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年譜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冊

陳思

頁175-217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175頁        
        隋高祖開皇二十年庚申  法師生
            釋玄奘﹐本名褘﹐姓陳氏。(道宣續高僧傳)
            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
        。祖康﹐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緱氏人也。
        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
        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進﹐
        加屬隋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道
        辭疾不就﹐識者嘉焉。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慧立大
        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唐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云﹕
              「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曾祖山﹐魏征東將軍南陽郡
              開國公﹔祖康﹐齊國子博士﹔轉司業﹐又轉禮部侍郎
              。父惠英﹐潔有雅操﹐郡舉孝廉﹐拜陳留令﹐又遷江
              陵﹔後隋運將衰﹐遂息纓冕之心﹐結薛蘿之志﹐識者
              高之。母廣平宋氏﹐隋洛州長史欽之女。」                
        176頁        
            按此篇行狀﹐係合三藏傳、續高僧傳而成。惟高祖湛、
        母宋氏﹐為二傳所無﹔曾祖山﹐魏征東將軍﹐與二傳異﹐附
        錄備考。
        仁壽元年辛酉  二歲
        仁壽二年壬戌  三歲
        仁壽三年癸亥  四歲
        仁壽四年甲子  五歲
            鳩車之齡落綵。(靖邁古今譯經圖記)
                杜氏幽求子﹐謂兒年五歲有鳩車之樂。
              按曲禮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
              冠衣不純采﹐落綵謂居母憂也。               
        煬帝大業元年乙丑  六歲
            父惠英拜江陵令﹐解纓而返﹐識者以為剋終隱淪之候。
        (開元釋教錄貞元釋教錄)
            續高僧傳作大業末年﹔按傳﹐召宗人一事﹐兩錄無末字
        ﹐是也。
        大業二年丙寅  七歲
            竹馬之齒通玄。(靖邁古今譯經圖記)
            杜氏幽求子﹐七歲有竹馬之歡。        
        177頁        
        大業三年丁卯  八歲
            年八歲﹐父坐於几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
        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今奉慈訓﹐豈宜
        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召宗人語之。皆賀曰﹕「此公
        之揚烏也。」(慈恩傳)
        大業四年戊辰  九歲
        大業五年己巳  十歲
            兄素出家﹐即長捷法師也。住東都淨土寺﹐以奘少罹窮
        酷﹐攜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論。(續高僧傳)
        大業六年庚午  十一歲
            誦維摩、法華。(續高僧傳)
        大業七年辛未  十二歲
        大業八年壬申  十三歲
            有敕﹐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以經少﹐不預
        取限﹔立於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
        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答以氏族。又問曰﹕「求
        度耶﹖」答曰﹕「然。」但以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
        家意何為﹖」答曰﹕「意欲遠紹如來﹐近        
        178頁        
        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
        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又名家不可失。」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景法師講
        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法師攝大乘論﹐再覽
        之後﹐無復所遺。(慈恩傳)
        大業九年癸酉  十四歲
        大業十年甲戌  十五歲
            專門受業﹐聲望逾遠。(續高僧傳)
        大業十一年乙亥  十六歲
        大業十二年丙子  十七歲
        大業十三年(義寧元年)丁丑  十八歲
            隋季失御﹐乃從高祖神堯於晉陽。(大遍覺法師塔銘)        
        唐高祖武德元年(義寧二年)戊寅  十九歲
            與兄行達長安﹐住莊嚴寺﹐又非本望。(續高僧傳)
            乃啟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虛度﹐願遊蜀受業。」兄
        從之。又與兄經子午谷入漢川﹐逢空、景二師﹐停月餘﹐從
        之受業﹐仍相與進向成都。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毘曇。及震
        法師迦延。二、三年間﹐究通諸部。(慈恩傳)        
        179頁        
            續高僧傳﹕道基俗姓呂氏﹐河南東平人。大業五年﹐敕
        召來止。有隋墜曆﹐寇蕩中原﹔乃鼓錫南鄭﹐張教西岷。敦
        閱大乘﹐弘揚攝論﹐釐改先轍﹐緝纘亡遺。纘雜心玄章﹐並
        抄八卷﹐又綴大乘章抄八卷。時彭門蜀壘。復有慧景、寶暹
        者﹐並明攝論﹐譽騰京國。景清慧獨舉﹐詮暢玄津﹔文疏抽
        引﹐亟發英采。暹神志包總﹐高岸倫儔﹔談論倚伏﹐態出新
        異。
              按﹕震法師迦延﹐開元釋教錄作道振迦旃延論。
        武德二年己卯  二十歲
            法師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風神朗俊﹐體伏魁傑,有
        類於父。好內外學﹐凡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毘曇﹐兼通
        書傳﹐尤善老莊。為蜀人所慕﹐總管酇公﹐特所欽重。(慈
        恩傳)
            道因法師碑﹐法師乘杯西邁﹐避地三蜀﹐居於成都多寶
        之寺。每設講筵﹐必先招迓﹐常講維摩攝論﹐聽者千人。時
        有寶暹法師﹐東海人也。昔在隋朝﹐英塵久播﹐學徒來請﹐
        暹公傲爾其間﹐仰之彌峻﹔每至法師論義﹐肅然改容。益州
        總官鄧國公竇璡﹐行臺左僕射酇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
        廉﹐俱申虔仰。
            四川通志統部題名﹕唐竇軌平陵人﹐武德三年益州行臺
        僕射。
        武德三年庚辰  二十一歲
            聽受阿毘曇論﹐一聞不忘。至於婆沙廣論、雜心玄義﹐
        莫不鑿窮巖穴。條疏本榦。然此論東        
        180頁        
        被﹐弘唱極繁﹐章抄異同﹐計逾數十﹐皆蘊結胸府﹐聞持自
        然﹐至於得喪筌旨﹐而能引用無滯。時皆迓其憶念之力﹐終
        古罕類。基每顧而歡曰﹕「余少遊講肆多矣﹐未見少年神悟
        若斯人也。」又僧景攝論﹐道振迦延﹐世號難加﹐人推精覈
        ﹐皆師承宗據﹐隅奧明詮﹐昔來攝論十二住義﹐中表銷釋﹐
        十有二家﹔講次誦持﹐率多昏漠﹐而奘初聞記錄﹐片無差舛
        ﹔登座敘引﹐曾不再緣﹐須便為述﹐狀逾宿構。(續高僧傳
        武德四年辛巳  二十二歲
        武德五年壬午  二十三歲
            於成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
        慈恩傳)
        武德六年癸未  二十四歲
            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開殊旨﹐條式有礙
        ﹐又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商人結侶﹐汎舟三峽﹐沿
        江而遁﹐到荊州天皇寺﹐彼之道俗﹐承風斯久﹔既屬來儀﹐
        咸請敷說。為講攝論、毘曇﹐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時漢陽
        王﹐以威德懿親﹐化鎮於彼﹐聞法師至﹐甚歡﹐躬申禮謁﹐
        發題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藝之士﹐咸集榮觀。(慈恩傳
            湖北通志職官表﹕唐河間王孝恭﹐荊州大總管﹐武德五
        年任。又任襄州道行臺左僕射。漢陽王瑰代孝恭為荊州都督
        ﹐武德中任。按﹕武德五年﹐趙郡王孝恭、李靖伐梁﹐梁主
        銑降﹐以        
        181頁        
        孝恭為荊州總管﹐靖為上柱國﹐安撫嶺南。六年八月﹐淮南
        道行臺僕射輔公祐反﹐詔孝恭李靖等討之。漢陽王瑰繼孝恭
        為荊州大總管﹐當在本年﹐移任襄州﹐時表云都督者。武德
        七年改總管曰都督故也。
        武德七年甲申  二十五歲
            大德法師智琰等﹐既覯法師﹐妙辯無礙﹐泣而歎曰﹕「
        豈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陽初暉乎﹗」遂以從心之年師奘﹐
        卒禮法師。(靖邁古今譯經圖記)
            續高僧傳﹕智琰字明璨﹐俗姓朱氏﹐吳郡吳人。陳至德
