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異部宗輪論述記」
梁啟超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5冊
1978年11月初版
頁105-113
.
105頁
一、本論之價值及傳譯源流
異部宗輪論者,世友菩薩敘述佛滅後五百年間印土教團
分裂蛻變之狀態也。述記序論云﹕「人隨理解,情見不同,
別而為類,名為異部。所主之法互有取捨,喻輪不定,故曰
宗輪。」命名之意,略具於是。佛教二千年來,循進化之公
例,常為不斷的發展,其最顯著之跡,則由小乘而進為大乘
也。大乘派別雖肇興於印度,而實光大於中國,故治佛教史
者多能言之。小乘派別,則雖在印度,所謂兩部、四部、十
八部、二十部等名稱,雖散見群籍,然語焉不詳,學者憾焉
。既不審小乘蛻變之跡,則大乘發展之途徑,絕無由說明。
於是生出兩種偏至之論,其一則如中國相傳舊說,謂佛在世
時大乘教已圓滿成立﹔其二則如歐洲多數學者所倡「大乘非
佛論」。兩說各馳極端,而皆非其真也。吾以為欲對於佛教
史為系統的研究,宜破除小乘大乘名目,觀其
106頁
各派相互之影響,而察其教理蛻進之所由,而惜乎此類資料
,缺乏已極也。本書雖極簡略,不能使吾輩滿足,且又為一
派私言,持論不無偏至,然既別無他書能視此更完備者,則
吉光片羽,其至可寶矣﹗
造論者世友菩薩,或譯為天友 (如世親亦譯天親), 或
譯音為婆須蜜,為伐蘇蜜多羅,「禪宗」所謂西土第七祖者
,即其人也。婆須蜜集序文稱其當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
則其道行階位之尊崇,可以想見。其所著書譯出,今存藏中
者尚有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二卷,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此即有名的六足論之二足說詳次篇)、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
論十卷、別有眾事分阿毘論十二卷,則品類足論之異譯也。
品類界身二足,為說一切有部之寶典,據此可知,其為「有
部」大師,但其年代,頗存異說。據「西域記」 (卷三) 言
迦膩色迦王結集大毘婆沙時,世友實為首座,茲事在西第二
世紀初期,實佛滅六百年後矣﹗據達磨多羅禪經 (卷上),
則婆須蜜 (世友) 為優婆囗多之弟子,為僧伽羅叉之師。案
囗多為阿育王師,羅叉為迦膩色迦王師,皆確有考證。兩王
相去三百餘年,世友雖壽,斷不容前後相及,彼若誠為囗多
弟子,則當是西曆紀元前百餘年之人,若誠為羅叉師,則當
是紀元後六七十年之人。今考大毘婆沙實解釋迦多衍尼子之
發智論,而發智論又似解釋六足,然則著品類界身二足之世
友,決當為迦多衍尼之前輩,無緣參預婆沙之結集,故多羅
那達氏之印度佛教史,疑為有先後同名之兩世友。 (達氏為
十七世紀之西藏人,著印度佛教史一書,一八六九年譯成德
文在俄京
107頁
出版歐人治印度學者甚重之) 以吾臆斷,則西域記所言世友
加入結集,不過一種神話,殆非事實。(說詳讀毘婆沙條下)
但本論中述及佛滅四百年後事,則其能否逮事優婆囗多,亦
成疑問。 (囗多為阿育王師,王以佛滅後二百十九年即位)
要之,世友必為西曆紀元前之人,而為「說一切有部」之耆
宿,可斷言也。
此書中國前後有三譯本,今大藏中合為一卷,其目如下
。
第一譯 十八部論 譯者 失名
第二譯 部執異論 譯者 陳 真諦三藏
第三譯 異部宗輪論 譯者 唐 玄奘三藏
十八部論舊題為失譯,但其頌文中有「羅什法師集」一
語,其正文之「他鞞羅」三字下又夾注五字云﹕「秦言上座
部」也,據此則似出鳩摩羅什矣﹗但其發端冠以文殊師利問
經,分別部品一篇,殆後人所羼增耶﹗ (文殊問經梁僧伽婆
羅譯遠在羅什後,此所錄者其第十五品也。) 真諦之部執異
論與宗輪內容全同,慈恩述記言所以再譯之故謂「昔江表陳
代已譯茲本……詳諸貝葉。校彼所翻,詞或爽於梵文,理有
乖於本義。彼所悟者必增演之,有所迷者乃剪截之,今我親
