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

王志楣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1992.07 出版


(pp.263-298)



263 頁 提要 中國文學受到佛經影響已不待言,而《維摩詰經》本身又是一部 被公認富有濃厚小說、戲劇意味的文學式佛教經典,本文擬分成三項 綱目,分別探索《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間之種種: (1) 《維摩詰經》自古即受到眾多文人雅好,本文撿出各朝代的 代表人物,以觀察他們欣賞、接受《維摩詰經》的不同類型。一般而 言,《維摩詰經》的主人翁--維摩詰居士,調和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 、圓融的人生態度,為中國文人開創出一個理想精神世界,故受到文 人普遍傾心嚮往。 (2)在有關佛經的講經變文中,《維摩詰經變文》可謂最富盛名, 在文學史上亦享有相當地位;本文歸納出六種殘存的《維摩詰經變文 》,分析其版本系統、結構特色,最後提出它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3)《維摩詰經》與中國藝術亦產生過密切關係,如著名的雲岡、 龍門石窟與千佛洞,至今仍保存數目極多的遺跡。本文分為文人畫、 石刻與壁畫三部分,描述不同時代 、 不同地點所塑造出與維摩詰個 人或經文有關的不同藝術圖像。 264 頁   胡適曾說:   《維摩經》為大乘佛典中的一部最有文學趣味的小說,鳩摩羅什的 譯筆又十分暢達,所以這部書漸漸成為中古時代最流行、最有勢力的書 。美術家用這故事作壁畫;詩人文人用這故事作典故……殘本的唱文便 是用通俗的韻文,夾著散文的敘述,把維摩詰的故事逐段演唱出來。 (註 1)   可見《維摩經》是一部具有文學與藝術性質的作品,且與中國文學 、藝術有密切關係。以下將逐一探討《維摩經》與中國文人、變文及藝 術之間的各種關係。 第一節 《維摩經》與中國文人   文人接受《維摩經》的過程,情況大體與中國佛教的發展相應合, 因此,本文亦分成三個階段──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至晚清加以 介紹,由於篇幅所限,僅能在每一時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及其對《 維摩經》有關的創作及思想,作重點式討論。 一、魏晉南北朝   文人與《維摩經》開始接觸的契機,應屬魏晉時代玄學的興起與流 行。當時士大夫崇佛情形相當普遍,而《維摩經》在那時候的角色與地 位又如何呢?魯迅指出過: 晉以來的名流,每一個人總有三種小玩意,一是《論語》和《孝經 》,二是《老子》,三是《維摩詰經》。(註 2) 這說明《維摩經》在知識份子階層受歡迎情形。 1.支遁   支道林(西元314∼366年),名遁,前文說過他深沐老莊玄風,但 在佛學上,又是著名的般若學者──「即色論」一派代表。   支遁雖是一介僧侶,但他與當時社會名流如王、謝等大族往來密切 ,並得到許多衣冠弟子依附,謝安、王羲之都很推崇他,《世說新語》 也屢屢提到他,把他描繪成名僧兼名士的人物。   支遁善文又有詩才,余嘉錫曰:「支遁始有贊佛詠懷諸詩,慧遠遂 有念佛三昧之句。」(註 3)在支遁以前,雖有佛教文字,但把佛理引入 文學,用文學形式來表現,支遁 ─────────────── (註 1) 《胡適文存》第三集卷四: 海外讀書雜記。 (註 2) 《魯迅全集》第五卷。 (註 3) 《世說新語箋疏》文學篇。 265 頁 實有開創之功。   支遁現存有詩十餘首、文二十餘篇。在詩方面,支遁詩多說理,往 往鋪排玄佛,枯燥無味,寫景也多堆砌雕飾,(註 4)不能與謝靈運等人 之山水詩相比,但他嚐試融合玄言佛理於山水之中,其模山範水的功績 是不可磨滅的。   文的方面,支遁寫過十六篇贊佛文字,用的是銘贊體,這是散文中 一種新體裁,值得一提的是〈維摩詰贊〉: 維摩體神性,陵化昭機庭。 無可無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動則我 疾,人恬我氣平。 恬動豈形影,形影應機情。玄韻乘十哲,頡頑 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斖讚死生。( 註 5) 他用玄言方式寫出一個玄學化的在家居士形像。初四句形容維摩詰,次 四句寫維摩詰示疾,最後則是維摩詰與文殊等問答,文殊並受到維摩詰 居士的稱贊。這篇讚體文字同時開創了後代中國文人推崇和描寫維摩詰 的先河。 2.謝靈運   謝靈運(西元385∼433年),他是東晉士族謝氏之後、謝玄之孫, 一生好佛。謝靈運認為,儒釋之間論及心性時,當推佛教為宗。(註 6)   謝靈運在文學史上素以山水詩享有盛名,但是謝的山水詩往往滲有 宗教感情,仔細區分他的作品,約有三類型態:   第一:清詞麗句之中流露出世意味。例如他的〈時壁精舍還湖中作 詩〉(註 7),並不濫用佛家語彙,也不扯進佛教事典,卻在描寫中透露 出世事無常情緒並發出感慨。其他如〈登石門最高頂詩〉、〈從斤竹澗 越嶺溪行詩〉(註 8)等,都是把由自然美激發起的人生情趣與出世論相 揉合;在構思上,往往於詩末加上幾句嚴肅意味的字句,這顯露出早期 出水詩在描寫與議論上尚不能完全相諧合。 ─────────────── (註 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二十。 (註 5) 《廣弘明集》卷十五。 (註 6) 《弘明集》卷十一〈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一文中引謝 靈運之言曰:「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必求性靈真奧,豈 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註 7) 同註 4,宋詩,卷二。 (註 8) 同註 7。 266 頁   第二:講佛理的文章。〈佛影銘〉(註 9)是表彰慧遠造佛影窟功德 且對自然風物加以描繪。 又有〈山居賦〉 ( 註 10),鋪寫山居景物以 言志。此外,〈辨宗論〉 ( 註 11) 亦是有名的議論文,其中折衷孔、 釋之言來論證頓悟成佛,見解甚為新穎。學者湯用彤、孫昌武均認為此 文是「謝靈運的觀點標誌著魏晉思想的一大轉變,而下開隋唐禪學先河 ,可見他在佛學史和思想上的貢獻與地位。」 ( 註 12)   第三:完全明佛的述作。例如〈廬山慧遠法師誄〉(註 13),極力 推揚慧遠,寫其為人風采與其謝世後後學的哀慟;另外還有〈祇洹像贊〉 、〈維摩經十譬贊〉(註 14)等。   謝靈運好《維摩經》,依《維摩經》中十喻求身不可得,說身無聚 沫、泡合、如行等經文,寫成八首讚語,可謂「譬喻文學」之一種。以 下即列八首詩讚: 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 即異成貌狀,消散歸虛豁。君子識根 本,安事勞與奪。愚俗駭變化,橫復生欣怛。(聚沫泡合) 性內相表狀,非燄安知火。 新新相推移,熒熒非問我。如何滯著 人,終歲迷因果。(燄)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 合萼不結核,敷花何由實。至人善取 譬,無宰誰能律。莫昵緣合時,當視分散日。(芭蕉) 幻工作同異,誰復謂非真。 一從逝物過,既往亦何陳。謬者疑久 近,達者皆自賓。勿起離合情,會無百代人。(行) 覺謂寢無知,寐中非無見。 意狀盈明前,好思迭萬變。既悟眇已 往,惜為淳物戀。孰視娑婆盡,寧當非赤縣。(夢) 影響順形聲,資物故生理。 一旦揮霍去,何因得像似,群有靡不 然,昧漠呼自己。四色尚無本,八微欲安恃。(影響合) 泛濫明月陰,薈蔚南山雨。 能為變動用,在我竟無取。俄已就飛 散,豈復得攢聚。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浮雲) 爍驚電過,可見不可逐。 恆物生滅後,誰復覈遲速。慎勿留空念 ,橫使神理恧。廢己道易孚,忘情長之福。(電) ─────────────── (註 9) 同註 5。 (註 10)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宋文,卷二十一。 (註 11) 同註 5,卷十八。 (註 12)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頁73-74。 (註 13) 同註 10,卷三十三。 (註 14) 同註 5。 267 頁 《景德傳燈錄》卷四載鳥窠禪師對白居易說: 汝若了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在家 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 從以上引詩及文獻記載,可見謝靈運必受到《維摩經》在家信佛很大影 響,並留給後人深遠印象。 