        三年﹐建仁王齋集百師百座。陳氏喪鼎﹐便事東歸﹐削跡虎
        丘。將三十載﹐炎曆有終﹐四海同弊。檀越子弟﹐迎出毘壇
        。首尾十年﹐化行常部。大唐統宇﹐咸返舊居。武德七年﹐
        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與內外公私同共迎奉﹐還歸山寺。        
            按琰公生平﹐未嘗西至荊州。續傳及開元、貞元兩錄﹐
        均云間行江峽﹐經途所及﹐荊揚等州。又云余周流吳蜀﹐爰
        逮趙魏。兩公相會﹐當在本年﹐自荊至揚之時。圖記合荊州
        天皇寺講攝論、毘曇為一談﹐誤甚。
            有沙門道深﹐體悟成實﹐學稱包富﹐控權敷化。振綱趙
        邦﹐荊揚等州。訪逮道鄰﹐莫知歸詰﹐便北達深所﹐委參勇
        鎧﹔終始十月﹐資承略盡。        
        182頁        
        武德八年乙酉  二十六歲
            沙門慧休﹐道聲高邈﹐行解相當﹐獨據鄴中。昌言傳授
        ﹐又往從焉。不面生來﹐相逢若舊﹐去師資禮﹐事等法朋。
        偏為獨講雜心、攝論﹐指摘纖隱﹐曲示綱猷。相續八月﹐領
        酬無厭。休又驚異絕歎﹐撫掌而嗟曰﹕「希世若人﹐爾其是
        也。」(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慧休姓樂氏﹐瀛州人也。世居海濱﹐以蠶漁
        為業。十六投勗律師出家﹐往渤海從明彥法師﹐聽成實論。
        從志念法師受學小論。迦、雜、婆沙﹐各聞數遍。窮其本支
        ﹐曉其固執﹐著雜心玄章抄疏。會裕師入關﹐因便預從。遇
        曇遷禪師及尼論師等。講揚攝論﹐周涉三遍﹐即造疏章。武
        德年內﹐劉闥賊興﹐魏相諸州﹐並遭殘戮。忽一日警急﹐官
        民大小﹐棄城逃隱。休在雲門﹐乃率學士二十餘人﹐東赴相
        州。了無人物﹐便牢城自固﹐四遠道俗。承休城內﹐方來歸
        附。其年不久﹐天策陳兵。獨詣軍門﹐具陳來意。于時曹公
        徐世勣。引勞賞悅。及平殄後﹐曹公為奏﹐具述休功。至今
        十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
        武德九年丙戌  二十七歲
            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岳法師學俱舍論。(慈恩傳)        
            為俱舍一論﹐昔所未聞﹐因爾伏膺﹐曉夕諮請﹔岳審其
        殷至﹐慧悟霞明﹐樂說不窮﹐任其索        
        183頁        
        隱。覃思研究。晬周究竟。(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十五出家﹐依
        僧粲法師為弟子﹐少樂學問﹐經論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
        部﹐後習成論。雜心於志念智通二師。有九江道尼者﹐創弘
        攝論。以開皇十年﹐至自揚都。岳因從受法﹐日登深解﹐以
        眾聚事擁。惟其廢習。將欲栖形太白﹐服業倫貫。時太白寺
        慧安者﹐倜儻多知。岳友而親之﹐便往投造。告所懷曰﹕毘
        曇成實﹐學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精微。而傳自尼公。聽
        受又勘。今從物化。請益無從。中路徘徊。伊何取適。昔天
        親菩薩。作俱舍論。真諦譯之﹐初傳此土﹐情寄於此耳。安
        曰﹕願聞其志。岳曰﹕余前學群部﹐悉是古德所傳﹐流味廣
        周。未盡於後﹐惟以俱舍無解﹐遂豈結於當來耶。安曰﹕志
        之不奮﹐斯業成矣。後住京師明覺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五載﹐不出住房﹐惟除食息。
        初無間暇﹐遂得釋然開發﹐了通弘旨。至於外義伏文﹐非疏
        莫了。承三藏本義﹐並錄在南方。思見其言﹐載勞夢寐。乃
        重賄遺南方商旅既憑顧是重所在追求。果於廣州顯明寺﹐獲
        俱舍疏本﹐並十八論記﹐並是凱師筆跡﹐親承真諦口傳。顯
        明即凱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懷﹐諷讀沈思﹐忘於
        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復近兩載﹐方始出山﹐遊諸
        講肆﹐清論莫窮。大業八年﹐被召住大禪宗道場﹐今所謂大
        總持寺是也。武德二年﹐以三藏        
        184頁        
        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遂以真諦為本﹐餘
        則錯綜成篇﹐十有餘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於本疏
        三分之二。兼著十八部論疏﹐通行於世。貞觀十年春二月卒
        ﹐春秋六十九。
        太宗貞觀元年丁亥  二十八歲
            沙門法常﹐一時之最。經論教悟﹐其從如林。奘乃一舉
        十問﹐皆陳幽奧。坐中杞梓﹐拔思未聞。由是馳譽道流﹐檀
        聲日下。(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法常俗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年十九﹐
              投曇延法師﹐登蒙剃落。年二十二﹐攝論初興﹐隨聞
              新法﹐仰其弘義。于時論門初闢﹐師學多途﹐封守舊
              章﹐鮮能迴覺。常乃博聽眾鋒﹐校其銛銳。秦齊趙魏
              ﹐靡不周行。時積五年﹐鑽覈名理。至於成實、毘曇
              、華嚴地論﹐博考同異﹐皆為軌轍。末旋踵上京﹐慨
              茲異敘﹐隨講出流﹐示顯群迷。               
            沙門僧辯﹐法輪論士﹐機慧是長。命來連坐﹐吾之徒也
        。(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僧辯俗姓張﹐南陽人。俱舍一論﹐振古未
              聞。道岳法師﹐命章搆釋﹐辯正講論。廢而聽之﹐隨
              聞出鈔三百餘紙。                
            沙門玄會﹐匠剖涅槃。刪補舊疏﹐更張琴瑟﹐承斯令問
        。親位席端﹐諮質遲疑﹐煥然去滯。(續高僧傳)        
        185頁
              續高僧傳﹕玄會字懷默﹐俗姓席氏。武德之始﹐學觀
              大張。曇獻造慈悲寺﹐奏會以為寺主。岳法師曰﹕此
              公就我俱舍者﹐同事攝也。願以妙莊嚴世值善知識矣
              。振法師曰﹕此公就我學迦延者之贊成吾學耳。以我
              小術﹐不恥下問﹐乃迴龍象於兔徑也。               
        貞觀二年戊子  二十九歲
            僕射宋公蕭瑀﹐敬其脫穎。奏住莊嚴。然非本志﹐情栖
        物表﹐乃又惟曰﹕余周流吳蜀﹐爰逮趙魏﹐末及周秦。預有
        講筵﹐率皆登踐。(續高僧傳)
            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
        ﹐亦隱顯有異。(慈恩傳)
            佛理圓極﹐片言支說﹐未足師決。固是經來未盡﹐吾當
        求所未聞﹐俾跛眇兒視履﹐必使解行如函。蓋始可為具人矣
        。(大遍覺塔銘)
            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慈恩傳)
            且法顯智嚴﹐何人也﹐猶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也
        。(大遍覺塔銘)
              續高僧傳﹕拘那羅陀﹐陳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譯
              云真諦﹐本西天竺優禪尼國人。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
              五日﹐達於南海。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屆京邑﹐諦欲傳
              翻經教﹐不羨秦時。更出新文﹐有逾齊日。屬道消梁
              季。寇羯憑陵。法為時崩﹐不果宣述。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
              ﹐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              
        186頁              
              地論﹐適得五卷。國雖未靖﹐側附流通。慈恩傳曰﹕
              十七地論﹐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時年二十九也。遂厲然獨舉。詣闕陳表。有司不為通引
        ﹐頓跡京輦。廣就諸蕃﹐遍學書語﹐行坐尋授﹐數日便通。
        側席面西﹐思聞機候。(續高僧傳)
        貞觀三年己丑  三十歲
            時遭霜儉﹐下敕道俗﹐逐豐四出。(續高僧傳)
            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錫遐征。(辯機大唐西域記贊
            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還鄉﹐遂與俱去
        。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一宿﹐遇涼州
        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月餘。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
        般若經﹐皆為開發。時國政尚新﹐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李大
        亮為涼州都督﹐防禁特嚴。亮追法師逼還京。彼有慧威法師
        ﹐既重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密遣二弟子﹐一曰慧琳、
        二曰道整。竊送向西﹐晝伏夜行﹐遂至瓜州。未發之間﹐涼
        州訪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
        捉。自是益增憂惘﹐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燉煌。慧琳不堪涉
        遠﹐亦放還﹐遂貿易得馬一匹﹐但苦無人相引﹐即於所停寺
        彌勒像前啟請﹐願得一人﹐相引渡關。俄有一胡來﹐見其明
