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玄奘法師出生、西行的年代問題

郭元興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冊

頁149-174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149頁        
            玄奘法師是古代從事國際文化交流工作的一個光輝的典
        範人物﹐他求學取經的堅苦精神和翻譯事業的偉大成就﹐是
        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由於近代對古西域以至印度等地的考
        古事業和歷史研究的興起﹐以及中外佛學研究的開展﹐玄奘
        法師的著述和記傳(主要是「大唐西域記」和慧立的「大慈
        恩寺三藏法師傳」省稱「慈恩傳」)已經成為研究和著述的
        專題。因之﹐關于玄奘法師的生年也就逐漸受到中外歷史學
        者、考古學者們的重視。本文僅就迄今尚無定論的玄奘法師
        出生、出家及西行年代等問題加以研究﹐並作出初步結論﹐
        以供學術界的商榷和參考。        
                    一、 奘師生年的各種異說        
            關于玄奘法師的在世之年﹐常見的異說有三種﹐即﹕冥
        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省        
        150頁        
        稱「行狀」)的六十三歲說﹐道宣「續高僧傳」的六十五歲
        說和劉軻「大遍覺法師塔銘」(省稱「塔銘」)的六十九歲說
        。這三種異說﹐近代學者主張採用都不乏人﹐如公元一九二
        三年支那內學院精校刻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即採用「
        六十三歲」說﹔陳垣先生的「釋氏疑年錄」(卷四)亦取此說
        。而梁任公則主張「六十九歲」說。最近呂秋逸先生寫的「
        玄奘法師略傳」(省稱「玄奘略傳」﹐見本刊一九五六年第
        三期)﹐又主張「六十五歲」說﹐在重校本「大慈恩寺三藏
        法師傳」中﹐關于玄奘游印的紀年﹐也依六十五歲說加以修
        改。玄奘法師的世壽﹐如果廣泛的查考﹐其異說實不止此三
        種﹐而有十種。若不詳加研究、抉擇﹐則此十種說法似乎均
        可成立﹐其間之價值上下﹐殊難軒輊。
            對于主張這三種說法的各家的理由﹐本文不擬加以評論
        。現試就各種不同說法的原文摘錄如下﹐略加解釋。即﹕
            (一)五十六歲說  「舊唐書〔卷一九一〕玄奘傳」說﹕        
              (顯慶)六年卒﹐時年五十六﹐歸葬于白鹿原。
        按顯慶六年(六六一)二月﹐始改元龍朔。但玄奘法師實卒于
        麟德元年(六六四)二月五日(「慈恩傳」)。依此數推算﹐這
        一說也可以引申為「五十九歲」說的依據。
            (二)六十一歲說  「慈恩傳」說﹕貞觀三年……時年二
        十六也。        
        151頁        
        案貞觀三年(六二九)為二十六歲﹐計至麟德元年﹐卒時為六
        十一歲﹐則依慧立所記﹐就可成立「六十一歲」一說。
            (三)六十二歲說  「慈恩傳」說﹕
              法師年滿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學律
              ﹐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         
        案武德五年(六二二)若為二十歲﹐則至麟德元年﹐卒時為六
        十二歲。所以依慧立本人所記又可以成立「六十二歲」一說
            (四)六十三歲說  上述受具之年﹐若依「續高僧傳」卷
        四和「行狀」都作二十一歲﹐依此數推算﹐可以成立「六十
        三歲」一說。而「行狀」文末即引玄奘自言﹕
              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
            (五)六十四歲說  若依「行狀」﹐貞觀三年玄奘法師西
        行之時為二十九歲﹐則可推算出來「六十四歲」一說。
            (六)六十五歲說  這一說近來主張採用者頗多﹐明文的
        根據﹐見于「續高僧傳〔卷五〕玄奘傳」。該傳說﹕
              麟德元年告翻經僧及門人曰﹐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
              幻形質﹐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華。于經
              論有疑者﹐今可速問。                 
        152頁        
        另外旁證見于玄奘法師顯慶四年的「重請入山表」該表說﹕        
              行年六十﹐又嬰風疹。
        主張此說者﹐採取一般的「行」者﹐且也(見經傳釋詞及詞
        詮)之義﹐以顯慶四年(六五九)為六十歲﹐則至麟德元年正
        好六十五歲。
            (七)六十六歲說  「續高僧傳」卷四說﹕
               ……時年二十九也﹐遂厲然獨舉﹐詣闕陳表﹐有司
              不為通引﹐頓跡京輦。                 
        若以陳表事在貞觀元年(六二七﹐案陳表之事﹐實際上應在
        此年﹐觀下文可知)﹐則依道宣的紀錄又可以推算成立「六
        十六歲」一說(「開元釋教錄」同)。
