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

釋道昱

圓光佛學學報
第三期 (1999.02)
頁133-139


 

頁134

  天台智者大師不僅注解了《法華經》中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竟然也對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經 --《請觀音經》有興趣。 與注解 <普門品> 相同的思想,智者大師對此部早期中國密教的經典, 仍然以「空、假、中」三觀的思想來解經文,而成《請觀音經疏》,但對經文中的四個咒語,卻隻字未提,尤其對於本經的核心「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卻以六道、六妙、六根等,配合「六妙門」以解之。[1] 至於他所持用的譯本卻未提及,然宋朝智圓對智者的該經疏又撰寫《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其中所列出的咒語,大部份的中文音譯字都與難提的譯本相同,只有三句咒語字句顛倒,因此吾人可推斷智圓所持用的譯本應該是難提譯的。

  此《請觀世音經》有幾個譯本是誰譯的即是本文的重點。本經的全名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該經在經錄中記載有二譯,一存一闕。根據《出三藏記集》(或僧祐錄 445-518) 卷四,《請觀世音經》一卷,是被編入於「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第一」,該部份的經典都是失去譯者的新抄完整經典:

「祐總集眾經遍閱群錄,新撰失譯猶多卷部,...雖闕譯人,悉是全典,....率抄眾經全典」[2]

並列如下:「請觀世音經 一卷,一名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3]
又於所列之經後面附註:

「右八百四十六部,..新集所得,今並有其本,悉在經藏」[4]

顯然在梁朝時代該經已是失去譯者的新抄經了。

  其次是《歷代三寶紀》(亦云三寶錄 597年撰) ,卷八記載鳩摩羅什共譯了 97 部合 425卷的經典,此《請觀世音經》乃是其中之一,其記錄如下:

「燈指因緣經一卷,觀普賢菩薩經一卷,睒本起經一卷,觀佛三昧經一卷,寶網經一卷,樂瓔珞莊嚴經一卷,請觀世音經一卷 -


1:以下附註,大正藏以 T 為代表, T.冊數/經號,P. 代表頁數。見 T.39/1800, PP.975b-976c. 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修訂本一版。

2:T.55/2145, P.21b.

3:T.55/2145, P.22b.

4:T.55/2145, P.32a.

 

頁135

- 已上七經見李廓錄,云(羅)什譯.... 右 97部,合有425卷,晉安帝世,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5]

  很明顯地,費長房是根據《李廓錄》而視該經為羅什的譯本。隋朝之後的經錄均依此而將它列為羅什的譯本,甚至視羅什的譯本為第一譯,只是闕失罷了,例如《大唐內典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開元釋教錄》。[6]

  再者,第二譯最早出現在 594 年法經撰的《眾經目錄》卷一,「大乘修多羅藏錄」中的「原是一譯....大本無虧」,未提及一經二譯之事,只云: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 宋世外國舶主竺難提譯」[7]

然《開元釋教錄》(730 智昇 )卷三,進而記載: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第二出見法上錄 , 右三部五卷,居士竺難提,晉翻云喜,西域人,志道無倦,履遠能安,解悟幽旨,言通晉俗,以 (東晉) 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419)...等 (譯) 三部」[8]

於卷十二又云: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東晉外國居士竺難提譯,第二譯,兩譯一闕」[9] 唯一現存的是難提的譯本,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1043 經。經過幾個經錄的記載,及現存的經文證明,此第二譯本似乎較無疑點。令人懷疑的是第一譯本可能出自羅什之筆嗎在筆者的印象中,羅什似乎不曾譯過陀羅尼咒的經典,為了解決此疑惑,吾人必須先了解羅什到底翻譯了那些經典多少經典

  首先,筆者先以兩篇羅什較早的傳記略作比較。梁《高僧傳》卷二,於羅什的傳文中一一的列出其所譯經論的明細,但未言幾部,只言三百餘卷。[10] 另《僧祐錄》卷十四,於其傳文中,言其共譯 32 部三百餘卷,[11]


5:T.49/2034, PP.78c, 79a.

