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
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
賴賢宗
華梵大學 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1) 頁
179-239華梵大學哲學系,
[臺灣 臺北]
導 論
真諦譯[1] «大乘起信論»[2] 依「一心開二門」之體系,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阿黎耶識」之說,是如來藏說的思想體系含攝了生滅世界的展開的唯識思想的課題,「一心開二門」指的是眾生心開出生滅門與真如門,此中除了一心是本真心的真心論之外,此中之生滅門也涉及了唯識思想的識轉變到差別世界的生起的課題,«大乘起信論» 在此闡釋了三細六粗及心意意識轉變的種種課題,開闢了真心論與唯識論會通之路,開啟了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新的理論空間,有這些理論上的突破,才使得 «大乘起信論»在後來的東亞佛教的發展之影響既深且巨。
法藏、元曉和見登在其解釋 «大乘起信論» 的相關釋論之中,逐步吸收了唯識學的理論來加強生滅門的說明,這是站在如來藏說的立場來收攝唯識學,闡釋了「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從而充實了如來藏說的理論內涵,發揮了中國佛教的心性論的真如隨緣的課題,本文對此一思想進程加以探討。吉津宜英就此一闡釋此一站在如來藏說的立場來收攝唯識學的思想脈動,吉津宜英指出,元曉顯示了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的立場的無矛盾性,將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的立場加以合會,但是法藏卻反對此一合會的立場,只在唯識舊學的意義下,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會通[3]。
在吉津宜英所提示的理論背景之中,筆者本文的宗旨有三: (1) 本文闡釋法藏與元曉對 «大乘起信論» 之真心論與唯識論的會通的討論之同異。(2) 本文闡釋見登對此一論題的後續討論。見登繼續在種種具體問題之上,發揮了元曉對於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真心論的立場的合會,本論文對見登所延續的討論加以論述。(3) 本文在上述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思想史的反省中,本文進一步回到如來藏說的發展史之中,闡釋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是一種對於兩種如來藏三義思想模型的融合,而有其如來藏說的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
本論文分為四節,第一節是「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的相關文獻問題及如來藏緣起宗的課題的提出」,探討法藏在
«大乘起信論義記»
用「如來藏緣起宗」來解釋«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之理論背景。第二節是「«大乘起信論» 所提的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的理論意義」,我在此比較研究了法藏和元曉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的論述,兩人雖然都想用
«楞伽經»
來說明「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的問題,但是法藏基本上還是真心論的立場來結合唯識舊學,而元曉則進一步想要合會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之說。第三節是元曉與見登之收攝唯識說到如來藏緣起宗在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中的生滅門的闡釋中的進一步討論,尤其是闡釋了見登在此一論題的貢獻。第四節探討如來藏說的如來藏三義的兩種基本思想模型,一者在三義之中強調隱覆藏義,融合了唯識思想強調如來藏於因位之中是隱覆藏,二者則是站在果位果德的立場來論述如來藏三義,本文在此一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思想史反省中指出: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是一種對於兩種如來藏三義思想模型的融合,而因此有其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因此必須從此一反省之中,我們也更能理解法藏、元曉、見登的起信論釋論在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之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
第一節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的相關文獻問題及「如來藏緣起宗」的課題的提出
壹
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及元曉和見登的相關釋論
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為法藏重要著作,七卷本收於卍續藏經第71冊第772-870頁[4];新羅元曉的起信論疏釋書有 «大乘起信論述記會本» 一書傳世[5],對法藏所關心的 «大乘起信論» 的許多論題也做出闡述,是我們研究起信論思想的重要文獻。
(2) 法藏和元曉對於 «大乘起信論» 的闡釋都歸趣於 «楞伽經»。元曉繼承法藏的說法更認為「初師所說得瑜伽意 (別記云依
顯了門),後師義者得起信義 (別記云依顯密門)」,嘗試整合玄奘所傳唯識思想與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
(3)
見登討論了更多玄奘所傳唯識學如何整合進去 «大乘起信論»
的具體課題。
貳.
