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中)
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竺家寧
妙林
第12卷4月號(2000.04.30)
頁30-33
頁30
貳、法護譯品中「欲」字的構詞
1.欲心
欲心,貪欲之心也。月上女經上曰:「有欲心者無解脫。」
專意獨雄猛興,念斯女人,欲心為無色,其實不可獲,亦不現女像等。[315佛說普門品經西晉竺法護譯]
從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318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佛告舍利弗,其開士大士,則知他人眾生心念虛實所趣,有欲心無欲心,有欲想無欲想,瞋恚心瞋恚想,離瞋恚心離瞋恚想。[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2.欲法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法,(術語)凡於僧中說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緣,不能出席而於此法事隨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謂之與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謂之受欲。出僧中而說之,謂之說欲。
佛光大辭典:欲法,指與欲、受欲、說欲三法。即舉行布薩、說戒、授戒等時,同一結界內之比丘皆應參加,然礙於其他原因而不能參加者,於此法事表示隨喜共贊其事之希望,稱為欲;將此欲意委託其他比丘,稱為與欲:受此委託,稱為受欲:出僧中傳達其意,稱為說欲。
念水法已,悉當念火法。念火法已,悉當念風法。念風法已,悉當念欲法。[283菩薩十住行道品西晉竺法護譯]
九者所施與,不發一切人意,但欲法不斷,是為倒見。[636無極寶三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3.欲界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界,(界名)三界之一。婬欲食欲二欲強有情所住之處,名為欲界。上自六欲天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獄是也。俱舍論八曰:「地獄等四及六欲界,並器世間,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屬界,說名欲界。」俱舍光記三曰:「欲界欲勝故但言欲。」
佛光大辭典:欲界,指有情生存狀態之一種,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與色界、無色界合稱三界。即合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六欲天之稱。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稱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相對於色界與無色界之為定心(入禪定三昧不散動之心)之地,以欲界為散心(散動之平常心)之地,故稱欲界散地。
菩薩初坐樹下,心自念言:誰於欲界四域最尊?[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心自念言:其在欲界,不可稱計。[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不行忍辱,不行精進,不行一心,不行智慧,不行欲界,不行色界。[627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以梵身而覺悟,或以梵身而正受,於欲界面覺悟,
頁31
或於欲界面正受。[288佛說等目菩薩經卷西晉竺法護譯]
菩薩曰:若說於法,其不倚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318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佛告持人。菩薩大士以曉意識。則不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當作是觀。[481持人菩薩經巷第二西晉竺法護譯]
眾生本末在於欲界面而自示現。[481持人菩薩經卷第二西晉竺法護譯]
行般若波羅蜜,而無漚拘舍羅,然後捨禪生於欲界,是菩薩摩訶薩。[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其人而生於此欲界,君子貴人姓,梵志長者,欲教化眾生有所利益。[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其慧不由著於欲界。[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須菩提,則為欲令離欲界生,其有欲令無相法生者,則為欲令滅度界生。[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詞衍,天上天下最尊,設使須菩提,欲界有想無常顛倒而現破壞,一切無常,無有長久。[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4.欲意
欲意隆崇,即自投託,學志問:姐何所求米?答曰:慕仁,[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適捉與調戲 欲意察著之[199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西晉竺法護譯]
欲聞無底法,如意不異念。欲意受漚和拘舍羅,欲聞無所從生法。[636無極寶三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欲意」是個同義並列式複音節動詞,意思是「想要」。
5.欲想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想,(術語)三惡想之一,思財想色之思想也1。無量壽經上曰:「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與塵垢會起欲想 是輩之人去道遠[170佛說德光太子經西晉竺法護譯]
或有無限量而過量劫時,而彼菩薩,不以法之時故有住而欲想。[288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時節之住而有欲想。又彼菩薩,不以種種之時而起疲勞想,亦不於中而起想。[288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有欲想無欲想,瞋恚心瞋恚想。[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欲想」即「慾念之想」,是一種不好的念頭。
6.欲瑕
亦何所受,永離欲瑕,亦無得也:諦觀諸法,無所起者。[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光讚經有「愛欲瑕穢」一語,可知「欲瑕」一詞由此轉來,「永離欲瑕」就是永遠離棄不潔的欲望。
7.欲塵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塵,(術語)五欲污身如塵坌,故云塵,又欲者六欲,塵者五塵。無量義經曰:「微渧先墮,以淹欲塵。」智度論十七日:「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俱舍光記十一曰:「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
諸仙見之飛處空中,各曰:如吾經典所記,染欲塵者。[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無復欲塵。已得自在,逮得己利。生死已索,眾結即斷。[263正法華經卷第一西晉竺法護譯]
又諸佛子,立於精進,棄捐欲塵。[263正法華經卷
頁32
第一西晉竺法護譯]
心以解明則致清淨。已作是觀,不得欲塵心,不得淨心,爾乃達了心本清淨。[481持人菩薩經卷第三西晉竺法護譯]
