又就
233頁
同寺彖律師學律之本文,又就南澗寺仙師學「成實」,竹澗
寺靖公學「毘曇」,又就攝山止觀寺僧詮學「智論」「中論
」「百論」「十二門論」及「華嚴」「大品」等,而探幽微
。陳永定二年 (五五八) 十一月,奉敕入京,住興皇寺,講
「華嚴」「大品」「四論」,皆先哲所不言,又述後進所損
略,聽眾常千餘人,凡講經論二十五年中二十餘遍。太建十
三年 (五八一) 九月二十五日,以七十五歲入寂。
(二)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穎川 (河南) 人,其先隨
晉遷都,寓居江漢,住荊州 (湖北) 華容縣。父陳起祖文武
全才,隨從梁之湘東王蕭繹入朝,及孝元帝即位 (五五二)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母徐氏,溫良恭儉而偏勤
齋戒,夢欲拂五彩香煙之入懷,有聲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
。又夢吞白鼠而覺體重。誕生之夜,現神光而棟宇煥然,鄰
里人稱呼王道或光道。年七歲,喜趣伽藍,諸僧口授「普門
品」,唯一遍而得,父母不許數往。年十五,承聖三年 (五
五四) 十二月,值孝元帝為西魏所殺,乃感世之無常,誓以
出家而荷負正法為重任,因雙親不許,唯尋經誦念之。時夢
臨大海有極高山,山頂有僧在招,伸臂至山麓,接引而入一
伽藍,且云「汝應住於此而終於此」。後遭二親之殄喪。及
服訖,向兄求出家,兄亦不許,告父之故舊王琳,琳感其志
而支給法具。年十八,投湘州 (湖南長沙) 果願寺法緒出家
,授十戒。又師事慧曠律師,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
量壽經」「普賢觀經」,二旬而究竟三部,後訪光州 (河南
汝寧) 大蘇山
234頁
慧思禪師。慧思曰:「以昔日於靈山同聽『法華』之宿緣,
今復來」,即示普賢道場,而為之說「四安樂行」,於是,
昏曉苦到,如教研心二七日,至「藥王品」之「諸佛同讚是
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身心豁然而達諸法相,將證告師。
慧思歎曰:「非爾不證,非我無識。所入之定是法華三昧之
前方便,縱文字之師千群萬眾,無可窮汝辯。是說法人中第
一」。慧思造「大品經」畢,自開玄義而命代講。慧思欲往
南岳而付法。乃往陳都江寧,諸僧請住佛窟寺學禪,沈君理
請住瓦官寺為「法華經」開題,敕停一日之朝事,眾臣皆參
聽之。又金陵之僧首皆捨指南之位而取北面之禮。智顗停住
瓦官寺八年,講「大智度論」,次第說禪門。一日語門人曰
:「初瓦官住四十人,得法者二十人﹔次年住百餘人,而二
十人得法,次年住二百人,十人得法,其後徒眾漸次增加而
得法者漸少,是妨我自行化道。群賢各隨所安,而吾欲從吾
志」,乃宣示隱於天台山。陳宣帝之敕留,徐僕射之涕泣亦
不為所容,於陳太建七年 (五七五,北周建德四年) 九月入
天台山,時三十八歲。
至德元年 (五八三) 陳後主問釋門之名勝,徐陵答曰:
「其瓦官禪師而今高步天台,願陛下詔之還都使弘法」。於
是,陳後主初遣趙君卿,再度遣朱雷,三度傳詔,四度遣道
人法昇,皆帝自手書,稱疾不當。又遣三使,更敕州敦請,
終於出金陵。於上東堂受四事供養,於太極殿開「釋論」,
又講「仁王般若」,陳主親聽法,雖僧正慧囗,僧都慧曠,
長干寺慧辯皆奉敕激難,皆
235頁
釋明之恰如冰解。天之欣然,百僚亦盡敬,講竟,慧囗手香
爐賀之。偶檢陳世之僧尼,無貫者有萬人,朝議決策經而不
合格者令休道。智顗曰:「調達日誦萬言而不免地獄,槃特
誦一行之偈而獲羅漢果,道何關多誦」。陳主大悅之,即停
搜揀。後移光宅寺,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聞講「仁王般若
」,在大眾中起立三拜。
