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與健康促進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陳錫琦

華梵學報

第4卷第1期(1997/5)

頁45-53


頁45

      以坐禪為方便,可以使人身心安頓,發定生解,現證本來。由於坐禪有諸多功能,近年來坐禪頗獲各界的肯定與採行,坐禪過程的調身、調息及調心等,經科學研究證實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係。

  當人們發現影響現代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生活型態以來,世界先進各國開始推行健康促進計畫,以改變國人的生活型態,促進國民的健康,公元二千年達到全民健康的境界,遂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坐禪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與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是有關的。

      從現有的健康定義來看,健康是一種圓滿的境界,與坐禪的境界有相通之處,若從達成健康的條件來看,如同坐禪的境界,健康是很不容易百分之百的實現。然而,透過坐禪,可給通往健康開僻一條新的大道,使坐禪成為促進健康的方法,藉由健康促進,可用科學給坐禪做學術定位,使健康促進成為坐禪的催化者,兩者相輔相成,是現代人的清涼甘露。

 

    關鍵詞:坐禪、健康、健康促進

一、前言

  隨著杜會的轉變,有關人們健康的問題,也有了許多變化,例如:平均壽命的延長──比起光復時男女各延長了30歲左右,疾病型態的轉變──由急性傳染病為主轉為慢性病 (行政院衛生署,民83) 。人們壽命延長了,是生命量的增加,但慢性病的纏身,使生命的質打了折扣。如何使個人能達到壽而康,以充分的發生的光和熱,創造及提升生活品質,享受健康的人生,是現代人生涯規劃的重要課題之一─健康促進。

  現代的醫療保健可謂相當的進步,對人們的健康貢獻很大,但也有其弱點與限制。例如:對疾病治療的投入甚多於健康的維護或促進,有許多疾病無法治癒或只能控制,及對健康的維護或促進過於依賴西方醫學等。對於上述問題,關心人們健康的西方學者已開始發現到,並提出適當對策,及拓展促進健康的新方向。

    Lalonde(1974) 指出影響健康的四大因素為醫療保健、遺傳、環境及生活型態,此四者中又以生活型態最為重要。

  Alan Dever(1976) 發現影響死因的四大要素及其影響比率分別為醫療保健 (11%) 、生活型態(43%) 、環境 (19%) 及遺傳 (27%) ,而此四項要素其衛生經費的投入分別為 90.6% 、1.2%、 1.5%  及6.9%。這項研究明白的顯示出生活型態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並引發大家對衛生經費分配上的省思。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 (W.H.0.) 於蘇俄的阿拉木

頁46

圖 (Alma Ata)開會,提出〔公元二千年全民健康〕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的宣言。此一宣言後來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從此,加拿大、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各先進國家開始推動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計畫,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促進國民健康。

  多年來西方的科技一直是世界向前進的火車頭,在健康照顧 (health care)上亦如是,但這些年來在健康照顧方面已有了改變。

  今日以化學機械論的方法 (chemical-mechanist approach) 已無法有效處理癌症、愛滋病、習慣性疲勞 (chronic fatigue)、心理疾病及逐漸增加的慢性病,面對這些無可救藥的失敗,西方醫學卻仍固執的抱住那無法成功地照顧健康之機械論系統。結果,病人必須嘗試告訴自己及尋找照顧自己健康的途徑。近幾年來,有關這項主題的書出版了上百種,在西方世界現正充滿著可選擇性療法 (alternative therapists)。而坐禪 (meditation) 正被證明在治療上是能激活腦與身體間的內在聯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Reid 1994) 。由於腦與身體各部位器官皆有關,因此它被視為是身體的守護者(Ornstein, Sobel 1987)。對健康促進而言,坐禪可增加對自我與環境的覺察 ,增強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種可改變生活型態的正向健康行為 (Zakutney1990) ,尤其是對病人長期正向健康行為的改變,它是一項重要的因素(Santorelli 1992)。

