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會通----以曉雲法師的禪畫哲思為中心

 

陳娟珠

華梵大學

華梵大學 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05 ) 頁377-393

華梵大學哲學系,  [臺灣 臺北]


 

論文提要:

曉雲導師幼受儒家教育,長而依止佛門,深入佛法,其思想儒佛兼備,嘗與錢穆、唐君毅先生論道為友,辦學以華梵命名,提倡儒家之倫理道德及佛家之悲智精神,即彰顯儒佛思想并茂互榮。榮獲國家最高榮譽,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其畫藝在師承中自求創新,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運禪心於畫意,我們可由導師作品中體會儒佛(禪)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本文將試述儒佛思想在導師作品中的交融,進而詮釋曉雲導師禪畫哲思中的時代意義,本文試以下列三項說明之:

1.曉雲導師生平與文教藝術簡介

2.曉雲導師禪畫哲思 ------ 儒佛(禪)兼融

3.曉雲導師禪畫舉隅

關鍵詞:華梵、禪畫 觀照 儒佛思想。  

 

 

一、曉雲導師生平與文教藝術簡介

 

曉雲法師佛學造詣高深,精通儒學,獻身佛學教育凡三十年,更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畫藝精湛,名聲早就傳揚於國內外,大師的偉大成就,實為國之至寶[1]

挹取傳統優良文化,創造新進適時的教育[2]

法師致力儒佛思想的發揚與實踐,希望提揭青年注重倫理道德,負起社會責任的道統,嘗有「淑世難忘德育荒」的詩句。於華梵大學創校即設有「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和首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就是為發揚儒佛文化精神。曉雲山藝術繪作中,兼融了中國文化形能中儒、釋、道的精神內涵。[3]法師對傳統儒學中的孝,予以了充分的重視 ,而躬親力行。[4]

曉雲法師,俗名游雲山,廣東南海人,民國2年8月21日生,現年88歲。華梵大學創辦人,少時讀儒書、詩書、五經。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宗教藝術家及教育家。

 

曉雲法師,從事文教藝術已逾半個世紀,並深入儒佛思想,配合生活教育,以美育有助於淨化人心,社會安寧。榮獲國家最高榮譽,1997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展,並出版《曉覺禪心書畫集》。1928年於香港麗精美術研究院全科畢業後,在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大師,深得高氏心傳。後遊學印度,研究印度藝術,著有《印度藝術》已三版。於泰戈爾大學擔任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二年,旅印期間曾臨摹阿姜塔(Ajata)壁畫。對色彩之調配,形成獨立的風格。其畫藝精湛,筆鋒有神;詩情禪意洋溢,蘊含人生哲理,故有嶺南女畫傑之盛譽。民國四十三年,會同新亞書院董事長趙冰大律師、錢穆院長,唐君毅教授[5]等商議,創原泉雜誌[6],倡導人性尊嚴,儒佛哲理,推展文教藝術淨化人心。

1955年為觀摩世界文化、藝術,環宇周行,諮述參考跡歷三十餘國。旅歐期間,接觸許多著名教授,如哲學家 海得格Martin Heideger[7],並談及對人類心靈培養禪行的問題。得晤1953年諾 貝爾獎得主司道亭教授P.E.Dr.Hermann Staudinger,飽學參方後,依止佛門[8],1958年再回僑居地香港,創辦雲門學園,成立「佛教文化藝術協會」,興辦徙置區天台學校,及慧海中學。

法師1966年由陽明山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邀請來台,擔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暨哲學、藝術研究所教授,並指導碩士、博士論文多篇。[9]並獲中華學術院哲士榮銜。法師深感東方文化之培育人材與發揚儒佛思想,五千年中華文化、二千年佛教之精神,應以台灣為重鎮。創辦蓮華學佛園(今年已三十年)、華梵佛學研究所(今已二十年),領導青年從事佛教學術、佛教藝術之研究。每年應邀出席國際佛學會議[10],在國際文教領域中擴展我國在世界上之影響力。在國內創辦並主持「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已歷11屆),增強國內外專家學者及青年學人對東方文化精華與佛教教育的重視與研究,從各層面探討時下教育問題,亟思以宗教之人文精神,希挽社會頹風,終身以教育為職志。來台後,每年舉辦清涼藝展(已歷26屆),藝通於道,寓教於畫,作品中含有中國哲學與佛學意境,意境深遠,發人深省。且創作現代經變圖,以圖繪展示佛經中修心養性及勸人為善的故事。清涼藝展,早年曾在美、德、加、法、意、及東南亞各國展出,享譽國際,並在民國82年應湖南佛教協會邀請,於長沙盛大展出,為兩岸民間團體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表現。自喻為教育界的耕牛,且以倡導東方人文精神與教育為己任。

對於物質文明之發展過速,而人文思想與倫理道德未能獲得平衡與同等的重視,一直深感遺憾。故積極致力於儒佛思想提升,並吸取世界文化之優點,倡導「覺之教育」,七十六年,獲教育部核准,創辦華梵工學院,今已正名為華梵大學,為中國佛教史拓展一新頁。以華梵為校名者,意在彰顯創校宗旨,提倡儒家之倫理道德及佛家之悲智精神,以為「東方文藝復興」之先導。

