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欽•佛智著《禪定目炬》漢譯(第一章)

許明銀
法光學壇 Dharma Light Lyceum 第一期(1997 年)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頁 141-151


. 頁 141 序言 《禪定目炬》(又名《大圓滿口訣教授•禪定目炬》、 《瑜伽眼禪定》與《辨明修行要點•禪定目炬》),為寧瑪 派祖師努欽•佛智所著,論中就各種不同的方法引導行者實 踐大圓滿的修習;本論重新出現在當今十年期間,應為西藏 學研究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這所出版的原典是來自西藏東 部的木刻版寫本,它是易讀的,雖然不精美。由於絳陽欽哲 ('Jam dbyangs mKhyen brtse) 的一位學生與絳貢工珠 'Jam mgon Kong sprul& 的努力,這原典得木刻刊行。這木 刻板底頁被一位絳陽洛追嘉措 ('Jam dbyangs bLo gros rgya mtsho),與噶妥寺 (Ka' thog dgon) 有關係的一位師 父簽上名字。它的根據,是寧瑪派大學者敏〔珠〕林•洛欽 〔大譯師之意〕•達磨師利法吉祥 (Dharma shrii, 1654 - 1718) 的古寫本。 這份古寫本的編次,則根據有名的覺 囊派尊者多羅那他 (Taaranaatha,生於一五七五年) 藏書 之古寫本。依照這木板印刷改訂版編集者的說法,屬於敏林 •洛欽的原典未夠完善。 努欽•佛智一名金剛極自在伏藏 (rDo rje yang dbang gter), 根據寧瑪派傳承(請參閱︰敦珠仁波切《佛教史》 ,第一版, 291 ∼ 301 頁)在七七二年生於西藏中部的札 普 (sGrags phu)。 他的父親是努•色瓦旺秋 (gNubs gSal ba dbang phyug,意為努氏•明自在 ),母親名為欽莫•札 西措 (mChims mo bKra shis mtsho, 意為欽氏女•吉祥海 ) 。因此,他是西藏最受尊敬的兩個氏族––努氏與欽氏的 後裔。在他出生之前,一株檀香樹奇蹟似地出現在他的努氏 祖先位於札大山的墓地上。一位中國師父(漢地和尚)檢驗 這個非同小 頁 142 可的事件,預言有一位重要的化身上師將出生在札地的努氏 家系,而且決定必須舉行與此樹木有關的加持儀式。 當他出生時, 被取名為多吉赤祖 (rDo rje khri gtsug)。 他的法名是佛智 (Sangs rg yas ye shes),密號 是金剛極自在伏藏。 他跟印度、尼泊爾,以及當時西藏的最偉大上師學習, 這些上師是吉祥獅子 ('Srii-si.mha) 、 無垢友 (Vimalamitra) 、 蓮華戒 (Kamala'siila) 、 寂藏 ('Saantigarbha) 、 財護 (Dhanarak.sita) 、 法菩提 (Dharmabodhi)、世持 (Vasudhara) 等。 他的修行集中在文殊菩薩身與大威德的威猛真言。他的 隱居處是有名的札楊宗 (sGra gs Yang rdzong),此地後來 由於隆欽饒絳巴 (kLong chen Rab 'byams pa,1308 - 1363) 在此禪修而為之增色。 他被認為是在無上瑜伽 (Anuyoga) 修行與集經 (mDo 'dus) 續傳承的最重要上師之 一。 