3.徐陵   徐陵(西元507∼583),是駢文名家,文學創作風格綺豔,所編《 玉台新詠》及所作序言,代表了他唯美的文學主張。信仰方面,他與智 者大師交往,在〈五願上智者大師書〉及〈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註 15) 裡,又表現信佛虔誠的一面。   徐陵重視《維摩經》的事實,可從其所作〈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註 16) 一文略見端倪。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是記碑主傅大士行跡。傅大士名弘,又稱 雙林大士、善慧大士;梁武帝時居建業鍾山下定林寺,大士預知梁將滅 ,恨家國不能免於危,因而燃臂供佛,徐陵在此文開頭說到: 夫至人無己,屈體申教;聖人無名,顯用藏跡。 故維摩詰降同長 者之儀, 文殊師利或現儒生之像,提河獻供之旅,王城迾眾之端 ,抑號居士,時為善宿。 大經所說,當轉法輪,大品之言,皆紹 尊位。斯則神通應化,不可思議者乎! 繼續又歌頌傅大士: 爾其蒸蒸大孝、肅肅惟恭。 厥行以禮教為宗,其言以忠信為本, 加以風爽神朗, 氣調清高,流化親朋,善和紛爭,豈惟更盈毀璧 ,宜僚下丸而已哉。 徐陵在上面兩段文中,先引維摩詰與至人、聖人並論,似意欲提倡居士 思想,繼之又調和儒釋二家,事實上,這也顯示出中國文人接受《維摩 經》的特點所在──為了解決中國傳統思想學術中沒能解決的問題── 宇宙人生與倫理觀念的平衡。 ─────────────── (註 15) 同註 10,全陳文,卷十。 (註 16) 同註 10,全陳文,卷十一。 268 頁 4.顧愷之   顧愷之(西元343∼405年)在藝術上是詩賦書畫無所不能,(註 17) 而最長於繪畫,同時,他還曾從政為官,作過桓溫和殷仲啟的參軍以及 東晉安帝的散騎常侍。本文將他置於「維摩經與中國文人」部份來敘述 ,因顧愷之不僅屬六朝最重要的士大夫專業畫家,也是維摩詰圖像典型 的塑造者,成就非凡。   從漢末起,即有士大夫出身的畫家,如張衡、蔡邕等,可是作為士 大夫專業畫家,形成一個集團、與民間畫工分道揚鑣的,還是在魏晉南 北朝時代 (註 18),這些知識份子畫家的出現,對魏晉南北朝的畫壇起 了很大作用,由於他們進行專門研究,使繪畫技巧與理論日益豐富完整 ,對中國繪畫史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   以顧愷之為例,他在理論與畫藝上的重要成就有二:(註 19) 一是 站在漢代傳統基礎上吸收西方傳來的新知識新技術,又在現實的新形勢 下,發展了中國現實主義的繪畫,使他既沒有停留在過去的階段,也沒 有被西域的佛教藝術作風所奪走。二是在人物、史實和宗教畫上,顧愷 之更能體現現實藝術的最高要求,突出地表現人物的真實感情,能捉取 典型、創造典型並側重刻畫精神的一面。   能夠代表上述理論與技巧的實踐,可舉顧愷之最有名的一件故事來 說明:   晉哀帝興寧二年(西元364年),京師修建瓦棺寺。寺僧們曾請當時 的顯貴化捐,但沒人超過十萬,顧愷之自簽供奉百萬錢,到了要捐奉之 前,他便命寺僧準備了一面牆壁,自閉一個月作畫,點睛之日,請眾僧 向大德化緣布施,預計第一天收十萬錢,第二天五萬,第三天以後不計 ,可是開戶之後,竟顯出這一堵壁畫是「光照一寺」,甚至「施者填咽 ,俄而便得百萬」。(註 20)   這個畫面之所以如此令人驚佩的原因,據說是他把維摩詰居士的病 容畫到了「清贏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註 21),連四百年後的大 詩人杜甫見了都還說「虎頭金粟 ─────────────── (註 17) 顧愷之擅詩賦書畫,古有閒證,《世說新語》言語篇有一段記 顧回憶會稽山川之美時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 其上,若雲興霞蔚。」在這裡,他用詩般言語勺出一幅美景, 使人如同親眼見到了明媚的江南風光。鍾嶸在《詩品》裡,對 顧詩亦頗有好評,說他「文雖不多,氣調驚拔」,可見顧愷之 多方面的才華了。 (註 18) 張光福《中國美術史》,頁231-234。 (註 19)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頁88-91。 (註 20)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 (註 21) 同註 20,卷二。 269 頁 影、神妙獨難忘」(註 22)《歷代名畫記》亦云:   顧生首創維摩像……張墨、陸探微、張僧繇並畫維摩詰居士終不及 顧之所創者也。(註 23) 可見他對人物形神刻畫的是如何深入了。   在魏晉玄風清談的背景下,顧愷之創造了具有個性、辯才無礙的維 摩詰形像,自此以後,維摩詰的典型漸漸出現於佛教壁畫中,影響直到 唐代的敦煌壁畫。 二、唐朝   隋唐五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盛期,也是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 文化進一步融合並創造出新成果時期,因此佛教對於文人與文學也有更 巨大的影響。   六朝時,文人們對佛教教理的了解多與玄學混淆,到了唐代,文人 習佛已成風氣,加上各宗派大師輩出,並與知識份子廣泛交往,精深的 佛學義理漸被文人容受,攝入意識之中,表現在他們身上,其中對《維 摩經》或維摩詰居士較能深切契合者,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位是李善 ,第二位是王維,第三是白居易。這三人的代表性質各有不同──李善 象徵一般知識份子廣涉佛典經論;王維則是信仰虔誠的佛教徒,心神安 定,擅於將佛教教理匯入人生觀,並以詩來表達內心的體驗;至於白居 易,他一生多處在與王維相反的環境,對他而言,文學活動具有社會意 義,故被冠以「社會詩」派代表,他的作品,不似王維在清淨恬淡中自 然融入佛教,而是在社會詩色彩中散佈佛教的影子。(註 24) 李、王、 白三人可視為唐代文人學佛信佛的不同類型,不過相同之處均在於外服 儒風、內修梵行。 1.李善   李善在唐初完成《文選注》,《文選注》所顯露出來對佛教的理解 ,帶給《文選》讀者不少啟發。   李善作注曾廣泛參考經律論,根據統計,《維摩經》被引用至注解 中的回數(包括經文本身及鳩摩羅什、僧肇、竺道生注)最多,(註 25) 舉例來說,他在王簡棲〈頭陀寺碑文〉中「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下注解道: ─────────────── (註 22) 《全唐詩》卷二二五,杜甫詩〈送許八歸江寧〉。 (註 23) 同註 21。 (註 24) 參《唐代文學與佛教》。本書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九二冊 。 (註 25) 同註 24,頁222指出,李善引《維摩經》處有二一個,引鳩摩 羅什注兩個,僧肇注十一個,僧肇維摩經序四個,竺道生注四 個。 270 頁 經摩經曰, 佛在毗邪離菴羅樹園,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 問疾。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嘿 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 入不二法門。 這段注解引用了《維摩經》〈佛國品〉、〈文殊師利問疾品〉、〈入不 二法門品〉的各處精華,將他們集中在一起注出;事實上,李善在引用 《維摩經》時,常常加以節略,不過,這樣並未妨害他注解所要表達的 意思,由此可看出李善對《維摩經》的認識深刻程度了。   另外,李善在解釋「金粟如來」的時候,有「發跡經曰,淨名大士 ,是往古金粟如來」之語,這為後來「金粟如來」用語的解釋著了先鞭 。《唐代文學與佛教》一書,對他這段「金粟如來」的解釋予以好評: 這實在是李善的注釋給唐代文學的一個最大的貢獻。( 註 26)   在以詩為中心的唐代文學中,常常會發現出自《維摩經》的語句, 我們雖然不能斷言這是因為受了李善注釋的影響,不過,李善的注釋至 少告訴我們,對當時的文人而言,《維摩經》應是相當熟悉的一部書。 (註 27) 2.王維   王維(西元701∼761年),字摩詰,由其取「摩詰」為字,即可窺 知王維與佛教間關係。   王維早年生長在佛化家庭,他信佛受到家庭因素很大。王維母親崔 氏是一位皈依佛門數十年的佛教徒,在王維〈請施莊為寺表〉(註 28) 曾云: 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 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 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 可見王母摒絕世俗,緇衣素食。