  事實上,坐禪有許多醫學上的功能,如治療與預防,例如:心象 (visualization) 加坐禪即是一項有效恢復健康的技術,患者集中心力觀想(visualize) 治療的能量 (healing energy) 流入患病的器官,化解腫瘤、修復組織等等,這類的心靈治療(mind over matter) ">仍存在中國、印度、西藏等,但它被正統 (orthodox) 的西方醫學視為巫毒醫療(voodoo medicine)。不久以前,這種內在治療的機轉(mechanism)   與其心理控制,為西方所知,今日覺醒的西方醫師正在開始去再發現如何教導他們的病人做自我治療 (Reid 1994)。

坐禪是東方傳統的文化,健康促進是近年緣起於西方的活動,兩者皆與健康有關,而健康正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基與此點,筆者試從以健康為中心來探討坐禪與健康促進的關係,盼能以現代的健康促進來詮釋坐禪的時代意義,以坐禪來為現代的健康促進尋找另一條光明大道。

 

二、健康與健康促進

 

(一)健康的意義

  什麼是健康?有關健康的說法很多,可謂眾說紛紜。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定義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所說的: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杜會的達到完全康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已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WHO 1946) 這項定義強調健康是身體、心理及杜會三個層面的交集,且須是此三者的互動達到康寧的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幾乎是人生的完善境界。

  Ewles & Simnett(1985) 曾從不同層面的概念來探討健康,嘗試提出健康的整體性概念 (a holistic concept of health),這些不同層面的健康概念可歸類如下:

 1. 身體的健康 (physical health)

  意指身體方面的功能。

 2. 心理的健康(mental health)

  意指有能力做清楚且有條理的思考。

 3. 情緒的健康(emotional health)

  意指有能力認知情緒,如害怕、高興、悲傷及憤怒,並能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健康亦指處理   壓力、沮喪及焦慮等。

 4. 社會的健康 (social health)

  意指有能力創造與維持相他人之間的關係。

 5. 精神的健康(spiritual health)

  對某些人而言,這與宗教信念及行為有關,對其餘的人來說,與其個人的行為信條或原則及獲得內心   的平靜有關。

  6. 社團或團體的健康(societal health)

  意指健康的生活圈,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

  健康的整體性概念可看成是 WHO 健康定義的具體描述,從中我們更能清楚的掌握住健康的概念與促進健康的方向。在心理的部分,特別提到心靈的健康,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與發現,事實上心靈對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 (Reid 1994, Bannerman, Burton,

 


頁47

Ch'en1983) 。

  從上對健康的探討,不管是 WHO 或兩位學者的歸類,健康所包含的幾個變數,彼此間可是獨立的,同時彼此間也相互影響,只有在這三個或六個變數在互動中同時達到康寧時,才達到圓滿的健康境界,這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必須個人實踐健康行為 (health behavior),涵養內在的靈性,再加上整體杜會的配合,方能接近圓滿的健康境界。

(二 ) 健康促進的意義

  健康促進是甚麼? Green Kreuter(1991) 認為健康促進是結合教育與環境的支持 (supports) ,以產生有助於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條件。其中的教育是指衛生教育,環境是指與健康有關之社會、政治、組織、政策、經濟及法令等。另有學者認為健康促進是透過衛生教育(health education) 、預防 (prevention) 及健康保護 (health protection) 三個層面的努力來增強正向健康與預防負向的健康;而其整體目標則在平衡身體的、心理的及杜會的三層面對正向健康的增強,並預防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三層面的負向健康 (Downie, Fyfe, and Tannahill 1990) 。由此可知,衛生教育是健康促進的重要方法之一,且健康促進不只著重個人行為的改變,也需要整體環境系統的配合。健康促進不只是預防疾病或維護健康而已,更是積極的實踐健康行為,促進健康提升生活品質,達到壽而康的境界,使人能充分享受生命,發揮生命的光和熱。

( 三 )健康促進內容

  健康促進的主要內容是甚麼?若以美國為例,1980 年秋季,美國衛生福利部 ( L.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發表了 [促進健康 / 預防疾病:國家目標 ](Promoting Health/Preventing Disease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 ,1990年又提出 [ 公元二千年全民健康 --- 國家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目標 ](Healthy People 2000---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bjectives) ,作為邁向 [ 公元二千年全民健康 ] 之工作綱領。共包括 4 大類 22大項,[健康促進領域 ] 為其第 1大類,其主要內容如下

