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略傳

----一生重要行事--著述--所傳主要學說----

呂澂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冊

頁1-9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1頁
            玄奘法師本名褘,俗姓陳,河南洛州緱氏縣人,生於隋
        開皇二十年(公元六○○年)(註1)。少時窮困,跟著他的
        胞兄長捷法師住在東都淨土寺,並學習佛教教理。十一歲時
        ,東都度僧,他便參加了。從此誦習很勤,常在慧日寺聽講
        「涅槃經」和「攝大乘論」。大業末年,兵亂饑荒,和兄經
        由陝西入四川。武德五年(六二二年),在成都受了具足戒
        。七年(六二四年),離蜀,到荊州天皇寺,在那裡宣講「
        攝論」「毗曇」,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大德智琰以六
        十歲的高齡,執禮甚恭(註2)。繼而聞道深在趙郡講經,便
        去聽受「成實論」。再到鄴中向慧休請問「雜心」「攝論」
        ,前後歷時年餘。貞觀元年(六二七年),他到達了長安,
        跟道岳、僧辯、法常、玄會等鑽研
        2頁
        「俱舍」「攝論」「涅槃」,疑難之處,很多得了解決。僕
        射蕭瑀,欽佩他的智慧超群,奏請令他住在莊嚴寺(大概是
        備當時十大德之選),但不是他的素志。因為奘師從武德以
        來,歷游吳、蜀、趙、魏各地,終達周、秦,凡有講筵,都
        曾參加。當時諸家之學,雖然各有專精,可是意義紛披,還
        很難得融貫。這時恰逢印度佛教學者波頗蜜多羅東來,啟示
        了當代那爛陀寺戒賢所授的「瑜伽師地論」,才可以總賅三
        乘學說這一個途徑(註3),於是發心前往印度,尋覓「瑜伽
        」論書的全文,以便窮其究竟。他上表請求西行,但主管的
        官員不許,只好留京遍學梵書梵語,等待機會。貞觀二年(
        六二八年)秋,北方遭逢霜災,政府准許道俗四出就食,因
        此他得便前往敦煌,展轉到高昌國,備受國王的禮敬。延留
        度過了夏坐,再向西行,那時正當貞觀三年(六二九年)的
        八月註4)
            奘師歷經西域十六國(註5),越過大雪山,進入北印度
        ,路上遇有飽學的大德,都往問學,如此前後四年,才到了
        摩揭陀國。他在那爛陀寺,依止戒賢論師,受「瑜伽師地論
        」,講習了三遍,同時旁及大小乘毗曇各論,早晚都不休息
        ,學習滿了五年,他還想進求博學,戒賢力勸回國流通,於
        是他遍遊五印各國,東起伊爛拏fa61.bmp (14874 bytes)伐多,西至狼揭羅,仍
        舊回到那爛陀。又去杖林山就勝軍居士學習唯識,首尾又經
        兩年。他這樣對於印度的佛學,完全窮盡底蘊,並溝通了當
        時大乘學說中「瑜伽」「中觀」兩家的諍論,著了「會宗論
        」一書,得到戒賢和諸大德的贊許。他又應戒日王的請求,
        折伏正量部論師般若毯多「破大乘論」的異說,著了「制惡
        見論」。由此他辭別    
        3頁        
        了戒賢東歸,先赴曲女城戒日王的無遮大會,用他所著的二
        論標宗,徵求答破,但直到十八日大會終了,沒有人敢來應
        徵。他得到大小乘佛徒的一致推崇,並接受了「大乘天」和
        「解脫天」的尊稱,又去施場,看了戒日王大施的盛況,這
        才攜帶他所搜得的幾百部佛典梵本(後來共存六百五十七部
        )啟程回來。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正月,他到達長安,
        唐太宗允許他在弘福寺譯經,供給所需,並召集國內各地大
        德靈潤、文備等二十餘人,助輯文句。到貞觀二十二年(六
        四八年),他譯完了「瑜珈師地論」的一百卷大部,請太宗
        替新譯各經做了總序,這即是後世所傳「大唐三藏聖教序」
        。那一年冬十月,慈恩寺建成,他移入翻譯。又經十年到顯
        慶三年(六五八年),他遷居西明寺,那時印度僧人阿地瞿
        多和那提相繼來華,翻譯不專,異說並進,奘師倦於所事,
        請求停譯,未得允許,移往玉華宮,終於在那裡完成了「大
        般若經」六百卷的大譯事。綜計奘師從弘福寺開始翻譯,直
        到玉華,中經一十九年,凡譯出七十五部(除「西域記」一
        種不計入),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註6)。最初在貞觀末,約
        五年間,他譯出了「瑜珈」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其次,永
        徽、顯慶中間約十年,又譯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
        等「毗曇」﹔最後四年,譯成全部「般若」﹔這些都整然自
        成統系。奘師往印度求法,本欲譯布中土未聞的經論,來糾
        正舊說的訛傳,現在都已一一見諸事實,可謂不辜負他的初
        志了。在這中間,他還曾應印度童子王的請求,將我國舊籍
        「老子」譯成梵文,流傳迦摩縷波國,也發生了相當的影響
        4頁        
            奘師去印度的時候,路上備嘗辛苦,六十歲以後,身體
        就時有病痛。等到「般若」譯完,自知精力不繼,便不再準
        備翻譯,專門做觀行工夫。麟德元年(六六四年),二月,
        病逝,壽六十五歲。他的弟子基師能夠光大他的學說,中國
        佛學裡便有了「慈恩宗」的一大宗。
            奘師在印度的時候,曾用梵語著書三種﹕
            一、「會宗論」,靖邁「古今譯經圖記」作「會中論」
        ,有三千頌。論意在融會「瑜珈」「中觀」兩系的宗旨,消
        弭當時印度的諍論,但未譯成漢文。在「慈恩傳」卷四裡,
        僅僅說了這麼幾句﹕「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
        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又說