法師洞識生活禪機,發人深思的藝術,正是中國人文之美與宗教情操的一種偉大融合,足以彰顯二十世紀,當中西思潮互動交融之際,中國哲人維護與發揚中華文化精神的志業。(註[11])

「挹取傳統優良文化,創造新進時代之適時教育」(1997年華梵改制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勉詞。) 法師認為:

結合人文與科技而融匯發展。「覺之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博雅教育,是自性本體的圓融,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發揚。

法師提倡覺之教育,並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智慧與慈悲相生」為創校宗旨。秉持「藝通乎道,道與藝合」之藝術創作理念。認為提倡東方哲理(儒釋道)治心之學,智慧慈悲之善法,導正人心,則必從教育文化之引領。禪,是最高之文化。曉雲法師期以禪畫藝術,引發潛德幽光,薪傳智慧的火炬,其畫藝在師承中自求創新。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運禪心於畫意,我們可由法師作品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精華

 

二、曉雲導師禪畫哲思 ------ 儒佛兼融

 

真知佛者,必能融于儒學而揚佛,攝于眾理以會理,猶真知儒者亦必能融于佛學而揚儒,攝于眾理以契理。[12]儒佛之通,晚明諸師數言之。曉雲導師認為高明之儒者必不闢佛,高明之佛者必不非儒。[13]大抵小乘佛教從厭離而不免耽空溺寂;大乘佛教則不止於自度,其慈悲度世之深心大願,與儒家之焦心民瘼,同一出於惻怛之不容己。此即其相通處。[14]

儒佛教育思想,「止於至善」與「覺之教育」善導群倫,社會福祉。則有賴於心靈的提昇,引發悲情的洋溢,校訓之「德智能仁」,盡在乎是。 法師提示:「華梵」兩個字代表著中華文化與佛教的思想與精神,我們應多重視東方文化之過去的輝煌史蹟,發揮內學潛光,顯揚德行智慧,為個己人格生命之光輝,為家、為國,為社會人群共享安和福祉之生活。儒佛思想之精華,亦華梵教育之旨。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高貴尊嚴,不在於外在客體權威的依持,而在於人的主體自覺,並由此而發的道德實踐。在佛家中,人人同具佛性,在法性平等觀中,真理相待無礙。[15]

「覺之教育」是自性、本體的圓融,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發揚。覺性教育是啟發覺悟性的人生,使人充滿同情感,進而體悟人與萬物是相生而非分生;亦即透過自然教育、濟生教育、心理教育、自我教育,使人能從自己的世界通會到他人的世界,透過對自己認識進而擴展到對他人的瞭解。[16]

華梵不僅是佛教理念的推行,也是儒家價值倫理的推行。大乘佛教所以能在中國發展,是因為結合了儒家對人生肯定的理念。大乘佛教要積極的靈修覺性,並利他的參與社會工作,發揮濟度,推動善行,和儒家民胞物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觀是相通的。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所謂「一貫」,即生活行為思想舉措,無有相違。佛家謂學行兼顧,「教觀不異」,即精神思想與日用云為,都不相違背。這是心身無礙,而形成思想之沖和。由於精神的貫注,對於事物之觀察,必然有一特殊之敏銳感覺。所謂第一義諦,原來是人人本具、個個無殊,不過在乎顯露與不顯露之別而已。[17][I]儒家之反省,即似佛教的觀照;般若觀照,以智慧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同時觀照世界,第一要能自覺,而且更精進努力為覺他,無不出於六度波羅蜜,而六度波羅蜜對修身之道,比三省更深入。儒佛之修身治國與自覺覺他,有助社會安寧。[18]

儒曰:「苟日新,又日新」、「作新民」。「新」字具創意、創新改善,創作更美好的心思、行為,必然是有好的一番表現。佛家言「覺」,有醒覺才能覺悟,有覺性之人是有創意之人才。[19]

「大學之道」,是儒家之名言。以開示學生在大學接受教育,需重視「明明德」、「止於至善」;「大學之道」之涵義,及「明明德」之大義,「止於至善」之真理;乃是創造人生磊落光明之生命。  [20]  人文為體,科技為用,體用互彰,亦應易於成就大業。

教者古字亦「覺」義。於佛典而論,次第言覺,初以粗知為「覺」,至深義則等覺、妙覺,成等正覺。而今以教育論「覺」,先從粗知之知覺,能辨善惡,能知取捨進退,不祇覺知接受書本,語言之「教」化,而且更能感受培「育」之環境,心理之調順,自我之反省,悲情之觀念,人際之關係,倫理之得體,對自然環境之感受:安穩之大事行程,故「大學之道」之求學時期,必當知「明明德」、「止於至善」,才能結得善法因緣,善果成就。 [21]

 

釋迦牟尼佛最主要的教化是:

智慧與慈悲

智慧慈悲應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如何開啟自己心靈的智慧,如何展開慈悲的心情。如何使人們都能「自覺」智慧慈悲的重要,是生命之光,是人生存活之明燈。[22]

佛陀的遺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字如明燈,「覺」,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的主要根源。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人類本有其天賦之智慧,藝與道合,儒家之志德、據道、依仁、游藝,則藝術化境,禪是佛心,即覺心,覺宇宙人生。[23]

導師秉持藝通乎道,道與藝合之藝術創作理念。認為提倡東方哲學(儒釋道)之治心,智慧慈悲之善法,導正人心,則必從教育文化引領,哲學之闡明,並對宗教之發揮,以佛法述說。[24]

   

曉雲導師禪畫舉隅

1.早禱[25]

Morning praying

畫面中「人世相安,萬物得所」的禱情,一方面是佛家的同體大悲,另方面也是儒家成仁成物的天地情懷。

2.尋解[26]

Seeking for the solution

1949年旅居印度,於泰戈爾大學繼早禱而作尋解,畫幅中童子負典攀登的峰途。

此是對藝術與人生的遠景翹企,且不祇流連於宗教之趣求,不是智棄任情的宗教情緒,而是智信的尋求解答的探討,這是思想的開拓[27]

3.一探靜中消息 [28]

Tidings  in Tranquility

    悟唯一「靜」字可通佛國,唯「靜」到「淨」可了生死。故第一應參究「靜」境常住,不失不散,靜至擾而不動,真靜時,自然「內淨」境成,則恰是宋代永明禪師〈山居詩〉所云:「吟裡有聲皆實相,定中無境不虛玄。」這個「虛」字乃「實相之境」。

  「實相」乃佛法極至之體用,唯「諸法實相」始悟「體真」(天台「三止」:體真止、息二邊分別止、方便隨緣止),息一切塵勞,妄想已淨盡,自然妙用繁興,故曰「般若繁興大用」(般若淨盡虛融故), 然而實相之妙義,不易瞭知,故先從「靜」至「淨」的化法,使普為大眾得味法味而漸入融貫之境,則「靜」之一字,儒道二家,皆言之亦深,因思惟「知靜」之樂、之益,庶幾「覺之教化」也能普為大眾得其門而入矣。「靜」思,熟識靜與人生之切身大事因緣,故言今之教育,以「覺之教育」論,決從靜至淨,揭而言之。[29]

        禪,華言靜慮,佛從靜中成正覺,萬物靜觀皆自得,靜為動之本。寫要高飛,必靜歛雙翅以便舉揚。亦由靜而淨也。禪定,靜慮,去惡,澄心工夫,即淨也,「心淨則國土淨」,淨,須由靜而致之。故止觀初門:「息諸緣慮,凝變真心,覺心身混然」,進而心慧開發,安心淨慮,自性禪也。生,不從外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惠能六祖壇經中,具體明確指出: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至佛地。智慧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禪,在中國,發展到惠能時代,直指心源,「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妙在簡截了當,志志志智愚之分,一念之隔,此禪風之絕唱,直盛千百年。須知佛以般若母,般若以禪定母。定靜之功,可致靜淨。淨心即摩尼珠,圓淨無缺。無隱閉意…………禪。尤以心的調伏,是屬於自己的工夫。普明禪師牧牛圖頌:「漸調漸伏息奔馳,度水穿雲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4.
生命之雄[30]

The magnificence and grandeur of life

西紀一九五七年仲夏夜,於美紐約之鎮河畔旅舍,寂然內思此行乃生命之雄也。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安穩,能再下山化度眾生,確是需有雄健心身才行,故菩薩稱法將。[31]

畫中的人物,撒撒雙手,跨步下行,象徵了「尋解者」苦攀勤修後的「下迴向」,也就是說,高處清修悟理後,轉征壟沼苦熱。此為大乘佛家的真正精神。[32]

   

5.三舟觀月[33]

Men on three boats look at the moon

南北分馳逐去流,各自隨波水上浮,江心兀坐停觀月,明鏡生輝一葉舟。     

「三舟觀月」乃佛教禪宗的觀心境界,以「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者見月不移,是謂此月不依中流而南北。設百千並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宗鏡錄》)。比喻吾人心識之攀緣,情隨境遷,故心不自由。禪定智慧,乃自心作主,不為物擾,偈曰:「南北分馳逐去流,各自隨波水上浮;江心兀坐停觀月,明鏡生輝一葉舟。」「三舟觀月」,乃示兀然不動之境界,而使生命頓然生光。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儒曰:「居之安,則左右逢源。」義可通途。[34]

 

6.言師採藥去[35]

My master went gathering herbs

唐人詩:松下問童子,言師 採藥去,只云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7.三人行必有我師[36]

One among three persons walking together may be my teacher

  在人中學,在各種環境中學,凡能啟發我向上者,便是吾師[37],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 君子之 風[38]

Gentlemans  air

 凌霄氣節,畫竹喻君子之高風亮節。旨意上是儒家思想中的日用人倫及精神人格。[39]