            (八)六十七歲說  玄奘法師在顯慶二年(六五七)九月二
        十日上表請入少林寺翻譯﹐該表說﹕
              ……而歲月如流﹐六十之年﹐颯焉已至。
        若依顯慶二年為六十歲﹐則又可成立「六十七歲」一說。
            (九)六十八歲說  此說﹐也是依玄奘法師自語經過作者
        加以限制性解釋推出。解釋詳下文「玄奘法師年齡不能小於
        六十八歲」一章中各項資料。
            (十)六十九歲說  「慈恩傳」卷十﹐敘述顯慶五年玄奘
        法師初翻「大般若經」時說﹕
              然法師翻此經時﹐汲汲然恆慮無常﹐謂諸僧曰﹕「玄
              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于此伽藍                 
        153頁
              。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若以顯慶五年(六六○)為六十五歲﹐則至麟德元年正六十九
        歲。這一說另有「塔銘」的明文加以證實﹐梁任公曾主張此
        說頗力。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如下﹕
            依「舊唐書」﹐有五十六歲、五十九歲兩說﹔
            依慧立所記﹐有六十一歲、六十二歲、六十七歲、六十
        八歲、六十九歲五說﹔
            依道宣所記﹐有六十三歲、六十五歲、六十六歲三說﹔        
            依冥詳所記﹐有六十四歲一說﹔
            依劉軻所記﹐有六十九歲一說﹔
            據玄奘法師自己所說﹐亦有六十五歲、六十七歲、六十
        八歲、六十九歲四說。
            ----玄奘法師的享年﹐竟有如此多的不同說法﹐而近代
        主張「六十三歲」「六十五歲」「六十九歲」的﹐只不過是
        就冥詳、道宣、劉軻三家的紀錄附加一點旁證以成其說而已
            呂先生在「玄奘略傳」一文中﹐對于玄奘法師的在世之
        年採用「六十五歲」一說。我雖然不同意這一見解﹐但他應
        用玄奘法師的表文來作證﹐這一證據的提出對于玄奘法師生
        年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的意義。事實上﹐玄奘法師的享年﹐
        總不外是上面所舉的十說或十一說中的某一說﹔問        
        154頁        
        題在於﹕我們要怎樣去研究分析﹐肯定它﹐使它有壓倒其餘
        十說的說服力。毫無疑問﹐十一說中只可能有一說是真實的
        。我們在下面先根據一些可靠的資料確定玄奘法師的年齡的
        可能數值範圍。這個範圍(或限度)確定以後﹐則有些異說也
        就不攻自破了。然後再研究在這個範圍以內那一說可以成立
                  二、奘師年齡不能小於「六十八歲」        
            在上舉的十種異說中﹐六十九歲說可以說是玄奘法師年
        齡的最高限度﹐現在如能確定一個最低限度﹐問題就較易解
        決了。上面已經可以看出傳述玄奘事跡的道宣、冥詳、劉軻
        、慧立、智升等幾乎每個人的記載都有互相矛盾的幾種說法
        ﹐似乎都可以成立一說。由於這些記述的史料價值是同等的
        ﹐這就很難從他們的不同的說法的比較中得到任何結論。所
        幸在慧立的「慈恩傳」中收有很多玄奘法師的「表啟」﹐另
        外日本「續藏經」所收「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表啟」和舊抄本
        「慈恩寺沙門玄奘上表記」﹐這些表啟有絕大可能都出自玄
        奘法師自己之手﹐所以是解決他一生行事的最重要的原始資
        料。從這些資料當中有關自述「行年」的文字來看﹐他的年
        齡不能小於六十八歲﹐也就是說可能等於或大於六十八﹐六
        十八歲是他年齡的最低限度。下面我們就分別摘錄原文﹐加
        以分析和解釋。        
        155頁        
            (一) 玄奘自長安西行﹐首先到高昌國。到達高昌的時
        間也只有貞觀二年(六二八)說和三年說(六二九)的不同。下
        面我們就要考證他實在是貞觀一、二年間到高昌的。現在暫
        依貞觀「三年」說來計算。他在離開高昌時曾因高昌王麴文
        泰的餽贈豐厚﹐上啟致謝﹐其中有一句說﹐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
              慈恩傳」卷一)。                 
        這句話清楚的說他自從入緇門以後快要有二十四年了。他出
        家之年也有十一歲和十三歲二說(下文將考訂實為十二歲受
        度)。這「將二紀」姑以二十三年計﹐如取十三歲出家﹐則
        此年(六二九)當為三十六、七歲﹐算到麟德元年則有七十一
        、二歲﹐這超過上面所說的最高限六十九歲了。如取十一歲
        出家﹐順此算到麟德元年﹐則有六十八、九歲。因此﹐根據
        這一條資料﹐六十八歲是玄奘法師年齡的一個最低限。
            (二)玄奘法師從西域回到長安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
        六四五)正月二十四日。這一年﹐若用六十三歲說﹐則為四
        十四歲。若用六十五歲說﹐則為四十六歲。傳紀玄奘在二月
        己亥第二次和唐太宗見面﹐太宗對他「迎慰甚厚」。在他對
        太宗說了些稱頌的話之後﹐太宗說﹕
              「此自是師長者之言﹐朕何敢當也」(「慈恩傳」卷
              六)。
        我們想﹐當太宗第一次和玄奘法師見面時﹐玄奘法師的年齡