        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胡許諾﹐言送過五峰。乃更貿衣
        資﹐為買馬而期焉。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間。須臾﹐彼胡與
        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少胡曰﹕此翁極        
        187頁        
        諳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返。故共俱來﹐望有平章。胡翁因
        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遇無免者。徒侶眾多﹐
        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料量﹐勿輕身命。法
        師報曰﹕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
        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師必去﹐可乘我馬﹐
        此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師馬少不達。法師
        乃竊念﹐在長安將發志西方日﹐有術人何弘達者﹐誦咒占觀
        ﹐多有所中。法師令占行事。達曰﹕師得去﹐去狀似乘一赤
        老瘦馬﹐漆鞍橋﹐前有鐵。既睹胡人所乘馬﹐瘦赤﹐漆鞍有
        鐵。與何君言合﹐心以為當﹐遂即換馬。胡翁歡喜﹐禮敬而
        別﹐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
        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可闊丈餘﹐傍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
        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憩
        。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步﹐各下褥而眠﹐少時胡人乃拔刀而
        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迴。不知何意﹐疑有異心﹐
        即起誦經﹐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睡。天欲明﹐法
        師喚令起﹐取水盥漱解齋訖。欲發。胡人曰﹕弟子將前途險
        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
        處被覺﹐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法師確然不迴。
        乃俛仰而進。露刀張弓。命法師前行﹐法師不肯居前。胡人
        自行數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
        也。」法師知其意﹐遂任還。胡人曰﹕師必不達﹐如被擒捉
        ﹐相引奈何。法師報曰﹕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相
        引﹐為陳重        
        188頁        
        誓﹐其意乃止。與馬一疋﹐勞謝而別﹐因是孑然孤遊沙漠矣
        。惟望骨聚馬糞等漸進。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磧間
        。乍行乍息。皆裘毼駝馬之像﹐及旌旗槊□之形﹐易貌移質
        。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
        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逕八十餘里﹐見第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
        發。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
        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乃大言曰﹕「我
        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即牽馬向峰。烽上人亦開門
        而出﹐相見知是僧。將入﹐見校尉王祥。祥命爇火令看曰﹕
        「非我河西僧﹐實似京師來也。」具問行意。法師報曰﹕「
        校尉頗聞涼州人說﹐有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
        曰﹕「聞承奘師已東還﹐何因到此。」法師引示馬上章疏及
        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艱遠﹐師終不達﹐今亦不與師
        罪﹐弟子燉煌人﹐欲送師向燉煌。彼有張皎法師﹐欽賢尚德
        ﹐見師必喜﹐請就之。」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
        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
        解。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
        ﹐誓往西方﹐遵求遺法。檀越不相勵免。專勸退還。豈謂同
        厭塵勞﹐共樹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玄奘終
        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祥聞之﹐憫然曰﹕「弟子多幸得逢
        遇師﹐敢不隨喜。師疲倦﹐且臥﹐待明自送﹐指示塗路。」
        遂拂        
        189頁        
        筵安置。至曉﹐法師食訖。祥使人盛水及□餅﹐自送至十餘
        里﹐云﹕「師從此路徑﹐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
        子宗骨﹐姓王名伯隴﹐至彼可言弟子遣師來。」泣拜而別。
        即去﹐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間
        ﹐飛箭已至﹐還如前報﹐即急向之﹐彼亦下來入烽。烽官相
        問﹐答欲往天竺﹐路由於此﹔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過。
        彼聞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云﹕「師不須向
        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於此去百里許﹐有野馬泉
        ﹐更取水。」
            從此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
        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
        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
        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
        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
        ﹐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
        實所憑焉。
            時行百餘里﹐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
        手覆之﹐千里之資﹐一朝斯罄。又路盤迴﹐不知所趣﹐乃欲
        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里﹐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
        ﹐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於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顧茫然﹐人馬俱
        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雖遇如此        
        190頁        
        ﹐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於是時四夜五日﹐無一
        滴霑喉﹐口腹乾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
        觀音﹐雖困不捨。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
        名譽﹐但為無上道心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
        苦為務﹐此為苦矣﹐甯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至
        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
        亦能起﹔體既穌息﹐得少睡眠。即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
        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
        ﹐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迴﹐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
        ﹐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迴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徹﹐
        下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穌息﹐即就草池一日停息。
        後日盛水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
            到伊吾﹐止一寺。時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