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所見法藏當時印度之佛教與「如來藏緣起宗」的判教思想提出
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描述當初印度的佛教情況說:
一曰戒賢。二曰智光。……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辯。[9]
緣起宗……此宗【如來藏緣起宗】許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此則理澈於事也。亦許依他起無性同
如,此則事徹於理也[10]……今此論【«大乘起信論»】宗,意當第四門也。
第二節 «大乘起信論» 所提的「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的理論意義:
法藏、元曉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為阿黎耶識」的論述之比較研究
我在這一節討論 «大乘起信論» 所提的「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的理論意義,此一討論著重於法藏和元曉回到
«楞伽經»
關於如來藏藏識的討論而提出「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的論述,這個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模式為如來藏緣起宗之所以能夠融會唯識學於如來藏說提供了思想基礎,論述了上述的「事徹於理」的課題,這一節對此中的論點加以闡釋,這是說明實踐中的事如何收攝於「縱向」的如來藏理。「阿黎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所以生滅的事的依他起性在當下也就縱貫底通貫於如來藏理。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之中的生滅門,是將唯識思想收攝於如來藏說之中,具有「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的結構,本節解釋此一「非一非異」的結構,並由法藏和元曉的闡釋來釐清此一思想結構的根源在於四卷本 «楞伽經» 的「如來藏藏識」和十卷本 «楞伽經» 提出如來藏與轉識具有不一義與不異義二門。下一節 (第三節),則進一步討論法藏、元曉和見登關於生滅門的具體內容 (如來藏理之中的認識生起的歷程) 的說明,闡明唯識思想收攝於如來藏說之工作的具體內容的討論。
1.
法藏、元曉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之討論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 提出「一心二門三大」的思想架構:
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種。
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求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12]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 進一步用真如門與生滅門來說明「一心開二門」的思想:
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總攝一切法,以此輾轉不相離故。[13]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 進一步解釋此中的「真如門」,如下:
則無境界差別之相。[14]
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15]
所以,«大乘起信論» 闡釋「生滅門」和「阿黎耶識 (阿賴耶識)」是不只是要闡釋差別世界的現起,而是要更進而放在一心二門的架構之中,來看如來藏說如何收攝唯識思想,透過此一工作;一方面解釋了意識轉變的理論不停留在現象世界的生滅變化的解釋,而得以進而討論識轉變的存在根基是眾生和諸佛所共有的體性,對於解脫學向度的相關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說明,所以依他起的生滅現象的當下縱向底通貫於如來藏理;二方面,使得如來藏說在吸收了唯識思想之後,可以更恰當的說明差別世界的生滅現象的生起,關於這個第二方面的說明說明於本文的第三節。
又此中真妄和合諸識緣起, 以四句辨之: 一, 以如來藏唯不生滅。如水濕性。 二, 七識唯生滅。如水波浪。三, 黎耶識亦生滅, 亦不生滅。如海含動靜。四, 無明倒執非生滅非不生滅, 如起浪猛風,非水非浪。.…..今此論主, 總括彼 «楞伽經» 上下文意, 作此安立, 故云非一異也[17]
法藏在此討論了 «大乘起信論» 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的理論。在此須討論下列兩點:
(2) 至於「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所引生的問題, 法藏則放在一個更大的對如來藏說和唯識思想的解釋架構之中, 來看此問題。亦即「又此中真妄和合諸識緣起, 以四句辨之」所說者。