        太宗一定是要問的。這是中國舊社會中上一點年歲的人「相
        逢問年」已經成為一定的社交習慣了。貞觀十九年時﹐太宗
        已四十九歲。        
        156頁        
        如果玄奘法師的年齡不比太宗大(最低限度也是大月份)﹐那
        末﹐太宗以帝王之尊不會失言而稱對方為「長者」的。這條
        資料也說明玄奘法師至少要和太宗同年﹐也就是說他在世之
        年不能小於六十八歲。
            (三)顯慶二年秋﹐九月二十日﹐玄奘法師上表請入少林
        寺翻譯﹐其中有一句說﹕
              而歲月如流﹐六十之年颯焉已至(同上傳卷九)
        這一年﹐依六十三歲說﹐玄奘法師是五十六歲。依六十五歲
        說﹐當是五十八歲。如果這樣﹐他怎會說自己「六十之年﹐
        颯焉已至」呢﹖「 六十之年」的含義﹐將在下面還有分析
        ﹐即使以本年為六十歲﹐那末他在世之年也只能是六十七歲
        ﹐而六十五歲等說是不能成立的。
            (四)同月二十一日﹐高宗覽表下敕不許。玄奘法師奉敕
        之後又進啟稱謝。其中﹐因見高宗手敕書法精妙﹐有一句話
        說﹕
              不謂白藏之暮﹐更睹春葩之文。
        「爾雅」(上)說﹐「秋為白藏」(釋天)。中國過去以百年為
        人生之大齊﹐所謂﹐「白藏之年」就是泛指五十一到七十五
        歲這一段時期。折中取半﹐「白藏之暮」也就是泛指六十二
        歲以後的年紀。由這一條資料看﹐他的在世之年就不能比六
        十八歲小了。
            (五)龍朔三年(六六三)冬十月二十三日翻譯「大般若經
        」六百卷成。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玄奘        
        157頁        
        法師令弟子窺基奉表上聞﹐請御制經序。表文中有一句話說
              但玄奘年垂七十﹐勞疹屢嬰﹐恐先朝露﹐無酬天造。        
        這一年(六六三)﹐若用六十三歲說當是六十二歲﹐若用六十
        五歲說則是六十四歲。我想﹐無論怎樣把「垂」字的意義加
        以擴大﹐但六十二歲或六十四歲的人總不會自稱為「年垂七
        十」的。
            從上面五條資料來看﹐玄奘法師的生年無論如何都不能
        是六十五歲﹐更不能是六十三歲。從而大體上可以推定﹐他
        的生年是不可能小於六十八歲的。        
                    三、「行年六十」和「六十之年」        
            雖然上面由玄奘法師自己的話證明了他的生年不會小於
        六十八歲﹐但是玄奘法師在他的另外一個表文中卻有一句話
        ﹐這一句話是曾經成為主張六十五歲說的一個最有力的旁證
        。為此﹐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加以分析和研究。原來玄奘法
        師在顯慶二年春二月﹐隨唐高宗到洛陽宮﹔夏四月又隨高宗
        避暑明德宮﹔秋九月二十日上表請入少林寺翻譯﹐高宗手敕
        不許(見上文)。次年(顯慶三年)正月玄奘法師又隨高宗還西
        京(長安)﹔秋七月奉敕徙居西明寺。大約到顯慶四年八、九
        月間玄奘法師上了一個「重請入山表」請高宗允許他到玉華
        宮翻譯「大般若經」。表中有一段話說﹕        
        158頁
              自奉詔翻譯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盡。行年六
              十﹐又嬰風疹﹐心緒迷謬﹐非復平常﹐朽疾相仍﹐前
              途詎幾。                 
        這一段話﹐單從表面上看﹐真是「六十五歲」說的一個最有
        力的證據。據說這個表是顯慶四年八、九月間上的。這一年
        是「行年六十」﹐行者﹐且也。那末﹐他在顯慶四年是「且
        六十歲」了﹐由此算到麟德元年正好是六十五歲。
            可是﹐玄奘法師在上二年(顯慶二年)的第一次「請入山
        表」中已經說他「六十之年﹐颯焉已至」了。過了三年﹐年
        紀更大了﹐反而要說他「且六十」歲﹐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因此﹐「行年六十」絕不能以「且年六十」的解釋。
            那末﹐這句話應當怎樣來理解呢﹖問題的解決仍在前後
        兩次上表的兩句話裡﹐玆將它併列在下面來對照一下﹕
            顯慶二年﹕「六十之年﹐颯焉已至。」
            顯慶四年﹕「行年六十﹐又嬰風疹。」
        這一比較﹐就立刻可以斷定﹐所謂「行年六十」不過是指以
        「六十」起首的年歲(六十一、二、三等等)。這正同英語中
        說at one sixties 的說法一樣﹐可以指一個六十至六十九
        的年紀﹐所謂「六十之年」也應當這樣解釋。這就是說﹐是
        兩種說法﹐並不是指某一年是六十歲﹐而是泛指        
        159頁        
        六十至六十九歲的一段期間。若不是這樣理解﹐則前後兩句
        話的矛盾實在無法解決。這種泛說年齡的方式﹐在口語中還
        是存在的。如說「某人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也口語指大
        於六十歲而言。這裡還有事實證明此一解釋。
            「慈恩傳」卷九說﹕
              (顯慶元年)法師少因聽習﹐及往西方步凌山、雪嶺﹐
              遂得冷病﹐發即封心﹐屢經困苦。數年以來﹐憑藥防
              禦得定。今夏五月﹐因熱追涼﹐遂動舊疾﹐幾將不濟