6:T.55/2149, P.253b; T.55/2157, P.964c; T.55/2154, P.513b。

7:T.55/2146, P.116c.

8:由於'上'字模糊,此法上錄似乎是法經錄之誤,見 T.55/2154, P.509a.

9:T.55/2154, P.601a.

10:T.50/2059, P.332b. 在傳文的前段已明羅什早先已譯'大品',故慧皎並未列此大品於後段新經續出的明細之中。

11:T.55/2145, P.101b. 與上註 9. 相同,大品未列入續出經的明細中,也許僧祐未計算大品在內,只云32部;或許版本有誤,故元、明本的藏經云33部,見 P.101下

 

頁136

於卷二所列羅什的翻經明細中,卻載 35 部,凡 294 卷。[12] 其所列的經名如下表:

-------------------------------------------------------------------------------------------------
高僧傳(傳文)    僧祐錄 卷十四(傳文)    僧祐錄 卷二
-------------------------------------------------------------------------------------------------

1 小品 小品 新小品經七卷
2

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經一卷

十住

十住 十住經五卷

法華

法華   新法華經七卷

維摩

維摩   新維摩詰經三卷
6

思益

思益 思益義經四卷
7

首楞嚴

首楞嚴 新首楞嚴經二卷
8

持世

持世 持世經四卷
9

佛藏

佛藏 佛藏經三卷
10

菩薩藏

菩薩藏 菩薩藏經三卷
11

遺教

遺教 遺教經一卷
12

菩提

菩提(無行) 菩提經一卷
13

無行

諸法無行 諸法無行經一卷
14

呵欲

菩薩呵色欲一卷
15

自在王

自在王 自在王經二卷
16

因緣觀

因緣觀(一分)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 ()
17

小無量壽

無量壽 阿彌陀經一卷
18

新賢劫

新賢劫 新賢劫經七卷 ()
19

禪經

禪經 禪經三卷
20

禪法要

禪法要 禪法要三卷
21

禪要解

禪要解 禪法要解二卷
22 彌勒成佛 彌勒成佛 彌勒成佛經一卷
23 彌勒下生 彌勒下生 彌勒下生經一卷
24 十誦律 十誦律 十誦律六十一卷

附註.21.

12:T.55/2145, PP.10c-11a.

 

頁137

25

十誦戒本

戒本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26

菩薩戒本
27

釋論 (智論)

大智 大智論百卷
28

成實

成實 成實論十六卷
29

十住

十住 十住論十卷
30 中論四卷
31 百論二卷
32 十二門論 十二門 十二門論一卷
33 大品 大品 新大品經 24
34 華手() 華首經十卷
35 稱揚諸佛功德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36 雜譬喻經一卷

----------------------------------------------------------------------------------------
合計 33 32 (33) 35
----------------------------------------------------------------------------------------

從以上三份資料顯示,羅什的譯經部數是介於 32 35 之間,也無譯陀羅尼經的記錄。[13] 又以上兩篇的傳文非常相似,有多處文詞是一模一樣,也難怪有學者認為慧皎是受僧祐影響。[14] 從以上的討論得知,第六世紀初期,也是最接進羅什時代的《僧祐錄》尚不知《請觀世音經》是羅什所譯的,卻在第六世紀末的《三寶錄》中顯示它是羅什的作品。與《僧祐錄》相較之下,《三寶錄》的記錄幾乎是膨脹了三倍 -- 收錄了 97 部合 425 卷。然隋朝之後的經錄,大都採用了《三寶錄》的說法,視《請觀世音經》為羅什所譯,如智昇所撰的《開元釋教錄》即是如此,並云羅什共譯 74 384 卷。[15] 雖然智昇已刪除了《三寶錄》中可疑的經論,但數量仍然驚人,誠如他自己辯白的:

「然什出經部卷,眾說多少不同,長房錄中其數彌廣,今細參驗,多


13:學者間的看法,羅什的譯經大約只限於以上的33部之內,K. Ch'en 曾列出羅時所譯的重要經論,見 Kenneth Ch'en, Buddhism in China, Princeton, 1973, PP.83-84.