2. 關於阿黎耶及阿賴耶的名義異同, 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三採取如來藏論的立場,提出[18]:
(1)「阿黎耶及阿賴耶者, 但梵言訛也」。
(2) 「真諦……訓名翻為無沒識。……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但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名異」。
(3) 「良以真心不守自性, 隨薰和合, 似一似常」。
復次,元曉的 «大乘起信論疏記» 對法藏的「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義」有進一步的發揮。在對比研究的視點下,可將元曉的相關論點,顯示如下。
自真相者。十卷經云: 中真名自相,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是曰不一義門說也[21]。
復次,綜合以上不異與不一之二義,阿梨耶識的「生滅」和「不生滅」二者不一不異, 說為「和合」, 這也是 «大乘起信論»「立一心開二門」的基本架構,所以唯識思想的轉識說與如來藏說二者的會通也適用於「立一心開二門」的基本架構,元曉在此引 «十卷本楞伽經» 來說明此「立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和四卷本 «楞伽經»「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若一」(轉識和藏識的自真相二者是異也是一) 的共通的思想結構。這是說明了依他起的生滅諸法的當下是「縱向」底通貫於如來藏理的。
簡言之,以上我們論述了法藏和元曉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真妄和合識」的論述之比較研究,法藏在 «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三採取真心論的立場,來解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義」。元曉的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 卷二又解釋了 «深密經» 和 «楞伽經» 的兩種不同解釋進路,而歸結於四卷本和十卷本的 «楞伽經»,用以解釋「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若一」的問題,四卷本 «楞伽經» 提出「如來藏藏識」,十卷本 «楞伽經» 提出如來藏與轉識具有不一義與不異義二門。並且,元曉依 «楞伽經» 而做 «大乘起信論» 的釋論,說明了以如來藏思想為歸結而收攝唯識論的轉識論,在此,元曉主張合會玄奘所傳的八識分別的唯識思想與 «大乘起信論» 的心識說,和法藏固守於«大乘起信論» 的心識說和舊傳唯識論,二者有所不同。至於對於如何進一步會通唯識之轉識論和起信論的一心二門的架構下的三粗六細的轉識思想的具體內容,則有待於法藏、元曉與見登的發揮對相關課題的發揮,我在下一節 (第三節) 再對此加以論述。
第三節 法藏、元曉與見登之「收攝唯識說到如來藏緣起宗」在「一心開二門」
的思想架構中的生滅門的闡釋中的討論
我在這一節進一步討論
«大乘起信論»
所提的「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如何差別世界的生起的具體課題之上收攝唯識思想,此一討論著重於法藏、元曉和見登的相關闡釋。這一節論述了上述的「理徹於事」的課題,這一節對唯識思想所討論的「事」
(如種子、薰習、識轉變)
如何貫通
«大乘起信論»
的如來藏說的「理」的諸論點
(生滅心的三細六粗、心意意識轉)
加以闡釋,這是說明如來藏說如何收攝「橫向」的差別認識的生起過程。眾生心
(眾生的如來藏)
開出真如門與生滅門,此一生滅門包括了「三細六粗」的「生滅心」的解釋和「心、意、意識轉」的「生滅因緣」的兩部分[25]。
壹. 法藏與元曉如何收攝唯識說到如來藏緣起宗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引用了相當多的唯識論典, 目的在收攝唯識說到華嚴的真心論。法藏對於 «大乘起信論» 「三細 (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與 «楞伽» 之「三轉識」二者之會通, 法藏說: 「瑜伽云賴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楞伽» 中亦同此說,故彼經云,……何等為三,謂真識、見識、分別事識」[26],這是關於「染污緣起」的過程的說明。
«大乘起信論» 的「三細」是「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四以「業相、轉相、現相」釋此「三細」, 並認為它們「常在本識……此三並由根本無明動本靜心, 成此三細。即不相應心, 屬賴耶位攝」,[27]並進一步解釋三細是阿賴耶識所攝,不必討論到末那識,三細屬內我,而六粗屬外所的差別世界的生起,法藏說「以無明住地動本靜心,令起和合成黎耶,末那既無此義,故前三細中略不說。又由外境牽起事識,末那無緣外境義,故六粗中亦略不說」[28]。如果採取真心論,那麼如何解釋染污的生起的問題?這是以「業相、轉相、現相」釋 «大乘起信論»的 「三細」,認為「由根本無明動本靜心,令起和合成黎耶」,成此三細[29]。
«大乘起信論»、法藏和元曉三者對於三細的說明,簡示如下:
貳
從法藏、元曉到見登關於「收攝唯識說到起信論的如來藏說」之說明