        欲還﹐適逢法師﹐歸告其王。王聞﹐即日發使﹐敕伊吾王遣
        法師來。(慈恩傳)
            麴文泰特信佛經﹐忽聞行達﹐通夕立候﹔王母妃屬﹐執
        炬殿前﹐見奘辛苦﹐備言意故﹐合宮下淚﹐驚異希有﹐延留
        夏坐﹐長請開弘﹔王命為弟﹐母命為子﹐殊禮厚供﹐日時恆
        致﹐乃為講仁王等經﹐及諸機教﹐道俗系戀﹐並願長留。奘
        曰﹕「本欲通開大化﹐遠被家國﹐不辭賤命﹐忍死西奔﹐若
        如來語﹐一滯此方﹐非唯自虧發足﹐亦恐都為法障。」乃不
        食三日﹐愈見極意﹐無敢措言。王母曰﹕「今與法師一遇﹐
        並是往業因緣﹔脫得果心東返﹐願重垂誡        
        191頁        
        誥。」遂與奘手傳香信﹐誓為母子。(續高僧傳)
            為法師度四沙彌﹐以充給侍﹐製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
        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
        萬﹐綾及絹等五百疋﹐充往還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
        ﹐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
        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書﹐附大綾一疋
        為信﹐又以綾絹五百疋﹐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並書稱法
        師是奴弟﹐欲求法婆羅門國﹐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
        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慈恩傳)
            新唐書西域傳﹕高昌直京師西四千里﹐王都交河城﹐其
        王麴伯雅﹐隋時嘗和親﹐死﹐子文泰立。貞觀四年來朝﹐後
        通西突厥﹐掠貢獻。又與西突厥破焉耆三城﹐十四年﹐命侯
        君集等發軍討罪﹐披其地州縣之號西昌州﹐嗣改西州。高昌
        今吐魯番交河城在其西。
            從是西行﹐度無半城、篤進城後﹐入阿耆尼國﹐至阿師
        父泉﹔又經銀山﹐山西逢群賊﹐遂至王城﹐停一宿而過。原
        註舊曰﹕烏耆。(慈恩傳)
            阿耆尼﹐佛國記曰﹕□彝﹐今為喀喇沙爾﹐改設焉耆府
        貞觀四年庚寅  三十一歲
            前渡一大河﹐西履平川﹐行數百里﹐入屈支國界﹐將近
        王都﹐王與群臣及大德僧木叉□        
        192頁        
        多等來迎。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食訖﹐過城西北阿
        奢理兒寺﹐是木叉□多所住寺也。□多理識閑敏﹐遊學印度
        二十餘載﹐雖涉眾經﹐而聲明最善﹐王及國人﹐咸所尊重﹐
        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謂法師曰﹕「此
        土雜心、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涉
        ﹐受艱辛也。」報曰﹕「此有瑜伽論不。」□多曰﹕「何用
        問是邪見書﹐真佛子﹐不學是也。」報曰﹕「婆沙、俱舍、
        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
        耳。」曰﹕「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謂非深﹖」報曰﹕「師今
        解不﹖」曰﹕「我盡解。」即引俱舍初文問。發端即謬﹐因
        更窮之﹐色遂變動。云﹕「汝更問餘處。」又示一文﹐亦不
        通。曰﹕「論無此語。」時王叔智月出家﹐時在坐旁﹐證言
        論有此﹐取本對讀﹐□多極慚﹐云﹕「老忘耳﹗」又問餘部
        ﹐亦無好釋。時為凌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停六十餘日。
        (慈恩傳)
                屈支漢曰龜茲﹐即今庫車。
            從此西行﹐二日﹐逢突厥賊寇二千餘騎﹐其賊分張不平
        ﹐自鬥而散。又前行六百里﹐渡小磧﹐至跋祿迦國﹐舊曰姑
        墨﹐停一宿。又西北三百里﹐渡一磧﹐至凌山﹐七日之後﹐
        方始出山﹐出山後﹐至大清池﹐亦云熱海。(慈恩傳)
              跋祿迦即漢書姑墨﹐唐書曰﹕亟墨﹐今拜城縣﹐凌山
              今曰﹕木素爾達巴罕。木              
        193頁              
              素爾譯曰﹕冰﹐達巴罕譯曰﹕嶺也。大清池即今特穆
              爾圖泊。                
            循海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城﹐逢突厥葉護可汗。
        方事畋遊﹐相見歡喜﹐令達官荅摩支﹐引送安置﹐至衙三日
        ﹐可汗方歸﹐引入可汗居﹐為設鐵交床﹐敷褥請坐﹐更引漢
        使及高昌使人入﹐通國書及信物﹐可汗自目之﹐甚悅。停數
        日﹐可汗乃令軍中訪解漢語﹐及諸國音者﹐遂得年少﹐曾至
        長安數年﹐通解漢語﹐即封為摩咄達官﹐作諸國書﹐令送到
        迦畢試國﹐又施緋綾法服一襲﹐絹五十疋﹐與群臣送十餘里
        。自此西行四百餘里﹐至屏聿﹐此曰﹕千泉。
              新唐書突厥傳﹕統葉護﹐勇而有謀﹐戰輒勝。因並鐵
              勒下波斯罽賓徒庭石國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諸國。然
              恃強﹐不以恩結﹐下眾多怨叛。其諸父莫賀咄﹐殺之
              自立﹐為屈利俟毘可汗。國人不附﹐迎統葉護子咥力
              特勤於康國﹐立為乙毘缽羅肆葉護可汗﹐與俟毘分主
              其地。貞觀四年﹐俟毘請昏不許。於是西域諸國悉叛
              歸肆葉護。俟毘走保金山﹐為部下所殺。素葉唐地理
              志作細葉﹐經行記作碎葉。
              西域記﹕千泉者地方二百餘里﹐南面雪山﹐三垂平陸
              。水土沃潤﹐林樹扶疏﹐暮春之月。雜花若綺。泉池
              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        
            自屏聿西﹐百五十里﹐至呾邏斯城。又西南行二百餘里
        ﹐至白水城。又西南行二百餘里        
        194頁        
        ﹐至恭御城。又南五十里﹐至笯赤建國。又西二百里至赭時
        國﹐此言石國。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又西南三百餘里﹐至
        羯霜那國。又西南二百里入山。山行三百餘里﹐入鐵門﹐峰
        壁狹峭﹐而崖石多鐵礦﹐依之為門扉﹐故以為名。即突厥之
        關塞也。(慈恩傳)
              呾邏斯即西遊記塔刺寺。笯赤建即西遊記賽蘭。赭時
              者舌之異譯﹐隋時稱石國﹐今曰塔什干。颯秣建即元
              魏所謂悉萬斤。唐書曰康者﹐一曰薩末建﹐亦曰諷秣
              建。其南距史百五十里。元史曰尋思干。今曰撒馬兒
              罕。羯霜那﹐唐書史國或曰佉沙﹐曰羯霜那。居獨莫
              水南﹐南四百里吐火羅也﹐即西遊記之碣石﹐明史之
              渴石也﹐今曰卡什。又按赭時下有窣堵利瑟那國。颯
              秣建國下有屈霜你迦等國﹐縛喝國下有銳末陀、胡實
              健兩國﹐以唐書西域傳與西域記互證﹐知非行程所經
              ﹐俱刪。            
            出鐵門數百里﹐渡縛芻河﹐至活國。即葉護可汗長子呾
        度設所居之地。又是高昌王妹婿。高昌王有書至其所。比到
        。公主可賀敦已死。呾度設又病。聞從高昌來。又得書。因
        請曰﹕「願少停息。」其後娶可賀郭﹐年少﹐受前兒囑﹐因
        藥以殺其夫。設既死﹐高昌公主男小﹐遂被篡立。仍妻後母
        ﹐為逢喪故﹐淹留月餘。新設既立﹐從求使人。及鄔落﹐欲
        南進。設曰﹕「所部有縛喝羅國人﹐謂小王舍城﹐極多聖跡
        。願暫往觀禮。然後取乘南行。」時縛喝羅僧數十人﹐聞舊
        設死﹐子又立。共來迎慰﹐與相見﹐言其意。彼曰﹕即當便
        去。彼有好路        
        195頁        
        。若更來此﹐徒為迂會﹐從其言。即與設辭﹐取乘隨去。既
        至﹐觀其城邑﹐實為勝地。城外納縛伽藍。有磔迦國﹐小乘
        三藏﹐名般若羯羅﹐[此言慧性]。其小乘阿毘達磨、迦延、
        俱舍、六足、阿毘曇等﹐無不通曉﹐既聞法師遠來求法﹐相
        見甚歡。因申疑滯﹐約俱舍、婆沙等問之。其酬對甚精熟﹐
        遂停月餘﹐就讀毘婆沙論。與慧性法師﹐相隨入揭職國。東
        南入大雪山。行六百餘里﹐到梵衍那國都城。東南行二百餘
        里﹐度大雪山﹐經十五日﹐出梵衍﹐度黑山。至迦畢試境。
        將至其都﹐王共諸僧﹐出城來迎。諸僧相諍﹐各欲邀過所住
        。有一小乘寺﹐名沙落迦。其僧言﹕我寺本漢天子兒作﹐今
        從彼來﹐先宜過我寺。法師見其殷重﹐同侶慧性法師﹐是小
        乘僧﹐意復不欲居大乘寺﹐遂即就停。質子造寺時﹐又藏無
        量珍寶於佛院東門南大神王足下﹐擬後修補伽藍。諸僧莊恩
        ﹐處處屋壁﹐圖畫質子之形。解安居日﹐復為講誦樹福﹐代
        代相傳﹐於今未息。近有惡王貪暴﹐欲奪僧寶﹐使人掘神足
        下﹐地便大動。其神頂上﹐有鸚鵡鳥像﹐見其發掘﹐振羽驚
        鳴。王及眾軍﹐皆悉悶倒﹐懼而還退。寺有窣堵波相輪摧毀
        。僧欲取寶修營﹐地還震吼﹐無敢近者。法師既至﹐眾皆聚
        集﹐共請法師陳說先事。法師共到神所﹐焚香告曰﹕「質子
        原藏此寶﹐擬營功德。今開施用﹐誠是其時﹐願鑑無妄之少
        ﹐戢威儀之德。如蒙許者﹐裝自觀開﹐稱知斤數﹐以付所司
        。如法修造﹐不令虛費。唯神之靈﹐願垂體察。」言訖﹐命
        人掘之﹐夷然無患。深七八尺﹐得一大銅器﹐中有黃金數百
        斤﹐明珠        
        196頁        
        數十顆﹐大眾歡喜﹐無不嗟服。法師即於寺夏坐。其王輕藝
        ﹐唯信重大乘﹐樂觀講誦﹐乃屈法師及慧性三藏於一大乘寺
        法集。彼有大乘三藏﹐名秣奴若瞿沙﹐[此言如意聲也] 薩
        婆多阿梨耶伐摩﹐[此言聖冑] 彌沙塞部僧求那跋陀﹐[此言
        德賢] 皆是彼之稱首。然學不兼通﹐大小各別﹐雖精一理﹐
        終偏有所長。唯法師備諳眾教﹐隨其來問﹐各依部答﹐咸皆
        愜服。如是五日﹐方散。王甚喜﹐以純錦五疋﹐別施法師﹐