大隋併陳,金陵既散,欲策杖荊湘,終入匡山。晉王廣
管淮海時,遣使招引,趣之。開皇十一年 (五九一) 十一月
廿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時師云:
「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之法燈,
稱為智者」。以所獲之檀施六十種皆施於悲敬兩田,增福德
以資家國。事訖汎舸於衡峽,大王麾駕奉送於貴州臨江 (江
蘇楊州南) 。已而還也。道俗迎趨戒壇,集於講座五十餘人
。又旋鄉欲報答生地之恩,於當陽縣 (湖北安陸) 玉泉山立
精舍,賜敕額曰「一音」重改玉泉寺。晉王又手疏請還。著
「淨名經疏」。
後歸台岳,告眾曰:「我當卒於此地,死後於西南峰上
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令見者發菩提心」,而口
授「觀心論」。其冬十月,皇上歸蕃而迎,出至西門之石城
,云有疾,且向智越告不可前進,分衣缽道具為兩分,一奉
彌勒,一充羯磨,語已,右脅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
觀音。口授遺書,以蓮華香爐,犀角如意留於晉王而永保教
法。於是令唱「法華」「無量壽」二部經,又以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
、十
236頁
二因緣、六波羅蜜,而云我今入寂。時智朗問其位。曰:「
吾不領眾,必是六根淨,而為他損己。唯五品位,汝是問何
生者耶﹗吾諸師友從觀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是汝師,我
常說之四種三昧是汝明導」,又誡維那曰:「人命將終時,
以聞鐘磐增其正念,唯期長久而氣盡﹗世間之哭泣皆不可為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時隋開皇十七年 (五
九七) 十一月廿四日未時,春秋六十,僧夏四十。煬帝於每
年諱日廢朝,遣中使於山設供。大師垂範東西,化通萬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經十五藏,金檀
畫像十萬許軀,而五十餘州之道俗受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
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沙門灌頂侍奉多年。遺著
,據「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有九篇八十五卷,而現存書目
有三十六篇一百六十二卷,大多為門人之筆受。
三、成實論之講究者有九人,而除靈裕外,皆是南方之
學者,警韶一代中講五十餘遍﹔寶瓊亦講九十一遍,而著「
玄義二十卷」﹔慧囗亦講玄義六十三遍,講文十五遍﹔慧隆
講三十遍。
四、攝論之講究者:「攝大乘論」於三十年前已有佛陀
扇多之傳譯,而無一人之研究。至真諦三藏譯「本論三卷」
及「釋論十五卷」而且真諦本身亦以此論為心要,其研究即
為其門下傳播,研究者有八人,而最者有如左三人:
(一)拘那羅陀:陳言親依或波羅末陀,譯為真諦。西天
竺優禪尼國人。以弘道而知名,遠涉艱關,不憚險夷而遊諸
國。梁大同中 (五三五--五四五) ,敕張汜等送扶南國使者
返本國時,令請
237頁
名德之三藏與大乘諸論等。真諦被推,於大同十二年 (五四
五) 八月十五日到南海 (廣州) ,停留二年,太清二年 (五
四八) 閏八月始到京邑江寧。武帝面申頂禮,寶雲殿竭誠供
養。因梁季崩亂而入東土,於富春陸元哲宅,延招寶瓊等二
十餘人,譯出「十七地論五卷」。梁大寶三年 (五五二) 侯
景請還供養,而當時兵飢相接,法門亦衰。承聖元年 (五五