敦珠仁波切提到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有以下的四部論 典︰ [1] 《經釋黑暗鎧甲》 (mDo'i 'grel chen Mun pa'i go cha) [2] 《語斷難利器》 (dKa' gcod sMra ba'i mtshon cha) [3] 《幻化八十品現證釋》 (sGyu 'phrul brgyad cu pa'i mngon rtogs 'grel) [4] 《大圓滿口訣教授•禪定目炬》 (rDzogs chen gyi man ngag bSam gtan mig sgr on) 此四論典,分攝經•幻•心三部,此中最後者,便是這 的譯本。 《禪定目炬》包含相當多在拉薩法諍上已被解決的有名 的爭論資料,這是中國頓悟修習 (sak.rtpraave'sikanirvikalpabhaavanaa; cig car 'jug pa'i sgom) 提倡者, 被印度的漸修習 kramapraave'sikabhaavanaa; rim gyis 'jug pa'i sgom pa) 支持者所打敗的資料。《禪定目炬》的存在,在郭譯師 的《青史》( 137、145 頁等)被提及。提到的論書叫做《 瑜伽正理日》 (rNal 'byor rigs pa'i nyi ma),這對《禪 定目炬》來說是相當有趣的。或許這本論書最後也將面世。 頁 143 目次 1、處所•發誓•事前所作•斷貪•講解散悶含義章。 2、所獲得方便•能依隨順•講解利弊章。 3、講解行方便目的特點章。 4、漸門派•講解依次行教典章。 5、頓門派•解說頓時行方法章。 6、解說大瑜伽教典章。 7、詳盡安立大圓滿教典章。 8、講解圓滿善根器章。 底頁 頁 144 努欽•佛智活佛著《辨明修行要點•禪定目炬》 (1a)。 本來(此教授亦源自《曆首》)任運成就的本性,自性 雖自然不動,但不見•自性二顯現 (1),真實性變化我(大 我者•大自性)頂禮。 這是抉擇真如 (2) •菩提心任運大 圓滿的教授王。此所謂瑜伽師眼的禪定名字不同(名字之大 不相同, 實有理由),是要從生死四瀑流 (3) 解脫之故。 因此首先叫做大乘船禪定。第二,成為一切大功德的出處, 所以叫做寶禪定。第三,聚集意趣的一切含義,所以也叫做 攝義禪定。 第四,一切見究竟 (1b),所以也叫做心永久禪 定。第五,無明的黑暗(比喻)本來能清淨,所以也叫做大 炬禪定。第六,能淨習氣的一切污濁,所以也叫做大河禪定 。第七,能成就不追求七大財物 (4),所以也叫做大舵手禪 定。第八,於依次安排禪定次第後,始特別宣說,所以也叫 做大殊勝禪定。第九,生死與精進的大敵軍完全未見妨難, 所以也叫做大堡壘禪定。第十,完全降伏了生死與耽著力的 意樂,所以也叫做大軍旅禪定。 第十一, 不歷諸地、同時 (2a) 喜好,所以也叫做大勢速 (5) 駿馬禪定。第十二,不 修佛果(本意)、任運圓滿,所以也叫做大悉地〔大成就〕 禪定。第十三,縱未到而能得究竟,所以也叫做大解脫道禪 定。第十四,成為神變〔神通變化〕的一切現觀〔現證〕的 出處,所以也叫做大希有禪定。第十五,任何所作〔事情〕 都未斷、不取,所以也叫做大行為禪定。第十六,無分際地 明淨,所以也叫做大永恆禪定。第十七,雖廣信解也不離, 所以也叫做大悲禪定。第十八,因為無任何所作〔事情〕, 所以也叫做大睡眠禪定。第十九,勇敢拔除生死(比喻)的 痼疾,所以也叫做放出甘露大藥禪定。 第二十,毫無 (2b) 畏懼與恐怖,所以也叫做大鵬盤旋禪定。第二十一,對甚深 且深遠難測不動,所以也叫做大海禪定。此有如計算極微與 水滴而不可知曉,這名稱的邊際亦不可知曉。若問那 頁 145 是為什麼?那是不可思議的名稱之自相體性〔自性〕的緣故 。那麼,若說何以只取名叫做《瑜伽眼禪定》呢?