14:《高僧傳》與《僧祐錄》之間的關係,請參閱鄭郁卿,《高僧傳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87,PP.24-32.

15:T.55/2154, PP.512b-513c.

 

頁138

是別生,或有一本數名,或是錄家錯上,具件如左,今悉刪之。」[16]

可見從古至今羅什所出經論的數目,至今仍然是個爭議的難題。[17] 然智昇所刪除的僅是一些重覆本,至於冒名本卻未詳查,乃至今日普遍為人所用的大正藏,在羅什名下所譯的經典與著作,仍高達 54 部之多。[18]

  總之,《請觀世音經》在費長房的《三寶錄》之後,就被列入羅什的作品,但費長房又云他是根據《李廓錄》,因此整個問題的癥結是在《李廓錄》。 關於李廓的記載並不多,散見一二於傳記中。據《三寶錄》卷九云:

「眾經錄目一卷,武帝世,洛陽信士李廓,魏永平年 (508-511) 奉敕撰,廓內外學注述經錄,甚有條貫。」[19]

  《續高僧傳》卷一亦云:「清信士李廓,撰眾經錄,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20]

另《大唐內典錄》卷十云:「元魏眾經錄目,永熙年 (532-534) 敕舍人李廓撰」[21] 由上三個引文得知,李廓撰寫《魏世眾經目錄》的年代有二說:一云永平年間 (508-511),一云永熙年間 (532-534)。此外對於他撰寫經錄的有關資料並不明確,只知他有學養,注述經錄又有條理,因此他似乎不太有可能任意附加不實的資料,如同費長房在失譯經上任意配上譯者之名,以亂譯經史真實性的行為。如果費長房所言屬實,那些羅什的譯經是根據《李廓錄》,則筆者推測《三寶錄》所列出羅什名下的七經 (如註五),也有可能是已經遺失譯者,然而由於時間已久而以訛傳訛的被誤認是羅什之作,這也許是由於羅什的權威性與高知名度之故吧! 當李廓編集經錄時,並未詳查而編入,若果真如此,李廓也太疏忽了,因為羅什是個大人物,冒他名的人也一定不乏其數,編者對這些名人的記錄,更應該謹慎才對,


16:T.55/2154, P.515c.

17:小野玄妙,曾討論到羅什的譯經,見《佛教經典總論》,楊白衣譯,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1983, PP.71-73. 並見橫超慧日,《人物。中國 佛教-羅什》,東京:大藏出版社,1982,PP.131-139.

18:《法寶總目錄》,第一冊,記載羅時共譯74部,見 P.663b,但只列出54部經論之名,見 P.663c,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19:T.49/2034, P.87b. '目錄'古書均云'錄目'。

20:T.50/2060, P.428c.

21:T.55/2149, P.337b.

 

頁139

當然這一切只是推測。也許由於李廓的的輕心與費長房的愚行,致使吾人沒有一個真實的記錄可循,也惑害了千年來的譯經史。

  又《請觀世音經》如果出自羅什之筆,早於李廓的僧祐是不可能不知道,而卻把它列入失譯經中。再說《僧祐錄》與《李廓錄》的編撰幾乎於同一時代,只是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一個列入失譯經中,一個則編入羅什的譯品中。 再者,《法經錄》(594) 與《三寶錄》(597) 的編集也幾乎是同時期,而《法經錄》未提及此羅什的譯本之事。很顯然的《法經錄》與《僧祐錄》是同一說法,而《三寶錄》跟隨《李廓錄》又是另一個見解。 總之,筆者採信《僧祐錄》的看法,認為《請觀世音經》的第一譯本是失譯經且已遺失,應非出自羅什之譯。

  南北朝時期,由於「觀音信仰」普遍為百姓所歡迎,因此以「觀音菩薩」為名的經典不斷的出現。甚至在密教陀羅尼的傳統中,「觀音」也是個威力十足的大菩薩,自然以觀音來消除苦痛與業障的咒經,應該也易被接受,若再冠以羅什之名,那廣為流通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由此亦可反應出,當時「觀音的信仰」與「羅什的名聲」是可相提並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