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熊十力所著書

萬鈞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
1978年11月初版
頁271-277


. 271頁 講義本之又一種,卷首有十五年春熊先生自序云﹕余從 成唯識論,觀護法持議,可謂周密,然審其理趣,終多未愜 ﹔有宗善巧,即用顯體,護法談用,往往近機械觀,剖焉而 配合,離焉而互倚,其何以明不測之神,而顯如如之體﹖余 始治其說而疑,疑積而求悟久之乃若有所獲,先是辛壬之際 ,嘗造唯識學概論,新知未豁,故訓是式,既成前半,遂以 捐棄。頃為此書,乃於前師(謂護法等),特有彈正,蓄意 五載,方敢下筆。當即新論緒言所謂草創之作。 初唯識章破外小實有外境,較新論詳,大體則同。其論 境不離識曰﹕凡情遍計,執有頑然實物,離識而存,格以唯 識之義,則相見緣生,既無心外之境(自注云﹕境非離心而 存,故云心外無境。),即所謂相者。稱實而談,唯是剎那 剎那,新新而起,不可量之變動,了無少分實法可得(第六 頁)。又曰﹕境界與識,同時相依而變起故,故非離識而存 (第九頁)。此仍未捨初稿之說,相者云云﹕於不離義外, 另為解釋,前所未見。則愚所謂自解其惑者也。繼破外小執 識中,釋因緣云﹕因緣 272頁 者,舊以親辨自果為義,其說是也。今於此中唯取法爾功能 為識因緣(自注云﹕功能者用義,亦勢力義,此為恆轉如瀑 流。護法以習氣功能為同物異名,吾不敢苟同。)。所謂識 者,非可偶爾突起,從無肇有,故說功能為其因緣,以遮無 因邊見,在理論方面,只合說到如此而止,若謂因(功能) 果(現識)為條然各別,同時並有之二物,則剖析雖嚴,未 免以法爾道理作死物觀。實則現識只是功能之現起,不可別 為能所二物,護法等說功能為能生因,現識為所生果。因果 同時並有,故名果俱有。彼以因果看作二物,所以成為戲論 (第十三頁)。此言有理, 而於種子與現識之關係,猶未 了然,故以護法之說為戲論。新論第十六頁自動不匱云云, 似從此脫化而出,餘三緣釋,新論所本,其下論分析識現, 假立緣生一段,亦頗有理,新論未能採入,甚覺可惜。或者 理涉玄微,更無用夫筌蹄乎﹖其後有云,唯識歸無所得,世 親三十頌明啟秘鑰,則知談用者於無可建立而假有施設,其 意存乎遮執明矣。護法窺基,何嘗見不及此,然終不免滯於 名相,以累神解,此或矯清辯之空,而不恤太過(第二十三 頁),則猶未若新論第二十五頁之斷為差失也。 次轉變章九頁,即新論第二十六頁至第三十五頁文也。 次功能章有論眾生同分一段,其言曰﹕佛家生觀,則以一切 有情之生,皆從無始時來,法爾而有,念念生滅,相似隨轉 ,盡未來際,亦不散失。是故群生雖同,分而不同源,宇宙 乃各足而互相網,此是上哲證真之談。余耽玩有素,疑怖萬 端,妄懷理度,終於淨信,斯論創造,奉此準繩,故所謂大 用云、恆轉云、功能云,乃 273頁 就眾生各具而言,不約有情共本為說(第三十三頁)。則與 新論第三十七頁之論眾生同源,宇宙一體者相反。大般若經 卷三百六十三說由真如施設一切法,又卷五百六十九說真如 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皆是佛說同源之明文,未得更以同分 解之。新論去之甚是,可知熊先生爾時,於體用深義,猶未 能體察入微也。此義幽玄,難見涯涘,失其領要,便成邪說 。將在下文詳述之。其下四義難護法功能說﹕第一功能,當 體受稱,非因緣之目。第二功能,皆為全體,非可剖分。第 三功能,習氣非一,亦都為新論所取。第四功能,有生滅無 增減,則否此中附識有云﹕性者即生滅不已之生力,而非可 懸擬一恆常不變之理體以為性,此誠王子獨到之解,為宋明 諸儒所不能論(第三十九頁)。又自註云﹕力按﹕船山蓋主 眾生共一生源而出,此與吾宗義天地懸隔,此皆足以見其游 移不定之情,而尊聞錄以后,始同王說,則應特別注意者也 。又能習差遠三義,新論所本。 次現色章,辭意與新論異,初談根中,先斥護法許根塵 各各自有種子,次謂根者生之攝持,體非心識,亦非物塵, 幻似妙色,強以淨色名之,故肉體可死,而根則亙古等流, 無有死期。又次謂根與器界互相涉入,而為器界之中心。又 次謂根者,心依而用之以轉物,亦依而執之以化於物,操心 物衰亡之機。又次以七事證成有根,又次謂根與器界,無始 俱有(皆見第五十頁至五十五頁)。就中惟第三項為新論所 取,其餘實亦難解。然以與新論第六十五頁所謂存而不論者 並論之,可知熊先生初非不欲申明舊說。 274頁 因明大疏刪註,亦為其十四年授課北大時所作,刪基師 因明大疏之繁而註其要,便利初學,有其價值。惟解現量, 引顯揚聖教論卷十一文,而遺同類生、異類生二項,新論之 談感識,乃有不盡,下當論之。