這要從要 點說起,蓋未見彼等大意義則不知其勝妙功德之故。如此的 大意義,是傳承種姓本源的根與次第圓滿。任何要學的事情 完全提出了。了解且領會生死行無意義,故一切所作〔事情 〕如同唾液過多要捨棄。想獲得大解脫位,首先要尋找場所 。在這若問如何尋找場所的性質〔體性〕時?依據大因乘觀 點 (3a) 也說︰「尋找以前本師曾經蒞臨過的金剛座(大加 持聖地),與靈鷲山(獲得成就的吉祥地),與于闐紫色柳 園等諸吉祥地,能成就事業。」這說法出現在許多經典內。 根據瑜伽內道乘的經典也說︰「經典和續的具足,隨同吉祥 歷史〔記事〕;即具足經典,指示方位的善言,與具足眷屬 ,及山勢雄偉、山的形狀和天空形狀像如來的印契寶,與蓮 華、交金剛杵 (6)、劍鋒輪 (7) 等漏永盡的色身相似, 與 吉祥鳥和尋找合意有悅耳聲。」這些宣說於許多續典內。此 外,在初地暫時斷了親疏,尋找合宜的僻靜地 (8)。復次, 《大蓮華教授》說︰「斷了無損身體的親疏。」應與大種 (9) 和諧。吉祥歷史以前也說 (3b) ︰「印藏的許多男女智 者得成就之聖地(無法計算)、八大寒林(角瓔珞救度五支 分•上下腹腔•內臟)、忿怒尊(角瓔珞)的十聖地、阿羅 漢岩(在金剛座後面)、普欽的善地(藏地得成就聖地)、 虎獅地方、洛扎喀曲岩、卡瀑峽谷、岡底斯山瑪旁〔湖〕岸 邊、達隆(右翼)等如是所作。」那麼,若說照那樣確實地 做有什麼功德呢?照那樣確實做了住下,耐力大、心喜而距 離近、不出現障礙,及具足自性的作用之故。《法鏡釋旨》 (《法義集》經典)說︰「無間隙中斷閉關,此乃修行者作 為;在所知內的法性,為了要實行瑜伽;由於人放逸散亂, 消除作障礙法故; 在外與內地界上 (4a),應斷諸往來走動 。」《極密金剛莊嚴》(《集論》)說︰「非分別欲求義者 ,只有執持僻靜處。」這是要消除散逸障的緣故。根據《大 乘內道》和《極瑜伽道》說︰「整個自證智性都離一切邊際 ,在智慧的大空中和自然智的體性中無有不斷邊者,故三千 世界即是真實處。」 頁 146 《秘密藏》說︰「小十方,地方本來寂靜。」以及《希有已 生法》說︰「三千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這些是我自己的地 方,是住處,是無量宮。」如此一來,要是問特意地尋找靜 處,是否捨義背道?然而若因此而得到決定以後,其本身也 不是所斷,而且暫較少緣,及能具足下述的諸功德,故應追 求〔靜處〕;上來尚未說明是否應耽著真實。那麼,若問貪 愛寺院 (4b) 有過失嗎?那是對任何都無取捨的意義大,且 是見而不給與的病大。《無垢界註》說︰「在處只心(寺院 )善領悟,禪定智是殊勝處;寺院靜處我不尋,依處領悟已 束縛。」根據他本身(無垢)的教授說︰「心若未領悟靜處 ,任誰尋覓靜寺院,心躁空洞流浪界,身體護臥室空處,似 擦石板洞睡眠。」那麼,若問如何考察那處所的過失?土地 冷熱不適中,故生病;有惡毒龍;有黑土地神;到了神鬼的 窄巷,故生命危險;器具非常難找;心情特別不舒暢;因暗 斷絕,身體違和。僻靜地 (10) 太增上;狗聲;眾生(一聽 聞就厭離與行客趣求利益)鬆懈的喧嘩聲;有水聲時,心散 亂。 在那種地方 (5a),會被擠逼、加上是小乘人的惡語。 有瞋心的國王;與有凶狠的大臣時,會招來災難。較近的話 ,親戚邊以嘴造成妨礙,因而心散逸。遠的話,會招來敵人 的傷害,所以有那些情形都是過失。就用處〔目的〕來說, 〔上述〕那些都是沒有的。這又從教授(《善順 (11) 修法 莊嚴》)指出主旨說︰「要是找到那沒有所有權障礙的處所 之後,應該居住。」那麼,若問現在應該做什麼呢?那些是 現證〔自己明白〕,故以不觀照自己性相〔自相〕的情形來 觀察,而應該做到熟練。