 

9.不畏風雨[40]

Keep your fortitude through the storm

風雨橫逆之時不失丈夫之志

民國六十年至六十四年,適值我國退出聯合國及先總統蔣公去世之際,以一無畏風雨侵襲之勁松襯此艱難時局中丈夫志節;於筆墨中寓意,風雨飄搖仍矢志不移,縱然驟雨飄光,終有清朗時分。畫中以蒼松靜勁竹來襯拖,風搖大樹而根不動。風雨使人有行路難之感,而在斜風暴雨中,要站得穩,泥獰崎嶇,也要堅忍前進,是一種人生經驗。[41]還家就道,何畏風雨,吾人應有在風雨中等待黎明的精神與毅力。

 

10.風雨近晴明[42]

Make an expectation face to hardships

念時代艱難亦有否極泰來之在望  「風雨近晴明」這幅畫,雖有寓意老子之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家思想的通透灑脫,而實係指:「時代艱難,終有否極泰來之在望」的題詞,可見關世之切。所謂「飄風不終朝」,地不老,天不荒,世間無常而總有不變不動之常性。[43]

11.渡過危崖知力健[44]

Strength proved after passing the crag

只要民族精神心力活躍飛騰,那有危難不能超越?中華國臘,數千年持存不斷,就在於那種創進跨渡的力量。[45]

 

 

 

12.風雨中共說無生話[46]

一九七三年十月廿五日華岡晨

偶然地站在風雨窗前,眼看著狂風驟雨,樹枝傾倒,並且雲霧風飄中,山色淒然,行人倉卒,心中便逼真地想像了風雨中的景色,那時「風雨中共說無生話」的畫中事物,朗然心中,思惟風雨途中,而不狼狽,而能共話,共說無生話。詩為心聲,畫亦為心畫,古云「士無故不鼓琴」,又曰「詩以言志」,其實畫何嘗不言志?而且是更具形象地言時世呢!如今正是風雨載道的時候,我人豈得無風雨之憂?而風雨之憂,又豈得不知風雨中能站住腳?能言能行?能操能守?是則風雨中能共說無生話。人能堅穩腳步,於事無畏無懼,所謂「處變不驚」,亦可謂「莊敬自強」之道是也。[47]

構圖中,兩個禪者,雨蓑相接,聚首懇談,無視前方雨驟風斜。「無生」意思是;諸法(世間萬象諸物)本自無生,藉緣(合宜的助緣)而起生滅。無生也就是無滅,代表涅槃清淨的本真超然境界。禪修之士,能就這種最精深高妙的理念;來作共磋相契的語悟時,風雨也只是隨緣起滅的剎那現象。心中靜定無懼,氣魄因而形成。人生行途中,可以肩挑,可以手提,可以擔當濟渡行願的大使命。[48]

13.我佛中宵有淚痕[49]

Buddha in tears

Throughout  the turmoil

民國六十二年國家多難,世事幻變,念我中華文化五千年中佛教思想傳入中土已二千年,寶島台灣乃文化重鎮、佛教中樞,如何將文化發揚,將佛法宣揚於亂世?思之感慨!如此時勢有心人能無悲憫?我佛垂慈憫念眾生。[50]

「我佛中宵有淚痕」是曉雲山著力的一幅巨作,表題上是「佛」,內涵上可說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合寫。畫面上;大雨滂沱,崖閣中一燭微明,照出古佛垂頷趺坐的姿影。淚痕固是因雨,消息透處,是一種時代飄搖,風雨滿樓的家國憂情。觀畫的人,滿目淋漓、滿耳淅瀝、滿心凝慼。真是「一畫千鈞」,震撼沉重,令人淚湧,不過作為一個中國文化中人,總會懂得驟雨不終「夜」,網網宇宙,恆律序理不移,一番悲撼後,終可心輪另轉,不信末日,不陷絕望,定要穿眼極目,期待中宵過後的曙日朝陽。[51]

 

14.眾生有病我有病[52]

儒家,以博施濟眾為極致,佛教以芸芸眾生本與我為一體。[53]

 

15.冰雪精神[54]

fortitude like snow

梅表堅忍自強的耐力。

迎風皎健,酌雪精神是中國人以梅花之堅貞矯勁,不屈不撓之冰雪精神,寓孤高獨突,不同凡響的脫俗境界。「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詩人對優雅清逸之超脫感受。還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禪人的砥礪心志,探尋生命領域之源,又何祇幽逸之情趣。我國以梅花為表徵,寓能欺風雪而兀立之不杇精神。[55]

導師好以食指點彩紅,繪成梅花。

 

16.好向清涼地歇腳[56]

Keep the faith towards the silent land of wisdom

好向清涼地歇腳,莫將名利酒添杯。雲門祖師雪峰禪師〈山居詩〉句),也是現世熱惱人間的一 幅清涼濟。

 

17.橋流水不流[57]

Flowing bridge , but still water.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牛在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傅大士偈語

 

18.要從冰雪驗人生[58]

