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釋宏印
佛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12 出版)
頁1∼5
1頁
諸位與會的各界貴賓、諸位學者專家:
今天的「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 能夠在國立台灣大學舉行,可
說十分富有創意, 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社會、台灣的宗
教等等諸多現象, 其形成背景與衍生的問題,就像台灣寶島四百年來
的遭遇一樣, 充滿著移民性格與改朝換代的繁雜變遷!今天,各位學
者選定以「台灣佛教」為範疇, 探討四百年來的台灣佛教歷史,它的
過去種種與目前現象, 為未來台灣佛教做規劃、做參考,本人十分欽
佩諸位專家的專業領域, 並借此機會,略抒個人對台灣佛教的過去現
在與未來,孤陋淺見,並請大家多多指教!
台灣的佛教歷史, 從早期荷蘭,西班牙時期,那階段充斥著混合
的「泛靈信仰」, 談不上顯出佛教的特色,接著進入所謂「明鄭時期
」, 由於大量中國南方漢人的遷入台島,由福建閩南色彩的佛教,被
官方及民間移入台灣, 那時期的佛教性格,表現濃厚的三教(儒、釋
、道)混合色彩,帶有民俗信仰,十分濃厚, 也看不出佛教思想、佛
教特色的面貌。
明鄭的短暫階段, 即進入「清代時期」,滿清經營台島較久,那
時期台灣佛教, 由於閩人僧侶入台較多,而台灣僧人亦多少到中國遊
學, 有清一代,台灣佛教即表露出受大陸佛教影響的趨勢同時混合著
白衣齋教的閩南民俗性格。 從一八九五年滿清戰敗,割台灣給日本,
從此台灣佛教, 隨著族群命運改朝換代的更替,多了一種殖民政策下
的「日化佛教」影響, 歷經五十年的日本統治,使台灣佛教原本「先
天不良」又加上「後先天調」變成大陸佛教, 台灣佛教、日本佛教多
重多樣的混合面貌, 不過,那時期的佛教,卻能漸漸表現佛教的獨自
性格與特色, 佛教人口族群,表現在文化、教育、弘法等形態方面,
2 頁
亦漸漸有了較出色的面貌。
戰後的台灣, 佛教也隨著回歸祖國,同時也因為國民黨政府來台
, 跟隨政府來台的大陸僧侶更多,這群逃難入台的僧人,不乏德學俱
優之士, 使得台灣佛教在中央政策配合下,可以說起了重大的變革。
過去那種閩南化、齋教化、日本化, 都受了大陸佛教有力的改革與扶
持, 戰後的政治政權更替,也直接或間接的有力改造了台灣佛教,顯
然的, 這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因果宿命,它是多種內因外緣的緣起
組合吧!光復後, 台灣佛教的演變與發展,戒嚴前後形成一明顯的分
水嶺; 戒嚴時期佛教能發揮的舞台空間受限,大祇說來,江浙區域色
彩的大陸佛教, 在北台灣政治中心的領頭下,支配了台灣佛教的活動
性質與範圍, 以本省本土性質的台省佛教,一時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制
。 但是,大陸的中國佛教,它的傳統派系與意識形態的多元紛岐,其
包袱與問題照樣的也同時移植到台灣來, 甚至今日台灣佛教問題的積
習難改,其包袱問題就是傳統中國佛教在台灣的延續。
台灣政治, 隨著戒嚴解除,台灣社會,它潛伏的社會多元生命力
,隨著民主的腳步,各種力量都迅速的湧現出來。 佛教在台灣解嚴後
的新環境, 有了「自覺性」的新情況新面貌,簡單的說,它漸漸的揮
別了中國佛教的舊傳統, 台灣佛教的族群,正熱烈的思考佛教所面臨
全世界關注的「現代化」問題。 勇於提出對傳統反省、批評,在近代
高僧太虛大師啟蒙的新方向, 其紹續者印順法師又久居台灣,台灣佛
教在進入民國六十年代後, 一股新生的新力量,正漸漸壯大並擴散其
影響力, 新思想、新思惟,有別於傳統的新體制、新風格、新組織、
新活動正如百花齊放的開展, 它的孕育推動力,應該功於太虛、印順
、慈航倡導的「人生、人間」佛教了!