              ﹐道俗憂懼。中書聞奏﹐敕遣供奉上醫尚藥奉御將孝
              璋﹐鍼醫上官琮專看﹐所須藥皆令內送。北門使者日
              有數般﹐遣伺氣候﹐遞報消息。乃至眠寢處所﹐皆遣
              內局上手安置﹐其珍惜如是﹐雖慈父之于一子不過也
              。孝璋等給侍醫藥晝夜不離﹐經于五日方損﹐內外情
              安。                 
        這是多麼厲害的大病﹗到第二年冬(顯慶二年)﹐舊病復發。
        同傳卷九說﹕
              法師時在積翠宮翻譯。無時暫輟﹐積氣成疾。奏帝﹐
              帝聞不悅﹐即遣供奉內醫呂弘哲宣敕慰問法師。法師
              悲喜不已。                 
            從這些事實可知他自顯慶元年(依六十九歲說﹐玄奘正
        六十一歲)以後就是舊病時發了。所以到顯慶二年九月初次
        上表請許入山時就說﹕「頃年以來﹐更增衰弱﹐顧陰視景﹐
        能復幾何。即資糧未充﹐前途漸促﹐無日不以此傷嗟。筆墨
        陳之不能盡也。」又說﹕「所以朝夕是期(早晚可死)﹐無        
        160頁        
        望長久﹐而歲月如流﹐六十之年﹐颯焉已至。念玆遄速﹐則
        生涯可知。」以後疾病又發﹐到顯慶四年秋上表重請入山﹐
        說到﹕「自奉詔翻譯﹐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盡﹐行
        年六十又嬰風疹﹐心緒迷謬﹐非復平常﹐朽疾相仍﹐前途詎
        幾。」這種口氣﹐正是指自顯慶元年六十一歲以來﹐屢發大
        病而說的﹐那裡是說「年且六十」又嬰疾疹﹖即使不把「行
        年六十」或「六十之年」解釋為泛指以六十開頭的年歲(六
        十至六十九)﹐那末根據實際情況﹐「行年六十」也應當指
        顯慶元年五月初次舊病大發「幾將不濟」那回事。依六十九
        歲說﹐顯慶元年是六十一歲﹐正是六十之年已至的情況。
            于此可知﹐所有玄奘的在世之年小於六十八歲的說法﹐
        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奘師世壽應為六十九        
            在「傳」、「狀」、「銘」、「錄」中﹐關于玄奘的生
        年異說太多了﹐而且同一記述中就有幾種不同說法併存。這
        些異說的時間輻度太大了(自五十六歲至六十九歲)﹐而且自
        六十一至六十九的九個數目中﹐每一個數目都可以成立一說
        。現在除了從這些數目中得到玄奘法師年齡的一個最低限(
        五十六歲)和最高限(六十九歲)以外﹐別的什麼也沒有。為
        此﹐只好從玄奘法師自己的文字中來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
        經過上面的推考﹐玄奘法師的年齡是不能小於六十八歲的。
        當然﹐上面的        
        161頁        
        六條資料﹐只能確定一個下限。事實上﹐每一條資料都沒有
        明確說明他在某一年正好是多少歲。但是﹐一個下限畢竟是
        可以肯定了。因此﹐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六十八和六十九兩
        個數字中決定其一的問題了。
            我之所以主張採用六十九歲一說。這是因為﹕首先﹐根
        據「慈恩傳」卷十中﹐記述顯慶五年(六六○)玄奘法師翻譯
        「大般若經」之初﹐有「玄奘今年六十有五」的一番話。這
        是在四年以來「勞疹屢嬰﹐思力疲盡﹐朝夕是期﹐無望長久
        」的情況下﹐又面臨二十萬頌這樣大的一部經典要從事翻譯
        的時候說的。所謂「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
        勿辭勞苦」﹐正是他在工作伊始以實際情況勉勵眾人的話。
        准此﹐顯慶五年為六十五歲﹐到麟德元年正六十九歲。道宣
        「續高僧傳」卷五﹐以這句話為麟德元年所說﹐因而構成六
        十五歲一說。由上面的推考﹐這一說非加以摒棄不可了。大
        家知道﹐道宣自玄奘法師遷到玉華宮翻譯「般若」之後﹐即
        與他分離﹐他的這一段記錄的確實性是值得商量的。而且﹐
        麟德元年(六六四)「大般若」已翻譯成書(按「大般若」譯
        成于前一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再說這樣的話有何意義。
            其次﹐劉軻的「塔銘」比較晚出(八三七)﹐當時道宣、
        慧立、冥詳等這些異說都已存在。「塔銘」是勒之金石﹐傳
        諸不朽的東西﹐應當是比較慎重的。銘文之不從冥詳的六十
        三歲、道宣的六十三、六十五、六十六歲﹐慧立的六十一、
        六十二、六十七、六十八歲諸說﹐而獨取六十九歲        
        162頁        
        這一紀載﹐是一定經過博訪廣詢﹐研究抉擇以後才決定的﹔
        另外﹐上面所引的「年將二紀」「年垂七十」「白藏之暮」
        等語句﹐和太宗以「長者」稱呼玄奘法師﹐都是這一說的有
        力保證。古人行文﹐雖然有時簡潔難明﹔但是﹐仔細分析起
        來﹐在語氣輕重之間仍然是極有分寸的。因此﹐六十九歲一
        說在十一種異說中可以說居于絕對的優勢。
            下面研究玄奘的出家年代﹐這一問題的解決亦可以補充
        證明六十九歲說法的成立。
                      五、奘師的出家年代        
            玄奘法師出家的年代﹐過去存在兩種說法﹐即十一歲說
        和十三歲說。現在﹐綜合道宣和慧立的記載來看﹐事實上記