1. 見登的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的內容
見登的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是繼承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和元曉的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的討論而做的調和起信論與唯識論的論書,這裡所說的唯識學指的主要是玄奘與窺基所傳的唯識學。這部書在法藏和元曉一系的起信論討論中相當重要,歷來被研究的很少,值得吾人加以注意。
見登的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用下列的「八門」來論述起信論與唯識論的同異,底下列出其前五項關於如來藏緣起宗的視點下的起信論與唯識論的同異的內容大要,下列所列的頁碼為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在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之中的頁碼:
2. 建立真智同異門 (頁731-738): «起信論» 闡釋了本覺智和始覺智, 而唯識論只承認本有之理
3. 建立八識同異門 (頁738-742): «起信論» 闡釋了「八識心王心所是一心流轉」,唯識論則主張「八識心王心所皆別聚別體」
4. 建立唯識同異門 (頁742-748): 討論了唯識論和 «起信論» 的唯識觀的同異,唯識論的唯識仍存相見,而 «起信論» 則認為心
心所雖差別而皆是一心之流轉
5. 建立薰習同異門 (頁748-757): 唯識論具足四義方成所薰,具足四義方成能薰,具足六義方成薰習種子,但是唯識論仍然有
「淨種是新薰或本有」的爭議,«起信論» 則站在一心二門的立場對此加以重新解讀
6. 建立三身同異門 (頁758-760)
7. 建立執障同異門 (頁760-765)
8. 建立位行同異門 (頁765-770)
見登認為,玄奘的唯識論只說明了不變真如,未如 «起信論» 說明隨緣真如,在隨緣真如的討論脈絡之中,«起信論» 說明了真如之所薰和真如能薰。因此,«起信論» 之進於玄奘的唯識論之處就在於進一步說明了隨緣真如,並具體闡釋了真如之所薰和真如能薰,這也就是 «起信論» 的宗旨之所在。一方面,見登的「建立真理同異門」、「建立真智同異門」和「建立薰習同異門」解釋了真如能薰,真如不再只是不生不滅的平等性,而且更能夠不間斷的薰生清淨法;二方面,「建立八識同異門」則解釋了真如之所薰,八識成了真心法界的流轉,是真如之所薰,生滅法的當體也是真如性。底下就解釋這兩方面的義理。
2.
見登論
«大乘起信論» 立「本覺智」、「始覺智」而區別於唯識宗的只承認本有之理
見登在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的「第二 建立真智同異門」闡釋了 «大乘起信論» 立「本覺智」、「始覺智」二種佛果之智,以有別於玄奘的唯識宗的只承認本有之理[31],這便是二者對於「真智」之同異的討論。見登指出,唯識論者以為「唯識論宗說佛果之智,其之種子雖本有而現行,智是始有也……無本覺之智,唯有本有之理」[32],唯識論並不承認有「本覺之智」,而只認可有「本有之理」,本有之理是指真如理而言,此一真如理的現行之真如智是始有的,是十地萬行之緣所感而修生的。相對於唯識論不承認有「本覺之智」而只認可有「本有之理」,見登認為,「本覺智」和「始覺智」二種佛果之智和唯識宗的本有之理之差別在於: (1) 強調始覺同於本覺的圓融性: 始覺同於本覺,強調了眾生心之當下就具有同於佛果本覺的始覺智,(2) 強調覺智之真如能薰的功能: 本覺智和始覺智是真如能薰,強調了真如不僅只是平等不動的理,而更能主動生起種種功德。
3.
見登在本覺與始覺的如來藏思想的理論背景之下來討論淨種本有新薰的問題
於「第五建立薰習同異門」,見登在唯識論的「淨種是新薰或本有」的問題上, 認為 «大乘起信論» 是「會諸宗義, 以為論致矣,若偏執言者,無所不非,若得意說者,無所不是。一心二門之妙術, 於茲驗矣」[33]。「一心二門之妙術」是「無所不是」,這是說對於「淨種是新薰和本有」之二義皆在某一觀點之中加以認可。本來,唯識論立「淨種」來作為成佛的根據,唯識論在此所討論的「新薰」是指淨種是後天的修行真如智所薰習而成的,而「本有」則是指淨種是本來阿賴耶識就具備的,但是這只是就理佛性而言,眾生皆在真如平等之理之中,但是有一類無性有情 (一闡提) 雖然也被包含在這樣的理佛性之中,但是卻不能有行佛性,所以唯識論所論的「本有」仍是有理論上的限定的,因此,本有之真如理並不一定生起作用,無性有情雖也被包含在理佛性之中但是此理並不生起淨化成佛的作用。現在,見登以為就 «大乘起信論» 一心開二門的立場言之,則無此種唯識論的限制;一方面,無為性法爾種子能起薰習的作用,就其是後天的修行中所起的薰習而言是「新薰」;二方面,就始覺智 (也就是無為性法爾種子的意思) 是來自本覺智而言是「本有」,也就是指「真如能薰」,而且是一切眾生心所本有的。因此,見登對於「淨種是新薰和本有」之二義皆在如來藏的觀點之中,重新加以認可。可以說,見登所討論的 «大乘起信論» 和唯識論對於「淨種是新薰或本有」的基本定義已經有所不同,唯識論所討論的「淨種是新薰或本有」是在種子論和識體論的思想架構底下來想這個問題,而見登所討論的 «大乘起信論» 則在本覺與始覺的如來藏思想的理論背景之下,來討論本有新薰的問題,淨種現在成了眾生心所具有的本覺智的無為性法爾種子,而這裡所指的薰習是指「生滅門內性淨本覺」的不斷絕地生起清淨法,而本有的問題是指這樣的能夠薰習發生淨法的本覺智是本有的[34]。
4.