教三藏法師玄奘以大唐龍朔三年七月十四日,於玉華宮重譯
斯本。」蓋謂真諦本有舛誤也。其舛誤處,述記具辨,今不
引。
大藏中只有論,而述記不存。唐代經錄,亦未著錄。惟
日本有單行本,論文簡略,不足饜心。慈恩躬承奘師,博極
群籍,其所疏解,價值可推。翻刻流通,亦弘法者所當有事
也。
108頁
二、二十部之敘述
論中首敘佛滅後百有餘年無憂王 (即阿育王) 時,佛教
徒因議大天 (摩訶提婆) 所倡異論五事 (下詳), 分為「上
座」「大眾」兩部,後即於此第二百年中 (秦譯作百餘年)
, 由大眾部分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
雞胤部 (秦譯作窟居部,陳譯作灰山住部)。 尋又分出一部
曰多聞部 (秦譯作施設部) 。尋又分出一部曰說假部 (秦譯
缺,陳譯作分別說部)。 及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
亦名大天,重辯「五事」,因乖諍復分三部﹕(一)制多山部
(秦陳譯皆作支提山部), (二)西山住部 (秦譯作佛婆羅部
,陳譯闕), (三)北山住部 (秦譯作鬱多羅斯羅部,陳譯作
北山部)。 此百餘年間,為大眾部分裂時期。共分八部,合
本部共為九部 (陳譯無西山住部,又將 [支提] [北山] 合
為一,謂大眾部所屬共七部,其致誤之由,蓋緣舊說皆言有
十八部而本論所舉實二十部,真諦欲強合 [十八] 之數,故
任意合併,不知十八部云者不計兩本部,二十部云者,則並
本部算入也,述記已詳駁之矣)。 上座部在佛滅後二百年中
,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一)說一切
有部,亦名說因部 (秦譯作薩婆多部)。 (二)即上座本部,
轉名雪山部。未幾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犢子部 (陳譯
作可住子部)。 尋又由犢子部分出四部﹕(一)法上部 (秦譯
作達磨鬱多梨部), (二)賢胄部 (秦譯作跋羅陀耶尼,陳譯
作賢乘), (三)正量部 (秦譯作三彌底), (四)密林山部 (
秦譯作六城,陳譯作密林住)。 未幾復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一
部,名化地部 (秦譯作彌沙塞,陳譯作正地)
109頁
。又從化地部分出一部,名法藏部 (秦譯作曇無德,陳譯作
法護)。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飲光部,
亦名善歲部 (秦譯作迦葉維亦名優梨沙)。 至四百年初,從
一切有部復分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 (秦譯作僧迦
蘭多亦名修多羅,陳譯作說經部亦名說度部)。 此百餘年間
,為上座部分裂時期。共分十部,合本部為十一,列表如下
﹕
┌一說部 ┐
┌大眾部┌┼說出世部 ├──第一次分出二百年初
│ (摩訶┤└雞胤部(灰山住部)┘
│ 僧祇)├─多聞部────────第二次分出二百年中
│ ├─說假部(分別說部)───第三次分出二百年中
│ │┌制多山部────┐
│ └┼西山住部 ├──第四次分出二百年末
└上座部─┼北山住部────┘
├雪山部(上座部本部)
└說一切有部(說因部,
亦名薩婆多部)三百年初分出┐
┌────────────────────────┘
110頁
│ ┌法上部 ┐
├─犢子部─┤賢胄部 ├────第一次分出三百年中
│(可住子部)│正量部 │
│ └密林山部 ┘
├─化地部(彌沙塞部)─法藏部───第二次分出三百年中
│ (曇無德)
├─飲光部(迦葉維部)───────第三次分出三百年末
└─經量部(說轉部,亦名說度部)──第四次分出四百年初
三、考證及批評
據以上所敘述,析其條理如左﹕
(一)佛教分為兩大派,耆宿長老為一團,曰上座部。此外多
數青年信徒為一團,曰大眾部。而上座部常以正統派自
居。
(二)兩派之分,在佛滅後二百年前後,即阿育王時,其動機