        以各有差。於沙落迦安居訖。其慧性法師﹐重為睹貨羅王請
        到還﹐法師與別。(慈恩傳)
              西域記云﹕睹貨邏國﹐東囗蔥嶺﹐西接波剌斯﹐南大
              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氣序既溫﹐疾
              疫亦重。冬末春初﹐霖雨相繼。故此境以南﹐濫波以
              北﹐其國風土﹐並多溫疾。而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
              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
              教隨時也。
                  活國即梁書滑國。昔□噠盛時﹐統轄吐火羅全境
              ﹐建都於此。魏書言王都在烏滸水南二百餘里﹐是也
              。今阿富汗昆都斯城地縛喝羅即今波爾克。魏書□噠
              王都拔底延城。隋書言都城多塔寺﹐皆飾以金﹐故有
              小王舍之稱。揭職即今得哈斯﹔梵衍﹐唐書作帆延。
              王治羅爛城﹐即今阿富汗國都喀布爾西北之巴曼城﹐
              羅爛、巴曼﹐古今異譯。迦畢試即喀布爾省。學部編
              譯局譯阿富土耳斯坦志﹐波爾克﹐古名敗克              
        197頁              
              缺拉﹐為中央亞西亞最古諸城之一﹐其地佛教頗盛﹐
              佛寺佛像塗金塔等﹐偏□克蘇皆是。將來諸遺跡發現
              ﹐尚不可知﹐今惟於巴曼﹐見有極巨之佛像焉。中國
              沙門玄奘﹐於七世紀之初﹐西行所歷﹐國境絕多。前
              日諸國名稱﹐至今相合者﹐猶頗多。如波爾克、巴曼
              、庫爭模、庫斯得、巴格蘭、音得爾阿巴﹐與其餘諸
              地﹐其音至今皆不甚相遠。                
        貞觀五年辛卯  三十二歲
            東進。行六百餘里﹐越黑嶺﹐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
        停三日。南行﹐至一小嶺﹐從此南二十餘里﹐下嶺渡河﹐至
        那揭羅喝國。大城﹐東南二里﹐有窣堵波﹐高三百餘尺﹐無
        憂王所造。是釋迦菩薩於第二僧祇遇燃燈佛﹐敷鹿皮衣及布
        髮﹐掩泥得受記處﹐雖經劫壞﹐此跡恆存﹐天散眾華﹐常為
        供養。法師至彼﹐禮拜旋遶。傍有老僧﹐為法師說建塔因緣
        。法師問曰﹕「菩薩布髮之時﹐既是第二僧祇。從第二僧祇
        至第三僧祇﹐中間經無量劫。一一劫中世界﹐有多成壞﹐如
        火災起時﹐蘇迷廬山﹐尚為灰燼﹐如何此跡獨得無虧﹖」答
        曰﹕「世界壞時﹐此亦隨壞。世界成時﹐當其舊處﹐跡現如
        本。且如蘇迷廬山壞已﹐還有﹐在乎﹖聖跡何得獨無。以此
        校之﹐不煩疑也。」上為名答。次西南﹐十餘里﹐有窣堵波
        ﹐是佛買華處。又東南﹐度沙嶺十餘里﹐到佛頂骨城﹐城有
        重閣。第二閣中﹐有七寶小塔﹐如來頂骨在中﹐骨周一        
        198頁        
        尺二寸﹐髮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但欲知罪相者﹐
        磨香末為泥﹐以帛練裹﹐隱於骨上﹐隨其所得﹐以定吉凶。
        法師印得菩提樹像。所將二沙彌﹐大者得佛像﹐小者得連華
        像。其守骨婆羅門歡喜﹐向法師彈指散華云﹕「師所得甚為
        希有﹐足表有菩提之分。」復有髑髏骨塔﹐狀如荷葉。復有
        佛眼睛﹐大如李﹐光明暉赫﹐徹燭函外。復有佛僧伽胝上妙
        細□所作。復有佛錫杖﹐白鐵為環﹐栴檀為莖。法師皆得禮
        拜﹐盡其哀敬。因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旛四口﹐錦兩
        端﹐法服二具﹐散眾雜華﹐辭拜而出。又聞燈光城西南二十
        餘里﹐有瞿波羅龍王所住之窟。如來昔日降伏此龍﹐因留影
        在中。法師欲往禮拜﹐承其道路荒阻﹐又多盜賊﹐二三年已
        來﹐人往多不得見﹐以故去者稀疏。法師欲往禮拜﹐時迦畢
        試國所送使人﹐貪其速還﹐不願淹留﹐勸不令去﹐法師報曰
        ﹕「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寧有至此﹐不往禮拜。汝等
        且漸進﹐奘暫到即來。」於是獨去﹐復與伴合。東南山行五
        百餘里﹐至健陀邏國﹐其國東臨信度河。都城號布路沙布羅
        。國多賢聖。古來論諸師﹐那羅延天、無著、世親、法救、
        如意、脅尊者等。皆此所出也。聖亦無量﹐皆得觀禮。自高
        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所至大塔大伽藍處﹐皆分留供養
        。從此又到烏鐸迦漢蓬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
        仗那國。夾蘇婆薩堵河﹐其王多居瞢揭釐城。城東北二百五
        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邏龍泉﹐即蘇婆河之上源也。西南流
        ﹐其地寒冷﹐春夏恆凍﹐暮即雪飛﹐仍含五色。城東北登越
        山谷﹐逆上        
        199頁        
        信度河。途路危險﹐攀緣鐵鎖﹐躡飛梁﹐可行十餘里﹐至達
        麗羅川﹐即烏仗那舊都也。自烏鐸迦漢蓬城﹐南渡信渡河。
        至呾叉始羅國。東南二百餘里﹐經大石門。又東南山行五百
        餘里﹐至烏剌尸國。又東南登危險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
        濕彌羅國。初入境﹐至石門﹐王遣母弟將車馬來迎。數日漸
        進﹐王城離可一由旬﹐到達摩舍羅﹐此言福舍。王率群臣及
        都內僧詣福舍相迎﹐請乘大象相隨而進。至都﹐止闍耶因陀
        羅寺。明日請入宮供養﹐並命大德僧稱等數十人食訖。王請
        開講﹐令法師論難。觀之甚喜﹐又承遠來慕學﹔尋讀無本﹐
        遂給書手二十人﹐令寫經論。別給五人﹐供承驅使資待﹐所
        須事事公給。彼師稱法師者﹐高行之人﹐戒禁淳潔﹐思理淹
        深﹐多聞總持﹐才睿神茂。而性愛賢重士﹐既屬上賓﹐盱衡
        延納。法師亦傾心懿稟﹐曉夜無疲﹐因請講授諸論。彼公是
        時年向七十﹐氣力已衰。慶逢神器﹐乃勵力敷揚。自午已前
        ﹐講俱舍論﹔午已後﹐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
        。由是境內學人﹐無不悉集。法師隨其所說﹐領悟無遺。研
        幽擊節﹐盡其神秘。彼公歡喜﹐歎賞無極。謂眾人曰﹕「此
        脂那僧﹐智力宏贍﹔顧此眾中﹐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
        世親昆季之風。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聖賢遺芳耳。」時眾
        中有大乘學僧毘戍陀僧訶﹐[此言淨師子也] 辰那飯茶﹐[此
        言最勝親] 薩婆多學僧蘇伽密多羅﹐[此言如來友] 婆蘇密
        多羅﹐[此言世友] 僧祇部學僧蘇利耶提婆。[此言日天] 辰
        那呾邏多。[此言最勝救] 其國先來尚學﹐而此僧等皆道業
        堅貞﹐才解英富。方僧稱雖不及﹐比諸人足有餘        
        200頁        
        。既見法師為大匠褒揚﹐無不發憤。難詰法師﹐法師亦明目
        酬酢﹐無所蹇滯﹐由是諸賢亦率慚服。其國先是龍池佛涅槃
        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教化龍王﹐捨池立
        五百伽藍﹐召諸賢聖於中住止﹐受龍供養。其後健陀邏國迦
        膩色迦王如來滅後﹐第四百年﹐因脅尊者請諸聖眾﹐內窮三
        藏﹐外達五明者﹐得四百九十九人﹐及尊者世友合五百賢聖
        。於此結集三藏﹐先造十萬頌鄔波弟鑠論﹐[舊曰優波提舍
        訛也] 釋素呾纜藏﹐[舊曰修多羅訛也] 次造十萬頌毘奈耶
        毘婆沙論﹐釋毘奈耶藏。[舊曰毘那耶訛也] 次造十萬頌阿
        毘達磨、毘婆沙論﹐釋阿毘達磨藏。[或曰阿毘曇訛也] 凡
        三十萬頌九十六萬言﹐王以赤銅為鍱﹐鏤寫為文﹐石函封記
        。建大窣堵波而儲其中﹐命藥叉神守護﹐奧義重明﹐此之力
        也。如是停留﹐首尾二年﹐學諸經論。
              窺基因明人正理論疏﹕大師行至北印度迦濕彌羅國﹐
              法救論師寺﹐逢大論師僧伽耶舍。此云眾稱﹐特善薩
              婆多及因聲明論。創從考決﹐便曉玄猷。後於中印度
              境摩揭陀國﹐遇尸羅跋陀羅菩薩等﹐重討幽微﹐更精
              厥趣。
                  那揭羅喝﹐佛國記作那﹐即阿富汗加非利斯坦。
              西界納直城濫城都城﹐當即加非利斯坦之法拉直汗城
              。健陀邏﹐魏書作乾陀﹐佛國記作犍陀衛。英人恭寧
              翰考即阿富汗都東南乾陀彌城。布路沙布邏﹐即乾陀
              彌東北布路巴城。烏仗那﹐魏書及佛國記均作烏萇﹐
              伽藍記作烏場。瞢揭釐﹐恭考﹐即加非利斯坦境瞢哥
              拉城。呾叉始              
        201頁              
              羅﹐佛國記作竺剎尸邏。迦濕彌羅﹐唐書作箇失密﹐
              印度史作卡希米﹐今曰克什米爾﹐為漢罽賓地。唐書
              云﹕王治撥邏勿邏。布邏城﹐即今克什米爾城﹐或曰
              色令那加。                 
        貞觀六年壬辰  三十三歲
            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里﹐至半笯蹉國。東行四百餘里
        ﹐至遏邏闍補羅國。東南下山﹐渡水﹐七百餘里﹐至磔迦國
        。(慈恩傳)
            土據平川﹐周萬餘里﹐兩河分注﹐卉木繁榮。于時徒侶
        二十餘人﹐行至大林中﹐遇賊劫掠。纔獲命全。入村告乞﹐
        乃達東境大林。有婆羅門﹐年七百歲﹐貌如三十﹐明中、百
        論及外道書﹐云是龍猛弟子﹔乃停一月學之。(續高僧傳)        
            從此東行五百餘里﹐到至那僕底國。詣突舍薩那寺﹐有
        大德毘膩多缽臘婆﹐善三藏﹐自造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所論等。大城東南五十餘
        里﹐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釋迦如來涅槃後﹐第三百年中有
        迦多衍那﹐舊日迦旃論師於此製發智論。(慈恩傳)
        貞觀七年癸巳  三十四歲