 1. 體能活動和體適能(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2.營養(nutrition)

 3. 菸(tabacco)

 4. 酒和其他藥物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5.家庭計畫 (family planning)

 6. 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disorders)

 7. 暴力性和虐待性行為(violent and abusive behavior)

 8. 教育性與社區基礎性計畫 (educational and community based programs)依據行政院衛生署 ( 民82)82 年至

86年之國民保健計畫,我國未來的健康促進內容主要有三項:

 1. 菸害防制─降低吸菸率

 2. 健康體能促進

 3. 國民營養

  前面曾述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主要為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即是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行為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可由個人做決定,有些則可能由其他方面做決定(Bruhn 1988)。檢視中美兩國的健康促進內容,都與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亦即與建康行為有關,但我國的內容似乎少了一點。若從我國的十大死因之前幾位 ( 行政院衛生署民 83)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意外災害、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等來看,國民主要的健康危險因素可歸為如下幾項( 江永盛民 79):

 1. 吸菸

 2. 意外傷害

 3. 酗酒

 4. 嚼食檳榔

 5. 缺乏適時適量的運動

 6. 肥胖人口增多

因此除了上述三項外,尚可加入檳榔危害防制、心理衛生及傷害事故防制等主題,以促進國民健康。

 

三、坐禪

 

(一 ) 坐禪的意義

  此處所謂坐禪是依隋朝天台智者大師所說[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而得名,此書乃大師為初學坐禪及為其兄陳鍼的健康長壽而說。由此可見坐禪不僅可使人健康長壽,且可使人生定發慧,明心見性。健康的身心,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明心見性,是健康的康寧境

 

 

頁48

界。

  與坐禪相類似的名詞,諸如靜坐、禪坐、打坐、meditation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zen 等與健康有關的行為,在此皆以坐禪名之,來探討其對健康的影響。

(二)坐禪的方法

  一般來說,坐禪的主要方法是調身、調息及調心 ( 秋月龍眠,民 78 、釋聖嚴,民 79 、蔣維喬,民 79 、釋曉雲,民 83a) ,其中以調心最為重要。若是初學者可依下列步驟進行(Bannerman, Burton, Ch'en 1983):

 1. 安靜的環境

 2. 舒適的姿勢

 3. 對妄想採取負向態度 (passive attitude)

 4. 集中精神的心理工具 (mental device)

 5. 閉眼,每 20 分,早晚各一次

  上面五個步驟與上述調身、調息、調心差不多,其中對妄想採取負向態度及集中精神的心理工具與調心有關;前者意指對各種妄想採不隨不制的態度;後者意指以數息、觀想、念佛、持咒、觀像等來集中精神,亦可分為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兩種 ( 釋惠敏,民 83) 。若有心學坐禪,最好能與有經驗或本身已到達坐禪目地的老師學習。

( 三 ) 坐禪的原理

  坐禪的調身、調息及調心,不是知識,不是學問,而是功夫;由靜坐可調心,調息可定心,數息可淨心 (釋曉雲民 83b)。又透過坐禪數息可定心,離相即淨心,實相即妙心 ( 釋曉雲民 83c) 。此即如大佛頂首楞嚴經所說: [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淨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般剌密諦譯民 69)。] 可見坐禪不只能降伏心理上的種種煩惱,更能永斷根本無明,除去煩惱的根源。

  Reid(I994) 曾說:每天坐禪,使我們如同再充滿精華(essence) 的桶子,再充電的電池,使我們的心有著年青的心靈。又說:坐禪〔只管坐,不做任何事](sitting still, doing nothing)就如同心理斷食 (mental fasting) ,可清除混亂的思想 與不安的情緒(disturbing emotion) ,使心淨化並儲存心靈原始的力量,如同斷食,這些過程皆是自然的與自動的。又人的心理狀態在醒著時是有意識 (conscious-ness) ,睡覺時是屬潛意識 (subconsciousness) ,坐禪時是屬超意識 (super-consciousness) ,可使人隨意減少感官的活動,使其降至最少而使得心的活動更加有效率且清晰,並能穩定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由上來的探索可知,坐禪而使心得到調適後,心自然會回饋身,使其得到更深一層的調適,身心互調,和諧無礙,故能對身心健康的促進產生效用,乃至使人身心輕安,無諸煩惱,得定生慧或明心見性。可見心 (mind) 是有力的創造者 (Chopra 1990),而坐禪是使其發揮功能的催化者。