        ﹕「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從這些上還不能想像全論的內容,不過那時流傳的護法「
        廣百論釋」篇末有一大段,也是會兩家之諍,也極其精粹。
        奘師在印度一聽到論文,就慶為創獲,隨聽隨譯,和餘書的
        學習不同。奘師後來是直傳護法的學說的,「會宗論」裡和
        會兩家,說不定和「廣百論釋」有相當關係。
            二、「制惡見論」一作「破惡見論」,有一千六百頌。
        論破小乘正量部師般若毯多的「破大乘論」,文也未譯。基
        師「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十四說,此論宗旨在於溝通正量部
        對於「瑜珈系
        5頁
        」所緣必定帶相的理論所發的疑難,又基師「因明入正理論
        疏」卷四,記載奘師在曲女城無遮大會上提出了「真唯識量
        」﹔或者那一比量就出於論文之內。不過,正量部的破大乘
        學說是連「中觀」一道破斥的,奘師反駁,當然另有發揮,
        可惜原本不存,無從查考了(註7)
            三、「三身論」,有三百頌。這是奘師答應東印度童子
        王的請求,讚佛功德,用來啟發信仰的,也沒有傳譯。
            奘師回國以後,忙於翻譯,無暇撰述,現存紀行和表啟
        等作品,也不定完全出於他的手筆﹔最重要的是以下兩種﹕        
            四、「大唐西域記」十二卷。這也稱為「西域傳」,或
        稱「西域行傳」「玄奘行傳」「玄奘別傳」等,貞觀二十年
        (六四六年),由奘師依據在西域和印度各地的所見所聞,
        口授辯機寫了出來的。取材有時出於梵籍,所以經錄家也看
        成它是譯本一類。其中所述各地的山川道里,風土人情,以
        及教勢興衰,先賢往跡,無所不備,而且極其翔實。因此,
        此書一出,當時的著述家莫不訝為奇製,競相引用,如道宣
        的「釋迦方志」,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聖跡部」,慧
        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都是依據它來寫成的,直到
        現代,談西域和印度的史學、考古學的,還應用它作為典據
            五、「表啟」一卷。奘師從主持譯場以後,時有向當時
        統治者啟事之作,後人傳鈔成為各種
        6頁
        本子。現存的即有三本﹕甲本為慧立所輯,即「慈恩傳」所
        依據的,彥悰曾搜集遺文加以補訂。這一本從貞觀三年(六
        二九年)「謝高昌王啟」起到顯慶二年(六五七年)「賀改
        東都表」止,共收三十多篇。顯慶二年,慧立補充西明寺維
        那,不久,奘師移住玉華宮,慧立就不再參加譯事,所以後
        來的表啟都沒有載入。乙本題名「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表啟」
        ,是公元七六五年以前的鈔本,現存日本知恩院,曾收印於
        日本「續藏經」內。所載表啟從貞觀二十年(六四六年)「
        進經論表」起,到貞觀末(六四九年)「請附訊往西域表」
        止,共十三篇,篇末各註年月,便於查考,但是文句和時日
        與慧立所輯的常有出入。丙本題「某寺沙門上表記」(寺字
        上原缺,不詳何字),為日人小泉氏所藏。它的前半卷和乙
        本相同,但缺第一篇「進經論表」,各篇也不記年月。在「
        請附訊往西域表」之後多出二十七篇,對於奘師晚年行事和
        年歲問題,都有可資參考之處。現在綜合三本來看,奘師一
        生的表啟製作還未收齊,像晚唐乾符間(八七四--八七九年
        )柄復所見到的奘師臨終謝寺表,三本就都沒有載入。
            此外奘師議論有關學說的,大都為各家所記的口義,特
        別是見於圓測一系新羅學人著述中間的量佔多數,但這一系
        常想藉師說以自重,所以也不可完全置信。通稱為奘師自作
        的有「三類境」一頌,載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二內,
        又有「讚彌勒四禮文」,載在「法苑珠林」第十六卷。至於
        後人所傳的「八識規矩頌」,文義都有瑕疵,一望而知不是
        奘師的手筆(註8)
        7頁
            奘師以卓越的天資,忘我地去印求法,靠他一往的真誠
        ,終於能窮極佛學源流,作了詳備的翻譯,盡了他的抱負。
        他表現出來的人格和行事,是在在都足以使後世佛家奮發興
        起的。並且他所傳播的學說有「般若」「瑜珈」的廣博精微
        ,又有「唯識」「因明」的縝密周至,不管在教學規範方面
        ,或思惟法則方面,凡有講述,概屬創聞,所以影響於中國
        佛學思想的地方,極其廣泛而深遠。現在姑且舉主要的一二
        點來作說明,就像「理佛性」和「五種姓」之說,後來創立
        的慈恩宗派固然以為基本論據,即其他派別也多多少少加以
        採用。本來佛家大小乘都用「心性本淨」為中心思想,但小
        乘見解樸素,直接將它看成知覺思慮的心,因而有心的本質
        是否為煩惱相應等等枝節的諍論,大乘才肯定這本淨的心是
        心的「法性」。「瑜珈」一系中佛地論學者更特別稱之為「
        法界」,純從認識的究竟境界而言。這樣境界有待能證會它
        的智慧而後明瞭,智慧又靠著言教的聽聞熏習才生起,熏習
        又應有本來的「種子」作為憑藉,這樣就歸結到「種姓」的
        說法。同時,有「種姓」而無言教的幫助,也屬無用,所以
        熏習的意義還著重在於新生。佛地論學者戒賢、觀光等都對
        於這些義理用力闡揚,奘師繼承他們更作分析,將智慧所緣
        究境界歸之「真如」,以為「理佛性」,又從智慧的「種子
        」方面區別五種「種姓」(即聲聞、緣覺、菩薩、不定和無        
        8頁
        種姓),這樣來解釋經論裡有關的各說。後來更經基師、慧
        沼先後弘傳,意義愈見詳備,慈恩一宗的宗旨就確立不移了
        。依著他們那樣的說法,人天乘也應相當的重視,並將佛教
        融會於世事一方面,也是有其意義的。奘師所傳學說既經流
        行,從前地論、攝論各家游移無際的議論,都得到了糾正,
        而「瑜珈」宗旨也就影響到佛學思想的各個方面了。
        附註