見登論
«大乘起信論» 之「八識心王心所一心流轉」說
見登在「第三, 建立八識同異門」指出, «大乘起信論» 認為八識心王心所是「一心流轉」, 而和唯識論之「八識心王心所皆別聚別體」有別[40],所以二者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二者雖有不同,見登又以為二者可以加以會通,見登說「二師所說皆有道理,皆依聖典之所說故,初師所說得瑜伽意。後師意者得起信意」[41],也就是說二者都是在闡釋聖典之佛意,只是唯識論所闡釋者在於佛陀之初教,而 «大乘起信論» 所闡釋者為佛陀之後教,所以二者是異而能通。而其所以相異的理由在於: 一方面,「唯識論唯取業或所感邊以為阿賴耶」而「不說隨緣真如」,另一方面,「起信論正取無明所動義邊,以為阿黎耶,兼亦取業惑所生義」而「委說不變真如隨緣真如」。這是說,唯識論是站在業惑緣起的識體論的角度,所以不闡釋隨緣真如。而起信論是不侷限在業惑緣起的識體論的角度,而站在一心流轉的角度,認為可以解釋隨緣真如的課題,可以說是一心流轉的如來藏說內在底包含了唯識學的業惑緣起思想。見登以為 «大乘起信論» 之「八識心王心所一心流轉」亦即論中「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之表述[42]。
第四節 如來藏三義之如來藏說的兩種基本思想模型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在如來藏說思想史當中的特殊意義
我在<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 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43]一文中,曾對如來藏三義之如來藏說的基本思想模型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的關係的問題加以討論,我在此也加以簡述,並且闡述由此可以看出 «大乘起信論» 在相關論書之理論位置,及其在如來藏說的思想發展史當中的重要性。
«大乘起信論» 依一心二門三大的體系,立「阿黎耶識」,闡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大乘起信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法藏釋此云「一心者謂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也,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 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也,謂隨薰轉動,成於染淨」[44]。法藏認為 «大乘起信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的「一心法」就是指「如來藏心」,而此「如來藏心」包含了「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和「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的兩個側面,這兩個側面皆「各總攝一切法」,一切法也都同時具有真如不變和隨緣生滅的兩種身份和性格,也就是法藏常說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對於佛教本體詮釋學的闡釋,一方面較為恰當地解決了本體與現象的區分的問題,二方面又以「一心法」而建立兩種門,彰顯了佛教去存有論化的以修持為本的特色。«大乘起信論» 依一心二門三大的體系,立「阿黎耶識」,這闡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也是嘗試對於「如來藏三義」的兩種不同的模式提出一個綜合式的解決[45],有其在如來藏說發展史中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課題的特殊涵義。底下說明之。
早期如來藏思想要典《不增不減經》以「三法」說明「眾生界= 如來藏= 法身」的如來藏說基本表述,對於此一如來藏說基本表述, 《寶性論》<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 則以關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之根本偈 (第28偈) 來總結如來藏思想,偈云:
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46]
早期如來藏思想要典《不增不減經》以「三法」說明「眾生界= 如來藏= 法身」的如來藏說基本表述,對於此一如來藏說基本表述, 《寶性論》<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 則以關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之根本偈 (第28偈) 來總結如來藏思想[47]。 《寶性論》此偈說明了如下之如來藏三義:(1) 如來法身之遍滿,(2) 真如之無差別,(3) 一切眾生皆悉實有如來藏[48],這可以被理解為如下之「如來藏三義」: 第一、法身遍滿義 (即「所攝藏義」),第二、真如無差別義 (即「自性清淨藏義」、「法身藏」),第三、佛種性義 (即「能攝藏義」、「胎藏義」),此「如來藏三義」可以說是早期如來藏說三經一論所總結的如來藏三義的如來藏說的基本結構[49]。
結 論
由本文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法藏、元曉和見登的起信論釋論開展了«大乘起信論» 的心識論與舊傳的與新傳的唯識論之合會的課題,從而推進了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思想史進程,在此一視點之下,本文首先闡釋了法藏在 «大乘起信論義記» 用「如來藏緣起宗」來解釋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開二門之思想史的意義,並比較了法藏和元曉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的不同論述,闡釋了法藏基本上還是真心論的立場來結合唯識舊學,而元曉則進一步合會了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一心之說,元曉的工作留下許多疑點,於是見登繼續就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與 «大乘起信論» 的心識說的合會之種種具體問題,予以深論。
(後記: 初步構想寫於1996年三月我於德國從事研究之時,2000 年12月寫成草稿,再修改而成,相關的論文將收於我的 «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一書)
[1]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75-583。«大乘起信論» 另有實叉難陀之新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84-591。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所依的文本為真諦的譯本;而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和見登的«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 比照法藏亦依真諦譯本。