   In the crucible of life

 

19.雪山苦行[59]

The practice of austerities

描寫佛陀的禪定修行,引用粗    而剛勁的筆法,刻劃佛陀面臨四面魔軍,精進剛毅的心境。[60]

 

20.成等正覺[61]

Seeking for the solution

佛陀已達到最高無上的覺境,巧妙的以一種極柔軟、輕鬆而莊嚴美玅的色彩配合,自然表現了平等、智慧的境界。[62]

 

21.非行非坐三昧[63]

The Samadhi of working and cultivating

文殊一行三昧,當亦運水挑柴無非佛法,則非行非坐三昧,功果現成,有緣人不可不警而自策也。

 

禪是佛心(經教是佛語);佛心,悲智雙運。真修內明禪行三昧,工夫到時心力健;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臥體安然。運水挑柴無非佛法,栽花種樹也是禪功  只在端心凝慮,事理無礙,事忙心不忙,訓練恆持,不退不失,累積見工夫,主人翁在。[64]

22.慧炬

The torch of wisdom

題材取自<<華嚴經>>,能與「眾生為依、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導、為善導、為普導」。即使未能與眾生為導、為明、為照,亦當與眾生為依、為歸、為趣。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於華岡作此慧炬圖。

中華學術院舉辦第一屆華學會議佛教文物展覽   

 

彷布立克博士(Dr. Siegfried Boettcher),針對全球性社會道德未來前景的預期,他希望以佛家悲智的哲學理念來作為全人類關係的基礎。佛陀所強調的悲智是因為覺悟到在時空中,萬事萬物萬象是相互資依,彼此生養的交相關聯性,因此一切都在這種關聯性中平等期待,無分尊卑彼此,所謂個人或自我只是這種關聯性中的一環,這是所謂因緣相生的現實,除此無他,因此世界是一整體,而不是分域;宗教感不是從上而下的權誡(Commandment),而是主動地參入攝含萬事萬物而不分歧異視,這就是一元化的道德感應。[65]

所以西德慕尼黑布魯克教授(Brueck Michael von)[66]認為華梵大學以儒佛文化結合西方人文與科技,提出「覺之教育」之創校理念,是至為可大又可久的實踐目標。除了汲取傳統智慧之外,也要結合當代情境,以創造適應當代社會的人文教育,並發展東西宗教中的深邃人文智慧。

結論

導師的禪畫每年在「清涼藝展」中 展出 ,「清涼藝展」自1974年創辦已來,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第一屆至第四屆皆假台北省立博物館展出,此後曾假華岡博物館、陽明山華梵佛學研究所、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與華梵大學展出,並應邀台中省立博物館、新竹社教館、高雄市文化中心、台北國父紀念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及湖南長沙嶽麓山寺展出,今年並在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及台南社教館展出,深獲國人與海峽兩岸各界人士之讚賞。國外則應邀歐洲比利時布魯塞爾文淵閣乾隆畫廊、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華協會、德國西柏林沙洛登堡市政大廈國民畫廊、美國加州羅蓋斯特(Los Gatos Museum)博物館、新加坡菩提學校、古晉佛教居士林及沙巴亞庇普陀寺等地展出。亦為中國文化藝術宣揚於海外之文化活動,對文化藝術交流,深具實質上的貢獻。

因限於個人學養及時間關係,本文謹就導師禪畫中的儒佛思想作初步研究,希假以時日,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書目:

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曉雲法師,<如何保存固有文化道德之感想>,環宇周行前後》,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1月,頁3。

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122

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  

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48-51

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4。

曉雲法師,<時代之醒思>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頁5-6

曉雲法師,<大學之道>,三 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 25

曉雲法師,<佛陀遺教歷久常新>三 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1月,頁215

曉雲法師,《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5月,頁219

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

曉雲法師,<畫話>,《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6月再版。

曉雲法師,<曉 晨>,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1月。

曉雲法師,<三舟觀月>,《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110。

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十九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

曉雲法師,《環宇周行散記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1

曉雲法師,《佛教藝術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7月三版

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7。

《曉雲山畫冊》第一輯 ,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風雨中共說無生話>,《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 

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 72年  月初版  

曉雲法師,目錄頁禪畫說明,《覺之教育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5

曉雲法師,禪畫禪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

曉雲法師,<自然與我>,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29。

中村元, 《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3年五月出版,頁1108--  1112。

陳清香,<曉雲法師的慧炬圖>。《慧炬雜誌》,407期,頁   8

 馬遜,<雲師歐遊記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

黃光男,館,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

程明琤  ,<航向東方智慧海華梵思想和未來世界>,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民國84年5月,頁 15。

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2。

蕭萬長,蕭院長講詞,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頁2 , 861229日。

陳娟珠,<創造人間淨土的教育家華梵曉雲法師對教育文化的貢獻>,《中國人

物》,1997,頁.20-26。

附錄一:現代經變圖

INTERPRETATION OF BUDDHADHARMA TODAY

編號

題名/英文題名

年代

尺寸(x)