            從此東北行百四五十里﹐至闍爛達那國。入其國詣那羅
        馱那寺。有大德旃達羅伐摩﹐善        
        202頁        
        究三藏。因就停四月﹐學眾事分毘婆沙。從此東北七百餘里
        ﹐至屈露多國。自屈露多南行七百餘里﹐至設多圖廬國。從
        此西南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呾羅國。從此東五百餘里﹐至秣
        菟羅國。從此東北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又東行四
        百餘里﹐至祿勒那國。東臨殑伽河﹐北背大山閻牟那河中境
        而流。國有大德名闍耶□多﹐善閑三藏﹐遂住一冬半春﹐就
        聽經部毘婆沙。(慈恩傳)
        貞觀八年甲午  三十五歲
            聽經部毘婆沙訖﹐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大城南四五
        里﹐有小伽藍。昔瞿拏缽剌婆﹐[此言德光論師。] 於此作
        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師是缽伐多國人﹐本習大乘。後退
        學小乘。時提婆犀那[此言天軍] 阿羅漢往來睹史多天。德
        光﹐願見慈氏﹐決諸疑滯。請天神以神力接上天宮。既見慈
        氏﹐揖而不禮﹐言我出家具戒﹐慈氏處天同俗﹐禮敬非宜。
        如是往來三返﹐皆不致禮﹐既我慢自高﹐疑亦不決。德光伽
        藍南三四里﹐有伽藍﹐僧二百餘人﹐並小乘學。是眾賢論師
        壽終處。論師本迦濕彌羅國人﹐博學高才﹐明一切有部毘婆
        沙。時世親菩薩亦以睿智多聞先作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毘婆
        沙師所執。理奧文華﹐西域學徒﹐莫不鑽仰。爰至鬼神﹐亦
        皆講習。眾賢覽而心憤。又十二年﹐覃思作俱舍雹論二萬五
        千頌八十萬言﹐造訖﹐欲與世親面定是非﹐未果而終。世親
        後見其論﹐歎有知解﹐言其思力不減毘婆沙之眾也。雖然甚
        順我       
        203頁        
        義﹐宜名順正理論﹐遂依行焉。眾賢死後﹐於菴沒羅林中﹐
        起窣堵波﹐今猶見在。林側又有窣堵波﹐是毘末羅密多羅[
        此言無垢稱也] 論師遺身處。論師迦濕彌羅國人﹐於說一切
        有部﹐出家遊五印度。學窮三藏﹐將歸本國﹐塗次眾賢之塔
        ﹐悲其著述未及顯揚﹐奄便逝歿﹐因自誓更造諸論﹐破大乘
        義﹐滅世親名。使論師之旨。永傳遐代。說此語已﹐心智狂
        亂﹐五舌重出﹐遍體血流。自知此原由惡見。裁書懺悔﹐勸
        諸同侶﹐勿謗大乘。其國有大德名密多斯那﹐年九十﹐即德
        光論師弟子﹐善閑三藏。又半春一夏就學薩婆多部怛埵三弟
        鑠論﹐[此言辨真論] 隨發智論等。又從此北行三百餘里﹐
        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又此東南行四百餘里﹐至醯掣怛羅國。
        又南行二百餘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毘羅那拏國。又東行二
        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城東二十里有伽藍院﹐內有三寶階南
        北列面東一下。是佛昔於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訖。歸瞻
        部洲下處。從此西北行二百里﹐至羯若鞠闍國。此言曲女城
        。中印度國。周四千里。都城西臨殑伽河﹐其王吠奢種也。
        字曷利沙伐彈那﹐此言喜增。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此言光
        增。兄字遏羅闇伐彈那﹐此言王增。喜增在位仁慈﹐國人稱
        詠。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刺那﹐此言金耳國。設賞迦王惡其
        明略﹐乃誘而害之。大臣婆尼及群僚等﹐共立其弟尸羅阿迭
        多。此言戒曰。雪報兄讎﹐牢籠印度。威風所及﹐無不歸德
        。敕其境內﹐毘得殺生。隨其聖跡﹐皆建伽藍。歲三七日﹐
        遍供眾僧。五年一陳﹐無遮大會。法師入其國﹐到跋達羅無
        訶羅寺﹐住三        
        204頁        
        月﹐依毘離耶犀那三藏﹐讀佛使毘婆沙、日冑毘婆沙。自此
        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殑伽河﹐南至阿踰陀國。城中有故伽藍
        ﹐是伐蘇槃度菩薩。此言世親。舊婆藪槃豆譯為天親訛也。
        於此製大小乘論及為眾講處﹐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
        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昇睹史多天。於慈氏菩薩所﹐受
        瑜伽論。莊嚴論、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
        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健陀邏國人。佛滅度後一千年中出現
        於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
        有部出家﹐後信大乘。兄弟皆稟明聖之器﹐含著述之才﹐廣
        造諸論﹐解釋大乘。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對法唯識俱舍論
        等﹐皆其筆也。(慈恩傳)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慧愷法師俱舍序云﹕佛滅已後千
              一百年﹐天親菩薩出生造論。依今所傳諸部異說。今
              依大乘九百年間﹐天親出世﹐造此頌本。真諦法師中
              邊疏亦云﹕「九百年中。天親生也。」同時唯有親勝
              火辯二大論師﹐造此論識。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方
              造斯釋。                
            自阿踰陀國禮聖跡﹐順殑伽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
        欲向阿穆佉國。行可百餘里﹐其河兩岸﹐皆是阿輸迦林﹐非
        常深茂。(慈恩傳)
            忽被秋賊﹐須人祭天。同舟八十許人﹐悉被執縛。惟選
        奘公﹐堪充天食。因結壇河上﹐置奘壇中。初便生饗﹐將加
        鼎鑊。當斯時也﹐取救無緣。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夏住
        持三        
        205頁        
        寶。私發誓曰﹕餘運未絕﹐會蒙放免。必無其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時悲啼號哭﹐忽惡風四起﹐賊船覆沒﹐飛砂折木﹐
        咸懷恐怖。諸人又告賊曰﹕此人可愍﹐不辭危難﹐專心為法
        ﹔利益邊陲﹐君若殺之﹐罪莫大也。寧殺我等﹐不得損他。
        眾賊聞之﹐投刃體愧﹐受戒悔失﹐放隨所往。(續高僧傳)
              磔迦﹐瀛寰志略稱其地為本若﹐一作烹齋﹐又作奔札
              比﹐圖作旁遮普。今該省城曰拉合爾城﹐一曰勞耳、
              又曰拉烏爾。至那僕底。西域記曰﹕唐言漢封昔迦膩
              色迦王之御宇也。聲振鄰國﹐威被殊俗。河西蕃維﹐
              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賞遇隆厚。三四易
              館﹐四兵警衛﹐此國則質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僕底
              ﹐此境已往洎諸印度﹐土無桃梨。質子所植﹐因謂桃
              曰。至那你。唐言漢持來。梨曰至那羅闍弗呾邏﹐唐
              言漢王子。故此國人深敬東土﹐更相指告﹐語是我先
              王本國人也。當即今亞立瓦爾城境。闍爛達羅﹐西域
              記作闍爛達那﹐當即拉合爾東南之遮蘭達設多圖廬。
              恭考森姆拉翁巴拉西德林皆在其境。波理夜呾羅。恭
              考即刺日不德部烏瓦爾西北之科德城。秣菟羅。黃氏
              恆河考作秣得拉。恭考即西北部馬特拉城。祿勒那﹐
              西域記作窣祿勤那。媻羅吸摩補羅。恭考即西北庫馬
              汪城。劫比他﹐佛國記作僧伽施。恭考即西北部璊普
              里﹐羯若鞠闍即唐書茶鎛和羅城。恭考此城故址在西
              北部科              
        206頁              
              尼普爾西北一百四十里﹐當在今佛德普爾東南。
                  按慈恩傳云﹕「群賊素事突伽天神﹐氣於秋中覓
              一人﹐殺以祠之。」賊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
              依此傳云﹐遇賊之時﹐當在本年秋晚。上溯貞觀五年
              ﹐自迦畢試安居訖東行﹐至今積時不滿四年﹔自濫波
              至阿踰陀﹐計程已在一萬二千餘里以上。迦濕彌羅至
              那僕底闍爛達那窣祿勤那羯若鞠闍等處。就學經論﹐
              又在四年以上。奘公未具神足﹐何能臻此。宣律撰續
              傳。所記行程﹐雖與本傳大同。而於迦濕彌羅至磔迦
              。則大書曰﹕「自此南下。通望無山。將近千里。」
              餘則非云又東﹐即云漸次東南﹐僅於劫比他至羯若鞠
              闍云﹐西北二百里許﹐迥異本傳。途路迂迴﹐又於至
              那僕底窣祿勤那﹐就學經論﹐皆不書幾月。所敘雖簡
              ﹐取材當別有據。冥詳穆奘公行狀因之﹐良有以也。        
            東行三百餘里﹐渡殑伽河﹐北部至阿耶穆佉國。東南行
        七百餘里﹐渡殑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缽羅耶伽國。大城
        東﹐兩河交處﹐其西有墠﹐周十四五里﹐土地平正。自古以
        來﹐諸王豪族﹐仁惠慈施﹐皆至於此。因號其處﹐為大施場
        。今戒日王亦繼斯軌﹐從此西南入大林﹐經五百餘里﹐至憍
        賞彌國。城內故宮中大精舍﹐有刻檀佛像。像鄔陀衍那王﹐
        舊云優填王之所造也。南有故宅﹐是瞿史羅故居。次東南重