[2] 關於 «大乘起信論» 的考證的問題,參照柏木弘雄<中國. 日本にぉけろ大乘起信論研究史>一文的討論,收於平川彰編 «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東京,春秋社,1990,頁289-334。
[3]參見吉津宜英的<法藏の大乘起信論義記の成立と開展>,收於平川彰編 «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頁377-410,此處的討論參見頁395。
[4] 楊文會在清光緒年間由日本請回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的七卷本足本,此本始復刊於中土。楊文會於光緒戌戊作 <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指出這個緣起:藏內賢首疏五卷, 人皆病其割裂太碎, 語意不貫, 蓋圭峰科會之本也……近年求得古逸內典於日本, 自六朝以迄元明。凡數百種。內有起信論義記。以十門開釋。始知圭峰刪削頗多。致失原本規模……復別穫別行古本」,引文參見«大乘起信論義記», 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771。大正藏第44卷收有法藏的 «大乘起信論義記» 的五卷本 。又,明代的釋德清編纂有 «大乘起信論疏略» 兩卷 (法藏疏,明代釋德清纂略),收於«中華大藏經» 第二輯第七十四冊,頁30515-30573,憨山德清說「賢首本疏精詳,但科假少隔,故刪繁從略,間會記義,不別出文,貴成一貫,故云疏略」,顯示法藏«義記» 在明代仍被廣為研讀的狀況。法藏另有 «大乘起信論別記» 一卷,收於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871-888。
[5] 元曉 «大乘起信論述記會本»,六卷,收於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620-701,這包括了元曉的「疏」和「記 (別記)」的會本,此書可以說是元曉的起信論闡釋的集大成者。大正藏第44卷的第202-225頁收有元曉的 «起信論疏» 二卷,這是元曉 «大乘起信論述記會本» 的「疏」的部份;也在第226-239頁收有 «大乘起信論別記» 二卷,此為六卷本«大乘起信論述記會本» 的「記 (別記)」的部分。
[6]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29-770。
[7]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29。
[8]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0770,見登說:「新羅元曉法師飛龍之化,潛於青丘,故字丘龍。大周法藏和上駕象之德,振於唐幡,故字香象」。
[9]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0775。
[10]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0777。
[11] 關於法藏對於五教的判教與四宗判的搭配,參見吉津宜英的<法藏の大乘起信論義記の成立と開展>,收於平川彰編 «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頁377-410,此處的討論參見頁393-394。
[12]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84中。
[13]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84下。
[14]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84下。
[15]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76中。實叉難陀則譯為「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參見大正藏第三十二卷第585頁上。
[16]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800-803。
[17]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0802。
[18]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0803。
[19]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 0639。
[20]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 0639。
[21]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 0639。
[22]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639下。
[23]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639下。
[24] 吉津宜英的<法藏の大乘起信論義記の成立と開展>,收於平川彰編 «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頁377-410,此處的討論參見頁395-396。
[25] 憨山的 «起信論直解» 將生滅門的解釋分為「三細六粗」的「生滅心」的解釋和「心、意、意識轉」的「生滅因緣」的兩部分,參見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176上。
[26]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818。此中之 «楞伽» 指四卷本 «楞伽經»。
[27]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818。
[28]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818。
[29]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818。
[30] 元曉 «大乘起信論疏記» ,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653。
[31]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37 下。
[32]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37 下。
[33]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55。
[34] 參見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52上的相關討論。