四、坐禪與健康促進

( 一 ) 坐禪對健康的影響

  在東方文化中,或在中華文化中,坐禪養生,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坐禪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常為人所提及,但多屬個人經驗性報告,尤其是科學掛帥的時代,較難為世人所認同。近年來,有關坐禪之實証性科學研究日多,有關坐禪對健康的影響,過去經驗性的報告,有些已有了實證資料的支持。以下將分類說明之。

 1. 坐禪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1) 坐禪可降低做化療的癌症患者之預期反胃 (anticipatory nausea)與降低治療後之反胃期與嚴重性 (Shapiro 1988) 。

  (2) 坐禪對高血壓(Cort 1989)及藥物性酒精依賴 (drug addiction alcoholism) 有好的療效(Ban-nerman , Burton , Ch’en 1983)。

  (3) 坐禪加太極功組在休息狀態的心跳值、收縮壓、舒張壓、體脂 (body fat)  比率及身體瘦肉 (lean) 平均重量顯著比對照組下降。顯示出坐禪對心血管系統(cardiovascular system) 與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 有益處 (Liu 1992) 。

  (4) 坐禪持咒可減輕風濕關節炎的疼痛 (Kjellander 1993) 。

  (5) 坐禪數息的游泳選手心跳速率恢復較快(Jiang 1992) 。

  (6) 坐禪者可以有意識的決定以釋放痛與爭扎 (struggle) 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在健康促進上這成為他們的護理伙伴 (Gibson 1992) 。

 


頁49

  (7) 坐禪放鬆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具有治療糖尿病的意義 (Cerpa 1989)。

  (8)Chopra(1990) ,在其所著 Quantum Healing 中提到: Wallace 發現坐禪團體的人,其生理年齡 (bi-ological age) 顯著低於實際年齡 (chronological age)20歲,這個差距與其實施坐禪的時間有密切關係。

  1980 Blue Cross-Blue Shield InsuranceIowa對二千名坐禪者所做的研究顯示,他們比一般的美國人更健康,在 17 種主要嚴重疾病的得病率較低。例如:坐禪比非坐禪者因心臟病住院率低 87%,各種贅瘤發生率低 50% ,在呼吸系統、消化道及臨床憂鬱 (clinical depression) 等問題皆顯著較低。

  雖然這是一項僅限於單一團體的研究,但對於想實施完整性預防計畫 (a holistic program of prevention) 來說是一項鼓勵人的好消息。

  (9)Benson(1976) ,在其所著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中提到:生理功能可由坐禪來控制,在深度禪定的禪師耗氧量與新陳代謝降低 20% ,改變腦波活動及降低血壓。東京大學 A.Kasamatsu & T. Hirai 博士發現在坐禪時會產生與感覺舒適有關的 alpha waves , B.K. Anand 與其他研究者亦有同樣的發現。

2.坐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坐禪配合生物回饋(biofeedback)可成功的的治療許多壓力失調 (stress disorder)   患者,改善心理活動 (mental activity),使心(mind) 更寧靜 (tranquility) ,這可由血液中的 neurohumoral 的增加,血漿中的 cortisol 的下降顯示出。顯示出坐禪可促進心理健康及治療某些心理疾病(mental lillness)(Bannerman, Burton, Ch'en 1983) 。

  (2)感受到快樂 (Kjellander 1993)

  (3)放鬆 (Burns 1990; Tsai 1992; Kjellander 1993)

  (4)減輕壓力 (Biermann, Toohey 1992, Tsat 1992; Kjellander 1993)

  (5)增加個人整體的安寧 (Kjellander 1993)