所師事的大照禪師普寂,即是北宗禪的 高僧,而王維一生與禪宗交往非常密切,因此無論人事、思想或文學上 ,對王維影響最大者乃是禪 ─────────────── (註 26) 同註 24,頁234。 (註 27) 宋初「文選爛、秀才半」之諺語,可見從唐至宋初,文選一直 是士大夫必讀之書,自然文選注也對唐文學產生相當影響。 (註 28)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十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七 一冊 271 頁 宗。禪宗的哲學基礎,亦不離大乘思想精神,認為法身遍一切境,人人 具有淨心就是佛性,也就是《維摩經》上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因此皈依佛的淨心,內心就可洗滌六塵,不過,淨土只是佛說法的「 方便」,所謂萬法唯心,莫向心外求,勿執著外境,這是慧能無相、無 著的無礙思想,也是《維摩經》破我執、法執的無住思想。   王維在其詩〈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及〈與胡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 人二首〉之第一首,都顯示受到《維摩經》示病說法的啟發,今陳二詩 如後: 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計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聲何謂 客,陰界復誰守。 徒言蓮花目,豈惡楊枝肘。既飽香積飯,不辭 聲聞酒。 有無斷常見,生滅幻夢受。即病即實相,趨空定狂走。 無有一法真,無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達,隨宜善抖擻。床上無氈 臥,鍋中有粥否。 齋時不乞食,定應空漱口。聊持數斗米,且救 浮生取。( 註 29)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 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礙有固為 主,趣空寧捨賓。 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因愛果生病,從貪 始覺貧,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達竟何遺,萬殊安可塵。 胡生但高枕,寂寞與誰解。 戰勝不謀食,理齊甘負薪。子若未始 異,詎論疏與親。( 註 30) 以上兩首詩全是慰病之作,構思來自《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勸人不 要執聲色虛幻為有,破除妄念,才不會有痛苦,他將宗教觀念與情感化 為詩的語言來傳達,豐富了詩的表現方法,不落俗套,使文字之外,有 更深遠的意蘊。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詩宜參禪味,不宜作禪語,王維 以詩談佛,詩中充滿禪佛概念,有時,反使讀者落人名相理障,破壞詩 的情境。(註 31) 3.白居易   白居易(西元772∼846年)。中年開始習佛,晚年定居龍門香山, 自號香山居士。   假設王維是從理論教義方面認識佛教,並挹注至人生之中,那麼白 居易就是基於 ─────────────── (註 29) 同註 28,卷三。 (註 30) 同註 28。 (註 31) 同註 12,頁104-105。孫昌武並指出,王維詩歌創作可分成 三個層次:一是以禪語入詩。二是以禪趣入詩。三是以禪法入 詩,三方面互有關聯但又有區別。 272 頁 客觀現實的需要而援佛入俗。   中唐時期,安史之亂毀敗朝政,在黑暗不穩的政治環境下,文人仕 途抑塞,要謀身自保,又要尋求精神安慰,佛教就成了唯一出路,士大 夫熱心佛說,白居易亦不例外。白居易對佛教的理解,未見嚴謹的立論 ,也未嚴守宗派體系,實踐方面,他禮佛、敬佛、讀經、參禪,卻始終 熱心世事;白居易以維摩詰自居,在〈刑部尚書致仕〉一詩曾提到: 唯是名銜人不會,毗耶長者白尚書。( 註 32) 維摩詰居士遊戲人間,享受富貴卻又精悉佛道,以世間為出世間的行為 榜樣,白居易十分欣羨,故作詩文加以宣揚。   長慶以後,白居易亦特別體驗到政治上深長的恨愁,心緒少有歡愉 ,作品中也常表露遭到現實壓迫的苦悶,〈不二門〉詩中道出他遁入釋 門苦衷: 亦曾登玉陛, 舉措多紕繆……行藏事兩失,憂惱心交鬥……坐看 老病逼,須得醫生救,唯有不二門,其間無夭壽。(註 33)   《維摩經》中屢示眾生離苦求寂、捨垢求淨,不當有任何渴愛欲求 ,白居易雖以毗耶離長者自比,但他用一己之見仿傚維摩詰的一部份, 因此,詩、酒、琴依然被他視為「三友」,他又留戀女樂,〈與牛家妓 樂雨夜合宴〉詩說: 歌臉有情凝睇久, 舞腰無力轉裙遲,人間歡樂無過此,上昇西方 即不知。(註 34) 看來,女樂的價值還高於西方淨土了。   白詩提到與《維摩經》有關者尚有:   一床方丈向陽開,勞動文殊問疾來,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禪天始免 風災。( 註 35) ─────────────── (註 32) 《白氏長慶集》,卷三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一○八○冊。 (註 33) 同註 32,卷十一。 (註 34) 同註 32,卷三十四。 (註 35) 同註 22,卷四五八〈病中詩十五首之一──答閒上人來問因 何風疾。 273 頁 五夏登壇內殿師, 水為心地玉為儀,正傳金粟如來偈,何用錢唐 太宋詩, 苦海出來應有路,靈山別後可無期,他生笑忘今朝會, 虛白亭中法樂時。( 註 36) 文章方面,白居易曾寫信給一名法師云: 十善法為小乘說, 四諦法為中乘說,十二因緣法為大乘說,六波 羅蜜法皆對病根授以良藥, 此蓋方便教中不易之典……故維摩經 總其義云:為大醫王應病與藥。( 註 37) 可見白居易重視《維摩經》的程度,又曰: 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重無窮,莫尊於妙法蓮華經。 證無生忍、 造不二門,住不可思議解脫,莫極於維摩詰經。 攝四生九類,入 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壞罪集福, 淨一切惡道,莫急於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應念順願,願生極樂土 ,莫疾於阿彌陀經。 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觀音菩薩法行經。證 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 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是八種經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矣。( 註 38) 白居易對於佛經,似乎較偏好包括《維摩經》在內的八部大乘經典,認 為佛法要旨畢集於八經之內。 《佛教與中國文學》論到白居易時云: 他對佛教的理解淺薄得多, 但他不是只講理論,而更注重人生實 際,因而對後世影響反而更大。(註 39) 的確,白的作品,常表現一種不務榮名、任運隨緣、悠游自得情趣,這 與他將維摩詰作為理想居士生活的典範不無關係。 ─────────────── (註 36) 同註 22,卷四四三〈內道場永讙上人就郡見訪善說維摩經臨 別請詩因以此贈〉。 (註 37) 《象教皮編》卷之六,轉錄自《中國佛教史料初編》,頁756。 (註 38) 同註 37,頁743。 (註 39) 同註 12,頁143。 274 頁 三、宋至晚清   唐代文人習佛的風氣延至北宋時,佛教本身的發展已度過了它的極 盛階段,理論方面的表現不似前代那般興盛發達,而宗派界限亦漸趨消 泯,(註 40) 禪宗開始流行,禪宗在不立文字、修持簡單的原則下,反 而大放異彩,(註 41) 加以士大夫受到前朝白居易等人居士思想影響, 愈為普遍興盛,表現出「外儒內釋」的情形極多,孫昌武對此現象表示 : 宋代以後, 知識階層中居士佛教大盛,這也是儒、釋調和的表現 。 居士佛教的發展,是佛教勢力的推展,也是真正佛教瓦解的一 種表現。( 註 42) 孫昌武所以認為「居士佛教的發達是佛教勢力的擴展,也是真正佛教瓦 解的一種表現」矛盾的現象,可能和宋代至晚清,文人接受佛教的情形 十分複雜有關,大家往往是憑個人感覺來領會佛教精神,有些人從中接 受了積極的內涵,有所發揮並創造出可貴的思想、作品,反之,有些人 只是迷信,表現出消極的一面;無論如何,客觀地說,宋至清代,屬於 一個佛教教理意義能夠自由解釋創發的開放時期,在這方面,與《維摩 經》較有因緣,可作為代表人物者,本文擬提出宋蘇軾、明袁宏道及清 龔自珍三人。 