        載並沒有矛盾。而兩說之所以產生﹐完全是因為要配合玄奘
        生年的六十三歲或六十五歲說﹐而就道宣和慧立原文中的兩
        個數字任意取用其一﹐而加以特殊的理解的。若是不深入體
        察實際情況﹐而僅僅併湊數字來證實某一種說法﹐是不能解
        決問題的。
            玄奘法師自十一歲以至十三歲的這一段出家經過﹐道宣
        和慧立的記載互有詳略。這裡把兩家記載的主要部份﹐分別
        摘錄在下面並加以詮釋研究。
            (一)「續高僧傳」卷四說﹕
              兄素出家﹐即長捷法師……住東都淨土寺。以奘少罹
              窈酷﹐攜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                 
        163頁        
              巧論。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這一段話和上文聯繫起來(參原書)就是說「他的哥哥長捷法
        師﹐住在東都(洛陽)的淨土寺。」他的父親(陳慧)在解官以
        後﹐因他年少失母(﹖)﹐所以把他帶給他的哥哥。他的哥哥
        每天教授他內典精理﹐兼習外學巧論。他在十一歲時﹐就已
        讀誦「維摩經」和「法華經」了。
            慧立在「慈恩傳」中﹐有和這一段大體相同的記載。如
              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法
              教﹐因將詣道場﹐教誦習經業。                 
        對於後一段話﹐要注意的兩點﹕第一﹐它不提到十一歲這個
        數目。第二﹐慧立的記載是經過彥悰在垂拱四年(六八八)整
        理(參糅敘次﹐錯綜本文)過的(見原書序)。
           (二)「續高僧傳」接著說﹕
              東都恆度﹐便預其次。
        「慈恩傳」也說﹕
              俄而有敕﹐于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
              幼小不預取限﹐立於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
              有知士之鑒﹐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答以
              氏族。又問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
              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曰
              ﹕「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
              其器貌﹐故特而取之:                 
        164頁        
        兩者敘事除了一詳一略而外﹐主要的歧異點在於一個說是在
        例行度僧(恆度)中被取﹐一個說是在特敕度僧並有專使主持
        之下被取。基本上﹐是有被度為僧這一回事的。
            (三)被度為僧以後﹐道宣的記載說﹕
              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時流﹐口誦目緣﹐略無間缺。…
              …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涅槃」、「攝論」﹐輪
              馳相系。每恆聽受﹐昏明思擇。僧徒異其欣逢﹐每其
              風素﹐愛敬之至﹐師友參榮。大眾重其學功﹐弘開役
              務。時年十五與兄住淨土寺﹐由是專門受業﹐聲望逾
              遠。大業餘厲﹐兵飢交貿。……         
        慧立的記載說﹕
              即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
              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愛
              好逾劇﹐一聞將盡﹐再覽之後無復所遺。眾咸驚異﹐
              乃令升座復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聞芳聲﹐從
              茲發矣。時年十三也。其後隋氏失御﹐天下沸騰﹐…
              …。            
        上面就是道宣和慧立敘述玄奘法師出家的這一段經過。如果
        不把這一段經過加以分析﹐則從道宣的紀述看來好像是十一
        歲出家﹐從慧立的文字看來又好像是十三歲出家。現在把兩
        家的文字對照比較﹐就可以看出這一段經過(十一至十三歲)
        實在可以分成三個段落。
            第一﹐道宣所說十一歲﹐是指玄奘法師隨兄住淨土寺讀
        「維摩」、「法華」的時候。        
        165頁        
            第二﹐敕度為僧的事在十一至十三歲之間。究竟是那一
        歲﹐傳上沒有明說。但是我們看慧立所記﹐十三歲時他已經
        登座﹐復講「涅槃」和「攝論」了。而這兩部經論﹐又是出
        家以後才學習的﹐全部聽受以至復講不可能在同一年內完成
        ﹐所以出家之年不能在十三歲﹐又他在十一歲讀「維摩」和
        「法華」﹐對于一個十一歲童子來說﹐這兩部經也夠一年讀
        的了。兩家的記述﹐既然都沒有明標受度之年﹐由實際情況
        推考﹐則出家之年當在十一歲讀「維摩」和「法華」之後﹐