二) 元帝即位,住於金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譯
出「金光明經七卷」三年 (五五四) 二月返豫章 (江西) ,
又往新吳始興郡,後隨蕭太保至南康郡,到處皆有譯經而不
得安住。
真諦於陳武帝永定二年 (五五八) 七月返豫章,又止於
臨川、晉安諸郡。因慨道缺,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道俗虔
請結誓留之,遂停於南越 (廣西) ,與前梁舊齒重校訂所譯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更乘大舶欲返西國,學徒追逐留之,
太守王方奢亦述眾情邀請,乃且循人事權止海隅,而不忘旅
裝。陳文帝天嘉三年 (五六二) 九月,又由梁安汎舶,因風
還廣州,十二月中止南海岸。刺史歐陽頠延住制旨寺,請譯
新文,乃為慧愷等譯「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天嘉四
年 (五六三) 揚都標領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淮、僧忍等,皆
聞新教,自遠親來勞問,真諦欣其來意,為之譯出「攝大乘
論」。歐陽頠死後,其子紇亦為檀越,又開傳諸論。真諦神
異多,屢使紇驚之。光大二年 (五六八) 六月,真諦厭世之
浮雜,欲早生於勝地,遂入南海之北山捐其身命,時智愷在
講「俱舍」,聞之,與道俗馳往,刺史亦遣使伺衛防遏,終
於迎還王園寺。時僧宗、智愷等
238頁
諸僧欲延還建業,揚都碩僧恐奪時榮,乃奏曰:「於嶺表所
譯眾部,多明無塵唯識,言乖治術,有蔽國風,不隸諸華可
流荒服」,帝然之。因此南海之新文藏於陳代。太建元年 (
五六九) 正月十一日以七十一歲入寂。
正月十三日,僧宗、法淮等,攜經論選匡山,真諦自來
東夏,雖廣出眾經,而專以「攝論」為宗。自梁末 (五四九
) 至陳宣帝即位 (五六九) ,凡二十一年間,所出經論記傳
,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真諦是鳩摩羅什以來之大翻譯家
,而所譯大部分是論疏,故自是研究更成一段紀元。尤力說
「攝論」,又譯出「俱舍」,其學說不為當時以「涅槃」「
成實」為宗之揚都學者所容,而且其活動限定於江西、廣州
,是以數度企圖歸西。
(二)法泰:不知何許人。住於揚都之大寺,與智愷、僧
宗、法忍共知名於梁代。於廣州制旨寺筆受真諦之文義。博
通教旨而重行猷。與真諦共譯「明了論」。陳太建三年 (五
七一) 攜真諦新譯之經論還建康,創開義旨,驚異當時,而
道俗殆無人接受,法嗣將絕,雖彭城沙門靜嵩,希其正理,
晝講而夜請教新宗,法泰博諮真諦之業,而傳之。
(三)曇遷:北齊破佛之時,避難於揚都,本是「唯識」
之學者,對攝論懷不審,避居南地時,於桂州刺史蔣君之宅
得「攝論」,嘆為全如意珠,後聞隋興,於彭城弘講之,又
著「疏十卷」。
五、華嚴經之學者:有僧詮、法朗、慧勇、慧藏、靈裕
、曇遷、普安等七人,而以法朗、慧
239頁
勇、慧藏、三人為最。法朗二十五年間講二十遍﹔慧勇雖是
「四論」學者,亦講「華嚴」二十遍,慧藏以「華嚴」為本
宗,不但講之,又著「疏」。
六、大品之學者:有慧思、僧詮、法朗、慧勇、寶瓊、
慧囗、慧隆等七人,而且均屬南方。法朗是「四論」學者,
同時亦講「大品」二十遍﹔慧勇亦是「四論」學者,而講「
大品」二十遍﹔寶瓊以「成實」為主,又講「大品」五遍,
而且著「疏十三卷」﹔慧囗以「成實」為宗,亦講「大品」
二十遍﹔慧隆以「成實」為宗,而講「大品」二十餘遍。
七、三論之學者:有靜藹、 僧詮、法朗、慧布、玄辯
、慧勇、慧哲等七人,除靜藹外,悉屬南方。其中,慧布是
僧詮門下四友 (法朗、玄辯、慧勇、慧布) 之一,是最會得
僧詮所講之「三鄴論」之意義,時人稱曰得意布或號曰思玄