材質

識文(鈐印)

備註

F-1

慧炬

The torch of wisdom

1968

85x182cm

絹本

水墨設色

ink and color on thin silk

會議佛教文物展覽  

曉雲中華學術院舉辦第一屆華學寫  為照圖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於華岡

 

題材取自<<華嚴經>>,與眾生為炬、無明、為照、為導、為善導,而作此慧炬圖。

畫心中央有一道2.5CM裂痕

F-2  

雪山苦行

The practice of austerities

1976

62x124cm

紙本

水墨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心似冰霜骨似柴,六年凍餓口難開,誰知忽賭明星上,落得盈盈笑滿腮。

丙辰孟夏寫苦行圖

心神肅穆惕然以畫并錄

憨山大師題雪山苦行佛句

曉雲

()(曉雲)

題材取自<<本生經>>

F-3

成等正覺

The attainment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1976

62x124cm

紙本

水墨設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大覺世尊平等性智,悟一切眾生皆是佛也,

丙辰孟夏之夜    

曉雲敬書於般若禪苑

()(曉雲)

題材取自<<本生經>>

F-4

仁王請法圖

Majestic Buddha dharma

1983

90x180cm

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癸亥年暮春雲門師生敬書

(曉雲)

題材取自<<仁王般若護國經>>

F-5

非行非坐三昧

The Samadhi of working and cultivating

1987

70x137cm

 

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文殊一行三昧,當亦運水挑柴無非佛法,則非行非坐三昧,功果現成,有緣人不可不警而自策也。

丁卯孟夏    曉雲

()(曉雲)

題材取自<<文殊三昧經>>

F-6

如龜之藏六

Heedful of the six sense organs

1989

60x122cm

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如龜之藏六

乙巳仲夏曉雲

(釋)(曉雲)

題材取自<<涅槃經>>

 

 

附錄二:

曉雲法師出席國際佛學會議並發表論文

論文題目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  點

(一)現代佛教藝術發展簡報|並論婆羅浮圖之佛像

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錫蘭可倫坡

(二)現代佛教文化發展基本要素

第廿八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

一九七一年一月

澳洲坎培拉大學

(三)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之啟示

世界佛教學術會議

一九七六年八月

韓國東國大學

(四)廣照空有思想論

國際中國哲學會議

一九七八年五月

美國美田大學

(五)般若思想與中國禪

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七八年九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六)現代佛教精神及其風範

東西宗教接觸會議

一九八○年六月

美國夏威夷大學

(七)大事因緣與人類智慧的開拓

第二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年一月

印度

(八)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及其影響

第三屆國際佛學會議

第十四屆國際宗教史學會議

一九八○年八月

加拿大Manitoba

(九)般若禪轉識教育論

第四屆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一年八月

美國威斯康辛

(十)佛陀之自然教育論

第五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二年八月

英國牛津大學

(十一)摩訶般若經中「七覺支」之教育論

第六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三年八月

日本東京、京都

(十二)般若空慧之妙智教育論

第七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五年八月

義大利波隆那

(十三)比丘尼之時代觀

第一屆國際比丘尼會議

一九八七年二月

印度菩提伽耶

(十四)非行非坐三昧之教育論

第八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七年八月

美國柏克萊大學

(十五)覺之教化傳統與現代|佛法乃人類文化滿園花果

第九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九年七月

台北中央圖書館

(十六)現代經變圖的緣起及其意義

第九屆國際佛學會議

一九八九年七月

台北中央圖書館

(十七)般若禪

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

一九六八年八月

台北文化學院

(十八)禪畫

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

一九六八年八月

台北文化學院

(十九)佛教與中國文化

世界方濟修女會

一九七八年四月

台南

(二十)道通乎藝|現代宗教的研究

第一屆國際哲學會議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輔仁大學

(廿一)佛教教育原理

第一屆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華梵佛學研究所

(廿二)般若淨化之覺性教育

第二屆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華梵佛學研究所

(廿三)「覺之教育」慧命開拓論

第三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八三年九月

中國文化大學

(廿四)中國哲學的時代意義

中國哲學會議

一九八四年四月

台北白沙彎

(廿五)佛陀教化的基本原理以「人」為出發點

第四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八四年七月

台北市民航局

(廿六)佛學之基本原理與施教方便

第一屆世界中國哲學會議

一九八四年八月

台中東海大學

(廿七)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意義與目標

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

一九八六年七月

石碇華梵研究所

(廿八)敦煌壁畫佛經變相與現代經變圖

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一九八六年八月

台北中央圖書館

(廿九)現代佛教在台灣的使命

第一屆中國近代政治與宗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台北淡江大學

(三十)蔣公對三民主義之民生哲學

中國哲學會議

一九八六年十月

台北師範大學

(卅一)心物互用|善導社會安寧人心和暢

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八八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二)佛陀之言教身教與默教|論環境教育與教育環境

第七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九○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三)佛教教育與生命和諧

第八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九二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四)佛陀施教心理環保|終極關懷自他兩利