在「大天五事」。
(三)分派後一百年內大眾部先分裂,共成九派。
111頁
(四)分派後逾一百年,上座部起革命,新派別為說一切有部
(省稱有部)。 舊派退居雪山,仍襲上座名,而有部遂
成為正統。
(五)有部成立後,百餘年間,次第分裂,共為十派。合雪山
之舊上座部,則十一派。
右騭實是否完全正確,試參考他書一評騭之。
第一、上座大眾之分,果起於佛滅百年後乎﹖嘉祥大師
三論玄義云﹕「如來入涅槃,諸聖弟子於祇闇崛山中結集三
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迦葉所領,但有五百
人。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為萬數,婆師婆羅漢為主
,後多人來結集三藏,迦葉並不許之。」嘉祥此說,未詳所
出,但其絕非杜撰無疑。 (疑律藏中必有之,以浩博未及細
查。) 又摩訶僧祇律 (卷三十二) 記迦葉等五百人結集竣事
時,窟外千人,群起致詰,迦葉卒乃宣言曰﹕「未制者莫制
,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據此則上座大眾之分,實起於佛
滅後之數月。而動機則在經律之結集。此次結集,以迦葉、
阿難、優波離等為上首,其所出之經則四阿含、律則十八誦
律,皆所謂小乘者也。惟大眾部所傳之增一阿含,中多含大
乘義 (印土小乘各宗雖俱宗阿含而所傳之本各不同,我國之
增一阿含乃法顯與摩訶僧祇律同時得之,摩訶僧祇律既為大
眾部之律,則增一應亦大眾部之經也), 然則兩部之分,蓋
由祇闇窟內結集三藏諸長老,墨守佛早年所教,以之泐為定
本,而窟外多數之青年,抱進步思想者,深為不滿。自爾以
後,佛教遂隱然分為兩派。特至阿育王時,始建堂堂之旗鼓
以相抗耳﹗本論謂純起於佛滅百年後,似
112頁
未探其本也。
第二、大天 (摩訶提婆) 為分派最重要之主動人,殆無
可疑。但彼果為何等人乎﹖為何時代之人乎﹖在佛教史上實
成一大問題。本論言大天有二人,前者即首倡五事異說之人
,在第一百年之初,論主對於其人,不置可否。後者為重提
五事之人,在第二百年之末,論主稱其多聞精進。相去百餘
年,同一人名,同一事蹟,而強指為二人,實不合情理。印
度人時代觀念最不明確,此必本為一人一事。而傳說兩歧,
論主兼採而誤混耳﹗以理度之,則其人為第一百年初之人,
為大眾部之確立者,殆較可信。然則其人之道行果何如﹖述
記敘彼小傳。凡數千言,則彼乃烝母、弒父、戕友、誑徒、
誣佛之大惡人也。此說錄自大毘婆沙 (卷九十九) 原文,蓋
「有部」所傳。慈恩因所疏者為「有部」之書,故引其說以
為釋。其別著之瑜伽略纂 (卷一) 乃褒譽大天,而分別功德
論亦云﹕「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則其人格之高可想。三論
玄義云﹕「摩訶提婆 (大天) 取諸大乘經納三藏中釋之,諸
阿羅漢結集時,已簡除斯義。而大眾部用此意,上座部不用
之,因爾起諍,遂成二部。」此說似最得真相。然則大天者
,實創立大眾部之人,亦即大乘教之遠祖。對於當時上座長
老,實行宗教革命,無怪自命正統之「一切有部」銜之次骨
也。而婆沙種種誣衊之辭,抑徒自暴其褊心而已。
第三,派別何故盛興於阿育王以後,又極可研究之問題
也。佛滅後百五十二年 (西紀前三二七)
113頁
,亞歷山大大王大軍侵入印度。印度為馬基頓領土者垂十年
,自此與歐洲交通日繁,大受希腊文化之影響,思想隨而蛻
變,此新教義發生之第一原因也。越五十餘年,而阿育王統
一全印,前此佛教僅行於中印摩竭陀附近一帶而已,阿育灌
頂後,乃派人傳教於四方,彼其政權所及之地,即教權所被
之地,夫宗教必須有順應環境性乃能生存,佛教既普被於種
種異言異俗之民族,則其所詮譯所理解自不能悉仍其舊,當
然各帶地方的色彩,觀其諸部之名,如所謂「灰山住」「制
多山住」「西山住」「北山住」「密林山住」等,皆以地為
識別,則其含有地方黨派的意味,殆無可疑,然此實自阿育
傳教啟之,此新教義發生之第二原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