        閣﹐是世親造唯識論處。次東菴沒羅林﹐        
        207頁        
        有故基﹐是無著作顯揚論處。東行五百餘里﹐至鞞索迦國東
        南。道左有大伽藍﹐是昔提婆設摩阿羅漢造識身足論﹐說無
        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說有我人﹐因此法執﹐遂
        深諍論。又是護法菩薩七日中摧伏小乘一百論師處。從此東
        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衛﹐缽羅斯那恃多
        [此言勝軍舊曰波斯匿] 所居都也。城內有王殿故基﹐次東
        不遠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勝軍王為佛造大講堂﹐次復有塔
        。是佛姨母缽羅闍缽底[此言生主舊曰波闍波提訛也] 比丘
        尼精舍。次東有塔﹐是蘇達多[此言樂施舊曰須達訛也] 故
        宅。宅側有大窣堵波﹐是鴦窶利摩羅[舊曰央崛摩羅訛也] 
        捨邪之處。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此言勝林舊曰祇陀訛
        也] 即給孤獨園也。昔為伽藍﹐今已頹毀。東門左右﹐各建
        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立。諸屋並盡﹐獨一磚室在。
        中有金像。昔佛昇天﹐為母說法。勝軍王心生戀慕﹐聞出愛
        王刻檀為像﹐因造此也。伽藍後不遠﹐是外道梵志殺婦謗佛
        處。伽藍東百餘步﹐有大深坑﹐是提婆達多以毒藥害佛生身
        入地獄處。其南復有大坑﹐瞿伽梨比丘謗佛生身入地獄處。
        坑南八百餘步﹐是戰遮婆羅門女謗佛生身入地獄處。凡此三
        坑﹐窺不見底。伽藍東七十餘步﹐有精舍﹐伽藍高大﹐中有
        佛像東面坐﹐如來昔共外道論處。次東有天祠﹐量等精舍。
        日光移轉﹐天祠影不及精舍。精舍影常覆天祠。次東三四里
        ﹐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與外道論議處。大城西北六十餘里﹐
        有故城﹐是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父城也。城南是
        佛成正覺已﹐初見父處。城北有塔﹐塔有迦葉波佛全        
        208頁        
        身舍利﹐並無憂王所立。從此東南行八百餘里﹐至劫比羅伐
        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國] 國周四千餘里﹐都城千餘里﹐
        並皆頹毀。宮城周十五里﹐疊磚而成﹐極牢固﹐內有故基。
        淨飯王之正殿﹐上建精舍﹐中作王像。次北有故基﹐是摩耶
        夫人之寢殿﹔上建精舍﹐中作天人之像。其側有精舍﹐是釋
        迦菩薩降母胎處﹐中作菩薩降生之像。上座部云﹔菩薩以嗢
        怛羅頞娑茶月三十日﹐夜降神母胎﹐當此五月十五日。諸部
        則以此二十三日﹐當此五月八日。東北有窣堵波﹐阿私陀仙
        相太子處。於城左右﹐有太子共諸釋種觕力處。又有太子乘
        馬踰城處﹐及先於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厭離世間迴駕處。
        東行荒林五百餘里﹐至藍摩國東大林中﹐行百餘里﹐是太子
        踰城至此解寶衣天冠髻珠﹐付闡鐸迦還處。及剃髮﹐皆有塔
        記。出此林已﹐至拘尸那揭羅國。城內東北隅准陀故宅﹐宅
        中有井﹐將營獻供鑿也。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
        河側不遠﹐至娑羅林﹐四雙齊高﹐即如來涅槃處。也有大磚
        精舍﹐內有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傍有大窣堵波﹐無憂
        王所造。又立石柱記佛涅槃事﹐不書年月。相傳云﹕佛處世
        八十年﹐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二月十五日。
        說一切有部復云﹕佛以迦刺底迦月後半入涅槃﹐當此九月八
        日。自涅槃以來﹐或云千二百歲﹐或云千五百﹐或云過九百
        ﹐未滿千年。從此復大林中﹐經五百餘里﹐至婆羅□斯國都
        城。西臨殑伽河﹐渡婆羅□斯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
        藍。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處﹐又度憍陳如
        等五人處。        
        209頁        
        東北順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釐國。都城荒毀﹐宮
        城西北五六里﹐有一伽藍﹐是佛說毘摩羅詰經處。次東北三
        四里﹐是毘摩羅詰故宅。去此不遠﹐有一室積知所作﹐是無
        垢稱現疾說法處。其側亦有寶積故宅﹐菴摩羅女故宅。次北
        三四里﹐有窣堵波﹐是佛將往拘尸那國般涅槃﹐天人隨從佇
        立處。次西有佛最後觀吠舍釐處﹐又有菴羅女持園施佛處﹐
        從吠舍釐南境。去殑伽河百餘里﹐至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
        經。(慈恩傳)
              缽羅耶伽﹐西域記作缽羅那伽。恭考即西北部阿拉哈
              巴﹐憍賞彌﹐佛國記作拘睒彌。鞞索迦。恭考即烏德
              城。室羅伐悉底﹐佛國記作拘薩羅。恭考在巴來支﹐
              黃楚材恆河考謂距烏德五十里之非薩巴城。劫比羅伐
              窣堵﹐佛國記作伽維羅衛。恭考在烏德里東百里﹐黃
              氏謂即哥祿普爾。藍摩﹐佛國記作藍莫。恭考在西北
              部亞薩姆格爾城東北五里。南臨哥格拉河。拘尸那揭
              羅﹐佛國記作拘彝羅竭﹐恭考在哥爾克波東百里。婆
              羅□斯。佛國記作尸國波羅捺城﹐即今班拿勒斯。吠
              舍釐﹐佛國記作毘舍離。恭考在孟加拉部摩蘇佛普爾
              西﹐稍南七十里。                
        貞觀九年乙未  三十六歲
            從吠舍釐﹐南渡殑伽河﹐達摩揭陀國。即摩揭提之正號
        ﹐是為中印度。今王祖胤繼接﹐無憂王即戒日之女婿。今所
        治城﹐非古所築。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周七十里﹐即經
        所謂        
        210頁        
        華氏城也。王宮多花﹐故因名焉。昔阿育王﹐自新王舍遷都
        於此城之西南﹐四百餘里﹐渡尼連禪河﹐至伽耶城。又行六
        里﹐有伽耶山﹐自古諸王所登封也。如來應俗﹐就斯成道。
        頂有石塔﹐高百餘尺﹐即寶雲等經所說之處。山之西南﹐即
        成道處。有金剛座周百餘步﹐其地則今所謂菩提寺也。寺南
        有菩提樹﹐高五丈許繞樹周垣﹐壘磚為之。輪迴五百許步。
        東門對河﹐北門通寺﹔於此寺東望屈屈吒播陀山﹐即經所謂
        雞足山也。直上三峰﹐狀如雞足﹐因取號焉。去菩提寺一百
        餘里﹐頂樹大塔﹐夜放神炬﹐即大迦葉波寂定所也。路極梗
        澀。多諸竹林。每思登踐﹐取進無由﹐奘乃告王﹐請諸防援
        。蒙給兵三百餘人﹐各備鋒刃﹐斬竹通道﹐日行十里。爾時
        彼國﹐聞奘往山﹐士女大小﹐數盈十萬﹐奔隨繼至。既達山
        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達山頂者﹐三千餘
        人。四睇欣然﹐轉增喜踴﹐具睹石罅﹐散花供養。自山東北
        百有餘里﹐至佛陀伐那山﹐有大石室﹐佛曾遊此山﹐室可受
        千人﹐如來三月於中坐夏。壘石為道﹐廣二十步﹐長五里許
        ﹐即頻毘婆羅修覲上山之所由也。又東六十里﹐便至矩奢揭
        羅補羅古城。唐言茅城﹐多出香茅﹐故因名也。其城即摩揭
        陀之正中﹐經本所謂王舍城者是矣。崇山四周﹐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磚為之。西通小徑﹐北闢山門﹐廣長從狹﹐周
        輪百五十里。其中宮城周三十餘里。宮之東北﹐可十五里﹐
        有結栗陀羅矩吒山﹐即經所謂耆闍崛山。唐言鷲峰之臺。接
        山之陽﹐佛多居住﹐從下至頂。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六
        里許。        
        211頁        
        佛嘗往來於斯道也。山城北門強一里許﹐即迦蘭陀竹園精舍
        石基。東戶磚室﹐現今仍在。自園西南行六里許﹐南山之陰
        ﹐大竹林中﹐有石室焉。即大迦葉波與千無學結集經教﹐所
        託之地。又西二十餘里﹐即大眾部結集處也。山城之北﹐可
        五里許﹐至曷羅闍姑栗泗城。唐言新王舍城。又北三十餘里
        ﹐至那爛陀寺﹐唐言施無厭也。贍洲中寺之最者﹐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寺都有五院﹐同一大
        門﹐周閣四重﹐高八丈許﹐並用磚壘﹐其最上壁﹐猶厚六尺
        ﹐外郭三重﹐牆亦磚壘,高五丈許﹐中間水遶。極深池塹。
        備有花畜。嚴麗可觀。自置已來﹐防衛清肅。女人非濫﹐未
        曾容隱。常住僧眾﹐四千餘人﹐外客道俗﹐通及邪正﹐乃出
        萬數﹐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中有佛院﹐備諸聖跡。精舍
        高者﹐二十餘丈。佛昔於中四月說法。又有精舍高三十餘丈
        ﹐置立銅像﹐高八丈餘﹐六層層閣﹐莊嚴綺飾﹐戒日之兄滿
        冑王造也。又有金+俞石精舍﹐高可八丈。戒日親造﹐彫裝
        未備﹐日役千工﹐彼國常法﹐欽敬德望﹐有諸論師﹐智識清
        遠﹐王給封戶﹐乃至十戒﹐漸降量賞﹐不減三城。其寺現在
        ﹐受封大德﹐三百餘人。通經已上﹐不掌僧役。重愛學問。
        諮訪異法。故烏耆己西﹐被於海內﹐諸出家者﹐皆多義學。
        任國往返﹐都無隔礙。王雖守國﹐不敢遮障。故彼學徒﹐博
        聞該贍。奘歷諸國。風聲久達﹐將造其寺。眾差大德四十人
        至莊迎宿。莊即目連之本村也。明日食後﹐僧二百餘﹐俗人
        千餘﹐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與眾相慰問訖。唱令
        往寺﹐一        
        212頁        
        切共同﹐又差二十人引至正法藏所﹐即戒賢論師也。年百六
        歲﹐眾所重。故號正法藏。博聞強識﹐內外大小﹐一切經書
        ﹐無不通達。即昔室商佉王所坑之者﹐為賊擎出。潛淪草葬
        ﹐後興法顯﹐道俗所推。戒日增邑十城﹐科稅以入﹐賢以稅