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九四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五)禪前定後之工夫

第一屆禪與管理研討會

一九九五年五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六)佛教對現世教育之關懷|下現代教育之研議與關照

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九六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卅七)禪是家常茶飯

(卅八)禪法定         

第二屆禪與管理研討會

   第三屆禪與管理研討會

一九九七年五月

一九九九年五月

台北華梵學

台北華梵學院

(卅八)覺性教育文化:二十一世紀將放燦焯朝霞  

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

一九九九年七月

台北華梵學院

                                                                           

                                                                                                             



[1] 參見蕭萬長,蕭院長講詞,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頁2 , 861229日。

[2] 86學年,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改制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勉詞。

[3]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2。

[4]   儒家孝道的體現,  法師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之慈悲宏願,與大乘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相一致的。每逢生日;母難日總是晨起獨自在佛前靜靜的上香誦經。其侍親至孝,於民國六十四年,由香港接年邁的母親來台,晨昏定省,親奉湯藥,在教學及演講中更多次提及慈母的教誨,每屆母親冥誕或亡幃日,輒設供誦經,祈往生極樂。

 宋代高僧契篙認為:

 孝為一切善法的根本,無此一端,眾善便不可為。

 孝出於善,不以佛道廣之,則為善不大,而為善小也 。

 法師對孝道的重視及其見解,與契篙甚為契合。

雲棲法師認為: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法師也常以此教門人弟子。孝道原本為佛門大義,凈業之根本。

<<觀無量壽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

        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5]唐君毅與曉雲導師在港九及美國,常有學術上的研討,尤以哲學中之宗教哲學及哲學與藝術的交涉研究。參見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6]原泉雜誌 創刊詞:夫世間之學,斷煩惱而修悲智,莫尚夫佛,由仁義以行教化,莫尚夫儒,而東西哲學之求人生向上者,其道蓋亦多通於儒佛,莫不相觀而善,豈為大心之士所廢。見曉雲法師,<如何保存固有文化道德之感想>,環宇周行前後》,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1月,頁3。

[7] 曉雲導師(當時是游雲山)旅德期間,曾有一幅新作,畫題「蓮花與葡萄」,即是與哲學家 海得堡Martin Heidegger及天主教幾位研究佛教和或禪宗的神學教授及久居德歐的學者如蕭師毅等,談論之後而完成的。象徵東西文化融會的開始,希望日後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日益增加,以鞏固世界和平得的基礎。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122

[8]曾在曹溪參禮南華寺方丈虛雲老和尚,環宇周行后,毅然 依止倓虛大師出家,(倓虛大師乃天台宗四十四代祖師),令人驚嘆其善根之厚,見解之正以及其毅力之堅。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諦閑法師是清朝以來天台宗唯一的權威者,日後全國有名的天台宗學問僧,皆出於其門下,如北方的倓虛。見中村元,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3年五月出版,頁1108。

       倓虛法師偕同青島湛山寺的學僧,一同遷來香港,借用居士的別墅改為弘法精舍,亦稱華南佛學院,地點是在荃灣的九味半區,因其準備,法緣具備,......其僧伽教育為香港佛教培育了不少人才。見中村元,《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3年五月出版,頁1112。

[9]指導碩士、博士論文十餘篇,計有<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中國佛教藝術思想探源>、<敦煌壁畫佛像圖研究>、<般若體系與宗別之研究>、<淨土行儀之藝術論>、<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中印佛教藝術思想之研究>、<般若空義與妙用>、<菩薩像體用論>等。

[10] 見附錄一。

[11] 黃光男,《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7年6月,頁 2。

[12]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5-6。

[13]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48-49。

[14]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50-51。

[15]  程明琤  ,航向東方智慧海華梵思想和未來世界,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民國84年5月,頁 15。  

[16]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48-51

[17]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4。

[18]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86-187

[19]曉雲法師,<時代之醒思>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頁5-6

[20]曉雲法師,<大學之道>,《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 25

[21]曉雲法師,<大學之道>,《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 26-27

[22]曉雲法師,<佛陀遺教歷久常新>,《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1月,頁215

[23]曉雲法師,《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5月,頁219

[24]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25]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581959年夏唐君毅出席夏威夷大學舉辦的東西哲學會議,其中有一項論題為哲學與宗教,導師以早禱、尋解二畫,由唐教授攜行出席,並於會中展示此二畫,以宗教與學術命意,意義深遠。見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26]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59

[27]曉雲法師,<畫話>,《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6月再版,頁256

[28]此畫創作1952年,於自西天竺返港後,曾展於法國巴黎,於dorsay道賽畫廊游雲山女士禪畫展19581018-30日。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13-4。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71

[29]曉雲法師,<曉 晨>,《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63-64

[30]此畫曾展於法國巴黎,於dorsay道賽畫廊游雲山女士禪畫展19581018-30日。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13-4。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71。及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2。

[31]  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0。

[32]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 《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0。

[33]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96。及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82。

[34]曉雲法師,<三舟觀月>,《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110。

[35]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十九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頁 169