1.蘇軾   蘇軾(西元1037∼1101年),家學淵源,個人環境與蘇軾學佛的關 係很大。蘇的父親蘇洵曾結交名僧,母親與弟弟蘇轍亦篤信佛教,家庭 的宗教氣氛濃厚,而蘇軾的繼室王氏、妾朝雲亦均好佛,蘇軾自青少年 時期接觸佛教,晚年浸染漸深,自稱東坡居士。   蘇軾直接和佛教產生關係,是在二十多歲初入仕途,任鳳翔簽判時 候,他習佛於 ─────────────── (註 40) 鐮田茂雄、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中分析,由於(1) 以 前從印度、西域傳入經典所受刺激已經消失。(2) 歷次法難廢 佛和五代戰亂而使諸宗章疏典籍散失殆盡。(3) 禪宗的發達。 這些條件,促使佛教至宋代發生了一大轉變。頁273。 (註 41) 禪宗稱不立文字,實文字最多,據了解,□續藏經一百五十冊 ,有關禪宗典籍,就有三十二冊,占五分之一強,是以會性法 師在《大藏會閱》第四冊說,所謂「不立」,非「不用」也。 同時,禪宗典籍中,還有用韻文或俗語來表現禪的體驗,也擴 大了禪文學體裁。 (註 42) 同註 12,頁145。 275 頁 同事王大年,而蘇軾的作品最初寫到佛教題材者,乃〈鳳翔八觀〉之第 四首,詠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在鳳翔天柱寺所塑之維摩詰像,詩曰: ……今觀古塑維摩相,病骨磊嵬如枯龜。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 變化浮雲隨。 世人豈不碩且好,身雖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 恃,談笑可卻千熊羆。 當其在時或問法,俛首無言心自知。…… 見之使人每自失,誰能與結無言詩。( 註 44) 這是蘇軾詩文中最先寫到的維摩詰,詩中表達他對維摩居士的嚮往,但 他理解的維摩詰似乎是個具道家智慧,不懼生死,身如浮雲的「至人」 。   對蘇軾佛教信仰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件事是他被貶黃州之後,就更 進一步積極追尋佛理,(註 45) 從其詩文引用佛經的情形看來,較常提 到的有《維摩經》、《圓覺經》、《楞伽經》、《華嚴經》以及禪師語 錄等,(註 46) 例如他寫過〈石恪畫維摩頌〉、〈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倡 和〉、〈祭龍井辯才文〉,其中都談到《維摩經》經文或維摩詰其人。   蘇軾並以維摩詰來稱頌別人,如對前輩張安道之詩中有: ……樂全居士全於天,維摩丈室空翛然。 平生痛飲今不飲,無琴 不獨今無絃,我公天與英雄表,龍章鳳姿照魚鳥。……(註 47) 此外,寫給朋友文與可: 慇勤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門。 彈指末終千偈了,向人還道 本無言。(註 48) ─────────────── (註 43) 蘇軾〈王大年哀辭〉云:「喜祐末,多從事歧下,而太原王君 諱彭字大年監府諸軍,....多始未知佛法,君為言大略,皆推 見至隱以自證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書,蓋自君發之」見《 蘇軾文集》卷六十三。 (註 44) 《施註蘇詩》卷一,蘇軾撰、施元之原注,收於文淵閣四庫全 書一一一一冊。 (註 45) 《蘇軾傳記資料》。 (註 46) 《蘇東坡全集》。 (註 47) 同註 44,卷十〈張安道樂全堂〉。 (註 48) 同註 44,卷十一〈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之一:無言序〉。 276 頁  「夢」是佛經常見的譬喻,維摩詰曾以是身無常如夢之喻,說我法 兩空之理,蘇軾之詩亦屢屢抒寫這樣的感慨,如: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註 49) 回頭自笑風波池,閉眼聊觀夢幻身。 (註 50) 舊事真成一夢過,高談為洗五年忙。 (註 51) 這些詩頗有佛教空觀概念,詩的情調雖有些消極感,但也包含著對人生 的理智反省,既然一切都是夢幻,那麼人生的痛苦,也不過是幻影罷了 。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與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有相仿之處,從 二人作品觀察,均非常欣賞維摩詰的睿智及處世態度,因此,蘇軾算是 白居易之後在文學中宣揚居士思想最有力的一人。 2.袁宏道   袁宏道(西元1568∼1610年),字中郎,是明代後期,文壇繼承李 贄傳統反對復古、倡言心性的「公安三袁」之一,(註 52) 三袁中以袁 宏道成就最著。(註 53)   袁宏道為官時並不得志,遂呼朋攜伴,優游山水,過著士大夫的清 狂生活。不過,他仍很關心現實,魯迅即說他是「一個關心世道,佩服 方巾氣人物的人」。(註 54)   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除了世事之外,袁中郎傾心佛說,其主要 心態當一如前代文人,試圖在佛教義理中尋求解決現實與人生之間問題 的途徑,因此在個人修持上,袁中郎很欣賞維摩詰,所謂: 一帙維摩三斗酒,孤燈寒雨亦歡歡。( 註 55) ─────────────── (註 49) 同註 44,卷十九〈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 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註 50) 同註 14,卷十五〈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 (註 51) 同註 14,卷十六〈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次舊詩韻贈寶覺長老〉 。 (註 52) 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註 53) 參閱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註 54) 同註 2,第六卷。在袁宏道的詩集,如〈聞省城急報〉、〈送 劉都諫左遷遼東苑馬寺簿〉、〈甲辰初度〉中,反映出他對現 實的不滿與矛盾。 (註 55) 《袁中郎全集》〈和韻贈黃平倩〉。 277 頁 他也很嚮往龐居士,所謂「酒障詩魔都不減,何嘗參得老龐禪」。 (註 56)   袁宏道信佛雖表現有迷信的一面,但汲取的重點,仍在於培養自由 獨立的心性,這種觀念影響到他的文學觀──「性靈說」。(註 57)   「性靈說」在袁宏道以前亦有多位信仰佛教的文人用過,如謝靈運 、白居易、貫休,(註 58) 袁中郎主張性靈說,他應會注意到前人的立 論,而謝靈運、白居易、蘇軾等人對《維摩經》的體會態度,相信或多 或少帶給他一些心靈嚮往的空間。 3.龔自珍   龔自珍(西元1792∼1841年),號定庵。他的外祖父是著名的經學 家段玉裁,自幼就教育他「博聞強記,多識蓄德,努力為名儒、為名臣 ,勿願為名士」,(註 59) 可是龔自珍顯然不願只拘限在儒家的框框裡 ,他學問淵博,除了精通經史小學外,又從著名居士江沅學佛,因此佛 學思想成為他個人思想中的一部份,對他一生活動、創作,都產生影響 。   在他著名的〈西郊落花歌〉裡,他曾以奇麗的想像、華彩的文筆, 寫出他的宗教心情,並承認十分偏愛《維摩經》: 先生讀書盡三藏, 最喜維摩卷裡多清詞,又聞淨土落花深四寸, 冥目觀想尤神馳。 西方淨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安得樹有 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 註 60) 詩裡頗有浪漫主義特色。《維摩經》不僅是龔自珍最喜愛的一部佛經, 經中不捨世間的精神,亦躍然於龔自珍的文學作品間,如散文〈己亥重 過揚州記〉、〈說居庸關〉、詩〈秋心三首〉、〈己亥雜詩〉等,雖然 充滿時代處在內憂外患的悲辛與感傷,但仍洋溢著一片追求理想的積極 心懷。(註 61) 龔自珍頗能體悟大乘入世道理,以致學佛未使他步入遁 ─────────────── (註 56) 同註 55,〈閑居雜題〉,其二。 (註 57) 同註 12,頁178至184。「性靈說」理論基礎正與佛家的「心 性」學說有關。 (註 58) 謝靈運〈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事〉一文說:「六經典文,本 在濟俗為治耳,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見《弘明集》卷十一〉。