        十三歲復講「涅槃」、「攝論」之前﹐即十二歲。
            那末﹐他在十二歲官度為僧的這件事應當在那一年呢﹖
        這裡面包含著人事、地點和有敕度僧三個問題。
            先說人事。慧立記載他是在大理卿鄭善果主持下受度出
        家的。關于鄭善果﹐「唐書」立有專傳(「舊唐書」卷六二)
        ﹐他的母親(崔氏)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母﹐「隋書」也為
        立傳。鄭善果在開皇初拜沂州刺史。煬帝即位轉魯郡太守﹐
        煬帝因為他居官儉約﹐蒞政嚴明﹐所以得和武威太守樊子蓋
        同被考為天下第一﹐再遷為「大理卿」﹐這正是大業初年的
        事情。
            其次﹐地點問題。淨土寺本為後魏時立﹐原在洛陽東城
        毓材坊。大業四年﹐因外郭城(隋名羅郭城﹐唐長壽二年改
        名金城)築就﹐遷淨土寺於外郭城東面中門(名建陽門)內。
        但在遷寺以前(大業四年前)﹐和鄭善果的家是很近的。鄭善
        果宅在景行坊﹐和淨土寺所在毓材坊的位置關        
        166頁        
        係如下圖﹕
            ──────┬──────┬──────      
                        │            │    毓材          
               景     行│      時  邕│                  
          ───────┴──────┴─────────
          ────────────────────────
                                               漕   渠        
        據此﹐按照當時分派使人在各寺度僧的情況來推想玄奘之在
        淨土寺受度為僧﹐當在淨土寺遷移之前(即大業四年前)。事
        實上﹐隋煬帝確實是在大業三年下敕度僧的。
            第三﹐時間問題。據道宣的記載﹐好像玄奘是在東都例
        行度僧的情況下出家的。但在隋代沒有關于常年恆度的制度
        ﹐而慧立所述「有敕度僧」﹐倒的確是事實。考隋煬帝于大
        業元年三月下詔營建東京﹐大業二年正月辛酉東京成﹐三月
        庚午煬帝發自江都﹐四月庚戌入東京﹐立道場﹐設無遮大會
        ﹐度士女百二十人為僧尼。(以上見「隋書•煬帝紀」、「
        資治通鑑」及「釋氏稽古略」)。次年﹐下詔度僧。「佛祖
        統紀」卷三九及「釋氏稽古略」卷二說﹕
              (大業)三年正月﹐詔天下州郡七日行道﹐總度千僧。
              上親制願文﹐……(據「廣宏明集」卷三五﹐此敕正
              月廿八日下)                
        大業年間明詔度僧﹐只有這一次。到大業五年就下詔﹐「天
        下僧徒無德業者﹐並令罷道﹕寺院准僧量留﹐餘並毀折」。
        由此可見﹐如果依六十五歲說﹐十一歲應在大業六年﹐正當
        煬帝下詔「罷        
        167頁        
        道﹐毀寺」之後﹐還要出家是不可能的。(參見「高僧傳〔
        二二〕曇遷傳」)
            現在再看當時玄奘參加的奉敕度僧一事﹐由當時考績為
        天下第一的名吏大理卿鄭善果主持﹐就知那一次不是什麼例
        行的「恆度」(大業初是否有恆度﹐尚成問題)﹐而一定是大
        業三年(六○七)的﹐「有敕度僧」。根據上文﹐玄奘出家時
        年齡的研究結果﹐玄奘本年為十二歲﹐算到麟德元年卒時﹐
        正六十九歲。這是六十九歲說的契合事實的又一個證據。        
                      六、奘師的西行年代        
            關于玄奘法師動身西行的年代﹐除了「廣宏明集」卷二
        二所收玄奘的一個「表啟」以外﹐其他各種記載除了月份有
        些差異以外﹐年份大體是一致的。現在把有關的資料摘錄幾
        種在下面﹕
            (一)「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貞
        觀十七年末或十八年初﹐玄奘在于闐上表(見「慈恩傳」卷
        五)。
            (二)「以貞觀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錫遐征。」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
            (三)「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冷﹐下敕道俗﹐隨豐四出﹐幸
        因斯際﹐徑往姑臧﹐漸至燉煌。……展轉因遁﹐達高昌境。
        」(「續高僧傳」卷四)
            (四)「故以貞觀三年季春三月﹐吊影單身﹐西尋聖跡﹐
        初從京邑(長安)。漸達沙州。」(道世        
        168頁        
        「法苑珠林」卷九)
            (五)「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
        慈恩傳」卷一)
        另外﹐「行狀」和「塔銘」所舉出行年份相同﹐不具錄。由
        這些記載的一致看來﹐玄奘在貞觀三年開始自長安出發西行
        ﹐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了。最初提出異議的據我所看到的國內
        材料﹐只有梁任公對此發生過意見﹐還有支那內學院舊校刻
        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系此事於貞觀元年﹐但新校本又