布。後以攝心奉律為事,又常樂禪,誓不講談。後遊北 (河
南) 彰德,學所未聞。從慧可禪師學而悟其意,又寫章疏,
負以六馱還江表,皆送交法朗講說之,知有遺漏,即重往齊
國攜回給法朗,己一無所蓄,唯衣缽而已。又會慧思禪師,
日夜忘食息論大義,慧思以鐵如意拍案歎曰:「萬里空,無
此智者」,坐中千餘人同聞歎悅。又見當時諸人願生西方,
曰:「方土乃淨,我不願,今所願是在化度眾生,蓮華中十
劫受樂,不若處三途行救濟」。慧布不但精通三論,又傳慧
可之禪於南方,又令法朗述先哲所不言者。當時之三論學者
,悉皆通於四論,故稱四論學者為適當。
240頁
八、法華經之學者:有五人,而以慧思、智顗為最。
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汝陽郡武津人,生於北魏延昌四年
(五一五) 十一月十一日。少以弘恕,慈育而知名。嘗夢梵
僧勸出俗,乃辭親入道。及受具戒,道志彌隆,日唯一食,
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經三十餘卷數
年間為千遍。所住菴舍為野人所焚,其人感癘病,以赤誠求
懺,乃許之。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人不久平癒。又夢中
有彌勒,彌陀說法使開悟,故造二像供養。又夢隨從彌勒與
諸眷屬會於龍華,心想我由於釋迦之末法受持「法華」今得
值慈尊,而感傷悲泣,豁然有覺。更讀「妙勝定經」,而歎
禪之功德,發心修尋定友。時值慧文禪師會數百之門弟,慧
思從受正法,修禪而無餘念,得見一生來善惡業相,更驚嗟
而倍勤勇猛,終得自悟法華三昧等。爾來研練愈久,名行遠
聞,學徒日盛。然眾中有精粗而至有是非者,終怨嫉而以鴆
毒,卒不為所傷。又有異道興謀,亦不為之害。於是顧其徒
曰:「大聖在世尚不免流言,況乎我無德。此責是宿業之所
為,豈可逃責,此是私事。可是我佛法不久將滅 (北周破佛
之預言) 應往何處避此難﹖」時冥空有聲曰:「欲修定,往
武當南嶽,是入道之山」。於是北齊武平初 (五七○) 出嵩
陽至光州 (河南汝寧) ,因梁孝元傾,國亂前路斷,權止於
大蘇山,數年而歸從者如市。此地雖是陳、齊之邊境,兵刃
衝突之處,重法者輕生冒險而來,師誨以理味。又以道俗之
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又講二經,
後命智顗代講。答智顗之諮問曰:
241頁
「吾位十信鐵輸而已」。後大蘇山弊於烽警,山侶不安,乃
將四十餘僧趣南嶽,時陳之光大二年 (五六八) 六月二十二
日,慧思五十四歲,智顗三十一歲。慧思一入南嶽,云:「
我住此山十年,以後必遠遊」,且曰:「是吾前所住」。陳
主聞其靈應,召住揚都之栖玄寺,又住瓦官寺。遇雨不濕,
履泥不污。其神異難測。或顯形大小,或藏之,或異香奇色
。臨終,自頂下山腹之道場,大集門徒,連日說法,苦切訶
責,聞者皆心寒。告眾曰:「若有不惜十人身命,常修法華
、般舟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其所須,吾自供給
,必相利益。若無此人,吾將遠去」,而無有答者。因此屏
眾斂念,泯然而終。時小僧靈辯號吼大叫,思開目曰:「汝
是惡魔,我將去,眾聖來迎而在論受生處,何驚動而妨亂吾
耶﹗痴人出去﹗」更攝心而盡。異香滿室內,頂暖身軟,顏
色如常。時陳太建九年 (五七七) 六月二十二日,六十四歲
。
江東之佛教,重義門而輕禪法,慧思慨之而定慧雙開,
晝間談理義,夜間事思擇。由是南北之禪宗無不承緒。所著
是口授而皆成章,有「四十二字門二卷」「無靜行門二卷」
「釋玄論一卷」「安樂行一卷」「次第禪要一卷」「三智觀
門一卷」。
慧文與慧思雖有師資關係,而只是修禪之師,法華三昧
及一乘一心三觀等法是慧思獨悟之法。所以天台教義是始於
慧思禪師而由智者大師大成之。