《菩提心教授》說明意義認為︰「 只渴望體驗〔領納〕意義,故好像獨居獅子,斷絕散亂〔掉 舉〕諸地方,讓多由旬相屬(雖對以前所作的行為說明,但 不矛盾)地,然後觀察心中鏡。」隨時(修靜慮)證些許, 遺骸代理人是誰?親屬樂欲與國土及家計,以迅速的禁戒〔 勤息〕斷了之後,是對寺院尋找大意義 (5b) 的大人物,所 以首先要發誓。 生死大海極其無窮無盡,而容易(變成)輕慢解脫困難 ,所以說 頁 147 悲愍這些人沒有解脫時,應思惟一切眾生如子。他們應該解 脫,可是我•補特伽羅〔人〕在地上(因為是眾生),自性 雖清淨但是不具足大方便的緣故,在長劫大海做利生事業以 後,(初入門者)雖行利樂但是力小,所以應成就解脫的殊 勝大位(佛),與方便大海(藉著佛)一樣行雲朵的利樂。 思惟救度一切〔眾生〕,是顯密乘共通所作。復次,《蓮華 教誡》指出︰「若渴望來到寺院,首先要徹底發誓;從我是 無常苦起,解脫後成就利他;人堪能地上菩薩,他人遍成就 佛果;佛(佛的大功德)自然得五力 (12) 後,全都安置菩 提地 (6a);設想所獲得安樂,思而所生悲愍心。 」在這與 見結合時,四乘若有(頓•漸•摩訶•女尼•眾生爭論發誓 不違背利樂的分別眼)常及斷的話,暫應著意於要點上,大 圓滿的主張在這,要是問與一切事業〔所作〕分離(這若問 發誓不違背嗎?)時,則因無取捨,所以不被過失沾染。如 與虛空等同故。《容坡切集論》說︰「發誓對象即是本來無 ,若悟無發誓對象意義,雖發誓無過等同虛空。」所以發誓 也不是矛盾的。〔先有誓,〕然後從事那自他利的工作,而 且對各乘(總地佛教)的無分別經典旨趣徹底理解,所以不 存在造作、影響三門 (13),只是隨順以心見法的行者, 而 且既無所作•亦不滅所作,是無貪 (6b) 行。復次,依據《 在歡喜處所精進》指出意義說︰「是應熟習〔串習〕展(修 )悟義(見方面),行故無著任何行,以此如理得究竟。」 便是此意。 開始事前準備的工作,首先只有努力於耳聞,即是說︰ 「若不生耳聞智慧見聞,與黃金暗窟無燈等同。」所以最初 若要尋找黑暗的黃金,就如同要依靠燈盞般。最重要的事是 從心尋找,以及修習也需要依靠語言與文字的燈光,故諸契 經亦已多有宣說。如《真言內道極密寶大海》說︰「旃〔梵 音〕。任何密(正見是寶生如來)、大密、勝密,應該聽聞 一切密。」如是等等已詳細地說明。依教授〔優波提舍〕觀 點也引用《解莫瓊杰》說︰「眼•語•松明反映義理之高貴 ,不同語是經典 (7a) 持輪者。」所以要尋求義理而精進。 即,總之領 頁 148 悟義理是最上聞的緣故。《法鏡》說︰「不是耳聞詞句大海 。」《入楞伽經》說︰「所謂多聞,是精通義理,而不是精 通言詞。所以應該有所了解。了解一語是最上聞,如此地耳 聞雖然大抵記住語,但是若是無思惟,與義理不結合。思慧 不很分辨時,柔軟語與義理不合徒流為詩詞。」以及《極密 金剛(聞的方面)莊嚴》說︰「猶如駿馬之白翳,以拘捕帶 來捆綁;解縛後順手放行,似不著任何行走;這心的帝釋駿 馬,無智捆綁再捆綁;以聽聞得解脫門,心性全解無著行。 」故所聞,因乘 (7b) •果乘全部一致,但是同事攝(見• 修•行•果)則不然。由此(總論),特別是教誡〔阿波陀 那〕應該獲得口耳的教導。其中因乘,世尊貴體大涅槃後, 教誡傳給了飲光〔迦葉〕; 然後從達摩多羅 (Darm- odhaara) 等,至漢地和尚摩訶衍為最後七傳; 然後在藏區 有贊普〔國王〕和諸比丘而消失(在朗達瑪時,智帝釋尊者 (bTsun pa Ye shes dbang po) 有魔難,所以法相的阿闍黎 傳承消失)。彼等四部經典的文字正確,他們與蓮華戒依次 地教化等等,自然地斷除了猶豫。