[35] 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頁587。
[36] 見登對種子六義的討論見«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50。
[37]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57。見登並說「具如六因章」。
[38]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 757。
[39]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57。
[40]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40上。
[41]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41上。
[42] 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頁739。
[43] 賴賢宗,<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 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收於 «印順思想» (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頁297-327。
[44]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794。
[45]
賴賢宗,<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
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收於
«印順思想»
(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頁297-327,此處的討論參見頁322。
[46] 大正31,頁828中。亦見於中村瑞隆,《梵漢對照一乘寶性論研究》(華宇,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76卷) 頁50。依中村瑞隆書,此為27、28偈;依Obermiller 的英譯,則為28偈,而另有中譯為「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的第27偈;請參見Prasad編,The Uttaratantra of Maitreya( Dhili, Sri Satguru ,1991),頁286-287。
[47] 偈云:「一切眾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參見大正31,頁828中。亦見於中村瑞隆,《梵漢對照一乘寶性論研究》(華宇,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76卷)
頁50。依中村瑞隆書,此為27、28偈;依Obermiller
的英譯,則為28偈,而另有中譯為「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的第27偈;請參見Prasad編,The
Uttaratantra of Maitreya( Dhili,
Sri Satguru ,1991),頁286-287。依中村瑞隆書,此為27、28偈;依Obermiller 的英譯,則為28偈,而另有中譯為「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的第27偈;請參見Prasad編,The
Uttaratantra of Maitreya( Dhili,
Sri Satguru ,1991),頁286-287。
[48] 參見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之歷史與文獻> ,收於講座•大乘佛教6《如來藏思想》此處的討論見頁23的討論。三點皆見於《寶性論》,大正31,頁828中;及中村瑞隆《梵漢對照一乘寶性論研究》,頁50。
[49] 《寶性論》並未標示如來藏三義之名,但是《寶性論》可以總結出此如來藏三義,參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71,及我的<《寶性論》論信與佛性>及<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的相關論述。
[50]
世親造,真諦譯《佛性論》卷二,顯體分第三中如來藏品第三 ,大正三十一冊,頁795-796,「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二、隱覆為藏者,……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
[51] 《寶性論》並未直接說出如來藏三義,但是,印順整理相關文獻,以《寶性論》中所說「如來藏: 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眾生身中皆無餘盡」包含了如下的如來藏三義;參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71。
[52] 關於如來藏三義,參見 F. G. Sutton前揭書, 第27-28頁 及1.2 The Threefold Meaning of Tathâgata-garbha and its Relation to Âlaya-vijñâna: the Essence of Being 的相關討論,Sutton的結論列於前揭書p.72。
[53] 在《不增不減經》以「三法」說明「眾生界= 如來藏= 法身」的如來藏說基本表述當中,則是以「如來藏」為「眾生界」和「法身」的中介,還是相對而言較為素樸的理論。
[54] «大乘起信論» 說「復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可參照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一的相關詮釋。
[55]
參考賴賢宗<如來藏思想與唯識學的交涉
- 以真諦譯《佛性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年12月,台北)
第一節的相關討論。
[56]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805
[57]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卍續藏經第七十一冊, 頁796。
[58] «壇經»,<定慧品>,「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59] «壇經»,<定慧品>,「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離念」。
[60] «壇經»,<妙行品>,「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即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