白居易〈聽都子歌〉中有兩句是「都 子新歌有性,一聲格轉已堪聽」(見《白氏長慶集》卷三五)。 唐詩僧亦云:「敢信文章有性靈」)見《全唐詩》卷八三七〈 寄匡山大願和尚〉)。 (註 59) 《經韻樓集》卷九,〈與外孫龔自珍札〉。 (註 60) 《龔定庵全集》之詩集。 (註 61) 同註 53,第二十八、二十九章。 278 頁 世頹廢的道路上去。   以上分三個階段約略申述了歷史上《維摩經》與中國文人生活、思 想與創作的關係,從中或可了解文人對《維摩經》研究、接受、消化和 發揮的梗概,不過,所涉及的人物,通常在背景、思想上具有其複雜性 ,很難全面釐清研析,僅能擇取與《維摩經》有關的一、二點加以討論 ,此其一。   其二,中國文人本是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是「獨善其身 」和「兼善天下」在他們身上往往存有矛盾,特別是當他們身陷社會糾 纏中不能解脫,或個人理想不得實現時更為痛苦,而《維摩經》遊戲遊 戲三昧圓融的人生態度,調和了世間與出世的矛盾,給中國文人開創出 一個理想精神世界;其後,《維摩經》所特具的禪風,亦間接影響禪宗 ,唐代以後許多文人習禪,出入儒、釋之間,一時成了社會風氣,大多 數文人不在儒釋間設畛域,而從思想上,人生觀上和生活上作調和。   其三,《維摩經》的產生,在印度有其哲學思想背景,經中主人維 摩詰居士亦散發出無上深刻智慧,然而,當《維摩經》移植中國後,一 些文人一方面談空說有,一方面卻過著名士般生活,這種型態或令人感 覺流於淺薄,但它確是構成中國人接受《維摩經》的特色,從好處看, 佛教藉此得到更廣大的普及,從壞處看,誠如前面所言「也是真正佛教 瓦解的一種表現」。 第二節 《維摩經》與講經文   從敦煌所出的變文寫本材料來看,變文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是 講唱佛經與佛經故事的,另一是非佛經故事的,前者變文又可再分成三 種: (註 63) 1.佛經講經文。 2.釋迦成佛故事變文。 3.講佛教故事的變文。 第1種「佛經講經文」在講說內容時,又有三種形式上的變化,即: a、引述經典以敘寫故事者。如《維摩經》,大抵以一個人的故事為主 ,講的時候,必定先引經文,然後隨加演說,有講舍利弗的,也有講光 嚴、持世菩薩、文殊問疾等故事。 b、引述經典但不敘寫故事者。包括《金剛經》、《阿彌陀經》、《妙 法蓮華經》、《父母恩重經》等講經文。 c、純以闡發經義為主,既不引述經典,也不敘寫故事者。例《無常經 》講經文。   變文最初是演經的,所以講經文乃「廣義」變文中最初之形式,其 產生時期一般 ─────────────── (註 62) 三種分類內容參考羅媛邦(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 響》,頁143-149。 279 頁 而言在變文中最早,因此,當論及有關《維摩經》變文時,嚴格說來, 應稱之為「維摩經講經文」,本文即據上面之名稱來討論有關維摩經文 的種種。 一、今殘存之維摩經講經文   《維摩經》本身就是一部被公認富有小說戲劇意味的文學式佛教經 籍,多樣的體製、描寫生動、想像豐富,講經文的作者把握住了這樣不 朽著作的特性,也創造了一部不朽的作品,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 對它備加讚揚:   在文學的成就上看來,我們本土的創作,受佛經的影響的許多創作 ,恐以這部變文(即維摩經講經文)為最偉大了。(註 63)   維摩經講經文為今所知是變文中最宏麗的作品,(註 64) 但可惜的 是由於散佚不全,現在所能見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份且散藏於世界各 地,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共收了六種不同內容者,今依序簡介如下: 1.S四五七一號。藏於倫敦博物館,由七卷「維摩變文殘卷」合編一號 ,相當於〈佛國品〉部份內容,從「如是我聞」講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 前往佛處聽佛說法。 2.S三八七二號。相當於〈佛國品〉至〈方便品〉十分之八處,但中間 〈佛國品〉缺漏甚多。 3.P二一二二號。本篇未引經文,觀其內容為敘述〈佛國品〉及〈方便 品〉之首。 4.P二二九二號。即「維摩詰經變文第二十卷」,巴黎國家圖書館館藏 ,敘述佛使彌勒、光嚴童子等去問疾,而彼等皆不欲去,相當於〈菩薩 品〉。 5.北京光字九四號及P三○七號。即「維摩詰經變文持世菩薩第二卷」 ,收入北平圖書館館刊第六號第二卷。演述持世菩薩堅苦修行,魔王波 旬欲壞其道行。內容上與P二二九二號有承繼脈絡可循。 6.羅振玉《敦煌零拾》所載,「維摩詰經變文文殊問疾第一卷」。演述 佛命文殊到維摩詰處問疾之事,不過,所引經文尚不及該品十分之一。 (註 65) ─────────────── (註 63) 《中國俗文學史》,頁209。 (註 64) 同註 63,頁205云:「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的維摩詰經變文第 二十卷,才講到要持世上人去問疾的事,但持世菩薩問疾卷, 今所見的已是第二卷了,還只唱到持世見到魔王波旬所送的天 女狼狽不堪,恐怕其後還有三兩卷;而文殊問疾今所見到的, 也只有第一卷,才講到文殊允去問疾,到維摩詰居士去的事, 底下恐還不止兩三卷,這樣,這部偉大的變文恐怕有三十卷以 上的篇幅了。」 (註 65) 六種殘存之維摩經講經文資料,主要參考王重民《敦煌變文集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羅師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 》。 280 頁   除上述六種外,尚有部份維摩經押座文及維摩經講經文殘卷,散見 他處,(註 66) 由於殘卷零落,所述不詳,無由見其面貌,僅能從上述 六種窺知今存維摩經講經文中只有〈佛國品〉及〈方便品〉大部份,〈 菩薩品〉和〈文殊師利問疾品〉之首,其他未列餘品,俱闕如也。 二、六種維摩經講經文的版本系統比較   曾有學者從體裁及用語上雷同,證明六種維摩經講經文中,除第三 篇外,其他一、二、四、五、六種應為同一來源,(註 67) 此種說法, 日本學者北村茂樹認為有待商榷,(註 68) 以下即據《敦煌變文集》及 北村茂樹之見來探討比對這六種經文版本系統的同異問題。   在《敦煌變文集》六種維摩經講經文中,只有第三種是七言七十句 的韻文,其他五種則是採反覆「經」(經文的引用)──「白」(以散 文說明)──「唱」(以韻文布衍)的形式,所以從體裁上看,第三種 明顯地和其他五種不同。但除此一點外,仍無法斷定其他五種就是來自 同樣版本,其理由如下:   第一,以「經」──「白」──「唱」的形式引用經文時,只有第 二種是稱「經」,其他四種則稱「經云」、「所以經云」。現在各舉一 例證明:   第一種 經云「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者。」   第四種 經云「佛告彌勒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第五種 經云「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帝釋,鼓樂弦歌,來詣 我所。」   第六種 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回疾。」 相對於此,第二種是:   經云「爾時長者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   經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經云「爾是舍利弗,承佛神威,作是念。」 ……………………   第二,除第二種以外的四種,在反覆「經」──「白」──「唱」 的形式中,也加入許多登場人物的散文台詞或韻文台詞,韻文台詞幾乎 全是由七言八句偈所唱出, ─────────────── (註 66) 羅師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內說,據蘇俄亞洲民族研究所 所刊敦煌珍藏中國寫卷敘錄第一冊,還有維摩碎金一卷( NO. 1743 )、維摩詰所說經講經文( NO.1474 )、維摩詰所說經講 經文 ( NO.1475 )等三種。 (註 67) 羅師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頁1063-1069。 (註 68) 北村茂樹〈維摩詰講經文的異本〉,印佛研究二十四卷二號。 281 頁 同時,這四種七言八句式的偈詩內容,在《維摩經》本文中是看不到的 ,換言之,展開了另一頁獨具的文學性故事。而這七言八句偈,在第二 種中卻沒有,只是一直採「經」──「白」──「唱」的「標準式」反 覆進行,因此和一、四、五、六種相比,第二種在文學及故事上的發揮 較少。   