以後阿闍黎無所追隨時, 在真言內道,方便(摩訶)大欲的三摩地教誨,與教誡明點 等,即高低方法的教誡與增上(從卓•天子寶 'Bro lHa bu rin chen 起,佛經中斷了)的諸瑜伽(阿底), 應該獲得 對任何事所作永息〔無用〕的教誨耳傳。《在剎土下面》也 指出 (8a) ︰「總之,安立善巧•心修治法•斷威儀法等之 疑念•作泥塑佛像•近誦法•空相續•克服險路•塔與經堂 事業•出家人的大僧院嚼食•讀廣大經藏•大法輪事業•苦 者的助力•醫治一視同仁的後遺症•大布施等盡量廣大地努 力。」《大乘真言》也特別地提道︰「眾多增上力的次第, 多打開患者與修持曼荼羅,與應作廣大的火供,以及出家眾 也要承事應供處,與應作悲份田,及應努力於設立修練處等 。」另外,要克服食品、財物的連貫,與議定,和事前齊全 地修集需要的諸緣等。 《菩提心教誡》說︰「已說入甚 ( 8b) 深之前,斷絕了猶豫疑惑;懺罪生菩提心後,集瑜伽資 糧福德;全顯示一切差別,如理堪任所計量;一切眼前之工 作,以後應該不後 頁 149 悔。」便是這個意思。目的,是從修行處所不需要尋找辦法 ;不生障礙;轉成空;引導他人;將來不會掉舉,故須精進 。 然後捨離財物的牛羊等,財物的自然分別影像顯現時, 不真實•失當•無常•不能利益•只作束縛的因,要視之如 土石般思惟。我應不貪所有寶庫與馬•牛等。即,由於以前 所有諸亡者,雖欲積累食物牛羊;不知惡果我自己承受,食 財 (9a) 以後自身無受用;雖穿眾綺飾吃眾美食,耽擱修行 意義是畜生;似猛獸好粗毛、耕牛安樂食,如此地像擦拭不 淨般捨棄吧﹗便是這個意思。 另外斷除了人•親屬與愛戀,即父母•國王•土司•弟 兄•親屬•妻•朋友•鄉里等,視之如世間過客住在一處。 任何時都要分離的一切事物〔所有法〕,在這迅速消逝;喜 好的情欲雖無心,但會變成剝奪菩提的仇敵,所以那些勢力 猛然不轉;像狐狸被他人看到時,即全身逃入地窟,應無貪 〔不觀喜〕亦如是。今生同一工作諸親因,只是客人同處各 自走;父母等至交親屬氏族,協助苦囤積輪迴言論;迅速消 逝 (9b) 最後且必敗壞;在這聽而專注,狂亂什麼呢?因此 ,自己的身體雖然跌倒有先例,故應激起果斷 (14) 的力量 ,孤單地在阿蘭若處〔寂靜處〕逝世;便是這個意思。阿闍 黎達摩多羅 (Dharmodara) 的《廣大聖教》(堪布解釋修行 的心情,即使任何人親近也不合理,這是為什麼?一切雖被 野人的心和資具與利益所覆蓋,但是追求又能獲得什麼呢? 故妨礙修習佛道而極力地說,對非骨肉、對親屬•怨敵親愛 ,而且在道中哪試圖去獲得什麼?這是為了我的緣故。)也 說︰「與輪迴的苦界不友善。從此等事,妻(與貪•瞋•痴 •嗅結合之故,稱作妻。形成無窮羅剎女•龍女玷污•財物 齊全時,是怨敵。)•財物任一都可以時,耽著微細的因緣 後就是不修行也要戒除。即從他世國土,已執持〔已貪著〕 (無常的例子,以前的那財富,如今沒有無常;近來沒有無 常;自性無常。),因為未來已執持不變,由福德〔善業〕 因成就故。 其次,一轉眼完了。如此地 (10a) 一切受用也 轉變,若說(後來要修行)應清楚事務要緊時,像 頁 150 波紋而無了期,所以在沒有出離期間都不執受事務,何況死 後是尸體;有暇故當修行,或者因此對受用〔享受〕要像唾 液般吐掉;便是這個意思。總之,首先,有緣者如此地思惟 ,而捨棄不是(殘廢人•親屬等也不是像怨敵,應該不貪著 )。行大理趣的佛道,所以上述那些完全沒有分別;放下則 顯現,現本身與不現也是突然的唯假設〔施假名〕,應該思 惟所有體性〔本質〕是假,而誰〔哪一個〕對任何非有貪著 。當知應該貪著者雖僅如微塵〔微細色法〕亦無有。所知性 亦一時了知。如此地,以不貪著一切的心意在寺院延長時間 而考察。