        改為貞觀三年了。另外馮承鈞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
        叢(五編)」﹐在注文中曾提一下說﹐「應為六二七年」(即
        貞觀元年)﹐但未說明理由。因此﹐對于這一個問題﹐只可
        能說是過去曾發生一點波折。呂先生在「玄奘傳略」的「注
        四」中對于這個問題提出一種新的看法﹐並改定玄奘自長安
        西行之期為貞觀二年。
            事實上﹐玄奘法師在自己的表文和自撰的「大唐西域記
        」(辯機錄)中所說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問題的。現在就來研究
        這一件事實究竟應當怎樣。
            在道宣和慧立的記載中所提到的四件事可以作為解決這
        個問題的重要線索。即﹕(一)他是因為當時霜儉﹐有敕道俗
        四出就食時﹐方乘機離開長安的﹔(二)他在涼州曾會見涼州
        的都督李大亮﹔(三)他到素葉城曾碰到突厥的葉謢可汗﹔(
        四)他先到可汗衙(牙)所﹐等到可汗遊獵回來再謁見的時候
        ﹐有漢使來通國書和信物。        
        169頁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霜儉是那一年發生的﹐它的嚴重性
        如何﹐是否到了要使關中道俗四出就食的程度。
            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元年夏﹐「山東諸州大
        旱﹐令所在賑恤﹐無出今年租賦」。到了八月﹐「關東及河
        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書侍郎溫彥
        博、尚書右丞魏徵分往諸州賑恤」。據「新唐書」說﹐同年
        十月丁酉﹐「以歲飢減膳」。據「資治通鑑」說﹐「元年關
        中飢﹐米斗值絹一匹」。由此可知﹐關中因霜而鬧飢荒﹐皇
        帝要減膳﹐老百姓要賣子女﹐實在是貞觀元年的事情(唐代
        關中的糧食本來大部份是靠關東河南及隴右供給的)。其後
        兩年雖然也有災﹐(貞觀二年蝗﹐三年旱﹐見「資治通鑑(貞
        觀四年)論」)﹐但對關中沒有產生這麼嚴重的影響。這個情
        況雖然不能就此斷定玄奘法師是貞觀元年自長安西行﹐但是
        ﹐卻決定了一個界限﹐即玄奘應該是在貞觀元年八月霜害秋
        稼以後才離開長安的。
            其次﹐他到涼州時﹐涼州的都督是李大亮。李大亮是初
        唐一個有名的戰將﹐武德年中曾以安撫使的身份擒張善安(
        六二五)﹐破輔公柘﹐後來在涼州都督任上又隨李靖破吐谷
        渾﹐曾因為人忠直﹐受太宗手詔的褒美。涼州在武德初年﹐
        本為劉軌所據﹐唐平其地﹐即以長樂王李幼良為涼州都督。
        因他侵暴百姓﹐並與羌胡互市﹐貞觀元年閏三月令宇文士及
        馳驛代之。夏四月癸巳賜幼良死。九月辛酉宇文士及征回﹐
        為殿中監。所以李大亮之為涼州都督是貞觀元年九月辛酉以
        後的事        
        170頁        
        情(以上見新、舊「唐書」高祖紀、太宗紀、宇文士及及李
        大亮傳)。這又是確定一個界限﹐就是玄奘法師之在涼州看
        見李大亮﹐只能是貞觀元年九月辛酉以後的事情。
            再次﹐玄奘到了素葉城遇見西突厥的葉護可汗。這個葉
        護可汗從玄奘傳所述的情況來看﹐只能是在武德中即與唐朝
        通使建交的「統葉護可汗」。據「通鑑考異」、「實錄」中
        均作「葉護可汗」﹐「統」字是修唐史者所加。但是根據新
        、舊「唐書」和「資治通鑑」﹐這個「葉護可汗」是在貞觀
        二年末死的(「通鑑」系此事于十二月)。梁任公曾在「新唐
        書•薛延陀傳」中發現此項記載﹐矜為刱獲。實際上﹐「舊
        唐書(卷一九九下)鐵勒傳」中已記此事了。他死了以後﹐內
        部馬上分裂了﹐互相攻戰。「舊唐書」卷一九四下說﹕
              太宗聞統葉護之死﹐甚悼之﹐遣齎玉帛至其死所祭而
              焚之。會其國亂不果至而止。                 
            請看﹐連太宗要派使者去弔祭﹐也因其國亂而不果行了
        。這必然是貞觀三年的事情。
            復次﹐玄奘法師在葉護衛所參見葉護的時候﹐看見有漢
        使來通國書和信物。如果他真是貞觀三年以後才到突厥﹐則
        由上面所說的西突厥的情況看來﹐當時太宗想派使臣而不果
        ﹐玄奘怎麼會在那裡遇見唐朝的使臣呢﹖
            本文不是研究西突厥的歷史﹐對於「葉護可汗」的死和
        他死的前後數年中內部的情況和與唐朝的關係不擬詳述。幸
        有新、舊「唐書」和馮承鈞先生所編譯的「西突厥史料」可
        以參考。只要        
        171頁        
        把玄奘法師所遇到的葉護可汗以及在活國所遇見的葉護可汗
        長子呾度沒的情況一研究﹐就可以知道他所看見的那一位葉
        護可汗﹐只可能是死于貞觀二年末的葉護可汗了。另外﹐一
        條最明顯有力的證據就是「大唐西域記」卷一縛喝國中的一
        段記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在玄奘法師的文字中「葉護可汗
        」和「肆葉護可汗」的分別是極清楚的。
            因此﹐他由長安以至素葉城這一段行程﹐只能是在貞觀
        元年八月到貞觀二年十二月這一段時期內完成﹐絕不能延伸
        到貞觀三年以後才到素葉城。我國過去史書上的豐富而翔實
        的記載﹐真是太可貴了。這幾項資料中如果缺乏一種﹐遲生
        于玄奘一千三百年的我們是無法解決這已成「千古定案」的
