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處與意界對於心理學上之要點

化聲講; 善長記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6冊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頁287-293


. 287頁 一、心理學之地位 心理學成為科學的研究,為時無幾。蓋心理雖有對象, 實為形而上的學問。嚴格言之,則哲學而非科學也。無如科 學家既以形下自畫,復於吾人最切近之心理狀態。不甘退席 ,遂自亂其平日標榜之界說,據哲學範圍內之問題以為己有 ,而不知一切分類派科,乃學術上方便之權宜,無絕對的可 能性也。 二、西洋心理學之缺點 西洋心理學之缺點,端在偏重現象,而忽視本體。故其 治學之方法,必欲將心理勿用,弄成死的,以屈就其觀察之 範圍。蓋彼欲避形上之譏,故在在以實驗心理為前提也,其 所得者,不過 288頁 機械的形式,而於人類萬靈之能力,尚未夢見。故西洋之言 說上,處處高談進化,而實事上,處處歸於退化,其學僅記 錄心理之狀態,而莫能說明心理之原理,非唯不能如佛法大 乘之談八識,即比小乘之言六識,亦瞠乎後矣。例如佛法中 之十二處中有意處,十八界中有意界,皆能說明心理現象之 根據,而高出於西洋譾陋之心理學也。第西洋心理學家,尚 有一趣事,堪足述者。彼既避形上而說形下,間常論心理之 原理,無不千篇一律,歸入「神經細胞」之作用。彼蓋聯想 細胞之為物質,而不知神經已屬概念,其捉襟見肘之情,亦 可哂矣。 三、意處之成分與定義 小乘以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行,三無為,屬於法處 。而其主觀之一心,則為意處。處者,為生長之門。俱舍頌 云﹕「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謂能生長心心所法 之作用,故名為處也。 四、意界之成分與定義 意界由何而成﹖俱舍頌云「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 」蓋六識轉謝於過去,能與後生之識為所依,故名意界。界 者,種族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意界 顯說雖在過 289頁 去,論體實通三世,從他生邊名識,能生他邊名意。 五、意處與意界是一是二 上來已明意處與意界之成分及其定義,然則二者究竟是 一是異﹖曰﹕非一非異。非一者,意處攝十八界之七心界故 ,非異者同是一心故。此義既明,更進而言對於心理學上之 要點。 六、要點 (一)本能潛藏之要點 本能在普通心理學,最為重要, 所謂先天的良知良能是。例如孩提知吮乳,長則發達兩性之 愛情等,較之學與習然後顯現者,不可同年而語。燕子含泥 ,巢居屋梁,不待師授,非他鳥所能,其本能有足多者。有 一種昆蟲,能將某動物之神經,針以毒質,使不遽死,將其 卵子輸入該體,使孵化生長時,得有食料。他如蟻群成隊, 列陣而鬥﹔蜂巢釀蜜,式符幾何﹔蜘蛛張網,巧奪化工,凡 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此種能力,既名本有,則非新生可知 。未發現時,藏於何處,潛於何地,固有趣之問題也﹔或以 為本遺傳性而來,或以為仍是機械的作用。試問若為遺傳者 ,長時若能,幼亦應能,幼時若能,長亦應能。何以或能或 否,竟有一定期限﹖若謂機械作用者,則同機械應有同樣之 作用,同作用應有同樣之機械,何以事實竟不盡然﹖ 290頁 若以意處與意界說明之,則渙然冰釋。蓋本能之種子,潛藏 於意處意界中,待因託緣,而後發生現行也。 (二)反射運動之要點 普通心理學,謂心有二種力。一 曰離心力﹔二曰向心力。向心力者,外來擊刺,經過五官, 則起交涉,而報告中樞神經是。離心力者,由中樞神經發號 施令,以抵制外界,或發生行動是。此為有意識之狀態。尚 有一種作用,不報告中樞,不受中樞命令,而營下等無意識 之運動。乃反射運動也。如人呵欠則兩手隨張﹔夢中被人刺 耳,則知反側﹕受人赳擊,不待思維,即以手格。夫有意識 之運動,由意識發動行為。普通心理學可以說明。至無意識 之運動,彼僅以枝末神經當之,則不能滿吾人之希望矣。蓋 枝末與中樞,既同為神經,何以一有意,一無意﹖實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詎知心有體有用。