如果長久在寺院,於是要這樣地思惟寺院正是缺點 。(按,此即指不應貪著寺院。) 假如村莊與嘈雜的性相極少時,就要思惟無常•苦 (10b) •極錯亂•頗掉舉〔心散逸〕•意義消失•諍論較多 •變成諍論的原因•激起且累積雜染〔煩惱〕的酵母•滋長 煩惱•心極不寂靜•徹底地考察不能含忍〔不堪耐〕•不真 實•迅速生起的所有法•徹底地出離的所有法•菩提十分遠 等(《別別智 (15) 毘奈耶》)。位於那的功德,是僅回遮 〔扭轉〕昔日的缺點也是功德。《三昧王經》說明了寺院的 功德。另外,許多顯乘 (16) •密乘的教誡說明了寺院遠離 罪惡、不善旳諸法•心變成極為寂靜•無諍論•不積、不起 煩惱•接近護法神〔有誓願者〕•夢兆清楚•出現神通•有 意義•無上地證覺〔成佛〕等,應該憶念 (11a)。默然而往 ,在任何一個村莊之間,為得到菩提正覺者,像那樣的覺者 從前都未駕臨;處於未來與現在也沒有。如此地說明而應該 憶念如是種種。在大處應該考慮各自的本性寂靜義。 當知經部俗諦只是緣起(四緣 (17) 聚合的諸法)聚合 、迴向的體性〔本質〕,似車子(真實的空)般出現也只是 幻;勝義無體性〔本質〕•無相•無自相〔無自性〕•遠離 因緣,即遠離八邊戲論 (18) 與三。當憶念真言內道派是二 諦無差別真如,自證智雖依任一邊,但是依據不觸義而遠離 (一切)的(它變成清淨)。殊勝〔增上〕瑜伽是自然圓滿 法性,因為此實為自宗所定的基位(根),是非遠離的本來 頁 151 遠離。也與寂靜處的懈怠〔樂寂〕 (11b) 遠離。不憶念它 ,所以憶念時任何人都要出離,誰都歡喜。此意尚未清晰地 說散悶〔出離〕。細微各別見,以後於論中當解說。由《所 謂瑜伽眼的禪定大廣釋》,處所•發誓•事前所作•斷貪• 講解散悶含義,是為第一章(12a • 3)。 註釋︰ (1) 二顯現,承認內心和外境分別存在的感覺。 (2) 藏語作Kun gzhi,或譯作阿賴耶(識)。 (3) 四瀑(暴)流︰無明瀑流、見瀑流、有瀑流和欲瀑流。 或指生、老、病、死。 (4) 七大財物,即七聖財︰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慚財 、愧財、慧財,此為《寶積經》所說的七財。 (5) 勢速,因果迅速出生。大乘佛教所說二十四種心不相應 行之一。 (6) 交金剛杵,指由兩金剛杵交叉成十字形者。 (7) 劍鋒輪,佛教密乘本尊所用一種手幟名。其狀鋼輪無輞 ,輻皆雙口利刃,尖極鋒利,半杵作柄。 (8) 原典藏文作 snang yal, 很費解。 今依上下文疑為 snang g-yel,而指僻靜地之意。 (9) 大種,或譯作元素、物質;有地、水、火、風的四大種 ,或地、水、火、風、空的五大種之說法。 (10) 藏文同(8),此處仍解作僻靜地。 (11) 原典藏文作 das pa,恐有誤; 茲改作 des pa,譯作 善順。 (12) 五力,有二說,一者,信、勤、念、定、慧力, 是三 十七道品之一類;二者,招引力、串習力、能破力、白 業種子力和願力,是修心七事之一類。 (13) 三門,指身、口、意。即行動、語言和思想。 (14) 原文作wa,意為狐狸;今依上下文作果斷解。 (15) 原文作mkhyes pa,恐有誤;茲改作 mkhyen pa,作智 解。 (16) 原文作mde,恐有誤;茲改作 mdo,作顯乘解。 (17) 四緣,指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18) 八邊戲論, 戲論八邊︰生、滅、常、斷、去、來、一 、異八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