第三,以散文解釋經文的「白」,在第二種是採逐字逐句的隨文解 釋形式,相反地,其他四種較少隨文解釋的情形,如果以此點和第二點 結合來觀察,可知第二種比起另外四種,不僅在文學故事方面發展性少 ,相對的,較忠實經文本身。   第四,各類講經文在《維摩經》範圍內有所差別,也就是說,五種 講經文(一、二、四、五、六種)都有殘缺的地方,如第一種是在〈佛 國品〉中間有缺漏;第四種講〈菩薩品〉的彌勒菩薩與光嚴童子;第五 種只講〈菩薩品〉持世菩薩前面幾句話而已;第六種是由〈文殊師利問 疾品〉開始至往方丈之地;至於第二種由〈佛國品〉的寶積長者向佛請 教「諸菩薩淨土之行」開始,演述至〈方便品〉的「是身如毒蛇、如怒 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但同時也缺其間許多整段經文 。   由此看來,只有第二種是從〈佛國品〉至〈方便品〉,內容跨越兩 品,而且,從〈佛國品〉至〈方便品〉時,也沒有如第四、五、六種表 示開頭的字樣及收尾,相反的,其他四種不但歸納在一個品內,同時, 除了第一種外,都有起頭和收尾型態,可見第二種範圍比他種多,但沒 解釋的部份,即省略不說的經文語句也相當多。   從以上的比對,可知第二種和其他四種講經文不似來自同一系統, 至於一、四、五、六種,在此也可稍加證明是屬同一時之作:   1.第四種和第五種在本文前面已提及,兩者有前後密切承接關係。   2.第一種是描寫菴羅樹園中有趣的夜叉、帝釋、梵天及八部眾,第 六種是描寫離開菴羅園,往方丈室去,這兩篇的人物角色、情節表現是 雷同的,因此,一、六種應屬同一類型。   3.第一種和第五種敷演最多,表現了高度的想像與誇飾,可知來自 同一版本。   基於A=C、B=C、A=D,所以A=B=C=D的原理,應可 證明除了第三種外,第一、四、五、六種維摩經講經文乃同一版本系統 ,第二種則猶待商榷。 三、《維摩經》講經文結構   講經文本來是根據佛經講唱的佛教故事,以經為主、故事為從,因 而《維摩經》講經文全依該經為起訖,在每卷每節講述時,先引經文一 段,然後根據經文加以敷演,由於渲染力極強,往往是十幾或數十個字 的經文,即可化為上千字的長篇散文韻文,以下僅擇持世菩薩卷之一段 為例,觀察講經文之組織結構: 282 頁 經云: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 這是原經文〈菩薩品〉內一小段,繼之是縷述的講經文: 是時也,波旬設計,多排綵女嬪妃,欲惱聖人。 盛裝奢華,豔質 希奇, 魔女一萬二千,最異珍珠千般結果,出塵并,不易惱他, 持世上人如何得退。 莫不盛裝美貌,無非多著嬋娟,若見時姣巧 出言詞,稅調者必生退敗。 其魔女者,一個個如花菡萏,一人人 似玉無殊。 身柔軟兮新下巫山,貌娉婷兮才離仙洞。盡帶桃花之 臉,皆分柳葉之眉。 徐行時若風颯芙蓉,緩步處似水搖蓮亞。朱 唇旖旎,能赤能紅;雪齒齊平,能白能淨。 輕羅拭體,吐異種之 馨香,薄穀掛身,曳殊常之翠彩。排於坐右,立在宮中。 青天之 五色雲舒,碧沼之千般荏發。 罕有罕有,奇哉奇哉。空將魔女嬈 他,亦恐不能驚動。 更請分為數隊,各逞逶迤。擎鮮花者殷勤獻 上,焚異香者備切虔心。 合玉指而禮拜重重,出巧語而詐言切切 。 或擎樂器,或即吟哦;或施窈窕,或即唱歌。休誇越女,莫說 曹娥。任伊持世堅心,見了也須退敗。大好大好,希哉希哉。 如 此麗質嬋娟,爭不妄生動念。 自家見了,尚自魂迷;他人睹之, 定當亂意,任伊修行緊切,稅調著必見回頭; 任伊鐵作心肝,見 了也須粉碎。……… 以下是假作帝釋的魔王與魔女們鼓樂豔歌,從天上下來到持世菩薩室內 ,極盡文字誇張之能事,接著轉入七言詩偈,叫做「吟」,又間以三七 言者叫做「韻」: (註 69) (吟)魔王隊仗離天宮,欲惱聖人來下界; 廣設香花中供養,更 將音樂及弦歌。 清泠空界韻嘈嘈,影亂雲中聲響亮。胡亂莫能相 比並,龜茲不易對量他,遙遙樂引出魔宮,隱隱排於宵漢內; 香 熱煙飛和瑞氣,花擎繚亂動祥雲。 琵琶弦上弄春鶯,簫笛管中鳴 錦鳳;楊鼓杖頭敲碎玉,秦箏絲上落珠打。 各裝美貌逞逶迤,盡 出玉顏誇豔態;個個盡如花亂發,人人皆似月娥飛。 從天降下閉 乾坤,出彼宮中遮宇宙;乍見人人魂膽碎,初觀個個盡心驚。 (韻)波旬是日出天來,樂亂清宵碧落排; 玉女貌如花豔坼,仙 娥體是月空開。 妖桃強逞魔菩薩,羨美質徒惱聖懷;鼓樂弦歌千 萬隊,相隨捧擁竟徘徊。 誇豔質,逞身才,窈窕如花向日開;十 指纖纖如削玉,雙眉隱隱似刀裁。 擎樂器、又吹嗺,宛轉雲頭漸 下來;簫笛音中聲遠遠,琵琶弦上韻哀哀。歌瀝瀝、笑哈哈, ─────────────── (註 69) 維摩經講經文除吟、韻之外,尚有斷、平、側等均為詩偈之意 ,只是名稱不同。 283 頁 圍繞波旬?迎排;隊仗恰如帝釋下,威儀直似梵王來。 須隱審、 莫教積,詐作虔誠禮法台; 問訊莫教生驚覺,慇勤勿遣有遺乖。 沈與麝,手中台,供養權時盡意懷; 真待聖人心錯亂,隨伊動處 嬈將來。 須記當,領心懷,莫遣修行法眼開;持世若教成道後, 魔家眷屬定須摧。 巧稅調、好安排,強著言詞說意懷;著相見時 心墮落,隨情順處誘將迴。 歌與樂、競吹嗺,合雜喧嘩溢路排; 魔女魔王入室也,作生嬈惱處唱將來。 其整個形式是由經文十散文十韻文組合起來,經中原文僅二十一字,可 是當時俗講僧卻將它擴充成一千多字的散文及長篇吟唱,成為一齣富麗 生動、有聲有色的佛魔鬥法劇,其想像力與創造力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四、《維摩經》講經文結構之特點 (一)散文與韻文的組合   包括講經文的變文中,散文與韻文的文體組合,仍可分成兩種類型 ,一是將散文部份作講述之用,韻文則以歌唱,重覆散文所述;重覆的 作用是怕聽者不易了解韻文,所以先以散文將事實說一遍,重要者仍是 在唱的韻文部份,《維摩經》講經文主要都是依這種經文、散文、韻文 的先後順序出現。另一類變文如〈大目犍連冥間救母〉,則是以散文為 引導,韻文為敘。(註 70) (二)七言為主的韻式   維摩經講經文是採用變文的標準韻式,也就是以七言為主,但也有 在七言中夾雜三言的,三言與七言使用時,大多是兩句合在一起(見前 所引持世菩薩講經文),這種形式似由七言語句變化或節省而來。(註 71)   除了七言為主的韻式外,也有少數是五言或六言一韻的,例:S四 五七一號《維摩經》講經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 (三)駢化的散文   變文中的散文,常使用淺俗的白話文,譬如〈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 大凡世上不孝人, 多在家費父母心神,出入又不依時節,致使父 心愁戚、母意憂惶,終日倚門,空垂血淚。 書云:「積穀防饑, 養子備老」,縱年成長,識會東西,拋卻爺娘,向南向北。 男女 雖然不孝,父母為省增慊,如斯恩會最多,爭忍 ─────────────── (註 70) 同註 63,頁199-202。 (註 71) 同註 63,頁193。 284 頁 離外出。( 註 72) 其餘八相變文,伍子胥變文的散文部份莫不如此,而《維摩經》講經文 之中用駢儷文描寫人情物態時,極盡華豔(見持世菩薩卷講經文),可 見《維摩經》講經文作者應是頗具文才學養的。(註 73) (四)其他   《維摩經》講經文雖以經文為本,不過,偶亦穿插一些故事,而這 些故事是《維摩經》所無,以S三八七二號講經文為例,其中說到維摩 詰居士渡化各階層人時,經文云:「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 講經文在稍加解釋後,隨即道出一則故事: 有一內侍罷官,居於山水,忽得疾病,令人尋醫。 有人言某村、 某聚落, 有一處名醫,急令人召到,使令候脈,候脈了,其人云 :更不是別疾病,是坐後風。 其大官甚怒,便令從人拖出,數人 一時打決, 其人叫呼,更有一人內侍,亦是罷官,看來見外面鬧 , 內使多露頭插梳於牆頭出面曰:「此人村坊下輩,不識大官, 不要打棒,便令放去。 」其醫人忽爾抬頭,見此中官,更言曰: 「阿姨到底是那?」 這種另外「加料」的手法,也是《維摩經》講經文特殊之處。 五、《維摩經》及其講經文的貢獻   中國文學受到佛教影響已不待言,除聲律、詩歌之外,就屬變文了 ;許多有關佛經的講經文中,又以《維摩經》講經文最著名,(註 74) 而《維摩經》講經文自然與《維摩經》有母子同源關係,這間接使得 《維摩經》在中國文學史,有著相當的地位。   由於文學史上未嘗明確記載,因此我們很難從歷史上找到有關《維 摩經》及其講經 ─────────────── (註 72) 《敦煌講經變文集》。 (註 73) 有關維摩經講經文作者問題,可參閱《胡適文存》第三集卷四 〈海外讀書雜記〉。 (註 74)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第三十三章「變文出現」一節「講唱佛 經故事的變文,最重要者是維摩詰經變」之語。 285 頁 文對中國文學影響的直接證據,僅能從側面了解其價值所在。