 

         (註  1)關於奘師的年歲,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等數
                說,現依顯慶四年(六五九年)奘師表啟自稱「行
                年六十」一語,暫定為六十五歲,上推生時應在此
                年。
         (註  2)見靖邁「古今譯經圖記」卷四。道宣「續高僧傳」
                卷十四載智琰以武德七年由帝都返蘇,與奘師在荊
                楚相遇,當應就在那一年。
         (註  3)波頗於貞觀元年十一月到達長安,「續高僧傳」卷
                三說他曾在那爛陀寺聽過戒賢所講「瑜珈師地論」
                ,認識此論大小兼明的用意,因此他來華創傳新義
                ,當然與此有關。奘師那時恰在長安,自必受到他
                的啟示
         (註  4)奘師赴印年月,各種記載多作貞觀三年八月,這是

 

                依據「西域記」之說。「西域記」撰述的時候,高
                昌已改屬唐土,所以西域的名稱所指是高昌以西的
                各國,而奘師出國的時日也依離開高昌那一天計算
                ,這原來是不錯的。後人不明原委,誤認奘師於三
                年八月離京,那就觸處糾紛難得其解了。
         (註  5)「續高僧傳」引用「西域記」,並沒有注意到它全
                篇書行和書至含有親踐和傳聞分別的一體例,所以
                認記中所載各
        9頁
                國,都是奘師曾經到過的,與此所說國數不同。
         (註  6)此據「開元釋教錄」卷八。「譯經圖記」「大唐內
                典錄」計數略有不同(今刊本「圖記」從「開元錄
                」改正,並非原式)。
         (註  7)「慈恩傳」卷四,說到「破惡見論」時,有「其論
                如別」一語,好像當時已將此論譯了出來,究竟如
                何,待考。
         (註  8)這像將「非量」和「現量」「比量」並稱為「三量
                」,又稱難陀論師為「愚者」等,奘師學有淵源,
                不應草率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