        物﹐成立寺廟。奘禮讚訖﹐並命令坐。問從何來。答從支那
        國。欲學瑜伽等。論聞已啼泣。召弟子覺賢﹐說己舊事。賢
        曰﹕和上三年前﹐患困如刀刺﹐欲不食而死。夢金色人曰﹕
        「汝勿厭身﹐汝往作國王﹐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
        。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三年應至。以法惠彼﹐
        彼復流通﹐汝罪自滅。吾是曼殊室利。故來相勸和上今損。
        」正法藏問﹕「在路幾時。」奘曰﹕「出三年矣。」既與夢
        同﹐悲喜交集。禮謝訖。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員置十人﹐由
        來闕一。以奘風問﹐便處其位。日給上饌﹐二十盤大人米。
        一斗檳榔、豆蔻、龍腦香、乳酥、蜜等。淨人四﹐婆羅門二
        ﹐行乘象輿三十人。大人米者﹐粳米也﹐大如烏豆﹐飯香百
        步﹐惟此國有﹐王及知法者預焉。故此寺通三藏者﹐給二十
        盤﹐即二十日﹐漸減。通一經者﹐猶給五盤﹐五日。過此以
        後﹐便依僧位。便請戒賢講瑜伽論﹐聽者數千人﹐十有五月
        ﹐方得一遍。(續高僧傳)
            西域記﹕波吒釐子城﹐西南隅﹐二百餘里﹐有伽藍餘址
        。故伽藍西南行百餘里﹐至鞮羅釋迦伽藍。西南九十餘里﹐
        至大山﹐山西北三十餘里﹐山阿有伽藍。瞿那末底﹐唐言德
        慧菩薩伏外道之處。西南二十餘里﹐至孤山﹐有伽藍。曰尸
        羅跋陀羅﹐唐言戒賢論師﹐論義得勝        
        213頁        
        ﹐捨邑建焉。論師三摩呾吒國之王族﹐婆羅門之種也。少好
        學﹐有風操﹐遊諸印度﹐詢求明哲。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
        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請服染衣﹐諮以究竟之致。問以解
        脫之路﹐既窮至理﹐亦究微言﹐南印度有外道﹐聞護法名高
        起我慢深嫉﹐不阻山川﹐擊鼓求論。王命使臣﹐請護法曰﹕
        「南印度有外道﹐不遠千里﹐來求較論。惟願降跡﹐赴集論
        場。」護法聞已﹐攝衣將往。戒賢請曰﹕「何遽行乎﹖」護
        法曰﹕「自慧日潛暉﹐傳燈寂照。外道蟻聚﹐異學蜂起。故
        我今者﹐將摧彼論。」戒賢曰﹕「恭聞餘論﹐敢摧異道。護
        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時年甫三十﹐眾輕其少﹐恐難
        獨任。護法知眾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法齒
        歲。以今觀之﹐破彼必矣。」逮乎集論之日﹐外道弘闡大猷
        ﹐盡其幽致。戒賢循理責實﹐深極幽玄。外道詞窮﹐蒙恥而
        退。王用酬德﹐封此邑城。辭不獲已﹐受此邑焉。便建伽藍
        ﹐窮諸規矩﹐捨其邑戶﹐式修供養。又那爛陀僧伽藍﹐明德
        哲人。聯暉繼軌﹐至如護法月﹐振芳塵於遺教﹔德慧堅慧﹐
        流雅譽於當時。光友之清論﹐勝友之高談﹐智月則風鑒明敏
        ﹐戒賢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眾所知識﹐德隆先達﹐學貫
        舊章﹐述作論疏﹐各十數部﹐並盛流通﹐見珍當世。
              摩揭陀﹐佛國記作摩揭提。波吒釐子﹐佛國記作巴連
              弗﹐今巴德拿。加耶﹐今圖作加雅。矩奢揭羅補羅﹐
              唐言茅城﹐在今巴哈爾城﹐在今巴哈爾城西南六十里
        214頁        
        貞觀十年丙申  三十七歲
            重為再講。九月方了。(續高僧傳)
        貞觀十一年丁酉  三十八歲
            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慈恩傳
        貞觀十二年戊戌  三十九歲
            因明、聖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其
        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曾於迦濕彌羅諸國聽訖。
        至此尋請決疑而已。兼學婆羅門書。(慈恩傳)
        貞觀十三年已亥  四十歲
            經於五年﹐晨夕無輟﹐將事博義﹐未忍東旋。賢誡曰﹕
        「吾老矣。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辭朽老
        ﹐力為申明。法貴流通﹐豈期獨善﹐更參他部﹐恐失時緣。
        智無涯也﹐惟佛乃窮﹐人命如露﹐非旦則夕﹐即可還也。便
        為裝行調﹐付給經論。」奘曰﹕「敢聞命矣。」意欲南巡諸
        國﹐還途北指。以高昌昔言﹐不得違也。(續高僧傳)
              按貞觀三年仲秋首途。至上年正十年。
                  法苑珠林五﹐奘法師傳云﹕馱那羯磔迦國﹐屬南
              印度都城。東西據山﹐各有大寺﹐其寺有婆毘吠迦論
              。師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而服水
              。立志祈請彌勒              
        215頁              
              菩薩。又玄奘法師云﹕「貞觀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
              迦陀國。那蘭陀寺﹐見一俗人﹐說云﹕『有一人好色
              ﹐聞彼山內﹐有阿修羅窘。別有宮殿﹐甚精殊好﹐同
              天宮佳妙。』其人思見修羅女﹐共為匹對。」
                  按見俗人說﹐必時將南遊﹐詢訪經途。所以聞此
              俗說﹐以此行往復路程。及留滯日月總計﹐自那爛陀
              東行﹐約在本年春間。               
            便爾東行大山林中﹐至伊爛孥國。又東南行﹐路經五國
        。將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國﹐濱泝大海﹐四佛曾遊。又從西
        行﹐將至二千里﹐達羯羅拏蘇伐剌那國。邪正兼事﹐別有三
        寺﹐不食乳酪﹐調達部也。又西南行七百餘里﹐至烏荼國﹐
        東境臨海﹐有發行城。多有商侶﹐停於海次。又西南行﹐具
        經諸國﹐並有異跡。可五千里﹐至憍薩羅國﹐即南印度之正
        境也。王都西南﹐三百餘里﹐有黑峰山。昔古大王為龍猛菩
        薩造立斯寺﹐即龍樹也。其寺上下五重﹐鑿石為之﹐引水旋
        注﹐多諸變異﹐沿波方達。今淨人固守﹐罕有登者。但路幽
        阻﹐難可尋問。又復南行七千餘里﹐路經五國。至秣羅矩叱
        國﹐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山出龍腦香﹐旁有岩頂﹐清流繞
        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
        。臨海有城﹐古師子國﹐今又海中。可三千餘里﹐非結大伴
        ﹐則不可至﹐故不行也。自此西北四千餘里。達摩訶刺拏國
        。其王果勇、英威、自在﹐未賓戒日。寺有百餘﹐僧徒五千
        。大小兼學東境山寺﹐        
        216頁        
        羅漢所造。有大精舍﹐高百餘尺﹐中安石像﹐長八丈許。上
        施石蓋﹐凡有七重﹐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許。禮謁見者﹐
        無不歎訝斯神也。(續高僧傳)
              伊爛拏﹐西域記作伊爛拏﹐缽伐多。恭考即孟加拉部
              蒙赫爾城。三摩呾吒﹐恭考即孟加拉部加爾各搭。羯
              羅拏﹐恭考即木格城。烏荼﹐恭考在孟加拉部庫台克
              城東北百七八十里。憍薩羅﹐恭考即中部之琛達城。
              師子國﹐西域記作僧伽羅。梁書唐佛國記均作師子國
              。元史作僧伽斯。明史始稱為錫蘭山。                
        貞觀十四年庚子  四十一歲
            自此因循﹐廣尋聖跡。至缽伐多國﹐有數名德﹐學業可
        遵﹐又停二年。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
        (續高僧傳)
              缽伐多。恭考即旁遮普部舍阿特城。
        貞觀十五年辛丑  四十二歲
            便東南還那爛陀﹐參戒賢已。往杖林山勝軍論師所﹐其
        人剎利種﹐學通內外﹐五明數術﹐依林養徒。講佛經義﹐道
        俗歸者﹐日數百人。諸國王等﹐亦來觀禮。足洗供養。封賞
        城邑。奘徒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首尾二年。(續高
        僧傳)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伊爛拏缽伐多國。有二大德
              ﹐一名恆他揭多□多、二名羼              
        217頁              
              底僧訶﹐俱菩薩婆多部﹐又停一年﹐就讀毘婆沙順正
              理等。馱那羯磔迦國。逢二僧。一名蘇部底﹐二名蘇
              利耶。善解大眾部﹐因停數月﹐學大眾部根本阿毘達
              磨等論﹐低羅擇迦寺﹐有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善
              。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就停兩月﹐諮決所疑。按
              毘婆沙﹐早已讀於縛喝國之納縛伽藍。順正理及聲明
              、因明。迦濕彌羅國大德僧稱既講於前﹐那爛陀寺正
              法藏復講於後。皆無再讀再諮之必要。宣律師撰續高
              僧傳﹐削而不書是也。況此行往復﹐經途已將四萬﹐
              為時不過二年﹐豈有此長日月乎﹖
                  (編者按﹕此文原發表於民國二十年七、八月之
              「東北叢刊」第十七期和第十八期﹐根據作者之編年
              ﹐應該還有下半篇文﹐但查「東北叢刊」第十九期﹐
              並未刊載續稿﹐旋九一八東北事變發生﹐國土淪喪﹐
              該刊或已停刊﹐此稿乃中途夭折﹐就作者之全文想﹐
              不無遺憾﹐然為珍惜作者之心血﹐即此不全之年譜﹐
              本編亦予採入﹐殆為研討奘師生平者保存可珍貴文獻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