九、維摩經之講學者:有五人,而警韶講學數遍、寶瓊
、靈裕、智顗均有「疏」。
242頁
十、俱舍論之講學者:此論之初譯者是真諦法師。其講
學者有五人,即真諦、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靖嵩雖是
北齊人,當時避破佛之難於南方陳,學此論,至隋開皇十年
(五九○) 傳入北地,故五人皆是南方學者,而以智愷為最
。
智愷﹔俗姓曹,住揚州之寺,與法泰前後往嶺表師事真
諦,筆受「攝論」,七月中「文」「疏」並了,都合為二十
五卷。後又對譯「俱舍論」十月了之,「文」「疏」合數八
十三卷。後延真諦還廣州顯明寺,請重講「俱舍論」,纔得
一遍。真諦於陳光大元年 (五六七) 又應僧宗、法淮、慧忍
等之請,講「攝論」學士七十餘人受之。然而至業品疏第九
卷文猶未盡而於光大二年 (五六八) 八月二十日,以五十一
歲入寂。於是,請真諦續講,至「業品第三卷」又廢之。翌
太建元年 (五六九) 正月十一日,真諦亦入寂。
十一、地持經之講學者:有法上、靈裕、曇遷、曇榮四
人,皆北地學者而以法上為最者,有「文疏」。
十二、仁王經之學者:有四人,北地有曇延、靈裕,而
南地有警韶、智顗,均有講疏。
十三、地論之學者:有四人,慧遷、靈裕、融智、靖嵩
,均是北方之學者。慧遷是此論之專家,遂稱為十地家之主
。又靈裕是「華嚴」「涅槃」之學者,同時亦以「地論」為
專業。融智常為五百學徒講「涅槃」及「地論」。
243頁
十四、十地經之學者:有法上、慧遠、曇遷等三人,皆
是北方學者。法上講「十地經」並著有「文疏」。慧遠亦在
鄴 (河南彰德) 七夏中講「十地」又著「十地疏七卷」。
十五、勝曇經之學者:有法林、曇延、靈裕三人,皆北
地人,法林於鄴講之,而有七百餘人之聽眾。
十六、大乘起信論之講學者:有智愷、曇遷、曇延三人
。智曇有「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一卷」,是此論之最初研究
者。曇遷早就研究此論,並著有「疏」。曇延有「起信論義
疏」。
十七、十誦律之學者:有曇瑗、眾峰、智文三人,皆是
南方學者。
(一)曇瑗:氏族不詳,金陵 (江蘇江寧) 人。以戒律為
主,從諸講席專學「十誦」,學成專講之,聽講者常二百多
人。陳宣帝敕受戒未滿五夏者皆參律肆,敕瑗監檢而令有司
發給衣食。因此律學得更新,帝敕瑗為僧正住光宅寺。太建
年中 (五六九--五八二) 以八十二歲寂於住寺。著有「十誦
疏十卷」「戒宣疏二卷」「羯磨疏二卷」「僧家書儀四卷」
「別集八卷」。
(二)智文:姓陶,丹陽 (江蘇省) 人。初師智成,後從
奉誠寺僧辯,又隨大明寺彖公通練「十誦」諸部。梁大同七
年 (五四一) 敕請於光業寺首開律藏,聽眾二百餘人。梁末
避難於閩,僧宗等執卷請益。又與真諦同止於晉安郡交映法
門,而邊俗受化,酒家毀其笮器,漁者焚其罟網。陳宣帝因
淮淝一戰不利而欠乏軍資,欲用眾僧就運輸之任。於是智文
深護正法,不懼嚴誅,奏曰:
244頁
「聖上誠是宇文,異於欲廢滅三寶者,君子為國亦不失禮儀
,豈可以上勝福田為胥下之役哉﹖此非唯使敵輕漢,恐亦致
罪尤深」。帝是之而止之。至隋代,柱國武山公郭衍祇深皈
依,與妻子共至寺捨檀,智文依其所請敷演律題,聽侶千餘
無不嗟服。開皇十九年 (五九九) 二月二十日,以九十一歲
入寂。講「十誦」八十五遍,大小乘之戒心、羯磨等二十餘
遍,亦講「金光」「遺教」等。著有「律義疏十二卷」「羯
磨疏四卷」「菩薩戒疏二卷」。僧尼受戒者三千餘人。
陳代南北地諸佛典之研究,如上之外,尚有「楞伽」「
般若」「大集」「四分律」「毗曇論」「金光明經」「新金
光明經」「觀經」「無量壽經」「央堀經」「上生經」「下
生經」「天王經」「方等經」「遺教經」「往生論」「唯識
論」「法性論」「如實論」「婆沙論」「毗尼母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