  (6)整體性情緒不穩定 (global mood state) 較低 (Jiang 1992)

  (7)認知焦慮(cognitive anxiety)下降 (Jiang 1992)

  (8)坐禪訓練對系統性放鬆行為(systematic relaxed behavior)比放鬆訓練提供更大的改善(Janowiak 1993)

 3.坐禪對健康行為的影響

  (1)坐禪組與非坐禪組之吸菸者的戒菸率分別為33%、 21% 每日坐禪二次為 60% ,每日一次為 41% ,不規律或已停止為 21% ,沒學過坐禪為 21% 。戒菸或減少菸量,每日坐禪二次為 90% ,每日一次 71% ,不規律或已停止為 55% ,沒學過坐禪為 33% 。顯示坐禪與戒菸間有強烈的相關 (Royer-Bounouar 1990) 。

  (2)坐禪組比較能控制過量飲食 (binge eating),六週後坐禪組仍能維持改善過量飲食的頻率與量,而認知行為組則不能,顯示坐禪也可是處理過量飲食行為的重要方法(Brach 1992) 。

4.坐禪對醫療經費的影響

  三年追蹤研究,有坐禪與沒坐禪者比較,坐禪者每年節省 12.4% 醫療費用,高費用者下降18% , 50 歲以上的下降 19% ">,與其它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介入比較其效益(cost effectiveness) ,坐禪較其它方法能降低醫療經費 (Herron 1993) 。

  從坐禪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顯示出,坐禪對健康的影響是整體性的,且不只對人身心的直接正面影響,間接的也會對醫療經費及整體杜會系統產生正面的連鎖效應。

( 二 ) 坐禪應用在健康促進之探索

  從坐禪對健康的影響,已可看出坐禪可應用在健康的維護、促進及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上,而且是經濟實惠的。以現代的健康促進來說,它可以應用在那些項目上?今嘗試將坐禪與綜合中美的健康促進內容做一探索如下表。

 

     坐禪在健康促進上的應用之探索

   健康促進內容    可否應用  有無實証支持

1.體能活動和體適能      可      有

2.營養( 肥胖)         可      有

3.菸 (嚼用檳榔 )        可      有

4.酒和其他藥物        可      有

5.家庭計畫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可      有

7.暴力性和虐待性行為     可      有

8.教育與社區計畫       可      有

9. 意外傷害               

從上表的分析顯示出坐禪可應用在現行的健康

 

頁50

促進,許多健康促進活動與學校( 黃松元,民 82) 及社區有關,因此在規劃教育與社區計畫時,若要做健康促進介入活動時,具有整體性健康促進功能的坐禪是一項可以考慮的項目。

 

五、討論與結論

( 一 ) 坐禪是東方文化的寶藏,近年來已漸為東西方人士所重視。西方的科學研究正在對坐禪做實証性的驗証,並將之應用在健康促進上,對人類整體性健康促進的功效已獲得相當的肯定。但坐禪也不是萬能丹,有關它的各項功能,對健康促進的界限是如何,有無負面的作用等,仍需要更多的實証研究來驗證。

( 二 ) 坐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肯定為可以促進健康的一種傳統醫學 (traditional medicine)(Bannerman, Burton, Ch'en l983)。雖然其與宗教有關,但我們也可從非宗教的角度來看它,而將其視為一種放鬆(relaxation) 、靜心 (calming)及促進健康的技術(Biermann, Toohey 1992)。若從此非宗教觀點來運用坐禪,則如何使坐禪與現代醫療保健制度相結合,或藉坐禪以輔助現代醫療保健,或化解其困境,或減輕日益沈重的龐大經費,使其能為人類的健康促進做最大的貢獻,是值得健康促進之決策者重視與深思的。        

(三) 坐禪對健康促進而言,可以成為個人生涯中管理健康,及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的好方法,因此發展適合健康促進用的標準化坐禪方法,培養坐禪的適當師資等,以做為健康促進介入使用,這是推廣坐禪的人士與推行健康促進者,需共同努力的課題。