意識為心之用,意處意界為 心之體。心之用發生運動,其象顯,心之體發生運動,其象 隱耳。 (三)記憶可能之要點 記憶者何﹖由眼識耳識等所經過 之印象,再現於心意者也。行為派之心理家,不認有記憶。 蓋此為純粹的心理作用,亦即純粹的精神表現,故與行為派 不能並立。機械論的心理學家,則以為如留聲機之發音,純 為物理的現象。生機派之心理學者,則以為生力之發動,在 行為派之武斷不足論矣。心而如留聲機者,試問機械何處﹖ 發機何人﹖生力能發記憶,何以有時發動﹖有時不發動﹖發 動之時,何以有記憶與被記憶兩種之狀態﹖不知五塵落謝影 291頁 子,轉而成意處與意界。此意處與意界所藏者至適當機緣時 ,由作意想念諸心所,舊事重提,而發生此作用也。 (四)睡眠現象之要點 睡眠亦為有趣之現象,西人頗好 研究,而佛學言之最詳。在通常心理學之視睡眠以為無意識 之狀態,不如生物與非生物之分,端在有無意識上定標準, 既無意識,與死物何別。佛學謂睡眠為一種心所,與無意識 絕然不同,不過非平時之明了意識,與定中之惺惺境界耳。 而其獨頭意識,一門內轉,固與向外發展無異,即使極重睡 眠,心識作用盡行停止,猶為生人,而非死物者,有意處意 界之心體也。 (五)靈魂說明之要點 靈魂在佛學上有兩重觀念。一則 如三論之破神我是﹔一則如有部之說中有。俱舍論之談犍達 縛,唯識之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皆相似於靈魂。蓋欲說明 人生之去來,三世之因果。若執常住不變,實有一物,獨存 千古,固同外道。若謂四大歸根,我尚何存﹖又落斷見,故 知舍身受身,定有一類相續,然後三界輪迴之義乃能安立。 吾人之汲汲於超凡入聖,出脫生死,奈有此耳。不過外道執 為固有的,內學明為流動的,固定則牛常為牛,馬常為馬, 無出離之可言,流動的則倏焉而人,倏焉而天,有修證之可 望。若依普通心理學家,謂吾心乃機械的。或現象的,則無 靈魂之立腳點。佛化的心理學,固無往而非說明靈魂者,所 謂生死蘊,根本識,十二緣生等,皆帶有詮表輪迴論之任務 ,而其歸宿之點,則為意處與意界,楞嚴云﹕「分別 292頁 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 舍離等,昧為冥諦是也。」 (六)變態心理之要點 變態心理,一由精神病使然﹔一 由催眠術所影響。據西醫之報告,謂同一人也,今日之事, 至明日則忘,且別成一種人格,對於昨日所為,或批之評之 ,笑之罵之,自己毫不覺知,前後有若隔世。此現象則非通 常之心理學所能答矣。詎知意處與意界,所舍藏多生以來六 塵六識之種子,剎那剎那,新新不住,有若暴流,其表現於 外者,不過什一。每一受生,必有其引業與滿業,以完成其 一期之果報。於或時期亦能將多生之引業與滿業,現其縮影 於一身,而形成變態的心理。催眠術由施術者與被術者之間 ,成立一種契約。故被術者必犧牲自己之意識,以服從於施 術者﹔其施術者,放大一己之意識,於被術者之意處與意界 中,而作種種之活動。 以上所述,僅就通常心理學所不能說明之要點而言。實 則意處意界,其足以補助心理學與提高心理學之處固多也。 若就佛學之全體而論,十二處意占一處,十八界意占一界, 尚為心物平衡之小乘教。若大乘教,則專門建立於意處意界 之上。蓋唯識之七八兩識,皆以意處與意界為策源地,名詞 雖異,涵義則同,不過加一層精細詳明耳。謂余不信,請證 諸楞嚴與攝論,楞嚴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間, 猶為前塵分別影事。」憨注云﹕七識乃意識之根,為分別性 。攝論云﹕「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 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汙意,與 293頁 四煩惱共相應。」楞嚴所謂「意識之根」,攝論所謂「能與 意識作生依止」者,皆意處與意界也。是以建立於心物兩元 之上,則為小乘之十二處與十八界。側重意處意界,則為大 乘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其對於心理學之重要為何如,吾 黨之研究者其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