不見名色而有欲塵,不見名色而諍訟者,不見名色而有起者。[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欲塵」指「慾念之塵」,心中的慾念正如污穢的塵埃一般,應當加以「棄捐」,沒有了「欲塵」,心靈才能得到自在。
8.大欲
菩薩如是入空無想不願之法,以細微心在一切慧,縛于大欲。諸通慧心,以無護心,自在所獲,得生梵天。[345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大欲」指救世的宏大理想。佛經1190云:
「大供養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歡喜」
「大欲即是於大樂
大安樂者大喜足」
「離欲等中是大欲
種種諸色熾焰光」
「縛于大欲」是指心繫救世的宏大理想:通常在描寫菩薩的胸懷。
9.五欲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欲,(名數)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為污真理者,故名塵。止觀四曰:「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論十七曰:「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欲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一財欲,二色欲,三飲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見華嚴大疏鈔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五欲又指(名數)色聲香味觸也,能起人貪欲之心,故稱欲。釋氏要覽下曰:「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云: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佛光大辭典:五欲,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即:(一)色欲,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二)聲欲,謂絲竹與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三)香欲,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使眾生樂著無厭。(四)味欲,謂各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使眾生樂著無厭。(五)觸欲,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使眾生樂著無厭。又相對於欲界粗弊之五欲,稱色界、無色界之五欲為「淨潔五欲」。又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捨。(二)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三)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懋著而無厭。(四)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習於五欲,然後捨家,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勸化眾生,其菩薩摩訶薩不為五欲之所沾污,菩薩摩訶薩僅以無央數事嗟歎愛欲。[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為分別此五欲辜,舍利弗白佛,唯天中天,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
頁33
譯]
「五欲」望往使人墮落放縱,所以上文說「菩薩摩訶薩不為五欲之所沾污」。
10.凶欲
寂除凶欲,入無所處。[496佛說大迦葉本經西晉竺法護譯]
「凶欲」只凶惡的慾念,所以應當「寂除」,「寂」也是「滅」的意思。
11.少欲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少欲知足,(雜語)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惱曰知足。無量壽經上曰:「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法華經勸發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涅槃經曰:「獅子吼菩薩問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佛光大辭典:指節制物欲。又作喜足少欲、無欲知足。即將欲望減少而知滿足之意。分別言之,於未得之物不起過分之貪欲,稱為少欲;對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稱為知足。少欲知足為修道之要諦,俱舍論視之為身器清淨三因(三淨因)之一,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經」、八大人覺經等則以之為八大人覺中最初之二法。
佛普見說法 少欲無睡眠[199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西晉竺法護譯]
這句是說,要節制嗜睡的欲望。
12.念欲
念欲見道。僥賴慈化,乞原罪舋。垂哀接濟,得使出家,受成就戒。[118佛說鴦掘摩經西晉竺法護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心念欲得我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得至阿惟三佛。[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欲學聲聞地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當聞當受當持諷誦常當思念,念欲學辟支佛地者。[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念欲」是「心裡想要」的意思,是個同義並列式複音節動詞,意思和前面的「欲意」相同。
13.殄欲
修無所著如蓮華 云何立行消殄欲[318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殄欲」指不好的欲望。
14.情欲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情欲,(術語)四欲之一。
志慕小意,性不開解,不能寬泰。不壞情欲,多求汲汲。遠於一切諸法門。[274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
15.眾欲
不以貢高,不以憂感,亦不癡妄,寂諸四事眾欲之凶。[496佛說大迦葉本經西普竺法護譯]
寶來又問:當作何緣,度於眾欲。佛言:眾欲無垢,無度無主,無往無來。[636無極寶三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
令遠離眾欲,在於慧門。無動無轉,得至泥洹。[636無極寶三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
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眾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589佛說魔逆經西晉竺法護譯]
答曰,於是賢者,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寂除眾欲,滅去諸惡不善之法。[222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眾欲」指各種慾念。因此要加以「寂除」是「滅除」的意思。