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張孟劬先生論學書

歐陽漸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冊
1978年3月初版
頁375-378


. 375頁 孟劬先生大鑑﹕辱賜書與人論學,誠欽悲智,不圖世愈 亂而道乃愈真也。大乘之學,發揮於龍樹,光大於無著。龍 樹、無著,和融於一,乃見端倪。不獨竺賢,此方天台嘉慈 ,皆茲誕育。唯祧其繼別之宗,身在山中,難識廬面。若褅 其祖之自出,智過其師,乃堪助我。晦者闡之,誤者釐之, 疏忽者顯之,不及者補之,然後乃能繼志述事。孝子慈孫, 慈恩嘉祥天台之後,苟念及先恩,不應若是耶﹗明季大老, 無籍苦研,法寶今光,事半功倍,摩娑俯仰,此其時矣﹗ 此方好離一切法,獨頭獨腦,超說真如,以是百弊叢生 ,通身是過﹔不知法真法如,但是一切法,無別實有真如, 此一事也。 此方又不知心具一切法有種現之別﹔而儱說一心,以是 又百弊叢生,通身是過 (攝論,無漏種寄賴耶中轉) ﹔不知 種則一時相網一切攝一切。現則緣而後起,各不相到,此一 事也。 此方又不知唯識之理,各自有其分別﹔法界絕不相淆。 然諸各界雖不應不淆,而 376頁 周遍無餘,光光相網﹔譬一山河,乃無量人之山河。相似一 處,豈其實一山河為無量人共緣若如是執,處處相礙,此又 一事也。 智論、攝論、集論談此三事,縷析條分。既爾萬界圓呈 ,又復法相不亂﹔我輩應暫置先入為主之說,姑且虛心融貫 ,有得再來,亦唯獻替於開宗,不可服從於祧嗣,然後乃有 裨益矣﹗ 性具之說,始於南嶽。具義是蘊義 (亦即伏義。法華玄 義第二,南嶽舉眾生、心、佛三法釋妙,謂如經為令眾生開 示,悟入佛之知見。然眾生無佛之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 知見蘊在眾生也。等下雖說一眼具諸用義,佛但是諸法實相 義,心純是法義種種﹔然彼界具此界義,蘊字義極顯明也) 。智者用以釋法華十如是法,則具義是網義 (亦即現義。法 華文句第九,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為權﹔照其自位,佛 界十如名之為實,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中具義是網義 ,照自義是現義) 。故具義之釋,當以龍樹無著種子義、唯 識義、三性義 (依他不執即圓成,無別圓成玄義第二,佛豈 別有法,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函大蓋隨大並非離一切法有 別實真如) 為釋﹔然後無過。楞伽妄是真是常,聖人亦現離 妄法而有相生,此還即是妄﹔所謂了達一切唯是自心所見。 圓覺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必能善說諸 如是經義,乃能說具義 (楞伽另有詳解與台家解不同﹔此一 學期解此甚詳,不能錄呈) 。 智者性具,原自意是,但說太含渾,不善解釋。如性善 惡論,愆尤叢集,豈能免過哉﹗不能免過,豈得謂之智者啟 之哉﹗然賢肖兒孫,不至如是,此豈賢肖兒孫哉﹗ 377頁 略舉性善惡論數處,直是外魔。智者之後無兒孫,遂令 其祖受累,而猶護庇之耶﹗ 一、此論諸佛眾生,自無始劫前,未有識心時,而真如 妙心,不遷不變,常住堅凝 (此離法說如也。智者說相如如 是,相相如是,未嘗離法說如) 。 二、真如不變隨緣義,迷失起信論中。 三、冥伏之圖。不解一為無量義,是各各周遍法界處, 不合一界具九界義。 舊作(圖略) 應作(圖略) 處點圈與空圈量等。點表隨一界現﹔空表隨餘界伏。 若不充滿,則有不及此界內,焉含到餘界。 凡開宗人有所悟入而非地上菩薩,則陳義必有疏漏,全 恃後代兒孫,盡忠補救。智者吾服其天資超邁,以未得讀無 著諸論,而能見及性具義,豈是凡才。然不得種子義而釋之 ,空疏儱侗,神秘盲從,豈是到家。此說雖起智者而質之, 應亦首肯,何也﹖有龍樹、無著說在故也。 378頁 不此之解,而徒破其善惡義,則彼可說我之善,非世所 謂善 (非漏、非無漏之善) ﹔我之惡,非世所謂惡 (漏、無 漏、非漏之惡) 。我之所謂善是善,如我之所謂惡是惡﹔如 世間所謂善惡。但遍計非究竟也。揆諸解深密、楞伽諸經, 無不相合也。又若但破其具義,則彼有說﹔說曰﹕我之所謂 具,性具修不具,九界修惡,一界修善,原自不相淆也。性 可一時具也,性具則善惡自無礙也,所謂伏也。學堂事忙, 無暇多論,略呈一、二,伏維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