[36]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38。西德Koln畫展時,<科隆生活雜誌>稱讚中國女畫家游雲山,最了不起的是,成功的將禪、道與儒家的深義融匯於作品中。1958713日。見曉雲法師,《環宇周行散記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1月,354。此畫見《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

[37]曉雲法師,《環宇周行散記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1月,頁448另有一 幅:高山仰止The reverence

[38]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十九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頁 170

[39]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另有畫題不可居無竹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虛如竹,有節有度,看竹思格物。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22。另有一幅:我慢如高山,前面有大海。

[40]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

[41]曉雲法師,《佛教藝術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7月三版 ,頁143  

[42]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1。

 [43]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7。

[44]另有一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頁122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曉雲法師(當時是游雲山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16-152。另一幅見曉雲法師,禪畫禪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1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6。

[45]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0 

[46]雲山畫冊第一輯 ,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初版    八開  三十七幅  (本集印行多種版本)本冊為曉雲法師畫集第一輯,共收三十七幅︰一切應作如是觀一探靜中消息、無礙、任運、且向有人行處行三舟觀月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廬山白蓮社、江畔何人初見月、穩坐磐石金剛定、淚(我佛中宵有淚痕)、風雨中共說無生話、花落年年人不同、流水本有源、凌霄氣節、雪裡梅花初放、傳法圖、廣度眾生猶如橋樑、松雲是伴、竹月、尋解生命之雄、佛城之夜、三人行、善導大師、佛陀的啟示、閒眺、慧炬、喜馬拉雅山、花果同時、靈鷲山、黑林初曉、積雪、雪霽、夜觀明星、採茶、風雨。

曉雲法師畫藝禪心形於筆墨,有出塵之禪悅,具入世之悲智。本冊所收之作品,有佛畫(如一切應作如是觀慧炬、傳法圖),有禪畫(如一探靜中消息、流水本有源、尋解),有寫生(如喜馬拉雅山、靈鷲山、積雪),有寫意(如竹月、且向有人行處行、江畔何人初見月、花落年年人不同、廣度眾生猶如橋樑);或探究人生,或追蹤聖蹟,俱是畫家詩人「道通乎藝,藝與道合」之妙品。  

[47]  此畫創作於1973年10月24日,見曉雲法師,<風雨中共說無生話>,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177-178。  

[48]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0-21

[49]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76。

[50] 《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 

[51]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2。

[52]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十四幅  單張一套本集共收十四幅,內彩色畫十一幅︰苦行圖成等正覺慧炬眾生有病我有病一探靜中消息、雪竇暢遊、妙法如華因果淨、獨立、三擔麻、言師採藥去、恆河之曉;黑白畫三幅︰善法若溪澗、風雨中共說無生話且向有人行處行。內「慧炬」、「一探靜中消息」、「風雨中共說無生話」、「且向有人行處行」等四幅與第一輯重複,餘十幅皆為前輯所無,合二輯所收,曉雲法師畫作之精品俱在於是。

曉雲法師之畫作,多有寓意,如「善法若溪澗」喻佛法如水能淨諸污穢;亦多寫心境,如「苦行圖」題謂︰「心神肅穆,惕然以思。」;至「眾生有病我有病」,其悲天憫人之情懷,更盡在畫中。  

[53]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36-

[54]另有一 幅雪夜梅花初放,Plum blossoms in winter,

題字:雪夜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飛來,

正對寒燈寂靜,忽將鼻孔衝開。

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83

[55]曉雲法師,目錄頁禪畫說明,《覺之教育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5

[56]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9。 

[57]  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 

[58]另有一幅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5月再版,頁116-152。另一幅見曉雲法師,禪畫禪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1 及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99

[59]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 十四幅 

[60] 馬遜,<雲師歐遊記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8。畫面上 中修 行的釋迦 世 尊為表現對象自古以來皆以 瘦枯   的形體 調 苦行法師 卻巧妙的寫側面身形 掩蓋了形銷 立的 一面四周配 上細膩的岩石松 樹點,洪拖出 內光明的主體 再配以憨 大師 的法句 更點出了話題增加了禪意 ,參見陳清香,<曉雲法師的慧炬圖>。《慧炬雜誌》,407期,頁   8

[61]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 十四幅 

[62]結跏趺坐的釋迦像,精細的線條鉤勒出妙相五官和衣摺 ,正圓 的光輪輝照身後的菩提樹,身前寶座也宣  到遠處的大地。參見陳清香,<曉雲法師的慧炬圖>。《慧炬雜誌》,407期,頁   8

馬遜,<雲師歐遊記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8-79

[63]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100

[64]曉雲法師,<語絲>,自然與我,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29。  

[65]彷布立克博士(Dr. Siegfried Boettcher),於88年7月11日,在華梵大學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舉辦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

[66] 西德慕尼黑大學布魯克教授Brueck Michael von曾於88年7月11日,在華梵大學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舉辦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作專題演講,他研究佛教的般若思想,曾在該會《大會簡訊》訪問中提及此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