(四 ) 國內目前民間正盛行坐禪的風氣,大多由宗教相關團體,或關心健康的團體來辦理。在教育系統中有些大專院校提供坐禪課程供學生學習,在中小學有些學校以坐禪來協助學生促進身心健康或自我改變行為 (陳玉婕民 81 ;陸亦華民 81) ,臺灣省教育廳得知[ 坐禪] 在教育上的功效後,在 81年 9 月24日至 10月 15 日,舉辦 4 梯次的國中導師輔導坐禪研習班,每次調訓 150人,傳授導師在輔導及靜坐方面的知能。可見坐禪已漸為國人所認同與肯定,值得各領域的決策者共同將其容入社區活動中,使其成為促進健康、提高生活品質及創造和樂杜會的動力來源。

( 五 ) 許多人,尤其是西方人,都沒注意到心靈訓練對健康與長壽是極重要的,他們認為那是出家人或聖者的事,但他們讓混亂的思想與不安的情緒破壞安靜的心,讓電視、壓力、焦急、忿怒等來弄亂心,使心靈疲憊不堪(Reid 1994)。心靈的疲憊正是現代豐富物質生活的窘境,許多所謂的文明病或現代病即因之而起,如何使人的身心得到平衡,使杜會更健康,我們相信心靈的訓練將成為促進個人與社會健康的重要方法,而坐禪將是現代與未來人們訓練心靈促進健康的重要且受歡迎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行政院衛生署(民 82),國民保健計畫。

2.行政院衛生署 (民 83),臺灣地區公共衛生概況。

3.江永盛 ( 民 79) ,我國健康生活促進之政策與展望,健康教育,第六十五期,頁 4-13 。

4.秋月龍眠 ( 民 78) ,坐禪與養生,大展出版杜。

5.般剌密諦譯 ( 民 69,大佛頂首楞嚴經 佛教出版杜。

6.陳玉婕 ( 民 81),由靜生智慧,師友,第 305 期,第 24 頁。

7.黃松元 (民 82),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增訂版,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8.陸亦華 ( 民 81),讓禪坐使學子開悟,常春月刊,第 93 至 94 頁。

9.智者大師 ( 民 69)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10.釋聖嚴 (民 79) ,禪的體驗,8 版,東初出版杜。

11.釋曉雲 ( 民 83a) ,靜坐調適調息抒解意結與心靈提昇,拓土者的話,原泉出版杜。

12.釋曉雲( 民 83b),心無妄想是禪─調身調息初伏客塵,拓土者的話,原泉出版杜。

13.釋曉雲 ( 民 83c) ,靜坐能發揮慧心智力,拓土者的話,原泉出版杜。

14.釋惠敏 (民 83) ,禪定課程與通識教育─以教材與教學之研究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5.蔣維喬 ( 民 79),因是子靜坐法,圓明出版杜。

16.Bannerman, Robert H.& Burton, John& Ch'en Wen-Chieh(edttors)(1983),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Coverage, W.H.0. Geneva.

51

17.Benson, Herbert (1976),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Avon Books ,New York.

18.Biermann, June& Toohey, Barbara (1992), The Diabetic's ─ total health book,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Brach, Avtar Wila(1992),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editation: A Treatment Outcome Evaluation Study of an Intervention for Binge Eating Among the Obese That Combines Formal Meditation and Contingent Formal and Informal Meditation, the Fielding Institute, DAI-B 52/07, P.3898.

20.Bruhn, John G. (1988). Life-Style and Health Behavior. In David S.Gochman. (Ed.), Health Behavior pp71- 86. Plenum Press, New York.

21.Burns, Paulette G.(1990), the Experience of Spirituality in the Well Adult: a Phenomenon logical Study,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DAI-B 50/11, p.4980.

22.Cecil G. Helman (1994), Culture, Health and Illness ,2nd ed. 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Boston.

23.Cerpa, Heriberto(1989), The Effects of Standardized Meditation on Type 11 Diabetics, Adelphi University, DAI-B 49/08, P.3432.

24.Chopra, Deepak (1990), Quantum Healing─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mind/body medicine. Bantam Books ,New York.

25.Cort, Douglas Alan(1989), A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to Group Meditation, Individual Meditation and Didactic Group Training in a Program to Help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Black Adults,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DAI- B 50/06, P.2617.