回顧台灣佛教的過去, 真是因緣繁雜,路程艱辛,而檢視台灣佛
教的「現在」,本人的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台灣佛教近二十
年來的演變發展, 人才輩出,活動頻繁,從道場硬體而言,舊的重修
、或新的新蓋、大小佛寺與精舍,蓮社或居士林, 真如雨後春筍,法
會誦經、佛七禪七、禮懺共修等傳統形活動,可以說無日無之, 日日
時時,梵音佛事,十分興旺。
現在的台灣佛教, 在軟體的文教方面,有關教育的佛學院,研究
所甚至社會性的大學,已辦的正要籌備的,越來越多,其素質亦日漸
3頁
提昇, 慈善救濟與弱勢關懷,其成效可觀,僧侶居士熱心弘法,講座
法筳常轉,信眾增多。 比較不足的是「學術」領域,雖有學人頗多,
可能因傳統佛教長期重「行」輕「解」的積習, 風氣不佳,學術研究
的環境與生態,仍難以跟歐美及日本相比較。
再從思想義學與修持方面作考察, 佛教的母體發源於印度,其後
分南北兩傳及藏傳三大支脈,並衍生眾多宗派分流。 基本上,台灣佛
教屬於北傳中國佛教的系統傳承, 因為中國佛教演變到明清時期,大
體而言非常式微衰敗, 天台華嚴日漸不振,禪宗門庭微落,淨土念佛
一時稱盛, 明清以來的佛教,整體而言,出世逃世的性格濃厚,缺乏
積極入世的人間關懷, 這情形,一直到太虛,印順兩位大師思想,其
「人間佛教」的理論理念, 回應原始佛教阿含經,直探釋迦本懷,使
得今日的台灣佛教, 學佛風氣的盛行,「人間佛教」的思想知見及口
號,確實是主要的推動力!台灣佛教,目前較大的派系與道場, 如佛
光山、 慈濟功德會、法鼓山莫不口口聲聲弘揚人間淨土或人間佛教為
號召。 以傳統禪宗自居的中台山或一些淨土專修專宗道場,其信眾仍
然眾多, 另方面藏傳密宗或南傳泰國與斯里蘭卡的佛教,近年來亦漸
漸引入台灣, 台灣佛教,隨著社會多元開放的時代潮流,又開始展現
另一新的風貌!而另一值得注意的宗教新現象, 那就是打著佛教旗幟
的新興宗派, 讓人魚目混珠的呈現一種新氣象!從以上台灣佛教形象
的整體觀察, 我們可以說,台灣佛教已非舊傳統的中國佛教所能涵括
了!
如果從國際佛教來思考台灣佛教的主體性及特色, 顯然的台灣佛
教作為族群社會的文化意識, 則「自覺性」的獨自特色,仍然不夠深
刻凸顯; 如果從南北傳顯密各宗派中,怎樣塑造台灣佛教在佛法義理
的思想深度及廣度, 這方面,個人以為久居台島的印順法師,其大量
淵博的著作, 無論從現代的學術成就,或從傳統的宗教修持觀點,印
老的著作,應該更進一步受到肯定與推廣。 可惜的是,以個人觀察,
印順思想在台灣佛教, 誤解的似乎比理解的多,這對當前的台灣佛教
,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吧!
當前台灣佛教, 由於寶島近四十年來的安定,在經濟繁榮的帶頭
下,佛教也隨著帶來一片繁榮新景象; 不過,在一片繁榮的表相下,
佛教教團,也明顯的衍生一些值得憂慮的現象。佛教修持的法門,傳
4頁
統傳承下來的三藏十二部, 原本宗派法門眾多,但是,現今的不同派
別, 演變到彼此門戶森嚴,山頭色彩,各擁地盤,互不往來,道場子
孫化、私有化, 喪失佛制十方道場的精神,道場寺院功利商業氣息,
越來越濃。 如果寺院道場,沒有修道的氣氛與情操,宗教精神迷失,
走入商業氣息,完全「俗化」,佛教前途真是堪憂!
現今的台灣佛寺, 越蓋越多越大,卻往往僧侶住眾稀少,硬體建
築粗俗簡陋, 或者流於豪華富麗,顯不出東方宗教建築風格,尤其缺
乏環保意識, 有時任意破壞山林生態,令人浩嘆!佛寺的文教活動軟
體方面,也是跟不上硬體,經懺佛事、水陸法會,似乎氾濫嚴重。 個
人曾參訪南北傳各國佛教, 對台灣佛教(中國佛教)的水陸超渡法會
, 如此獨盛,深深覺得它是僧侶素質不高及僧侶墮落腐敗的可怕原因
吧!
再從弘法方面作反省, 流行的法門,以方便法門較盛行,台灣佛
教徒雖然眾多, 可惜大都仍停留在消災求福求功德,求長壽求發財等
等俗世利益的追求。 為生死求解脫的淨土信眾固然很多,發菩提心,
具有入世社會關懷, 懂得真實「菩薩道」的人間關懷者,屬於少數菁
英的知識份子,對治灣佛教的整體反省,真是憂喜參半。
如果以台灣佛教的現況, 前瞻未來,在國際佛教中,如何開拓營
造台灣佛教, 具有「自覺性」的獨特面貌,那真是需要四眾佛弟子共
同努力, 尤其份演領導的推動者,其學養與操守應有一定的德學成就
與典範, 台灣佛教,想在文化、教育、弘法方面有國際水準的良好表
現, 必須在人才培育、組織制度、教團運作作更大更多的改革與突破
。
面對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 台灣佛教徒不應妄自菲薄,地球上
的全人類, 因種族、宗教差異而引生的痛苦,因戰爭、資源貧乏而引
生的災難; 佛教徒應發揮佛陀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真理與精神,回
應當前人類的共同社會關懷。 未來的社會,未來的新人類,在媒體充
份開放、資訊十分發達、傳統文化逐漸解構, 宗教面對新世紀科學的
挑戰, 新人類將怎樣看待傳統宗教,看待傳統佛教面對未來,真是值
得關注。
今天,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此召開,本人十分榮幸,蒙佛
教現代學會楊惠南教授,邀我共同合辦參與,但願在各位專家學者研
5頁
討下, 大家集思廣益,共同為台灣佛教的現在作反省,共同為台灣佛
教的未來作前瞻性的建言, 希望台灣佛教在大家的努力耕耘下,明日
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