其餘無關大義,不贅。 十九年一月十七日中央大學日刊所載湯錫予先生講演錄 ,有云﹕熊十力先生昔著新唯論,初稿主眾生多源,至最近 四稿,易為同源。是除十二年、十五年之二稿及新唯識論外 ,猶有第三稿,愚所未見。然尊聞錄第二頁,謂唯識書第三 稿中有一段曰﹕諸有生物,其生也,原各各獨化,都無終始 ,不隨形以俱盡乎﹖抑宇宙有大生焉﹖肇基大化,品物流行 ,故生物稟此成形,其形盡而生即盡乎﹖由前之說,則生界 為交遍﹔由後之說,則生界為同源。前說佛家主之,後說世 間多持之。吾印持前說,則其大旨,猶承初二稿之說。 尊聞錄記熊先生──三年至十九年之論學語及信札,其 中論形色即天性,論佛家言無我而實大有我在﹔論梏於形, 囿於習乃失其本來﹔論人類中心觀念,得進化論益有根據, 故植物亦有生命。論智即本體,論佛果境界是非人生的境界 ,皆為新論以下三書所本。同源之說,即亦決定於此。其理 由有二﹕一、第六頁云﹕所謂與萬物而為一體之仁者,仁即 源也,我與萬物所同焉者也,是無形骸之隔,物我之間,故 痛癢相關也。二、第七頁云﹕同源云者,雖已承有萬物公共 的大源,而他畢竟不是外於萬物而別為空洞獨立之一物,他 是遍為萬物實體,所以人和物雖若殊形, 275頁 而語及實性,則是渾然一體,一體故無內外彼此。人若除計 我之執,這內外彼此等疆界,便一齊打破,立時了悟本來一 體。若以此與新論等所說者對勘,知其猶未能暢所欲言,則 洪濤漰沛,源乎濫觴也。至其對於輪迴之態度,則既以復生 而疑之已,又說人生所造業力,暫時不散,世俗幽靈之事不 盡無,是故破破新唯識論乃有此理存於信念上之言。夫幽靈 之事,既非盡無,則定有道理可說,必取共信,終非所謂絕 學無疑者也。下更論之,其餘亦頗有切中事理,足以發人深 省之說。又書末有云﹕新唯識論雖從印土嬗變出來,而思想 根柢,實乃源於大易,是故此書為其思想與佛法分途之出發 點。所謂大易者,實即船山易傳耳。 新唯識論承初二稿(愚未見第三稿,故云然。),及尊 聞錄之說而極言恆轉。破破新唯識論、十力語要二書暢論體 用以輔翼之,其意蓋欲即用顯體談本體之流行(語要第三十 頁),剛健創新歸於中國思想(又第二十八頁)也。澄鑒冥 會,精思十年,盡廓枝辭,獨標懸解(新唯識論序),不可 謂非盛事,而愚則猶有不能已於言者,昧舊師之說而終始於 衡陽,得中觀之似,而輕易於承當。故其思想系統,與夫評 斥舊師者,皆欠妥當。易言之,即未至成熟時期,上已敘其 原委,次當一一拈出。 二評所謂基師執識 新唯識論第三頁云﹕唐窺基法師序唯識曰﹕唯遮境有, 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 276頁 其實。此非了義,認賊作子,過莫大焉。又自注云﹕此言成 立識者,所以簡別於心空之見也。彼許識不空故,心亦識之 異名,此皆非是,遂基師本意故。基師成唯識論料簡卷三云 ﹕無性攝大乘論以依他起(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 漏無漏皆依他起),圓成實覺別除所執依他起覺,若不觀察 依他起空,如何論說除依他覺﹖故知加行亦遣依他﹔若不觀 空,如何除遣﹖故於有無總觀為空,方得名為圓成實覺。於 此能證圓滿真如,梁釋論(梁真諦譯世親攝論釋)云﹕若菩 薩依初真觀入依他性,由第二真觀除依他性,則捨唯識相, 故有云真諦釋論除依他性失論所宗者,未識真諦意,違依他 言,自論觀境,非是法相說依他無故。此真諦善得論宗,基 師未許不空,明文如此,則其所謂識簡心空者,立識以簡頑 空之徒,撥俗諦亦無心意者也,是故靈泰成唯識論疏抄卷一 云﹕滯空者乖其識者,即是損減執真實道理也。損減所執之 道理,而以為真實,現見父母當其前而故作不知,背經反常 ,莫此為甚。故必斥之曰滯、曰乖而簡別之。不然基師縱非 上智,亦非下愚,何能前後矛盾若此﹖ 或曰﹕基師惟許加行觀空,不許法相亦空,執識之言, 似非誣罔,答曰﹕法性湛寂,字之曰空,空為道源,亦名實 相,故必加行策勵以觀之﹔觀而有得即無所待,淵鑒澄澈, 萬法皆如,更無留滯執著於其中,然後指點迷徒,告之曰此 是心,此是識,令由宛爾解了真常,是之為俗諦。故非無者 ,非如兔角之無也。不然,彼既實有,觀孰從而空之,則加 行為妄作矣﹗ 277頁 解深密經測疏卷十三云﹕佛性論卷二云﹕分別、依他二 性極無所有故,緣此顯現真實性。此譯家謬,遣依他起,違 自宗瑜伽等故,是則依他不空。測師妄計,瑜伽師地論卷七 十四明說入第三時(入圓成實),除遣第二(依他起),與 基師之說合。素鄙多聞,不求完備,乃以基師之所不取者加 之於基師,此熊先生之所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