(註 75)   《維摩經》及其講經文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可歸納成以下數點: 1.文學的體裁   講經變文對這方面的發展影響尤大,《中國俗文學史》說: 從唐以後, 中國的新興的許多文體,便永遠烙上了韻文與散文合 組的格局, 講唱變文的僧侶們在傳播這種新的文體結構上,是最 有功績的, 變文的韻式,至今還為寶卷、彈詞、鼓詞所保存,可 謂源微而流長了。 ( 註 76) 所謂的韻式,亦即前文提過的七言或夾以三言的韻式,這也是《維摩經 》講經文的「標準韻式」。(註 77)   從反面觀之,中國若沒有佛經,那麼變文會不會產生?應該是不會 (註 78) 。沒有變文存在,自然以後的諸宮調等也很難出現了,就是通 俗文學的產生,恐怕也要打上一個問號,因此從時間上論,《維摩經》 實扮演著肇始的角色,(註 79) 自有其貢獻。 2.境界的擴大   境界的擴大,具體而言就是想像變化的成份增多了,這對最缺乏想 像力的中國古 ─────────────── (註 75) 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說到:「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 ....都是半小說體、半戲劇體的作品,這種懸空結構的文學體 裁,都是中國沒有的,他們的輸入,與後代小說戲劇的發達, 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梁啟超在《佛學研究十八篇》亦肯 定《維摩經》的價值。然而梁、胡均未舉出確實明證以說明其 間的影響關聯所在,而僅歸之於「共業所成」。梁啟超〈翻譯 文學與佛典〉文中解釋:「某時代某部份人共同所造業,積聚 遺傳於後,及至他時代人承襲此公共遺產者,各憑天才獨到而 有所創造,其所創造者,看似與前業無關,即其本人亦或不自 知,然以史家慧眼燭之,其淵源歷史可溯也。」 (註 76) 同註 63,頁191。 (註 77) 翻譯之佛經,其偈言(即韻文)都是五言的,而變文唱吟的一部 份,則採用了唐代流行的歌體,或和尚流行的唱文,有七言、 三七言、三三言、五言、六言、等不同形式,往往一種變文也 合成使用不同數目的韻文。 (註 78) 覺先〈從變文的產生說到佛教文學在社會上之地位〉,本文收 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九冊,頁237。 (註 79) 同註 76,該書談到變文產生的進步順序是言樣的:維摩詰經 變文──降魔變文──目蓮救母變文──佛本行集經變文。其 後是非佛教故事類變文如伍子胥變文、明妃變文、舜子至孝變 文。 286 頁 文學產生很大衝擊,文學可以在人間以外層面,創造超乎常識的幻化世 界。中國古代雖然有《山海經》、《穆天子傳》和六朝時代的許多志怪 小說,但和《維摩經》相比,即顯得文體簡單、想像力不夠豐富,尤其 是《維摩經》講經文,經常將短短的經文,或用譬喻或用神話,衍化成 精彩生動的散文和詩偈,縱使是內容偏重說理,也很少平鋪直敘,而是 把道理包裹在華麗曼妙的文詞裡,這對一向偏重現實世界觀的中國文學 來說,在擴大思想領域上,具有相當大的啟發作用。   3.詞彙成語   由於佛經的輸入,為我國文學創造出不少新語彙或成語,以《維摩 經》為例,常見者如天女散花、辯才無礙、不二法門、不可思議、方便 、清淨等,用之既久,便成為家喻戶曉的詞語,文學家自然也在無形中 採用佳句套入其作品之中。 第三節《維摩經》與藝術   《維摩經》傳入中土後,經過世世代代譯經家、文學家、美術家的 耕耘,逐步中國化,也創造出擁有漢地獨特風格的藝術,本節擬從繪畫 、石刻、壁畫等方面勾引出有關《維摩經》在中國藝術天地裡生長、成 熟的過程。 一、文人畫 1.維摩詰個人的圖像   《維摩經》的變相圖 (註 80)。一直是依據《維摩經》範圍所繪製 ,但初期時的圖畫,尚無法明確掌握經理教義,加上魏晉玄學清談的環 境影響,《維摩經》被繪製的焦點,自然落在具有辯才無礙形象的維摩 詰居士身上。譬如本章第一節所言,顧愷之在瓦棺寺首先繪出維摩詰具 有個性的典型,其後張墨、陸探微、張僧繇跟進,不過,他們所畫的維 摩詰, 在《歷代名畫記》中均稱為「像」,( 註 81) 換言之,他們對 《維摩經》所表現在繪畫方面,只限於維摩詰個人,這種情形到南朝宋 (西元 420 ∼ 478 年)袁倩才有進一步發展,完成不再單調的《維摩 經》變相。 2.以《維摩經》為主的繪畫   《歷代名畫記》記載袁倩畫維摩變相圖云: 維摩詰變一卷,百有餘事,運事高妙,六法備呈,置位無差,若神靈感 會,精光 ─────────────── (註 80) 根據文獻中所得到的了解,以通俗文字演述佛經的故事稱為「 變文」,以繪畫或雕塑表現佛經故事者稱為「變相」,兩者均 可簡稱為「變」。 (註 81) 同註 20,卷二。 287 頁 指顧,得瞻仰威容。前使顧、陸知慚,後得張、閻駭嘆。(註 82) 「百有餘事」清楚指出文獻對繪畫藝術上的一個重要資料,也是由單身 維摩詰「像」發展至維摩「經」變相的里程碑。   顧愷之、張墨、陸探微、張僧繇的維摩詰像與袁倩的經變圖,是最 早開始畫維摩變的記載,以後陸續有隋展子虔、孫尚子、楊契丹;唐閻 立本、吳道子、楊惠之、劉行臣; 五代左全、趙公祐等人畫過, ( 註 83) 可惜這些原作均已蕩然無存,只知到了唐代,維摩變所畫的內容, 是以〈問疾品〉為中心,但也在同幅內出現其他品。 ( 註 84) 舉例來 說,吳道子曾在長安菩提寺畫過維摩變,他把經中舍利弗、維摩詰居士 描繪得栩栩如生,但是此時的維摩已由六朝時的形象大幅轉變成一位身 體健壯的老頭,而且是一個熱情善辯的「學者」。 ( 註 85) 整個畫面 有了新的創意,從中可以了解,唐代文人維摩變之作,不僅吸收了六朝 顧愷之等人集中表現中心人物的手法,且以〈問疾品〉為主,配合其他 經文情節。 二、雲岡、龍門石窟   中國佛教雕刻,在石刻方面最重要的當屬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與河 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此外,泥土質的雕塑,則以敦煌千佛洞(即莫高窟 )為首要。   雲岡石窟創建於北魏中朝,(註 86) 從現存遺跡看來,除第三窟大 約是隋代之外,其餘十窟都是北魏時代作品。(註 87)   雲岡第一、二、六、七、十四、三十一窟都有維摩變,其中一、二 、七是五世記洞窟,可以視為現存最早的石刻維摩變。(註 88) 早期的 維摩石刻形式簡單,以第七窟為 ─────────────── (註 82) 同註 20。 (註 83) 同註 20。 (註 84) 《中國美術史》頁354說,此時所畫內容多是讚頌佛國,在表 現形式上,為了在一幅經變圖裡交代許多內容,因此把故事壓 縮到最大限度,選擇富有典型場面,以連環畫的方式,裝飾在 圖書中央部份的邊緣周圍。 (註 85) 同註 84。 (註 86) 《魏書》〈釋老志〉載,魏文成帝拓跋睿和平年間(西元460至 465)開闢雲岡石窟,由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五所,即今第 十六至二十窟,之後又陸續興建,主要工程完成在太和十八年 左右 (西元494)遷洛之前。 (註 87) 李浴編《中國美術史綱》,頁113-114。 (註 88) 金維諾著《中國美術史論集》,頁414。 288 頁 例,獨刻〈問疾品〉,根據《中國美術史論集》中所寫是這樣的: 第七窟維摩變在南壁,入口上部左右各作佛龕四層,左邊第二層為維摩 詰,右邊第一層為文殊師利。龕均作拱垂幕形,維摩右手持塵尾,左手 安置床上,戴尖頂帽,面有鬚。文殊半跏趺坐,右手微舉,頭有項光, 頂有寶蓋、飛天。其他幾窟形式大致相同。(註 89)   此外,龍門石窟是繼雲岡之後陸續開鑿的。龍門的維摩變數目比雲 岡多,不過,形式與雲岡差不多,以賓陽洞為例,它是六世紀初作品, 這時期的維摩變呈現如下的風貌: 坐於几帳的維摩詰,冠帶長鬚,右手執塵尾,斜倚几上,前有天人,左 側有侍女二人;門右側為文殊師利,寶冠瓔珞,坐蓮座上,手舉胸前, 前有舍利弗,後有菩薩弟子二人。(註 90) 這一鋪石刻維摩變比較特別之處,是維摩詰形象具有現實代表意義,除 了「清贏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外,還凸顯了當時文人的氣質、個 性,反映出部份當代貴族文人的精神面。   以上「文人畫」與「雲岡、龍門石窟」兩部份,是屬於中原地區維 摩變發展的各種樣式,至於位處於邊地的敦煌千佛洞中的壁畫變相,乃 是經由中土傳去,產生較晚,也受到內地風格與技巧方面影響,以下即 繼續探討敦煌壁畫以及與內地佛教藝術發展的相關性。 三、敦煌壁畫   敦煌保存有數目極多的維摩變,從北朝末一直到宋初都有遺跡。( 見圖表)(註 91) ─────────────── (註 89) 同註 88。 (註 90) 同註 88,頁415。 (註 91) 圖表來源,原載於民國四八年《文物》第二期與第四期,本文 轉錄自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頁419至422、434至436。 289 頁

