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與辯證法在智顗思想中的表現
漢斯 魯道夫 康特(Hans-Rudolf Kantor)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客座教授
華梵大學 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頁83-87
華梵大學哲學系,
[臺灣 臺北]
一、
天台宗的人生價值觀:教化眾生與圓融觀照精神的關係
天台宗的人生價值觀的表達方式跟其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有相互對應的關係。知名日本天台學者安藤俊雄先生在其《天台性具思想論》(註1)中借用辯證法的概念去闡述天台宗的三因佛性,三軌、三諦三觀圓融思想中的三一一三敵對相即結構。牟宗三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中(註2)只提到詭辭兩個字去描述天台宗的圓教精神的表達方式。天台教學方面上的歐美學術研究未曾專門地注意到過天台宗的圓融觀照精神的思想結構與其表達方式之間的關係。
二、西方哲學中辯證法的一些主要涵義
辯證法的字面意義是交談的藝術。此字已使用於蘇格拉底以前。蘇氏嘗試用辯證的方式逐步澄清概念,使人見到事物的本質。柏拉圖的對話錄更進一步,透過正面的陳述和反面的辯駁,使事物本質呈現出來,循此而向上推出最根本的實在,此即觀念界。辯論對柏拉圖而言,是形上學的一種方法。中世紀時的形上學中所用到辯證法,均與此相似。總的來說,辯證法就是用是與非(拉丁文:sic et non)的方法,把思想向前逐步推進(註7)。
三、對天台宗的辯證法在內容、形式方面上的定義試圖
智顗在《摩訶止觀》和《法華玄義》中所表現出的圓融觀照精神,也包含與辯證法的一些形式方面上類似的特性,不過它同時跟以上所提到的項目有些內容上的不同點。就其形式上的共同點而言,天台宗的圓融觀照精神的表達方式與辯證法,都涉及相對性的差別性與絕對性的同一性之間的中介問題(註10)。古撒努斯把神視作對立的一致,圓融觀照的精神表示一乘教的佛法對於一切法或無量法門的包容性(註11),兩種思想形式上的共同點關聯到絕對與相對,多與一的統一或一致的問題。就其內容上的不同點而言,柏拉圖的思考辯論原理偏重一種是非對辯方法的形上涵義,天台宗則依據《大智度論》提到無諍法(註12),這種非形上而具有實踐涵義的智慧表現;古撒努斯把辯證法提升到一個穿越時空的存有學上的終極原理,宋代四明知禮(960-1028)的真妄和合實相論(註13)基於智顗大師的(從無明即法性的無住本立一切法)
(註14)這種非神主義的實相論,黑格爾把辯證法發揮為整個人類歷史上的一切精神現象的進化原理,圓融觀照的智慧精神顯現為佛法身的發跡顯本的永久循環(註15)。
四、三轉讀
順著圓融觀照精神而構造的語言用法叫做三轉讀法(註24)。智顗在《摩訶止觀》與《法華經》依照三轉讀法解釋《法華經》的「十如是」與《華嚴經》的「十法界」。兩個經典中有關的文句都可以按空、假、中三個意思被理解。同樣一句話同時表達三個意思。在語言表達層次上,圓融觀照精神體現為三轉讀法。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圓融觀照精神的圓滿性會受到肯定式或否定式的表達之限制,這種表達方式將使它極端地偏重一種立場而排斥其他立場,而使之違反了其圓融本性。它本來是不可說的,但是當作教化精神來看,它還是不得不說的。因此悖論式的表達方式只能依否定式去暗示圓融觀照的精神,但是三轉讀法能再進一步依肯定式而直接地體化為圓融觀照精神的本身,因為在這種表達層次上,其本性與文字化成為同類物。三轉讀法可以使其可說與不可說側面融合為一。這就是圓融觀照精神最完整的表達方式。
註釋:
1.
參考安藤俊雄,《天台性具思想論》,44頁
2.
參考牟宗三,《佛性與般若》1025-6頁
3. 參考《摩訶止觀》大46、34上
4. 參考《摩訶止觀》大46、54上
5. 參考《摩訶止觀》大46、53中
6. 參考湛然《十不二門》大46、702-704
7. 參考布魯格編著《西洋哲學辭典》,參Plato 《 Parmenides》
8. 參考布魯格編著《西洋哲學辭典》。
9. 參考布魯格編著《西洋哲學辭典》Hegel, Logik der Wissenschaft, 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Vorles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0. 參考《摩訶止觀》大46、21下「絕待明止觀者即破前三相待止觀也」
大46、55上「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何者,指一為多,多非多。指多為一,一非少。」
11.
參考《摩訶止觀》參大46、55中
12.
參考《摩訶止觀》參大46、82下「因門有殊契會不異。若得此意,何所乖諍,苦興矛盾」
13.
參考《四名尊者教行錄》大46.891下
14.
參考智顗《維摩經略疏》大38、676上~677中
15.
智顗《法華玄義》大93.800上—801上
16.
參考《摩訶止觀》大46、48下
17.
參考《摩訶止觀》大46、8下「一念心超即空即假即中者…」,大46、55中
18.
參考《摩訶止觀》大46、55上「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終日不說,終日說,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立,即立即破。」
19.
參考《摩訶止觀》大46、59中—86上
20.
參考《法華玄義》大33、705上
21.
參考《摩訶止觀》大46、24中—下
22.
參考《維摩經略疏》大38、677中
23.
參考智顗《四教義》大46、721上—723上
24.
參考《法華玄義》大33、693中,《摩訶止觀》大46、52下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邐迆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