26.Dever, G.E.Alan(1976), An epe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543-466, 1976.

27.Downie, R.S.& Fyfe,C. & Tannahill, A.(1990). Health Promotion-Models and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28.Ewles ,L & Simnett, I(1985). Promoting Health: A Prati cal Guide to Health Education. New York

29.Gibson, Anne( 1992),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s Using Meditation from a Met-aphysical Source, 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 MAI 31/01, P.272.

30.Green, L.W., Kreuter, M.W.(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nmental Approach (2n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Listed in James F. Mckenzie, Jan L. Jurs(1993). Planning, In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31.Herron, Robert Emmanuel(1993), The Impact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actice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Maharish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AI-A 53/12, P.4219.

32.Janowiak, John Jerome(1993), The Effects of Medit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Actualization and Stres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Oregon, DAI-A 53/10, P.3449.

33.Jiang, Zhenying(1992), The Effetsof Qi Gong on Postworkout Anxiety, Mood State, and Heart Rate Recovery of High School Swimmers, The University of Utah, DAI-A 52/10, P.3557.

34.Kjellander, Phyllis Diane( 1993), The Effects of Meditation on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a), MAI 32/03, P. 774.

35.Korzak, Gretchen G. (1989), The Influence of Hatha Yoga on Nasal Laterality Among Yoga Practitioners, Northern llinois University, DAI-A 50/03, P. 650.

36.Lalonde, M.(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37.Liu, Xiangyang(1992), Physiollogical Effects of a 7-week Taiji Exercis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tation Program,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MAI 30/01, P.80.                                                                                                  

頁52

38.0rnstein, Robert & Sobel, David (1987), The Healing Brain─breakthrough discoveries about how the brain keeps us healthy, Simon & Schuster Inc. New York.

39.Reid, Daniel (1994), The Complete Book of Chinese Health and Healing, Shambhala, Boston. Royer-Bounouar, Patricia Ann(1990),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A New Direction for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s, Maharish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AI-B 50/08, P. 3428.

40.Rubin, Jeffrey Brian(1988), Pathways to Transformation: An Integrative Study of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AI-B 49/03, P. 906.

41.Santorelli, Saki Frederic( 1992), A Qualitative Case Analysi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in an Outpatient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lf-Knowledg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I-A 53/09, P.3115.

42.Shapiro,Evan H.(1988),Behavioral Treatment of Anticipatory Nausea Associated with Cancer Chemotherapy, Texas Tech University, DAI-B 49/03, P. 920.

43.Tsai,Sing-Ling(1992),The Effects of Relaxation Traing, Combining Meditation and Guided Imagery, on Self-Perceived Stress Among Chinese Nurses in Large Teaching Hospitals in Taiwan ROC,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DAI-B 53/08 P.4037.

44.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80). Promoting Health/Preventing Disease: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

45.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0). Healthy People 2000─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Prevention Objective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46.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6). Constitution. WHO, New York.

47. Zakutney, Marry Ann(1990),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as a Positive Health Action: Why People Start and Continue the Practice, University of Utah, DAI-B 50/07 , P. 2852.

 

頁53

Medit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Chen, Si-Chi

Humanities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ABSTRACT


  As meditation conviently enabling one to settle the mind to produce wisdom and attain enlightenment. Where meditation has many benefits, in recently years it is accepted by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course of meditation, the adjustment of body, breath and mind have been prov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i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heal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Ever since people found out that the main cause of present man's health is the life style, those advanced countries of the world initiated th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 to alter the life style of the public in order to urge better health of the citizens so that it becomes the goal to be reach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for everyone's healthy environment. Meditation became the fashion of the world is related with the health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From the present definition of health, it is a kind of satisfactory state, it is linked with meditation. In order to reach full health is just as the state of meditation, not easy to achieve its full stage. But through meditation, a new road is open up to health, thus enabling meditation as a way to promote health, in turn, to make room for science to give meditation its academy position, the catalist to enable health and meditation became a linked between the two, is the cool nectar.

Keywords meditation, health, health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