        問題的了。
            現在﹐他的這一段行程﹐可以根據慧立的記載﹐大致給
        他排定﹐玄奘法師是在貞觀元年八月間離開長安﹐九、十月
        間在涼州遇見李大亮﹐以後在高昌過冬﹐大概在貞觀二年春
        夏之交﹐在素葉城碰上西突厥的葉護可汗在那裡打獵(畋遊)
        ﹐並見到漢使及信物。同年末﹐葉護可汗被殺而死。
            事實上﹐從玄奘法師在貞觀十八年初在于闐所上的表中
        ﹐也可以證明他實際是貞觀元年動身西行的。表中說他﹐「
        歷覽周游﹐一十七載」﹐如果是貞觀三年秋八月動身去﹐那
        末來回只不過十四年多一點﹐怎能說是一十七載呢﹖        
        172頁        
            在他的生平和西行之年決定以後﹐他在離開高昌時給麴
        文泰的啟中的一句話﹐所謂「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
        笈從師﹐年將二紀」也就可以得著解釋。從他在大業二年(
        六○六)十一歲時在淨土寺學經﹐算到貞觀二年(六二八)共
        二十三年﹐正是符合「年將二紀」(二十四歲)的情況。如果
        用六十五歲說﹐則他十一歲時為大業六年(六一○)﹐即使識
        為他在貞觀三年(六二九)在高昌上表﹐前後也不過二十年﹐
        怎麼可以說成「年將二紀」﹖
            以上從事實方面證明玄奘法師貞觀三年開始西行說不能
        成立﹐並從有關史料推出他的西行開始之時只能安排在貞觀
        元年秋霜儉至貞觀二年冬葉護可汗死這一段時間內。這個期
        限還可以更縮短一些﹐即他自涼州遇李大亮以至到素葉城遇
        葉護可汗的時間﹐只能安排在貞觀元年九月辛酉以後至貞觀
        二年夏初這七八個月的時間內。這樣一來﹐問題就很清楚﹐
        他是只能在貞觀元年仲秋啟行而不可能在任何其他的時間。
        這是根據歷史事實推出的結論﹐是否有成文的紀錄來補充支
        持這一論點﹖這種證據是有的﹐在道宣編集的「廣宏明集」
        (卷第二二)中著錄玄奘法師在譯完「菩薩藏經」和撰成「西
        域記」之後﹐所上的「請御制三藏聖教序表」一文中說﹕
              沙門玄奘言﹕奘以貞觀元年往遊西域﹐求如來之秘藏
              ﹐尋釋迦之遺旨﹐總獲六百五十七部。                 
            這是最原始的史料。這個「表」是與「西域記」同時上
        奏的﹐由此可知﹐傳本「西域記」中貞觀        
        173頁        
        三年的「三」乃「元」之誤﹐行草形近而訛。或本傳先誤﹐
        傳刻「西域記」者又以訛傳訛﹐遂造成千古疑案。我認為﹐
        通過上面的疏通證明﹐玄奘法師西行之年確定在貞觀元年是
        確無可疑的﹗
            剩下的還有一個「月份」問題。
            我認為「西域記」的「仲秋朔旦」一說﹐出於奘師的審
        訂而且合于史實﹐是可據的。其餘「三月」「四月」二說不
        能成立。
            從上述各種資料把他西行的年代確定了﹐則傳中記他在
        各處學法的全部時間安排也就沒有問題。若如「慈恩傳」記
        他在迦濕彌國從僧稱學法兩年﹐又在那僕底國從調伏光學法
        十四個月(應為四月﹐另文專考)等等﹐就無從安插在整個行
        程中去了。
            最後﹐「舊唐書」記載玄奘「是洛州偃師人」、「顯慶
        六年卒」、「年五十六」的說法﹐當然不能成立。其致誤之
        因﹐可能是作者沒有參考道宣、慧立、劉軻、智升等人的著
        作﹐是否只在宮廷檔案內看到玄奘法師的「謝高昌王啟」和
        在于闐「上太宗表」兩文以為貞觀三年(三字為元字誤泐已
        詳上文)就到達高昌﹐年二十四。算到顯慶六年﹐正好五十
        六歲。就若﹐他一生下來就要出家了。
            大家都知道小說「西遊記」中「江流僧」的故事﹐這故
        事成立很早﹐在劉昫沒有看到各種僧傳的情況下﹐這個傳說
        也許會在他的計算年代的事情中發生影響的。由此可知﹐我
        國古代的歷史        
        174頁        
        學家雖然為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其中
        還有許多缺點﹐需要我們用科學的考證方法加以鑒別的。        
                            七、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研究﹐玄奘法師的出生、出家、西行及
        其享年﹐可以確定﹐他是生于隋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十二
        歲﹐大業三年(六○七)正月二十八日于洛陽敕度為僧﹔三十
        二歲﹐唐貞觀元年(六二七)八月朔旦自長安啟程西行﹔五十
        歲﹐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六十九歲
        ﹐麟德元年(六六四)二月五日卒于玉華。
            這些年數﹐通過許多有關的史實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結
        論﹐因為從史實的本身反映出它的制約力量﹐不可能得出其
        他的結論。從而認為圍繞這個一代宗匠的一些年代的糾紛﹐
        可以得到初步的澄清。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研究他西行
        之後、留印期間的史實系年等問題﹐會有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