290 頁

291 頁

292 頁

293 頁

294 頁 以下謹依附表所列的敦煌壁畫維摩變分成三期敘述: 1.早期──北朝、隋   敦煌早期壁畫,不但形式簡單,技巧也較稚嫩。從附表上可知,最 早的敦煌維摩變應在北朝末期的第四二三、第二六二少數幾鋪,這幾鋪 的維摩變繪製雖然簡易,但藝術家一開始就抓住了維摩與文殊共處一室 的對話場面來作為整個經卷的描繪(此點與中原石刻有類似處),後人 認為這樣的方式「為以後的畫家能深入地刻畫個性和表現論辯情緒準備 了條件」。(註 92)   到了隋代的敦煌壁畫,大體仍不離問疾品中文殊、維摩詰與菩薩, 但在人物刻畫上的確突破了過去的侷限,開始注意到性格的表現,這也 是唐代維摩變得以進一步躍進前的過渡階段。 2.中期──初唐、盛唐、中唐   唐代以前,維摩變大多被畫在佛龕兩側外壁上,唐以後,維摩變才 漸被被放置在龕內兩側壁面和入口內壁兩側(見附表),這是利用一個 完整壁面來表現維摩變豐富的內容,此時,題材與形象的塑造比前期深 化,技巧也日趨成熟,如表中所列的第三四一、三四二、三三四、六十 八、二二○、一○三等窟,畫面色彩鮮麗,人物細緻,拿第二二○窟為 例說明,此窟東壁的維摩居士是一個健康而兩頰豐腴的老人,這和顧愷 之當初所畫迥異其趣。這裡的維摩詰面部顯出平和而圓渾的「立體感」 ,那種渾厚的感覺,特別引人注意,(註 93) 不僅脫去臉上病容,甚且 充滿了智慧與自負,評論家給予的評語是: 畫家以現實為依據, 按照當時具有學識的長者模樣來畫想像中的 維摩,從對人物外形的描繪,達到對形象內心的追求,使佛教繪畫 中現實主義因素更加強烈。(註 94)   另外,初唐以後,還出現了另一種「複合式」的維摩變,如第三三 二、三三五窟,畫面上除了文殊與維摩相對外,還在其中穿插了《維摩 經》各品的其他情節,特點 ─────────────── (註 91) 圖表來源,原載於民國四八年《文物》第二期與第四期,本文 轉錄自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頁419至422、434至436。 (註 92) 同註 88,頁412。 (註 93) 同註 77,頁152-154。 (註 94) 同註 88,頁417。 295 頁 在於既有中心主題,又組成多樣內容 (註 95),這種形式的創造,為以 後許多經變所採納,所以第三三二、三三五窟可稱為大型維摩變的代表 作。   從以上可知,敦煌維摩變發展到初唐,不論在形式或技巧方面,都 臻至完備,屬維摩變發展的成熟期,此後,直到宋、元,雖如李公麟等 名家筆下的維摩變,也莫不因襲著過去的成就,只偶爾在筆墨技法、人 物細節上有小幅更動。 3.晚期──晚唐、五代、宋   初唐前,畫家們多將焦點放在〈問疾品〉的維摩與文殊身上;初唐 後,維摩變相則由集中於少數人物轉向注意故事場面,逮至晚唐,重心 更移到愈來愈廣闊的生活層面,寫實的氣息也日益濃厚。   前面提及,敦煌在初唐第三三二窟的維摩變已十分成熟,但是所出 現的經文情節仍不夠全面化,它在〈問疾品〉外,還畫了〈佛國品〉、 〈方便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香積佛品〉、〈菩薩行 品〉、〈見阿?佛品〉等部份圖像,至如〈弟子品〉、〈菩薩品〉中, 維摩詰斥小彈偏的重要經過,皆未呈現出來。   晚期維摩變內容,以第六十一窟為代表,不僅題榜詳細,且在〈囑 累品〉外,其它十三品均被畫家有選擇性地收錄到壁畫上了。事實上, 除了情節多、畫技高之外,第六十一窟晚期維摩變所顯示的另一個重要 意義,是畫家在作品中以動人的意象,創造出一些日常生活上深刻面的 側寫,如「阿難乞乳」、「魔王波旬戲持世」等,含有諷刺寓意,《中 國美術史論集》講到敦煌維摩變「阿難乞乳」時指出: 阿難乞乳一圖就是耐人尋味的好作品。 畫家在這裡沒有著意表現 阿難乞乳時遇維摩責難的窘狀, 而是借題刻畫農村生活,刻畫生 活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 畫家為了點明阿難是在乞化牛乳,在 維摩、阿難的身旁,畫上農婦正在擠牛奶,在乳牛的前面, 牧童 正牽開牛犢。 牧童向後傾身著力與牛犢奔向母牛的掙扎,以及母 牛含情的呼喚, 集中反映了依附在現實生活現象裡面的感情因素 。 又說: 乞乳可以不畫擠奶, 擠奶也可以不牽開牛犢,但是畫上擠奶和被 牽開的牛犢, 很真切地描繪了那一剎那的關係,就使畫面更富有 生活氣息,通過外部現象的描 ─────────────── (註 95) 《中國美術史綱》頁157 說,這是把佛經內的故事穿插在經變 本圖之內,不再另列於外緣兩帶,這使經變內容更為豐富而複 雜,同時也縮小局勢,在作用上較典雅纖麗,而不失寫實的趣 味。 296 頁 繪,透露了生活現象的內在因素。( 註 96) 經由上面的剖析,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晚期敦煌維摩變的畫家,企圖表 現其創作理念,欲藉用佛教題材,傳達出極富人間味的生活本質,導引 人們對自然界作深入觀察並了解其含意。其它晚唐後的經變,也有不少 同樣動人的傑作,這些作品,都以畫家豐富的情感與想像激盪著觀眾的 心靈。 ─────────────── (註 96) 兩例均同註 88,頁433至434。 297 頁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Chinese Literati, Literature, and Art Wang Chih-mei Summary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Buddhist `sutras` have exerted strong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Vimalakirti sutra` itself has been regarded as a literary Buddhist `sutra` which has strong flavors of novel and dram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to Chinese literati, literature, and art. 1. The `Vimalakirti Sutra` has been regarded highly by the literati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fferent modes of appreciation and reception by representative literati of different dynasties. `Vimalakirti` exemplifies the way of life in which secular life is harmonized with renunciation of the world. This attitude opens a new ideal world of spiritual life to which the Chinese literati have aspired. 2. Of all the pien-wens derived from Buddhist `sutras`, those related to the `Vimalakirti Sutra` are the most famou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terary history. This paper examines six extant pien-wens derived from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analyzes their editions, structures and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3. The `Vimalakirti Sutra`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hinese art including many extant relics at Yun-kang, Lung-men, and Ch'ien-fo-tu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conography of the `Vimalakirti` in literati paintings, stone sculpture, and wall paintings of various periods at different 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